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

合集下载

抓住决定性瞬间

抓住决定性瞬间

抓住决定性瞬间作者:纸月来源:《艺术启蒙》2023年第04期“認为照片是用相机拍成的,这只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是用眼睛、心灵和头脑拍成的。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儿“玄”,却是布列松的肺腑之言,是他为自己制订的“摄影守则”。

志同道合的朋友布列松从不拍矫揉造作的照片,而是专注于纪实。

他的照片里最常出现的不是宏大的场面,也不是隆重的典礼,而是街头巷尾的行人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

从这样的照片中,观者更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轨迹。

正因如此,布列松陆续结识了几位摄影师朋友: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这几位可都是了不得的摄影大师。

罗伯特·卡帕是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奔赴战场,拍下了《倒下的士兵》这张经典的照片;大卫·西蒙因战争逃往国外,后来致力于拍摄以难民、孩童为主题的作品;乔治·罗杰曾是英国海军,在战争期间走进非洲,从事风土人文纪实摄影。

他们家境不同,性格迥异,却怀有相同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世界,揭露战争的残酷。

在布列松逃出集中营之后,他们更加积极地拍摄纪实作品,为时政报刊供稿,并成立了享誉世界的摄影经纪公司——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本是一种大瓶香槟酒的名字。

据说,欧洲的战地记者死里逃生后大多会与朋友喝玛格南来庆祝。

无论是深入战地,还是奔忙于民间,玛格南“四君子”始终抱着同样的信念,代表了新闻纪实摄影的四重境界:无畏、热情、悲悯、正直。

决定性瞬间布列松在摄影这件事上给自己定了很多规矩:坚持不摆拍、坚持不开闪光灯、坚持不后期修图、坚持只使用简单的照相器材。

他就像一个严于律己的“学霸”,不满足于考试大纲的要求,要额外给自己增加学习难度一样。

就这样,布列松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力和审美,抓拍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瞬间。

1952年,他写了一本关于摄影的著作。

几十年来,这本书几乎成为摄影界的必修课教材,它就是《决定性瞬间》。

在这本书里,布列松将“决定性瞬间”定义为: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决定性瞬间——用布列松的镜头看《皖北相》

决定性瞬间——用布列松的镜头看《皖北相》

决定性瞬间——用布列松的镜头看《皖北相》每一秒钟,有多少人在按下快门?在智能手机时代,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一名摄影者、摄影爱好者、摄影对象、图片观看者。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再普遍不过的日常行为,也有深奥的哲学解读?对摄影有兴趣的你迟早会意识到,摄影水平的差异最终取决于思想的眼睛,而非设备和技术。

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约翰·伯格等都是摄影批评的大师,其中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批评的经典。

《论摄影》的第一章为《柏拉图的洞穴》,苏珊·桑塔格一上来就说:“人类冥顽不灵地流连在柏拉图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亘古不变的习惯沉浸在纯粹的理念影像中沾沾自喜。

”将摄影行为理解为物种基因的偏好,不免过于高深玄妙。

相比之下,苏珊·桑塔格说摄影“在与绘画的关系上被视为弑父,在与人的关系上被视为捕食”更容易理解——摄影作为一种技术创新,鞭促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创新演变;至于“捕食”一说则不妨理解为苏珊·桑塔格的词语炫技。

布列松是我最早接触的摄影大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文艺杂志,尤其是32开本的非常喜欢在封二封三刊登一些经典照片。

就有这么一幅布列松作品——一个小男孩抱着两个大酒瓶回家,志得意满,像是一个得胜回朝的大将军。

《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中诸多布列松式的摄影箴言,值得品味:“就我个人来说,摄影是一种理解的方式,不能与其他视觉表现方式分离开来。

它是一种呐喊、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它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苏珊·桑塔格真正用奥卡姆思维剃刀雕刻出的关于摄影的哲学造型是:“照片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

”用这句格言来形容摄影的瞬间特性,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这也得到了摄影大师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呼应。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观照’——《皖北相》纪实摄影群展”或许能够给你一个印象深刻的答案。

