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
上海“二期课改”基本解读
1、课程改革名称的变化 国家第一次课程改革,上海是参与其中的, 国家第一次课程改革,上海是参与其中的,也就是 没有在名称上做任何变化。实质内容也一样。 说,没有在名称上做任何变化。实质内容也一样。 国家第二次课程改革,称之为第一轮课程改革,上 国家第二次课程改革,称之为第一轮课程改革, 海称为“一期课改” 海称为“一期课改”。 国家第三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一轮课程改革, 国家第三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上 海称为“二期课改”。 海称为“二期课改”
三、改革开放近30年课程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近 年课程观的演变 (三)、第三次课程观的变革(1994~1999) )、第三次课程观的变革( 第三次课程观的变革 ~ )
课程观
改革重点
主要标志
其他说明
强调德育为 核心, 核心,创新 精神与实践 能力培养为 重点, 重点,以学 生素质发展 为本
在原来改革 基础上, 基础上,改 变唯统一要 求、唯课本 知识、 知识、唯接 受性学习方 式等
上海“二期课改”基本解读 上海“二期课改” (一)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郑仲仁
主要议题
1 2 3
二期课改 二期课改 二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改
基本精神 课改要求 课改方案
案例回放: 案例回放:外国人看中国课
某市、某校、某班 某市、某校、 教育局领导陪英美专家听课 一位头发花白的教师 教态从容、语言精炼 教态从容、 板书清晰、情感丰富 板书清晰、 提问精到、回答踊跃 提问精到、 ——教学互动热烈 ——教学互动热烈 ——教学过程流畅 ——教学过程流畅 ——目标达成理想 ——目标达成理想
一、课程为何要改? 课程为何要改?
人材需求—— 人材需求——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综述
具备 的探 求态 度 、 批判 与创 新能 力 。 以及 开放 而多
维性 的知 识 的集合 , 包括 以创 新 精神 进行 探 究 、 求 真 、 实 的科 学精 神 。 求 能用批 判 眼光 进行 学 习 与理
解 的具 有 创 造性 思 维 和创 造 性 行 为 特 征 的能 力 ,
的培 养 。拓展 型课 程分 为 知识 、 能体 艺 、 合学 技 综 习与 实践等 领域 , 在 基 础型课 程 的基 础上 。 它 体现
最 大 限度地拓 展 了学生 的 学 习空 间 ,强 调学 生通 过实践 增强探 究和 创新 意识 ,发展 了 学生综 合运 用 知识 的能 力 ,增强 了学 校 与 社 会 的密 切联 系 , 培 养 了学生 的社会 责任 感 。
一
、
一
流 的教 育需 要先进 教育 理念 的 支撑 。上海
本, 以创新 精神 、 实践能 力培养 为 重点 , 构建 新 的
学力 观 。
在课程 改 革的 培养 目标 上 ,一 期课 改 确立 了
以提 高学 生素质 为核 心 , 以社会 需 要 、 学科 体 系 、
学生 发展 为基 点的 “ 角形 ” 三 课程理 论 , 而结束 从 了课 程在 “ 学生 中心 ”或 “ 会 中心 ”与 “ 社 学科 中
维普资讯
新 课程改革 Βιβλιοθήκη 栏目贵编:求 异 蛾
展
一
~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上 海 市 中小 学 第 二 期课 程教 材 改革 综述
蔡 忠 平
早 在 18 9 8年 , 海为 实施跨 世 纪 的素质 教育 上 工 程 ,受 原 国家教 委的委 托 ,承担 了适应 经 济 比 较 发达 地 区的 中小 学教材 改 革 的研究 与 实验 。十 多 年来 ,上 海在 课程 体系改 革方 面取 得 了颇 丰的
上海二期课改
上海二期课改上海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推进,促进了上海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举行了二期课改,对上海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上海二期课改对教学过程和教育主张做出了重大改变。
它总体目标是建立学生为主体,发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促进个性化、优质教育的发展。
此外,也希望通过改革教育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力锻炼,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等潜能。
该项目面向小学和初中学段,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
其中,涉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针对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在小学课程改革中,注重了“专递,体验,支持,展示”的教学理念;初中课程改革中,以探究问题为核心,以“生命、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推行方法综合、思维导向的教学模式。
这些课程的改进,旨在做到从过程到结果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要点。
在课程内容上,该项目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基础知识点以及能力素质。
其中,为提高内容的多元性,加强了课程关于科技和社会的相关内容,着重关注世界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科学、文化、思维等多重元素也融入其中。
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多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上海二期课改与普通的课程改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此外,它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开拓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在课改过程中,上海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和指导,帮助相关教学单位落实改革工作。
其中,包括了制定教育行动计划,推广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进,另外还提供了教育资源的丰富化等帮助,以此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为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通过教学方式、内容、师生关系、课程评价方式的全面升级,上海也在教育领域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
学习文章----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判断牛蕙莉1998年,《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标志着上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制定,二期课改正式开始。
在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试验的基础上,2004年秋季,上海市所有小学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5年秋季所有初中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6年秋季高中也将全面推行二期课改。
至此,上海二期课改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
在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声音涌动。
此时此刻,关心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们不禁要问:二期课改到底发展得怎样了?二期课改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如何让二期课改走得更好?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进二期课改之际,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理性到底如何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或者说,我们立基在哪里反思和回答上述问题?这里首先遇到的就是方法论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上海的课程改革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不那么强烈,至少,上海的课程改革没有“轻视知识”之类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就一帆风顺。
其实,了解上海课程改革的同志就知道,认为上海二期课改“方向有问题”、“应向全国靠拢”、“远不如一期课改”、“将使上海将成为孤岛”、“赶快停止”之类的说法亦时有耳闻。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的二期课改产生了不少冲击,上海的二期课改并非风平浪静,而是经常性地处在浪尖。
要对众说纷纭的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化的判断不利于二期课改的发展,判断二期课改的发展需要常识,如基于既定的目标作出分析,也需要理性,特别是深入、科学的调查和有关变革的理论知识。
(一)基于目标每一项课程改革只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使命,只能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一项课程改革只能对它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当我们走在二期课改的路上的时候,当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稿)》所确定的课改目标,这些目标是对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的一般参照系,或者说,对二期课改判断最一般的标准就是看二期课改是否达到它所设定的目标,对二期课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承诺不是判断二期课改成效与进展的标准,期待二期课改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二期课改也是不公平的,这对所有二期课改的决策者和参与者都是不公正的。
