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检测技术的介绍

合集下载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件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件
灯光性能检测
使用专业设备检测汽车的前照灯、转向灯、刹车灯等灯光 设备的发光强度、光束照射位置和角度等参数,确保其符 合行车安全要求。
车轮定位检测
采用四轮定位仪,检测汽车车轮的定位参数如主销后倾角 、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等,以确保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保障措施与建议
01
建立完善的检测制 度
制定详细的汽车检测流程和标准 ,确保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 化。
仪器检测
使用故障诊断仪器对车辆进行检测,读取故 障码和数据流,分析故障原因。
初步检查
观察车辆外观、各总成机构有无异常,检查 油液、轮胎等使用状况。
故障确认与排除
根据检测结果,确认故障部位和原因,采取 相应措施进行排除。
常见故障类型及排除方法
发动机无法启动
检查蓄电池电压、启动系统 、点火系统、供油系统等,
、喷油器堵塞等,逐一排查并维修。
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
02
分析可能原因如电磁阀故障、传动系统磨损等,结合检测仪器
进行维修。
车辆行驶中突然熄火
03
检查燃油系统、点火系统等,结合故障现象进行维修。
04
汽车维修技术探讨
汽车维修基本原则和步骤
安全性原则
在维修过程中,必须确保维修人员、 车辆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采取必要的 防护措施。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术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概述 • 汽车检测系统介绍 •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策略 • 汽车维修技术探讨 • 环保与安全性能检测及保障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概述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重要性
01
保障行车安全
通过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汽车 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安全标准,降

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随着汽车的普及和交通出行的增加,汽车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汽车检测技术是指对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测的技术,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保证用户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汽车检测技术的现状目前,汽车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检测手段在多样化和智能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最初的人工检测到机械设备检测,再到今天的电子设备检测,检测手段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和完善。

2、效率的提高汽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也从中提高了效率。

在人工的检验体系下,车辆的检验可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机械、电子、数字化的检验设备的引入,车辆检验的速度提高到之前的几倍。

更加高效的检测体系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3、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更新汽车检测技术不仅更加高效,而且准确,且数据能够实时更新,使得汽车检测更加严格和科学化。

比如,在OBD系统的帮助下,车辆的数据会被即时记录,以更好地分析车辆的状况,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二、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及数字化今后,汽车检测将普遍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检测设备来达到更高的准确度,减少误差率,加速车辆检查的速度。

例如,借助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可以实时连接互联网和数据中心,从而实现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保障全程安全,提高车辆检测水平。

2、机器学习现在,汽车造型、功能特性不断发展,所以对于汽车缺陷检测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手工检测无法满足,迫切需要更加智能化和精准的汽车检测设备和方法。

未来,机器学习必将成为汽车检测技术的重要部分,极大地提高车辆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

并且,随着算法性能的提升,虽然市场已经拥有较为广泛的现代技术,但在未来,真正高质量、高可用性的汽车检测依然会保持竞争力。

3、智能仪器智能仪器用于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更加精细的检测,优化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流程,达成车辆的高质量生产。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的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项目和方法。

一、制动系统检验。

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车安全。

在制动系统检验中,需要检查制动踏板、制动液、制动管路、制动片、制动鼓等部件的磨损情况、泄漏情况、制动力是否均衡等,以确保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转向系统检验。

转向系统是保证车辆行驶方向稳定的关键系统,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在转向系统检验中,需要检查转向机构、转向拉杆、转向节、转向助力装置等部件的磨损情况、松动情况、液压油是否泄漏等,以确保转向系统的正常工作。

三、灯光、信号和标志检验。

车辆的灯光、信号和标志是保障夜间行车和通行安全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可视性和识别性。

在灯光、信号和标志检验中,需要检查前后大灯、示宽灯、制动灯、转向灯、倒车灯、警示灯、车牌灯等的亮度、灯泡是否损坏、灯罩是否破裂等,以确保车辆的灯光、信号和标志的正常工作。

四、底盘悬挂系统检验。

底盘悬挂系统是保证车辆行驶平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底盘悬挂系统检验中,需要检查减震器、弹簧、悬挂臂、转向节、轮胎等部件的磨损情况、松动情况、变形情况等,以确保底盘悬挂系统的正常工作。

五、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检验。

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是车辆动力输出的核心部件,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检验中,需要检查发动机的怠速稳定性、燃油系统的泄漏情况、传动系统的换挡顺畅性等,以确保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涵盖了车辆的各个关键部件,通过对这些部件的全面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的安全性。

