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独白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生活独白生活

——《世界真奇妙》教学案例分析为了参加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我选

取了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四单元第一课《世界真奇妙》进行教学。因为是展示课,我曾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修改,从第一稿的试教到最后一稿的定位,在不同班级的学生身上显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给我的感受很深很深,也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一、教学素描

选择确定展示课文后,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参考了配套的教师用书,进行一番思考后,第一稿的设计终于形成了:

1、谈话,了解世界上有四大洲、七大洋;及其不同的地理位置。

2、感受世界上有225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民族风情、艺术风采。

3、一一展示并讲解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作品、服饰、动植物图片等。……

上课了,我满怀信心,微笑地走进课堂,开始第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当我将一张张图片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一阵哗然。试教时,我一边讲述,一边不时的转换着各种不同风味的图片。学生觉得这些图片很美,注意力都集中在图片的美观上,甚至有的孩子还“提醒”我,我把图片放歪了……此时,课堂上图片成了真正的宠儿,而怎样把这些图片放平稳也似乎成了重要的目的,课堂效果一团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为什么学生毫无“情感”体验呢?我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多图片,学生对“世界的奇妙”还是不能感悟。我分析,其中的原因是这些图片虽然都是不同国家的代表作品,但是都不能突现“世界的奇妙”,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世界真奇妙”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对第一次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1、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已经收集并了解

的资料及图片,流利地将调查到的情况详细地照本宣读了一次。

2、以4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主题为“奇妙园”的展板,逐个进行分工讲解。

3、是呀,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

经过调整,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情感线确实趋向于对“世界奇妙”的感悟。但是,学生仅仅停留在根据自己的调查,照本宣科地把收集的文字资料详细地读了一次,缺乏对“世界奇妙”的情感体验,无疑是有口无心。

虽然教学设计经过了调整,可为什么又会出现那样的教学效果呢?我与教研组的老师展开了讨论。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的课前调查针对性不强,课堂交流的方式太单一,这是导致学生缺乏情感体验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没有经过课前调查,学生是不可能对世界的奇妙了解的那么多,但是没有针对性的盲目的去调查了解,只能适得其反。若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得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着手。因此,我又做了第三次修改:

1、以“猜一猜,对对碰”的游戏引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让学生猜出图片所对应的国家,并且让学生说出关于这个国家的其他信息。

2、教师随机点拨,让学生感受“世界的奇妙”。

3、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参与“猜一猜”的游戏。教师穿插交流教学。

4、课件揭示主题:世界真奇妙。

5、总结。唱唱《蓝猫歌》。

果然,以游戏的形式开课,立即锁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希望猜出图片所对应的国家。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一一来猜,当老师出示的图片正好是自己收集到的这个国家时候,学生都能激动地向旁边的同学讲解有关这个国家这个事物的其他信息。当每个同学都再一次感受了世界的大而奇妙时,全班齐声高唱《蓝猫歌》。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二、教学实录:

(一)复习引入,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各自说说世界上有哪些国家的名称。

3、你能说出这些国家是在哪个洲的吗?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借助资料和地球仪或者问问小伙伴。

4、教师引导:世界上一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开展游戏,初步了解各大洲的重要国家。

1、教师导入:世界多姿多彩,各国风情万千,想去欣赏一下各国风采吗?

2、游戏:“猜一猜,对对碰。”

(1)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让学生猜出图片所对应的国家,并且让学生说出关于这个国家的其他信息。

(2)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参与“猜一猜”的游戏。教师穿插交流教学。

3、通过老师、同学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4、揭示主题:世界真奇妙。

(三)引导总结,激发探索世界的欲望:

1、教师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多想多看多了解,世界上的奇妙事都会被我们发现。

2、唱唱《蓝猫》歌。

三、教学反思:

三次试教,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回归生活,独白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信息源于生活

鲁洁教授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确实,“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中共同追求的目标。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什么在第三稿设计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比较高?我想是因为,我选用的图片,来自于“生活”,这种“生活”正是儿童所熟悉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通过,猜猜、看看、说说、演演、唱唱等方式展现出来。真正将教学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建构了他们的动机、情感、认知、思维等活动。

2、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课程标准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观察、再现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第三稿设计之所以教学效果较好,更是因为学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快乐和喜悦。设置悬念,以游戏揭秘的感性活动开课,儿童的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在课前寻找图片资料时,能获得快乐;课堂上,通过自己演演,让伙伴猜猜等活动中再一次获得了快乐与喜悦。这样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孩子们思维得到了碰撞,情感也自然得到了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