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救肺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合集下载

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

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

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1止嗽散【来源】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歌诀】止嗽散中百草菀,荆芥桔梗陈白前,诸般咳嗽此方好,调肺下气兼化痰。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36克,甘草12克,陈皮1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6~9克,水煎服,日服2次。

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方解】方中桔梗通肺气,泻火散寒;荆芥散风湿,除表邪;紫菀、百部止咳消痰,润肺下气;白前祛痰止咳;陈皮理气和中,导滞消痰;甘草缓急止咳,和中健脾。

诸药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既无攻击过当之虑,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悟》)。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

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胸膜炎、感冒等疾病引起的咳嗽。

【加减】风寒咳嗽,加生姜、苏叶、防风;风热咳嗽,加连翘、桑白皮、瓜蒌皮、芦根;风燥咳嗽,加桑叶、沙参、麦冬、天冬;暑湿犯肺之咳嗽,加藿香、佩兰、香薷、西瓜翠衣;痰湿中阻之咳嗽,加半夏、茯苓、紫苏子、冬瓜仁。

内伤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加法半夏、茯苓、杏仁、苏子;肺结核咳嗽痰多者,加桑白皮、地皮骨、北沙参、黄连。

2金佛草散【来源】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歌诀】金佛草散生姜枣,辛夏前胡苓荆草,发散风寒力尤胜,化痰止咳疗效佳。

【组成】金佛草、前胡、半夏、茯苓各9克,荆芥穗6克,细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擘)。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发散风寒,化痰止咳。

【方解】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若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必然影响肺主气机宣降的功能,以致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声重等症丛生。

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痰。

方用金佛草、前胡肃降肺胃,豁痰蠲饮;荆芥、细辛、生姜宣散肺气,发散风寒,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半夏、茯苓燥湿化痰,且半夏降气,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甘草、大枣健脾和中,且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性。

中医方剂学第七版方歌汇总

中医方剂学第七版方歌汇总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5.止嗽散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二.辛凉解表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7.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9.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三.扶正解表10.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再造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四.寒下1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1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洋化芒,肠痈初期痛据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大陷胸汤五.温下13.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六.润下14.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15.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七.逐水16.十枣汤八.攻补兼施17.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弱.九.和解少阳18.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19.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20.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达原饮十.调和肝脾21.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22.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23.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十一.调和肠胃24.半夏泻心汤.十二.清气分热25.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氛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26.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十三.清营凉血27.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28.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十四.清热解毒29.黄连解毒汤.30.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31.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四妙勇安汤清瘟败毒饮清骨散当归六黄汤3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十五.清脏腑热33.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34.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35.左金丸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36.苇茎汤.3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清泻肺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38.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39.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40.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41.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十六.清虚热42.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43.香薷散.桂苓甘露散六一散44.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45.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46.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47.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参姜枣,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48.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49.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50.阳和汤.回阳救急汤参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石膏汤五积散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5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耳. 除去半夏名异攻,或加香砂气滞使。

