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地貌
《澄江化石地概况》课件
图 片 欣 赏
图 片 欣 赏
图 片 欣 赏
图 片 欣 赏
课程导入——帽天山
帽天山,因山形像草帽 而得名。另一说“冒天”意 为山高而顶触青天或比天还 高。貌不惊人的小山包下埋 藏着震惊世界的生命大爆发 的秘密,向人类揭示了沉睡 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海洋 动物世界——澄江动物群。
课文理解
1.同学们知道帽天山的形状吗? 山形像顶草帽
2.帽天山隐藏着什么秘密? 向人类揭示了沉睡5.3亿年的寒武纪早
期海洋动物世界—澄江动物群。
澄江化石地概况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云南 省玉溪市澄江县东 部的帽天山,距澄 江县城5千米,中 心地点距离省会城 市约65千米。
澄江化石地概况
缓冲区面积共220 公顷,缓冲区环绕提名 地,宽3892米。缓冲区 内永无人居住,无工业 活动。缓冲区外围是人 类活动区。
澄江动物群
抚
帽
云 南 虫
仙 湖
天 山
虫
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水
叶
母
虫
澄江化石地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 公园的关系
云南澄江动物群
澄江化石地
国家地质公园
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分布
为什么海口没有在遗产提名地范围内?
1.海口是强烈的工业活动区和人居区,磷矿开采等已极大地改变了 这一区域的而自然环境,包括地层和化石层位的扰动,其完整性 条件达不到要求。 2.海口化石地尚不具有国家级保护地位。 3.从地质角度看,海口所采集的化石大部分能够在帽天山区域采集 到,因为两地相距仅40千米,且地层相同。
课后拓展
邮票上的澄江化石群
课后思考 澄江化石地秘密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云南地理-第三章 地貌环境
第三章地貌环境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
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 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900 千米,高低相差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见图3-1)。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 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 米,西北部一般在3000~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1000 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 米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图3-1 云南省地形图第一节云南地貌的形成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是本区地貌发育漫长历史的产物。
决定云南现今地貌特点的地貌发育历史,主要是高原面形成和解体的过程。
其形成的主要脉络为:漫长夷平作用所形成的云南准平原+构造抬升而形成的云南高原+ 高原面抬升的同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高原面解体过程=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
一、夷平过程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动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
在这一抬升以前,不论过去地壳发展历史如何,地面一般都经过中生代后期和早新生代的构造宁静和遭受侵蚀的时期,形成低缓的准平原。
云南准平原就是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后,一直延续到新生代的第三纪的中新世时期,云南大地在经历了漫长的夷平作用过程后,形成的广大的夷平面。
二、抬升过程云南高原是自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开始,由于大规模的构造抬升而形成的。
这个抬升过程奠定了云南现今地貌的总轮廓。
但这个抬升过程是不等的,且抬升过程是间歇性的,总的来说,抬升过程从北向南减少,这决定了云南地势北高南低的总的倾斜。
澄江景点现状分析报告书
澄江景点现状分析报告书1. 引言澄江是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的风景秀丽的地方,拥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和人文胜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澄江的旅游发展现状,本报告将对澄江景点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景点现状分析2.1 自然景点澄江拥有许多自然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澄江石林。
澄江石林以其独特的石灰岩地貌而闻名于世,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游客管理不当,澄江石林的环境状况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游客过多导致景区的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同时也加重了环境负荷。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澄江石林的保护,控制游客的数量,同时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
除了澄江石林,澄江还有许多其他自然景点,如澄江湖、澄江花海等。
然而,这些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相对较低。
我们建议将宣传重点放在这些景点上,提高它们的知名度,并通过改善景区设施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2.2 人文胜地澄江不仅拥有自然景点,还有许多人文胜地,如古镇和历史遗迹。
然而,这些人文胜地的开发和管理相对不足,导致其吸引力和知名度较低。
我们建议加强对这些人文胜地的保护和开发,并提供更好的导游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澄江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
然而,这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亟待加强。
我们建议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推广传统手工艺品,向游客展示澄江的独特文化魅力。
3. 发展建议基于对澄江景点现状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加强对澄江石林的保护,控制游客数量,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 提高澄江其他自然景点的知名度,改善景区设施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加强对人文胜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好的导游服务,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推广传统手工艺品,向游客展示澄江的独特文化魅力。
4. 结论澄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点和人文胜地的地方,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加强对景点的保护和开发,提高服务质量和知名度,澄江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澄江概况简介
澄江概况简介澄江县地处滇中,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东南面。
县城距昆明市东站52公里,距玉溪市红塔区93公里,属玉溪市人民政府管辖。
县境东沿南盘江与宜良县为界,南隔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为邻,西与呈贡、晋宁两县接壤,北含阳宗海与呈贡、宜良两县毗连。
澄江位于北纬24°29`~24°55`,东经102°47`~103°04`,南北长47.6公里,东西宽26公里,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