“‘观照’——《皖北相》纪实摄影群展”4月27日下午在政务区壹art艺术机构开幕,本次影展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公益性,经过遴选后的参展作品水准高而作者大都为业余摄影师,更是因为其关键词——“皖北”与“纪实”体现了丰厚的当下皖北人文风貌;而“相”既有照相的字面意思,同时指涉摄影的哲学内涵。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作者:暂无来源:《摄影之友·影像视觉》 2010年第9期撰稿人:Young Soul助理编辑:姚莹实习编辑:肖远鸣谢:时尚博闻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1908 - 2004年)生于法国,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1929年去剑桥攻读文学和绘画。

1931年他旅行非洲,后因病被迫回国,途中,他在马赛发现了一台小型35mm相机,于是他成为第一个使用徕卡35mm相机的摄影师,开始了走遍世界摄影的旅程。

他的足迹遍历战前、战后的德国、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

他还抓拍了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

早在1933年他的作品就曾在纽约展出,上世纪30年代他拍摄的作品被尊为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

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师合伙创办玛格南图片社( Magnum),专门为期刊提供环球新闻报道图片。

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卢浮宫举行展览的摄影师,获得世界摄影大师的美誉。

在他漫长的四十年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布列松在世界各地游历,搭飞机、坐火车、乘大巴、开轿车、骑自行车、骑马甚至步行,他循着一条曲折而又互相呼应的路线跑遍了五大洲。

Links.《珍藏布列松》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和作品不知影响了多少摄影人,不光是在摄影方面,布列松一生涉猎广泛,除了摄影,还有电影及绘画作品等。

《珍藏布列松》是一本能让你对这位大师全面了解的书.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不熟悉的那个布列松。

该书的资料全部由布列松基金会收集,书中包括布列松早期拍摄的未发表照片、他一生最精华作品的精选、他拍摄的影片和他最近三十年的绘画作品。

相信通过这本书能改变大家对布列松的以往的认识。

《男孩》拍摄于1958年,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
理念。 中 国 的 哲 学 思 想 其 中 一 条 就 是 强 凋 的 万 物 的 变 化 不 定 。 当 看 到 日本 的 设 计 作 品 时 , 一 下 就 明 白理 解
意》 后, 布 列 松 便 有 种 豁 然 开 朗 的感 觉 , 他 的 决 定 性 的
瞬间理念与禅学有着直接 的关系 , 透 过 禅 学 布 列 松 重
己局 限 与 宗教 里 , 因 为 他 没 有 宗 教 信 仰 的 。 布 列 松 认
如今 , 现代设计 越来越认 同本土化 , 本 土 化 是 对 本 土 文 化 的认 同 , 而 不 是 对 符 号 或 图 形 的 认 同 。 探 索
响。
事, 其 次是 直 觉 的等 待 。而 这 直 觉 的 等 待 犹 如 射 箭 一 般 顿 悟 是 布 列 松 的
箭, 直 觉 是 布 列松 的 弓 。
[ 关键词] 摄 影 布 列松 “ 决定性瞬间”
如果说摄影是术 , 那 么 布 列 松 的 决 定 性 瞬 间 便 是
道 , 而领 悟 此 道 的心 法 , 其 要 点 首 先是 几 何 叙 事 , 其 次 是 直 觉 的 等 待 。 而 这 直 觉 的等 待 犹 如射 箭 一般 , 顿 悟
是 布 列松 的箭 , 直 觉 是布 列 松 的 弓。
五 、 结 语
中 国 文 化 的 真 正 儒 学 在 宋 明 清 这 三 代 上 走 向 衰 落 。 而 日本 在 明 治 初 期 , 已 经 认 识 到 不 但 要 汲 取 西 方
1 9 4 4年 6月 , 布 列 松 的 朋 友 送 给 他 一 本 名 为 《射 箭 的 禅 意 》的 书 , 这 是 一 本 讲 述 日 本 禅 宗 射 箭 之 法 的 哲 学书籍 , 射 箭 在 日本 禅 宗 里 是 一 种 艺 术 , 日 本 人 以 “ 弓道 ” 指 称 这 种 禅 宗 的 射 箭 之 法 。关 于 日本 “弓 道 ” 的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出版时间:1952年作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文版书名:《偷偷摸摸拍到的照片》Images a la Sauvette布列松对“决定性瞬间”的解释:“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在几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是对某一事件中互为里表的两个部分同时辨识的过程:事件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外在方面有透过影像形式的精确组织,把意义确当地表现出来。