车辆检测技术——车辆维修探伤技术

车辆检测技术——车辆维修探伤技术

车辆检测技术——车辆维修探伤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车辆维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探伤技术。

这就好比给车辆做一次深入的“体检”,找出那些藏在深处的毛病。

先给大家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一家汽修厂,看到一辆外表看起来没啥大问题的小轿车。

车主说开着总觉得不对劲,动力不足还伴有异响。

维修师傅二话不说,拿起探伤设备就开始工作。

我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只见师傅熟练地操作着仪器,眼睛紧紧盯着显示屏,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能透过金属看到车辆内部的“秘密”。

咱们先来说说这探伤技术到底是啥。

简单来讲,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像超声波、磁力、射线等等,来探测车辆零部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或者损伤。

比如说,车辆在长期行驶中,零部件可能会出现微小的裂纹,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些小裂纹可能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严重的故障。

就拿超声波探伤来说吧,它就像是给车辆做 B 超。

仪器发出的超声波在零部件内部传播,遇到缺陷时会反射回来,通过分析这些反射波,就能判断出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这可真是神奇得很!磁力探伤呢,则是利用零部件被磁化后,缺陷处磁力线会发生畸变的原理。

维修师傅会在零件表面撒上磁粉,有缺陷的地方磁粉就会聚集,从而显现出缺陷的轮廓。

射线探伤就更厉害了,它能穿透厚厚的金属,就像给车辆拍 X 光片一样。

不过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有一定的辐射,所以不是特别常用。

在实际的车辆维修中,探伤技术可不是随便用用的。

维修师傅得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零部件的材质和结构,选择合适的探伤方法。

而且,操作探伤设备也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经验。

我就见过一个新手师傅,因为操作不当,得出了错误的检测结果,差点耽误了车辆的维修。

还有啊,探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前可能有些微小的缺陷很难被检测出来,现在随着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隐患”都能被早早发现。

这对于保障我们的行车安全可是太重要了!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辆小轿车,经过师傅一番仔细的探伤,终于发现是发动机缸体内部有一条细微的裂纹。

车辆检测技术——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

车辆检测技术——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
10耐振性能:符合TB/T 1333-1996标准的5.9项规定。
11电磁兼容(EMC):参照GB/T 17626-1998标准执行。
12车厢级机厢、模盒设计标准:参照IEC6029-3标准执行。
13电源功率:车厢级:约75W,(AC220V50Hz/DC110V/DC48V);列车级管理器:约100W(AC220V50Hz)。
点亮:终端
熄灭:非终端
终端:熄灭
非终端:点亮
D3
列车网SP灯
开机后闪烁一下就灭
从未闪烁或连续闪烁
D4
车厢网SP灯
开机后闪烁一下就灭
从未闪烁或连续闪烁
D11
电源状态指示灯
开机后常亮
熄灭,说明无电源
D22
列车网终端指示打
点亮:终端
熄灭:非终端
终端:熄灭
非终端:点亮
D33
列车网SP灯
开机后闪烁一下就灭
从未闪烁或连续闪烁
图15-4 KAX-1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构成框图
车厢级网络采用背板总线方式,车厢级主机的制动节点、车辆节点、防滑器节点、显示节点及代理节点分别以板卡方式与车厢级总线连接。车厢级显示节点除具有显示本车功能节点状态的功能外还具有修改车顺号和车厢制造号的功能。
2车辆级Lon Works网络线
由双绞屏蔽线组成,线号为LW1A、LW1B;该网线在综合柜处留有连接一、二位端门控器和充电器的接线端子。网线应处于导通和保持对地绝缘良好状态。
4适应编组数:1-20辆。
5通讯方式:车载移动卫星双向通讯;无线通讯GPRS;无线通讯GSM;无线局域网通讯。
6工作环境温度:-40℃~+70℃;
7工作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95%。
8工作电压:DC110/DC48伏或AC220伏(50Hz),电压波动范围符合TB/T 3201-2001标准的规定。

