“决定性瞬间”的先决条件
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
意》 后, 布 列 松 便 有 种 豁 然 开 朗 的感 觉 , 他 的 决 定 性 的
瞬间理念与禅学有着直接 的关系 , 透 过 禅 学 布 列 松 重
己局 限 与 宗教 里 , 因 为 他 没 有 宗 教 信 仰 的 。 布 列 松 认
如今 , 现代设计 越来越认 同本土化 , 本 土 化 是 对 本 土 文 化 的认 同 , 而 不 是 对 符 号 或 图 形 的 认 同 。 探 索
响。
事, 其 次是 直 觉 的等 待 。而 这 直 觉 的 等 待 犹 如 射 箭 一 般 顿 悟 是 布 列 松 的
箭, 直 觉 是 布 列松 的 弓 。
[ 关键词] 摄 影 布 列松 “ 决定性瞬间”
如果说摄影是术 , 那 么 布 列 松 的 决 定 性 瞬 间 便 是
道 , 而领 悟 此 道 的心 法 , 其 要 点 首 先是 几 何 叙 事 , 其 次 是 直 觉 的 等 待 。 而 这 直 觉 的等 待 犹 如射 箭 一般 , 顿 悟
是 布 列松 的箭 , 直 觉 是布 列 松 的 弓。
五 、 结 语
中 国 文 化 的 真 正 儒 学 在 宋 明 清 这 三 代 上 走 向 衰 落 。 而 日本 在 明 治 初 期 , 已 经 认 识 到 不 但 要 汲 取 西 方
1 9 4 4年 6月 , 布 列 松 的 朋 友 送 给 他 一 本 名 为 《射 箭 的 禅 意 》的 书 , 这 是 一 本 讲 述 日 本 禅 宗 射 箭 之 法 的 哲 学书籍 , 射 箭 在 日本 禅 宗 里 是 一 种 艺 术 , 日 本 人 以 “ 弓道 ” 指 称 这 种 禅 宗 的 射 箭 之 法 。关 于 日本 “弓 道 ” 的
决定性瞬间的真谛
时,我拍下了这个惊险的动态瞬间。
《⼀⽶阳光》缅甸《⼀⽶阳光》,在拍摄时,我⽤⼴⾓镜头夸张了渔⽹,当渔船被风吹动并漂移时,阳光突然从渔民的⼿臂中露出来,我感觉将太阳光芒安排在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
于是,⽴刻将光圈缩⼩,以便拍出太阳光芒,等待他下⼀个动作的出现,当渔民⼿臂中阳光放射出四射的光芒时,我捕捉下了这⼀决定性瞬间。
迟到了》摄于⽢南《迟到了》,拍摄在拉⼘楞寺的⼀个⾼位斜坡上,我看见建筑投影在地⾯上构成了强烈的光影效果——具有形式美和节奏感。
显然,这是⼀个能出好作品的场景,但问题是有没有好的主体。
于是我等了⼤约40分钟,拍摄了不同的⼈物⾛过画⾯的瞬间。
这时画⾯中突然来了⼀个跑去佛堂上课的⼩孩,从取景器中我就知道这是我拍的最好⼀张,也是这⼀场景拍摄的最后⼀张。
《村⼝的游戏》摄于埃塞俄⽐亚在《村⼝的游戏》拍摄中,我则是从⼈物动作和神情呼应、主⾓与配⾓的距离空间上来寻找“决定性瞬间”,当时我在取景器⾥构图好之后,就⼀直等待着,当球到⼈头顶、同时背后⼩孩的神情还有他们之间距离合适时按下快门,这样的画⾯就具有很好的动态感、节奏感、空间感。
在⼈⽂摄影中,最微⼩的东西也能成为伟⼤的主题,最普通的⼈物也能成为永恒的影像。
当我们观察周围世界和百姓⼈⽣,并且⽤相机把它定格,就构成了⼀个定格瞬间和影像画⾯,⽽这个瞬间画⾯上留下的正是被摄事物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组合、是⼈和物之间有机的韵律。
抓住瞬间好神情在很多时候,我们要紧紧抓住⼈物表情的⽣动变化,获得决定性瞬间。
我⼀直认为,⼈的神情是最微妙的、也是最精彩的。
精彩瞬间往往会是⼀个表情或者眼神,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集中精⼒,做⼀个时刻有准备的摄影师。
请记住,好画⾯——决定性瞬间,就是要训练好⾃⼰的摄影眼与摄影⼿,在按下快门的那⼀刻,将⼈物动作、画⾯布局、构图⽅式、线条结构、⾊彩关系把控的⽣动完美,同时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前后、远近、⼤⼩、间距、动态等关系都理想到位。
“决定性瞬间”就是指通过现场抓拍⽅式,在极短暂的瞬间中,将个⼈设想、⼈物动态、构图形式、光影效果、事件等因素完美地组合成鲜明有⼒的视觉画⾯,表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
摄影——决定性瞬间
玛丽莲· 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 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 ·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 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 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 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 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 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 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 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 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 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 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 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 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 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 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 部分。”
3、欣赏美
• 优秀的摄影作品一般都很美,美的影调, 美的构图。美的神情,美的动态,给人以 美的感染;美的陶冶,美的意境给人以美 的启迪,美的思维,美的享受。前者是美 的形式,后者是美的内涵;前者是手段, 后者是目的,观赏与交流是摄影作品的双 重功能。
融融母爱 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小结
我们了解到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必须:
