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市场失灵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简述市场失灵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简述市场失灵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简述市场失灵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一、市场失灵的定义

市场失灵是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是次佳的市场结构。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2)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

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4)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

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这些失灵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市场失灵,是内在于市场体系的配置无效率问题,比如垄断;另一类是社会市场失灵,即虽然在技术上是有效率的市场,但还是会产生一部分人不满意或不接受的结果,如物价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产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2.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不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

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3.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市场失灵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市场机制本身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应用,后来被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认可和广泛采用,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中,也始终坚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主导,同时坚持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总之,市场与政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市场失灵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但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

和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把这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它们优势互补,以便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弱点和缺陷,所以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中经常会出现市场失灵,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市场失灵了,可以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但是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就能完全解决吗,政府就不会失灵吗?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政府也会失灵。

第一、因为政府具有经济人属性,有限理性,官僚主义属性以及垄断性等特点,会导致政府失灵。

第二、第二、在政治方面,由于政府权力的集中的特点,会造成对私权利的侵害;国家机构过度增长,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但是效率低下;在现实的政府中存在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和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另外政府干预具有行政手段的偏好,这些都会导致政府的失灵。

第三、第三、政府决策的非理性,难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寻租现象的客观存在,国家干预也可能产生权力集中与收入上分配的不公正,国家机构及其官员从这种不公正的分配中得到额外的利益,会给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一种负向激励,从而降低社会的劳动效率。正是由于政府在干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以上的诸多问题,所以在许多方面也会出现失灵,即所谓的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了,可以由政府干预;但政府失灵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作为一个法学--经济学人,从法学的角度来讲,政府失灵了,我们应该寻求制度救济——法律制度,并且最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其中核心是经济法。经济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国家干预也就随之加强,从而规范和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也就随之产生和发展。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政府经济行为之法,是保障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有机结合之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包括横向的经济关系和纵向的经济关系;经济法具有综合性、政策性、经济性、规制性和现代性等特点;经济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规范政府干预行为,保障国家干预的实现;规范市场主体得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促进改革的深化,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加强对外交流

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总之,经济法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公平和正义是法律的永恒追求,同样也是经济法的永恒追求,公平正义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点,还是从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取向角度来讲,经济法都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相吻合,是解决政府失灵问题的最佳选择。

但是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很不完善。在财政法方面,财政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健全,并且财政立法严重滞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以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经济立法,尤其是财政立法,要尽快制定财政基本法、财政监督法,完善财政法律责任制度,健全预算法制度。

总之,市场、政府和财政以及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中,我们只有处理好市场、政府与财政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论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市场失灵的概念: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以及外部经济效果三个方面。 (1)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产生的原因: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2分,可以借助于图形进一步说明)。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生"免费乘车者问题"。(2分) (3)外部经济影响或外在性。外在性是指未经交易由一方对他人强加的经济影响。后果是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或者说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二者出现差异。与社会最优相比,正的外在性导致产量生产不足;负的外在性导致产量生产过多。(2分)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2分)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2分)(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

财政学复习 陈共主编

财政学(陈共)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分析题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表现:(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2.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论述市场失灵