”他着力用摄影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这几个不同方面同时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影响和意义:1.通过对于运动事物恰到好处的瞬间捕捉,布列松赋予世界以自己的视觉秩序。

2.在他的画面中,瞬间的高潮最终被分解为各种几何形态,并最终被完美无缺地构成一个特权画面。

3.在他手中,世界只能是被他封闭于黑色边框中凝固的画面,不可更动,也显得过于绝对。

4.这种完美,设定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导致了克莱因、弗兰克的反叛。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 - 2004) French摄影经历:1931年开始摄影1932年举办个展,出版摄影集涉猎过电影,做过法国导演让·雷诺阿的助手,在二战中被德军俘虏。

1947与卡帕等人设立马格南图片社20世界40年代末50年代初,采访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见证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Henri Cartier-Bresson, a group of children play amongst rubble, Spain, Andalucia, Seville, 1933Henri Cartier-Bresson, a couple sleeping on a train, Romania, 1975Henri Cartier-Bresson,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ParisHenri Cartier-Bresson,Brie, FranceHenri Cartier-Bresson,The Berlin Wall。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其实有10个技巧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其实有10个技巧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其实有10个技巧摄影,从一点点感悟开始!Besame Mucho 音乐:小野丽莎 - 拉丁舞曲合辑1提到布列松,没有一个摄影爱好者会不知晓。

这位被称为纪实摄影教父的法国摄影大师,发展出的一种街头抓拍风格,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年轻摄影师。

本文总结了10条布列松的抓拍技巧,希望能给你带来新的摄影思路。

1. 几何结构布列松的照片非常诗意,他很喜欢几何状构图。

如果仔细看他的照片,你会发现各类的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曲线、三角、环状和方形等交织在一起,他的照片裁剪也非常别具几何意味。

外出拍照时,留心观察自然世界中的几何结构,打开自己的想象,把周围的一切截成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并使之成为你照片的演员和舞台。

2. 有耐心布列松说有时能碰巧遇到一些好的“瞬间”,但是更大多数时是需要耐心去等待。

布列松对拍摄的要求非常苛刻,他只会留下一切都完美(人物、背景、构图)的照片。

当你外出拍摄时,总能遇到不错的场景,耐心等待想抓拍的对象从你面前路过并拍下来。

尽管没人愿意等数个小时,但是还是稍微需要些耐心。

有时也不必主动去追随,耐心等着那些有意思的瞬间发生在你的眼前。

3. 旅行布列松曾到访过许多地方,像印度、欧洲、美国、中国、非洲。

外出旅游时,常常能捕捉到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当地的人。

布列松曾在印度待了大约一年,尽可能地将他自己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去,去体验和感受。

在自己家的后院同样能抓拍,但是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出去走走。

不同地域与文化的探索,不单单能激发你的摄影创作,更能打开你的眼界。

4. 使用同一个镜头尽管在为马格南工作时布列松会使用多种不同的镜头,但是在拍摄自己的作品时他只用一个 50mm 的头,并“忠于”此头数十年。

不防下次出门拍摄也这么试试。

其实尝试多种镜头非常有好处,能带来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但是当尝试完毕后,一定选择一个能固定你拍摄风格和方式的镜头。

当你习惯它后,就会形成一个特别的看世界的方式,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拍摄出来的画面会是什么样子。

布列松成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成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成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王瑞芸法国摄影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名满天下。

他在二○○四年过世,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这样发言悼念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他是“天才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为什么?看一下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它们果然视角独特,生动鲜活;再一了解知道,他的有名还因为提出过一个著名摄影理论“决定性瞬间”,即抓取把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折射出来的一瞬间(含金量最高的一瞬间)。