• 影像史记——时间飞奔流逝,只有我们的 死亡能够抓住它。摄影是一把利刃,在永 恒中,刺穿那炫目的瞬间。 ——亨利· 卡蒂埃-布勒松。
积水的路面 ——这张照片是布勒松抓拍 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 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 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 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 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 勒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
重要性
• 决定性瞬间的提出和阶段性意义瞬间性,是摄影的 特质,瞬间客观性是摄影的本质。 • 决定性瞬间是一种被理想化的视觉图像审美的主 观标准。最初的摄影秉承了绘画的构成规则和追 随了画意的平面视觉呈现要求,沿袭着绘画的审美 标准,流行的也是称之为画意风格的摄影。甚至也 有画家将摄影术作为绘画的辅助性工具。尽管如 此,随着摄影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感光材料的感光 度提高和快门速度的提升,摄影术的曝光由当初的 几十分钟的固定对象拍摄发展到肉眼无法察觉到 的瞬间捕捉,摄影艺术的这一“瞬间”客观特性立 即被认定为区别于其他技术和艺术形式的标志。
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你把握好了吗?热17已有 1233 次阅读2010-11-22 09:48标签: 决定性青年摄影师小林是老狼的好朋友,小林经常也给我写稿,这里我也会转一些小林的关于摄影上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决定性瞬间,你把握好了吗?特约作者:小林大家都知道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决定性瞬间”的讨论,到底怎么样算是决定性的瞬间?这个瞬间的准确性又是如何被衡量的呢?本此老狼邀请小林给大家讲讲关于决定性瞬间的确立和捕捉的技术问题。
决定性瞬间的含义什么是决定性瞬间?这个理论的提出并创立者是法国摄影大师卡尔·布列松。
在他对这个理论的阐述中,核心是这一段:“在一秒钟的很小一部分中,以一种精确的形式呈现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这一事件的最恰当的描述。
”在这段论述里,有两个关键要点,一个是精确的形式,亦即在一个精确严谨的构图框架;另一个是这个瞬间里,所有的元素都处于最完美的位置。
小提示:关于卡尔·布列松卡尔·布列松的照片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很深,在拍摄中总是力求在纷乱的世界里找出严谨完美的构图和瞬间,同时在二维的照片上常常呈现出完美的三维纵深感觉,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摄影的一块基石,被作为好照片的标准广泛应用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领域。
卡尔·布列松的这一理论虽然这一理论诞生以来不断被质疑和超越,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摄影艺术里的一道没有人可以绕行的门槛,因此,清楚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一理论,是开展摄影实践的一个必要基础。
好的瞬间需要等待用卡尔·布列松的话来说,每一秒钟,都有很多的瞬间,那么如何去记录下最精彩的瞬间?我觉得拍摄的要点在于首先是精心选择构图,然后耐心等待,这是捕捉完美瞬间最常用的手法。
如这幅海边在缆绳上劳作的渔民。
拍摄时发现堆放起来的缆绳错落有致,形成了生动而富有韵律的构图,同时渔民收网时缆绳会在半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与堆着的缆绳线条相映成趣,因此选好构图,耐心等待,在渔民的缆绳抛离手中的时候精确按下快门,这时抛起缆绳在半空呈现好看的8字形,同时两名渔民的动作正好与构图呼应。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
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纪实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流派,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生活、社会现象为主要目的。
在纪实摄影创作中,一个核心概念是“决定性瞬间”。
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他曾经描述决定性瞬间为捕捉到人物行为和动作中最能表现其内在情感和精神特质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成为纪实摄影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影响着摄影师的作品构图、拍摄技巧和创作意图。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纪实摄影中“决定性瞬间”的意义,以及它对摄影作品的价值和观赏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决定性瞬间在纪实摄影中的意义体现在其对于真实、生动表现的追求上。
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和行为都是瞬息万变的。
摄影师通过捕捉这些瞬间,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
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和生动性,纪实摄影作品才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灵,让观者对作品所呈现的场景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决定性瞬间还在于它对于摄影艺术语言的精准运用。
在摄影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而决定性瞬间的捕捉,恰恰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
