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_朱丽文
“高薪”未必“养廉”
“高薪”未必“养廉”“高薪养廉”作为一项防止腐败蔓延的政策备受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这一政策制定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内推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我国公共权力腐败日益蔓延滋长的严峻形势,有人提出应效仿如新加坡等国推行“高薪养廉”政策来加以遏制,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不宜实行“高薪养廉”,“高薪”未必“养廉”。
治理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强力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等方面着手。
一、我国腐败产生的根源分析1.历史文化根源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源于封建传统文化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极其深刻。
封建社会高官权力过分集中,势必导致腐败产生。
另外特权思想、官本位意识、人治观念等,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
“养廉”始于宋代,兴于清代。
清代官员原有俸银、禄米收入,列为正俸。
但由于俸禄较薄,故官员在向民间征收银、粮时,形成加征耗羡等陋规,以补正俸之不足。
清代之“养廉银”并不全按品级,而是视职官之重要程度及事务之繁简逐步核准固定。
因此,养廉银便由附加俸一变而为官员的主要收入。
清雍正年间,皇帝更是为了遏制各地官员的腐败,颁诏增加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但这不仅没有保证官吏清廉,反而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并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员薪俸是普通劳动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结果却以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黑暗、官员最为腐败的时期而载入史册。
2.政治经济根源现行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是产生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政治根源。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某些方面和环节存在着严重缺陷,给行政权力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具体而言,就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对权力运行缺乏制约机制,造成权力失控;公共权力运行机制以及某些公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干部人事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和缺陷;政治透明度低等,均为公共权力掌握者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较多机会。
明朝的地方与官员贪污
明朝的地方与官员贪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但同时也存在着地方与官员贪污的问题。
地方与官员贪污是指地方官员以及朝廷官员在明代时期滥用职权,私心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本文将探讨明朝地方与官员贪污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明朝地方与官员贪污的原因1. 官员薪酬不足:明朝时期,官员薪酬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其日常开销,尤其是地方官员更是如此。
为了弥补收入的不足,一些官员选择贪污受贿,以获取额外的利益。
2. 朝廷监督不力:明朝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了官员的贪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一些地方官员利用职权之便,频繁地收取民众的财物,并凭借其地位的优势免于受到惩罚。
3. 统治机构腐败:明朝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地方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贪污。
由于腐败的存在,各级政府机构无法有效监管和制约地方官员的行为,从而为他们的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明朝地方与官员贪污的影响1. 经济发展受阻:地方与官员贪污导致了财政预算的流失,削弱了国家的财政实力。
这不仅限制了政府对各项事务的投资和支出,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贪污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效果,给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2. 社会不公与民众疾苦:地方与官员贪污使财富资源不公平地分配,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些地方官员以权谋私、悖公害民,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疾苦。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3. 政治体制败坏:地方与官员贪污的存在破坏了明朝政治体制的公正与廉洁。
官员的贪污行为削弱了朝廷的威信,破坏了政府管理的法制建设,使得政治体制腐败有滋有味。
这种情况的存在动摇了统治基础,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应对地方与官员贪污的措施1. 改革薪酬制度:应当适当提高官员的薪酬待遇,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只有在提供良好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减少官员因收入不足而产生的贪污行为。
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
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有学识、最受尊重的阶层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一些明朝士大夫逐渐变得贪婪、腐败、自私自利,甚至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士大夫们变坏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明朝士大夫变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败。
在明朝时期,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责。
由于明朝后期社会制度的腐败,导致了官员贪污腐化、腐败积重难返,以及官员贪赃枉法、独断专行等现象。
一些明朝士大夫出于自身利益和目的,不惜违法乱纪,甚至滥用职权,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明朝士大夫变坏的原因还在于思想道德的沦丧。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一些明朝士大夫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贪恋日益加重,追求享乐、奢华和腐化的生活方式,而忽视了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伦理。
他们往往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以道德失范、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胁迫、贿赂、作假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些明朝士大夫由于长期享受特权,缺乏对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导致了个人道德沦丧、冷漠和自私自利的现象。
明朝士大夫变坏的原因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动荡和变化,战乱频繁,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社会处于艰难的处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士大夫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不得不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使得一些士大夫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扭曲和变态,导致了他们的道德沦丧、心怀叵测。
这种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使得一些明朝士大夫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追逐着金钱和权力,最终走上了腐化的道路。
明朝士大夫变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既包括社会制度的腐败、思想道德的沦丧,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对于如何防止和治理明朝士大夫的腐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改革社会制度、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古代官员为什么会腐败?
