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合集下载

开眼读物之四:关於《孔子诗论》的整理和研究

开眼读物之四:关於《孔子诗论》的整理和研究

开眼读物之四:关於《孔子诗论》的整理和研究关於《孔子诗论》的整理和研究濮茅左今年(按,2007年)是上海博物馆楚竹书的发现者马承源先生诞生八十周年,也是《孔子诗论》公布的第七年,中国历史上又进行了一次围绕《诗》整理、研究、的大讨论。

第一次,是由于“诗乐亦颇残缺失次”,后孔子自衞反鲁,雅颂各得其所。

结果“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整理的《诗》未得真传,结果鲁、齐、韩、毛四家立说,分别相传,一场纷争,历经二千余年。

今天,我们看到了战国的竹书《孔子诗论》,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在日本,东京大学、大东文化大学、早稲田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岛根大学、梅花女子大学、徳岛大学、鸣门敎育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女子大学以及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东方学会、战国楚简研究会等等投入了新文献的研究。

也有专题的上海博物馆楚竹书研究的文集,以及《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报》等有关刊物。

在已发表的楚竹书中,《孔子诗论》的讨论是最广泛、最热烈的,讨论还在不断地深入。

《孔子诗论》篇总二十九简,约千字,记载了六十篇诗,整篇内容都是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无篇题,马承源先生命之为《孔子诗论》,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

下面我想谈一谈有关《孔子诗论》的几个热点的问题。

一、《孔子诗论》竹简的科学处理和年代《孔子诗论》是在一九九四年秋冬之际,第二、三批竹书中发现的。

经化学分析,竹简所含水份为中性水,简的相对含水率为八一•○九,绝对含水率为四二八•九,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墓中埋藏高含水量的情况,高含水率说明了细胞壁被腐蚀,大量竹材成分被流失。

