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辛亥革命》为例【内容摘要】深度学习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本文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将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观点辨析,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观点这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引导初中历史课堂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1]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具有批判理解、有机整合、建构反思与迁移应用的特征。

[2]深度学习具有几个特质。

一是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学习。

二是体验式学习。

三是深刻理解与实践创新的学习。

基于以上概念理解可知:(1)学生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2)唤醒学生已学知识,从已学知识走向将学知识,将新学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或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都是在进行深度学习;(3)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在走向深度学习;(4)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理性思考,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是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如何在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进行探索。

一、从已知到未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寻找适合的材料、适合的切入点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教师从近代中国受到的“侵略与抗争”的角度出发,设计时间轴,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将已学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侵略与抗争”这一主题联系起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
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
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 20 世纪
中国历史的进步。
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
义?(引导学生从课本 P41 找出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看课本:了解袁世凯夺权过程(教师讲解,由
此可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来源:学科网]
四、课堂小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 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 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 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教学目标 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 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孙中山活动了解、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 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 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辛亥革命在高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 学生学习能 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 力分析 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 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
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
胜利果实的过程,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 教学目标
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
中国的工具。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准备: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革命政 教学过程
党(同盟会)
思想准备: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教师补充: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原
因: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力分析 问题导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并且在难点问题,先提
供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此外,本校学生消
息习惯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一步步慢慢引导。
1、整个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是学生
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教学中通过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
的历史背景;通过播放武昌起义视频使学生知道武装起
设计意图: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
盖古今中外、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政治与经济、
思想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
重大历史事件。
课例研究综
在《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大量的史料,

包括视频、图片、文本资料等,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革命先烈们的资料又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受教育的很好素材。但 是,我的不足之处是练习不够,对学生知识迁移的锻炼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除了要 培养家国情怀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帮助学生培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与南京临 教学目标
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概念及基本史实。
2.根据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及中华民国的成立,归纳其历史功绩
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师借助影像和图片资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很好,也把掌声送给自 己!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要 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本节课《辛亥革命》的知识同 学们在初中阶段已大量涉及,基础掌握较扎实,因此教 师通过营造一种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 课例研究综 考,在回顾之前的知识点的同时再及时予以补充;其次, 述 从方法上来讲,本节课在导入阶段插入影片资料有利于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互动回答辛亥革命的知识 点有助于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 注意力集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把握仍 有待控制。最后通过与时俱进对学生寄予期望,也是希 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铭记过去,继往开来,
料,以革命准备—革命爆发—革命成果—革命结果为线 索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 事件过程。
2.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通过 学习武昌起义后的复杂形势,要认识到革命潜伏的危 机,并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的?”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 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 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 义情感。 2.在掌握革命的发展历程之后,有助于学习孙中山 等革命派人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人生轨迹,学习辛亥 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执着 追求,永不言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作业]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2、预习第 8 课。
课例研究综
网课展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时大总统?进
一步了解和掌握历史人物,体会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
3、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重点阅读教材。
2、分析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及教训。
3、多媒体展示,注意关键字。
小结:
1、根据知识要点进行小结归纳。
2、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辛亥革命》

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
教材分析 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
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
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
教学目标 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
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
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
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已 教学过程
有知识介绍孙中山先生,教师总结。
2、兴中会的成立
提问:兴中会是怎样成立的?展示《兴中会成立情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学科来自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名
《辛亥革命》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
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 教材分析
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
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
为总统的原因。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教学目标
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
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短短三
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 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 各种压力之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妥协退 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 月 13 日孙中山辞去临 时总统职位,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 月 11 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实施。
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
史学素养。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
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 教学过程
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

单元教学下“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与实践——以《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为例

单元教学下“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与实践——以《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为例

图1 天朝末路的四幅漫画图2 学生任务“勾勒辛亥大事记”曲线图50
2021年第07期
材料五: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从根本上提升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全新法令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刺激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

辛亥革命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它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的。

——阳启明《文化论坛》(2011年)根据所给出的史料,学生不仅对史料的分类及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强化了史料的辨析能力也多元地认识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最后,又请学生围绕“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视角下。