在某一特定的瞬间,人物的表情、动作、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处于最完美的状态,这正是摄影师所追求的“完美时刻”。
这一时刻的到来,需要摄影师对场景的把握、对光影的把握以及对自己拍摄设备的熟练运用。
正是这些精准的表现手段,让决定性瞬间成为摄影作品中的一种精湛艺术。
决定性瞬间对于摄影作品的观赏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成功捕捉到决定性瞬间的作品,其观赏效果往往非常突出。
精准的时机把握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形象生动。
观者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瞬间的真实感和力量感,这种观赏体验是其他摄影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决定性瞬间成为了衡量一幅摄影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代纪实摄影作品中,决定性瞬间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注重捕捉真实生活中的瞬间,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丑与美的瞬间表现——解海龙、贺凤龙新纪实摄影创作解读
丑与美的瞬间表现——解海龙、贺凤龙新纪实摄影创作解读张小强【摘要】纪实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客观,呈现了生活的原始形态.当镜头面对弱势人物,关注社会特定问题时,弱势人物中瞬间形象的表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摄影家独特的主观意念.此刻,抓拍这些瞬间形象所塑造出的丑与美表象的审美是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某种重新构建,解读这种构建能认知我国新时期纪实摄影创作活动中的审美特征.【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5)006【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新纪实摄影;瞬间形象;审美表现【作者】张小强【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405一、前言美国著名摄影家罗特思说过:“所有的纪实摄影都敢面对社会,产生互动并进行诠释,每一个时代的社会都传递着。
”以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纪实摄影就是摄影家以纪实的技法主观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诠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的关系,有一定历史文献价值的摄影体裁,具有记录人类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功能。
因此,很多纪实摄影家特别关注社会、人性的复归及对社会认知的文化渗透。
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穿插于众多的作品中,并重新打散、构建。
在自身的纪实作品中针对弱势人物在特定社会区域的活动中,通过深层次地探究社会现象的视觉描写,以摄影家独特的主观意念揭示弱势人物的生活本质。
上世纪初,美国纪实摄影大师雅格布·里斯在1888年拍摄的《纽约的另一半如何生活》,让纽约市政当局开展了一场改造贫民区的运动,让贫民区中很多弱势的人物得到了帮助。
美国的另一位纪实摄影家刘易斯·海因在1904年至1909年间对童工进行了摄影纪实报道,提醒公众注意这些弱势童工的工作环境及他们毫无生活保障的困境,使得美国市民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保护童工的劳动法。
摄影课 决定性瞬间
斯维勒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 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 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 相当严谨完整。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 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 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 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乔治六世举行加冕礼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 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 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 完成了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 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 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 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 中下手。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 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 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 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 似之处。
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 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 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 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 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 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 注重和讲究。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 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 协调之感。