古代官员为什么会腐败?曾国藩身居七品翰林,一个“副处级”的官员,一年的俸禄加上其他收入一共是129.95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5000多元人民币,每个月的收入仅两千多。
采取普遍的低薪制之后,只有5%左右的官员会做清官,虽然生活艰苦但能坚持下去。
而绝大多数官员会坚持不下去,把手伸向不该拿的钱。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古代官员为什么会腐败?(新华社/图)“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朝历代都不乏贪官污吏,皇帝治贪同样费尽心思花样百出,可贪污腐败为何依然不能制止呢?历史学者张宏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之所以难以根治,无关于教育水平、道德品质,而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腐败都是制度性的腐败,而制度性的腐败的根源是中国古代官员薪水太低。
张宏杰以晚晴名官曾国藩为例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官员的收入和支出。
曾国藩从副处级的翰林院编修起家,九年之内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后来他又由文官转为武官,因功被授予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最后做到位极人臣的大学士。
虽然仕途顺利,但曾国藩一生却清贫困苦,入不敷出。
这与当时清朝官员俸禄低却支出大有关。
曾国藩的财政赤字张宏杰给曾国藩算了一笔账。
曾国藩身居七品翰林,一个“副处级”的官员,一年的俸禄加上其他收入一共是129.95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5000多元人民币,每个月的收入仅两千多。
学者张德昌说:“和同时期的其他阶层的人比较,京官的收入并不菲薄。
”但是,张宏杰提到,官员与寻常百姓的支出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官员必须要保持他的尊严和体面,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和寻常百姓拉开差距。
曾国藩到北京后,租了一个含有18间房的独栋四合院,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下的规模,仅租房一项支出,一年就需要花费160两银子。
其次,交通压力也十分沉重。
清代交通不便,官员们多选择乘轿、骑马或者坐马车出行。
当时北京的高级大臣交通费支出非常昂贵,一年需要花费八百两,因为按照清代等级制度的标准,一品大官出行必须八抬大轿,雇有两班轿夫,还需前有引马后有车辆及骡。
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
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1. 封闭性:文官制度在选拔和晋升方面往往依赖于世袭、举荐等传统方式,这导致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官场,从而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选择。
2. 官僚主义:文官制度中的官僚主义表现为繁文缛节、程序复杂、办事拖沓等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还容易导致官员之间的互相推诿和扯皮。
3. 贪污腐败:由于文官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许多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4. 人才流失:由于文官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重用,甚至被迫离开官场,这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5. 封建保守:文官制度中存在着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许多官员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这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创新发展。
明朝官员腐败明代官员贪污腐败问题的产生与治理
明朝官员腐败明代官员贪污腐败问题的产生与治理明朝官员腐败问题的产生与治理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相比前代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出现了一系列腐败问题。
这些问题在明朝官员中十分普遍,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官员腐败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探讨治理措施。
一、金钱主义思想的流行明代官员腐败问题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盛行的金钱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在明代,许多官员趋利避害,为了谋取财富和地位,不惜以不正当手段滥用职权,接受贿赂。
这种金钱主义思想在明代官员中蔓延,成为了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官员选拔制度的缺陷明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存在一些严重缺陷,也是导致官员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明代的科举制度确实提供了公平的选拔渠道,但是由于考试题目重文轻武,导致许多官员只注重文学修养,而缺乏实际管理能力。
这些官员在行政职位上上任后,往往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管理官府事务,容易陷入贪污腐败的泥淖。
三、监察机构的不完善明代虽然设立了一些监察机构,但监察的力度相对较弱,难以检查和制止腐败行为。
一方面,明代的监察机构常常受到官员的操控和干扰,监察人员容易成为官员的亲信,导致监察工作难以独立进行;另一方面,监察机构的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调查手段和追责机制,使得官员们运用各种技巧逃避监察,从而为腐败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制定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明代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官员的行为,但制定的法规对于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也为官员腐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明代的法律制度更多地偏向于轻刑重赎,对于贪污腐败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无法有效遏制官员的腐败之风。
在明朝官员腐败问题产生的基础上,治理腐败问题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一、加强官员的廉洁教育重视官员的廉洁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和官员操守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二、完善监察机构的建设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察机构的工作力度,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浅析我国少量政府官员腐败的文化原因
浅析我国少量政府官员腐败的文化原因摘要: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国家来说,其社会腐败的表现形式,人民大众对腐败的思维认定,以及反腐过程的难易程度,都与文化背景有紧密的关系。
腐败行为的预防和治理都应考虑“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对此,本文将对我国少量官员的腐败行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腐败;文化原因一、官本位思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为“官本位”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历史底蕴,从古至今,上至皇帝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言九鼎,下至七品芝麻官在所管辖的区域内也拥有巨大的权利。