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县城凤麓镇海拔1755米。
全县幅员面积77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3.4%,水域面积占18.6%,坝区面积占8%,形成“七山、二水、一分坝”的天然格局。
境内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四个气候类型的立体气候。
年平均气温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
有霜日最多46天,最少9天,轻霜冻5年三遇,重霜冻5年二遇。
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相对湿度76%。
盛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全年日照总时数2172.3小时,日照率50%。
常年总幅射量122210卡/平方厘米。
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县境内土壤由于不同母质、不同气候、不同地形、不同植被和不同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棕壤、酸性紫色土、红壤、红色石灰土、冲击性旱地土、水稻土6个土类,10个亚类,13个土属,28个土种。
以红壤为主,占陆地面积的68.1%,酸性紫色土占陆地面积的13.54%,其余4类占18.36%。
现有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5.67%,其中:水田占46.55%,地占53.45%。
有林地占陆地面积的35.05%,荒山草地占陆地面积的31.25%。
澄江县道路通车里程合计864.367公里,其中县管省道(嵩玉线)71.57公里;县道15条120.925公里;乡道216条614.501公里;村道26条57.371公里,道路交通密度达到1.2。
澄江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是指分布于云南省澄江县地区的寒武纪地层中保存较好的一系列化石,其时代为寒武纪中期早期,距今约5.38亿年。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是对寒武纪早期宏观生物群落的重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历程的重要突破点。
澄江生物群的地理位置是云南省红河州澄江县,距离昆明市约220公里。
这里的地质条件得益于其地处老山隆起中部的北部边缘,沉积环境受到大陆边缘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大规模的海洋环境,为澄江生物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澄江生物群保存有7个类群共72科的动植物化石。
其中动物化石有41种,包括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莲瓣虫门、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等,并且有多个类群是新发现的,如莲瓣虫次幼虫、皮环螺类、木节类等。
植物化石有6种,包括藻类、菌类和藤本植物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藻类的出现。
澄江生物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孔雀山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对寒武纪早期宏观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理解生命起源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澄江生物群的大规模出现标志着早期海洋生物的分支放射和向陆地的适应进程。
同时,澄江生物群中一些生物如莲瓣虫和脊索动物等的出现,提供了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线索。
除解开生命演化的谜团外,澄江生物群还成为了研究寒武纪早期的重要突破点。
早期的生命演化和寒武纪早期生物群落结构一直是古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而这些对于更早期生命起源的探究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启示。
总之,澄江生物群作为早期宏观生物群落的重要补充,对于我们理解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也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为深入探究生命演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澄江:澄江县澄江
澄江:澄江县澄江话题:澄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大事记澄江百科名片澄江旅游示意图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
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经102°47′~103°04′。
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
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
凤麓镇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中文名称:澄江县外文名称:Chengjiang别名:生命摇篮,山水澄江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西南下辖地区:凤麓、龙街、阳宗、右所等六镇政府驻地:凤麓镇电话区号:0877邮政区码:652500地理位置: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面积:773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4年)方言:西南官话气候条件:冬暖夏凉著名景点:抚仙湖,帽天山、阳宗海车牌代码:云F行政区划代码:530422历史名人:李恢、赵士麟、罗佩金等目录澄江简介历史沿革名称由来地理概况乡镇简介自然资源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展开编辑本段澄江简介澄江县澄江县,素有“鱼米之乡”、“云烟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澄江以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举世罕见的动物化石群、优质的磷系列产品、成效卓著的经济建设脱颖而出。
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抚仙湖为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帽天山陈列着世界闻名、距今5.3亿年的“稀世珍宝”——澄江动物化石群。
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抚仙湖底,有生物物种2953个,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种群。
磷矿资源已探明储量6.5亿吨,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品位高,易开采,黄磷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
拥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关索戏)这一独特的戏种。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澄江历史上为郡、路、府、县治地。