对"决定性瞬间"的再认识——一个"只能意会而难于言表"的概念
《新 闻摄 影 瞬 间美5 O例 》选 登
书占
葛 闻
薪 穗 摄
、 瞬
衡
固
艮 0 编 例
著
饮 (1980)江 志顺 摄
对 “决 定 性 瞬 间 " 的 再 认 识
— — 一 个 “只 能 意 会 而 难 于 言 表 ” 的 概 念
“决定性瞬间”,被中国摄影人崇拜 为经典。但是 ,;隹确地解读它并非易事。 布勒松在他 的 《决定性瞬间 》书里有段话说 :“拍摄照 片是抓住 变幻流逝的现实” “意味在若 干分之一秒 内 ,要 同 时理 解 到事 实本 身 的意义 和生动 地表 现 出它 的可视 形 象。 它要求 人们脑 、眼 、手能协 调一 致 ”。 另 一篇 译 文还 说 :“要捕 捉住 被 摄者 外部 世 界和 内在世 界相 互 交融 的典型 瞬 间 ” “尊 重被 摄 者 周 罔的环 境 气 氛 ” “典 型 瞬间 虽然 只是 一个 瞬间 ,却 可 能有过 去 的残 留 ,映照着 未来 ,蕴含着 一个 事 物发展 的过 稗 ,充满 现场 气 氛 ,使 人感 到 强烈 的生命 力和 运动 感 ,既发掘 现 象 的本 质 ,又将 具有含 义 的形 式严 密地组 合起 来 ”。 不知是布勒松阐述 “决定性瞬间”过于理性与抽 象,还是翻译不够通俗,总觉得有点拗 口,云山雾罩抓不住 要领。我们似乎可 以把这个理念通俗地概括为 :能否抓住精彩、典型的瞬问,是新闻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 至于 什 么样 的瞬 间是典 掣 的、精 彩的 ,布 勒松没 有细 说 ,给人 以 “只能 意会 而难于 言表 ”的感觉 倒是美学家菜辛 ,以审美的高度在评论雕塑 《拉奥孔 时,提出 “不到顶点 ”之瞬间,对摄影记者更有启迪 与可 操作 性。 江 志顺 摄于 对越 自卫 反击 战 的 《饮 ,那位 给前 线 背运 补 给 的士兵 ,俯 首小 溪解 渴 “不 到顶 点 ” 的瞬 间 , 可 以说 对孕育 作 品的含 蓄 与可读 性具 有决 定 陛。 饮水是人生再普通 不过 的需求 ,不同身份的人在不 同环境早有不同的喝法 :休 闲品尝地饮 ,畅快淋漓地 饮……拍摄特殊战争环境的饮 ,自然要着眼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 ,选择战士将饮未饮的顷刻 ,提示其急需补 水 的生理要求与心理状态 ,当然是精彩的 ,也是典型的。受众虽然看不见战士的面部表情 ,那种表情却映现在读 者 的想 象 中。
摄影必读 街头摄影4点拍出“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几乎与布列松变成同义词了。
决定性瞬间是在于所有事物都有那么几分之一秒,加上摄影师的观察,同时按下快门的瞬间,所有元素都呈现当下最“和谐”或是“最具情境描述力”的状态。
“当画面的结构组成(景观的、静态的)与对象的动作姿颜(内在的、动态的)融合成最能诉说,也是最能显露场面配置之精华的一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十七世纪时雷兹主教(Carinal De Rets)所写的一句话:“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决定性瞬间。
”类似的概念有点像是“万事都有定时”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意思…之类的…你懂…刚开始街头摄影时看到这个词,就会跟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联想在一起,像是大家公认布列松最能呈现“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一个戴帽子的男人跳过水坑)一直以为决定性瞬间是要靠“运气”,“极快的反应速度”,以及“对相机功能的高度熟悉”才能抓取到那些在几分之一秒钟内就会消失的瞬间,但我误会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都误会了“决定性瞬间”的意思。
如果再看一遍雷兹主教说的那句话:“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决定性瞬间”,就会知道为什么不只是运气,不只是指那些不断快速变化的瞬间,而那些“静态“的人事物也有其“决定性瞬间”,而也在于知道如何去观察并在对的时间按下快门。
拍摄“决定性瞬间”其实是有些技巧的,我们都以为布列松的运气很好,速度很快,总是能拍到一些难得的瞬间,但除了运气,还有一些技巧。
来看看有哪些技巧也能让你拍到“决定性瞬间”。
1. 感受街头的节奏街头摄影就像跳交际舞,摄影师跟街头之间的交际舞。
在街头上的人事物都有他们的节奏,像是公交车走走停停,红绿灯变来变去,地铁站手扶梯不停滚动,便利商店的自动门开开关关,路人在绿灯时踏出第一步,秒数剩10秒时开始快步或奔跑等等,很多人觉得街头摄影师必须速度快,眼睛快,快门快,移动快,没错,速度的确可以让你抓到很棒的瞬间,但在讲求速度之前,你必须要先慢下来感觉街头的节奏,就像前面说到的交际舞,只要一个人步伐错了,就会踩到舞伴的脚或跌倒,整个节奏都乱了,街头摄影也一样,如果不试着感受街头的节奏而只顾忙着走动,那便会失去很多看到精彩瞬间的机会。
第4课时 瞬时问题 临界问题
B
B.168 N D.78.72 N
高考总复习·物理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着A、 B两物体,已知 mA=6kg, mB=2kg,A、 B间动摩擦因素μ=0.2,在物 体A上系一细线,细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现 水平向右拉细线,则( CD)( g=10m/s2)
高考总复习·物理
(单选)如图所示,一弹簧秤秤盘Q的质量m=1.5 kg,
盘上放一质量为M=10.5 kg的物体P,弹簧质量不计,其劲
度系数k=800N/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给P施加一个竖 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
在最初0.2 s内F是变化的,在0.2 s后是恒定的.(g取10 m/s2)
像绳、线、硬的物质连接(或直接作用)的物体,当其 他力变化的瞬间能引起这些物体的弹力的立即变化.这 种情况下,这些物体上的力的变化较复杂,需要根据物 体下一步的运动趋势来分析判断.
