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论 [先秦] 孔子
上博藏简《孔子诗论》简序重排暨释读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以編繩位置作為竹簡排序的重要參考一、竹簡整理首先應注意的幾個方面:1、簡長2、簡端形狀3、編繩數目和位置4、總簡數5、各簡字數6、總字數7、字體8、內容9、特別之處二、《孔子詩論》的實際情況:1、簡長:55.5CM2、簡端形狀:上下簡端呈半圓狀3、編繩數目和位置:三道,編繩位置見下文附錄。
4、總簡數:完、殘簡共29支5、各簡字數:54-57字6、總字數:1006字7、字體:勻稱秀美8、內容:孔門論《詩》9、特別之處:(一)兩端留白簡7支。
(二)簡文句式有規律可循。
附錄:確定編繩位置,是竹簡整理和排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檢驗竹簡整理排序是否準確、合理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編繩位置:1、竹簡第一道編繩前,8至10字。
2、竹簡第一道編繩至第二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3、竹簡第二道編繩至第三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4、竹簡第三道編繩後,或8字,或9字。
5、以此推理,一般情況一支簡在52字至61字之間(如遇合文或重文情況,釋讀時會多出字數)。
就平均數而言,一支簡平均56字。
6、殘簡如有編繩痕記,並可判斷其屬於第幾道編繩,可據此推斷該簡前後殘缺字數。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說明】一、《孔子詩論》共有完、殘簡二十九支,簡號按照整理本稱之。
其中第二至第七號簡為留白簡;第一號簡上下端殘,根據上下文關係,也以留白簡視之。
二、以筆者所解釋,留白簡的意含是此竹書在抄寫時,所據底本之篇首篇末有殘簡。
根據此簡本書寫情況分析,其底本篇首至少有三支簡、篇末至少有四支簡於兩頭編繩處斷折,只剩中間一段。
此竹書當照原樣抄寫,原底本殘缺處,抄寫時作留白處理。
三、筆者以編繩位置為主要參照,判定殘簡前後可能缺字字數。
留白簡缺字為原缺字,以「□」表示之,竹書下葬後殘損之缺字,以「□」表示之。
四、缺字處,若能據前後文之義補出者,輒試補之。
1、□□□□□□【孔子】曰:詩,其猶平門歟?賤民而〖〗(冤)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孔子诗论
对孔子“诗”学思想的新发现历史是个删节本,历史学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历史连续性,总是会有意的删除或无意的忽略一些历史情节。
尽管这会造成许多历史的断层,但历史又会以突出某点的方式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粗暴压制。
而与此同时,观念史的研究则是要千方百计的接近这些断层,以探得历史的真实。
那么这些断层藏在什么地方呢?它就藏在传世文献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而且常常由于它的突兀出现又突然消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遗憾的长眠地下,不知有没有重见天日的幸运。
但如果有一天地下的文献重见了天日,则必将给人的视觉以最猛烈的冲击,而且会解救被历史压制的东西,让它走出阴暗的角落。
比如现在对于“情”的讨论就将经历这样的一幕。
关于“情”的讨论就郭店简《性自命出》、《语丛》及上博简《性情论》来看,在先秦有一个对“情”展开大讨论的时期,尤其是讨论“情”与“性”之间的关系。
当时人对“情”非常重视,而且基本上是高扬的态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东西。
至于“情”与“礼乐”的关系,人们认为礼是根据人情制作出来的,乐是人抒发感情的最主要的方式。
但这种“情”论却被自汉儒以来的“性善情恶”的观念渐渐淹没了,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出土文献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也启发人们在传世文献中寻觅先秦“情”的踪迹。
讨论的结果是大家认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互证①。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对“情”是什么态度呢?虽然《论语》中“情”字仅两见,但《礼记》等书中却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②,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主“情”论者③。
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对《诗》的评价与阐释。
但由于历史汰选的结果,我们在《论语》孔子对《诗》的讨论中看不见他对《诗》与“情”关系的讨论,有的只是《诗》与礼,《诗》与修身关系的论述。
所以以往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一方面,而对于《诗》与“情”的关系却缺乏论述。
现在,上博简《诗论》的发现适可弥补这方面的思想缺环。
从《孔子诗论》看先秦与汉代说《诗》之异同
说)《 、雨亡政》《 、节南山》 社会上层衰乱 、小曼》 《 疑言 不 中志 提出批 评 , 采用 的表 述 方式 平 和 而 中正 。《 孔 子诗论 》 《 》 态度 与 孔 子 论 《 》 态度 一 脉 相 论 诗 的 诗 的 承, 整体上 体现 了先秦 说《 》 诗 态度 的温柔敦厚 。 到 了汉儒 那里 , 况却 大为 改观 , 情 评论《 》 诗 的态 度不 再是 温 和含 蓄 的 , 而是 直 接 显 露 的 , 《 子诗 如 孔 论》 第十 七简 日 :《 葛 》 爱妇 … 一” 孔 子诗 论 》 “采 之 《 以 极 为平 和的 口吻点 出《 采葛 》 主 旨是 爱妇 , 然竹 的 虽 简残 损 , 下文不 可 得知 , 但可 以肯 定是 和上 文“ 扬 之 《 水 》 其爱 妇烈 ” 不 多 的 。《 , 差 毛诗 序 》 改 变 了解 说 却 此诗 的态 度 , 为“ 采 葛 》 惧 谗 也 ” 非 常 直 接 的 说 以 《 , , 明此 诗是 因忧 惧 于谗 而作 。《 毛传 》一 日不见 於君 , “ 忧 惧 于谗 矣”《 诗 传笺 》桓 王 之 时 , 事 不 明 , 、毛 “ 政 臣 无 大小 使 出者 , 为 谗人 所 毁 , 则 故惧 之 ” 说 法 都 是 的 阐发《 诗 序 》 意 , 《 》 度 与 先 秦 大 为 不 同 。 毛 之 说 诗 态 至于《 有苌楚 》《 隰 、墙有 茨 》 等其 它 的诗 歌 ,毛诗 序 》 《 所 说 “ 恣 也 。国 人 疾 其 君 之 淫 恣 , 思 无 情 欲 者 疾 而 也” “ 、 卫人 刺其 上 也 。公 子顽 通 乎君 母 , 国人 疾之 而 不 可 道也 ” 等都 极 为 直接 显 明 地 透 露 出 了《 诗 序 》 毛 作者 深恶 痛绝 的态 度 。 时代 的不 同 , 决定 了对 待 《 经 》 诗 的态 度 也 有 所 不 同 。孔 子等 人及 《 子诗 论 》 孔 的作者 都 处在 春秋 战 国思想 开 放 的时代 ,诗 经 》 《 也结 集不 久 , 诗 经 》 对《 所 做 的分 析 和评 价 , 态度 温厚 , 议论 轻松 , 呈现 着对《 诗 经》 原生状态 的评价 。汉代统 治者 “ 罢黜 百家 , 尊儒 独 术 ”结 束 了思 想领域里 百家争 鸣 的局 面 , 限制 了对 , 也