一九九五年三月,上海博物馆实验室专家小组决定采用真空冷冻乾燥法处理这批竹简。

为了防止脱水过程中细胞壁收缩,细胞腔崩塌、变形、开裂,上海博物馆实验室专家找到了一种GX的理想溶液。

它能与水相混溶,取代饱水竹简中的水分,填充后使竹简持有一定的强度,处理后色泽接近原物。

孔丛子——精选推荐

孔丛子——精选推荐

孔丛⼦孔丛⼦卷上嘉⾔论书记义刑论记问杂训居卫巡狩公仪抗志卷下公孙龙儒服对魏王陈⼠义论势执节独治问军礼荅问孔丛卷上 汉 鲁⼈孔鲋着 新建裘绍谟校 嘉⾔第⼀夫⼦适周见苌宏.⾔终退.苌宏语刘⽂公⽈.吾观孔仲尼有圣⼈之表.河⽬⽽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龟背.长九尺有六⼨.成汤之容体也.然⾔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之兴者乎.刘⼦⽈⽅今周室衰微⽽诸侯⼒争.孔丘布⾐.圣将安施.苌宏⽈尧舜⽂武之道.或弛⽽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巳矣.既⽽夫⼦闻之.⽈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陈惠公⼤城.因起凌阳之台.未终.⽽坐法死者数⼗⼈.⼜执三监吏.夫⼦适陈.闻之.见陈侯.与俱登台⽽观焉.夫⼦⽈美哉斯台.⾃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能致功若此者也.陈侯默⽽退.遂窃赦所执吏.既⽽见夫⼦.问⽈昔周作灵台亦戮⼈乎.荅⽈⽂王之兴.附者六州.六州之众.各以⼦道来.故区区之台.未及期⽇⽽巳成矣.何戮之有乎.夫以少少之众.能⽴⼤⼤之功.唯君尔.⼦张⽈、⼥⼦必渐乎⼆⼗⽽后嫁.何也.孔⼦⽈⼗五许嫁⽽后从夫.是阳动⽽阴应.男唱⽽⼥随之义也.以为缋组紃织纴者.⼥⼦之所有事也.黼黻⽂章之义.妇⼈之所有⼤功也.必⼗五以往渐乎⼆⼗.然后可以通乎此事.通乎此事.然后乃能上以孝于舅姑.下以事夫养⼦也.宰我使于齐⽽反.见夫⼦.⽈梁邱据遇虺毒.三旬⽽后瘳.朝齐君.齐君会⼤夫众宾⽽庆焉.弟⼦与在宾列.⼤夫众宾并复献攻疗之⽅.弟⼦谓之⽈夫所以献⽅将为病也.今梁邱巳疗矣.⽽诸夫⼦乃复献⽅.⽅将安施.意欲梁邱⼤夫复有虺害当⽤之乎.众坐默然⽆辞.弟⼦此⾔何如.夫⼦⽈汝说⾮也.夫三折肱为良毉.梁邱⼦遇虺毒⽽获疗.犹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巳之之⽅焉.众⼈为此故各⾔其⽅.欲售之以巳⼈之疾也.凡⾔其⽅者.称其良也.且以□据所以巳之之⽅优劣⽿.夫⼦适齐.晏⼦就其馆.既宴其私焉.⽈齐其危矣.譬若载⽆辖之车以临千仞之⾕.其不颠覆亦难冀也.⼦吾⼼也.⼦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幸不吾隐也.夫⼦⽈夫死病⽆可为毉.夫政令者、⼈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巳久矣.⼦虽欲挟其辀⽽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之⾝.过此以往齐其⽥⽒矣.齐东郭亥欲攻⽥⽒.执贽见夫⼦⽽访焉.夫⼦⽈⼦为义也.丘不⾜与计事.揖⼦贡使荅之.⼦贡谓之⽈今⼦⼠也.位卑⽽图⼤.位卑则⼈不附也.图⼤则⼈惮之.殆⾮⼦之任也.盍姑巳乎.夫以⼀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之于⽆极之⾼.下垂之于不测之深.旁⼈皆哀其绝.⽽造之者不知其危.⼦之谓乎马⽅骇⿎⽽惊之.系⽅绝重⽽填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坠⼊于深.其危必矣.东郭亥免战⽽跪.⽈吾巳矣.愿⼦⽆⾔.既⽽夫⼦告⼦贡⽈、东郭亥欲为义者也.⼦亦告之以难易则可矣.奚⾄惧之哉.宰我问君⼦尚辞乎.孔⼦⽈、君⼦以理为尚.博⽽不要.⾮所察也.繁辞富说.⾮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孔⼦⽈吾于予取其⾔之近类也.于赐取其⾔之切事也.近类则⾜以喻之.切事则⾜以惧之. 论书第⼆⼦张问⽈、圣⼈受命必受诸天⽽书云受终于⽂祖.何也.孔⼦⽈、受命于天者.汤武是也.受命于⼈者.舜禹是也.夫不读诗书易春秋则不知圣⼈之⼼.⼜⽆以别尧舜之禅汤武之伐也.⼦张问⽈、礼丈夫三⼗⽽室.昔者舜三⼗征庸.⽽书云有鳏在下⽈虞舜何谓也.曩师闻诸夫⼦⽈、圣⼈在上.君⼦在位.则内⽆怨⼥.外⽆旷夫.尧为天⼦⽽有鳏在下.何也.孔⼦⽈夫男⼦⼆⼗⽽冠.冠⽽后娶.古今通义也.舜⽗顽母嚚.莫克图室家之端焉.故逮三⼗⽽谓之鳏也.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母、⽗母在则宜图婚.若巳殁则巳之娶必告其庙.会舜之鳏.乃⽗母之顽嚚也.虽尧为天⼦.其如舜何.⼦夏问书⼤义.⼦⽈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于⼤禹、皋陶谟、益稷、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于洛诰、见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观美.⼤禹谟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谓皇极彝伦之度秦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通斯七者.则书之⼤义举矣.孔⼦⽈、书之于事也.远⽽不阔.近⽽不迫.志尽⽽不怨.辞顺⽽不□.吾于⾼宗肜⽇、见德有报之疾也.茍由其道致其仁.则远⽅归志⽽致其敬焉.吾于洪范、见君⼦之不忍⾔⼈之恶⽽质⼈之美也.发乎中⽽见乎外以成⽂者.其唯洪范乎.⼦张问⽈、尧舜之世.⼀⼈不刑⽽天下治.何则.以教诚⽽爱深也.龙⼦以为⼀夫⽽被以五刑敢问何谓.⼦⽈不然五刑所以佐教也.龙⼦未可谓能为书也.⼦夏读书既毕⽽见于夫⼦.夫⼦谓⽈⼦何为于书.⼦夏对⽈书之论事也.昭昭然若⽇⽉之代明.离离然若星⾠之错⾏.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凡商之所受书于夫⼦者.志之于⼼弗敢忘.虽退⽽穷居河济之间.深⼭之中.作壤室.编蓬户.常于此弹琴以歌先王之道.则可以发愤慷喟忘巳贫贱.故有⼈亦乐之.⽆⼈亦乐之.上见尧舜之德.下见三王之义.忽不知忧患与死也.夫⼦愀然变容.⽈嘻.⼦殆可与⾔书矣.虽然.其亦表之⽽巳未睹其⾥也.夫窥其门⽽不⼊其室.恶睹其宗庙之奥百官之美乎.宰我问书云纳于⼤麓烈风雷⾬弗迷.何谓也.孔⼦⽈、此⾔⼈事之应乎天也.尧既得舜.历试诸难.巳⽽纳之于尊显之宫.使⼤录万机之政.是故阴阳清和.五星不悖.烈风⾬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合于天也.宰我⽈、敢问禋于六宗何谓也.孔⼦⽈、所宗者六.皆洁祀之也.埋少牢于九昭.所以祭时也.祖迎于坎坛.所以祭寒暑也.主于郊宫.所以祭时也.夜明所以祭⽉也.幽荥所以祭星也.雩荥.所以祭⽔旱也.禋于六宗.此之谓也.书⽈、兹予⼤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季桓⼦问⽈、此何谓也.孔⼦⽈、古之王者.⾂有⼤功.死则必祀之于庙.所以殊有绩劝忠勤也.盘庚举其事以厉其世⾂故称焉.桓⼦⽈、天⼦之⾂有⼤功者.则既然矣.诸侯之⾂有⼤功者.可以如之乎.孔⼦⽈劳能定国.功加于民.⼤⾂死难.虽⾷之公庙可也.桓⼦⽈、其位次如何.孔⼦⽈、天⼦诸侯之⾂.⽣则有列于朝.死则有位于庙其序⼀也.书⽈、维⾼宗报上甲微.上甲微契后⼋世汤之先也定公问⽈、此何谓也.孔⼦对⽈、此谓亲尽庙毁有功⽽不及祖.有德⽽不及宗.故于每岁之⼤尝⽽报祭焉.所以昭其功德也.公⽈先君僖公功德前⾏.或作前列可以与于报乎.孔⼦⽈丘闻昔虞夏商周、以帝王⾏此礼者则有矣.⾃此以下.未之知也.定公问⽈、周书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显民.何谓也.孔⼦对⽈、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谓也.⼤能⽤可⽤则正治矣.敬可敬则尚贤矣.畏可畏则服刑恤矣.君审此三者以⽰民.⽽国不兴.未之有也.⼦张问书云奠⾼⼭.何谓也.孔⼦⽈、⾼⼭五岳.定其差秩.祀所视焉.⼦张⽈其礼如何.孔⼦⽈、牲币之物.五岳视三公.⼩名⼭视⼦男.⼦张⽈、仁者何乐于⼭.孔⼦⽈夫⼭者岿然⾼.⼦张⽈、⾼则何乐尔.孔⼦⽈、夫⼭、草⽊植焉.鸟兽蕃焉.财⽤出焉.直⽽⽆私焉.四⽅皆伐焉.直⽽⽆私.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乎⼭也.孟懿⼦问书⽈、钦四邻.何谓也.孔⼦⽈、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谓之四近.⾔前后左右近⾂当畏敬之.不可以⾮其⼈也.周⽂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之四邻.以免乎羑⾥之害.懿⼦⽈、夫⼦亦有四邻矣.孔⼦⽈、吾有四友焉.⾃吾得回也.门⼈加亲是⾮胥附乎.⾃吾得赐也.远⽅之⼠⽇⾄是⾮奔辏乎.⾃吾得师也.前有光后有辉是⾮先后乎.⾃吾得仲由也.恶⾔不⾄于门是⾮御侮乎.孔⼦见齐景公.梁丘据⾃外⽽⾄.公⽈何迟.对⽈陈⽒戮其⼩⾂.⾂有辞.为是故迟.公笑⽽⽬孔⼦.⽈周书所谓明德慎罚.陈⼦明德也.罚⼈⽽有辞.⾮不慎矣.孔⼦答⽈、昔康叔封卫.统三监之地.命为孟侯.周公以成王之命作康诰焉.称述⽂王之德.以成敕诫之⽂.其书⽈惟乃丕显考⽂王.克明德慎罚.克明德者.能显⽤有德举⽽任之也.慎罚者并⼼⽽虑之.众平然后⾏之.致刑错也.此⾔其所任不失德.所罚不失罪不谓巳德之明也.公⽈寡⼈不有过⾔.则安得闻吾⼦之教也.书⽈其在祖甲不义惟王.公西⾚⽈闻诸晏⼦、汤及太甲、武丁、祖⼄、天下之⼤君.夫太甲为王.居丧⾏不义.同称君.何也.孔⼦⽈、君⼦之于⼈.计功⽽除过.太甲即位.不明居丧之礼.⽽于冢宰之政.伊尹放之于桐.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复位.谓之明王.以此观之.虽四于三王.不亦可乎.鲁哀公问书□夔⽈于予击⽯拊⽯百兽率舞庶尹允谐.何谓也.孔⼦对⽈此⾔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帝王功成作乐.其功善者其乐和.乐和则天地犹且应之.况百兽乎.夔为帝舜乐正.实能以乐尽治理之情.公⽈然则政之⼤本莫尚夔乎.孔⼦⽈、夫乐所以歌其成功.⾮政之本也.众官之长.既咸熙熙.然后乐乃和焉.公⽈吾闻夔⼀⾜有异于⼈.信乎.孔⼦⽈昔重黎举夔⽽进.