所以几千年来官在人们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正是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行政人员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损害党的威信,与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背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封建宗法观念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的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确立几十年了,但封建宗法观念依然侵袭着部分党员干部。
除了血缘关系外,还有各种诸如同学、师生、战友等等各种人情关系,他们结成以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为目的的关系网络,其行为准则是相互忠诚,导致他们把小集团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于是,出现了干部队伍中任人唯亲以及各种“保护伞”等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三、专制、人治、顺民思想(一)专制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制和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官僚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封建专制的个人专断思想也曾在少数领导者身上有所体现,如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权力不受限制;对上唯唯诺诺,溜须拍马,奴性十足。
没有创新意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为上级意识是从。
专制思想的专断独行限制了民主参与,将公民观念完全抛开,将政治局限于官民间,从而权力集中,决策不民主,很难体现人民的意志,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体现出来,中间存在的漏洞也自然的给专制领导腐败留有可乘之机。
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贪污腐化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代,贪赃枉法的人总是会出现。
中国古代也不例外。
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反贪腐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贪腐现象的反感和抵制,更折射了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对于腐败现象的重视中国古代对于贪污腐化现象一直非常重视。
远古时代的部落社会,处罚腐败现象的方式主要是民间对于贪腐者的口诛笔伐和流言蜚语。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腐败现象的反应也逐渐演变。
秦汉时期,规定“一得无制则伤国”,对于官员贪污、侵占财产和违法收受赃款等,下放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利益,抓住贪官污吏的把柄,严厉追究责任,对于制约腐败现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古代反贪腐斗争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反贪腐斗争的代表人物。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戚继光”、“陆游”、“明史忠臣”、“严嵩”等。
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的某一侧面。
1.戚继光戚继光是明代营口人,因为他筑长城有功,被封为“平西指挥使”,一度镇守晋州。
后来,他担任军官时,有部分户人破产,他命令兵丁捐助,连月不得半调,很多官兵家中垮台。
且多祸常含其口,经常坏去时运。
由于他的为人清正,为民造福,敢于和贪官污吏斗争而享有很高声望。
2.陆游陆游是宋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家,他却和文人官僚一样,斥候腐败。
当时,绍兴府在百姓向上级反映县官们狼狈为奸的情况下,陆游硬着头皮代表百姓上疏,弹劾郊盟县丞朱祥冑等“贪污损公、虐待百姓”,取得了当年的官场之声。
3.严嵩严嵩是明朝中兴大臣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几次皇帝的重要管理职务。
为了保卫天险,他审慎防备,使云南安定,史称“边王”。
但是,在中晚明时期,以他为首的严党掌权,险恶之徒挟权贪鄙,稍有异见、便将人逮捕拷问,言路紧缩,文人说得话反而格外清新。
三、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的不足之处中国古代反贪腐斗争也存在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是金钱和权力的慢慢的堵塞。
中国古代为什么盛产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为什么盛产贪官污吏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一般人总习惯于礼尚往来,尽管我们对贪官污吏义愤填膺,可是总感觉那些贪污犯总是越抓越多。
打开历史,身为大贪污犯的人很多,和珅、刘瑾、严嵩、石崇,名单太长,实在无法一一列举出来。
事实上,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挽救自己的执政路线,都在打击贪官污吏。
西汉主张要严惩,东汉不仅要严惩,而且要三代不许为官;唐朝规定主管官员,受贿一尺绢的,要杖刑一百,每增加一匹罪加一等,至十五匹,立刻执行绞刑;宋朝设立了反贪局,尽管不杀读书人,但是惩治贪污犯丝毫不手软;明朝朱元璋往往对受贿官员采取凌迟、挑筋、剥皮等酷刑,甚至规定如果被剥皮的人死得早了,连行刑的人都要处死;清朝的雍正帝主张对贪污犯赐死,而且要连做下属。
想起嘉庆皇帝的那首反腐诗:内外朝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慢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看来,提倡反腐倡廉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去身体力行的一件事,为何屡禁不止呢。
原因在于:其一,贪官似乎以前也清正,比如那个和珅刚一开始绝对是个清官。
据说一次十五阿哥瑀琰带兵出去打仗,需要很多的军费,都是靠和珅筹钱的,万不得已之际,他还自己拿出自己的钱。
为了给老佛爷祝寿造万福楼,同时节省国库支出,他率先捐钱出来,带动官员们一起出力,为此又为乾隆处理了一些贪官。
因为功劳很大,而且和珅很有才华,因此他的职务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乾隆皇帝的左右手。
其二,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联盟,贪官们往往加深了解,搞些感情投资,对于局外的人,往往很难说清他们的内幕。
你看,揪出一个贪官,往往能挖出一个衙门,这些人相互利用,形成一个贪污流水线。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是最大的贪污犯,中国古代很多卖官鬻爵的发明人往往都来源于皇帝,而且出发点还是为了反对贪污。
比如汉文帝,政府令边民入粟边,拜爵,同时规定老百姓只要拿钱就可以做官。
漫谈古代官场堕落史:吃喝腐败成潮流,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身上
漫谈古代官场堕落史:吃喝腐败成潮流,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身上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官僚体系和社会底层民众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
官僚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上层统治阶级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工具,他们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官场,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场域,是封建官员集合的场域。