高考总复习·物理
题型一
瞬时问题的探究
分析瞬时加速度问题,主要抓住两个技巧: (1)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列出 相应的规律方程.
(1)a=gsin θ,方向垂直绳l1斜向下.(2)a=gtan θ, 方向水平向右.
高考总复习·物理
(单选)如图所示,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 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用轻弹簧系住,当小球处于静止状态
时,弹簧恰好水平.则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
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B )
A.0
2 3 B. g 3
临界问题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中,当物体运动的
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
瞬间决定与长时间思考的心理机制
瞬间决定与长时间思考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中有一系列关于人类决策过程的研究,探讨了瞬间决定和长时间思考这两种心理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的情境,同时也会有一些重要的决策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心理机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瞬间决定瞬间决定是指在短时间内做出的决策,常常在面临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出现。
这种决策模式通常依赖于直觉和第一印象,其特点是快速、直接、本能化。
心理学家认为,瞬间决定往往来自个体潜意识中对事物的快速判断和反应,在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
1. 直觉判断瞬间决定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直觉判断。
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大量储存的信息和经验,当面临某种情境时,大脑会迅速调用这些信息,形成即时的判断。
这种判断基于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2. 第一印象另一个影响瞬间决定的因素是第一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在最初接触到事物时形成第一印象,并在之后的决策过程中受到其影响。
第一印象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判断,但也可能造成主观偏见。
长时间思考相比之下,长时间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模式。
这种方式更侧重于理性思考和信息分析,经常出现在涉及重大利益或复杂情境下。
长时间思考的特点是缓慢、细致、全面。
1. 理性思考长时间思考更注重理性思考。
在做出决策前,个体会尽可能搜集更多信息、展开更深入的分析,并进行多方面权衡。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减少主观偏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风险评估长时间思考还包括对风险的评估。
在做出重要决策时,个体通常会考虑到各种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要求个体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以确保决策的可靠性。
影响因素除了个体不同特点之外,环境因素也会对瞬间决定和长时间思考造成影响。
例如情绪状态、时间压力、周围环境等都可能影响个体选择何种方式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瞬间决定和长时间思考都是人类应对不同情境下需求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作者:吴威来源:《人间》2016年第32期(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庞蒂说: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他们强调的文化基础是:摄影师要自由选择创作主题,自己进行工作时间安排,不要被截稿日期和编辑所束缚。
所以,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作品,通常会就一个社会现象或问题,摄影师进行广泛调查后,深入拍摄。
关键词:摄影;决定性瞬间;现象学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07-02一、摄影的本质(一)摄影技术的诞生。
1.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
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2.“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
说在端。
”“景。
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也。
而《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今天的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正是通过这种成像技术,经过尼埃普斯、塔尔博特、达盖尔的多年实验,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即已铜板或者银版作为片基,以光敏层为感光材料,有完整的显影与定影的工艺技术,于1839年问世,这宣布摄影术的成立,标志着摄影的诞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家们就曾经熟练的运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将精心准备的绘画原型的影像投射到左边的玻璃板上面,从而描绘出与真实的影像相差无几的图像来。
但是绘画的过程太过漫长,而摄影技术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曝光时间就可以呈现出一张成像十分精确的照片图像,这对于传统的绘画技术的存在不得不说是一种十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使用这种更加新颖并且快捷的成像方式。
(二)摄影师的出现。
布勒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布勒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大约是摄影界最熟悉的一句经典名言了。
8月2日,这句名言的弘扬者卡蒂埃-布勒松(1908-2004)在法国东南部塞雷斯特小镇家中去世,享年95岁,葬礼于4日秘密举行。
法国总统希拉克获悉这一消息后,称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勒松是最著名的街头抓拍大师,被誉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
