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单元九:戊戌变法

单元九:戊戌变法
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
①没有涉改及旧实制行 君主立宪等政治 主张 ;④②精局简限机构在 社会上裁层汰,冗员没有 发动广⑤家大取供民消养旗特众人权。国
经 济
①人②设开有农厂利工,于商奖民总励族局创资,新本鼓;主励③义发设发展立展农铁工路商矿;务②总提局③建倡,土没私鼓地有所触动有到制封
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
文 ①③改培革养科维举新;②人设才立、中有小利学堂于、先京进师科大学学文堂、化专的门传学播堂; 化 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
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废八股
军 ①④建有立利新于式加军强队军、队装战备斗新力武,器抵抗外来侵略 事 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②维新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下兴起,他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 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光绪皇帝为了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接受维新变法图 强、挽救民族危亡主张
光绪皇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行宪法、开国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核心问题,这说明光绪帝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 政治路线,他仍然是封建皇帝,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结论:严重的统治危机表明清政府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甲午中日战 商办
53
争前
官督商办、官办 19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 (千元) 的百分比
4707 22.4%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 商办
63
争后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戊戌变法 学习提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习提纲一.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打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2.经济上: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3.思想上: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变法革新局面逐渐形成。

4.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被过分的形势,促进变法进入高潮二.变法的过程及内容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时间:1898年,611~921;史称“百日维新”3.内容4.特点:①.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从根本上动摇改变政治文化制度(即系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②.从推广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当中,因而没有形成改革的重大力量③.从推广者来看: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领导推行,显然改革力量很少④.从性质来看:即是救国图亡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⑤.从目的上看,变法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⑥.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⑦.从作用上看,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具体原因:维新派采取的手段和手法的缺陷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3.只是寄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帝党官员4.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6.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漫长的。

7.评价(作用,局限性)作用:①.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经济上:制定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上:采取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上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放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跌徐,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三.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救国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中华民族觉醒2.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内容)维新派企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变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3.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资产阶级提倡新学,主张兴办民权,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评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蓬勃兴起开辟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24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241人教PPT课件

2、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3、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 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 苦,悉达天听”。反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 法诏令184条。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 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 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材料二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 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 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 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 绪皇帝下令毁版。
回忆维新梦之源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 惶,……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副,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苟且度日, 因循守旧……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 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 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 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 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 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 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 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5、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①筹划海防,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3、变法内容 、 • (1)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提倡开办实业;组织 商会;改革财政。 商会;改革财政。 • (2)政治上: 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 )政治上: 广开言路,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 (3)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著作和发明。 著作和发明。
• ②领导力量上, 领导力量上, • 日本中下级武士、 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 ③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 •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制大力推行。 制大力推行。 •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无法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 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 1、康有为: 、康有为:
》《孔子改 • (1)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主要著作: 新学伪经考》《 制考》 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 (2)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 •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升平 ”“太平世 三个阶段。 专制-立宪 太平世” 立宪-共 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专制 立宪 共 和) • (3)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 )特点: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相结合。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的皇帝,
具体 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措施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 环境 重点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法令成为 一纸空文。
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课堂练习
(A级)1.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 是 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2、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 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特点: 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 1、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
合理性,减少阻力。
2、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 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阶级矛盾激化,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 4、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二、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 经过: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 一系列变法诏书,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等方面。
结束标志: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谭 嗣 同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林 旭
刘 光 第
杨 锐
杨 仁康 深 广 秀
变法的内容
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 世凯的告密.”但据历史考证,袁世凯 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那么,你 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三、变法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 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②主观上: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列强抱 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客观上: 封建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他们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4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第4课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答案】 C 【技巧点拨】 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 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 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 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 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 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例 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失去群众基础的主 要原因是( ) A.裁汰冗员,打击面过宽 B.废除科举,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失去了 农民阶级的支持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D.变法诏令中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 宪法,失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命题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是什么 样的“群众基础”,这里的群众基础主要是 指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维新变法 运动之所以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主要 是因为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 B、D三项说法不正确。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三、学习延伸(教材P138)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提示:(1)同意,主要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阶 级本质方面分析。 (2)不同意,主要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方面分析。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新势力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 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 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 等。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 的,体现了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 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 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 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 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戊戌变法》

