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5题(6分)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短棹”划船,委婉写出轻舟的缓慢,暗示词人游览西湖时的从容自得。

B.词人连用叠词“隐隐”“处处”描写“笙歌”,从听觉的角度表现游人的欢乐情调。

C.“无风水面琉璃滑”将无风的湖面比作光滑的琉璃,写出西潮水面的平静平滑。

D.全词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绘了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明快的秋日美景。

5.“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中,“微动”与“惊起”看似矛盾却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4.(3分)D5.(3分)微动的水波能惊飞沙禽,以动衬静,更加衬出水面的平滑、西湖的幽静和词人的悠闲。

评分说明:以动衬静1分;“西湖的幽静和词人的悠闲”1分;结合诗句意思1分。

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6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

5.“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3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6分)4.(3分)A5.(3分)要点与评分:点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得2分(意思相近亦可);点明客观景物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1分,共3分。

示例: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作者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是因为作者在客观景物中寄托了个人的主观情感,突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十五从军征》阅读【主旨情感】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练字】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写作手法】1.“十五”“八十”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3.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分)描写了松柏冢累累、兔、稚、旅谷、旅葵等景,渲染凄凉、悲伤的心情。

【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5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检测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 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B.“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为天然对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悟。

D.本词描写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徘徊于小园中的词人等,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心情愉悦的氛围。

2. 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

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

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3. 下列对《相见欢》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4. 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古诗词鉴赏之多项选择题高考前热身练习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之多项选择题高考前热身练习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之多项选择题高考前热身练习试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选择题。

(一)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其【问题】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问题】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BE(B分析有误,以“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

E对其一的说法有些偏颇,其一最后一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二)杜鹃花得红字①真山民②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

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3.春夜喜雨 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3.春夜喜雨 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测试卷3.春夜喜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对《春夜喜雨》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与春雨及时降临,“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都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细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给下面诗句中的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2.当春乃发生。

()A.出现B.发展C.使植物萌芽,生长3.花重锦官城。

()A.花重重叠叠,很多B.花因为包含雨水而显得沉重C.花很重4.最是一年春好处。

()A.地方B.时节C.一个部门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A.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B.好雨真会挑时间,整个春天都在不停的下。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B.一年中春天最好的地方,远远胜过了暮春的皇都。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A.大路上黑茫茫一片,突然看到船上的灯火闪烁。

B.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8.下列对《春夜喜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我们从“潜、润、细、湿”等字可以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二、填空题1.根据诗意填空。

(1).“好雨知时节”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可以看出雨是好雨。

古诗词鉴赏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古诗词鉴赏 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1、选择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句。

选项:A:李白B:杜甫C:苏轼D:苏辙答案: 【苏轼】2、选择题:()是我国古代诗人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

选项:A:杜甫B:陆游C:白居易D:陶渊明答案: 【陆游】3、选择题:南宋著名诗人()一再推崇杜甫的诗为“诗史”。

选项:A:范成大B:杨万里C:朱熹D:陆九渊答案: 【杨万里】4、选择题:下列诗句,不是杜甫创作的是()。

选项: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选择题:杜甫的《登高》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选项:A:春B:夏C:秋D:冬答案: 【秋】1、选择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选项:A:欧阳修B:周邦彦C:柳永D:范仲淹答案: 【柳永】2、选择题: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中“红衰翠减”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选项:A:比喻B:拟人C:借代D:夸张答案: 【借代】3、选择题:范仲淹的《渔家傲》用一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选项:A:异B:秋C:无D:泪答案: 【异】4、选择题: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选项:A:高适B:王昌龄C:王之涣D:岑参答案: 【王昌龄】5、选择题:下列诗句,不是王昌龄创作的是()选项:A: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答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选择题:《诗经》共有()篇。

选项:A:300B:305C:108D:72答案: 【305】2、选择题:《蒹葭》选自“国风”中的()。

选项:A:齐风B:秦风C:陈风D:郑风答案: 【秦风】3、选择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选项:A:赋B:比C:兴D:对偶答案: 【兴】4、选择题:《湘夫人》选自()。

精品古诗《登岳阳楼》赏析题及答案

精品古诗《登岳阳楼》赏析题及答案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理解选择: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下列对《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

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含答案).doc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H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瞑”,创设岀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牛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一一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屮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Z美。

氏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Z景。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

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Z 艰苦,敌军Z强悍,边地Z荒凉,都于此七字屮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Z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全册共17首,带答案)教材目录:课内古诗词(9首)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8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课内诗词赏析选择题: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023-2024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03(含答案)

2023-2024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三单元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03(含答案)

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课时练一、选择题1.(2023·四川真题)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

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

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

二、(2023·福建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三峡──清溪──渝州。

C.这首诗巧用地名,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D.该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三、(2023·山东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共计75分。

(每道题3分,共25道题)1、下列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票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列对诗歌《十五从军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B.诗中“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的时间之久。

C.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句式整齐,全用五言D.老兵做好了饭菜等待家人同吃,但家人出去了久久未归,老兵心情很沮丧,不禁落泪。

3、(2018·福州)下列对诗歌《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下列对诗歌《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古诗鉴赏题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古诗鉴赏》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古诗鉴赏》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古诗鉴赏》考试卷及答案(一)(5分)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

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品格,这是典型的手法。

(3分)2.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2分)(二)(6分)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4分)2.古诗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后两句诗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2分)(三)绝句二首(其二)(5分)[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这首诗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分)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3分)(四)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6分)[唐]岑参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3分)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3分)(五)东坡(5分)[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六)丰乐亭游春①(其一)(5分)[宋]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清风荡漾落花飞。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和鉴赏选择题练习——答案版1.《行路难》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当人生困顿坎坷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劝慰激励自己。

二、诗词鉴赏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自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3.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理解性默写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比喻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完整版)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完整版)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 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大学《古典诗词鉴赏》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大学《古典诗词鉴赏》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的答案第1章问题:坚信上帝的全德是信仰的根本性的()。

答案:基点问题:《论语》的核心概念是()。

答案:仁问题:“仁者,其言也訒”出自()。

答案:《论语·颜渊》问题:清晰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该民族的社会和历史。

() 答案:正确问题:罗素认为人生命的意义是跟神的力量是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忏悔录》是()启蒙思想家的一部作品。

答案:法国问题:“飞扬跋扈为谁雄”该句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

答案:李白问题:巴金的《随想录》是写于文革期间一部作品。

()答案:正确问题: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答案:错误问题:冈村繁先生认为李白和陶渊明皆是潇洒之人,与庸俗的普通人不同。

()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理解语言的趣味,在授课老师看来是读诗的第()个阶段。

答案:二问题:《陌上桑》是()时期的一首作品。

答案:汉代问题: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特质体现得最透彻的状态。

()答案:正确第4章问题:“《关雎》,后妃之德也”是()的一种解释。

答案:汉代经学问题:元典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

答案:特质问题: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被古人看作一部史集问题:《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类所属集部。

()答案:错误问题:《诗经》中收录的作品,主要是出现在西周晚期的文人所作。

()答案:错误问题:夏、商两代目前均有文献佐证,确有这两个朝代的存在。

()答案:错误第5章问题: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的表现手法是()。

答案:赋问题:《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

答案:《国风》问题:《诗经》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答案:正确第6章问题:“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对《关雎》的一个评价。

答案:孔子问题:“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寤”意思是()。

答案:醒着问题:孔子认为读《诗经》,可以学会()。

答案:认识更多的草木鸟兽#教你如何高雅的说话#孝敬长辈#侍奉君主问题:在儒家思想里,男尊女卑是属人伦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测试选择题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②。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

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