不用说,他的作品当然是这个理论的完美呈现,那么,我们对布列松的了解就到此为止了吗?对于我来说,“到此”还真无法“为止”,因为满眼看出去,世间的摄影师个个努力,个个不缺才华,偏布列松能从中脱颖而出,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这就让人好奇了。

为满足这份好奇,我把布列松放到西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坐标上去看,看着看着竟获得了这样一种感觉,在历史的流动过程里,布列松其实也算得上是人类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决定性瞬间”。

一当然该先看在布列松之前发生了什么,我甚至愿意从他的母国开始谈起。

虽104说人人知道那是个直接把艺术当成家业的国家,凡事以艺术为大,因此盛产艺术家。

可不见得人人知道,法国不是向来如此的。

只需稍稍后退一步,把视域拉宽、时间轴拉长,我们马上就看到,在十六世纪之前,欧洲的艺术地图上绝无法国。

当十五、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上演热热闹闹、繁花似锦的文艺复兴大戏时,法国连个配角都算不上。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眼中,法国是个缺少文化教养并带着浓厚中世纪气息的君主国家。

后来出于政治目的,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把自己的女儿凯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嫁了过去,那是一五三三年。

这位美第奇家的新娘上路时,带去的侍从队伍有上百人,从乐师到面包师、首饰匠、园艺师等,全套。

决定性瞬间—摄影大师布列松先生作品赏析

决定性瞬间—摄影大师布列松先生作品赏析

决定性瞬间—摄影大师布列松先生作品赏析布列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国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他作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

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玛格南图片社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布列松使用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拍摄时,他在莱卡相机上面安装了一个反转棱镜,通过它取景可得到颠倒的影像,这样,他便可专心于构图,不致于被人物分散注意力。

当画面上所有的因素都具有最大表现力时,他便按动快门。

布列松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在1948年和1958年两次访华。

特别是1948年—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的采访时间长达一年,当时正值新中国即将成立和刚刚成立的这一历史时期,布列松的镜头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在这一变革中的历史瞬间,忠实地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究竟是艺术还是哲学——浅读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究竟是艺术还是哲学——浅读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究 竟是 艺 术 还是 哲 学
— —
口 傅 为 新
刘树勇先生在 《 摄影语 言体系 的确立 与传承》

文 中提 到 ,受 柯 蒂兹 和慕 卡 西 两 位 摄 影 家 的 影
响 , 列 松 在 前人 的基 础 上 将 摄 影 的语 言 系统 进 行 布 了 超 越 性 的 发 掘 与 完 善 , 对 “ 么 才 是 真 正 的具 也 什
只是 一 种 经 由相 机 的技 术 手 段 产 生 , 由摄 影 师 重 经
这时我们就不禁要问 , 那些非决定性瞬间拍下 的照片 , 不能叫摄影 , 应该 叫什么? 我们 的硬盘里可
存 储 着 成 千上 万 张 这 样 的 照 片呀 。 布列 松 并 不 认 为
自己是纪实摄影家 , 因为现实本身并没有构成对他 的兴趣 。 于是 , 摄影发展至今 , 追求“ 秩序感” 的几何 主义者 , 唯美的画意派摄影家算是抱住 了这套体系 的一条胳膊半条腿 , 而那些对现实内容本身感兴趣
个 世 界 , 是一 个 “ 觉 现 实 ” 是 一 个 形 而 上存 它 视 ,
在 的 “ 征 ” 物 。正 因 如此 , 象 之 摄影 才确 立 了能够 与 其 他 艺 术 学 科 平 起平 坐 的具 有 独 立 意 义 的地 位 。
也是支撑布列松 ( 及其前人 ) 摄影语言体 系这 张椅 子上的其 中一条腿 ,我们的沙龙主义画意摄影 , 正

当摄影第一次使 用相 机等待( 或捕捉 ) 秩序感 的出 现 时 , 术 在 早 得 多 的时 候 就 已经用 画笔 或 刻 刀 创 美 造 了秩序感 。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与疏密 , 还是西斯廷教堂 的穹顶或雕 塑, 影所涉及 的秩序 摄 感——诸如点线面 、 金分割 、 称 、 比等等 , 黄 对 对 并