战国时,属滇国地,汉晋称俞元县,南诏时称河阳郡,大理国时称罗伽部。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2015年4月防 护 林 科 技A pr .,2015第4期(总139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4(S u m N o .139)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4-0092-03收稿日期:2015-01-04作者简介:宋永全(1974-),男,云南陆良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㊁营造林工程规划设计工作.通讯作者:杨海令(1971-),男,云南澄江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权交易㊁森林资源管理等工作.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模式探讨宋永全1,杨海令2(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昆明650051;2.澄江县抚仙湖林场,云南玉溪652500)摘 要 根据对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的研究,阐述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中如何把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水土流失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的生态治理模式,以求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中图分类号:Q 911.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04.0381 概况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澄江县县城东6k m ,其南有抚仙湖,北有阳宗海,东邻南盘江,西毗邻梁王山㊂化石地分布区属侵蚀剥蚀中山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公园北部的马鞍山,海拔2063m ,最低点在公园南部抚仙湖畔的洪家村,海拔1760m ,相对高差303m ㊂化石地分布在抚仙湖东北的磨盘山㊁象山㊁帽天山至小滥田及风口哨一带,四至界线北至澄江县九村镇小澜田山脚以澄江至阳宗公路为界,东至九村镇龙潭村委会驻地,南至抚仙湖东北山脚,西至磨盘山顶㊂涉及澄江县海口镇㊁九村镇㊁龙街镇㊁右所镇和抚仙湖林场㊂以帽天山为中心,面积1806.30h m 2,地处102ʎ57ᶄ102ʎ59ᶄE ,24ʎ37ᶄ 24ʎ41ᶄN ㊂澄江化石地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㊂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㊁演化㊁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㊁200余个物种化石㊂1984年7月1日侯先光博士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内㊂2 化石地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化石地极具保护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群和丰富的磷矿资源,一直是该县保护与开发的热点与难点,由于监管不力,近年来帽天山周边磷矿大肆开采,致使帽天山动物化石群保护区的景观㊁生态㊁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㊂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帽天山生态环境保护,温家宝总理就帽天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做过多次批示,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就做好帽天山生态环境保护做出 保护澄江化石群㊁保护世界化石宝库㊁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自然遗产 的 三个保护 重要批示㊂多年来,澄江县为贯彻落实温总理的批示,坚定不移地做好化石地动物化石群的恢复整治与保护,并取得了明显成效㊂首先对保护区周边磷矿采点实施全面禁采,然后编制保护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综合规划方案,全面启动帽天山环境恢复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进行矿山治理,整治采空的废弃矿坑,修建库容为23万m 3的水景,对空心坟矿区30万m 3的易滑坡山体进行治理,使帽天山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二是对帽天山保护区周边林业生态恢复治理,种植樟树㊁清香木等18个树种,面积约70h m 2;三是对帽天山周围堆积多年的废弃矿石进行清运㊂3 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澄江县森林面积18825.0h m 2,森林覆盖率为24.88%,其中,有林地覆盖率24.7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0.16%㊂全县林木绿化率为31.97%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内有乔木林地958.4h m2,非林地751.1h m2,其中,耕地面积621.1h m2,森林覆盖率为51.06%,生态植被景观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风蚀㊁水蚀严重㊂2004年以来澄江县委㊁县政府对帽天山周边14个磷矿采矿点实施了全面关停禁采,加大了对帽天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㊂但2009年后,澄江县帽天山动物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磷矿石被非法大肆盗采㊁盗卖现象比较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危及古生物化石群安全㊂3.2森林树种单一,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化石地范围内有乔木林地982.42h m2,树种有云南松㊁华山松㊁圣诞树㊁柏树㊁桉树和其他阔叶等10余种,但绝大部分为纯林㊂云南松㊁华山松㊁柏树针叶林面积达613.56h m2,占乔木林的62.5%,乔木林中中幼林比例过大,近成过熟林只占12.9%,乔木林蓄积41460m3,单位蓄积为42.2m3h m-2㊂尤其是面积达355.83h m2的黑荆树和桉树林,森林资源质量低㊂由于树种单一,多为纯林,且绝大部分为中幼林,森林蓄积量低,造成森林资源质量低,森林生态功能较弱㊂3.3生态环境评价澄江化石地及周边在2004年关停周围所有矿山前,磷矿开采及加工过程产生的剥离废土石㊁黄磷炉渣㊁磷石膏㊁脱氟渣㊁泥磷等,可能导致淋溶污染,水土流失加剧,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采场存在的废水,尽管已按国家排污标准进行处理,仍然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周边群众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荒㊁伐木㊁放牧等行为;化石地区域由于人为原因加上环境的自然退化,造成化石地植被稀疏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部分地区风蚀㊁水蚀严重㊂另外,由于化石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受经济利益驱动,不法分子采取违法手段盗采㊁贩卖㊁走私古生物化石,加之因化石开采权限不明晰,部分单位一定程度存在随意开采和以科考名义的非法开采,在严重影响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声誉的同时,也给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生态环境带来人为破坏㊂自然灾害的隐患主要来自于环境地质问题㊂澄江动物群所属区域本身地质构造较复杂,断层发育较多,赋藏化石层位长期处于风化夷平的高原面,地势平坦;加之人为活动频繁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表露地层风化速度较快,存在滑坡㊁泥石流的隐患㊂4生态治理思路及原则4.1治理思路满足资源的永久性保护和遗产的科学利用㊁科普教育,以确保珍贵遗产留给后代和使当地受益的要求,从保护㊁治理和管理三大方面入手,实施森林抚育㊁人工造林㊁退耕还林㊁低产低效林改造㊁生态景观改造等生态工程,同时,加强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区域退耕农户经济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化石地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减少化石地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化石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恢复,确保古生物化石群的安全,最终实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㊁景观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㊁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目标㊂4.2治理原则4.2.1综合性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㊂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生态治理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㊂综合考虑化石地的土壤㊁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美化景观的需求,科学布局生态治理建设项目㊂4.