而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我国官场呈现出了逐渐堕落的特征。
官场当中,吃喝玩乐已经不是稀缺之事。
上层官员把剥削的基础建立在底层官员之上,底层官员又把剥削的基础建立在社会民众之上。
吃喝腐败成为了社会潮流,各种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古代官场有哪些贪污腐败等黑暗现象的发生?官场制度又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呢?官僚制度,日新月异官场,其实指的就是官员聚集的场域。
官场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空间,但这个集合体往往能够对实际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秦始皇建立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到清朝溥仪皇帝被赶下皇位为止,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
在秦朝统治时代,秦始皇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度。
当然,秦朝朝廷是有宰相存在的,宰相对君主的权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
而三公,是朝廷官僚体系当中最为尊贵的存在。
至于九卿,也是真正做实事的官员。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二世而亡,残酷暴力。
但实际上,秦始皇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呼的皇帝。
他在全社会建立了一种基本的生活秩序,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不断加强权威主义中央集权。
之后诞生的汉朝,便是延续了秦朝的政治统治,正所谓汉承秦制,就是这个道理。
而汉朝以后的封建王朝,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秦朝和秦始皇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法家思想。
在这一时期,法家思想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法家讲究的是严刑峻法,强调用各种力度较大的手段来惩治种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
在某些儒家学者看来,这种行为有些残酷。
所以,在儒家构建的史学体系中,秦朝统治者才会被描述为暴力残酷的形象。
官员腐败根源之历史追溯 追溯根源
《官员腐败根源之历史追溯追溯根源》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官僚政治随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逐渐成熟,古代的文人常说“十年寒窗苦,只为他日金榜题名时”,考取功名才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古人对权力的追逐可见一斑,一般认为,刑罚与人类的国家文明同步,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官僚政治随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逐渐成熟。
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官僚政治的历史,官员贪赃枉法的犯罪一直以来不仅是民众声讨的罪行,同样也是统治者深恶痛绝的行为。
官僚腐败问题是长久以来中国历史中形成的毒瘤。
纵观中国古代刑法史,各朝各代都有惩治贪官污吏的规定。
但是,越打越多,腐败每年给我国的财政造成的损失达几十个亿。
很多人从经济、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等角度分析腐败问题,笔者认为,现今的腐败严峻形势与我国古代刑法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扭曲的权力追逐观念的延续权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根据经济学原理来说,稀缺资源自然是人们追逐的热点,因为控制了稀缺资源也就控制了社会运作的瓶颈,凡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就能够获得一种交易过程中的垄断地位,从而让对手俯首称臣,谋求较大的个人利益。
由于权力具有扩张性、可交换性、非平等性等特点,权力的经济价值就更加的引人注目。
古代的文人常说“十年寒窗苦,只为他日金榜题名时”,考取功名才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古人对权力的追逐可见一斑。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做官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虽然,民众也憎恨贪官污吏,但是,追求权力永远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而现今,民众对权力的期盼之心依然不减。
由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权力追逐游戏,加上腐败打击力度不够的现实,民众心目中从古至今形成的权力代表财富,权力代表一切的想法如此之根深蒂固。
长久以来对权力的错误认识和追逐欲望,使得权力被滥用成为人们公认的游戏法则。
二、家族伦理观念的负面影响中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一直是崇尚“家天下”的伦理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法律规范制定的基本原则。
【精品】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关键字】精品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法律对策孙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贪污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制度瓦解,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其中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关键词】:廉政教育;政教之本;严刑峻法;反腐败腐败已是危害大多数国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凡是官商勾结,贪贿盛行的国家和地区,无不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贫富差距加剧,社会风气败坏,所以腐败现象的危害及其造成的严重恶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我们在探索古代廉政制度的过程可以吸取其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和检察制度,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意义。
一、加强廉政教育,树立廉政风范,积极倡导廉政古代统治者在管理官吏和预防官吏腐败方面,非常重视廉政教育的预防作用,并且大力倡导廉政。
(一)进行思想教化,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
中国古代的圣人贤哲早一直把思想教化放在反腐败的第一位。
历代明君贤相,都十分重视官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以此营造廉洁的社会风气。
被赞誉为“春秋第一人”的郑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子产说过“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
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五德”之一并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予以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二)重视表彰和重用廉吏,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
在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不少帝王也有意识地表彰廉吏,把他们树立为廉政的典范,作为官员学习的榜样,以此引导官场树立廉洁奉公的正气。
从血缘文化入手,谈谈古代官场的腐败之风是因何而形成的?