浅谈车辆检测技术

浅谈车辆检测技术

修程 列检 月修 定修
架修
厂修
表 1 各修程主要检修内容
主要检修内容 对受电弓、控制装置、各种电器装置、转向架、空气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铰接装置、车门、车体、车灯、蓄电池箱等主要部件进行外观检查,对 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进行重点修理
对受电弓、控制装置、各种电器装置、转向架、空气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铰接装置、车门、车体、车灯、蓄电池箱等主要部件的技术状态和作用 进行检查和必要的试验,对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进行全面修理
据了解,在国铁领域,为了提高检修效率、减少人员 配置,已经开始试点应用创新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复合 型巡检机器人,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视觉识别设备代替人 工目检,完成日常的巡检作业。目前合肥地铁、武汉地铁 等地铁运营公司已着手规划采用该类新技术实现车辆的自 动化巡检作业。
1 大连地铁车辆检修现状
我国地铁车辆大部分采用的是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相 结合的检修制度,检修修程一般可分为厂修、架修、定修、 月检和列检 5 个等级,见表 1。大连地铁 1、2 号线自运营 以来,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检修制度,检修周期按照车辆 运营时间和运行公里进行划分,安排日 / 周检、双月修、定 修、架修、厂修,并增加了临修的检修方式。
2 一些城市地铁车辆检修存在的不足
(1)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相结合的传统检修制度存在 局限性。采用这种修程安排,忽略了实际使用时间、质量 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全部按统一的修程内容进行作业。这 种日常维修和定期结合的传统检修制度造成了车辆、材料、 人工等资源的浪费。
(2)人员分配不均衡。在目前的检修制度下,即使日 / 周检班组在人员配属较多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巡检时间紧 张、专业性不够强等问题。而双月检修由于为了完成某些 保养与清洁工作,同样配属人员较多,并未采用把部分检 修项目分散到日 / 周列检中的方式。

汽车检测技术-底盘检测技术内容讲解

汽车检测技术-底盘检测技术内容讲解
6)包容角 从汽车的前面看,主销轴线与车轮轮胎中心线之间的
夹角,称为包容角。在数值上等于主销内倾角和车轮外倾 角之和。
15
3.定位基准线的选择 现代四轮定位方法是:先测量推力角,确定推力线与几何中 心线相对位置,然后调整后轮前束使推力线与几何中心线重 合。前轮前束的调整用重合的推力线和几何中心线为参考基 准。 4.定位参数的关联性 ①改变车轮外倾角可同时改变主销内倾角。 ②改变前束角会变动车轮外倾角。改变前束角时车轮绕主销 转动,由于主销后倾角的影响,使车轮外倾角发生变动。 ③改变后轮前束会影响前轮单轮的前束。现代四轮定位采用 后轮推力线定位方法确定前轮前束的。如果后轮前束改变, 推力线会发生变动,前轮总前束虽不会因此而改变,但两个 单轮前束会发生变动。
1
汽车检测技术-
底盘检测技术内容讲解
前言:常用的底盘检测项目较多,由于部分检测项目直接反映汽车的整车 性能,故将其列为整车检测项目放在整车检测技术中介绍。本章主要介绍 下面的检测项目:车轮检测、传动系检测、悬架检测等
2
底盘检测技术目录
3.1车轮定位检测 3.2车轮平衡度检测 3.3传动系游动角度检测 3.4悬架装置检测
1.1.2 车轮定位参数
4
1. 主要定位参数
1)主销后倾角γ
定义:从汽车的侧面看,转向轴中心线与竖直线所成的夹角 称为主销后倾角。规定主销后倾为正,主销前倾为负。
作用:当汽车行驶中,转向轮偶然受外力作用而稍有偏转时, 主销后倾将产生车轮转向反方向的力矩使车轮自动回正,可 保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主销后倾角过大:转向后方向盘回正性好,但会造成转向沉 重。主销后倾角过小:转向后缺乏方向盘自动回正能力,引 起前轮摆振,转向盘摇摆不定,驾驶员失去路感,车速高时 发飘。左右车轮主销后倾角不相等:车辆会朝着主销后倾角 小的一侧跑偏。

汽车检测技术论文

汽车检测技术论文

汽车检测技术论文检测是指为了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是否达到标准或工作能力是否正常而进行的检查和测量。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汽车检测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汽车检测技术概况[摘要]本文通过了解我国国内汽车检测技术的概念及其分类,介绍了我国一些先进前沿的汽车检测技术,阐述了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针对我国汽车检测技术中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具体发展形势,提出了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汽车检测;检测技术;国内现状;发展概况:F407.471 :A :1009-914X(xx)03-0056-011.汽车检测的概念汽车检测是指为了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是否达到标准或工作能力是否正常而进行的检查和测量。

汽车检测技术则是指在汽车检测这一过程中所有与之相关的检测硬件和检测软件的研发和使用技术。

2.汽车检测技术的分类2.1 安全环保检测安全环保检测主要是针对汽车的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这种检测又分为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检测。