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化石地周边环境破坏比较大,因此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极差㊂根据各方面的限制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是植被恢复的关键㊂按照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的原则,在树种选择上以本地树种为主,选用一些当地适生树种,适当考虑一些已经改良的适应能力强的外来种㊂4.2.3生态优化原则化石地周边采矿区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主要目的是发挥生态效益㊁保护生态环境㊂植物的配植方面,采用乔木㊁灌木㊁草进行合理的立体配置,增加植物搭配上的层次感,提高植物间的生态调节能力㊂4.2.4景观美学原则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应有视觉上的愉悦和满足㊂按照美学原则力求达到景观优美,特点突出,力求把化石地建成精品旅游景区㊂4.2.5经济的原则在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经济的原则,建成的绿地,除了考虑建设费用,养护管理费用等直接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考虑种下去的树木今后的生态㊁经济效益㊂力求选用一些乡土植物及其管护成本低或是有一定经济收益的植物,尤其是退耕还林,宜考虑退耕农户适当的经济收益,充分体现经济原则㊂5生态治理方案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主要建39第4期宋永全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设项目为低效林改造㊁荒山造林㊁采矿区植被恢复三大部分,范围包括化石地1806.30h m2㊂5.1低效林改造对化石地内低效人工桉树林㊁黑荆树林更替改造,采取块状改造法,随地形布局的方式,改造地块的山脊㊁沟谷两侧应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且保留的林带宽度不少于20m㊂选择乡土树种滇朴㊁栾树㊁滇润楠㊁香樟㊁核桃㊁枇杷㊁杨梅㊁金竹等,营造阔叶混交㊁乔灌草㊁常绿落叶混交等模式进行改造,改造面积355.83h m2㊂5.1.1工作流程低效林改造应在以下流程的控制下进行,即调查评价 作业设计 查验审批 施工与监理(监理反馈) 检查验收等㊂根据林分的实际情况和评判标准确定改造的作业面积,更新改造皆伐,一次连片作业面积不得大于20h m2㊂低效林改造应综合考虑改造区域林种㊁树种及空间上的科学㊁合理的布局与配置,通过改造实施,达到调整㊁优化林分结构的效果㊂5.1.2改造方法根据地形条件,逐块进行树种更替,改造地块的山脊㊁沟谷两侧应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保留的林带宽度不少于20m㊂并及时更新,待幼树生长稳定后,再改造剩余林地㊂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㊁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㊂视林分情况,可对改造小班进行全面改造,也可采用带状改造㊁块状改造等方法,通过2年以上的时间,逐步更替㊂5.1.3保护措施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对国家㊁省级保护野生动㊁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并应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尽量控制对现有植被的破坏,采取的作业措施应避免或减少新的水土流失,防止改造过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作用和影响;严格控制病虫危害源的传播途径,进入改造区的种植材料要做好检疫,改造区的病虫危害木及残余物要及时进行隔离与处理,经检疫符合有关标准后方可流出改造区;林地坡度大于25度的低效林,改造中宜采用带状㊁块状的林地清理方式,以尽量减少改造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改造过程中不宜全面清林和炼山㊂5.2荒山造林通过实施阔叶混㊁乔灌草㊁常绿落叶混交等形式,选择楝树,对遗产地内宜林荒山荒坡74.84h m2开展人工造林㊂5.2.1造林树种选择原则(1)定向性原则㊂要求新选造林树种必须定向地符合以风景林为育林目标的要求;(2)适地适树原则㊂优先选用乡土优良树种,同时,注意选用种苗来源充足,抗病虫害性能强的树种;(3)稳定性原则㊂选中树种形成的林分应长期稳定,并具有较强的抗灾害特性㊂5.2.2树种选择化石地内宜林荒山多石漠化,岩基裸露,土层薄㊁较干旱,造林较为困难㊂按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选择树种为苦楝㊂5.2.3造林技术措施(1)细致整地㊂细致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和幼树生长的关键性技术措施,根据外业调查结果,整地方法采用块状整地,时间为栽植前1个月㊂(2)造林方法㊂采用植苗造林,造林时,撕掉容器底部,使带土根系露出,放入栽植穴中,先填表面湿土,分层踏实,最后覆一层细土㊂(3)造林密度设计㊂造林密度是形成一定结构林分的基础,造林密度大小不但影响林分形成的速度和状态,而且通过和后期林分密度的延续关系影响林分的生长和稳定㊂因此造林密度设计为420株h m-2㊂(4)种植点配置㊂种植点配置,即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方式和间距,也是决定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㊂根据本次营造树种的培育目的,为更好地发挥防护功效,把相邻行植株错开排列,即品字形配置(三角形配置)㊂(5)幼林抚育管理㊂幼林抚育管理通常是指造林后至幼林达到郁闭前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各项技术及管理措施㊂新造幼林在这一阶段里尚处于散生状态,要经过缓苗㊁扎根㊁地上部分加速生长㊁树冠扩展的过程,需强化幼林抚育管理㊂幼林抚育措施因地因树而异,但抚育措施大致为林地水肥管理㊁幼林管理及幼林保护几个方面㊂具体措施是:松土㊁除草㊁除萌修枝㊁补植㊁施肥等㊂5.3采矿区植被恢复为实施恢复治理,2004年以来澄江县委㊁县政府为保护云南澄江化石地国家地质公园而全面关停禁采磷矿采矿点14个,目前仍有4片关停禁采磷矿采矿点未完成植被恢复,面积20.20h m2,拟实施采矿区植被恢复工作㊂采矿区内存在的凸凹区,需进行局部的开挖回填;对于高陡边坡区,需进行边坡清理处理,保证边坡的稳定,避免垮塌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区内的水土流失,恢复林业生产条件㊂土地平整工程后,需对采矿区进行土方回填,为了使表层覆土疏松达到栽植要求,采石场采用倒退式(下转第99页)49防护林科技2015年境㊂3.2营建设计科学化园林设计要从生态环境㊁植物习性㊁立地条件到城市社会学发展㊁自然资源㊁城市水平㊁水系㊁农业生产等多方面考虑,做到科学设计,并不断完善创新城市园林体系研究㊂[2]设计要注意防控好病虫害,按照相应规范标准进行㊂要认识地,认识树,才能做到适地适树为原则进行植物科学配置,设计苗木规格要适宜,减少大规格树木栽植数量,从源头做起,杜绝野生树木进城绿化㊂3.3施工过程要精细化从进入施工现场开始,到苗木栽植后扶架搭设,浇水封坑㊂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心管理,这是防控病虫害的基础工作㊂首先要做好选苗工作,要选无病虫害,经过检疫合格并且符合设计标准的健康苗木㊂其次挖坑㊁挖苗㊁运苗要按技术规范做,保留好根系,不能伤苗,在栽植过程中做到不深栽或不浅栽,不能窝根,栽植适宜并踩实㊂栽植后要及时打好扶架,尽快浇透水,之后进行封坑工作㊂同时,在整个施工中做好记录,做到环环相扣,件件有着落,达到精细化㊁程序化管理施工过程㊂3.4养护管理常态化移栽后苗木进入后期养护管理工作㊂施肥㊁病虫害防治㊁修剪㊁浇水㊁排涝㊁防寒等所有养护工作,都要做到位,只有进行常态化管理,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植物抗性,才能营建出健康生态园林㊂3.5以人为本,强化理念教育营建生态园林说到底就是人去模仿自然环境,营造供人们观赏㊁游憩㊁居住的健康景观㊂要以人为根本,广泛开展强化生态保护的理念教育㊂面对城市土地污染问题,要倡导人们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少用化学剂除雪等方面做起,养成良好的热爱自然㊁保护环境的习惯,自觉践行绿色㊁低碳生活,实现城市天蓝㊁水清㊁景更美的生态景观㊂3.6建设与养护并举,营建健康有序生态园林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光重视建设投入,不注重养护管理投入,达不到景观生态效果㊂同样光注重精心养护投入,没有扩建绿地建设,达不到城市绿量规模,更体现不出城市生态效果㊂想打造健康有序生态园林,必须走建㊁养并举之路㊂遵循预防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以生物手段和栽培技术为主导,人为调节自然,走持续可发展道路,实现 半城楼房半城树林 美丽中国之梦㊂参考文献:[1]蒋三登.