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之治燥剂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f41659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6.png)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麦门冬七升(60克)、半夏一升(9克)、人参三两(6克)、甘草二两(4克)、粳米三合(6克)、大枣十二枚(3枚)。
二、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四、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五、主治1.肺阴不足。
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
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
《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
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故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药,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
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
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
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为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为惬当之剂。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璐:“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
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
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
方剂学笔记-治燥剂
![方剂学笔记-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de20919f6bec0975f465e268.png)
◆人体失去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
◆外燥:温燥、凉燥;内燥:上→肺,中→胃,下→肾、大肠
◆燥,作为外邪来讲,都于秋天发生。所以一般称它为秋燥。秋燥都容易伤肺。秋天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初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时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人把这种凉燥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陈皮 理气化湿
茯苓 健脾渗湿
佐2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补脾
◆杏仁是辛温的,它擅长于通过发散风寒,解除凉燥之邪,杏仁能够降肺气,也能化痰。
◆苏叶中等量理气,大剂量发散,小剂量能解郁,可以疏通气血解郁。它入气分又入血分。
◆外来凉燥,使肺气闭郁,所以以苏叶这种辛温之品,轻宣凉燥发散。杏仁宣通了肺气,津液能够布散。而且3主证当中,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秋燥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症状。所以杏仁能宣肺,宣降肺气,因此起到止咳化痰作用。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方剂治燥剂
![方剂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2d2cedeefc4ffe473268ab3d.png)
2021/8/14
3
杏苏散
录自《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9g) 杏仁(9g) 半夏(9g) 茯苓(9g) 橘皮(6g) 前胡(9g) 苦桔梗 (6g) 枳壳(6g) 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 外感凉燥证。
2021/8/14
第一节 轻宣外燥
1.适应症:轻宣外燥剂,主治外感凉燥或 温燥为证。 2.常用药:a.凉燥(深秋季节)——杏仁、 苏叶等苦辛温润药物为主组方,取其轻宣凉 燥 , 代 表 方 剂 如 杏 苏 散 。 b. 温 燥 ( 夏 末 秋 初)——常用桑叶、杏仁、沙参等,取其轻 宣燥热,代表方剂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用于治疗肺部慢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矽 肺、慢性咽侯炎、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者。
3、可加沙参、玉竹、石斛等。
2021/8/14
18Biblioteka 液汤《温病条辨》【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 (24g) 细生地八钱(24g) 【功用】 增液润燥。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2021/8/14
2021/8/14
6
【组成】 桑叶(9g) 石膏(8g) 甘草(3g) 人参(2g) 胡麻仁炒(3g) 真阿胶(3g) 麦门冬(4g) 杏仁(2g) 枇杷叶炙黄(3g)
【功用】 清燥润肺。
【主治】 温燥伤肺证。
2021/8/14
7
【方解】 本方所主系燥热伤肺之重证。
本方与桑杏汤虽均治温燥,但本方以清肺燥 与养气阴的药物组成,较桑杏汤的养阴润肺 作用为强。故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 症见身热不甚,干咳少痰,右脉数大者,宜 桑杏汤;若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 身热,干咳,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 而数者,宜用清燥救肺汤。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https://img.taocdn.com/s3/m/de1cda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1.png)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组成冬桑叶三钱(9克)、石膏二钱五分(7.5克)、人参七分(2克)、甘草一钱(3克)、胡麻仁炒,研,一钱(3克)、真阿胶八分(2.4克)、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3.6克)、杏仁去皮尖,炒,七分(2克)、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克)。
二、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热服。
三、歌括1.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四、功用清燥润肺。
五、主治温燥伤肺。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燥热伤肺,肺失肃降,故气逆而喘,胸胁满痛。
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其病除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外,并见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脉虚大等气阴两伤之症状,治宜清燥润肺,切忌辛香苦燥之品,重损气阴。
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燥。