该检测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车辆是否具备符合要求的外观容貌以及良好的安全性能,同时对汽车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有效控制。

在汽车不解体的情况下,对汽车建立安全监控体系,确保汽车能高效、安全和低污染的运行。

2.2 综合性能检测综合性能检测是指对汽车的综合性能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

该检测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汽车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可靠性、安全性、噪声污染性以及排气净化性。

该检测主要针对汽车的故障及其原因或隐患部位实行质量监督和检测,从而建立汽车质量监控体系,来达到该检测技术的目的。

3.国内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3.1 国内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1)20世纪60年代,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当时的汽车维修需要,我国交通部门研究和开发了发动机汽缸漏气量检测仪以及点火正时灯等一些基本的检测仪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检测技术的介绍
摘要:车辆检测是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化监测、控制、分析、决策、调度和疏导的依据。

本文分析了智能交通中常用的车辆检测方式、环境适应性和优缺点及线圈检测和视频检测的应用。

1.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车辆检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车辆检测方式采集有效的道路交通信息,获得交通流量、车速、道路占有率、车间距、车辆类型等基础数据,有目的地实现监测、控制、分析、决策、调度和疏导。

目前,车辆检测器的种类很多,如有线圈检测、视频检测、微波检测、激光检测、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磁力检测、红外线检测等。

本文列举了几种国内智能交通中常用的车辆检测方式、环境适应性以及优缺点。

2.车辆检测方式特点比较
2.1线圈检测方式
通过一个电感器件即环形线圈与车辆检测器构成一个调谐电子系统,当车辆通过或停在线圈上会改变线圈的电感量,激发电路产生一个输出,从而检测到通过或停在线圈上的车辆。

线圈检测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计数非常精确、性能稳定。

缺点是交通流数据单一、安装过程对可靠性和寿命影响很大、修理或安装需中断交通、影响路面寿命、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理等损坏。

另外高纬度开冻期和低纬度夏季路面以及路面质量不好的地方对线圈的维护工作量比较大的。

2.2视频检测方式
视频检测方式是一种基于视频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路面运动目标物体进行检测分析的视频处理技术。

它能实时分析输入的交通图像,通过判断图
像中划定的一个或者多个检测区域内的运动目标物体,获得所需的交通数据。

该系统的优点是无需破坏路面,安装和维护比较方便,可为事故管理提供可视图像、可提供大量交通管理信息、单台摄像机和处理器可检测多车道。

它的缺点是精度不高,容易受环境、天气、照度、干扰物等影响,对高速移动车辆的检测和捕获有一定困难。

因为,拍摄高速移动车辆需要有足够快的快门(至少是1/3000S )、足够数目的像素以及好的图像检测算法的支持,视频检测由于需要进行计算往往无法捕获到高速运动物体。

2.3微波(多卜勒)检测方式
微波式交通检测器通过发射低能量的连续频率调制微波信号,处理回波信号,可以检测出多达8个车道的车流量、道路占有率、平均车速、长车流量等交通流参数。

微波检测由发射天线和发射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对检测区域发射微波,当车辆通过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反射波会以不同的频率返回,通过检测反射波的频率来检测车辆是否通过。

优点是在恶劣气候下性能出色,可以全天候工作、可检测静止的车辆、直接检测速度、可以侧向方式检测多车道、安装维护方便,缺点是侧面安装只能区分长车短车,相邻车道同时过车时可能漏记车辆数。

雷达就是依据“多卜勒效应” 的一种微波检测方式。

雷达先发出一个频率为1000 兆赫的脉冲微波,如果微波射在静止不动的车辆上,被反射回来,它的反射波频率不会改变,仍然是1000 兆赫。

反之,如果车辆在行驶,而且速度很快,那么,根据多卜勒效应,反射波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就不相同。

通过对这种微波频率微细变化的精确测定,求出频率的差异,就可以换算出汽车的速度。

雷达测速有效范围大约在每小时24 公里到255 公里之间,测速范围比较大,精确度也相当高。

对于速度较快,车流量较少且方向统一的高速公路上面,采用微波雷达配合高速
摄像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多车道、车辆并行、人车混杂的复杂路段,单纯只使用多普勒效应的微波雷达对路口、路段违法车辆的进行检测,则具有较大困难,在检测范围内如果出现多个车辆,往往无法区分目标车辆。

另外,测速雷达一般安装在公路中间6米高的横臂上面,如果比较高的大型车辆(如挂车、货柜车等)经过,由于车体比较高,造成车体顶部距离雷达太近,雷达发出的脉冲微波射在车体顶部被反射回来的距离大大缩短,往往造成了计算出来的速度值比较大,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

