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土壤
第一节土壤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既是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形成分布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土壤可以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前者是在气候、地貌、母质、生物、水文等自然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后者则是自然成土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产物。
一、土壤形成特点
(一)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较多
重庆市地域辽阔,从纬度范围来看,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壤、红壤。但市境内自然成土条件相当复杂:第一,地貌条件复杂,既有大面积中低山地与深切河谷,也有广阔丘陵、平坝,山高谷深、地势高低起伏悬殊。这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境内的水热状况,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其次,地表构成有从前震旦系到第四系的大部分地层出露,岩性复杂、母质多样。加之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生产利用形式的差异,使成土条件更为复杂,从而导致本市土壤种类的多样化。据统计,全市土壤共有5个土纲,9个土类,17个亚类,40多个土属,100多个土种,变种更多。众多的土壤类型为我市农业利用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5个土纲、9个土类分别是:铁铝土纲¬¬¬¬¬¬¬¬¬¬¬¬¬¬¬¬¬——红壤、黄壤;淋溶土纲¬¬¬¬¬¬¬¬¬¬¬¬¬¬¬¬¬¬¬¬¬¬¬¬¬¬¬¬¬¬¬¬¬¬——黄棕壤、棕壤;半水成土纲¬¬¬¬¬¬¬¬¬¬¬¬¬¬¬¬¬——山地草甸土;初育土纲¬¬¬¬¬¬¬¬¬¬¬¬¬¬¬¬¬——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新积土;人为土纲¬¬¬¬¬¬¬¬¬¬¬¬¬¬¬¬¬——水稻土。
(二)土壤具有幼年性、粗骨性及粘化、酸化、黄化特点
1. 幼年性、粗骨性
我市深丘及山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人工植被(农作物)更替频繁;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大,因而地质大循环进行得十分剧烈,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原有的土壤因为遭受侵蚀而不断被新的土壤取代,故成土时间短暂,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市境内石灰岩和广泛分布的紫红色砂、泥岩含(碳酸)钙量高,在这些地区,土层中游离的碳酸钙阻滞了盐基淋溶作用,也使相当部分土壤长期停留在幼年阶段。土壤受母岩的直接影响,其原生矿物含量高,粗骨性十分明显。在形成的土壤中夹有大量的页岩或泥岩碎屑。这部分土壤发育浅,土层薄,受冲刷侵蚀严重,农业上保肥抗旱力弱,宜种性差,是我市的主要低产土壤。
2. 粘化、酸化、黄化
重庆市境内的山地,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这些地区降水充足、热量丰富、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不明显。因此,在山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土壤母质化学风化非常强烈,原生矿物不断被分解,形成大量的粘土矿物;在漫长的温湿条件下,土壤淋溶较为明显,盐基物质大量流失,饱和度低,在代换性离子中,氢、铝离子占绝对优势;同时,受大气湿度的影响,土体较湿润,因此,在成土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和氧化铝的水化程度很高。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发生水化而成水化氧化铁(黄色),使土壤剖面呈黄色或蜡黄色。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市山地土壤的发生形成中,呈现明显的粘化、酸化和黄化特点。
二、土壤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
(一)土壤分布规律
1. 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重庆市土壤的分布,严格受成土因素的控制。
首先由地理位置,即经纬度位置控制着本市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重庆市位于中
