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合集下载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提出了"民为大,社稷次之"的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目标应当是造福人民。

孔子则提倡"民贱君富,富而好礼,贫而好义",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关心民生。

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鼎盛,在政治上更是注重民本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以孝治国、仁政等思想中。

道家思想也提出"为民之道",强调执政者应当以民生为重,反对专权、压迫和剥削。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民为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执政者应当关心民生、尊重民意,以民为重。

2. 民权:主张民众的平等权利,承认人民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3. 民生为重: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公平正义:强调社会应当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5. 国家权力受限: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滥用权力对人民造成伤害。

6. 执政者对人民的责任: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人民服务。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1. 影响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施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君主在执政过程中,注重实行仁政,关心民生。

2. 影响社会风气:民本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和民生,对古代社会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导着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3. 影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影响政治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民本思想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理念。

四、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1.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也应该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实行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众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强调权力来自于民众,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谋福祉。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秦汉至清朝,都可以找到对民本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严重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使得普通百姓的地位得以提升。

然而,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汉朝开创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通过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地主的权力,力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随着汉朝的衰落,三国时期出现了“助民为本”的思想。

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执政期间,重视百姓的生活和福祉,提倡农耕生产,修筑水利工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他秉持“兴利除害,助民为本”的思想,将政治家的责任看作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并通过具体行动来落实这一思想。

而南宋时期,陆游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国方略,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拥护,君主的行为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他主张政府应该依靠民意来决策,并采取公正合理的政策,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进入明清时期,明朝刘基在《铸法》中明确指出,天下之事不可不重民,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他提倡在执政过程中要兼顾民生与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百姓利益。

在清朝康熙年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以全国并三屯为众利,兼掉财赋税,节任使职,便农商旅,则农商旅皆得其利,而愿以力相应之,各尽其事矣”的治国思想,以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一直贯彻于各个历史时期,强调以民为本。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历代的君主和政治家都相对注重人民的权益和福祉,通过改革措施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虽然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福祉和权益,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强调忠诚与孝道
民本思想主张忠诚和孝道,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忠诚于国家、忠诚于 君主,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民本思想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人们应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 贡献。
强调法律监督与完善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和官员应受到监督和制约,确保其遵守法律并维护民众利益。同时,法律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以民为本的教育观
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格为重
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 感。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涉 及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不同历 史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本研究也将对 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 探讨。
限制
由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历史跨度长、 文献资料繁多,因此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 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 文献和资料。其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性和局限性。最后,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因此可能无法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建设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启示。
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利益至上,统治者应该 以人民利益为重,这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即应 注重保障人民的利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热点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 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 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 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 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 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精选文档
(3)荀子的“舟水说”。
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
3、民本思想的实践与评价
(1)实践过程及典型事例 (2)民本思想的影响 ①为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 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精神的一份珍贵遗产。 (3)评价:民本思想的立足点、实质。
社会原因: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追求民主的社会经 济根源。
②中国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卖 国投降,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的危机。
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拿起“民主”这一思想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
二、近代民主思想
1、 18世纪法国民主思想的基本要义: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历程: ①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力图付诸政治实践 。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武力推翻封 建君主专制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后来,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继续 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 ③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出了 “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追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

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贞观政要· 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王道之要,不过推
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他认为:仁是一种
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 治民必须为政以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 最大发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 2、“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3、“为政以德”的爱民学说 4、“制民之产”的富民思想 5、民心向背的顺民心理
三、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始终
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本思想的 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 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 责任感。
1、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尚书· 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 蔡仲之命》)。德的要 求之一便是敬天保民。
2、先秦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秦誓》:“民生之所欲,天必从 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 书》、《周易》的内容表明,从夏、商到西周,
4、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秦朝短命的现实使西汉统治者本能的抛弃了秦
朝的暴政,民本思想又重显其耀眼的光芒。董仲舒 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与之;其乐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在他看来君主行德治仁政才能符合天意。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 2、“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3、“为政以德”的爱民学说 4、“制民之产”的富民思想 5、民心向背的顺民心理
三、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始终
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是在被君统治前提下,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保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本思想的 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 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 责任感。
1、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主 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的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 天下”取代“私天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 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议政、弹 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君主的道德约束转 变为权力制衡。
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贞观政要· 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以行不忍之政而已”。他认为:仁是一种
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 治民必须为政以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 最大发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提出了 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他指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主张给民“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民有“恒产”、“恒 心”,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具备基本生活条件。 孟子认为,君主乃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理万民的。 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 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 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观念,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等各种学派。