他同时还是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者。
评论界认为,布勒松将摄影从一种职业或一种业余爱好,转变成一种成熟的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摄影家既有好作品又有好理论的不多,布勒松属于罕见的例外之一。
他的作品不断被人重读,从那些看似随意然而构图谨严的画面上,生活呈现出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怀抱酒瓶的小男孩得意洋洋,脸上露出巨大的成就感,像是完成了登月旅行;一个男人飞快地跳过水洼;坐着的一对青年情侣俯身接吻;晒布的印度人;排成长队抢购黄金的中国人;高层建筑下孤独地抱着膝头的底层贫民身影;三个男人拥挤在空旷街头的高处,眺望柏林墙的另一边。
所有这些,都只是我们这个不断流逝的世界的一个个仓促的片段,摄影师恰好目击,按下快门,瞬间于是成了永恒。
瞬间是布勒松最喜欢的一个词。
1954年,他把自己的一本作品集命名为《决定性的瞬间》,在卷首语中,他引用了一位17世纪作家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经过他的引用,这句话成为摄影界的金科玉律。
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他又说:“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
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文丨张是之前天中午阳光大好,晒得心情也大好。
于是临时兴起让媳妇拍了这张照片,竟然意外在朋友圈收获了不少的点赞,比分享的文章受欢迎多了。
这张照片好在哪儿呢?我来简单解构一下。
当然必须要说,也不是那么好。
首先是有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我这马步的扎的肯定不够标准,凑个热闹还是够的。
然后是对比,光影的对比、线条的对比和力量的对比。
手机没拍出想要的剪影效果,但强烈的光线留下清晰的阴影边界,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我右手的手形和身体的姿态,都呈现着一种气势和力量,但左手边抱着的妹妹却传递着另外一种柔情和温暖。
另外,妹妹手上的玩偶和脚丫在地板上的影子,给画面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整体上,这幅画面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会让人忍不住去看一下它的细节,想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当然看照片的人未必都能关注到以上所有的点,可能只有一点能够吸引注意力或者打动他。
对于我本人来说,除了照片本身,当时拍摄的过程也很重要。
重要性在于,一张成功的照片离不开夫人的耐心指导。
最主要的指导就是,屁股往下,屁股往下,屁股再往下对比、冲突和趣味,可以说几乎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小说摄影、绘画电影,还是一般的自媒体文章。
对于摄影本身,我还是非常的业余,还停留在看的多拍的少的阶段。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我喜欢的摄影家之一。
他被认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是著名的人文摄影师。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叫他街拍大师。
他最喜欢使用的 50mm 镜头,也是我最常用的镜头。
如果从他的作品中,选一幅最打动我的,那肯定是这幅1958 年的《巴黎穆费塔街》。
照片本身并不是重大的历史题材或者新闻题材,但你很容易被这个小男孩的神情所打动。
焦点中心,小男孩的表情纯真而自然,加上昂首挺胸、胜利归来的气势,很容易就抓住你的注意力。
小小的身体,抱着两个硕大瓶子,你可能很想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
还有焦外刚刚好的虚化,小姑娘投向男孩的微笑目光,既没有完全模糊也没有抢镜,给画面增加了更多的趣味。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52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PPT共25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
决定性瞬间的出现
•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是 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1952年,布勒松以 “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 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此后, “决定性瞬 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 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 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布列松的成就与影响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 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 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 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 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 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 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 的作品。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 风格。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 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 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 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 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 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 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布列松以自 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 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 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 无需阐释。