摄影课 决定性瞬间

摄影课 决定性瞬间

斯维勒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 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 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 相当严谨完整。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 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 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 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乔治六世举行加冕礼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 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 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 完成了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 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 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 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 中下手。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 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 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 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 似之处。
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 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 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 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 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 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 注重和讲究。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 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 协调之感。

布列松经典作品解析

布列松经典作品解析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 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 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 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 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 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 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 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 “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 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 要的部分。”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 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 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 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 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 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 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 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 格 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 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 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 人。”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 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 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 玛丽莲· 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 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 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 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 度。
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国 1908-2004
决定性的瞬间——布列松的摄影哲学
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 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摄意味着记录—— 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 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 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 上。
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 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 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 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布勒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布勒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布勒松与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大约是摄影界最熟悉的一句经典名言了。

8月2日,这句名言的弘扬者卡蒂埃-布勒松(1908-2004)在法国东南部塞雷斯特小镇家中去世,享年95岁,葬礼于4日秘密举行。

法国总统希拉克获悉这一消息后,称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勒松是最著名的街头抓拍大师,被誉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

他同时还是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者。

评论界认为,布勒松将摄影从一种职业或一种业余爱好,转变成一种成熟的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摄影家既有好作品又有好理论的不多,布勒松属于罕见的例外之一。

他的作品不断被人重读,从那些看似随意然而构图谨严的画面上,生活呈现出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怀抱酒瓶的小男孩得意洋洋,脸上露出巨大的成就感,像是完成了登月旅行;一个男人飞快地跳过水洼;坐着的一对青年情侣俯身接吻;晒布的印度人;排成长队抢购黄金的中国人;高层建筑下孤独地抱着膝头的底层贫民身影;三个男人拥挤在空旷街头的高处,眺望柏林墙的另一边。

所有这些,都只是我们这个不断流逝的世界的一个个仓促的片段,摄影师恰好目击,按下快门,瞬间于是成了永恒。

瞬间是布勒松最喜欢的一个词。

1954年,他把自己的一本作品集命名为《决定性的瞬间》,在卷首语中,他引用了一位17世纪作家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经过他的引用,这句话成为摄影界的金科玉律。

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他又说:“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

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

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 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 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 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 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克什米尔, 1948 一群穆斯林妇女在斯列纳嘎山上向着 在喜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阳祈祷。在拍摄的一瞬间,穿着富有地方色彩服饰的 的教徒在如此壮观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幅宗教色彩十 分浓厚的画面。
日本情色
父与子
理发
迷雾中沉睡着的流浪者
大师本人很害羞, 从不让别人拍他,他的 工作证。 大师活了九十多 岁,作品都是一个世纪 来的见证。
针对某些喜欢带着预定的设想在生活中摆布的人,布勒松语重心长 地指出:
“我们拍摄照片,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 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
因此,布勒松的摄影方法就是现实生活中进行快速的抓拍。他是举 世公认的抓拍大师。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 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 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 注重和讲究。上图是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 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 调之感。

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 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
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 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 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 作品。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 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 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福克纳(1947)
纽约 (1960)
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指出的:“他不但 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 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任何大师都是可以被超 越的,但有些人是永远无法被忽略的,布列松便是其一, 甚至有些流派是通过批判他而形成的。
“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 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我不是一个演员。‘名人’是什么东西?我认为自己是一名 工匠。” “任何心灵敏感的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但敏感之外,必须专 心。” “我热爱摄影,它就像打猎。但一些猎人是草食动物——这就 是我与摄影的关系。” “前一万张照片永远是最差的。”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 1952 年出版 的第一本摄影著作。收录了他本人选择的 600 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 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有许多少见或从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还有许多抓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
1952 年,布列松在其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首次提出这 一摄影美学观点。决定性瞬间特指通过抓拍,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 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 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 瑞克·萨洛蒙、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 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当时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摄影只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就能把庸常拍得不凡——布列松的摄影作品