《孔子诗论》与荀子论《风》《雅》《颂》
《孔子诗论》与荀子论《风》《雅》《颂》赵东栓【摘要】Confucian Poetics, based on Confucius teaching The Book of Songs and scholars’ interpretation afterwards, basically reflects Confucian thought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This is overtly and covertly linked to criticism of The Book of Songs by Xunzi, who was the las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period. Seen from Confucian Poetics and Xunzi’ s criticism on Feng, Ya and Song, there are some similar opinions between them, whi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 Poetics and Xunzi’ s criticism on The Book of Songs is an academic one of source and flow.%《孔子诗论》是孔子诗教及后学阐释的产物,基本上体现的是孔子的诗学思想,而先秦最后的儒学大师荀子的论《诗》,与之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联系。
从《孔子诗论》与荀子论《风》《雅》《颂》来看,二者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这说明《孔子诗论》与荀子论《诗》存在着源和流的学术联系。
【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孔子诗论;荀子论《诗》;《风》《雅》《颂》【作者】赵东栓【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先秦儒家的诗学,发端于孔子。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区分《诗论》中的孔子“论诗”要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诗论》中的孔子“论诗”。
正如学者所论,《诗论》中论诗者不仅仅孔子一人,也有孔子弟子,甚至是孔子弟子的弟子。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诗论》的作者及先秦《诗》传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另有专文予以讨论,于此不再展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论诗”是《诗论》的主体。
下面就根据《诗论》中的“孔子曰”及其所引导的论诗形式,再加上传世文献的旁证,要区分《诗论》中的孔子“论诗”。
为了方便论述,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
由于涉及的篇名主要集中在第8简以下,故从第8简抄起。
《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8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9《关雎》之攺;┛《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
┛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
┛《关雎》以色喻于礼,10情爱也。
▎《关雎》之攺,则其思益也;┛《梂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11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攺乎?▎《梂木》福斯在君子,不12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13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14及其人,敬爱其树,其褒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15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敬初之诗,民性固然。
▎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夫《葛》之见歌也,则16《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17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
孔子的诗论
孑L子的诗论由欣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孔子对《诗》这部诗歌总集的评价,分析了孔子对《诗》的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审美尺度的把握以及对诗的伦理教化的作用的强调.并论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关键词:孔子《诗》诗论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他的出生地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以礼、乐而著称的周公,将周室虞、夏、商、周四代的乐、舞保存得最完整。
《论语》中集中记载了孔子与学生。
儿子谈诗的内容,他就《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整体或个别篇章发表的意见和看法.有超越时代的权威性.成为儒家诗教的基础.成为影响几乎全部封建社会诗歌的重要言论。
孔子诗论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孔子对《诗经》的整体作了综合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关于“思无邪”。
历来的学者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邪”即斜,“不正”或邪恶,“无邪”即纯正。
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诗辨证》)第二种认为,“无邪”即“诚”。
程子说:“思无邪,诚也。
”何为“诚”?即“实”。
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都是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作品。
第二种观点显然更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诗中有“怨”、有“刺”。
有的表现非常缠绵的男女之情,特别是被后人目为“淫”的郑、卫之诗。
如《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写的是一个女子戏谑她的情人。
如果她的情人真心爱她,就撩起衣裳过河来,如果不想念她,难道她就不能找到别的人吗?表达感情大胆直白,毫无掩饰。