民本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影响。

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政治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政府的工作和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一思想观念对当代中国政府非常有启示意义,提醒政府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尊重人民的权利,建设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

民本思想强调民主与自由。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度,注重权力制衡,限制君主的权力,给予人民一定的参与和监督权力。

这与现代民主制度的理念相契合。

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推行民主改革的启示,提醒我们促进政府更加民主化,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民主制度。

民本思想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仁爱”、“和谐”等观念,主张社会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助和合作,强调对弱者的关爱和保护。

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

民本思想还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非常注重人的教育和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先,认为培养人的品德和知识是建设国家的根本。

这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启示意义,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政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倡导民主与自由,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首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反映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的发展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关注个体的利益,也注重整体的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其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被赋予政治权力的人应当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这种民主法治理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国家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这对于解决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史诗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保护人民的人权与个人自由。

这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人权保障和个人自由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四,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社会伦理,关心他人利益,并且承担社会责任。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培养公民道德,倡导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社会互助和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解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解

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其认识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

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

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

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

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过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

孔子讲仁政,要富民、教民,归根到底是为了使民。

民本思想也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的转型,它的产生恰好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转变。

世卿世禄制度的终结,统治主体代之以官僚集团。

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

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

民本思想还体现于官员执政价值追求方面。

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起了抑制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的一种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概述和分析,来总结其核心内涵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政治和道德。

在政治层面上,民本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执政者应当为百姓谋福祉,勤政为民。

这种思想首次得以明确表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如孔子所强调的“民为贵”。

孔子提出的“民为贵”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认为君主应当秉持仁爱之心,推行良政,对人民负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和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并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与孔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家墨子也强调了民本思想。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主张人民间的平等和团结,反对君主的道德专制和过度剥削。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在道德层面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强调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关爱。

这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和佛教思想的“慈悲”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仁的实践要求人们以博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和福祉,努力为他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慈悲”。

佛教强调舍己为人,用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消除他人的痛苦和困苦。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促使君主(或者政府)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行良政,建立稳定的国家政权。

经济方面,尊重人民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民的福祉,唤醒了人民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古代的民本思想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核心,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这一思想渗透于古代各国政治哲学和统治制度中,并对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密不可分。

孟子强调君主必须秉持仁政,善待人民,以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扰和痛苦。

他坚信,君主只有以百姓为本,尊重、爱护和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孔子也认为君主应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施政。

通过这些思想家的倡导,中国古代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力源自于治理人民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崛起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在西方世界中的表现。

古希腊哲学家伯拉图认为,治理应以公正为先,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他主张通过智慧的统治,将国家中最有智慧的人放在最高职位上,以确保政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亚里士多德则更强调实践主义的一面,认为政府应拥有公共精神、为人民福祉负责,以及遏制贪婪和私欲的滋生。

同样,在古罗马,民本思想的渗透也表现出色。

罗马共和国中,政府通过选举代表人民利益的元老院和议会进行决策。

政府机构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并且,罗马人有一句名言:“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强调政府服务人民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对君主政府或其他形式的统治体制的一种约束和引导,将国家治理的目的与人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

它重视政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建议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种思想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仅对古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现代社会,民本思想仍然是许多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选举代表,确保政府行使权力是合法的,为人民服务的。