从血缘文化入手,谈谈古代官场的腐败之风是因何而形成的?血缘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纽带,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具有强烈的血缘特点,血缘文化和虚拟血缘文化在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僚系统就与血缘有着深刻的联系,血缘文化在朝堂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圈子文化,以师生、亲情、乡情等关系为纽带而形成朋党,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威胁,历代统治者都对此痛恨不已,但又对这样的情况无能为力。
(一)血缘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虚拟血缘文化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形成,它是因为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最初是人与自然博弈到后来是人与人博弈,在最初的时候人就形成了一个最初的群体,那就是部落,在一个部落中每个人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天然的血缘是人们形成同盟的基础,由于血缘形成的同盟是没有利益因素的,所以血缘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稳定。
中国血缘社会经历了由氏族到宗族再到家族的转变。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血缘文化最稳定和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商周,到了秦汉,宗族社会基本涣散,宗法制度作为一种文化而存留了下来,并且逐渐的强盛。
一些强大宗族可以和皇权相抗衡,其中最显著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
隋唐之后宗族逐渐没落,但是在宋代宗族文化又一次的复兴。
从政治角度来看,皇权并不希望有强大的宗族出现来威胁皇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大的宗族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宗族的原则被不断的调整,开始重建新的宗族制度。
在明清时期,新的宗族制度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血缘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嘉庆十五年,官府下令可以允许官员祭祀始祖,并且要求官员修建家庙。
这一法令的颁布在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强化了家族意识,在这一段时间中家族逐渐复兴,家族的复兴使血缘意识在社会关系中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要想生存就需要一个相互协作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关系,虚拟血缘文化就由此而产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两大虚拟血缘社会关系是异性父母子女和异姓兄弟姐妹社会关系。
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
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
朱丽文
【期刊名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17)004
【摘要】自秦汉实行官僚体制后,封建官吏的腐败一直伴随始终.封建官吏极度膨胀的私欲、监察制度的不完善、官场文化和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朱丽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古代中国封建刑罚“文明”之思想原因——以中西对比为视角 [J], 杨丽娟
2.论中国古代惩治官吏腐败的法制建设 [J], 沈红霞;苟仪伦
3.论中国古代官吏腐败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兼与现代化过程中的腐败规律比较 [J], 黄敏兰
4.论中国古代改革与官吏腐败的关系 [J], 方兢;黄敏兰
5.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腐败的原因 [J], 黄敏兰;方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_朱丽文
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朱丽文(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自秦汉实行官僚体制后,封建官吏的腐败一直伴随始终。
封建官吏极度膨胀的私欲、监察制度的不完善、官场文化和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封建官吏;腐败;监察制度;官场文化;选官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7)04-0048-03O nt h e r o t t e nc a u s e o f C h i n aa n c i e n t f e u d a l i s m o f f i c i a l sZ H UL i -w e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f e u d a l i s t s o c i e t y ,s i n c e Q i nH a nb u i l t e n t i r e b u r e a u c r a t s y s t e m ,c o r r u p t i o n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o f f i c i a l s a c c o m p a n i e s a l l t h et i m e ,r e a s o n s a r eV a r i e t y .B u t I b e l i e v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f e u d a l b u r e a u c r a t i cc o r r u p t i o n m a i n l y c a u s e db y t h e d e s i r e o f t h e f e u d a l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m 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e l e c t i o ns y s t e mf o u r f a c t o r s .K e y w o r d s :f e u d a l o f f i c i a l s ;c o r r u p t ;m o n i t o r i ng s y s t e m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c u l t u r e ;e l e c t e do f f i c i a l s 1 私欲———中国古代封建官吏腐败的源泉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极强的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一切为封建皇帝所有,但皇帝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巩固皇位,他必须借助以他为中心的强大的官僚集团的力量来实现其对国家的统治。