摄影只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就能把庸常拍得不凡——布列松的摄影作品

摄影只要抓住“决定性瞬间”,就能把庸常拍得不凡——布列
松的摄影作品
这期“摄影”,继续按人说,这次轮到布列松了。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

他作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1952年,《决定性瞬间》出版,这是布列松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奠定了其摄影理论。

此集收录了600多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最早的照片可追溯到1902年。

该书也阐明了布列松的摄影理念,总结起来就是,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
的完整面貌。

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

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他创建的马格南图片社(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此外,他也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

橘猫发现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有很强的的戏剧感,极其简单甚至寻常的场景,在其镜头下也变成了一出戏剧的焦点,这自然与其“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念有关,毕竟抓拍到了最富戏剧性的时刻,但在构图上,布列松也是极其讲究,否则绝不出来这种效果。

虽然“决定性
瞬间”的理论暗含了构图上的自然平衡,但镜头毕竟有限,如何截取眼前的“平衡”,橘猫觉得,必然也是大有学问的。

摄影大师之所以能成大师,总因天赋与技术上的敏锐。

决定性瞬间谈话录|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谈话录|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谈话录|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对我来说摄影是去发现某个精彩又极短暂的瞬间,并精准的表达出那个瞬间的讯息。

我们所在的生活能影响我们,同时也能被我们影响。

内在及外在,这两者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平衡,两者在互补的过程中最终希望能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而其方法就是不断的沟通。

但这部份只搞定了照片的内容。

对我来说,内容无法与照片的形式分开。

所谓的形式,我是说像是精准的几何构图以及对象,线条,表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情感以及概念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在摄影中,这种视觉状态只能出自受过训练的直觉本能。

我要说这只是我建立并认为只适用于自己的规则而不是什么理论,这是我个人的规则。

摄影是冥想的过程。

对于概念,某个特定的状况,或某个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摄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这些过程,状况,或问题,借着日常生活向我们显现,我们必须要保持警觉并知道什么时候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通常这都是靠预感或是直觉,很难说清楚我们是为什么在某个瞬间按下快门,那个瞬间突然就来了,就在那儿,是那个瞬间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事物都在那儿,是机遇的问题,有时你必须要用念力去让那些机遇发生。

在摄影中所谓「创意」的瞬间非常短暂。

画家及作家可以透过绘画或写作来阐述,但在摄影中,我们必须决定一个瞬间,一个决定性的瞬间,那些已经存在着的瞬间。

像是表达“我看过这个”,“我看过那个”,“我去过那里”的概念。

我在1930年开始摄影的年代几乎没什么摄影杂志,因为没这个需求,而当时我在拍摄一些我感兴趣的事物,一些让我有冲击感的事物,有点像影像日记,现在我还是保有摄影日记的习惯。

后来市面上出版了一些杂志,当你为那些杂志拍摄的同时,也要当作是在为自己拍摄,永远都要是为自己拍摄,透过拍摄去表达自己。

杂志让你有机会接触一些世界上重要的事情,你有时必须要跟一大群观众沟通。

采访者:当你必须要跟一大群观众沟通时会影响你说故事的态度吗?还是你仍旧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直觉?布列松:我的直觉是不变的,你必须知道用什么架构去为杂志诉说故事,同时必须要为自己而摄影并说故事。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人必须认识的摄影师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人必须认识的摄影师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人必须认识的摄影师“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人必须认识的摄影师2014-09-01 阮义忠小恶心微吐槽“摄影这一门,你进去时是ABC,出来时是HCB(布列松的名字缩写)”——《日本摄影》杂志。

我的第一个摄影师傅是布列松。

我最喜欢的黑白摄影大师是布列松。

我很喜欢的国内的摄影大师吴家林、吕楠他们的偶像是布列松。

关于中国摄影的国外大师第一个不能绕过的是布列松。

我看得最多作品的玛格南摄影师是布列松。

一谈到摄影我最先蹦出脑子的是布列松。

我只学到一个摄影师皮毛(等待,决定性瞬间)但却受益无穷的是布列松。

我今天推荐他,希望你能喜欢他,爱上他。

(康康,公共号mobilewtf)======================================“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决定性瞬间。