上海市两期课改推进与实施过程的差异比较
上海市两期课改推进与实施过程的差异比较●郭朝红*■ 本期关注:上海两期课改上海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相继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简称“一期课改”,1988-1)和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8年至今)。
“一期课改” 和“二期课改”合称为“两期课改”。
上海市两期重大课改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做出了应有贡献,也为上海市深化“二期课改”和其他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中小学生(共20384人次),校长/教师(共12135人次),各学科教研员、上海市高校和区招办人员、市教育考试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共848名)进行问卷调研,以及对上海市“两期课改”亲历专家(55名)进行个别访谈,对上海市两期摘 要:上海基础教育“一期课改” 和“二期课改”这两期重大课改工程,在推进与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课改理念与目标、推进策略、课改方案形成、课程标准形成、新教材试验、教师培训制度、教材编审机制、教材编写队伍、课程教学实施、考试招生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经验为上海市深化“二期课改”,以及其他省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上海二期课改 上海一期课改 上海课程改革 两期课改差异比较*郭朝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基教评估所所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1作者注:1998年上海市启动二期课改不意味着一期课改的结束,一期课改确切的结束时间难以确定。
另:特别鸣谢原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主任王生洪先生,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民生先生等多位课改前辈给予的调研帮助和指导。
视 点课改的推进及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探究和分析。
一、两期课改的背景与动因任何课改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动因,上海市两期课改都是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在国家基础教育课改要求、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功能变革的现实需求下启动实施的。
简谈我国校本课程的“前世今生”
实施 了校 本选 修课程 , 由此也促成一批教育家或教 育 办 学专 家 的涌现 。这种 情 况约延 续 了十 年, 到1 9 3 2 年, 中学又 取消 了选 科制 , 从此又 开始 了学校课程 铁 板一块 的局面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的一段 时期 , 中小 学课 程 受 当时 苏联影 响, 改课程 总纲 为教学计 划, 改学 科课程标 准
一
要, 发展 学生 的志趣 和才 能, 高 中阶 段在保 证学好 必 修课 的基础上 , 可 以根据学校 的师资 、 设备等 条件, 酌 设“ 农业科 学技术 知识 ”“ 制 图”“ 历史文选 ~‘ 逻辑 ”
百多年 的演化 过程 。而校 本课 程是指 由普通 学校 自主 设置 的课 程 , 有 别 于 国家课 程校 本 化实 施 的部
2 0 1 4 / 7 A B 合 刊巩 擞 学 。
海市 教委和 新华 书店联合 发布 的订书 目录 。笔者 作 为上海市教委教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首任选修课程教研员 , 曾在 1 9 9 4 年对 1 6 所初 中和 2 3 所 高中 ( 课程改革整体试验学校)
为学科 教学大纲 , 课程全部为必修 , 强调计 划性, 只有
的实 践探索 。到本世 纪开启 , 上海 启动 了二期课 改,
课程 结构分 “ 基础 型”“ 拓展型 ” 和“ 研究 型”( 义 务 教育 阶段 称 “ 探 究型 ” ) , 其 中 自主拓展 和研究这 两类
课程是校本主 导和实施的课程 , 即现在一般意 义上的
度放权 的 内容 : 为 了更好 地适 应各类 高等 学校 的需
本课程 。上海一期课 改时期的校本课 程 ( 自主选修课
程) 建设任 务主要 是 由课 改办承担 , 学 校 的主 要任务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厥轩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
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
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荟集了全国范围的几百名专家学者。
在2001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
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
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
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比如2002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
“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
“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的高度。
然而,新的课程理念与广大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行为的任务更是艰巨。
因此,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学习上,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大踏步地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
究竟怎样进行教与学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又怎样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呢?对广大教师来说,应努力做到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
一、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赵才欣)
讨论主题:
课程改革思考——设计思路与国际动向
二期课改目标——方案特色与改革要点
课程实施要求——学校行为与教师发展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上海二期课改简介
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的内容特点: 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 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能力、 生命意识、诚信品质; 环境意识、科学发展观。
经验 学科
自主拓展
学科拓展 跨科拓展 社团活动
项目设计
课题研究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上海二期课改简介
改革要点(期望目标) • 构建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兼顾的课程结构 • 强调课程的多元整合(以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重点)
• 大力加强外语和信息科技教育(学科加双语等)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训练方式的改革)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国际动向——关于课程实施
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 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 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区位的特色——服务上海
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呼唤
上海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的定位——世界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
GDP比重、跨国公司总部数量、金融影响力等
多元文化环境——吸纳和影响(理解、交流、融合)
学历结构、城市精神、可爱的上海人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3.03.18•【字号】沪教委基〔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基〔2003〕20号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于1998年正式启动,目前本市179所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学校(幼儿园)已开始进行全面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
现将《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课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施行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实施中如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教委。