⼜欲求⼈⽽佐焉.舜⽈夫乐天地之精也.唯圣⼈为能和六律.均五⾳.知乐之本.以通⼋风夔能若此.⼀⽽⾜矣.故⽈⼀⾜.⾮⼀⾜也.公⽈善. 记义第三季桓⼦以粟千钟饩夫⼦.夫⼦受之⽽不辞.既⽽以颁门⼈之⽆者.⼦贡进⽈、季孙以夫⼦贫故致粟.夫⼦受之⽽以施⼈⽆乃⾮季孙之意乎.⼦⽈何.对⽈季孙以为惠也.⼦⽈然.吾得千钟所以受⽽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岂若惠数百⼈哉.秦庄⼦死.孟武伯问于孔⼦.⽈古者同寮有服乎.答⽈然.同寮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闻诸⽼聃.昔者虢叔、闳夭、太颠、散宜⽣南宫适、五⾂同寮⽐德以赞⽂武.及虢叔死四⼈者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达理者⾏之也.公⽗⽂伯死.室⼈有从死者.其母怒⽽不哭.相室谏之.其母⽈孔⼦.天下之贤⼈也.不⽤于鲁.退⽽去.是⼦素宗之⽽不能随.今死⽽内⼈从死者⼆⼈焉.若此.于长者薄于妇⼈厚也.既⽽夫⼦闻之.⽈季⽒之妇尚贤哉.⼦路愀然对⽈夫⼦亦好⼈之誉巳乎.夫⼦死⽽不哭.是不慈也.何善尔.⼦⽈怒其⼦之不能随贤.所以为尚贤者.吾何有焉.其亦善此⽽巳矣.卫出公使⼈问孔⼦⽈、寡⼈之任⾂⽆⼤⼩.⼀⼀⾃观察之.犹复失⼈.何故.答⽈如君之⾔.此即所以失之也.⼈既难知⾮⾔问所及.观察所尽.且⼈君之虑者多.多虑则意不精.以不精之意.察难知之⼈.宜其有失也.君未之闻乎.昔者舜⾂尧.官才任⼠.尧⼀从之.左右⽈.⼈君⽤⼠.当⾃任⽿⽬.⽽取信于⼈.⽆乃不可乎.尧⽈吾之举舜.巳⽿⽬之矣.今舜所举⼈.吾⼜⽿⽬之.是则⽿⽬⼈.终⽆巳巳也.君茍付可付.则巳不劳⽽贤才不失矣.⼦贡问⽈、昔孙⽂⼦以卫侯哭之不哀.知其将为乱.不敢舍其重器⽽⾏.尽置诸戚⽽善晋⼤夫⼆⼗⼈.或称其知.何如.孔⼦⽈⼈知其为知也.吾未知其为知也.⼦贡⽈敢问何谓也.⼦⽈⾷其禄者必死其事.孙⼦知卫君之将不君.不念伏死以争.⽽累规去就.⼫利携贰.⾮⼈⾂也.⾂⽽有不⾂之⼼.明君所不赦.幸哉.孙⼦之以此免戮也.孔⼦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因宰予以遗孔⼦焉.宰予⽈夫⼦⽆以此为也.王⽈何故.对⽈⾂以其⽤.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之.宰予对⽈⾃⾂侍从夫⼦以来.窃见其⾔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吝⼼.妻不服彩.妾不⾐帛.车器不雕.马不⾷粟.道⾏则乐其治.不⾏则乐其⾝.此所以为夫⼦也.若夫观⽬之丽靡.窈窕之淫⾳.夫⼦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知夫⼦之⽆⽤此车也.王⽈然则夫⼦何欲⽽可.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其道.则夫⼦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乃今⽽后知孔⼦之德也⼤矣.宰予归以告孔⼦.孔⼦⽈⼆三⼦以予之⾔何如.⼦贡对⽈未尽夫⼦之美也.夫⼦德⾼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事之实也.夫⼦⽈夫⾔贵实.使⼈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孔⼦适齐.齐景公让登.夫⼦降⼀等.景公三辞然后登.既坐.⽈夫⼦降德辱临寡⼈.寡⼈以为荣也.⽽降阶以远⾃绝于寡⼈.寡⼈未知所以为罪.孔⼦答⽈、君惠顾外⾂.君之赐也.然以匹夫敌国君.⾮所敢⾏也.虽君私之.其若义何.颜雠由善事亲.⼦路义之.后雠以⾮罪执.于义将厄.⼦路请以⾦赎焉.⼈将许之.既⽽⼆三⼦纳⾦于⼦路以⼊卫.或谓孔⼦⽈.受⼈之⾦以赎其私昵.义乎.⼦⽈义⽽赎之.贫取于友.⾮义⽽何.爱⾦⽽令不辜陷辟.凡⼈且犹不忍.况⼆三⼦于由之所亲乎.诗云.如可赎兮.⼈百其⾝.茍出⾦可以⽣⼈.虽百倍古⼈不以为多.故⼆三⼦其欲由也成其义.⾮汝之所知也.孔⼦读诗及⼩雅.喟然⽽叹⽈.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见匹妇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也.于考槃、见遁世之⼠⽽不闷也.于⽊⽠、见包且之礼⾏也.于缁⾐、见好贤之⼼⾄也.于鸡鸣、见古之君⼦不忘其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见豳公之所造周也.于东⼭、见周公之先公⽽后私也.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鸣、见君⾂之有礼也.于彤⼸、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见忠⾂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之思养也.于四⽉、见孝⼦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孔⼦昼息于室⽽⿎琴焉.闵⼦⾃外闻之.以告曾⼦.⽈.向也夫⼦之⾳清彻以和.沦⼊⾄道.今也更为幽沈之声.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夫⼦何所感⽽若是乎.吾从⼦⼊⽽问焉.曾⼦⽈诺.⼆⼦⼊问夫⼦.夫⼦⽈然.⼥⾔是也.吾有之.向见猫⽅取⿏.欲其得之.故为之⾳也.⼥⼆⼈者孰识诸.曾⼦对⽈闵⼦.夫⼦⽈可与听⾳矣. 刑论第四仲⼸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礼以教.⽽齐之以刑.刑是以繁.书⽈.伯夷降典.折民维刑.谓先礼以教之.然后继以刑折之也.夫⽆礼则民⽆耻.⽽正之以刑.故民茍免.孔⼦适卫、卫将军⽂⼦问⽈、吾闻鲁公⽗⽒不能听狱.信乎.孔⼦答⽈、不知其不能也.夫公⽗⽒之听狱.有罪者惧.⽆罪者耻.⽂⼦⽈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罪者耻.何乎.孔⼦⽈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刑.则民惧矣.⽂⼦⽈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动于彼御之良也.⽆辔⽽⽤策则马失道矣.⽂⼦⽈以御⾔之.左⼿执辔.右⼿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策.马何惧哉.孔⼦⽈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尚刑.故民弥暴.⽂⼦⽈吴越之俗⽆礼⽽亦治.何也.孔⼦⽈、夫吴越之俗.男⼥⽆别.同厕⽽浴.民轻相犯.故其刑重⽽不胜.由⽆礼也.中国之教.为外内以别男⼥.异器服以殊等类.故其民笃⽽法.其刑轻⽽胜.由有礼也.孔⼦⽈、民之所以⽣者⾐⾷也.上不教民.民匮其⽣.饥寒切于⾝⽽不为⾮者寡矣.故古之于盗.恶之⽽不杀也.今不先其教⽽⼀杀之.是以罚⾏⽽善不反.刑张⽽罪不省.夫⾚⼦知慕其⽗母.由审故也.况为政者夺其贤者⽽与其不贤者以化民乎.知审此⼆者则上盗息.上盗犹⼤盗也书⽈兹殷罚有伦.⼦张问⽈何谓也.孔⼦⽈不失其理之谓也.今诸侯不同德.国君异法折狱⽆伦.以意为限.是故知法之难也.⼦张⽈古之知法者与今之知法者异乎.孔⼦⽈古之知法者能远.能远者⽌其源⽽以礼教先之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不失有罪其于怨寡矣.能远则于狱其防深矣.寡怨近乎滥.防深治乎本.书⽈维敬五刑、以成三德、⾔敬刑所以为德也.书⽈⾮从维从.孔⼦⽈君⼦之于⼈也.有不语也.⽆不听也.况听讼乎.必尽其辞矣.夫听讼者.或从其情.或从其辞.辞不可从.必断以情.书⽈⼈有⼩罪、⾮眚、乃惟终、⾃作不典、式尔有厥罪⼩、乃不可不杀、乃有⼤罪、⾮终、乃为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曾⼦问听狱之术、孔⼦⽈其⼤法有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不宽是乱也.宽⽽不察是慢也.察⽽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虽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上下⽐罚、⽆僭乱辞、书⽈哀矜折狱、仲⼸问⽈何谓也、孔⼦⽈古之听讼者.察贫穷哀孤独及鳏寡⽼弱不肖⽽⽆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者不可⽣.断者不可属若⽼⽽刑之谓之悖.弱⽽刑之谓之克.不赦过谓之逆.率过以⼩罪谓之枳.⼀作疻犹伤也夫过则宜宥若率以为⼩罪亦伤乎义故宥过赦⼩罪.⽼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书⽈⼤辟疑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书⽈若保⾚⼦、⼦张问⽈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求所以⽣之.不得其所以⽣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恶其⼈.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孟⽒之⾂叛、武伯问孔⼦、⽈如之何.荅⽈⾂⼈⽽叛.天下所不容也.其状⾃反.⼦姑待之.三旬果⾃归孟⽒.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夫⼦⽈⽆也.⼦之于⾂.礼意不⾄是以去⼦.今其⾃反.罪以反除.⼜何执焉.⼦修礼以待之.则⾂去⼦将安往.武伯乃⽌. 记问第五夫⼦闲居、喟然⽽叹⼦思再拜、请⽈意⼦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尔孺⼦安知吾志.⼦思对⽈伋于进膳.亟闻夫⼦之教.其⽗析薪.其⼦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恐⽽不解也.夫⼦忻然笑⽈然乎.吾⽆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思问于夫⼦⽈、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不能⽤贤、何故⼦⽈⾮不欲也.