应用史料培养历史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为例

应用史料培养历史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为例

魏,应用史料培养历史实证能力---以“辛亥革命”为例〇罗晓玲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提升史料实证能够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贯穿其中,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 背景史料,分析败因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与背景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探究“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尝试思考其成败原因。

在背景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尝试从经济基础、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等各种不同的角度人手分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失败原因获得了深刻认知。

学习“辛亥革命”时,给学生提供历史资料,介 绍“辛亥革命”发生前的社会状况。

学生了解到在“辛亥革命”之前,全国各地发生民变的次数相当多,平均两三天就会发生一次。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极度分化,这样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自然容易引发革命力量聚集,人们认为革命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结合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此后再给学生展示“时局图”等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革命发生的可能性。

再结合其他史料论证辛亥革命为何不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学生就能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在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探究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不能仅将视野局限在该历史事件本身,而应该拓展开来,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入手,全方位地展开分析,这样才能使分析更全面。

此后再应用史料分析其他历史事件,学生的探究效果也会更好。

二、 过程史料,探究本质史料探究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分析2021年第3期(总第504期)卜-史料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真伪,了解史料的价值,还要尝试结合史料深入下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本质。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作者:王迎春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8年第1期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族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在思想和政治上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解放作用。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辛亥革命》一课的重要性,对本课知识内容和重难点进行认真分析,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看待辛亥革命,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辛亥革命》教学中,针对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南京中山陵的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以及一些名人对孙中山的评价;播放影视资料中关于孙中山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孙中山的主要贡献。

观看视频的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孙中山的人物生平进行简单概括,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接着,教师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然后总结: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领导的最重要的革命活动,当时是什么原因导致辛亥革命发生?指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历史材料和对相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利用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条件的能力,使其真正认识到导致辛亥革命发生的国内外各种因素。

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总结和概括,知道辛亥革命的发生离不开军事、组织、思想、阶级和经济等多个条件的共同作用。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高中生整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还可锻炼他们的归纳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全面了解辛亥革命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教师需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当引出新课后,可着重讲解武昌起义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精彩片段,然后设计问题:在武昌起义中主要发生了什么事件?发生了打响第一枪、光复武汉三镇和组建军政府等事件。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服力的要数文字与图片史料。

在辛亥革命爆发背景的相关内容学习中,教师可展示三个史料:《时局图》《清政府成为傀儡》的图片史料,以及章炳麟、邹容等宣传民主革命的一些文字史料。

接着,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史料的呈现,对于佐证“辛亥革命爆发背景”这一事件有更强的说服力。

再者,教师通过呈现相关史料,使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史料实证素养(实事求是、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历史解释素养(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评判等能力)等得到培养与提升。

在本节课有关武昌起义的介绍中,教师可以呈现能体现仁人志士为和平流血牺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继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可见,合理利用史料,对于核心素养培养大有裨益。

三、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核心素养养成核心素养培养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想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用最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般来说,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法、主题辩论法、思维导图法等一些新颖的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辩论,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十分必要。

特别是教师组织的主题辩论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唯物史观要求学生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剖析与评判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既要客观多元,又要辩证科学。

再如,关于小组合作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呈现史料,给出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依据史料,结合课本,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过程同样是学生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有效路径。

可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效。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广东汕尾市林伟华中学(516600) 郭慧忠[摘 要]在高中历史深度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实施史料教学,打造深度课堂,很有必要。

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实践探索,可以从精选史料,整合教材内容;研读史料,突破重难点;拓展史料,深化认识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课堂;史料教学;辛亥革命[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67-03史料教学不是简单的“史料拼盘”教学,只有通向深度课堂的史料教学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才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探索深度课堂下史料教学实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为何进行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较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脱离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不关注学生主体,等等。

这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重新思考“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立足学科本质,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正确的做法。

就历史学科来说,其学习和研究都是围绕史料展开的,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好史料这一重要资源展开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科学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最终帮助学生正确解释历史、评价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二、如何理解深度课堂下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

深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途径之一。

目前学界对深度课堂教学并无确切统一的定义。

在深度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

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课堂教学应当把知识观和学习观的重建作为基础,其核心不在于一味提升知识的难度,而是在理解知识潜在联系和逻辑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体会学科思想和潜在价值,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利用辛亥革命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