对这样的诗,若以后来儒家的理论教条来衡量,就不能说是“纯正”了。
朱熹甚至把《褰裳》解释为“淫女语其私大主题。
曹操运用如椽之笔,写下反映汉末动乱的名篇《薤露行》、《蒿里行》,高度概括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而被钟惺赞为“汉末实录。
上博简《孔子诗论》复归到先秦两汉儒家诗教传统中的价值
上博简《孔子诗论》复归到先秦两汉儒家诗教传统中的价值作者:梁大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1期摘要:“诗教”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用。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版,为解决《诗经》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依据,尤其是诗教传承脉络上的各家学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立足于整个诗教的传承,将《诗论》复归到先秦两汉儒家诗教传统中去研究,就成为被专注的重点,也体现出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诗论》;儒家诗教传统;复归的价值作者简介:梁大伟(1981-),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诗教,贯穿着中国古代整个诗学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文学范畴到思想范畴,到政治、文化范畴,无不彰显着巨大的影响力。
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对于侵润人心、感化情志、建立思想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等方面功用极大,因此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和践行。
上博馆藏楚竹书《诗论》的出版,为解决《诗经》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依据,尤其是诗教传承脉络上的各家学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立足于整个诗教的传承,将《诗论》复归到先秦两汉儒家诗教传统中去研究,就成为被专注的重点,也体现出巨大的价值。
一、《孔子诗论》与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观的关系研究自上博简《孔子诗论》问世以来,有关其与先秦两汉儒家诗教观的关系研究最受关注,取得的成果也是最多的。
其中,关于《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关注的最多,成果也最多。
整理者们就美刺倾向和美刺对象等把《诗论》和《诗序》做了比较,指出《诗论》“没有发现如《毛诗》小序所言那样许多‘刺’、‘美’对象的实有其人”,“小序中的美、刺之所指,可能多数并非如此,之所以写得这么明确,可能相当部分是汉儒的臆测”[1]。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谓之善毛糸而文绣也;思无邪,谓之善纤精而丽泽也;思无邪,谓之善辨类而善辞令也;思无邪,谓之善意顶而善意应也。
思无邪而意志专,谓之诗。
诗不可无意也。
译文:诗有三百篇,一言以总之,即为无邪的思维。
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运用毛糸绣花;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细致聚焦且具有美丽气质;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辨别分类抒发感情且善于使用言辞;所谓无邪的思维,即指善于准确理解和妥善回应他人的意思。
拥有无邪的思维和专注的意志,即为诗。
诗不能没有意志。
《孔子诗论》论析
则认为,《孔子诗论》中有部分言辞的确为孔子所说, 但还有一部分则不可论定为孔子所言,《孔子诗论》是 一个“以部分代整体”“以偏概全”的标题[6]。高华平 认为,从与《孔子诗论》同时出土的《子羔篇》来看,从 后代《孔子家语》《毛诗序》中与子羔论《诗》的材料来 看,《孔子诗论》的作者应当是子羔[7]。葛立斌认为, 从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文章结构、解诗方法及其 诗学思想分析来看,《孔子诗论》从总体而言应当属于 战国中前期的作品[8]。另外,曹建国认为,《孔子诗 论》多言情性、身心等,而孔子弟子子游尚礼、贵情,所 以其作者很有可能是子游[9]34。
孑l子诗论中除了多个简出现了情字以外还有许多表达情感的词汇如第18简中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的怨第2l简中猗嗟吾喜之中的喜等这些涉及情感的词汇据统计达到60次之多这使得孑l子诗论有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丰富了蕴意
第 38卷 第 3期 2019年 3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3.013
Vol.38 No.3 Mar2019
《孔子诗论》论析
杨铁梅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
摘 要:《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 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 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
“性”字在我国出现得非常早,《尚书 · 召诰》 中就有 “节 性”的 说 法。这 些 “性”在 文 中 往 往 仅 是指生 命 中 所 蕴 含 的 欲 望,并 没 有 哲 学 上 的 相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
孔子诗论原文加译文摘要:一、孔子诗论概述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四、结语正文:一、孔子诗论概述孔子诗论,顾名思义,是关于诗歌的论述。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对诗歌的作用、价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分析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1.诗歌的功能:孔子认为诗歌具有教化作用,可以启发人的道德觉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他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兴”指的是激发情感,“观”是观察社会,“群”是团结群众,“怨”是批评时政。
2.诗歌的审美标准:孔子提倡“诗言志”,认为诗歌创作应当真实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在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意味着诗歌应当表达纯洁、真诚的情感。