关注植物逆境生理切入植保生态调控 从环境胁迫谈园林植保发展着力点[J].园林科技,2006(1):25-33 [2]郭泽莉.深入学科研究共筑美国中国梦[N].中国花卉报,2013 -11-21(S01)(上接第94页)覆土工艺,将表土用自卸式车辆或轮斗皮带直接倾倒在垫层上,最后,用推土机将土壤按一定标高逐个按设计台阶整平,厚度不低于60c m㊂化石地周边采矿区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主要目的是发挥生态效益㊁保护生态环境㊂植物的配植方面,采用乔木㊁灌木㊁草进行合理的立体配置,增加植物搭配上的层次感,提高植物间的生态调节能力㊂6结论通过对云南澄江化石地的生态治理能恢复和改善化石地和周边生态环境,完善古生物多样性展示,将吸引更多的外地和本地游客参观游览,将延长各类游客在澄江的居留时间,使澄江的形象得到更完美的展示㊂保护化石地生态环境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然㊂云南澄江化石地生态治理建设,将会使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使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更好地发挥风景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存㊁休憩环境㊂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㊁生活环境㊂参考文献:[1]李扬.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评价[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2]张军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4]宋永全.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治理[R].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99第4期刘月琴基于园林植保视角的健康生态园林营建探讨。
云南澄江县梁王冲磷矿地质特征
云南澄江县梁王冲磷矿地质特征施田仓;陈英业;王磊;朱彦【摘要】澄江县梁王冲磷矿矿体赋存于灯影组中谊村段(Z ∈ z),矿体呈层状产出,分为上、下两个矿层,下矿层为Ⅰ+Ⅱ品级富矿体,上矿层为Ⅲ品级矿体;该矿床类型为海相沉积型磷块岩.【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7页(P560-566)【关键词】地层控矿;海相沉积磷块岩;澄江县梁王冲【作者】施田仓;陈英业;王磊;朱彦【作者单位】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云南玉溪迈特实业有限公司,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1梁王冲磷矿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昆明坳陷区,该磷矿属云南重要的磷矿成矿带内之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类型。
矿区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图1),地层出露较全。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下统澄江组(Zac)、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古生界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泥盆系中统海口组(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石炭系下统大塘阶(C1d)、二叠系下统倒石头组(P1d)、栖霞—茅口组(P1q+m)、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和第四系(Q),共12个填图单元(图2),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震旦系下统澄江组(Zac):为紫红色、暗红色中厚层粗粒石英砂岩、薄至中厚层状细粒、细至中粒砂岩夹厚2m~4m凝灰岩;底部为块状砾岩。
厚>617m(未见底)。
(2)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浅灰色、灰色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及层纹状白云岩;与下伏地层断层接触。
厚78.65m。
(3)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上部为灰色薄—厚层状粉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黑灰色硅质岩薄层及条带,底部与下伏岩层接触附近白云岩层间夹粘土薄层,层面弯曲起伏呈波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澄江化石地区域地质背景》课件
上部: 小舌形贝
三叶虫 鳞舌形贝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中部: 三叶虫
林乔利虫
云南头虫
刺虫
纳罗虫
小昆明虫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下部: 三叶虫
金臂虫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底部: 三叶虫
金臂虫
谢谢观看!
澄江化石地区域地质背景
课文导学
同学们,在前面一课,我们学习了澄江化石 的完美保存需要什么条件,我们首先来回忆一 下需要哪些条件。
区域地质构造
澄江化石地处于什么位置?
澄江化石地属中国华南板块扬子地 块西缘,位于四川-云南南北向断裂带 上的小江断裂带南段。
区域地质构造
澄江化石地的构造:
澄江化石地的地质构造以北东向和东 西向断裂和褶皱为主。
区域地层
澄江化石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上 统,寒武纪下统、泥盆纪中上统、石炭系和第 四系,周边出露震旦系下统、二叠纪地层。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澄江动物群化石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玉案山段上部的黄绿色页岩中。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澄江动物群化石所在的玉案山段上亚段由
上至下可分为四部分:
1.底部为黑色粉砂岩 层,产中国最古老 的三叶虫及金臂虫 等。
褶皱
澄江化石地整体为不对称斜向构造,东翼 陡、西翼缓。轴向N30°E,延伸6000米,被断层 切断,两翼地层也分别被断层构造切割.澄江化 石地总体上为一断块向斜山。
断裂
澄江化石地断层裂发育,主要由东北向和 东西向两组断层,断层长度几百米至几千米不 等。东北向断裂时小江深断裂带的次生断裂, 东西向断裂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产物。
澄江动物群化石层位
澄江动物群化石所在的玉案山段上亚段由 上至下可分为四部分:
云南省澄江旅游景点
云南省澄江旅游景点
云南省澄江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一些澄江县的旅游景点:
1. 九龙潭:九龙潭是澄江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位于渔阳镇。
这是一个由九个湖泊组成的湖群,被山脉包围,风景优美。
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钓鱼或沿湖散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2. 母石景区:母石景区位于白马镇,是云南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石峰,瀑布和悬崖峭壁,景色迷人。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徒步旅行,欣赏壮丽的山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千年古桥:千年古桥位于澄江县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这座桥建于唐朝,拥有漂亮的石雕和精美的建筑构造。