同时,许多国家的法律和宪法也明确规定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保障。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君民互动,现代发展则更强调民主化,让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尊重 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实现真正的民主。
法治化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以法治国,现代发展则更强调法治化,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社会 关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发展的新内容
01
人民的需求
传统民本思想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 现代发展则更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 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健康等 方面的需求。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独特性和优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
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激发人民的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
02 0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政府更加注重解决社会不公、贫富 差距等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 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 对于传统民本思想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的研究 还不够深入,对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 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 化对于传统民本思想的研究。例如,可以进 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以及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 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更好地了解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政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04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 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继承的必要性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 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一、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1.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民为贵”、“民无德不亲”等重要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关心民生、兴利除害,以期国家能够稳定繁荣。

孔子的这些思想成为了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基石。

2.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中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民本思想,提出了“道听而涂说,德行而求利”、“政在得民”等重要观点,明确指出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都来自于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政治的目标应当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导向。

孟子的这些观点丰富了和深化了民本思想。

3. 民本思想的发展在儒家传统中,民本思想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深化,如程朱理学中的“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思想,都体现了儒家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也曾经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王安石变法时期对民本思想的倡导,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君主应当关心民生、兴利除害,使国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安定繁荣。

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君主的一切举措都应当以顺应民意和符合民众利益为准绳,以期社会政治生活更加和谐稳定。

2. 君臣关系民本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以民众的支持和信任为基础的,君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都来自于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君主应当倾听民意,关心民生,使国家政治生活更具人文关怀,增进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3. 政治目标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目标是以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为导向,君主应当以实际行动来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使国家能够实现稳定繁荣、和谐共荣。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君主的一切举措都应当以民众的需求和福祉为出发点,以期国家政治生活更加人文关怀。

4. 社会责任民本思想倡导了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官民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尊重,提倡了公正、公平、公义。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

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

《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

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强调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所有的政策和措施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原则,也具有现代意义,对于今天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民本思想不仅仅流行于古代,也影响了现代的文化素质。

在当今战胜疫情的背景下,我们经常听到“人民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这样的话。

这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在现代中国的各个领域,这个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

例如,国家的重大决策都应该通过民意表决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来确定,这样才能确保重要决策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此外,在经济建设方面,民本思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付诸实践。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中国政府都在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现代中国,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它指导着中国政府的一切决策和行动。

这种思想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制度,而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

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它教育着公民应该具备为国为民服务的勇气和信念,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重要性得到了现代中国的高度认可。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启示。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力投入经济、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中,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全人类共同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时代价值摘要:中国民本思想从商周的开始萌芽、春秋战国的完善、汉唐宋的政治实践再到明清的发展与反思,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它虽然提出了“以民为本”,但是从实质上说,还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的统治,并不是真正的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当代,我们党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

对于中国传统民主思想,我们要客观的评价与认识,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民主思想、当代价值、法制一、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一)夏商周时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夏启的儿子太康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他的五个弟弟作了五首歌指责他:“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也就说作为统治者,首先一定要保证人民的利益,只有人民得到满足,国家才能安定和富强,统治者的地位才能稳固。

虽然在神权至高无上的商朝。

也同样重视人民的作用。

商汤在统治时期,确实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人民的政策,他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充分说明了商朝对人民的重视,通过观察民情来反映治国方略的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商朝的这种重民的各种措施,从本质上分析就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周灭掉商之后,周王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思想。

形成了以皇权为中介,把天与人民建立了联系,神的意志通过皇权表现出来,使人民信服,拥护统治者的领导。

周公高度强调维护人民的利益,开创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先河。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民本思想的理论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民逐渐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慢慢的摆脱了对“神”的信服,在那种社会极其动乱的时代,提出以民为本,把中国的民本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形成,主张统治者要关心民意,富国要先富民,只有让人民过得安居乐业,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

(三)汉唐时期:中国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汉唐时期,政治环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建国之初,统治者们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的利民政策,这一阶段的民本思想更进一步的成熟,儒家思想不断深入人心,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使中国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什么是民本思想的意思概念和发展

什么是民本思想的意思概念和发展

什么是民本思想的意思概念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那么你对民本思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民本思想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民本思想的概念 ⾃国家产⽣之后,中国进⼊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