矽肺的中药

矽肺的中药

3、 中药新药研究进展
增昭玉、张琪凤氏以中药矽肺军(简称C,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生产)联合葡萄糖酸锌(简称Zn,西安制药厂一分厂产)进行抗粉尘细胞毒实验研究(4),发现粉尘、药物与肺巨噬细胞(AM)共孵24小时后,C、Zn、C-Zn组AM存活率分别为 83.0%、79.17%和86.17%,吞噬率分别为52.4%、54.6%、50.8%,ATP水平分别为7.03×10-7mol/L、6.61×10-7mol/L、 7.17×10-7mol/L ,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煤尘组(74.0%、46.2%、5.74×10-7mol/L)(P<0.01)。实验结果显示C与Zn保护生物膜、增强AM活性且抑制其吞噬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其效果优于单味药。
2.3血淤型(1):胸胁闷痛,如针刺样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配理气药尤为重要。取其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2.4痰瘀互结型(3):胸痛、胸闷、咳嗽有痰而粘,舌质稍紫,脉结代或弦滑或弦涩,方用化痰逐瘀汤(川贝、浙贝、桔梗、橘红、当归、郁金、白芥子、莱菔子、瓜蒌皮,鲜沥汁兑服)。瘀重加桃仁、红花、丹参。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桑叶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
偏气虚而见气短神疲,喘促者,加胡桃肉15克,山萸肉12克。
偏阴虚者,加生、熟地各10克,枸杞子15克。
潮热盗汗,加地骨皮10克,白薇10克。
咳血,加阿胶(烊服)10克,三七粉(冲服)3克。
陈鹤仙、陈兆铨、王彪氏(5)以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各期尘肺病共37例(其中矽肺29例)(6),疗后咳嗽好转率为86%,气喘好转率为87%,胸痛好转率为97%,胸闷好转率为92%;血清铜蓝蛋白与粘蛋白浓度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经X线胸片疗效判断,治疗好转占27.02%,稳定占70%,进展1例,占2.7%。丹参注射液活血行气化瘀,为尘肺治疗提供了中医理论依据。对血清铜蓝蛋白与粘蛋白浓度的降低作用说明其有阻抑或延缓肺部纤维化的作用。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还显示其有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肺功能、降低痰液粘稠度、抑菌等作用。所以,丹参注射液可能会成为尘肺、矽肺治疗的理想用药。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一、A11、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A、生化汤B、益胃汤C、增液汤D、麦门冬汤E、地黄饮子2、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A、济川煎B、增液汤C、麦门冬汤D、麻子仁丸E、地黄饮子3、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增液汤C、桑杏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4、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A、橘皮前胡B、半夏生姜C、枳壳桔梗D、荆芥防风E、茯苓甘草二、B1、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A.玉液汤B.炙甘草汤C.麦门冬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A B C D E<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A B C D E3、A.2:1B.3:1C.5:1D.6:1E.7:1<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组成冬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7.5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一钱(3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2.4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6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二、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热服。

三、歌括1.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四、功用清燥润肺。

五、主治温燥伤肺。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燥热伤肺,肺失肃降,故气逆而喘,胸胁满痛。

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其病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气阴。

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燥。

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

余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诸药相伍,燥邪得宜,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萎以润肺化痰。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症有重轻。

桑杏汤证燥热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故身热偏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胁满痛,以及心烦口渴,咽而痛等。

故桑杏汤以轻宣肺燥为主,兼以润肺;清燥救肺汤是轻宜润肺与养阴并进。

七、附方及方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一钱五分(各4.5克)、麦冬三钱(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中医治疗燥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燥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燥证的经验良方燥证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证,主要是由燥邪引起的。

那么,中医对燥证是如何认识及治疗的呢?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燥病及其处方用药。

一、概述1.燥证及其常见证型燥证是指由燥邪引起的以眼耳鼻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多发于秋季。

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而引起的病证,但因秋季气候有偏热与偏寒的差异;发病后出现的症状亦有不同,因此,外燥又有凉燥和温燥之分。

燥属六淫之一,有一定的季节性,每易犯肺耗津,初起除发热恶寒外,常伴口干咽痛,鼻燥,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等津液干燥的表现。

内燥是由人体脏腑的津液亏耗而引起的病证,导致津亏液耗的原因有多种,诸如素禀体质津液不足,年老津液日渐干枯,嗜食辛辣或过服温补暗伤阴津,以及秋燥日久不愈耗伤津液等。

2.燥证的常用治法燥证之治,外燥宜宣而祛之,内燥宜润而滋之。

治燥剂应用于治疗燥证。

是用苦辛润燥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

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与滋阴润燥两类。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凉燥,是深秋气凉,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所致,常见恶寒头痛,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等症。

温燥,为初秋天气燥热,或久晴无雨,燥伤肺津所致,常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气逆喘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症。

轻宣外燥方剂的组成,每多选用解表药为主,凉燥用辛温解表药,如紫苏叶、豆豉、生姜等;温燥则用辛凉解表药,如桑叶、薄荷等。

在配伍方法上,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配止咳化痰药,如杏仁、前胡、桔梗、大贝母等;②配养阴润燥药,如沙参、梨皮、阿胶、胡麻仁等;③配清热药,如石膏、栀子、连翘等。

滋阴润燥剂,适用于脏腑津液亏损的内燥证。

内燥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或开裂,舌干少苔,脉细等。

滋阴润燥方剂的组成,常以养阴润燥药为主,常用者如麦冬、生地黄、玄参等。

在配伍方面,常有以下两种情况:①配益气和中药,如人参、茯苓、黄芪、半夏等;②配清热药,如牡丹皮、知母、天花粉等。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常用方剂一、治燥剂轻宣润躁1、杏苏散:【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桑杏汤【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