所以官⼈任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思问于夫⼦⽈、伋闻夫⼦之谄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任法以治齐、⽽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尧舜之功.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死则法息.严⽽寡恩也.若管仲之知.⾜以定法.材⾮管仲⽽专任法.终必乱成矣.⼦思问于夫⼦⽈、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由乎⼼.⼼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以疑.⼼诚神通则数不能遁周其所察.圣⼈难诸.赵简⼦使聘夫⼦、夫⼦将⾄焉及河、闻鸣犊与窦犨之见杀也、回舆⽽旋之卫、使鄹、遂为操、⽈周道衰微礼乐陵迟.⽂武既坠.吾将焉归.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宝枭鸱.眷然顾之.惨然⼼悲.⼱车命驾.将适唐都.黄河洋洋.攸攸之鱼.临津不济.还辕息鄹.伤于道穷.哀彼⽆辜.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哀公使以币如卫迎夫⼦、⽽卒不能赏⽤也、故夫⼦作丘陵之歌、⽈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丘陵谓王室也阪指诸侯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题顾也泰⼭谓鲁也郁确其⾼.梁甫回●枳棘充路.陟之⽆缘.将伐⽆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梁甫太⼭之下⼩⼭指三桓也楚⼟使使奉⾦币聘夫⼦、宰⼦冉有⽈、夫⼦之道、⾄是⾏矣、遂请见、问夫⼦⽈太公勤⾝苦志.⼋⼗⽽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许由.独善其⾝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王之君也.虽有太公.孰能识之.乃歌⽈⼤道隐兮礼为基.贤⼈窜兮将待时.天下如⼀欲何之.叔孙⽒之车⼦⽈锄商、樵于野⽽获兽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弃之五⽗之衢、冉有告夫⼦、⽈□⾝⽽⾁⾓、岂天之妖乎、夫⼦⽈今何在.吾将观焉.遂往.谓其御⾼柴⽈.若求之⾔.其必麟乎.到视之.果信.⾔偃问⽈.飞者宗凤.⾛者宗麟.为其难致也.敢问今见.其谁应之.⼦⽈天⼦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祥.今宗周将灭.天下⽆主.孰为来哉.遂泣.⽈予之于⼈.犹麟之于兽也.麟出⽽●.吾道穷矣.乃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其时吾何求.麟兮麟兮我⼼忧. 杂训第六⼦上杂所习.请于⼦思、孔⽩字⼦上⼦思之⼦也杂者诸⼦百家⼦思⽈先⼈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之教.必始于诗书⽽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何请.⼦思谓⼦上⽈⽩乎.吾尝深有思⽽莫之得也.于学则□焉.吾尝企有望⽽莫之见也.登⾼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加之以学.则⽆惑矣.县⼦问⼦思⽈、县⼦名□鲁⼈吾闻同声者相好、⼦之先君见⼦产时、则兄事之⽽世谓⼦产仁爱、称夫⼦圣⼈、是谓圣道事仁爱乎、吾未谕其⼈之孰先后也、故质于⼦、⼦思⽈然、⼦之问也.昔季孙问⼦游亦若⼦之⾔也.⼦游答⽈以⼦产之仁爱.譬夫⼦其犹浸⽔之与膏⾬乎.康⼦⽈⼦产死、郑⼈丈夫舍玦佩.妇⼥舍珠瑱.巷哭三⽉.竽瑟不作.夫⼦之死也.吾未闻鲁⼈之若是也.奚故哉.⼦游⽈夫浸⽔之所及也则⽣.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之所⽣也⼴莫⼤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德.季孙⽈善.县⼦⽈其然.孟⼦车尚幼.请见⼦思.⼦思见之.甚悦其志.命⼦上侍坐焉.礼敬⼦车甚崇.⼦上不愿也.客退.⼦上请⽈、⽩闻⼠⽆介不见.⼥⽆媒不嫁.孟孺⼦⽆介⽽见.⼤⼈悦⽽敬之.⽩也未谕.敢问.⼦思⽈然.吾昔从夫⼦于郯遇程⼦于涂.倾盖⽽语.终⽇⽽别.命⼦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也.今孟⼦车孺⼦也.⾔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希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尔所及也.⼦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上、⼦上北⾯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晏、遂为复书、返中庭、北⾯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思、⽈吾⼦堂上南⾯⽴授⾂书、事毕送⾂、⼦上中庭拜授⾂书⽽不送、何也、⼦思⽈拜⽽不送.敬也.使⽽送之.宾也.鲁⼈有同姓死⽽弗吊者、⼈⽈在礼当免不免、当吊不吊、有司罚之、如之何⼦之⽆吊也、答⽈吾以其疏远也、⼦思闻之.⽈⽆恩之甚也.昔者季孙季康⼦问于夫⼦.⽈百世之宗有绝道乎.⼦⽈继之以姓义⽆绝也.故同姓为宗.合族为属.虽国⼦之尊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是以缀之以⾷.序列昭穆.万世婚姻不通.忠笃之道然也.鲁穆公访于⼦思、⽈寡⼈不得嗣先君之业⼆年矣、未知所以为令名者、且欲掩先君之恶以扬先君之善、使谈者有述焉、为之若何、愿先⽣教之也、⼦思答⽈以伋所闻舜禹之于其⽗.⾮勿欲也.以为私情之细不如公义之⼤.故弗敢私之云⽿.责以虚饰之教.⼜⾮伋所得⾔.公⽈思之可以利民者.⼦思⽈顾有惠百姓之⼼则莫如⼀切除⾮法之事也.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赈困匮.⽆令⼈有悲怨⽽后世有闻见.抑亦可.公⽈诺.县⼦问⼦思⽈、颜回问为邦、夫⼦⽈⾏夏之时、若是、殷周异正为⾮乎、⼦思⽈夏数得天.尧舜之所同也.殷周之王.征伐⾰命以应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时之改⽿.故不相因也.夫受禅于⼈者则袭其统.受命于天者则⾰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变然也.三统之义.夏得其正.是以夫⼦云.穆公问于⼦思⽈.⽴太⼦有常乎.答⽈有之.在周公之典.公⽈昔⽂王舍适⽽⽴其次.微⼦舍孙⽽⽴其弟.是何法也.⼦思⽈殷⼈质.⽽尊其尊故⽴弟.周⼈⽂⽽亲其亲故⽴⼦.亦各其礼也.⽂质不同.其礼则异.⽂王舍适⽴次.权也.公⽈茍得⾏权岂唯圣⼈.唯贤与爱⽴也.⼦思⽈圣⼈不以权教.故⽴制垂法.顺之为贵.若必欲犯.何有于异.公⽈舍贤⽴圣舍愚⽴贤.何如.⼦思⽈唯圣⽴圣.其⽂王乎.不及⽂王者.则各贤其所爱.不殊于适.何以限之.必不能审贤愚之分.请⽗兄群⾂.⼘于祖庙.亦权之可也.孟轲问牧民何先、⼦思⽈先利之、⽈君⼦之所以教民、亦仁义回所以利之乎、⼦思⽈、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乱也.此为不利⼤矣.故易⽈利者义之和也.⼜⽈利⽤安⾝.以崇德也.此皆利之⼤者也. 居卫第七⼦思居卫、⾔茍变于卫君、⽈其材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则⽆敌于天下矣、卫君⽈吾知其材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鸡⼦、以故弗⽤也、⼦思⽈夫圣⼈之官⼈.犹⼤匠之⽤⽊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有数尺之朽.良⼯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不訾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之⼠.⽽以⼆卵弃⼲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君再拜.⽈谨受教矣.⼦思适齐、齐君之嬖⾂美须眉⽴乎侧、齐君指之⽽笑、且⾔⽈假貌可相易.寡⼈不惜此之须眉于先⽣也.⼦思⽈⾮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义富百姓.⽽伋得寄帑于君之境内.从繦负之列.其荣多矣.若⽆此须鬣.⾮伋所病也.昔尧⾝修⼗尺.眉分⼋彩.实圣.舜⾝修⼋尺有奇.⾯颔⽆⽑.亦圣.禹汤⽂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拆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之贤圣在德.岂在貌乎.且吾性⽆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是⾔之.伋徒患德之不邵美也.不病⽑□之不茂也.⼦思谓⼦上⽈、有可以为公之尊⽽富贵⼈众不与焉者.⾮唯志乎.成其志者.⾮唯⽆欲乎.夫锦缋纷华.所服不过温体.三牲⼤牢.所⾷不过充腹.知以⾝取节者则知⾜矣.茍知⾜则不累其志矣.曾⼦谓⼦思⽈、昔者吾从夫⼦巡守于诸侯.夫⼦未尝失⼈⾂之礼.⽽犹圣道不⾏.今吾观⼦有傲世主之⼼.⽆乃不容乎.⼦思⽈时移世异.⼈有宜也.当吾先君.周制虽毁.君⾂固位.上下相持.若⼀体然夫欲⾏其道.不执礼以求之.则不能⼊也.今天下诸侯⽅欲⼒争.竞招英雄以⾃辅翼.此乃得⼠则昌失⼠则凶之秋也.伋于此时不⾃⾼.⼈将下吾.不⾃贵.⼈将贱吾.舜禹揖让.汤武⽤师.⾮故相诡.乃各时也.⼦思在齐、尹⽂⼦⽣⼦不类、怒⽽杖之、告⼦思⽈此⾮吾⼦也、吾妻殆不妇、吾将黜之、⼦思⽈若⼦之⾔.则尧舜之妃复可疑也.此⼆帝圣者之英.⽽丹朱商均不及匹夫.以是推之.岂可类乎.然举其多者.有此⽗斯有此⼦.道之常也.若夫贤⽗之有愚⼦.此由天道⾃然.⾮⼦之妻之罪也.尹⽂⼦⽈先⽣⽌之愿⽆⾔.⽂留妻矣.。