浅说中国封建官吏的行贿受贿
浅说中国封建官吏的行贿受贿贿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弊病之一,它延续数千年,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至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肃清封建残余,建设好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文明。
早在商朝,行贿已经成为风气。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军事斗争与贿赂并行,成为封建社会贵族兴邦建国夺权篡位的主要手段。
昭公十二年甘简公死,无子,立其弟为悼公,引起“成景之族”的不满,成景之族贿赂刘献公杀掉悼公,立成公之孙为国君。
越果大臣范蠡用“黄金千两区贿赂楚国权”几乎免除杀人的二儿子死罪。
秦用李悝之法,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官吏相互贿赂,为历代所效仿,从此,行贿受贿不再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但在暗地里仍颇有市场,但暗地里仍然颇有市场。
隋唐时期,时风奢靡,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以成风,隋炀帝的开河使麻叔谋为开运河事到自阳,当地土豪恐怕掘其祖坟,以黄金三千两贿赂叔谋,他还认为这是上帝所赐。
临海乐安有章沈,秋英者,死去。
不久又活了。
原来,甜曹曹主系章沈外兄,秋英以“金钗一双及臂上杂宝托沈与主求见救济”亦返回人世。
行贿受贿,成为天经地义的事,且发展到鬼神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中宗朝以后的行贿活动,还带有浓厚的谄媚的色彩。
送“金宝不可胜数”,后毛仲巡边,会说于天雄军,正大宴饮酒,忽圣旨降受说兵部尚书门下三品,说“把毛仲手起舞嗅其尖”真是无耻之至。
两宋时代的官吏封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童贯,秦桧之流无一不以贿赂为嗜,元、明、清更以勒索与被勒索卖官买官为特色。
暗地里不断发展的官吏之间贿赂,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破坏了选官制度的正常功能,必然造成管理冗杂,素质低下。
明武宗时,梁芳取中旨捜官受贿,加快吏治累数千人,哪有什么“才”“识”可言,之乱之本的法律制度,在花花绿绿的的贿赂面前,也是一纸空文,行贿受贿,加快官吏基层的腐败的速度,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晚期吏治大坏,贿赂公开就是如此造成的。
行贿激化社会矛盾,上有毫发之取,下有丘山之行,中下层官吏为了满足上司的贪婪,一是巧立名目,公开索贿,二是勾结土豪恶霸,从他们那里获取贿赂。
唐代清廉政风的当代借鉴文朱利民张楠
唐代清廉政风的当代借鉴文朱利民张楠政风,官风也,是古今中外历朝各代盛衰的晴雨表。
人们把“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耿介之士誉为廉士;把“位不期骄,禄不期奢”者谓之廉吏。
历朝各代“贵廉洁,贱贪污”(《汉书·贡禹传》),无不将“廉”视为做人为官、陟罚臧否之标准。
唐代治国者在总结前朝载舟经验及覆舟教训后,完善了选官制度、官吏监察和考核制度,选拔出一定数量为政清廉的官员。
清官廉吏,不仅为唐代政治集团树立了道德楷模,而且他们忠言直谏、廉洁清正、勤政爱民的品质、风范,也改变了自魏晋以来官场的陋习,从而造就了唐代政治的风清气正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
追唐代政治清明之本,溯唐代为官廉正之源,从制度完善和机制建设层面考量,具有借鉴意义。
讲德行不妄取政风的好坏,取决于官员的品德和修养。
唐代延用韩非“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建立了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官吏诠选制度。
唐代选官的标准是四才、三实。
《新唐书·选举志》载:凡择人之法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遵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在“四才”标准中,唐代仍将“德行”作为选拔官员的首要条件。
“三实”是指“德行、才用、劳效”。
为了使“四才”和“三实”落到实处,唐代统治者采取了诸多防微杜渐的措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官员任用的回避之制、经历之制和出身之制。
比如唐代三品以上达官显贵的子弟不能直接参加荐举考试;凡职责相连或监督检察的官职,亲族内需要回避。
唐太宗曾下诏:“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重名节不苟取唐代官员如何从政?唐代社会如何考量官员政绩?唐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吏考课制度——即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主持,对全国所有官员的政绩进行考察评估。
唐代官吏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
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四年小考的等第来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
对于官员而言,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考课。
《唐会要》规定,官员必须在岗200天以上者方可参加。
从明朝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
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摘要】:明朝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的形态。
它体系严密,纵横交错,既包括对人的监察,也包括对事的监督。
在如此完备的监察制度下,明代在中后期任然出现了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吏治极端腐败的现象。
上至天子,下至县令,受贿行贿已是司空见惯。