利用辛亥革命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因材施教、开放性学习”的理念,教育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历史学科却常被视为静态的、陈旧的。

事实上,历史学科也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因此,可以利用辛亥革命的学习材料,编写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用于历史教学中,既充实了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一、教案内容的设计1.建立历史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比如晚清社会的问题和影响,民族危机教育运动的兴起,外部势力加强对中国的压迫等等。

2.辛亥革命的起因学生需要学习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背景,了解起义的各方面情况,他们的思想意识、策略和手段,并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分析和互相比较辛亥革命与其它历史时期的类比。

3.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学生需要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它对近代国家体制的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方法和技巧1.利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案例分析是非常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如政治宣言,经济报告,官方文件,个人日记等等。

学生应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原因、历史背景、解决方案和结果,形成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模式。

2.以对比分析为主题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之处和共通之处。

例如,辛亥革命与是晚清救国运动的区别;与1911年发生的反俄运动的区别等等。

这种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事件的渊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技手段的运用科技手段在教育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的影像、音像材料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历史事件。

如通过PPT、视频、图片等教具,更加 vivid、可视化的展示辛亥革命相关事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
不断进取的意识。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总体来看,当翻
学生学习能 开八年级课本时,学生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七年级
力分析 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学生在学习方
பைடு நூலகம்
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
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辛亥革命》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五四运动
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
教材分析 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革命开始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
了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条件。
1.知识目标:了解武昌起义的实史,感受史料研
习的方法通过小组探究,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收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
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
容。第一次读文是为了提取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找到适
合学习这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二次读文是梳理知识,构
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识记。第三次读
文构建深层次的知识网络。提高解答试题的技能。
一.导入(运用电视剧图片引入话题)
二.授新课
活动一快速阅读文本,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出示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活动二仔细阅读文本,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
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
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 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年 3 月 11 日颁 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 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 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 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 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 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 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 分钟后我们将各组
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
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 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 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 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 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 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 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理念意识的培养与实践——以《辛亥革命》课程教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理念意识的培养与实践——以《辛亥革命》课程教

领导 武 昌起义 , 何谈 领 导 了辛亥 革命 呢 ?
第一 , 孙 中 山为 什 么 没有 领 导 武 昌起 义 与孙 中 山长 期 的战 略方针 有极 大关 系 。孙 中 山确 立革 命救
去探究历史事实。在高 中历史教学过程 中, 有诸多
问题不 仅 可 以师生 互 动 , 活跃课 堂气 氛 , 还 可 以让 学
辛 亥革 命 真 正 得 以促 成 和 实 现 不 可 缺 少 的关 键 环 节, 也就 是 说 , 没有 武 昌起 义 的 爆 发 和 成 功 , 就 谈 不 上 辛亥 革命 的伟 大 历史 意 义 。所 以说武 昌起 义历 史 地 位十 分重 要 。但是 , 当武 昌起 义发 生之 时 , 孙 中山 并 不在 国内 , 这 直接 带 来 的 问题 即是 孙 中 山并 没 有
生 进 行 自主探 究 , 达 到 在 思 考 中学 习 的 目的 。如 讲
国道 路之 后 , 他把 注意 力 主要 放 在两 广地 带 , 对 其 它 地方 的革命 组 织发 展也 以响应或 帮 助两广 革命 为 目
的 。 因此 , 他 对长 江 流域 各 省 革 命 势 力 的发展 和革
期 的联 系 , 这种 联 系深深 地 影响 了湖北 、 武汉 地 区革
命 力量 的发 展和壮 大 。
第二 , 孙 中山没有 领导 武 昌起 义 , 从 一个侧 面也 反映 了孙 中 山对 国 内革命 形 势 估 计 不 足 , 缺 乏 预 见 性 。历 经十 次起 义 的 失败 , 特别 是 黄 花 岗起 义 失 败
过 学 生讨论 , 教 师答 疑 , 使学 生 加深 了对 辛亥 革命 史 的认识 , 增 进 了对辛 亥 革命 若干 基本 史 实 的 了解 。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
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
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 教材分析
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的第二节,上承
《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辛亥革命》