• 俩个男子,一个在布 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 演出,另一个警惕地 扫描着周围的情况, 以面被人抓住而引起 麻烦。照片的精彩部 分正是这名男子的特 别的眼神。布列松有 时被列入“转载街头 巷尾抓拍的摄影家” 行列,他善于在平常 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 不平凡的照片。
决定性瞬间文字与图片的赏析与比较
•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 行加冕典礼,世界的各国 的摄影记者,大都把注意 力集中在哪富丽堂皇的仪 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 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 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 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 来占座,熬到又困又累待 仪仗队到来时他以支撑不 住,进入梦乡了,别具慧 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 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 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 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性瞬间”的先决条件“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
”―斯蒂芬?茨威格1952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出版了一本摄影集,书名为《偷拍的照片》(Images àla Sauvette)(见下图)。
此书在美国出版时,编辑觉得法文原版的书名没有特点,就援引了17世纪法国大主教雷兹(Retz)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将书名改为《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
从此以后,“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名字便与“决定性瞬间”联系在一起,“决定性瞬间”这个经典的摄影美学旨趣,对此后的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于1973年发表的摄影“时空切片”论,还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1979年提出的“摄影如奇遇”说,无不潜藏着“决定性瞬间”的美学价值。
那么,如何理解“决定性瞬间”呢?这其中的“决定性”和“瞬间”又是什么意思?阮义忠在《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中的解释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
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
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让?克莱尔在《Kairos:卡蒂埃-布列松作品中决定性瞬间的概念》(《收藏布列松》,中国摄影出版社,2010年)一文中的解释是:“对我来说,一张照片就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到一个事实的意义,以及表现这个事实的肉眼可见的形式的严密安排。
”《西方摄影文论选》(顾铮编译,修订版,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第49―60页,《摄影的表达旨趣》,卡蒂埃-布列松)中的解释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传达出来的话,非要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可。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其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由于翻译及转述途径的不同,因此造成了各种版本的“决定性瞬间”。
那么,卡蒂埃-布列松本人到底如何看待“决定性瞬间”呢?在《偷拍的照片》的序言中,有卡蒂埃-布列松关于“决定性瞬间”最早的阐述:“在所有表现形式中,摄影是唯一可以凝固特定瞬间的。
我们所把握的是正在消失的东西,一旦它们逝去将无法重现。
为了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必须严格制定与其相关的形式,摄影必须在运动中捕捉平衡的表现。
摄影对我来说是在现实中认识线条、形状和明暗变化的规律。
”笔者愚见:无论各位翻译家和理论家如何翻译、如何演绎,“决定性瞬间”都离不开“内容意义”“形式构图”和“瞬间捕捉”这三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三位一体。
卡蒂埃-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这本影集的序中还写道:“摄影记者工作状况的改善得益于相机的小巧和便捷的操控,通光性能良好的镜头以及颗粒细、感光度良好的胶片。
”这也意味着,仅有天才的想法并不能造就出“决定性瞬间”的照片,因为摄影美学的发展始终与摄影器材的进步息息相关―只有当相机的小型化与专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及感光介质的性能提高之后,摄影领域才会孕育出“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的前世要想凝固一个移动的物体,就必须使用“高速快门”(更短的曝光时间)拍摄,而使用高速快门拍摄也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相机要拥有高速快门机关,二是要有“快速镜头”(大光圈镜头),三是要使用“高速感光介质”(如“高速胶片”或数码相机的高感光度设置)。
而在摄影术发明以后的近百年间,要想同时具备这三个前提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早期甚至连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人类保存至今的第一张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Nicãphore Niâpce)在1926年用涂满了沥青的锡板拍摄的《窗外风景》,由于沥青的感光性能很弱,因此这张照片的曝光长达8个多小时。
随后经达盖尔(Daguerre)的不懈努力,摄影的曝光时间从几个小时一下子缩短到30分钟。
光学家谢瓦利埃(Chevalier)发明消色差的镜头后,镜头的通光量增大,从而将达盖尔法摄影的曝光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到几分钟。
居住在英国的法国人克劳德(Claudet)发明了氯化碘催化剂,增加了感光材料的光敏度,再次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0秒左右。