3.诗歌的创作方法:孔子强调诗歌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辞达而已矣。
”这意味着诗歌的表达要简洁明了,同时注重修辞手法。
三、孔子诗论的应用价值1.文学创作:孔子的诗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诗歌时,都遵循孔子提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使我国诗歌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2.教育领域:孔子提倡用诗歌进行教化,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重视诗歌的作用。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社会生活:诗歌在古代被视为沟通天地、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孔子诗论的核心观点,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增进人际交往,丰富精神生活。
四、结语孔子诗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为我们探讨诗歌的作用、价值和创作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孔子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魅力,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孔子论诗
孔子论诗对《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论《诗经》语句的分析,得出“兴观群怨”是其核心评价,而“兴观群怨”集中体现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是孔子学以致用的主张,学以致用又是儒家济世救人、积极入仕的时代需求的体现。
标签:诗经;《论语》;诗论;孔子一、孔子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编定,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坏乐崩,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权力连年战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意图使社会恢复旧的安宁秩序。
但是,由于他本人仕途不畅,历尽坎坷,主张仍难以实施,他晚年改以教授生徒,编著六艺,希望能够通过他编著的书产生政治影响,也就是他所说的“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虽然孔子自称对六艺的编著是“述而不作”,实际孔子应是“以述为作”,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对原有文献作整理和加工,《诗经》也是其思想化了的著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可见孔子对其文字、语言、音乐、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整理修订,对《诗经》的编定和保存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以《诗经》为教科书传授知识,对《诗经》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对《诗经》的领悟和理解应该是达到了一种高度,他对《诗经》的评论显得尤其的珍贵,孔子对于《诗经》的探讨和论述及评价,保存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我们要考察孔子诗论,就要考察《论语》中对《诗经》的记载。
本文就是基于对《论语》中孔子论诗的言语探讨孔子的诗论观点。
《论语》中与《诗经》相关的记载十八次,其中论诗八次,其他是引诗。
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到的“诗”,指的就是今天所能见到的《诗经》。
在当时,《诗经》简称《诗》或者是《诗三百》,凡先秦诸子中提到的“诗”,无例外,皆指《诗经》。
具体语句如下: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
文艺研究简析《孔子诗论》的内容刘子豪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笔者将《孔子诗论》一文作简要的分析,并从内容结构入手展开探讨文本创作的思想理论依据和创作模式,分析作品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学艺术形态。
关键词:《孔子诗论》;诗;三位一体《孔子诗论》出土于湖南,经盗掘后流入香港,后于上世纪末进入上海博物馆,经过整理后编入书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其文本无命名,“孔子诗论”为原整理者马承源先生所题,经鉴定属竹简于战国时期楚国。
《孔子诗论》是这批楚国竹简中保存较好的三篇竹简之一,由于这一批竹简所写内容涉及到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其对现代人解读《诗经》与学习先秦社会文学有极大的帮助,在先秦思想、文学、书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孔子诗论》内容及其结构《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篇总计共有58篇,大多可以在内容方面与今本诗经进行对照,仅有《扬之水》一篇不知属于何风。
总的说来,从竹简的内容结构上来看,在战国时期诗经就已经有“风雅颂”之分,传世文献中的诗经结构分布与之基本相同,依据孔子删诗说的内容看,诗经在最初出现的形态极有可能就是已经将风雅颂三者区分开来了。
这也不难想象,将所写的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以达到日常功用甚至政治交流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诗经就已经成为政治交往的重要工具,不学习诗经甚至达到了“无以言”的地步,经过春秋时代礼乐文化的下移与错位发展,诗经在战国时期一定达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工具化。
《孔子诗论》的排序是“颂雅风”,从孔子的“春秋书法”来看,这种排序一定是孔子本人的手笔,通过将政治性强的歌颂周王室的颂放在最前面进行论述,再者是祭祀之文“雅”,最后才是民歌“风”。
这种排序也证明了《孔子诗论》的结构与政治功能性是形影不分的。
二、《孔子诗论》的文化背景《孔子诗论》的内容是传世文献中所未有的,传世文献只能用文字来记录先秦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而这部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使我们看清先秦礼乐文化在最初时候的样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特点。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一)摘要: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