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翘荷汤【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功能主治】清上宣肺。

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

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3、清燥救肺汤【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功能主治】清燥润肺。

九版《中医内科学》方歌集

九版《中医内科学》方歌集

《中医内科学》(9版)方歌集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学生会 整理编写2013年11月《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方歌集编写凡例 本方歌集按照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体例编写,所有章节、证型、代表方的选择均严格按照教材体例,为便于记忆和归纳,我们在编写时做如下处理:1.所有“某方加减”均按原方处理,如“平胃散加减”以“平胃散”方歌出现,具体加减需结合具体病症进行;2.所有在九版《方剂学》教材中出现的方歌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习参考》(2013年2月修订版)为准,体现编写的一致性;3.所有本方歌集中的内容已安排人员负责校对,方歌与各味药物的对应性明确;编写安排(各章节负责人):第一章 肺系——徐天成第二章 心系——廖宇晖第三章 脾胃系——徐天成第四章 肝胆系——董华(1-5节);常钰(6-9节)第五章 肾系——谢小男第六章 气血津液——桑佳佳第七章 肢体经络——顾敏(1-2节);张颖(3-5节)参编人员:徐森磊 史夏玲 卢梦叶 王 璇 林祺李维峰 张小凡 王国栋 丛绮瑞 缪丹编写过程中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指出,以便我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谢谢! 联系方式:xtc24203@第一章 肺系病症第一节 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 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2.风热犯表证: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附: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中医内科学-中级-方歌整理

中医内科学-中级-方歌整理

中医内科学-中级-方歌整理伤寒方歌太阳病篇桂枝汤(表虚)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麻黄汤(表实)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大青龙汤(表实)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太阳变证五苓散(蓄水)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桃核承气汤(蓄血)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小建中汤(脾虚)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炙甘草汤(阴阳两虚)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小陷胸汤(热实结胸)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连一两,枯萎整个要先烹。

半夏泻心汤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旋复代赭汤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枳朴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小承气汤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金匮方歌痉湿喝栝蒌桂枝汤(柔痉)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肾系病证水肿(1)水肿的病机可归纳为什么?水肿的病机归纳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使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

(2)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水肿以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甚则遍身浮肿为主,肿自下而上者多从足跗始,自上而下者,先见于眼睑、头面。

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致。

鼓胀以单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余处一般不肿。

为肝脾肾疏泄运化功能失调,气血交阻,水聚腹中所致。

(3)阳水、阴水的临床特征。

阳水由肺气失宣,三焦壅滞,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临床症状为颜面先肿,继及全身,腹胀,口渴,小便短涩,大便结,苔黄腻,脉滑或数。

阴水由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临床表现为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胸闷食减,肢冷神疲,便溏尿少,身重腰酸,舌胖苔白,脉沉迟(1)李某,男,21岁,因全身浮肿1周入院。

1年前因全身浮肿在某省级医院住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服用强的松后尿蛋白转阴、病情缓解,但强的松仍维持10mg/d。

1周前因劳累过度、受凉后,又出现眼睑、下肢浮肿,伴发热、咽痛、尿少,当地医院予先锋Ⅵ静脉滴注,现已无发热、咽痛,但全身浮肿,身体肥胖,尿少尿黄,面部满布痤疮,口苦口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水肿(湿热内蕴)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蛇舌草茵陈车前子石苇白茅根薏苡仁茯苓丹参厚朴(2)麦某,男,65岁。

因双下肢浮肿半个月而就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服用心痛定或波依定可控制。

半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全身困重,纳呆,经服用西药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效果不明显。

现在症:双下肢浮肿,朝轻暮重,腰酸膝软,全身乏力,纳呆口淡,尿少,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生姜陈皮泽兰益母草川牛膝淋证1.淋证的基本治则是?实则清利,虚则补益2.尿血与血淋如何鉴别?鉴别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或仅有轻微胀痛或热痛,而血淋则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中医内科学中级方歌

中医内科学中级方歌

伤寒方歌太阳病篇桂枝汤(表虚)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麻黄汤(表实)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大青龙汤(表实)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太阳变证五苓散(蓄水)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桃核承气汤(蓄血)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小建中汤(脾虚)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炙甘草汤(阴阳两虚)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小陷胸汤(热实结胸)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连一两,枯萎整个要先烹。

半夏泻心汤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旋复代赭汤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枳朴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小承气汤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少阳小柴胡汤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萎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萎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巨。

