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入题,切口小,入口小,又不可绕道而行。不需要回答要不要“担当”,这个无需回答,
而是要“担当”,只不过,在选择某一版本的对联后,需要回答“需要这样的担当”,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担当”。
在此前提下见仁见智,考生可以从杨继盛、李大钊、杨联陞、钱穆四先生拟联中任选 一联来理解,但不要超过一个,否则违背要求。考生需要阐述“最喜欢”的理由、观点和 态度,若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则难以出高分。 (一)材料解析
课堂作文
1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 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
4
(备注: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 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
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谈及杨继盛。) 2.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妙手”常见组词是“妙手回春”,一
6
(二)核心概念阐发:“道义”与“文章” 我们发现,四则对联都有“道义”和“文章”。道与义在古代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 《论语》对“道”与“义”都有论及。关于“道”,《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提出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最具本质意义。《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见义不 为,无勇也”似乎更具现实意义。“道义”在当下可以粗略地阐释为道德义理,即一种社 会意识形态,对为人处世的约束和规范,每个公民都要承担与其年龄段和身份相适应的 “道义”,“道义”具有映射特点,让他人承担过高的“道义”是一种精神绑架,反之, 则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迁就。“道义”是相对的,其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 或明朗或潜伏之准则。在本题中,“道义”可视为一个整体来看,不需要分开。
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
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
二、审题 题目要求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一对联的源、流演变中的选择,选出自己 “最喜欢”,其实,内在是在选择中看出考生对“担当”的理解。可以说,选择是表面的 任务要求,选择理由的深层阐发是内在的任务要求。 因此,“如何担当,怎样担当”是这首作文题的写作思维及运笔的重点。 这道作文题目不妨称之为“内窥式”写作,既然考生择一“最”,就要内窥入深,否 则就有浅尝辄止之嫌。当然,“内窥”为最用力的功夫,还要有“外延”的能力。考生要 引得进去,爬得出来,在咬文嚼字上用足力道,既能言出所选择的内在深意,又能结合此 联中传达的历史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当下的时代需求,当然,如果能深知材料中所涉及的 前因后果和时代背景,写出文章,有书卷气而无书呆子气,则可能为佳作。 题目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也是有着相当难度。应该说,这道作文题是向着高难度 去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儒家文化内在逻辑的不同侧重的理解,却又是借一对联
4.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化用傅尃(bù)《夜吟寄钝剑》:“风云 只手开天地,道义双肩并古今。”钱穆作为老师,往往有更深层的意蕴,他不但肯定了杨 联陞的自勉,而且赋予“双肩”和“只手”一个最直观的意思,即“简单”或“单薄”。 人人有“双肩”,人人有“只手”,无需吹得天花烂坠,我们担当,无非就是举手投足之 间。“担当”不是暴虎冯河,更多的是无所谓、有所为。钱杨师生对这幅对联的改动(窜 改),各有深意,而钱的改动,更是一种升华。
个“妙”在技艺和能力方面相对于“辣”的机械和激进,要婉曲和精明不少。“妙手”指
精妙的手艺,手法,用“妙手”来写文章,可见人在传道受业方面需要有点受众意识,
要让受众能接受你的道义。然而在勇于担当方面,在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还是要“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
3.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担道义”何尝是英雄豪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平民的肩膀也能或多或少的分担一点,哪怕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承担责任。 “庸手犹当勉著文章”降低了自我过高定位所带来的负累和压力,意在强调,无论你资质 平庸还是天资聪颖,都应该勤勉地“著文章”。
5
在倦于学之际,在愿有所息一念之间时能警醒自己:生无所息。钱穆是国学大师,学生杨 联陞是海外汉学的先驱者,师生二人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诸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并匡扶了中华文脉(1967年的历史背景与师生二人的身份不言自 明)。此外,杨教授还曾任赵元任先生助手,与胡适论学谈诗二十年,谊兼师友,被称为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汉学界的检察官”。
“文章”不单是古人表情达意、互相应酬的必需,而且儒家信奉“述而不著”,古人 不刻意追求严谨性较强的论文和专著,而是在论述类文章中娓娓道来自己的思想,或者说 是言传身教,那么广义的“文章”就是人思想的载体、结晶。中国文人追求“君子不器”:
7
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则形而下的“器”比不上一个人的修身 养性之“道”,这样看来,率性而为的文章,在自由度上要远大于成体系的理论。文章抑 或道的传承靠人,靠一篇文章来点化和改变人。这样看来,上下联的关键词“道义”和 “文章”可以互文,可以统一为做人、做事和影响人。 (三)立意建议
1.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比喻勇于承担重任的强者。 “辣手”本意是毒辣的手段,引申义是能手,对某方面熟悉的人。“铁肩”与“辣手”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强势而霸道的形象,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型人才,是一个狂飙突 进、横冲直撞的子路般的担当者。这则材料的“担当”有一股子路见不平的“愤”。