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巨细,每事必⼘,甲⾻⽂即是为记录占⼘⽽产⽣。

⼈们祭天地、⿁神,祭星⾠、⽇⽉,在⼈们⼼⽬中地位最⾼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道,却以太阳⾃⽐,⽈“天之有⽇,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把天奉为有意志的⼈格化的⾄上神,周王亦称“天⼦”,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周⼈⼜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民的武装倒⼽,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我民视,天听⾃我民听”。

既⽽提出“皇天⽆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

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已失去天下共主的⾝份,天下⼤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

另⼀⽅⾯,在⼈类与⾃然的关系上,突出⼈的地位。

荀⼦提出了“制天命⽽⽤之”观点,强调⼈在认识⾃然,改造⾃然中的主观能动作⽤,“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些⼤⾂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政之所废,在逆民⼼”,⽥⽒代齐的重要⼿段就是收买⼈⼼,搞⼤⽃出货,⼩⽃收进,结果“得齐民⼼”,“民众归之如流⽔”。

孔⼦提出的“节⽤⽽爱⼈,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思想。

A项属于荀子思想,C项属于墨子思想,D项属于法家思想。

传统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注重“民”之为“邦本”的。

这种内在矛盾注定它无法实现其政治理念的根本症结。

但是,“民惟邦本”的思想已然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腐朽,它必然会促使其中一些人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

明末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就是这样一种“新民本”思想。

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

它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又有所更新。

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在限制君主权力上,传统民本思想片面地通过谏诤等柔性措施来实施,而新民本思想则全面地通过君相“同议可否”、学校议政等硬性措施来执行。

新旧民本思想虽都强调民众是君主制度的基础和君主统治的前提,君主政治必须以重民和爱民为前提,但传统民本思想与“尊君”观点紧紧相联,而新民本思想则与“限君”观点密切相关;传统民本思想通过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而新民本思想则通过全盘否定三代之后的君主来达到限制君主权力的目的。

不过,新民本思想仍是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而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为基础葬送君主专制制度,这使它保有浓厚的传统特色,而缺乏近代民主特质。

所以,它的思想本质仍然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

例三:《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渭“掘墓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

从对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可知,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仅仅着力于对传统社会的完善,而并不是为了推翻传统政治体系,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出①、②、④是准确的。

而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错误的,恰好相反,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对君主的态度上,传统民本思想只反对像桀纣一样的暴君。

不反如汤武一般的贤君,而新民本思想则反对一切专制君主,但不反对分权给臣民的君主”,所以,③是错误的,应该排除掉。

准确答案是D。

【练习】1.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C.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D.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3.《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4.明嘉靖年间,户部官员海瑞公开上书皇帝,批评其大兴土木,纲纪荒废。

海瑞的政治理念来自A.传统儒学的“民本”精神B.“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思想C.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原则D. 行政与监察两制度的制衡原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二“中国人很知民众政治之必要,但从没有想出个方法叫民众自身执行政治。

所谓by people 的原则,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材料三“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

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作主的,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基本思想。

这个思想在明末清初有何发展?(2)材料二中“by people的原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相同?为什么?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践行这个原则的?(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落实“by people的原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个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个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理解?【参考答案】1、A 解析: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尊君”和“民本”这样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有决定的。

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分散性决定必须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须尊君;而自然经济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又须注重“民为帮本”,故准确答案为A.2、A 解析:BCD反映的都是孔子的思想,只有A项才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3、A 解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段话是说:从已经生成的宇宙看,在已有的事物中,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

它们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是四大事物之一种。

“天地之性,人为贵”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以人最为尊贵。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句话是说,人民是神的主人。

……上天按照民愿行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是说,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这些材料都反映出对人的注重,都体现了人文精神。

4、A 解析:这是长期接受儒家思想中士大夫要担当社会责任的理念。

5.(1)基本思想:民贵君轻。

发展: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主张,主张限制君权,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不同。

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为专制主义服务;“by people的原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

践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思想,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升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6、(1)因素:民心。

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理念:以民为本(或注重民生)。

理解:儒学的发展持续适合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