对我来说,相机就是素描簿,一种直觉和自发的工具,套句术语说—它主宰着怀疑和决定同时并生的瞬间。

为了“赋予世界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自己与镜头内所看到的事物息息相关。

摄影史上的一道门也许是稍微夸大了一点,不过这是事实—在巴黎的街头,如果小孩要嘲笑画家们时会说:“又一个毕加索。

”而对那些拿相机的人会说:“那边正来了一位布列松。

” 布列松几乎是摄影的代号,就像毕加索等于绘画一样,因此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名字缩写H.C.B. 都有人拿来做文章。

今天,假如有所谓基础摄影的ABC 入门的话,那高级摄影就等于HCB。

摄影这一门,你进去是ABC,出来时是HCB 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批评布列松作品的文字(虽然有人反对他的理论),好像说布列松不好,反倒显出自己没有学养。

摄影巨匠布列松:“我说妈的,抓起相机就上街了。”

摄影巨匠布列松:“我说妈的,抓起相机就上街了。”

摄影巨匠布列松:“我说妈的,抓起相机就上街了。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手稿伟大的布列松被誉为摄影巨匠,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布列松=摄影。

但是,他的作品你又看过多少?除了国内翻译出版的《珍藏布列松》收录较多,他还有很多罕见的“决定性瞬间”。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

”布列松借自红衣主教莱兹而据为己有的“决定性瞬间”(Decisive Moment)概念,除了少数摄影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统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达30年之久的约翰·萨考斯基在1966年出版的《摄影师之眼》前言中说:“决定性瞬间是一个视觉而非戏剧的高潮,它意味着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幅照片。

”可以说,威廉·克莱因并没有视决定性瞬间如粪土,他追求的依然是视觉的高潮,他只不过是在反抗布列松式的美学规范和秩序,这正是罗伯特·弗兰克满怀敬意与反叛的“非决定性瞬间”。

现代摄影始终无法摆脱布列松巨大的阴影。

在谈到引导布列松走上摄影之路的马丁·芒卡西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kacsi,1896—1963)的这幅经典作品时,人们总会正儿八经引用布列松的话:“我必须说,这是一幅特殊的照片,使我突然感到摄影可以瞬间抵达永恒。

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我的照片。

如此富有张力而生机盎然,简直是个奇迹。

”是的,《坦噶尼喀湖边逐浪的男孩》(Boys running into the surf at Lake Tanganyika, 1932)这幅作品如此动感有力,透露着生命的永恒激情,它是布列松对“决定性瞬间”最初的突然领悟。

这段话如此严肃,仿佛如此意义重大。

但布列松接着说的是:“我说妈的,抓起照相机就上街了。

”(I said damn it, I took my camera and went out into the street.)布列松的经典作品我们已经看过很多。

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

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

136杨惠婷: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一、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使布列松拍摄的照片不存在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总能抓住最精彩的一瞬间,那一瞬间具有不可复制性,错过了便很难再有,所以他会选在最精彩的那一秒迅速找好机位并按下相机的快门。

他在全国各地行走,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这不是一种盲目的拍摄,他在拍摄前就已经计算好了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找到了合适的机位,然后再去按下快门,他所捕捉到的瞬间是真实与美的统一。

瞬间的获取绝不是不停地按下快门所希望获得的偶然性,也不是追求前期拍摄的随意性而寄希望于后期的修改。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更多地带有一种必然性,他所拍摄的照片是经过思考后的拍摄,他在拍摄前就已经在脑海中进行了构图,所以他呈现给观者的照片几乎不用经过修饰,使照片呈现出一种经过凝练的原始性,赋予照片更加深刻的意义,因而他是一个绝对优秀的目击者,他自称为新闻摄影者,可是他拍摄照片的高度又不会只停在记录层面,他使新闻摄影更加具有艺术性,照片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本质之美的体现他所使用的35毫米照相机具有不大的体积和较轻的重量,这能使布列松具有较好的行动力,他常常把相机隐藏起来,他能对想拍摄的对象快速进行拍摄,而又不会惊动被拍摄者,所以观者所看到的照片能呈现出不被干扰的最原始、最本质的状态。