附件:《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〇〇三年三月十八日附件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一)坚持以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指导整个试验工作,重点围绕本次课程改革的要点开展试验。
(二)坚持把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试验的始终。
(三)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试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以课程教材试验为核心,带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课程管理、考试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
二、目的与任务通过先行在市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幼儿园)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为2004年在本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试行新课程方案和新教材做好准备。
为此,试验工作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一)验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是否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上海“二期课改”:一笔宝贵的财富——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
上海“二期课改”:一笔宝贵的财富——访上海市教委原副
主任张民生
尤炜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张民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研究员。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
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区教育学院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系主任、校长助理,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上海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国家督学等职。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邀总督学。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尤炜
【作者单位】《基础教育课程》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上海职教:顺势而为谋发展——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 [J], 张韦韦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民生: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J], 无
3.太行山绿化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r——访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刘金山 [J],
陈慧;李运海
4.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改的关键——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 [J], 纪程
5.解码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J], 吴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2期工程课程方案简介2002.8
●拓展学科课堂,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 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中的渗透。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 体系。
①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方式的 指导意见?。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远 未得到落实。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开展 需求不能适应。
〔2〕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状况。
〔4〕课程构造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 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开展的新内容。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十分普遍。
第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验体 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实践应 用环节,重视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
●提供八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可 选择性,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
第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 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强调学生开展与社 会开展、学科开展的整合,使学生获得根底知识 与根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
●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特别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内和学科 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构造的整合,重视课程构造的根 底性、整体性与选择性。
学校校长 教师
课堂教学 设计学校校本课程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 学研究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扩大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改革试验点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扩大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改革试验点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11.29•【字号】•【施行日期】2004.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扩大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程改革试验点的若干意见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根据本市二期课改的推进进程,本市已于今年秋季在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广二期课改,2005年、2006年秋,全市初中、高中起始年级也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
为了进一步做好二期课改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经研究,决定增设二期课改整体试验的区(县),并在现有试验基地学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验学校的范围。
具体要求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在新课程推广过程中的辐射作用,丰富试验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经验,积累区域性全面实施新课程指导经验,为全市初中和高中学段全面推广新课程做好准备工作。
二、扩大试验的对象及要求1、整体推进二期课改的区(县)计划新增2-3个参与二期课改有较高的积极性,对区域整体推进二期课改试验有自觉要求,且区域特点具一定代表性的区县作为试验区(县),其中包括1个郊区(县)。
2、试验学校各区(县)高中和初中阶段非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转制学校)中自愿参加试验且办学条件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校。
每区(县)各2所初中、2所高中,郊区(县)每一学段至少有1所乡镇学校。
3、申报程序拟开展区域试验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向市教委基教处提交申报报告;拟自愿参加试验的学校由各区(县)课改试验办负责推荐,并经所属区(县)教育局同意后,将学校名单报送市教委教研室综合试验办公室。
新增参与试验的区(县)与学校名单由市教委审定后予以公布。
上海二期课改初中数学教材介绍
万方数据
2j磁懈书%揆@豫t盛%拣Z:绣窭。粥,
中学数学杂志2010年第2期
4 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本套教材的内容相对于上海原来的初中数学教
材(上海“一期”课改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 体现在:
(1)在引进计算器和建立数字化数学活动平台 的背景下,在确保学生获得数及式的运算、解方程、 画图等基本技能的切实训练的前提下,删减用纸笔 进行繁复的数值计算的内容,削减孤立的加、减、乘、 除、乘方、开方的繁复演练;精简关于式的运算、变 形、求值以及单纯解方程(组)训练的繁难内容;削 减复杂的求函数定义域和用描点法画复杂函数图像 的内容.