1840年,维也纳大学的数学教授、匈牙利人匹兹伐(Petzval)通过计算优化镜片间隙和镜片表面的曲率,设计出一种通光量大大提高的“人像镜头”,从而使人像摄影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尽管如此,摄影师拍摄人像时为了防止主体在曝光过程中移动还发明了人像拍摄的专用座椅,并用卡子把被拍摄人的头部固定住,从我们今天拍证件照的经验来看实在是滑稽可笑(见下图)。
相对于达盖尔法来说,1851年问世的火棉胶湿版法不仅提高了成像质量,还明显缩短了曝光的时间,但这种方法仍然需要3―12秒的时间。
更麻烦的是,湿版法非常笨重而繁琐,外出拍摄时就像带着一个整体实验室,全套设备通常是整整一马车。
1871年干版技术出现后,摄影师从预制湿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这种技术也使感光度也大大提高,从而再次缩短了曝光时间。
19世纪中期,罗杰?芬顿(Roger Fenton)被派去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写实照片”。
那时的摄影技术还无法拍摄动作画面,所以他的大部分照片不是有关战地后勤的静态场面,就是一些谨慎摆拍的军官集体照(见右页图)。
又比如美国摄影家雅各布?里斯(Jacob A. Riis)1890年出版的《另一半怎么生活》,用照片如实描绘了贫民窟,唤醒了美国人的良知。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摄影师在拍摄每一幅照片之后,必须将玻璃负片取出,然后再放入一片新的玻璃板。
纵观整个摄影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动体摄影特别是街拍的动态人物照片寥寥无几。
在此之前,拍摄运动题材需要大费一番周折,近乎是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通常还需要包括闪光灯在内的特制设备。
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花了五年的时间试验,终于拍摄到马奔跑的影像。
为此他沿跑道架设了12台特殊设计的相机,用相连的拉线依次开启快门,最终捕捉到马在快速奔跑时四蹄腾空的瞬间。
1884年,美国人伊斯曼(Eastman)用纸做出了可以卷曲的感光片,后来又用赛璐璐作为片基制作出了胶卷―这种片基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了胶卷后,伊斯曼又想制造出一台使用这种胶卷的相机,他对这台相机产品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小巧、轻便、价格适中、人人都会用。
1888年,伊斯曼柯达公司的第一台相机“柯达相机”(The Kodak)诞生了。
它的外形是个规则的长方六面体,镜头的焦距是57mm,光圈为f/9。
它采用固定焦点设计,利用超焦距原理,最近清晰成像距离约为1.8米。
相机快门只有一挡,约1/25秒。
由于当时胶卷的感光度较低,因此这架相机上的曝光组合设计只适宜在强烈阳光下拍摄。
1900年,柯达又开发出一种叫布朗尼(Box Brownie)的相机(见右页图),它的名字来源于当时在美国十分流行的童话人物“布朗尼”。
这台相机仅有一挡1/25秒的简易快门,配有焦距为105mm、光圈为f/11的镜头。
布朗尼相机以其低廉的价格、简便的使用方式和醒目的广告语―“连孩子都会用”征服了市场,当年就售出了约25万台,获得了极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卡蒂埃-布列松在孩童时期使用的第一台相机就是布朗尼。
柯达公司提高了相机的便携性能,并把以前复杂的摄影技术简便化,这与伊斯曼公司清晰的产品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柯达相机的初衷就是让摄影走向“大众化”,从而销售更多的胶卷。
而职业摄影师显然会对这种“傻瓜相机”不屑一顾,原因是单一的低速快门和小光圈的曝光组合限制了对摄影题材的选择,更不能满足“决定性瞬间”的需求―相机光做到了小型化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兼顾专业化。
这样一来,柯达就把机会留给了严谨的德国相机制造商。
“决定性瞬间”的节点直到20世纪之初,商业摄影师还局限在摄影棚内以拍摄肖像为主,而艺术摄影师还在努力拍摄虚焦风格的画意摄影,这两个看似完全相反的摄影方向却被一条共同的纽带联系:摄影在那个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无论是坐在维多利亚风格椅子上的人像,还是宁静的风光,又或是精心组合的静物以及温和的人体艺术,无不如此。
卡蒂埃-布列松早期所尊崇的尤金?阿杰(Eugâne Atget)在20世纪初的街头摄影,其镜头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静态的;即便个别照片中出现了动体,其结像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化成虚影。
而徕卡相机的出现将这一切都改变了。
有了徕卡以后,摄影师只需旋转一下过片按钮,就可以拍摄下一张。
这样一来,在短时间内拍摄一组照片就变为可能。
而且徕卡相机的便携性增加了摄影师的活动范围,使摄影师可以更容易获取稍纵即逝的拍摄机会和接近事件发生的地点。
著名战地记者、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
”博蒙特?纽豪尔(Beaumont Newhall)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把徕卡相机作为视觉的延长来使用,在镜头中结成的影像不停地运动着,决定性瞬间是运动物体的现状、表情、内容三者协调的绝佳瞬间。
”1徕卡虽然不是图片报道摄影的始作俑者,但徕卡无疑推动了图片报道摄影的发展,摄影有了新的定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徕卡相机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在风雨中飘摇:德国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国的结束、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大规模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这一切给图片报道摄影提供了沃腴的土壤。
与此同时,新的发明创造大量涌现:天空中飞翔的飞机、飞艇,横渡大洋的轮船,还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等将人类的视觉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正如当时俄国摄影结构主义的先锋罗德琴科说的那样:“此刻仿佛只有相机才能把当前的生活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说到相机小型化的经典代表徕卡,就不能不提一个叫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的机械师。
他从卡尔?蔡司公司跳槽去徕茨公司一年后,就被晋升为显微镜研究部主任。
巴纳克在业余时间里,喜欢远足拍摄风光照片。
尽管彼时的摄影器材与摄影术发明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每次出门拍摄都需带着六个双面的片匣以及机身、镜头等。
再加上巴纳克患有哮喘病,这样的行头显然不太利于对他哮喘病的治疗。
于是在他脑海里就萌芽了“小画幅、大照片”的构想。
起先他尝试过将18×13厘米的大画幅分成15―20张小画幅,并用短焦镜头拍摄,但照片洗印放大出来之后清晰度达不到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