国际 环境
三、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 1、爱国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民族危机,变法图强,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2、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 进步意义:政治改革运动,政治上君主立宪, 符合历史潮流,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 近代化; 近代化; 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3、启蒙意义:思想解放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开创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中国 人民的觉醒。 人民的觉醒。
上节内容回顾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三)高潮:百日维新 高潮: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三)高潮:百日维新 高潮: 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1898年 月 日 1、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29日)
(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 )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变法失败的?
(五)结果:变法失败 结果:
2、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归纳: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归纳: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①历史潮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历史潮流: 趋势); 流(趋势 ; 趋势 力量对比: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 ②力量对比: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 有利于改革; 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 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措施策略: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③措施策略: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 不会一帆风顺, 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 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社会环境: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④社会环境: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小结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小结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主立宪
提倡西学 科举取士,反 变法之本在育
对西学
人才
双方 维新派
封建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论 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评析:
• 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而且是 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反映了资产阶级 的要求和愿望。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创办《万国公报》 D.保国会的成立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定国是诏》
B.《新学伪经考》
√ C.《孔子改制考》
D.《应诏统筹全局折》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7.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9.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变法才是救亡图
存的唯一出路。
主张学西方, 废科举,兴学校, 育人才。
这是一张想像画。它生动地反映了康有为召集在京会试的举 人,在松筠庵集会,群情激愤,上万言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的情景。这次上书即是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震惊中外的“公 车上书”。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三课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导学案【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列表归纳法 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一.诱因(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A最先瓜分中国的列强:德国。

1时间:1897年11月。

2地点:胶州湾。

3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

4影响:(1)其他列强群起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瓜分的情况:1法国强租广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威海卫和“新界”。

4日本:向清政府申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

C瓜分的影响: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3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二)康有为再次上书。

A第五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1时间:1897年冬。

2内容:指出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3影响:(1)上书虽未送达光绪帝手中,但经过辗转传抄,并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光绪帝深受感动,指示总理衙门传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并令康有为提出具体变法办法。

B第六次上书:《上清帝第六书》即《应招统筹全局折》1时间:1898年1月。

2内容:(1)大集群臣,革就维新。

(2)设对策所,广征贤才。

(3)开制度局,重定章程。

即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影响:其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当即下令有关部门详细讨论康有为的建议。

4实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原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要求。

C呈送著作:1著作:《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

2目的:希望光绪帝以彼得大帝为榜样,以日本明治维新的变法为模式,以波兰的被瓜分亡国为教训,坚定变法决心。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考点阐讲】1、评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封建地主士大夫的营垒中分化出来,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一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二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

1891年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

康有为正是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

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在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戊戌变法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为实现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由维新志士毅然发动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虽然它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手段,但企图实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社归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变革。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于教育、文化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强大,他们不仅控制着完整、严密的国家机器,而且还有传统的封建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相比之下,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就显得自身力量十分弱小,又没有勇气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向工农民众寻求力量,相反通过一个软弱且无实权的皇帝发布诏书实现“新政”。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及重点例题分析[教案5][新人教]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及重点例题分析[教案5][新人教]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背景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主要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1)结果 标志: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三、思考与讨论1、完成下列表格 戊戌变法(1)政治因素: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②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根本原因)(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百日 维新 意义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4、阅读下列材料:(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b.评价: 一方面反映了康有为等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采取
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 性,不敢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旗帜鲜明地宣传资 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2.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 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 思想色彩。
严复: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 性,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变法形势的高涨。
A.康有为呈《上清帝第五书》呼吁变法,产生重大影 响。
一系列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和学堂的创办。 A.《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等人创办。 B.《时务报》 ﹙1896年﹚:梁启超任主笔,发表《变法 通议》。 C.《仁学》的发表﹙1897年﹚:谭嗣同 D.事务学堂的创办﹙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 E.《国闻报》的创办﹙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阻力: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
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五﹚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概况: ①早期改良思潮
A.产生的背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 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 国的方案,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导学案【学习目标】: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

2.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梳理】:见“导学案”。

【知识导学】:一.戊戌变法的含义:(一)广义:指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二)狭义:指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一个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A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B《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

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1)割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促使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

(3)开放口岸:新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1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瓜分中国。

D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1表现: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主⼲知识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本、德国等。

3、侵略⽅式发⽣变化:(1)经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然经济进⼀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1、早期改良(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根本原因、经济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阶级基础); [3]西⽅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思想基础)。

(2)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设议院,实⾏君主⽴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成熟); [2]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量壮⼤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物及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5]1895年,成⽴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领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宪; [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考纲课标解读】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A.慈禧太后B.陈宝箴C.袁世凯D.荣禄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D.设立京师大学堂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国民革命运动D.辛亥革命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A.新思潮萌发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

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

”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

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中国全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高考真题再现】1、(2009上海历史)“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2、(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I)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3、(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参考答案【重点难点突破】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际环境:①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①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②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①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①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①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②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

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

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

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

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

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B2、D3、B4、A5、B6、C7、A8、D二、非选择题9、(1)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