《方剂学》74清燥救肺汤(王付)

《方剂学》74清燥救肺汤(王付)

74清燥救肺汤(王付)这一堂我们学习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这个方,是《医门法律》中的一个方。

这个方,方的组成有桑叶、石膏、麦冬、麻仁、阿胶、人参、杏仁、枇杷叶、甘草所组成。

这个方用量从临床治病来看,你们说总的认识这个方,用量是偏小还是偏什么呢?从总的来说,它是偏小了。

我的认为呀,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方的用量加大二到三倍。

我们在临床中用古人的方,除了用药之外,用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有时间的话,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做一做。

假如说,你在明朝之前,或者是明朝以后。

凡是在明朝之前,方定的量绝大部分是比较准确的;到明朝以后,离我们今天是比较近的,定的量不是偏大就是偏小。

他为何要这样定?我估计,他告诉药的时候,他在用量方面做了一个什么?变化。

就是告诉别人,我开这个方有效,你开这个方,如果重视调整用量有效,如果忽视了用量,那效果就怎样?不够理想。

这个方是什么朝代的?与今天相对来说,是比较近的。

这个方在煎煮方面,它主张煎的时间怎样?是偏短的。

我们今天用,煎煮到二三十分钟就行。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到当今人们认识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说矿石类煎煮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我们在学习古人方的时候,他在应用矿石类药的时候,大部分都没有煎煮的时间偏长。

我在临床中开方的时候,受古人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让病人先煎。

我们要借鉴古人的认识。

清燥救肺汤这个方的功用,你们说这个燥,它是清的还是润的?燥是靠清,还是靠润?这个方名啊,他说是清燥救肺汤,我的认为呀,应该是清肺润燥汤。

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病,一个方面是热,一个方面是燥。

同时根据方中的用药,它还有益气养阴。

从当今认识清燥救肺汤的时候,认识到,它的药理作用和谁差不多?和杏苏散差不多。

这是当今西医,或者说我们中医,在研究药理作用的时候,发现这些方药理作用差不多。

有一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哪一个问题?你比如说,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寒邪作用的特点是什么?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热引起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医今天研究,还是停留在研究西医研究这个水平上,没有和我们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

各种咳嗽的中药方

各种咳嗽的中药方

各种咳嗽的中药方展开全文『外感咳嗽』一、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陈皮(去白)500克。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中医张立志:(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麻黄12g,荆芥15g,杏仁12g,桔梗15g,紫菀15g,百部15g,防风10g,白前15g,陈皮15g,甘草6g。

喉痒厉害的多加蝉衣10g,有内热的加黄芩10g。

(自改)风寒咳嗽---(咳较重寒较轻用):麻黄12g,荆芥12g,杏仁10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防风10g,白前10g,陈皮10g,甘草5g。

辛夷10g,茯苓10g,黄芩10g。

(无内热或痰多清稀者,可去黄芩,加款冬花,无痰去茯苓)。

款冬花与紫菀,款冬花发于冬令,虽雪积冰坚,其花独艳,性温可知,然轻扬上达,用在风寒痰饮之咳嗽,最为合适。

而紫菀与款冬花,性味功用无大区别,在临床上,风寒轻而兼热者多用紫菀,风热轻而兼寒者多用款冬花,也是大同小异。

紫菀与款冬花相伍,为临床化痰止咳的常用对药。

紫菀辛散苦泄,祛痰作用明显,偏于化痰止咳;款冬花辛温,止咳作用较强,偏于宣肺止咳,二药相须合用,可收消痰下气之功,止咳之效倍增。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

中药方剂汇总四方剂学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方剂分类总结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健脾燥湿完带汤――补脾祛湿以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湿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丸――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膏、母相配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养营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缓急止痛,敛阴舒筋止筋惕肉目闰,防附子过于燥热镇肝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潜阳熄风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清暑益气汤――清热泻火除烦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汤――疏肝清热,引药入肝胆经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剂,中医精华总结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微渴,⾆边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连翘9g ⾦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豉6g ⽜蒡⼦9g 芦根30g ⽣⽢草6g 淡⽵叶6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咳,猩红热,流⾏性腮腺炎,急性⽀⽓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疹,⽔痘,⼄型脑炎,流⾏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汗或少汗,⼝微渴,⾆边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急性⽀⽓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性脑脊髓膜炎,⼄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膜炎,药物性⽪炎等。

