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一期课改提出“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并用20字作阐释:“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这个理念也成为语文二期课改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界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批评不断。上海二期课改就是期望改变这些状况,让学生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借鉴了一期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把改革的重点定位在操作层面,即怎样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想从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一期课改,上海不少学校和教师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做法,如,组织文学社,让学生剪报、编辑报刊,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读书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专题、写专题报告等等,这些做法,都在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但这些探索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没有形成合力。多数学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没有形成语文学习革命性的变化。

二期课改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就是在承认课堂主渠道前提下,希望能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在《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部分,专列“综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班、校、社区的各项活动,自主地办报刊,参加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专题阅读,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报告……我们把学生多渠道的显性学习活动和隐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学课”,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课”。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政,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语文;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我们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等同于用电脑代替粉笔、黑板,因为教师在使用粉笔、黑板的时候,往往渗透着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学习是通过情感来熏陶感染人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

二、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上海一期课改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末有人提出“淡化语法”,“不求系统,单求实用”等口号,不管这些口号是否正确——但这些同志提出由“语法”的研究转向语言的运用,这个意向是清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包括教材和课堂教学,仍然在强化知识概念的认识、记诵,在相当长时间,中考、高考也在知识概念上做文章。这根指挥棒使原先的一些基本设想都化为乌有。

我们并不否定汉语知识,但中小学生有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汉语,而是运用汉语。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础是语言积累——主要是书面语言的积累。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入学后,一方面要规范和提高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在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就要从优秀、典范的书面语中认识、掌握书面语,这个过程,也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诵与掌握,尤其是初学书面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最低识字量、记诵量和阅读量,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但是,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步弱化,理解记忆的能力逐步增加,仅仅是让学生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显然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内化,使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牵涉到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是初中以后的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

应该承认,阅读教学费时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大,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主要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言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2)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3)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与这种教学有关的训练,包括各种类型的考试,也是循着同一思路。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于语言的积累,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要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的目的。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只是为了读懂、把握文章内容,也不是为了弄清、记住一些道理和概念。阅读的过程,是唤醒的过程——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已有知识的唤醒,已有认识的唤醒——是认识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还需要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提高的角度来思想,将读与说、读与写、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抓手,将听说读写整合起来。读要影响说,影响写,影响综合实践活动。

就读与说、读与写的关系来说,阅读内容不只是提供学生对话、学生写作的话题,而且是给学生以仿照、借鉴的参照,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吸收优秀的语言,并不断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他的思想水平、语言水平,他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内容的处理,不能是静态的、琐碎的分析和训练,而应是动态的、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整体感知,具体吸收。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以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感,逐步形成、调整知识系列。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训练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当然,这种“动”仍然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学生的文化修养——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语文是学文化,它正如《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历来就重视德育,但从教学效果而言,似不甚明显,其原因何在?从长期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