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诗》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子以“情志”论《诗》,对《诗》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诗情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先秦及汉魏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论《诗》的内容,其中多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形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公之于世了,虽然只有29枚完、残竹简,但其学术价值不可限量,它不仅关乎到《诗经》学研究,也关系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拟以《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的讨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加以比较,以期对孔子《诗》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具体的考察。
诗与礼孔子十分重视《诗》与礼的关系,强调《诗》对礼的构建作用和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礼记·仲尼燕居》载孔子语:“不能诗,于礼缪”,此与“不学诗,无以言”文异而义同。
又《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即强调一个人欲修身成性,《诗》、礼、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诗》与礼、乐的关系。
唐李翱云:“《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韩愈、李翱《解论语笔》,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所以当子夏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明白“礼后”,即一个人最终当立身于礼的道理后,孔子便对其盛赞有加,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孔子重视《诗》、礼二者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见于上博简《孔子诗论》。
如第5简,其论《清庙》云:“《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论对象及作者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论对象及作者发表时间:2008-10-10T08:19:11.793Z 来源:《阳明学刊》第一辑作者:王志马晶[导读] 对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通过对《孔子诗论》所论诗歌内容的辨析,不难发现《孔子诗论》中孔子所论的还仅仅是《周诗》,是时孔子尚未编辑《诗》经,所以《孔子诗论》的作者,或者说最初的传人最有可能是子羔,而不大可能是子夏,更不会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自上博简《孔子诗论》问世以来,学术界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对先秦时期的诗学、经学和史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不过,对于《孔子诗论》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孔子诗论》所论对象的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十分深入的探讨。
一般的人往往也就将《孔子诗论》所论的诗歌对等同于孔子所编撰过的,后来传授给弟子子夏的那一部《诗》经。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起来的话,这种一般的看法其实值得商榷。
窃以为,在孔子撰《诗》经之前,周室所采集的诗歌已经被人编辑和整理过,并且以《周诗》之名流行于世。
即以上博竹简《孔子诗论》来说,其所论诗歌事实上只是《周诗》而并不是后来经孔子编撰过且传授给弟子子夏的那一部《诗》经。
不过,这样说有何根据呢?先从古代传世文献来说。
班固之《汉书·礼乐志》言及古代诗歌,尝云:“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
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
”其《汉艺文志》亦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很显然,班固这里所说的“周诗”不宜理解为周代诗歌的泛指,而应理解为部周室所辑诗歌的选本。
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说过:“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可见周代的诗歌到孔子时已经散失的十分严不能说是保存完备,所以“周诗既备”只能理解为当时尚有周代诗歌的选本《周诗》一书存世;同时,对于班固所说的“孔子纯取周诗”,魏源诗古微·夫子正乐论中》认为:“曰纯取者,明无所去取其间也。
《孔子诗论》原文
《孔子诗论》原文李学勤第一章《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
《关雎》以色喻于礼,……10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14□□□□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12……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棠]》13及其人,敬爱其树,其保(报)厚矣。
甘棠之爱,以召公……15……情爱也。
《关雎》之改,则其思賹(益)矣。
《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
《汉广》之知,则知不可得也。
《鹊巢》之归,则※(离)者11……[召]共也。
《绿衣》之忧,思古人也。
《燕燕》之情,以其独也。
第二章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
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夫葛之见歌也,则16以叶萋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
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吾以]24□□[得]币帛之不可去也。
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俞(抒)也。
其言有所载而后交,人不可角干也。
吾以《杕杜》得雀(爵)[※(服)]20……如此可,斯雀(爵)之矣。
※(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