《孔丛子》:一部记述孔子子孙言行的著作

《孔丛子》:一部记述孔子子孙言行的著作

《孔丛子》:一部记述孔子子孙言行的著作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21年第03期如果论及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代典籍,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先想到《论语》,也有人会在《论语》之外想到《孔子家语》。

然而,如果要问记录孔子及其子孙言语行事的作品,我想大多数人就回答不上来了。

这部书名叫《孔丛子》。

《孔丛子》相当于一部“孔家杂记”,主要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

时间跨度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期,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家世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们今天看到的《孔丛子》,由《孔丛子》《连丛子》两部分组成,共23篇。

其中《孔丛子》21篇,《连丛子》2篇。

《孔丛子》中的第11篇为《小尔雅》,是训诂字书,内容和全书不相类,是如何被编入此书的,迄今没有合理的解释。

我们先来说《孔丛子》,它主要记述的是孔子、孙孔伋、七世孙孔穿、八世孙孔谦、九世孙孔鲋的言语行事。

纵观这20篇(不包括《小尔雅》),可以视为孔氏五位先祖的言行集,从中可见,孔子以后,孔氏一族在长时间内人才辈出,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一直到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然如此。

所以司马迁赞叹孔子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这里所说的“传十余世”,既是指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能够传十余世而不衰,为学者所敬仰;也是指孔子子孙能够恪守先祖之业,薪火相传,达十余世之久。

正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在为孔子作传时,不仅记述了孔子一生的言行事迹,还兼及他的后世子孙,并以“世家”的规格进行记述。

从史实来看,司马迁之后,孔家也是人才辈出,比如东汉末年的孔融,就是孔子的二十代孙。

详细而言,《孔丛子》的第1至4篇即《嘉言》《论书》《记义》《刑论》,主要记述的是孔子与弟子、家人、国君、卿大夫等的言谈,题材广泛,如修身治国、《尚书》大义、日常行事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德刑的关系,等等。

这部分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所见的有关孔子言论相接近,特点是每一则的篇幅都比较长。

[转载]《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转载]《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转载]《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原⽂地址:《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作者:杨朝明在⼈们的期待中,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港抢救购回的⽵简,终于在2001年底开始与读者见⾯了【1】。

第⼀册中收录的⾸篇《诗论》因为关涉到《诗》学的传授⽽格外引⼈瞩⽬,学者们⽴即进⾏研究,⼤家各抒⼰见,就该篇的释⽂、简序、分章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进⾏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由于⽵简是从⾹港辗转购得,不同于郭店⽵简那样从墓中直接发掘得来,⽵简散乱损失在所难免,这给分辨编联带来了困难。

⼤家在《上海博物馆藏楚⽵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诗论》的排序与分章,纷纷提出⾃⼰的见解,但分歧依然较⼤。

不⾔⽽喻,对简⽂进⾏调整系联,确定章次,应当⾸重⽵简的⽂字与形制。

但复原简⽂毕竟是⼀项⼗分复杂的⼯作,应当综合运⽤各⽅⾯的学术信息,这有助于对⽵简⽂义的理解,以不致于在学术⽅向上有⼤的偏离,也有利于在学者们提供的众多的可能性中把握最⼤的可能性。

《诗论》现存诗篇,有54篇之多。

【2】《诗论》之外,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孔⼦、孔门弟⼦论诗的材料很多,其中与《诗论》相互对应的诗篇也有不少,这对研究《诗论》提供了较好条件。

《孔丛⼦·记义》中有⼀段孔⼦论诗的话,它就很可资与《诗论》⽐较研究。

这段话是:孔⼦读《诗》,及《⼩雅》,喟然⽽叹⽈:“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

于《柏⾈》,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

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也。

于《考槃》,见遁世之⼠⽽不闷也。

于《⽊⽠》,见苞苴之礼⾏也。

于《缁⾐》,见好贤之⼼⾄也。

于《鸡鸣》,见古之君⼦不忘其敬也。

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也。

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也。

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

于《七⽉》,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

于《东⼭》,见周公之先公⽽后私也。

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于《⿅鸣》,见君⾂之有礼也。

于《彤⼸》,见有功之必报也。

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对孔子“诗”学思想的新发现历史是个删节本,历史学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历史连续性,总是会有意的删除或无意的忽略一些历史情节。

尽管这会造成许多历史的断层,但历史又会以突出某点的方式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粗暴压制。

而与此同时,观念史的研究则是要千方百计的接近这些断层,以探得历史的真实。

那么这些断层藏在什么地方呢?它就藏在传世文献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而且常常由于它的突兀出现又突然消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遗憾的长眠地下,不知有没有重见天日的幸运。

但如果有一天地下的文献重见了天日,则必将给人的视觉以最猛烈的冲击,而且会解救被历史压制的东西,让它走出阴暗的角落。

比如现在对于“情”的讨论就将经历这样的一幕。

关于“情”的讨论就郭店简《性自命出》、《语丛》及上博简《性情论》来看,在先秦有一个对“情”展开大讨论的时期,尤其是讨论“情”与“性”之间的关系。

当时人对“情”非常重视,而且基本上是高扬的态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东西。

至于“情”与“礼乐”的关系,人们认为礼是根据人情制作出来的,乐是人抒发感情的最主要的方式。

但这种“情”论却被自汉儒以来的“性善情恶”的观念渐渐淹没了,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出土文献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也启发人们在传世文献中寻觅先秦“情”的踪迹。

讨论的结果是大家认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互证①。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对“情”是什么态度呢?虽然《论语》中“情”字仅两见,但《礼记》等书中却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②,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主“情”论者③。

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对《诗》的评价与阐释。

但由于历史汰选的结果,我们在《论语》孔子对《诗》的讨论中看不见他对《诗》与“情”关系的讨论,有的只是《诗》与礼,《诗》与修身关系的论述。

所以以往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一方面,而对于《诗》与“情”的关系却缺乏论述。

现在,上博简《诗论》的发现适可弥补这方面的思想缺环。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区分《诗论》中的孔子“论诗”要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诗论》中的孔子“论诗”。

正如学者所论,《诗论》中论诗者不仅仅孔子一人,也有孔子弟子,甚至是孔子弟子的弟子。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诗论》的作者及先秦《诗》传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另有专文予以讨论,于此不再展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论诗”是《诗论》的主体。

下面就根据《诗论》中的“孔子曰”及其所引导的论诗形式,再加上传世文献的旁证,要区分《诗论》中的孔子“论诗”。

为了方便论述,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

由于涉及的篇名主要集中在第8简以下,故从第8简抄起。

《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8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9《关雎》之攺;┛《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

┛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

┛《关雎》以色喻于礼,10情爱也。

▎《关雎》之攺,则其思益也;┛《梂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11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攺乎?▎《梂木》福斯在君子,不12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13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14及其人,敬爱其树,其褒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15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敬初之诗,民性固然。

▎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夫《葛》之见歌也,则16《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17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

孔子的诗论

孔子的诗论

孑L子的诗论由欣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孔子对《诗》这部诗歌总集的评价,分析了孔子对《诗》的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审美尺度的把握以及对诗的伦理教化的作用的强调.并论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关键词:孔子《诗》诗论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他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以礼、乐而著称的周公,将周室虞、夏、商、周四代的乐、舞保存得最完整。

《论语》中集中记载了孔子与学生。

儿子谈诗的内容,他就《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整体或个别篇章发表的意见和看法.有超越时代的权威性.成为儒家诗教的基础.成为影响几乎全部封建社会诗歌的重要言论。

孔子诗论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孔子对《诗经》的整体作了综合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关于“思无邪”。