游客可以在桥上散步,欣赏桥上的雕像和石刻。
4. 大桥风景区:大桥风景区位于大桥镇,是一个以大桥景点为中心的综合性旅游区。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湖泊和瀑布,还有独特的岩石地貌。
游客可以在这里徒步旅行、露营或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5. 龙尾山:龙尾山位于渔阳镇,是一座海拔约1800米的山峰。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瀑布和溪流,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
游客可以在山上徒步旅行,欣赏壮丽的山景,还可以尝试攀岩和观鸟。
以上是云南省澄江县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特色,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同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喜欢大自然还是文化历史的人,都能在澄江县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景点。
澄江
阳宗海
阳宗海—概况
• 阳宗海:距昆明36公里,有326 国道(即昆河公路)经过,地 跨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之间, 因大理国时强宗部落居住(后 讹为阳宗)而得名。明、清时 称为明湖,湖面形如一只巨履, 两头宽,中部略窄,海拔1770 米,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 约3公里.湖面积30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22米,最深30米。阳 宗海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岸平 直,湖底凹凸不平,有岩洞暗 礁,水色碧绿,透明度高,为 淡水湖,湖内盛产著名的金线 鱼。湖水主要来自周围汤泉河 及雨水聚积,
•
•
• •
帽天山—申遗之路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 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 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 界,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 大科学难题”之一。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 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 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 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 “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 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 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 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 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 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 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考古价值
• 1984-1994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 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 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 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 此外,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 绝的动物“新”种,由于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 系,只能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 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 海口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 的化石,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研究表明, 海口鱼结构和功能比云南虫还复杂,被认为是鱼 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生命进化树 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1991年4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 头条并附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 2001年1月,美国《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 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 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 发。
澄江地貌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属于什么地貌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
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属于滇西纵谷地带,地势复杂高原地貌山区地貌地理概况全县山区面积占73.4%,坝区面积占8%,水域面积占18.6%,形成“七山二水一平坝”的地理格局。
澄江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
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梁王山(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
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澄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
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主要河流有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牛屎河、代村河、虎山河、阳宗大河、七星河、海口河、七江河、西汇河,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境内梁王山最高海拔2820米,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为最低海拔1327米。
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
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
全县辖6个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回、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
境内水能资源丰沛,磷矿资源较为丰富。
河流短小,以湖泊为主,南拥抚仙湖,北含阳宗海,东贯南盘江,过境流程25.4公里。
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澄江盆地,属滇中湖群之一,位于东经102°49′—102°57′,北纬24°17′—37′,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之间;距昆明市约60Km;湖面高程1722.5m,西北距滇池17Km,两湖湖面高差166m;东北距阳宗海27km,两湖湖面高差50m;西南距杞麓湖18km,湖面高差71.5m;南与江川星云湖以隔河相连通,两湖相距仅2.2km,湖面高差1m左右。