第三章孔子曰:《蟋蟀》知难。
《仲氏》君子。
《北风》不绝,人之※(怨)子,立不……27……※志,既曰“天也”,犹有※(悁)言。
《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
因木瓜之保(报),以俞(抒)其※(悁)者也。
《杕杜》则情,喜其至也。
第四章……19《十月》善諀(譬)言。
《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共耻之。
《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其言不恶,少有※(仁)焉。
《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
《伐木》……8※咎于其也。
《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故也。
《祈父》之贵,亦有以也。
《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价值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价值作者:徐颖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作为该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孔子诗论》不仅再现了先秦古籍原貌,展现了楚地文字特色,而且便于后世深入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
此外,《孔子诗论》的辨伪价值也值得学术界充分重视。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文献价值1944年,上海博物馆分别从香港购回以及获赠的战国楚竹简共计一千多枚,目前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所以称之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为上博简。
从2001年到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十二年间陆续出版了由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九册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可谓是对上博简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主要记载的是孔子传授诗的方法和内容,提供了传统诗学的文献资料,有助于加深对战国文字、儒家思想以及先秦文化的了解,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一、先秦古籍的原貌再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今人得以见到战国时期楚竹书的实物。
通过观察、研究楚竹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知晓古代竹简书籍的原貌,能夠为古书的特点找到新的实物证据,也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保护这些楚竹书。
《孔子诗论》也是一篇佚文,能够填补文献空白板块,但也由于没有传世本可用来对照其内容,对其研究的难度因此大大增强。
同时,《孔子诗论》共有29支竹简,1006字,仅有一支竹简完好,其余竹简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竹简上的文字不清晰,文献内容就不能连贯,文意也难以确定。
因此,很多学者在竹简的排序、校读、释义、文字研究、文献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所不同,也有少部分文献内容因此原因连文义都无法理清。
二、楚地文字的特色展现关于文献的记载年代,整理者认为:“(上博简)乃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
”[1]上博简能够作为贵族的随葬品,由此可见战国楚地的手抄本《孔子诗论》也是上佳之作,能够展现出楚地文字及书法的特色与风貌。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6页word
《孔子诗论》中孔子的读诗特色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书简《孔子诗论》(简称“上博楚简)对于《诗经》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文学史上历来有着“孔子删诗说”,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又甚少。
《孔子诗论》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读诗心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诗经》和孔子的思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作品入手,结合《孔子诗论》,略陈浅见,讨论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在谈论孔子的诗论观之前,先要就《诗论》的形制内容做一些简要的总结。
《诗论》由两个部分组成,“满写简”和“留白简”,廖名春先生认为应该将它们分开对待,这样才能把不同的文献区分开来。
而对于《诗论》的作者到底是谁,学者们也持不同的观点。
高华平先生认为“《诗论》的作者应该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子羔之手。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为子羔引诗的解说,和后世的诗解内容相近;《孟子》一书中有关于“高子论诗”之事的记载;《毛诗》的《周颂?丝衣》的“小序”中引用了可能是子羔的言辞,推测子羔可能为《诗经》作过序。
”①还有一种说法是廖名春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诗论》并非全为孔子所作。
他推测:孔子可能先引用了一个更加权威的诗说,后面的才是孔子对前面的解释,或者是与弟子之间的互语。
因此推断作者也许是那个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② 笔者认为,从《诗论》的体制上看像是一种对话体,一问一答,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交谈论道的方式很相似。
这样也能很好地解释《诗论》中对一首诗出现重复评说的情况。
简文中出现“何”、“曰”,等字眼,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所以说,《诗论》并不一定全出于孔子之手,可能与《论语》中的语体问答的体制相似,是师徒之间的交谈。
说清楚了《诗论》形制的问题,就来探讨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一、读诗的总纲领通篇《孔子诗论》都在叙述对于诗经中各个诗篇的感想,这些感想有一个总的纲领,也就是读诗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是读诗的切入点。
孔子曰“诗无泯志,乐无泯情,文无泯意。
”③笔者认为,这就是孔子读诗的切入点。
孔子的诗论思想