1.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
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 年鸦片
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
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
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
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 择与设计
谈话法、讲读法、
一、导入新课
播放《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武昌起义》子目,试着自己
来报道一下武昌起义的有关情况。然后要求学生自学
教学过程 《中华民国建立》子目,初步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一方面上课状态比
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但 学生学习能
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 力分析
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
识还缺乏深度。
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 教学策略选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以统编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以统编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 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 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 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课标 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道清末新政、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清帝退位等史实; (2)阅读史料,小组讨论三民主义以及《临时约 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阅读史料,从政治、 思想、经济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 了解革命党人的伟大事迹,体会革命烈士不畏牺牲、 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历史解释素养水平二要求学生能够对史实形成
2021年第04期 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自己的历史解释。这一水平与史料实证素养密切相 关。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多角度的辨析。学 生去伪存真、大胆设想、合理批判,不断地接近真 实的历史,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本课例中,学 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解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 因。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链” 是问题链教学促进历史解释素养有效落实的重要前 提。
1. 依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确定教 学目标
从教材内容看,《辛亥革命》是《中外历史纲 要(上)》第六单元的第 1 课。本单元的主线是: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本课是第 1 课,在教 材内容编排上共三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 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其内容包含了辛亥革命兴起的背 景、革命的过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对 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

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探索篇•核心素养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倪红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常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达成其他诸素养的必要途径。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资源。

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搜集乡土资源,拓展史料来源目前,学生阅读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教材与试题。

乡土资源因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杂志以及网络搜索,发现了纪录片《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以及《常州辛亥英杰》一书。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出赵凤昌的肖像和文字史料。

然后抛出相关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在辛亥革命的起义准备阶段,教师播放视频,展示辛亥革命中的第二个常州人庄蕴宽曾解救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的片段,并提问:“庄蕴宽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常州人在辛亥革命中所做的贡献。

教师要做到:(1)熟悉乡土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实地考察本地的人文历史场馆。

常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常州三杰纪念馆、常州博物馆、护王府等丰富的历史资源。

(2)选取并利用合适的乡土资源。

并非所有的乡土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史料进行合理的摘编。

如果教师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就能拓展史料来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实证,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作者:朱小梅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1年第5期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朱小梅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意识是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素养。

笔者在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进行分析。

一、史料实证意识培养途径
1.史料教学。

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最重要途径是史料教学。

因此,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则史料: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师:以上史料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自认为不能按老路统治下去了,所以实行预备立宪。

这则史料讲的是预备立宪的重要成果《钦定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皇帝大权独揽。

师:清政府败于西方,从政治上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君主专制不敌民主制度。

师:从史料上看,清政府改变了吗?
生:显然没有。

师:现在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朽无能了吧?
生:是的,失败了还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即使知道原因也不愿意进行改革,国人怎么能不要求推翻这个政府呢?
通过史料的呈现和师生的问答,同学们基本对课本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

2.辨析史料。

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科学的,有伪造的;有完整的,有片断式的;有史实型的,有结论
型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用史料教学外,还要教会学生辨别史料。

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
史料时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的史料。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
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

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
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这则史料显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但是其评价侧重于社会习俗方面,有些片面,还应当
从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综合评价。

3.提取史料有效信息。

有些史料篇幅较长,有些史料含义比较隐晦,教师要教会学生将长史料读短,将隐藏在史
料内的核心思想提取出来。

这样,他们才能形成对于史料的基本意识。

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
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

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
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两句话仔细推敲:一句是“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
断乎做不到了”,一句是“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教师提问:不准异族统治说明了什么?
生:中国人自己统治中国。

师:对,这就是民族意识。

那不准任何人做皇帝说明什么?
生:要坚持民主政体。

师:对,这就是民主意识。

梁启超的这段话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什么影响呢?
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提炼出了这段话的主旨,史料实证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过:“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历史是一门靠史料支撑的学科,
可以说所有的历史素养达成,其基础就是史料实证。

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渗
透史料实证意识,让他们在心中形成“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意识,形成自己的证据链后独
立思考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