澄江调研情况汇报
澄江调研情况汇报
经过对澄江的深入调研,我们对该地区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澄江地处云南
省西南部,属于滇中高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特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地区。
首先,我们对澄江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调研。
澄江地处滇中高原,拥有丰富的水
资源和土地资源,适宜农业生产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此外,澄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次,我们对澄江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
澄江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主
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养殖业也十分发达,特别是鱼类养殖业。
农产品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者,我们对澄江的特产资源进行了调研。
澄江盛产烤烟、核桃、板栗等特产,这些特产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很好的销售前景,为当地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最后,我们对澄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
澄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
富的人文资源,如澄江石林、红土地、少数民族风情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澄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特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
富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将继续关注澄江地区的发展动态,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云南省澄江地区古生界寒武系地层特征概要
云南省澄江地区古生界寒武系地层特征概要澄江生物群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产出地层为云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截止2012年)。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珍稀动物化石的发现地,其中有无脊椎动物化石,也有原始脊索动物化石。
特别可贵的是,现今生物所有门类的远祖代表都有发现,有硬体也有软体印模,为人们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过程中生理结构、生物习性、系统演化和生态环境等提供了证据。
以上发现不仅为“寒武纪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来说的确是个极大的难题及挑战。
澄江化石地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云南东部寒武纪早期的澄江动物群,以多门类动物软驱体化石的特殊保存为特征,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
现已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鳃曳动物、动吻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10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
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藻类;澄江动物群生动再现了距今五亿二千万年前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将包括脊索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追溯到寒武纪初期,充分展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的多样性,为揭示生物演化“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珍贵的直接证据,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澄江生物群化石分布广泛,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凤麓镇)城东6公里帽天山附近。
澄江抚仙湖导游词解说导游
澄江抚仙湖导游词解说导游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澄江抚仙湖!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一风景如画的地方。
澄
江抚仙湖位于中国云南省澄江县,是一座以湖光山色为主的自然风景区,被誉为“江
南小桂林”。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澄江抚仙湖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澄江抚仙湖是在
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从大约1.6亿年前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喷发过程中,大量的熔
岩流入地下水之中,形成了这个地方独特的地貌景观。
澄江抚仙湖的面积约为650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为377平方公里,周围环绕着郁
郁葱葱的森林和奇峰怪石。
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湖畔的水草丰茂,各种鱼类和水生
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在澄江抚仙湖周围,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景点。
比如说有名的“观音洞”,它是一座
山洞,内部布满了丰富多样的钟乳石,形状各异,美不胜收。
这里还有“天门洞”,
它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门,直通天际,每当阳光透过洞口照射进来,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澄江抚仙湖还有一些传说和神话,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抚仙湖仙女”。
据说,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一位美丽的仙女会从湖中升起,带着花瓣和香气,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吉
祥和幸运。
每年的这个时候,游客们会聚集在湖畔,观赏这一神奇的场景。
最后,让我们一起享受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吧!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保持
环境卫生,遵守游览秩序。
参观结束后,请随手关闭灯光和水源,共同保护这片美丽
的风景。
谢谢大家!希望你们在澄江抚仙湖度过愉快的时光!。
云南澄江县七江矿区磷矿体成矿地质特征
收稿日期:2019-5-8 作者简介:丁兴波(1984~),男,云南宣威市人,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云南澄江县七江矿区磷矿体成矿地质特征丁兴波,熊 磊,段 伟(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O六队,云南昆明 650217) 摘 要:云南澄江县七江矿区磷矿赋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矿体呈层状赋存于渔户村组砂质白云岩及细粒砂岩中,矿石以内碎屑结构、生物碎屑结构为主,呈条带、条带状构造。
综合特征反映出该磷矿属浅海相沉积型磷矿床。
关键词:沉积型磷矿床;地层控矿;云南澄江七江中图分类号:P619 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20)2-273-4云南澄江县七江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曲靖台褶束南部,位于小江深大断裂西侧。