(3)在“数与运算”中,渗透数系扩展的基本思 想和原则,突出数系通性;在一元一次方程中,通过 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性质和等式性质解方程,展示以 通性求通解的代数主题,同时提供学习代数式的经 验基础;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强化代数主题以及化归 的思想、策略和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简单的高次方 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方程 的应用,深化对方程的基础知识和解方程的基本思 想的认识.
二次函数再研究 二次函数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内容分层安排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学习主题
基本内容
拓展Ⅱ内容
相联接的高中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
圆
一无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f前到了八乍纨1 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直观性 质 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求 函数解析式
圆的有关概念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 系定理 垂径定理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正多边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包括“基本内 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类,分别 对应《课程方案》提出的数学学习领域中的基础型 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其中: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09.05•【字号】沪教委基[2006]65号•【施行日期】2006.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基〔2006〕65号)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基〔2003〕20号)的总体部署与要求,在市、区县及课程改革试验基地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本市178所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试验基地即将完成2002年-2007年一轮课程改革的整体试验。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期课改,有效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推广与实施,我委决定对2002年-2007年的二期课改整体试验工作进行总结。
现将《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相关工作。
附件: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六年九月五日附件:二期课改整体试验总结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的理念要求和《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要求,全面总结和推广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整体试验工作(2002年-2007年)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推进本市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程建设,提高本市基础教育质量。
一、内容与要求(一)编制文本和音像资料1.编制《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整体试验工作总结报告集》(一套),内容包括:(1)全市二期课改试验总结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分学段报告);(2)各区县课改试验总结报告(包括各区县总报告及各课改试验基地学校报告)。
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用客观、翔实的数字和典型案例反映试验工作情况,突出其中的亮点和特点。
二期课改的深层理解
二期课改的深层理解
于漪
【期刊名称】《上海教育》
【年(卷),期】2005(000)09A
【摘要】以往,我们的教材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没有真正体现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要求。
上海的一期课改率先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健康发展,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立足于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显然是更先进的。
教育就是培养人,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这一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的本质。
【总页数】1页(P2)
【作者】于漪
【作者单位】全国劳动模范、语文特级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论唯物史观的深层实质:唯物主义人类观——从表面理解马克思到深入理解马克
思 [J], 苗启明
2.如何突破阅读理解题中的深层理解 [J], 曾祥银;严爱明
3.第七讲促进理解学与教模式——逆向设计、深层理解和聚焦单元 [J], 盛群力;
何晔
4.落实课改的三维目标积极配合二期课改的推进 [J], 胡一毅
5.上海一期课改高中《生物》与二期课改高中《生命科学》教材部分内容比较 [J], 方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
一期课改提出“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并用20字作阐释:“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
”这个理念也成为语文二期课改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界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批评不断。
上海二期课改就是期望改变这些状况,让学生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借鉴了一期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把改革的重点定位在操作层面,即怎样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主要想从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
一期课改,上海不少学校和教师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做法,如,组织文学社,让学生剪报、编辑报刊,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读书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专题、写专题报告等等,这些做法,都在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但这些探索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没有形成合力。
多数学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没有形成语文学习革命性的变化。
二期课改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就是在承认课堂主渠道前提下,希望能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在《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部分,专列“综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班、校、社区的各项活动,自主地办报刊,参加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专题阅读,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报告……我们把学生多渠道的显性学习活动和隐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学课”,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课”。
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政,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语文;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的实践。
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我们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等同于用电脑代替粉笔、黑板,因为教师在使用粉笔、黑板的时候,往往渗透着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学习是通过情感来熏陶感染人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
二、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
因此,语文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