孔子的诗论思想本文以孔子诗论出发来探究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从孔子解诗、评诗、用诗及其诗的理想这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进而对孔子诗论有明晰完整的认识,对孔子文论思想也有所了解。
标签:孔子;诗论思想先秦的文学样式主要是“诗”,所以对于围绕着诗的阐释解说相对于其他来说也更明确具体,尤其在《论语》中出现了很多孔子论诗的言语,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文学思想观念。
本文就从诗出发,把孔子诗论思想主要内容概况为解诗、评诗、用诗、诗的理想这四个部分来阐述。
(一)解诗:“断章取义”,“孔门起兴”在《论语》里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对于《诗经》的解读,《学而》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以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八佾》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解诗的方式可以说是“断章取义”。
孔子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所以在解读《诗经》的时候并没有完全从纯文学的角度去解读,而是把《诗经》发挥成有关儒家思想的言说。
孔子这样解诗是与他的思想政治观念及文学观念相符合的,就是以“仁”为基本内容,以“礼”为主要形式,进而以“诗三百”作为人格修养的教材。
“孔门起兴”主要是讲孔子以仁解诗。
经典型的孔子解诗的例子——“绘事后素”,也就是孔子把文学中起兴的手法扩展到礼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对于“绘事后素”的理解,是说绘画先要有好的质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来说明作品必须先有好的内容,然后才能进行加工和修饰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而合乎“仁”的人性能称之为人之应有的本真,事物合乎“仁”的本性才能称之为“素”,才是洁白无瑕的。
子夏的这后一问,表明他懂得了“仁”为先“礼”为后,“仁”作为“质”的内涵的道理。
因此孔子很高兴地说有了这种觉悟,我是可以与你讨论《诗》的了。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素”,表面上说的是绘画要有的素白底子和君子的本真的状态,实际上“素”并不是指人原有的本真,而是指人应有的本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简二「申而寻」:申、寻二字皆训「长也」,与「安而迟」、「深而远」文义相应。申字训长,毋庸多赘。「寻」字甲骨文象人两臂伸展之形,或加直画,乃尺之象形,《说文》:「一说:度人之两臂为寻」,亦即「八尺为寻」是也;引申而为「绎理」,见《说文》本义。简十六所见《诗经》篇名<葛覃>之「覃」左旁作「寻」,以声音通假为覃。右旁所从似古非古,其上半直画象尺形,点、横皆羨笔;其下之「甘」,则叠加声符。《尔雅?释言》:「覃,延也。」与「寻」训「绎理」音义皆通。与此相关者,另有郭店<成之闻之>简二四:「其淫也固矣」之「淫」,简三四:「君子衽席之上,让而处幽」之「衽」,<性自命出>简六五:「退欲忍而毋轻」之「忍」,<六德>简三六:「君子言韧焉尔」之「韧」,《老子甲》简三四:「未知牝牡之合淫怒」之「淫」,均以音近通假。《古文四声韵》下平「侵」韵收「寻」、「淫」二字古文形构近似,亦是一证。
5 简四「残民而怨之」:残民,原释「贱民」,以为「地位低下之人」。按,当读为「残民」;残,害也。怨,原以为「从谷从兔」,待考。按,「从谷」不确,字乃「沿」字所从,其形则《说文》训「山间陷泥地」之古文省形也。「从兔」亦非是,实「肙」字。二者叠加声符,当读为「怨」。字又见郭店<六德>简三三:「捐其志,求养亲之志。」读为「捐」。又<性自命出>简五八:「门内之治,欲其揜也。」字从二「肙」,读为「揜」,即《礼记?丧服四制》:「门内之治恩揜义」之谓也。本篇简三「怨悱」字形小异,乃同字异构。简文谓居上位者若残民以逞,构怨於人,可以从「国风」诸诗觇其民心也。
【第二十一简】
贵也。<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湛露>之益也,其犹驰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
【第二十二简】
之。<宛丘>曰:「洵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禦乱。」吾喜之。<鳲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释「扑」,读为「罢」;患,原释「惓」,
二字连读「罢惓」。按,上字见郭店<性自命出>简三四:「忧斯戚」;下字与楚简「豢」字所从同,当读为「患」。据<性自命出>「戚」甚於「忧」,则「戚患」犹言「忧患」而甚之耳。此字又见上博简<性情论>简三一:「凡忧患之事欲任」、简三五:「用智之疾者,忧患为甚」,原释「惓」,与本篇同,但「忧患」成语习见,且释「患」於字形有据,又有郭店简文足资对照,毋庸别出新解也。
15 简十一「则其思益矣」:简文从贝,益声,经传通作「益」,增也,多也。简文谓<关雎>好色,始虽「辗转反侧」,然能以礼求之,终於「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盖美其由好色之天性出发,而能循礼以求,<大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是也。简十二:「反纳於礼,不亦能媐乎?」所言与此相通,可以参看。
【第二十九简】
患而不知人。<涉溱>,其继肆而士,角艳妇。<河水>,知
贰、注解
1 简一「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隐,简文左从阜,右从心、吝声,原释「吝」,读为「离」。按,当依李学勤、庞朴之说,读为「隐」。亡,无有也,与禁止之「毋」不同。简文谓人心之真实情志皆反映於诗歌、音乐、言语之中,无法隐匿或矫饰,即「诗言志」是也。郭店<性自命出>简五九:「凡兑人勿吝也,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其「兑人勿吝」当读为「说人勿隐」,谓凡说服他人,言词切勿虚矫不实也。循此理路,知郭店<语丛四>之「言以始,情以久。」指说服他人由言语始,影响深远则有赖诚实。情,实也,即「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也。二篇所说相应如此,知<语丛四>乃杂记、短说之属,具有辅助与说明之作用,为<性自命出>之衍生物。至於<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其主旨与《五行》、《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相关,论述深入而结构松散,且简册短小,字体工整,字距较大,当属后学者所记「师说」,解释《五行》、<性自命出>诸篇者也。若衡以两汉经学授受之例,《五行》、<性自命出>诸篇为「经」,<语丛>四篇则「传」也。
壹、释文
【第一简】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第二简】
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寻,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第三简】