布列松照片中的本质之美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他拍摄所体现出的本质之美主要体现在照片既能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故事性、情绪性和质朴性。

形式美感主要通过构图来体现,他能通过构图使图片中的要素达到平衡的状态,并且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故事性。

《柏林墙边》是布列松1962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是他在街头创作完成的,这张照片构图的巧妙之处是把两个士兵与一个指路牌巧妙组合在了一起,画面中残疾的士兵、健全的士兵与指示牌呈现出直线递进的关系,使照片显得有条不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性瞬间简介决定性的瞬间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1908—2004)是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

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

此后,“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释义据台湾《摄影天地》朱健炫先生的注释,“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事件进行中,恰好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

这一瞬间出现时,摄影者必须抓住它。

他认为“决定性瞬间”的本质,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一、意义即内涵之表达。

它是使事件产生新意义或赋予事件意义的时刻;二、空间即构图之组成;三、时间即时机之捕捉。

至于决定时机的关键,就在前两者何时能展现其最佳状态之时刻。

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的注释更简单:“决定性瞬间就是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

”在我国大陆,1936年有王洁之先生的“至美瞬间”说,1945年有罗光达的“瞬间精华”说,1960年以后,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界则较多使用蒋齐生提出的“典型瞬间”说。

这几个概念的含义与“决定性瞬间”大致相同。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布列松百科名片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目录决定性瞬间理论其他信息社会评价布列松新闻摄影的三个"瞬间"决定性瞬间理论其他信息社会评价布列松新闻摄影的三个"瞬间"展开决定性瞬间理论"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奴。

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决定性瞬间”观点。

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玛丽莲·梦露》就是如此,布列松在梦露不经意间抓拍了这张照片,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人们看到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其他信息成就及影响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风格。

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

任何大师都是可以被超越的,但有些人却是永远无法被忽略,布列松便是其一,甚至有些流派是通过批判他而形成的。

但赞同他也好,不赞同他也罢,有一点无可否认:布列松以自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无需阐释。

荣誉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

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quot;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1949年,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毛泽东的军队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他于1947年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总部,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

"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

他的电影作品还有《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是指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决定性瞬间》是第一本摄影著作(1952年),后来成为布氏摄影方法的同义词。

书中,他定义摄影为"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相伴"莱卡"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这与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他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

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他通常使用35mm平视取景小型相机,使用50mmf2的镜头拍摄,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

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

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结缘"马格南"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该图片社在二次大战之后真正引人注目。

战争时期,卡帕在前线与死亡斗争,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

二次大战开始,布列松从军后成为德军的俘虏。

三年中,他两次试图逃走,第三次终于成功。

他返回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

这一时期,他拍下了许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

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鲁欧、撒尔托尔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中。

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

收录了他本人选择的600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

有许多少见或从没有出版过的作品。

还有许多抓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包括那张1938年的家庭野餐的照片,1932年在巴黎拍摄的跳过水坑的男子照片等。

一、“决定性瞬间”与社会纪实大师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1908—2004)法国人,自幼酷爱绘画,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后入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立体主义画家安德烈·洛特学习绘画,同时研修文学。

1930年,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在那里购买相机,正式开始摄影活动。

“当我发现徕卡相机后,它变成了我眼睛的延伸,我整天在街上徘徊,感到兴奋并随时准备好‘扑过去’,去捕捉生活,把生活用一种活的动作保留住。

”1904年,布列松被德国占领当局逮捕,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经过两次尝试,终于越狱。

1943年,参加了地下抵抗运动。

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揭露法西斯罪行。

1946年,布列松去美国,以自用撰稿人身份从事摄影。

1947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参加了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建活动,并被选为副主席之一,主要负责巴黎办事处工作,并分担亚洲和远东地区的拍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