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风俗文化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莆田,,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中心,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的美称。有、、三大海湾。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立意)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只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白头春联

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648年,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白联以示抗议。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渐成习俗。

莆田闹元宵

莆田的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莆田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莆仙戏《白蛇传》、《拾玉镯》、《》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妈祖文化

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惟一的救苦救难的海神。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

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妈祖游灯

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

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

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换花求孕

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

佩带香袋

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

大门贴符

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颈项佩玉

指信众脖子上挂妈祖玉像,寓意妈祖时刻相伴护佑在身。

托看小孩

指信众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因为妈祖是他们最信任保护神。

妈祖挂脰

指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虔诚祈愿。

诞辰禁捕

指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民俗显着特点,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妈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并与其他妈祖信俗一起,成为妈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莆田话:莆田话又称莆仙方言、莆仙话、兴化方言等,分布于莆田市、仙游县、泉州泉港的部分、(莆田市,由台湾代管),以莆田话为代表,属于汉语,在莆田和旁边的使用人口大致500万,莆田人外出经商很多,在莆田旁边的在福州和泉州的很多莆田人也使用莆田话。新加坡很多莆田人,也会讲莆田话。因历史上该地区属于兴化军、等,故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等。是长期受话影响的闽南话,兴化方言属系闽海方言群。莆田话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于西汉、东晋时,在南朝隋朝形成,因为那时和之前时中原人南下,来源以西晋时中原正统语言为主体。莆田话即莆仙方言,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和泉州话双重影响,由于福州是省会,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莆田比泉州更近福州,因此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莆田话和台湾话近半可互通或相似。说方言是一个族群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很多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就等于是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接受了北方的文化,但普通话那么后来的语言,要怎么去承担接续祖先文化的责任呢莆田话已没有了那淳朴的氛围!保护莆田话的任务十分严峻!普通话的冲击,莆仙戏的没落和快板的消失,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文化值得我们骄傲的呢要复兴文化,要延续文化,请善待莆田话。(莆田话正面临普通话的冲击,我们可以通过调研引起社会重视)

工艺美术:莆田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现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50多亿元。规模以上企业51家,年产值亿元。全市工艺美术产品不但外向型程度高,而且内销业务近年来愈呈上升趋势,其中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银饰、宗教雕塑、油画框业和人造宝石的产值、产量均占全国同业首位。

莆田市工艺美术行业包括十大类: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珠宝首饰、宗教雕塑、石雕(含寿山石雕)、工艺编织、油画框业、铜雕、漆器。其中前七大类是传统工艺美术。另外,仙游红木家具驰名中外。

风景名胜:全市拥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有着名的莆田二十四景,被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7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上的庙遐迩闻名,四海共仰;三教祖祠是唯我独有;湄洲妈祖祖庙和三教祖祠在全国、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

省级,九鲤湖风景区以湖、洞、瀑、石四奇称着,是“福建三绝”之一;距离市区5千米的大型古堰木兰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为福建省四大禅林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玄妙观三清殿是本省保存最好的唐代道教玄妙观建筑群之一;有现已论证的,还有宋代的古谯楼及墓与拟列为莆田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宋太师黄府陵,瓷窑古遗址及明代的抗倭名城城等一大批古建筑遗址,也有千年古树,树——“”,龙华的古樟等树木,“宋家香”是已发现树龄最高的荔枝树,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名优特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