论述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概念:是由于市场机制自身的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状态的现象。 2、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势力:主要指垄断、自然垄断等。(2)、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3)、市场功能不足:主要指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3、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出现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利益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 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宏观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大道需求与攻击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弊端。二、政府干预的手段,其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6)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财政学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的分配商品或劳务的状况,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表现):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的分配商品或劳务的状况,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2)原因:1公共产品,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尤其是纯公共产品)2.外溢性(外部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另一个人另一个企业生产数产生远非本意的影响3自然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不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4信息的失效(市场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自由,平等)要求市场中的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要充分的信息。5社会分配不公6宏观经济的波动(失业,通话膨胀)主要从有限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衡量与宏观经济的主体无关7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原因:1.保险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私人产品而不是公共产品a.保险服务是面向个人提供的因而可分的的b.保险是排他的人们必须先尽交费义务,并在合符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这一服务c.保险具有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带来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接近平均成本,而不为零2.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遵循自己的利益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市场因信息部对称而导致市场残缺问题。3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及各种不确定性。3体现了父爱原则4相对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a.可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 b.有利于分散风险 c.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 三)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公共财政收入规模即公共收入总量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取得的公共资金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财力的重要指标,反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体现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便于政府根据经济目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与经济效益的高低2.价格水平对的制约,可通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价格再分配,税制以 产品比价来进行调整3收入分配制度对 的制约4.政府职能活动范围的大小 四)税制的构成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 税率,减免税(起征点)纳税环节,纳税 期限,附加加成,违章违法处理。中纳税 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三个最基本的 构成要素。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直接享有 纳税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是缴纳税款的主体。纳税人可以是自然 人,也可以是法人。课税对象也称课税客 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针对的目的物,即 对什么征税计税依据也称税基,它是计 算应纳税额所依据的标准税目是课税对 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 征税的广度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 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了 课税的深度。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 家取得财征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 程度,它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分为(1) 定额税率。(2)比例税率。(3)累进税率。 五)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1.商品 因素: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税收 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因素。因为对商品 或生产要素的课税能否转嫁,转嫁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弹性决定的。2. 市场因素: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生产者 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 别的,由此决定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 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成为制约税负转嫁的重要因素3.税制因 素: 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具有决定性作用:a. 若课税范围较窄,则课税商品的替代性较 大,消费者可减少对其的需求而增加其他 商品的需求,因而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 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若课税范围较大, 涉及到所有同类商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 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避让税收负担,则 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 承担b.对生产资料课税,特别是对资本密 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课税,由 于其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亦小, 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六)现代税收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 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 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税收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 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入公共部门的 额外负担最小或额外收入最大,包括了行 政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税 负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稳定原则。 七)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 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 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 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规模也相应的扩 大。解释1)工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专 业化加强,一方面带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社会矛盾突出必然要求加强政府的管 制和保护,财政支出,行政性支出增加2) 具有外部性的行业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资 源配置低下所以经济性支出就需要加大。 3)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和 公共需求的要求越来越大导致政府性支 出增加。局限1)瓦格纳只解释绝对量增 长的原因没有解释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 速度超过经济增长2)考察的是西方工业 化时期建立在经和数据的基础上的3)瓦 格纳是站在需求的角度分析公共支出扩 张的原因。很显然供给方面公共支出增长 才可能现实存在。 八)增值税的特点及类型:特点:1征收 范围广泛税源充裕2道道课征但不重征3 具有税收中性效应4税负转移向前推移 性5便于出口退税,便于外向型经济发 展。类型:1生产型:在计算增值税的增 值时不允许将任何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从 商品销售额中抵扣2收入型:在核算计税 依据时只准将当期的固定资产折旧这部 分可以扣除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相当于 国民收入3.消费型:在确定增值税依据时 允许将当期购进用于应税产品生产或流 通的全部固定资产价款从劳务收入和商 品销售额中扣除。 九)我国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1.进一步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2.严格 公共预算管理:编制预算,批准,执行, 加强预算监督,严格推行绩效预算3.强化 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 益。 十)如何根据不同的经济政策来选择财政 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对政府工作的指导, 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1. 经济过热阶段财政政策的选择:在社会总 需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通货 膨胀压力加大,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 以压缩会总需求,抑制社会通胀。紧缩性 政策:压缩财政支出规模与投资规模,增 加税收,缩小国债规模,增加社会节余, 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灵活 掌握。如何掌握?a.必须恰当掌握紧缩力 度,不宜过度过急,以免紧缩需求是紧缩 了供给b.实行紧缩同时,必须结合结构因 素来考虑,不宜“一刀切”全面紧缩,而 应针对不同领域的供给变化,做到紧中有 松,缓解供求矛盾。2.经济过冷阶段财政 政策的选择;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供给 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过 冷阶段,应实行扩张性政策,以刺激总需 求,但也要掌握适度:a.财政支出与投资 规模的扩大,要同支出与投资规模优化相 结合,以增加有效需求与供给,实行总量 平衡。b.减税幅度要考虑财政减收的承受 能力和扩大支出的需要,不因减税过多而 弱化财政调控实力 c.将财赤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更不能用财政性货币进行弥补 d.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国家财政的 还本付息能力。3.经济正常发展发展阶 段: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 但这并不等于刻意追求财政收支的绝对 平衡,而是要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即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允许收支略有结余和 赤字 十一)公共预算的原则:计划性,全面性, 合法性,政治程序性,迷惘性 十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物价 相对稳定,扩大就业,收入合理分配,经 济适度增长,人民生活质量足部提高 十三)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 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 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