入题,切口小,入口小,又不可绕道而行。不需要回答要不要“担当”,这个无需回答,
而是要“担当”,只不过,在选择某一版本的对联后,需要回答“需要这样的担当”,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担当”。
在此前提下见仁见智,考生可以从杨继盛、李大钊、杨联陞、钱穆四先生拟联中任选 一联来理解,但不要超过一个,否则违背要求。考生需要阐述“最喜欢”的理由、观点和 态度,若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则难以出高分。 (一)材料解析
课堂作文
1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 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
4
(备注: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 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
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谈及杨继盛。) 2.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妙手”常见组词是“妙手回春”,一
6
(二)核心概念阐发:“道义”与“文章” 我们发现,四则对联都有“道义”和“文章”。道与义在古代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 《论语》对“道”与“义”都有论及。关于“道”,《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提出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最具本质意义。《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见义不 为,无勇也”似乎更具现实意义。“道义”在当下可以粗略地阐释为道德义理,即一种社 会意识形态,对为人处世的约束和规范,每个公民都要承担与其年龄段和身份相适应的 “道义”,“道义”具有映射特点,让他人承担过高的“道义”是一种精神绑架,反之, 则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迁就。“道义”是相对的,其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 或明朗或潜伏之准则。在本题中,“道义”可视为一个整体来看,不需要分开。
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
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
二、审题 题目要求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一对联的源、流演变中的选择,选出自己 “最喜欢”,其实,内在是在选择中看出考生对“担当”的理解。可以说,选择是表面的 任务要求,选择理由的深层阐发是内在的任务要求。 因此,“如何担当,怎样担当”是这首作文题的写作思维及运笔的重点。 这道作文题目不妨称之为“内窥式”写作,既然考生择一“最”,就要内窥入深,否 则就有浅尝辄止之嫌。当然,“内窥”为最用力的功夫,还要有“外延”的能力。考生要 引得进去,爬得出来,在咬文嚼字上用足力道,既能言出所选择的内在深意,又能结合此 联中传达的历史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当下的时代需求,当然,如果能深知材料中所涉及的 前因后果和时代背景,写出文章,有书卷气而无书呆子气,则可能为佳作。 题目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也是有着相当难度。应该说,这道作文题是向着高难度 去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儒家文化内在逻辑的不同侧重的理解,却又是借一对联
4.钱穆“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化用傅尃(bù)《夜吟寄钝剑》:“风云 只手开天地,道义双肩并古今。”钱穆作为老师,往往有更深层的意蕴,他不但肯定了杨 联陞的自勉,而且赋予“双肩”和“只手”一个最直观的意思,即“简单”或“单薄”。 人人有“双肩”,人人有“只手”,无需吹得天花烂坠,我们担当,无非就是举手投足之 间。“担当”不是暴虎冯河,更多的是无所谓、有所为。钱杨师生对这幅对联的改动(窜 改),各有深意,而钱的改动,更是一种升华。
个“妙”在技艺和能力方面相对于“辣”的机械和激进,要婉曲和精明不少。“妙手”指
精妙的手艺,手法,用“妙手”来写文章,可见人在传道受业方面需要有点受众意识,
要让受众能接受你的道义。然而在勇于担当方面,在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还是要“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
3.杨联陞“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担道义”何尝是英雄豪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平民的肩膀也能或多或少的分担一点,哪怕是为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承担责任。 “庸手犹当勉著文章”降低了自我过高定位所带来的负累和压力,意在强调,无论你资质 平庸还是天资聪颖,都应该勤勉地“著文章”。
5
在倦于学之际,在愿有所息一念之间时能警醒自己:生无所息。钱穆是国学大师,学生杨 联陞是海外汉学的先驱者,师生二人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诸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并匡扶了中华文脉(1967年的历史背景与师生二人的身份不言自 明)。此外,杨教授还曾任赵元任先生助手,与胡适论学谈诗二十年,谊兼师友,被称为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汉学界的检察官”。
“文章”不单是古人表情达意、互相应酬的必需,而且儒家信奉“述而不著”,古人 不刻意追求严谨性较强的论文和专著,而是在论述类文章中娓娓道来自己的思想,或者说 是言传身教,那么广义的“文章”就是人思想的载体、结晶。中国文人追求“君子不器”:
7
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则形而下的“器”比不上一个人的修身 养性之“道”,这样看来,率性而为的文章,在自由度上要远大于成体系的理论。文章抑 或道的传承靠人,靠一篇文章来点化和改变人。这样看来,上下联的关键词“道义”和 “文章”可以互文,可以统一为做人、做事和影响人。 (三)立意建议
1.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比喻勇于承担重任的强者。 “辣手”本意是毒辣的手段,引申义是能手,对某方面熟悉的人。“铁肩”与“辣手”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强势而霸道的形象,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型人才,是一个狂飙突 进、横冲直撞的子路般的担当者。这则材料的“担当”有一股子路见不平的“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