3.陈⽒解凉表邪⽅(《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热畏风,头痛咳嗽,⼝渴,⾆苔⽩,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咳。

处⽅: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于急性⽀⽓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渴,有汗或不多,⼼烦,咳嗽,咽痛,⾆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葱⽩9g 桔梗6g ⼭栀⼦6g 淡⾖豉9g 薄荷3g 连翘6g ⽣⽢草3g 淡⽵叶3g应⽤:⽤于感冒,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壮热,⼼烦热⽽渴,头痛,微恶寒或周⾝有拘束之感,⽆汗或少汗,⾆苔⽩或黄,脉洪滑⽽浮。

脾胃病100个方剂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那么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主治:1.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辩论稀溏,脉大而虚软。

经典名方清燥救肺汤的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进展

经典名方清燥救肺汤的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进展

经典名方清燥救肺汤的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进展作者:杨斯翔吴文辉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2)16-2044-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16.23摘要清燥救肺汤出自清代喻昌所著《医门法律》,由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组成,是治疗温燥重证、气阴两伤之代表方。

2018年,该方纳入我国《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为厘清其发展脉络,明确其功能主治,本文收集了记载清燥救肺汤的古籍与现代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方剂来源与组成、药物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功能主治与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部分医籍在该方药材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的记载上有所差异;该方以清燥、生津、滋阴、益气为主要功效,以“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为主治,现代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关键词清燥救肺汤;经典名方;历史沿革;临床应用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odern application process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Qingzao jiufei tangYANG Sixiang1,WU Wenhui2(1. College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Luzhou 646000, China; 2. Dept. of Pharmacy,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ongqing 400021, China)ABSTRACT Qingzao jiufei tang,which is derived from Yuchang’s Medical Laws in the Qing dynasty, composes of Folium Mori, Gypsum Fibrosum, Glycyrrhiza uralensis, Panax ginseng, Sesamum indicum, Equus asinus, Ophiopogon japonicus, Prunus armeniaca and the leaves of Eriobotrya japonica. It is a representative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yndrome of warm-dryness and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In 2018, it was included in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 (the First Batch).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larify its 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of Qingzao jiufei tang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source and composition of it, its origin andprocessing, dosage, 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 and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 with a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Results show that some medical books differ in origin, processing and dosage of the formula. This formula takes moistening dryness, encouraging production of body fluids,nourishing Yin,tonifying Qi as the main efficacy. “Qi depression, flaccidity, dyspnea and vomiting” is the main indication. It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clinic, involving respiratory diseases,skin diseases, digestive diseases, etc.KEYWORDS Qingzao jiufei ta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燥證的中医内涵广泛,涵盖了现代医学呼吸系统、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 (总分96.60, 做题时间120分钟)B1题型1.属八正散中部分清热利湿药的是SSS_SINGLE_SELA滑石、甘草、青黛B滑石、茯苓、猪苓、泽泻C滑石、木通、竹叶D滑石、车前子、木通E滑石、通草、竹叶2.桑菊饮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3.既可温中散寒,又能补气健脾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4.枳实导滞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5.大承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6.既可温肾益精,又可润肠通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温脾汤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7.大定风珠主治SSS_SINGLE_SELA热极生风B肝阳化风C阴虚风动D血虚生风E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8.桑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9.养阴清肺汤证的病机为SSS_SINGLE_SELA肺肾阴亏,虚火灼金B木火刑金C温燥犯肺,气阴两伤D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毒热熏蒸,津液被灼E胃虚有热,津液不足,气火上进,灼伤肺津10.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11.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1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益气,降逆止呃B降逆止呃,益气清热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E和胃降逆,开结除痞13.普济消毒饮的功效是SSS_SINGLE_SELA清营解毒,益气生津B清营解毒,透热养阴C清热解毒,凉血散瘀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E清热解毒,疏散风邪14.理气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B消法C和法D温法E下法15.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16.川芎茶调散用防风在于SSS_SINGLE_SELA祛风胜湿止痛B散肝舒脾C疏风散结消肿D疏散脾胃伏火E疏风散邪止痛17.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18.竹叶石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19.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0.既可温阳补血,益气温经,又能和血通痹,散寒通滞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21.健脾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22.温脾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23.治疗"脾约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2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25.麦门冬汤主治SSS_SINGLE_SEL 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26.既滋肺胃,又降逆气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27.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28.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29.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30.真人养脏汤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31.吴茱萸在左金丸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32.越鞠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33.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清,脉虚大而数,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34.肝寒犯胃,胃中虚冷所致的胃脘疼痛,呕吐嘈杂,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35.实脾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36.清暑益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37.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38.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39.健脾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40.麻子仁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41.治疗热厥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42.一贯煎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43.清燥救肺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44.既滋肺肾,又止咳化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45.调理肝脾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46.被喻嘉言称"逆流挽舟"之法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47.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48.乌梅丸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49.吴茱萸在吴茱萸汤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50.定喘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51.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脉细弱者,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52.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胸闷胁痛,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能温阳健脾,又可行气利水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B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54.尿色浑赤,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最宜选用的方是SSS_SINGLE_SELA导赤散B八正散C萆薢分清饮D小蓟饮子E猪苓汤55.六一散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泻火逐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57.小建中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祛寒,补气健脾B温中补虚,和里缓急C温中行气,燥湿除满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E温经益气,和血通痹58.保和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59.大承气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60.镇肝熄风汤圭治SSS_SINGLE_SELA风邪头痛B肝胆实火上扰头痛C肝阳上亢之头痛D风痰上扰之头痛E风寒头痛61.镇肝熄风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62.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杏苏散D养阴清肺汤E麦门冬汤63.既滋肺肾,又解疫毒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64.回阳救逆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65."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66.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67.附子、黄芩同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真武汤B半夏泻心汤C黄土汤D定喘汤E小青龙汤68.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SSS_SINGLE_SELA2:1B1:2C8:3D3:8E1:869.百合固金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70.凉膈散与桃核承气汤在组成上均含有SSS_SINGLE_SELA大黄、厚朴、枳实B大黄、人参C大黄、芒硝、甘草D大黄、芒硝、厚朴、附子E大黄、干姜71.既能温阳化饮,又可健脾利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72.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燥救肺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冬桑叶10g杏仁10g枇杷叶(刷去毛)3片真阿胶(烊化)6g 麦门冬6g胡麻仁(炒研)3g人参10g甘草3g石膏15g
【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虚,头痛身热,鼻燥咽干,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证析】此为温燥伤肺而设。