也,多言难而怨悱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隐,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13简十「甘棠之报」:报,简文作「保」,原读为「褒」。按,郑《笺》:「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则当读为「报」。报,答也。
14 简十「重而皆贤於其初」:重,简文作「童」,原缺释。按,当读为重,重複也。简文列举<关雎>、<樛木>、<汉广>、<鹊巢>、<甘棠>、<绿衣>、<燕燕>七诗,皆连章複沓,反覆言之,其情亦由浅而深,至於卒章而后止,所谓「重而皆贤於其初」是也。
3 简三「怨悱」:悱,简文从「退」声,原释「怼」。按,简端经拟补缺文,知此处所论为<小雅>,则二字当读为「怨悱」,所谓「<小雅>怨悱而不乱」是也。关於简文补缺,别详拙作<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4 简四「诗,其犹旁门与?」:原句读有误,参考简二一改正。旁门,四通之门。《尚书?尧典》:「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礼记?聘义》:「孚尹旁达」《正义》:「旁者,四面之谓也」可证。简文谓读《诗经》可以周知四方之事,通达人情事理,犹四门洞开也。《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与简文相通,可以参看。
「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亡竞维人,丕显维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
【第七简】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裕已,得乎此命也。」
【第八简】
<十月>,善辟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不恶,少有危焉。<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伐木
【第十一简】
情,爱也。<关雎>之媐,则其思益矣。<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俪者
【第十二简】
好,反纳於礼,不亦能媐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
【第十三简】
可得,不求不可能,不亦知极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俪乎?《甘
11 简九「赞寡德」:赞,简文作「巽」,原释「馔」,以「馔寡」连读,「是说孝享的酒食不多,但守德如旧。」按,此说不合语法,且有乖诗义。当读为「赞寡德」。赞,助也;谓臣下能助成寡君之德也,故君臣上下「得禄无疆」。<小序>所谓「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是也。
12简九「多耻者其方之乎」:简文从心,方声,原缺释。按,当读为「方」。《论语?宪问》:「子贡方人」《释文》引郑本作「谤」,训「言人之过恶」。<黄鸟>共三章,反覆申言「此邦之人,不我肯榖」、「此邦之人,不可与明」、「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而思「言旋言归,复我邦族。」所谓「困而欲反其故」是也。或读为「妨」,害也;其人为多耻者所害,忧谗畏讥而思归也,亦通。
9简八「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旻,原释「少文」。按,当指《小雅?小旻》,共六章,<小序>以为「大夫刺幽王也」。其诗云:「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又云:「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又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又云:「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简文「多疑」,谓君臣上下猜疑;「言不中志」,在大臣为言不由衷,在幽王则忠言逆耳也。简九论<天保>,美其「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与此相反,可以参看。
孔子诗论[先秦] 孔子
释文及注解 台湾大学 周凤五
凡例
一、本篇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图版,参考马承源所作释文,简号、简序仍其旧贯。
二、释文用通行字,通假字直接读破,简文残缺或无法辨识者以□代之。
三、释文重新标点断句,竹简抄写符号仅保留长方形墨记。
四、文字考释在注解中择要说明。
【第二十三简】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傚,终乎不厌人。<兔罝>,其用人,则吾取
【第二十四简】
以□□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第二十五简】
<荡荡>,小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
【第十四简】
两矣!其四章则愈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第十五简】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
【第十六简】
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是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
【第九简】
贵咎於己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赞寡德故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方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
【第十简】
<关雎>之媐、<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重而皆贤於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於礼。
【第四简】
曰:「《诗》,其犹旁门与?」「残民而怨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
【第五简】
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蘗,「肃雝
【第六简】
7 简五「以为其蘗」:字从二「业」,原书缺释。按,当读为「蘗」。《尚书?盘庚上》:「若颠木之有由蘗」《释文》引马融说:「颠木而肄生曰蘗」。然则「蘗」即萌芽之意,与上文「以为其本」之「本」正相呼应。
8 简八「善辟言」:简文从言,「卑」声,原释「谝」,引《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以为「善为辨佞之言」也。按,<十月之交>诗直斥小人谗言之害,今乃谓其「善为辨佞之言」,明显不合诗旨,当读为「辟言」。<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毛《传》:「辟,法也。」简文美<十月之交>善於正言,所言合於法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