历来的学者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邪”即斜,“不正”或邪恶,“无邪”即纯正。

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诗辨证》)第二种认为,“无邪”即“诚”。

程子说:“思无邪,诚也。

”何为“诚”?即“实”。

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都是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作品。

第二种观点显然更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诗中有“怨”、有“刺”。

有的表现非常缠绵的男女之情,特别是被后人目为“淫”的郑、卫之诗。

如《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写的是一个女子戏谑她的情人。

如果她的情人真心爱她,就撩起衣裳过河来,如果不想念她,难道她就不能找到别的人吗?表达感情大胆直白,毫无掩饰。

对这样的诗,若以后来儒家的理论教条来衡量,就不能说是“纯正”了。

朱熹甚至把《褰裳》解释为“淫女语其私大主题。

曹操运用如椽之笔,写下反映汉末动乱的名篇《薤露行》、《蒿里行》,高度概括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而被钟惺赞为“汉末实录。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谓之善毛糸而文绣也;思无邪,谓之善纤精而丽泽也;思无邪,谓之善辨类而善辞令也;思无邪,谓之善意顶而善意应也。

思无邪而意志专,谓之诗。

诗不可无意也。

译文:诗有三百篇,一言以总之,即为无邪的思维。

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运用毛糸绣花;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细致聚焦且具有美丽气质;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辨别分类抒发感情且善于使用言辞;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准确理解和妥善回应他人的意思。

拥有无邪的思维和专注的意志,即为诗。

诗不能没有意志。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摘要:一、孔子诗论概述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四、结语正文:一、孔子诗论概述孔子诗论,顾名思义,是关于诗歌的论述。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对诗歌的作用、价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分析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1.诗歌的功能:孔子认为诗歌具有教化作用,可以启发人的道德觉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他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兴”指的是激发情感,“观”是观察社会,“群”是团结群众,“怨”是批评时政。

2.诗歌的审美标准:孔子提倡“诗言志”,认为诗歌创作应当真实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在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意味着诗歌应当表达纯洁、真诚的情感。

3.诗歌的创作方法:孔子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辞达而已矣。

”这意味着诗歌的表达要简洁明了,同时注重修辞手法。

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1.文学创作:孔子的诗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诗歌时,都遵循孔子提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使我国诗歌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2.教育领域:孔子提倡用诗歌进行教化,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重视诗歌的作用。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社会生活:诗歌在古代被视为沟通天地、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增进人际交往,丰富精神生活。

四、结语孔子诗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为我们探讨诗歌的作用、价值和创作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孔子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魅力,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论语》“情”“志”观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论语》“情”“志”观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论语》“情”“志”观一、诗亡隐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开篇,孔子对“诗”的整体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命题“诗亡隐志”。

第1简:。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亡”,《说文》曰:“逃也。

从入,从乚。

”徐中舒经过考察研究,指出:“(亡)字形所象不明。

甲骨非从入从乚,故《说文》说形不确。

”楚竹书中,此处的“亡”字的含义不是“逃亡”“失去”,而是表示有无的“無”。

“無”,是“舞”的本字,有“舞”的意义,字形似人的两手中拿着东西舞蹈。

后来,“無”字经过演变从“亡”,且与“亡”字的读音相近,它逐渐具有了“亡”的含义,取代了“亡”,表示没有。

由于“無”不再表示跳舞,“舞”字应运而生。

被取代的“亡”字本义隐而不显,出现了“逃亡”“丢失”等新的意义。

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诗亡隐志”这一提法是很严谨的。

在孔子看来,“诗”“文”“乐”应当与“志”“情”“言”联系起来,但不能将这句话单纯理解为不存在不言志的诗、不抒情的音乐、不用字的文章。

此处的“志”“情”“言”有明确的界定,它们都处于道德主流的范围内,“诗”中要有高洁的意志,“乐”中要有真情,“文”中要有箴言。

“诗亡隐志”强调的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方向地输出和接受,这拓宽了表现主体的丰富内涵,也弥补了语辞僵化的缺陷。

“诗”是诗人内心志向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诗人情志抒发的媒介,无论诗人的“志”是主观还是客观,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读者发现并接受,但“诗”不是“志”的直接情感表达,并不完全展露人的意向。

因此,需要以达观的态度与变通的思维理解诗文,以自我意志深层分析,不能只拘泥于字面含义。

《论语》中孔门对话中的两次“言志”记载为《孔子诗论》中“志”的含义做了有效的补充。

《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

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

文艺研究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刘子豪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笔者将《孔子诗论》一文作简要的分析,并从内容结构入手展开探讨文本创作的思想理论依据和创作模式,分析作品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学艺术形态。

关键词:《孔子诗论》;诗;三位一体《孔子诗论》出土于湖南,经盗掘后流入香港,后于上世纪末进入上海博物馆,经过整理后编入书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其文本无命名,“孔子诗论”为原整理者马承源先生所题,经鉴定属竹简于战国时期楚国。

《孔子诗论》是这批楚国竹简中保存较好的三篇竹简之一,由于这一批竹简所写内容涉及到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其对现代人解读《诗经》与学习先秦社会文学有极大的帮助,在先秦思想、文学、书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孔子诗论》内容及其结构《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篇总计共有58篇,大多可以在内容方面与今本诗经进行对照,仅有《扬之水》一篇不知属于何风。

总的说来,从竹简的内容结构上来看,在战国时期诗经就已经有“风雅颂”之分,传世文献中的诗经结构分布与之基本相同,依据孔子删诗说的内容看,诗经在最初出现的形态极有可能就是已经将风雅颂三者区分开来了。

这也不难想象,将所写的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以达到日常功用甚至政治交流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诗经就已经成为政治交往的重要工具,不学习诗经甚至达到了“无以言”的地步,经过春秋时代礼乐文化的下移与错位发展,诗经在战国时期一定达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工具化。

《孔子诗论》的排序是“颂雅风”,从孔子的“春秋书法”来看,这种排序一定是孔子本人的手笔,通过将政治性强的歌颂周王室的颂放在最前面进行论述,再者是祭祀之文“雅”,最后才是民歌“风”。

这种排序也证明了《孔子诗论》的结构与政治功能性是形影不分的。

二、《孔子诗论》的文化背景《孔子诗论》的内容是传世文献中所未有的,传世文献只能用文字来记录先秦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而这部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使我们看清先秦礼乐文化在最初时候的样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特点。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论对象及作者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论对象及作者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论对象及作者发表时间:2008-10-10T08:19:11.793Z 来源:《阳明学刊》第一辑作者:王志马晶[导读] 对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通过对《孔子诗论》所论诗歌内容的辨析,不难发现《孔子诗论》中孔子所论的还仅仅是《周诗》,是时孔子尚未编辑《诗》经,所以《孔子诗论》的作者,或者说最初的传人最有可能是子羔,而不大可能是子夏,更不会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自上博简《孔子诗论》问世以来,学术界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对先秦时期的诗学、经学和史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不过,对于《孔子诗论》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孔子诗论》所论对象的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十分深入的探讨。

一般的人往往也就将《孔子诗论》所论的诗歌对等同于孔子所编撰过的,后来传授给弟子子夏的那一部《诗》经。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起来的话,这种一般的看法其实值得商榷。

窃以为,在孔子撰《诗》经之前,周室所采集的诗歌已经被人编辑和整理过,并且以《周诗》之名流行于世。

即以上博竹简《孔子诗论》来说,其所论诗歌事实上只是《周诗》而并不是后来经孔子编撰过且传授给弟子子夏的那一部《诗》经。

不过,这样说有何根据呢?先从古代传世文献来说。

班固之《汉书·礼乐志》言及古代诗歌,尝云:“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

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

”其《汉艺文志》亦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很显然,班固这里所说的“周诗”不宜理解为周代诗歌的泛指,而应理解为部周室所辑诗歌的选本。

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说过:“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可见周代的诗歌到孔子时已经散失的十分严不能说是保存完备,所以“周诗既备”只能理解为当时尚有周代诗歌的选本《周诗》一书存世;同时,对于班固所说的“孔子纯取周诗”,魏源诗古微·夫子正乐论中》认为:“曰纯取者,明无所去取其间也。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李存山一《孔丛子》旧题为“陈胜博士孔鲋撰”(《隋书·经籍志》),自宋以来学者多以其为“伪书”。

如朱熹作《孝经刊误》,附记云:《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

但《孝经》相传已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

《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

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皆甚可笑。

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

其他此类不一。

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其实,所谓“叙事至东汉”,“词气甚卑近”,是《孔丛子》书末所附“孔臧”作的《连丛子》,而《孔丛子》本书六卷并不能断其为“非东汉人作”。