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在海拔1500米以下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次生针叶林,林下不同母质风化发育的土壤,其最后阶段都可能发育成地带性土壤¬¬¬¬¬¬¬¬¬¬¬¬¬¬¬¬¬——黄壤。如:在石灰岩分布区,形成矿子黄泥;砂岩区形成冷沙黄泥和沙黄泥;冲积母质区形成老冲积黄泥、姜石黄泥。即使最稳定的紫色土也有向酸化、黄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如酸性紫色土、紫黄泥等。在海拔高、湿度大的地区,如原万县地区,土壤的黄化进程比湿度较低的渝西更为强烈。同一地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如蓬莱镇组棕紫泥土属,在渝西为石灰性紫色土,在万县地区大部分已变为中性紫色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无论何种紫色岩产生的紫色土均有酸化趋势。但是,由于长期开垦耕作和林被破坏,土壤冲刷剧烈,土层遭到频繁侵蚀扰动,使土壤大多是底部母质新风化出来的幼年土,所以本市土壤发育受地方因素,主要是母岩岩性的影响十分突出,致使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次,地质构造和地层展布制约本市土壤的水平分布。本市土壤与地层的关系大体是:第四纪冲积物形成新积土和老冲积黄泥等。早期古水文气候条件下的红色粘土母质发育为红壤。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即紫色母质展布区发育为各种紫色土。三迭系地层,如飞仙关组形成紫色土,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形成矿子黄泥和石灰(岩)土;须家河组形成冷沙黄泥。二迭系地层主要形成火石子黄泥和石灰(岩)土。泥盆系地层形成粗骨黄泥和冷沙黄泥。志留系地层主要形成粗骨黄泥。奥陶系地层主要形成矿子黄泥(大黄泥)和石灰(岩)土。寒武系地层主要形成矿子黄泥(小黄泥)。震旦系和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主要形成粗骨黄泥和冷沙黄泥。由于全市地层较齐全,岩石种类多,成土母质和地形、地貌复杂,结果在市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破坏了土壤水平面地带的完整性。如盆东平行岭谷区,大多数土壤在各背斜向斜之间以构造线为轴心,依岩层顺序、沿岩层走向对称性地呈条带状分布,使地带性土壤—黄壤仅呈不连续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
综上所述,本市土壤的水平面分布除受地带性因素支配外,还显著受到非地带动性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母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地形影响显著,随着地势的增高土壤分布的垂直差异十分突出。海拔由低到高土壤分布大体趋势是:沿河两岸分布着新积土 (多在200M以下);在海拔500M 以下(个别地区达800M)的丘陵地区,大多植被破坏殆尽,地表冲刷严重,紫色母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物理风化强,故分布着带有明显母岩特性的紫色土;在海拔350¬¬¬¬¬¬¬¬¬¬¬¬¬¬¬¬¬—650米的石灰岩槽谷区分布着石灰(岩)土;海拔500¬¬¬¬¬¬¬¬¬¬¬¬¬¬¬¬¬—1500M的低山和中山下部,分布着受水热支配明显,反映生物气候对土壤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地带性土壤黄壤;海拔1500 m以上分布着黄棕壤;2100 m以上分布着棕壤。从1500 m左右至2500 m以上的中山上部,还零星分布着山地草甸土。应当指出,由于重庆市地域辽阔,土壤垂直分布高度的上下限,因各地水热条件的不同有100¬¬¬¬¬¬¬¬¬¬¬¬¬¬¬¬¬—200 m的差异,例如,地处东北部的大巴山南坡、巫山西坡,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布高度是:黄壤(700¬¬¬¬¬¬¬¬¬¬¬¬¬¬¬¬¬—1500 m)Ô黄棕壤(1500—2100 m) Ô棕壤、山地草甸土(2100¬¬¬¬¬¬¬¬¬¬¬¬¬¬¬¬¬—2570 m)。而在东南部武陵山、娄山北麓,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布高度是:黄壤(600¬¬¬¬¬¬¬¬¬¬¬¬¬¬¬¬¬—1700 m) Ô黄棕壤(1700¬¬¬¬¬¬¬¬¬¬¬¬¬¬¬¬¬—2000 m)。
随着海拔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粗骨性亦愈明显。随着海拔增高,同一母质发育的土壤属性也发生相应变化。如遂宁组和蓬莱镇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在海拔400 m以下为石灰性紫色土,400¬¬¬¬¬¬¬¬¬¬¬¬¬¬¬¬¬—600 m为中性紫色土,600 m以上为酸性紫色土。因此本市土壤的开发利用差异也随之变化,立体农业明显。
从利用来看,农业耕作土壤多在海拔1000 m以下,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是我市粮食生产基地。水稻土一般在800 m以下,800 m以上则以旱地为主。在海拔1000 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