2.4磁力检测方式
在铁磁材料中会发生磁阻的非均质现象(AMR),当沿着一条长而且薄的铁磁合金带的长度方向施加一个电流,在垂直于电流的方向施加一个磁场。

合金带自身的阻值会发生变化。

利用AMR磁阻效应生产的AMR磁阻传感器成功地将三维方向(x,y,z)的单个传感器件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而且将传感器与调节、补偿电路集成一体化,可以很好地感测地磁范围内低于1高斯的磁场,可以根据一些铁磁物体对地磁的扰动,来检测车辆的存在,也可以根据不同车辆对地磁产生的扰动不同来识别车辆类型。

磁阻传感器的优点有:安装、维修方便,不必封闭车道、破坏路面。

缺点也非常明显,对于纵向过于靠近的车辆的干扰排除能力较差,即当车流速度较低,前后车辆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

2.5超声波检测方式
超声波检测的原理与雷达测速类似,都是利用“多卜勒效应”的反射原理,发射器从顶部发出超声波,当有车辆通过时,接收器接收到回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据此可以判断是否有车通过。

与雷达测速不同的只不过其传感器探头发出的是声波而不是电磁波。

此种检测设备的缺点是必须顶置安装,安装条件受到一定
的限制,并且传感头在路口这种灰尘极大的恶劣环境中使用,寿命非常短。

因此这种检测方法并不实用。

2.6激光检测方式
激光检测为点测量行为,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并且检测精度过程都相当高,但与微波雷达一样,同样面临路口多道路,多车辆和多行人的三多影响,点测量的效率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最重要的是:激光检测中的激光束对人体(主要是人眼的伤害)是其在使用中极为严重的问题。

在欧美等国家又用激光测速的交通测速仪器,其性能指标不仅要达到国际Class1 安全标准,同时在使用中必须用人工操控,以避免对人眼造成伤害。

在日本是严格禁止用激光作交通检测设备的,因此,激光检测在理论上讲比较好,但目前在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仍未解决。

2.7红外检测方式
红外检测器是顶置式或路侧式的交通流检测器。

该检测器一般采用反射式检测技术。

反射式检测器探头由一个红外发光管和一个红外接收管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由调制脉冲发生器产生调制脉冲,经红外探头向道路上辐射,当有车辆通过时,红外线脉冲从车体反射回来被探头的接收管接收,经红外解调器解调再通过选通、放大、整流和滤波后触发驱动器输出一个检测信号。

这种检测器具有快速准确、轮廓清晰的检测能力。

其缺点是工作现场的灰尘、冰雾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2.8常见几种车辆检测方式比较
3.线圈检测方式研究
线圈检测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普遍的车辆检测方式,其灵敏度高、技术成熟度高、计数精确、稳定性好,不受环境的影响。

它的缺点是安装过程对可靠
性和寿命影响很大,维修或安装需中断交通,破坏路面,影响路面寿命。

同时线圈易被重型车辆、路面修理等损坏,而且它的维护难度较大。

4.视频检测方式研究
4.1视频检测技术原理
视频检测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通过视频摄像机和计算机模仿人眼的功能,为实际应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的先进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视频摄像机和计算机模拟人眼视觉技术, 通过分析摄像机拍摄的交通图像,在视频范围内划定虚拟线圈,运动物体进入检测区域导致背景灰度发生变化,从而感知运动目标的存在,实现对车辆、行人等交通目标的运动进行检测、定位、识别和跟踪,并对检测、跟踪和识别的交通运动目标的交通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既完成各种交通数据信息的采集。

4.2视频检测算法优化探讨
4.2.1视频算法的优缺点比较
常用的三种视频检测算法有着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1)背景差分法:摄像机固定,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在背景已知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最完全的特征数据,并能完整地检测出运动目标。

由于背景建模对光照、天气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等外部动态场景变化极其敏感,所以当背景更新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场景时,无疑将影响到目标的检测。

(2)相邻帧差分法:采用固定摄像机,对动态变化环境中的运动目标检测有较强的自适应性。

在实时性方面显示出优越性,由于连续两帧时间间隔短,受光线变化、摄像头抖动的影响很小。

但总体来说该方法不能完全提取所有相关的特征像素点,得到的背景并不是纯背景图像,故检测结果不十分精确,在运动实体内部易产生空洞现象,不利于进一步的目标分析与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