多因初秋久晴无雨,空气干燥,肺吸燥热之气,灼烁肺津,影响肺气正常宣降而成。

燥伤肺经气分,则头痛身疼;肺气不利,则干咳无痰;燥邪伤津,肺系失満,则鼻干、舌干、咽燥;邪热伤气,则肺气亦为之损伤。

综上,此证的基本病理是:温燥犯肺,宣降失常,津气两虚。

【病机】温燥伤肺,津气亏损。

【治法】清宣燥热,养阴益气法。

【方义】温燥犯肺,津气两伤,法当清宣燥热,养阴益气,使感受燥热得清,痹郁肺气宣降,损失津气得补,诸证才可向愈。

此方用桑叶清宣燥气,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石膏清解肺热,是为消除病因,调理功能而设。

阿胶、麦冬、胡麻滋润肺阴,人参、甘草补益肺气,是为津气两虚而设。

合而成方,能呈清宣燥热,津气双补功效。

此方配伍宣肺、清热、益气、滋阴四类药物,展示了宜中有清,泻中有补,祛邪扶正,津气兼顾的配伍形式。

治疗温燥犯肺何以要配宣降肺气药物?宣降肺气何以不用麻黄而用桑叶?须知燥邪犯肺,也要引起肺气郁而不宣,逆而不降,如不配伍宣降肺气药物,也就不能恢复肺卫功能。

但因肺阴已为燥邪所伤,辛温在所当禁,喻昌有感于辛温药物绝非肺感燥气所宜,才用桑叶宣散燥邪,辅以清润,只此一变,遂开治疗外燥犯肺先河。

【应用】
1.此方首开治疗外感燥热之端,凡燥热伤肺,热象显著,即可使用。

痰多可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血枯可加地黄滋阴补血;心肝火旺,木火刑金,可加水牛角、羚羊角或牛黄清心肝之火。

亦不限于外燥,审其肺阴亏损,宣降失常,均可使用。

2.印会河以咳喘白沫为主症,不论其为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见此证即用此方,效果非常明显,虽不能尽愈请疾,但对缓解证象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歌括】
救肺汤中参草麻,阿胶膏杏麦枇杷,
经霜收下冬桑叶,温燥犯肺服之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