以石膏麦冬为臣,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如此配合,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质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碍桑叶轻宣之性。
余皆为佐药,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诸药相伍,燥邪得宜,气阴得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故以清燥救肺名之。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萎以润肺化痰。
本方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症有重轻。
桑杏汤证燥热较轻,故身热不高,咳嗽不甚;清燥救肺汤证燥热较重,故身热偏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胁满痛,以及心烦口渴,咽而痛等。
故桑杏汤以轻宣肺燥为主,兼以润肺;清燥救肺汤是轻宜润肺与养阴并进。
七、附方及方论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三钱(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一钱五分(各4.5克)、麦冬三钱(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ab3d11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4.png)
展望
01
拓展应用范围
随着对治燥剂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其 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 将探索治燥剂在治疗其他疾病中的可 能性,挖掘其在多种病症中的治疗作 用。
02
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
针对治燥剂的联合用药与复方研究是 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其他药 物或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燥 剂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 选择。
治燥剂的重要性
适应症广
治燥剂适用于多种燥证,如温燥 、凉燥、肺燥、肠燥等,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疗效显著
对于因燥证引起的各种症状,如 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 ,治燥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调节人体机能
治燥剂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调 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燥剂的历史与发展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治燥剂的 国际影响力也将逐渐增强。未来研究 将致力于推动治燥剂的国际化发展, 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传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燥剂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
用法一
治燥剂适用于各种因燥邪所致的疾病,如皮肤干燥、口渴 咽干、干咳少痰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 燥剂。
用法二
治燥剂多为口服药剂,一般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用量需根 据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确定。在服用治燥剂期间,患者应保 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三
治燥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治燥剂 的反应可能不同。若使用治燥剂后症状未改善或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02
治燥剂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轻宣外燥剂
适用于轻症和初起,如杏苏散、桑杏汤。
滋润内燥剂
方剂学7治燥剂、袪湿剂、袪痰剂
![方剂学7治燥剂、袪湿剂、袪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356fcae8524de518964b7dc5.png)
温化寒痰
方名
三子养 亲汤
君药 臣 药
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佐药
使药
功效
温肺化痰, 降气消食。
方歌
三子养亲袪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化痰息风
方名
半夏白 术天麻 汤
君 药
半夏 天麻
臣药
白术 茯苓
佐药
橘红
使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
化痰息风, 健脾祛湿。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草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方剂学
第七讲 治燥剂、袪湿剂、袪痰剂
治燥剂
• 轻宣外燥 • 滋阴润燥
轻宣外燥
方名
杏苏散
君药 臣药
苏叶 杏仁 前胡 桔梗 枳壳
佐药
半夏 茯苓 大枣 栀子皮 梨皮 橘皮 生姜 甘草
使药 功效
甘草 轻宜凉燥, 理肺化痰。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宜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叶 杏仁
八正散
滑石 木通
萹蓄 瞿麦 车前子
山栀子仁 大黄 甘草
甘草
清热泻火, 利水通淋。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三仁汤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滑石 茵陈 黄芩
滑石 通草 竹叶 石菖蒲 藿香 白豆蔻 木通
半夏 厚朴
宜畅气机, 清利湿热。
三仁杏蔻薏苡仁,扑夏通草滑竹存, 宜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清在气分。
君药 臣药
茯苓 桂枝
佐药 使药
白术 炙甘草 炙甘草
功效
温阳化饮, 健脾利湿。
方歌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0e06f52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f.png)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玄参一两(30克)、麦冬连心八钱(24克)、细生地八钱(24克)。
二、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四、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五、主治阳明温病。
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乃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
阳明热结,必伤阴液,若其人邪热炽盛,形证俱实,当用承气汤攻下,泻热以救阴;若其人阴素虚,或津液大伤者,不可予承气汤,攻之必重竭其津。
治宜滋阴润燥通便。
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
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
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
然本方旨在助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若服后不大便者,尚需再服,或加大黄、芒硝服之。