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也不过三代便在贪墨之风中为人所淡忘。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本文主要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代吏治腐败的原因,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为当代我国官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明代监察制度吏治腐败原因近二十年来明代监察制度学术研究回顾:明代的监察制度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近二十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明代的监察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明代监察制度的组织构成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比较出名的有罗辉映先生关于明代监察内外系统的研究;丁易先生关于特务政治的研究;钱晓鸿关于广义与狭义监察概念的研究;方志远、林乾、刘秀生等学者关于督抚的研究以及明朝监察机构特色的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明朝监察组织构成中的一些疑惑而进行的。
二、对明代监察制度中内阁、言官与皇帝的关系的研究。
随着对皇帝与皇权研究的深入,监察与皇权的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皇权与科道监察的关系上主要以言官与皇帝的关系为研究的主流。
在这方面的研成果有很多。
涉及此类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
如:余兴安《明代考选科道制探析》;孙与常《明宣宗对监察职官的考核与罢黜》等。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
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主要是从监察作用的划分,明代中后期言官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是侯明先生。
总的说来,关于明代监察制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监察制度本身的层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朱丽文(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自秦汉实行官僚体制后,封建官吏的腐败一直伴随始终。
封建官吏极度膨胀的私欲、监察制度的不完善、官场文化和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封建官吏;腐败;监察制度;官场文化;选官中图分类号:K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7)04-0048-03O nt h e r o t t e nc a u s e o f C h i n aa n c i e n t f e u d a l i s m o f f i c i a l sZ H UL i -w e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f e u d a l i s t s o c i e t y ,s i n c e Q i nH a nb u i l t e n t i r e b u r e a u c r a t s y s t e m ,c o r r u p t i o n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o f f i c i a l s a c c o m p a n i e s a l l t h et i m e ,r e a s o n s a r eV a r i e t y .B u t I b e l i e v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f e u d a l b u r e a u c r a t i cc o r r u p t i o n m a i n l y c a u s e db y t h e d e s i r e o f t h e f e u d a l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m o n i t o r i n g s y s t e m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e l e c t i o ns y s t e mf o u r f a c t o r s .K e y w o r d s :f e u d a l o f f i c i a l s ;c o r r u p t ;m o n i t o r i ng s y s t e m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c u l t u r e ;e l e c t e do f f i c i a l s 1 私欲———中国古代封建官吏腐败的源泉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极强的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一切为封建皇帝所有,但皇帝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巩固皇位,他必须借助以他为中心的强大的官僚集团的力量来实现其对国家的统治。
这样,封建官吏便成为国家统治的具体执行者。
但他们有时并非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
这是因为,人是有欲望的,且人的欲望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为离金钱和权力最近的他们,其欲望的变化和发展程度就更加强烈了。
而这种欲望通常表现为官吏的财产欲和权力欲,但由于封建国家合法的制度难以满足封建官吏的财产欲和权力欲,于是便产生了腐败。
为此,他们不仅要合法地取得财产,还要凭借其手中的权力采用非法的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
因而,很多官吏便盘算着如何盘剥百姓及下官的钱财。
即便是在官吏待遇比较优厚的汉、唐、宋及清等朝代,官吏的腐败亦相当严重。
也就是说,即便封建国家给官吏的俸禄再高、待遇再优厚,也难以填满封建官吏的私欲,官吏的财产欲是永无止境的。
不仅如此,官吏们在追逐财产,实现财产欲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另一种东西———权力。
在他们看来,只要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或者说掌握的权力越大,就越容易掠夺钱财。
不过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僚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的身份、权力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个人权力的取得、实现和巩固,都必须依靠上级或同僚的提携和照应,为此就必须贿赂上级或同僚。
明代大将军仇鸾原为甘肃总兵,因贪虐被弹劾下狱后,他用三千两黄金贿赂当时的权臣严嵩,并拜严嵩为干爹,结果又得到了宣府、大同总兵的官职。
由此可见,官吏贿赂上级后,可以获得更高或更有利可图的职位和权力,便于在新的官位上取得更多的财产。