上海一期课改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末有人提出“淡化语法”,“不求系统,单求实用”等口号,不管这些口号是否正确——但这些同志提出由“语法”的研究转向语言的运用,这个意向是清楚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包括教材和课堂教学,仍然在强化知识概念的认识、记诵,在相当长时间,中考、高考也在知识概念上做文章。
这根指挥棒使原先的一些基本设想都化为乌有。
我们并不否定汉语知识,但中小学生有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汉语,而是运用汉语。
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础是语言积累——主要是书面语言的积累。
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入学后,一方面要规范和提高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
在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就要从优秀、典范的书面语中认识、掌握书面语,这个过程,也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诵与掌握,尤其是初学书面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
《课程标准》规定了最低识字量、记诵量和阅读量,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
但是,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步弱化,理解记忆的能力逐步增加,仅仅是让学生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显然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内化,使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牵涉到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是初中以后的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
应该承认,阅读教学费时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大,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主要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上。
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言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2)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3)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
与这种教学有关的训练,包括各种类型的考试,也是循着同一思路。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于语言的积累,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要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的目的。
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只是为了读懂、把握文章内容,也不是为了弄清、记住一些道理和概念。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的过程——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已有知识的唤醒,已有认识的唤醒——是认识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还需要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提高的角度来思想,将读与说、读与写、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抓手,将听说读写整合起来。
读要影响说,影响写,影响综合实践活动。
就读与说、读与写的关系来说,阅读内容不只是提供学生对话、学生写作的话题,而且是给学生以仿照、借鉴的参照,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吸收优秀的语言,并不断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他的思想水平、语言水平,他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内容的处理,不能是静态的、琐碎的分析和训练,而应是动态的、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整体感知,具体吸收。
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以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感,逐步形成、调整知识系列。
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训练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当然,这种“动”仍然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学生的文化修养——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学语文是学文化,它正如《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历来就重视德育,但从教学效果而言,似不甚明显,其原因何在?从长期实践中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德育目标形同虚设,它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二是将德育目标概念化,学完一篇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就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感情,而学生的讨论,也是空话、套话,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此次制定的《课程标准》,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课程目标第(2)条、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初高中试验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作品和专题。
虽然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并不等于说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落实了,因为教育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
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母语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概念化,而应与语言的品味、作品内容的鉴赏、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也好,思想品德教育也好,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潜移默化式的,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什么效果都没有。
《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古诗文的阅读,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并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为了使古诗文的教学形成一定的坡度,在《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这些篇目都是名家名篇,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
《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还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中国的古典文学部分和现代文学部分,也渗透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
有了一定量的推荐书目,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产生效益。
有人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放弃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权,这个批评一语中的,正因为我们放弃了指导权,学生在课外所谈的大多是动漫作品,甚至还读了一些粗俗的作品。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指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作品,要有目的地举办读书报告系列,在教师学生中形成读书的氛围,使我们的学生、教师底气更足,情感更丰富,品位更高。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
尽管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
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有了突破,由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讨论,师生的谈话等等,但是,骨子没有变。
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讨论,其实都在教师设定好的轨迹中运行,而且问题越提越细,越来越碎,有些课,教师在一堂课上提了六十多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有些课,看起来是学生在提问,但学生的提问,不过是教师提问的翻版,答案仍然在教师的教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