现传《孔丛子》七卷,除卷七为《连丛子》上下篇外,其本书六卷之《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主要记孔子言行,《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主要记子思言行,《小尔雅》为训诂字书,《公孙龙》、《儒服》、《对魏王》主要记子高(孔穿)言行,《陈士义》、《论势》、《执节》主要记子顺言行,《诘墨》、《独治》、《问军礼》、《答问》主要记子鱼(孔鲋)言行。

此书之作者虽然并非孔鲋,但其所记之内容当有孔门家学渊源。

此书《答问》篇最后载:博士凡仕六旬,老于陈,将设戒其弟襄曰:“鲁,天下有仁义之国也,战国之时讲诵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

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

宗于有道,必有令图,归必事焉。

”既然记孔鲋“老于陈”,则其所记者当非孔鲋本人。

此书所作最有可能出于汉代叔孙通声誉最高之时,因《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孔丛子》,则其编纂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

《孔丛子》和《孔子家语》都曾被认为是“伪书”,但近年出土的文献已使学界对此两书的真伪问题作重新考虑。

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竹简有《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李学勤先生将其称为竹简本《家语》,看作今本《家语》的原型,认为今本《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关于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古代诗歌创作和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孔子诗论》为中心,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孔子诗论》是孔子对于古代诗歌进行评价和鉴赏的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对于诗歌的审美观点和创作原则。

《孔子诗论》提到了古代诗歌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

首先,孔子强调诗歌应该以儿女之情为主题,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

其次,孔子认为诗歌应该有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孔子也重视诗歌的语言运用,强调诗歌应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同时兼顾形式美和音乐美。

对于孔子来说,诗歌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认为,诗歌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品味,提升人们的修养和素质。

诗歌可以通过美妙的语言和形象,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激荡。

此外,诗歌还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承载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孔子强调诗歌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意义,鼓励人们学习和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

《孔子诗论》对于古代诗歌的评价标准也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认为,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真实和情感的深刻,还在于形式的准确和语言的优美。

他提倡诗歌应该具有“骨气”和“音律”,即要有独特的风貌和韵律。

诗歌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和韵律,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节奏感。

此外,孔子也注重诗歌的语言运用,强调诗歌应该符合语言规范和习惯,以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欣赏。

《孔子诗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和鉴赏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于后世文学批评和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诗歌观点和评价标准,成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指南和借鉴。

同时,孔子对于诗歌的重视也推动了后来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进。

总之,《孔子诗论》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它对于古代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见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见

本人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所公布的这批资料和其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极感兴趣,但由於古文字修养欠缺,时间投入又有限,本文所谈只是研读《孔子诗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来得及作深入的考订,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行家的批评指正。

寺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寺”周凤五读作“时”。

按,似可读作“诗”,郭店楚简《缁衣》:“寺员:誓(慎)而(尔)出话。

”“寺员”即“诗云”。

[1] 坪德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坪德”周凤五、何琳仪、冯胜君等读作“旁德”。

按,马承源读为“平德”,应是,但将“平德”解释为“平成天下之德”,则有“增字解经”之嫌。

刘信芳谓:“……则‘平德’正乃天下歸往之德,其字用其平正義,又包涵有成德而天下歸往之義。

……西周時政权與神权合一,凡有大事,平而成之於宗廟,則《詩論》謂《頌》为‘平德’,字不可移。

”似也嫌迂曲。

“平德”与下文“盛德”相对,当指平常、普通之德,并无太多的深意。

尃观人谷安(焉)第三简:“邦风,其内(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

”或读“尃”字属上(如周凤五),作“其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恐非。

“某某(邦风,或雅、颂),某某也”乃《诗论》之固定句式,如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大雅,盛德也。

”“人谷”马承源读作“人俗”,或谓当读作“人欲”。

应以後说为是。

“谷”读作“欲”,《诗论》中即有内证,如第九简“《黄鸟》则困而谷(欲)反其古也”,第十六简“见其美必谷(欲)反其本”。

又,《缁衣》篇有两处上博简作“谷”,而郭店简作“(上谷下心)”(欲),构成异文。

[2]《信阳楚简》一·0一八:“其谷能又弃也。

”何琳仪云:“谷疑读欲。

”[3]皆其证。

与第四简:“曰:‘《诗》其犹坪(平)门,与(并两戈)(贱)民而(左谷右兔)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或读“与”字属上句,看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4]恐非。

“门”字下原文有一小墨钉,是断句符号,可见“与”字不应属上读。

_孔子诗论_第一简与_诗序_方铭

_孔子诗论_第一简与_诗序_方铭

《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方 铭内容提要 《战国竹书(一) 孔子诗论》第一简“孔子曰”后应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而“隐”的释义应该是“私”,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没有表达私志的,乐没有表达私情的,文没有表达私意的,所表达的都应该是合于仁义的无邪之志、无淫之情、无私之意。

同时,应该注意《孔子诗论》第一简意义的完整性,诗、乐、文表达的无邪之志、无淫之情、无私之意,正是王道教化的功绩,人的动物性的私欲被人的文化属性所取代,正是体现了王道的景象。

所以,“行此者其有不王乎”,与“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正是紧紧相扣的。

而《孔子诗论》的这个思想,也是与传世《诗序》一致的。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楚简 隐 诗序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7-0047-07 《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 2006年第7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 2006年第7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T he F irst Section of C onfucian Poe tics and The P refaceF ang M i n (47) In the first se ction o f Con f uci an Poetics,Conf uc i us said tha t no poetry can express personal i dea l;no m usic can ex-press pe rs ona l emo tion;and no w riti ng can exp ress persona l w ills.A ll t hese expressions should be co m pa tible w it h j ustice and m o ra lity and the refo re are i dea ls w it hout perve rse,e m o tions w it hou t de sires,and w ills w ithout pe rsonal purposes.It shou l d be no ted t ha t the first section of Co n f uci an Poetics is comp l e te i n m eaning and is t he produce of roy al t eaching which is e m bod i ed in t he rep l ace m ent of man’s ani m alit y w it h m an’s cult ural qualities.In t his sense, Con f uci an Poetics is consist ent w it h The P r eface.T he Fu S tyle L iterature of S piritis mY ao X i aoou (54) F ro m t he ana l y sis of t he t ex t ua l struc t u re of Spi ritis m,t his pape r i n troduces t o the reade r t he excavated and i nherited docu m en ts,co m pa res t he m w it h t he accepted Fu sty l e in t heir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 rences in f o r m al struct u res,and conc l udes tha t Spiritis m is a c lassic of Fu st y le as is defi ned by Wen X i n D iao Long.And this is qu ite si gnificant fo r t he st udies o f Qu Y uan and Chu C i.T he Funct i on of M u sic and D anc i ng of“Luan Y ue”and Its A rtistic Features of Poetic ProseHuang Z henyun&Sun J uan (61)“Luan Yue”is a comm on for m o f l anguage in ancient docu m en ts.A t t he ti m e of The Book of Songs,it is t he poe tic exp ression o f ma tch i ng voca lm usic w it h danc i ng,regulati ng t he poetic rhy th m and its structura l coun t e rpo int,scenes or transfo r ma tion o f sub jects,etc.It is o ri g ina lly placed free l y but i n Chu C i it is placed a t t he end.By t he ti me of H an dyna sty,Yue Fu foll ow s t he sty l e o 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e Sao st y le Chu C i,a ll place it at t he end,and gradua ll y it deve lops into a fixed struc t ure,and be come s an i m po rtan t art f o r m of lit e ra t u re.I love Ch i ne se Fol k stories:An I n terv i ew w ith the Ru ssi an S i nologistБ.Л.РифтинL i u Y ading (71)T he Native Charac ter i stics of Ch i na’s G enre F il m s:A Case Study of Feng X i aogangWang Y ichuan (81) Th is paper t ake s t he N ew Y ea r mov i e s dire cted by F eng X i aogang as a case st udy t o discuss the native cha rac t e ristics of genre fil m s of Ch i na.The so-ca lled nati ve cha rac t e ristics refe r t o t he na tiona l a t m osphere o r t empe ra m ent as is e m-bodied in ce rtain sem iotic s y st em.The e stablis hed f ea t u res of F eng’sN ew Y ear m ovies i nc l ude the cerem ony o f g roup discussi on,farcica l com edy,p l ebian-a s-he ro,and conversati on in Be iji ng accen.t The hidden ob j e ctive of depth is to ach i eve t he coup li ng of b i nary oppositions and the i m aginati on of har m on i ous communit y,and the st ag i ng o f fash i ons t heir soc ial eff e c.t T he se a re quit e s uggestive of gen re m ovies charac teristic of China:m ov i e s o f bo t h h i gh qua lit y and box-o ffice va l ue must e m phatica lly construc t striking nati ve features and for m m ature a rtistic qua lity o f our own.T he W estern s:The R i se and Fall ofthe Ch i ne se W estern Aesthet i c SpaceYao X i nyong&Mao Cui (88)。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6页word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6页word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书简《孔子诗论》(简称“上博楚简)对于《诗经》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文学史上历来有着“孔子删诗说”,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又甚少。