财政学 由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 实例

由GPRS流量不合理收费引发的对电信行业政府垄断的思考 ——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出发点,以政府失灵为落脚点??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2050195 张艺琳 前些日子,笔者因为出国事宜,要从珠海到广州去办理签证等手续。离开了WIFI覆盖的校园天地,只身一人在广州乱窜,自然是离不开GOOGLE地图了。先定位,然后输入目的地,软件便帮你把路线规划好。甚是方便。然而,到广州的第二天晚上,便收到贴心小伙伴10086的友好提醒:本月流量告罄,并且超出31M,超出部分按1元/M收费! “#¥&*&*!·#……%&”,顿时心里千万只草泥马狂奔而过!“包月套餐10元便可消费100M流量,超出31M却野蛮地要了我31块大洋!哪位好心人告诉我套餐外的流量跟套餐内的流量有什么不一样?是加了什么祖传秘方特制调料么!” 而这件事,引起了笔者对政府公营的一些思考。 众所周知,电信行业在我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公营的。本来,这类行业公营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电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初始投资十分巨大,但建成后,多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相比初始的固定成本,却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政府的介入,一方面是因为创办这些企业所需的初始投资十分巨大,非一般投资者所能承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其垄断特性被私人企业所控制,从中获取超额利润,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正如笔者所经历的以及无数消费者所经历过的,政府公营所带来的,似乎不是电信行业的优质服务和实惠价格,而是政府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相当的垄断利润,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政府以避免市场失灵为出发点,却摇身一变,加入了剥削者的行列,导致“政府失灵”现象。这样的结果比原本市场自然产生的垄断更发人深省。 这中间有太多值得思考的环节。 从政府对自身职能的定位,公众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到政企不分的弊端,政企职责分离的必然,再至市场机制的完善,等等。 篇幅有限,能力有限,无法一一详述,笔者仅从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两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长久以来,我们的政府以“全能的管理者”自居,鱼肉着百姓的纳税,却气势逼人,凌驾于百姓之上。这点可以从许许多多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窥见一斑。政府部门对自身定位的错位,从源头上导致了政府行为的扭曲。只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才能全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有效地限制政府的权力,真正做到服务百姓。拿电信行业来说,政府应认识到其介入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百姓而非获取高额利润,从而为电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正的竞争环境。当然,我从来不认为政府能自觉做到在有利可图时放弃利益为百姓谋利,因此这中间必然需要一个制约机制,西方代议制国家是用民主选择政府的方式来制约政府,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所言,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但是,市场并不能够实现社会效率。因为市场的竞争经常是不充分的,换言之,市场中还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不足只能有政府来解决。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试图弥补市场这一缺陷。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只要表现有: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⑷失业问题,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一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其他公民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不能有市场提供而且市场也提供不了。 ⑵、垄断。垄断可能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消除市场的垄断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⑶、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⑷、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政府干预和制约市场途径很多,基本上可以在市场活动的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步骤进行。具体讲,有以下几个主要方法:⑴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⑵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⑶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总之,市场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经济部门的活动经行某种限制或管理。政府介入市场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和不足,有可能介入失败,也就是说,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介入的必要条件。政府介入成功与否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政府有动机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二是政府有能力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

西方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简述市场失灵的情况有哪些?会导致什么问题?如何 解决? 答:是指市场无法引导经济走向社会最优化、无法有效率 地配置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一、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垄断的市场结构、公 共物品的存在、外部性影响、不完全信息四个方面。 二、四种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产生的影响; ①垄断造成的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一种商品的供 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均衡点,在它对应的产量下生产,供需双方的收益最大,市场是有效率的。由于市场势 力的存在,垄断者不会按照均衡产量进行生产,他们生产 时选择边际收益(而不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出量,垄断直接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和导致市场低效率, 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②外部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影响到其他人的 福利,并且这个人得不到其他人的补偿也不向其他人支付。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 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

负的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 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这种影响不能反映在市场价格中,(通俗解释就是本能赚的没赚,本该赔的没赔),导致市 场无效率。 ③公共物品的存在的影响: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 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搭便车问题指的是对个人的一种诱惑,既让别人去 提供公共物品。一般来说,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纯粹 的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在公共 物品的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私人决策)不能达到帕累 托效率,因为此时生产的数量少于最优的数量。 ④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 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更多一些。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1.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之前,是指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后果的交易对象,往往最 积极寻找交易并有可能被选中。它会导致一些市场的消失,以致市场经济不再充分有效。例如:不当的保险金额的设 计导致最后购买保险的人都是健康状况非常差的。2.道德

浅谈市场失灵的表现及解决方案

浅谈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摘要:在理想化条件下,我们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它能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并不存在的.那么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呢? 关键词:市场失灵、表现、解决办法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市场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市场有着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毕竟市场也是由人构成的,人不是机器,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有缺点的,这时市场就失灵了。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1、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2、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 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

财政学名词解释83404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置,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举例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的体现。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规律性和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而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坚持市场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否则,将阻碍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照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高等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部分属性和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是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结合。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仅诉诸市场力量。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参与提供教育,干预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