故吴氏又说:“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总之,本方乃滋阴润燥之剂,只适用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瑭:“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
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蠃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温病条辨》)。
方剂学 治燥剂【73页】
![方剂学 治燥剂【7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4adad4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8.png)
方 论
桑 杏 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梨皮一钱 栀皮一钱【用法】
·桑 杏 汤·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主治】 外感温燥证 伤于肺卫,其病轻浅:头痛,身热不甚;燥热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邪气 伤肺,肺失清肃: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温燥之象: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病机】 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治法】 轻宣凉润,清肺止咳
·清燥救肺汤·
4、现代运用: 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 支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清燥救肺汤·
喻昌:…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医门法律》
*桑叶配石膏:泄肺热之力,润燥止咳。
*杏仁配枇杷叶:清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
·清燥救肺汤·
*配伍要点: ①桑叶+石膏; ②清泄燥热+益气养阴,标本兼治。
·清燥救肺汤·
【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燥热伤肺重证之主方。2、辨证要点: 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3、临证加减:痰多难咯,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热甚,加羚羊角以清热凉血;咯血,去人参加水牛角、生地、仙鹤草。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725cc45ebe23482fb4da4c8d.png)
第十四章 治燥剂1、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2、适应病证:⑴外燥证:①凉燥 :深秋;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②温燥 :初秋;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⑵内燥证:①成因:素体阴虚;年老津亏;饮食嗜食辛辣;误用汗吐下法②表现: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中燥渴,干呕食少,消渴,便秘。
3、分类:轻宣外燥 --外感凉燥或温燥证滋阴润燥 --内燥证4、使用注意:①分清外燥(凉燥还是温燥)或内燥②分清外燥、内燥的兼夹主次 ③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 ④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慎用。
第一节 轻宣外燥杏苏散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凉燥证伤及皮毛 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凉燥伤肺 水津不布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脉弦功用: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 君:苏叶:发表散邪杏仁:宣利肺气,止咳臣:前胡: 降气化痰; 助君解表;偏凉 桔梗、枳壳:宣利肺气 佐: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健脾生津使:甘草配伍特点:体现了苦温甘辛法(化、温、宣)《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使用注意:勿拘泥于秋燥,常用于风寒咳嗽轻证桑杏汤 Ⅰ类 《温病条辨》主治:外感温燥证伤卫 身热不甚温燥(轻)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伤肺 肺失清肃 咳嗽耗津灼液 功用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君:桑叶:清宣燥热 杏仁:宣利肺气 臣:豆豉:轻宣透热浙贝:清化热痰沙参:润肺止咳化痰佐:栀子皮: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比 较:桑杏汤与杏苏散桑杏汤与桑菊饮加减变化:1、外感燥热较重,加荆芥、薄荷2、燥热灼伤肺络而见鼻衄,加白茅根使用注意:1、药量宜轻,“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考点:治燥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考点: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94629e0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2.png)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考点:治燥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考点:治燥剂
1、轻宣润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陈夏前,苓枳甘桔枣姜研,轻宣温润治凉燥。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治温燥,杷麻胶人麦桑叶,草杏仁膏。
桑杏汤
桑杏汤中用豆豉,沙参贝母梨皮栀,干咳无痰又身热,清宣温燥润肺咳。
2、滋阴润燥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贝母玄参甘桔藏,当归芍药麦冬配,咳喘痰血肺肾虚。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粳米甘草枣,肺胃阴虚咳逆证,滋养肺胃降逆和。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玄地冬,贝母薄荷芍丹草,时疫白喉是妙方。
增液汤
增液汤中玄地冬,滋阴润燥能通便。
益胃汤
益胃生地与麦冬,沙参玉竹加冰糖,阳明温病胃阴损,养阴益胃是妙方。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4f3ccf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8.png)
《方剂学》治燥剂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
在方剂学中,治燥剂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方剂,它主要用于治疗燥热内盛、阴液亏损等疾病。
治燥剂具有清燥化热、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等药理作用,能够平衡体内阴阳失调、调节体液代谢,达到治疗燥热疾病的功效。
燥热症候是指病证特征以燥热内盛为主,常表现为口渴、咽干、便秘、小便黄赤、目赤等症状。
燥热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燥热病证是阴液亏损和阳明失和所致,治疗燥热病证需要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治疗方法。