《孔子诗论》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读诗心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诗经》和孔子的思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作品入手,结合《孔子诗论》,略陈浅见,讨论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在谈论孔子的诗论观之前,先要就《诗论》的形制内容做一些简要的总结。

《诗论》由两个部分组成,“满写简”和“留白简”,廖名春先生认为应该将它们分开对待,这样才能把不同的文献区分开来。

而对于《诗论》的作者到底是谁,学者们也持不同的观点。

高华平先生认为“《诗论》的作者应该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子羔之手。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为子羔引诗的解说,和后世的诗解内容相近;《孟子》一书中有关于“高子论诗”之事的记载;《毛诗》的《周颂?丝衣》的“小序”中引用了可能是子羔的言辞,推测子羔可能为《诗经》作过序。

”①还有一种说法是廖名春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诗论》并非全为孔子所作。

他推测:孔子可能先引用了一个更加权威的诗说,后面的才是孔子对前面的解释,或者是与弟子之间的互语。

因此推断作者也许是那个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② 笔者认为,从《诗论》的体制上看像是一种对话体,一问一答,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交谈论道的方式很相似。

这样也能很好地解释《诗论》中对一首诗出现重复评说的情况。

简文中出现“何”、“曰”,等字眼,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所以说,《诗论》并不一定全出于孔子之手,可能与《论语》中的语体问答的体制相似,是师徒之间的交谈。

说清楚了《诗论》形制的问题,就来探讨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一、读诗的总纲领通篇《孔子诗论》都在叙述对于诗经中各个诗篇的感想,这些感想有一个总的纲领,也就是读诗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是读诗的切入点。

孔子曰“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

”③笔者认为,这就是孔子读诗的切入点。

孔子的诗论思想

孔子的诗论思想

孔子的诗论思想本文以孔子诗论出发来探究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从孔子解诗、评诗、用诗及其诗的理想这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进而对孔子诗论有明晰完整的认识,对孔子文论思想也有所了解。

标签:孔子;诗论思想先秦的文学样式主要是“诗”,所以对于围绕着诗的阐释解说相对于其他来说也更明确具体,尤其在《论语》中出现了很多孔子论诗的言语,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文学思想观念。

本文就从诗出发,把孔子诗论思想主要内容概况为解诗、评诗、用诗、诗的理想这四个部分来阐述。

(一)解诗:“断章取义”,“孔门起兴”在《论语》里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对于《诗经》的解读,《学而》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以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八佾》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解诗的方式可以说是“断章取义”。

孔子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所以在解读《诗经》的时候并没有完全从纯文学的角度去解读,而是把《诗经》发挥成有关儒家思想的言说。

孔子这样解诗是与他的思想政治观念及文学观念相符合的,就是以“仁”为基本内容,以“礼”为主要形式,进而以“诗三百”作为人格修养的教材。

“孔门起兴”主要是讲孔子以仁解诗。

经典型的孔子解诗的例子——“绘事后素”,也就是孔子把文学中起兴的手法扩展到礼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对于“绘事后素”的理解,是说绘画先要有好的质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来说明作品必须先有好的内容,然后才能进行加工和修饰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而合乎“仁”的人性能称之为人之应有的本真,事物合乎“仁”的本性才能称之为“素”,才是洁白无瑕的。

子夏的这后一问,表明他懂得了“仁”为先“礼”为后,“仁”作为“质”的内涵的道理。

因此孔子很高兴地说有了这种觉悟,我是可以与你讨论《诗》的了。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素”,表面上说的是绘画要有的素白底子和君子的本真的状态,实际上“素”并不是指人原有的本真,而是指人应有的本真。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孔子诗论原文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寺也,文王受命矣。

讼,坪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艹易),其思深而远,至矣!大夏,盛德也,多言也,多言难而怨退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内物也溥,观人俗安焉,大敛材安焉。

其言文,其声善。

孔子曰:惟能夫曰:诗其犹坪门。

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

民之有慽惓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是也。

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

《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雍[显相]”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

《烈文》曰:“乍竞维人”,“不显维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悦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

颂怀尔明德,盖成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成命之也,信矣。

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谷也,得乎此命也。

《十月》善譬言。

《雨亡政》、《即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

《小旻》多拟,拟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其言不恶,少有危焉。

《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

《伐木》实咎于期也。

《天保》其得禄蔑疆矣,馔寡,德古也。

《祈父》之责,亦有以也。

《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

《裳裳者华》则《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

《关雎》以色谕于礼,情爱也。

《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

《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

《汉广》之知,则知不可得也。

《鹊巢》之归,则离者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棠》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玩,以钟鼓之乐及其人,敬爱其树,其保厚矣。

《甘棠》之爱,以召公召公也。

《绿衣》之忧,思古人也。

《燕燕》之情,以其独也。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孔丛子》旧题为“陈胜博士孔鲋撰”(《隋书·经籍志》),自宋以来学者多以其为“伪书”。

如朱熹作《孝经刊误》,附记云: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

但《孝经》相传已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

《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

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皆甚可笑。

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

其他此类不一。

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
其实,所谓“叙事至东汉”,“词气甚卑近”,是《孔丛子》书末所附“孔臧”作的《连丛子》,而《孔丛子》本书六卷并不能断其为“非东汉人作”。

现传《孔丛子》七卷,除卷七为《连丛子》上下篇外,其本书六卷之《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主要记孔子言行,《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主要记子思言行,《小尔雅》为训诂字书,《公孙龙》、《儒服》、《对魏王》主要记子高(孔穿)言行,《陈士义》、《论势》、《执节》主要记子顺言行,《诘墨》、《独治》、《问军礼》、《答问》主要记子鱼(孔鲋)言行。

此书之作者虽然并非孔鲋,但其所记之内容当有孔门家学渊源。

此书《答问》篇最后载:
博士凡仕六旬,老于陈,将设戒其弟襄曰:“鲁,天下有仁义之国也,战国之时讲诵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

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

宗于有道,必有令图,归必事焉。


既然记孔鲋“老于陈”,则其所记者当非孔鲋本人。

此书所作最有可能出于汉代叔孙通声誉最高之时,因《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孔丛子》,则其编纂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

《孔丛子》和《孔子家语》都曾被认为是“伪书”,但近年出土的文献已使学界对此两书的真伪问题作重新考虑。

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竹简有《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李学勤先生将其称为竹简本《家语》,看作今本《家语》的原型,认为今本《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隋书·经籍志》序录云:“《孔丛》、《家语》并孔(安国)氏所传仲尼之旨。

”看来《隋志》所言基本不误,《孔丛子》亦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虽然其最后成书较晚,但其所记内容渊源有自,西汉初期已有其原型。

《孔丛子》卷四《公孙龙》篇以下,记子高、子顺、子鱼言行,文气稍显“软弱”;而卷一至卷三记孔子、子思言行,则决无“软弱”之嫌。

很可能前三卷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后三卷则为汉代孔氏学者所记。

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学界认为有多篇出自“子思之儒”,或即认为是已佚《子思子》中的内容(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因现传文献
中记子思言行最详的是《孔丛子》(宋代汪晫辑《子思子全书》一卷,除《中庸》外,余皆采自《孔丛子》),而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又与《孔丛子》记子思言行在风格上相同,故《孔丛子》有关部分作为先秦时期“子思之儒”的可信史料已受到学界的重视(如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引据《孔丛子》多条,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如果《孔丛子》中记子思言行部分基本可信,那么其记孔子言行部分当亦不伪。

实际上,此部分的不少内容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互见,其史料价值亦大致同于此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