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贪污和收受他人的贿赂,也能更有恃无恐地勒索和掠夺百姓的钱财。
欲望是封建官吏腐败的动力,尤其是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会,让一个有着正常人七情六欲的官吏做到清正廉明,的确是一件不易之事。
收稿日期:2007-08-03作者简介:朱丽文(1983-),女,四川简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48·第17卷 第4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 l .17N o .42007年 12月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D e c .20072 监察制度的欠缺放纵了封建官吏的腐败行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监察官员的任免、监察官权限的极其有限和监察程序运行的不规则上。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监察官员的任用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皇帝直接选用;二是吏部考选;三是行政长官或监察长官推荐。
吏部与行政长官都属于监察对象,即便是皇帝直接选用,也免不了行政官员的干预和影响。
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1],宋代“御史台今后委台官勘事如阙人即申中书”[2],明初御史官诠选由中书省御史台集议,吏部备员待选。
总之,各朝各代监察官员的任免权主要是由行政部门掌握,也就是说行政官员掌握了监察官员的任免权,因而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一些监察官员甚至依附权贵,与权贵狼狈为奸,使监察制度存在的意义丧失殆尽。
古代中国,监察官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监察官无论是弹劾还是进谏,最终的决断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例如,汉元帝时,中书谒者令石显深得元帝信任,但却专权用事为奸邪,就连当时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也敢怒不敢言。
成帝即位后,石显失宠,匡、张二人“乃奏其旧恶”,司隶校尉王尊为此劾奏匡、张二人,“位三公,典五常九德,以总方略、壹统美、广教化、美风俗为职。
显等专权擅事,大作威福,不以时自奏行罚,而阿谀曲从,无大臣辅政之义也,赦后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失大臣体。
”[3]其实,王尊所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成帝却没有治匡衡、张谭之罪,这说明皇权是高于一切的。
又如唐中宗时,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兵部尚书宗楚客,侍中纪处纳“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宗楚客之弟晋卿“专徇赃私,骄恣跋扈”。
唐制规定大臣凡被御史弹劾的均要“俯偻趋出待罪朝堂”,但宗楚客等人因恃皇帝宠而“瞋目作色”,中宗不仅不追究,还下诏要崔琬“与楚客约为兄弟两解之”[4]。
再如,明代沈炼弹劾奸臣严嵩,谁知奏疏呈上后,不但对严嵩毫发无损,反而沈炼却以“抵诬大臣”之罪被廷杖。
由此可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监察制度是受皇权支配的,如果皇帝是个明君,监察制度有可能发挥作用,反之是不能有效地约束封建官吏的腐败行为的。
此外,在监察制度的运行程序上也存有瑕疵,例如,监察官员需首先上报弹劾建议,只有当弹劾建议经皇帝或中书、门下等最高行政部门及本机构的长官批准后,才能提出弹劾。
唐代还曾一度规定,弹劾高级官员,如中书、门下省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上者,须“书而进之,并送中书门下”[5]。
明代张居正专权时,制定了令六科和六部向内阁汇报工作的考成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拥有对部分科道官进行监察的审批权。
古代中国,监察官监察弹劾的主要对象是行政官员,但这些弹劾的建议却常常需要那些被弹劾的对象批准方可有效,尤其是一些权臣和重臣,他们手中往往掌握着监察官员的任免权和弹劾奏章的审批权,这样,一旦发现不利于己或亲朋好友的弹劾奏章就容易在正式公布前被其耽搁或扣压,从而使监察制度难以发挥作用。
3 官场文化是滋生封建官吏腐败的温床古代中国的一些封建官吏,有时为了办成某事,或为了加强官僚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以便日后“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常常都要请客送礼进行“打点”,这种行为在官场中不断地延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官场文化。
任何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必须学习这种文化,遵守这种习惯,否则将一事无成。
例如:新科进士多投拜于权贵门下,“朔望问安,昏夜谒见”;京官外出,无论是公差还是私事,一些地方官吏都争相送礼和招待;外省官员入京叙职,须先拜见上级官员和权臣等。
所有这些,都是这种腐败文化的体现。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还有一本名为《佐杂须知》的书,专门教授官吏如何巴结上司,如何请客送礼等。
这种官场文化不仅存在于官吏们的私人交往中,而且还体现在日常行政公务中。
例如,宋代州郡给中央有关部门呈送公文,都要按“规定”交礼,不足者便被百般刁难,已成通例。
明清时,各省对六部有什么请求,均得“孝敬”。
例如,奏销地丁,有“奏销部费”,报销钱粮,有“报销部费”的,调一缺,提一官,请一叙议,以及办理刑名案件,都必须拿出“打点”、“照应”、“招呼”、“斡旋”的手续费。
京官出差,地方官以“公帮银”、“盘费”、“程仪”、“支应”等名目,提供旅途开销,除供旅途之用外,还要送“规礼”。
旧官离任,新官就职,也要大宴宾客,重馈上司同僚[6]。
谁要违反了这些规定,也就等于违反了做官之道,甚至被作为“不称职”之官。
正是由于这种官场文化的消极影响,古代中国的封建官吏们腐败之风才得以盛行,才会有汉代的董贤,明代的刘瑾、魏忠贤,清代的和绅这样的大贪官、大奸臣存在的土壤。
4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封建官吏腐败的重要原因两汉时期,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先后建立了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
察举是指经·49·朱丽文: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过考试后进行荐举。
具体办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
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及九卿策试,然后按照策问或策试成绩分别授官或为郎官候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