磷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云南省澄江县九村镇七江村委会。
近年来,云南三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在矿区进行较为详细的地质工作,发现磷矿品位较好,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1 矿区地质1 1 矿区地层矿区主要出露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
其中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为本矿区含矿层(图1)。
各地层单元特征如下(1)寒武系中统双龙潭组(∈2s):灰、灰黄色中-薄层状白云岩与泥质白云岩夹钙质砂岩及页岩。
厚度41m~361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2d):灰、黄、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页岩与灰岩、泥质白云岩组成。
局部地区砂岩、页岩、瘤状灰岩互层。
厚度29m~132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3)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含少量生物化石砂岩、页岩。
厚度大于190m。
(4)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灰绿、黄绿、紫红等杂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
厚度大于188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5)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黑色页岩、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状细粒砂岩。
厚度大于150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中国14个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14个世界自然遗产谈论自然美景,你可能会立刻想到泰山、黄山、华山、三峡等等知名景区,它们的知名度真的是太高了。
然而,放眼全国去谈论风景的话,以上这几个景区其实都排不上号的。
真正美丽的风景,往往在远离人烟的偏远地区,所以往往也不太出名。
那么,哪些地方的自然风光才最美呢?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权威的名单,你不妨来看看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14个世界自然遗产,这些才是货真价实的最美自然风光。
不可否认其中一些也比较出名了,但它们的名声,大多数是在互联网时代才获得的。
1、武陵源它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3部分组成。
这是世界上最让人称奇的石林景观,景区有超过3000座山峰,姿态各异,气象万千。
人气电影《阿凡达》中的外星奇景,就是从武陵源得到的灵感。
2、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距离成都市400多公里。
它就是个不久以前还寂寂无名、近年才名声蹿起的景点,为此它所在的南坪县也改名为九寨沟县了。
它是一条长达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9 个藏寨而得名。
这里高差极大,风景瑰丽,珍稀动植物众多。
它最早是由我国的地质科考人员在野外考察时意外发现,进而申报为自然保护区的。
3、黄龙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
它是一条长约3.6公里山沟,沟内因碳酸钙华沉积,呈现奇特的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沟底的沉积地貌,周围尚可见到雪山、瀑布、森林等景观,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4、三江并流三江并流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山区。
亚洲的三大河流: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平行自北向南流淌,形成了三条落差可达3000米的深邃峡谷,从而形成了美丽壮观而又丰富多样的自然奇景。
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高山、峡谷、雪山、草原、湿地、草甸、森林、湖泊等各类景观。
巨大的海拔落差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气候现象地区,以及让人称奇的动、植物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属于什么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
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属于滇西纵谷地带,地势复杂
高原地貌
山区地貌
地理概况
全县山区面积占73.4%,坝区面积占8%,水域面积占18.6%,形成“七山二水一平坝”的地理格局。
澄江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
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梁王山(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
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澄江坝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
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主要河流有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牛屎河、代村河、虎山河、阳宗大河、七星河、海口河、七江河、西汇河,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境内梁王山最高海拔2820米,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为最低海拔1327米。
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3.9℃。
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
全县辖6个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回、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
境内水能资源丰沛,磷矿资源较为丰富。
河流短小,以湖泊为主,南拥抚仙湖,北含阳宗海,东贯南盘江,过境流程25.4公里。
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澄江盆地,属滇中湖群之一,位于东经102°49′—102°57′,北纬24°17′—37′,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之间;距昆明市约60Km;湖面高程1722.5m,西北距滇池17Km,两湖湖面高差166m;东北距阳宗海27km,两湖湖面高差50m;西南距杞麓湖18km,湖面高差71.5m;南与江川星云湖以隔河相连通,两湖相距仅2.2km,湖面高差1m左右。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地处滇中,面积212平方公里,湖岸线长93 km,水质清澈,最深处为157.3米,平均水深87米,蓄水量191多亿立方米,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7.4%,具有农灌,生活,工业用水和气候调节等多种作用,年交换富余水量约1亿立方米,目前水质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
2、地形、地貌、地质
(1)地形、地貌抚仙湖属南盘江水系,珠江的源头,流域属滇中高原湖盆区,流
域内以高原地貌为主。
由于构造盆地影响,湖内地势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较大。
抚仙湖形似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集雨面积1084平方公里(包括星云湖集雨区)。
湖东西岸均有中、低山围绕,湖岸陡峭,断层发育,呈现典型的地堑断陷湖泊形态,地势由南向北渐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