治燥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类药物组方,它们能够有效地治疗病证燥热病症。
治燥剂的配方特点是药物结构合理、药物配伍科学、药效协同,通过药物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滋阴慎阳、清除燥热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治燥剂常用于治疗口渴、咽干、便秘等燥热病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常见的治燥剂有清肺化痰剂、滋阴潜阳剂、润肺化痰剂等。
其中,清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慢性咳嗽、痰黄等症状的方剂,如杏苏风热散。
杏苏风热散由杏仁、川贝母、苏子、生甘草组成,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川贝母能够润肺化痰、清心热,苏子能够散风燥湿、化痰泽燥,生甘草能够和中调和、缓急止痛。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清除燥热、润肺止咳,达到治疗慢性咳嗽的作用。
滋阴潜阳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阴虚、阳亢等症状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牛蒡子、麦冬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能够滋阴潜阳,山药、山茱萸能够补中益气、固精止汗,牛蒡子、麦冬能够清燥润肺、益阴生津。
这些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能够滋阴潜阳、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阴虚阳亢的作用。
润肺化痰剂是用于治疗燥热病症中的痰热混结等症状的方剂,如平胃汤。
平胃汤由麦冬、杏仁、鱼腥草、黄芩组成,麦冬能够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杏仁能够清燥化痰、止咳平喘,鱼腥草能够清热解毒、化淤止痛,黄芩能够清热泻火、解毒燥湿。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eedad80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8.png)
【组成(zǔ chénɡ)】
元参一两 麦冬连心,八钱 细生地八钱
吴塘,字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 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 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 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在 《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 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 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都是后世 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阴虚气耗: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肺胃阴亏,虚气上逆。(其病在肺,其源在胃,母子同病)。
【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麦门冬汤
【方解】 君:麦门冬 — 养阴生津,清降虚火,润肺益胃 臣:人参(rénshēn)、甘草 — 益气生津,补中益肺 佐:半夏 — 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阴虚之象:脉数无力或细数。
【病机】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于上。
【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养阴清肺汤
【方解】 君:大生(dà shēnɡ)地 ——清热养阴,滋肾水以救肺燥。 臣:玄参——清热养阴,解毒利咽。
麦冬——养阴生津,清热润肺。 地、玄、冬相配:滋肾水,清虚火,润肺燥,解疫毒。
燥热(zào rè)伤肺
肺失宣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膈满闷 气阴两伤:咽喉(yānhóu)干燥,口渴鼻燥 ,舌干无苔,脉虚
大而数。
【病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法】 清燥润肺。(清宣燥热,益气养阴)。
第十七页,共42页。
清燥救肺汤
【方解】 君:桑叶(sānɡ yè)——轻清宣泄肺中燥热而止咳。 臣:石膏——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1. 轻宣外燥——凉燥或温燥 2. 代表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3. 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4. 代表方: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jīntāng)、玉液汤、增液汤。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469d2d23be1e650e53ea9907.png)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杏仁桔梗枳壳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组方原理】君:苏叶—发表散邪,开宣肺气;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邪;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肺化痰。
佐: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理气行滞;佐使:生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调和诸药。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趣记: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
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要点二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组方原理】君:桑叶—清宣燥热;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贝母—清化热痰;沙参—养阴生津。
佐:栀子皮—清泻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趣记:伤心吃只沙梨呗!桑杏豉栀沙梨贝【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要点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治燥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46e31c80551810a6f4248652.png)
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神。
酸枣仁汤
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肝血不足,
虚热扰神证
虚烦不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柔肝缓急
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躁
磁朱丸
重镇安神聪耳明目
心肾不交证
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服之宜。
珍珠母丸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阳亢血虚不足之神志不宁证
少寐,惊悸,眩晕,脉细弦
珍珠母丸归地参,犀沉龙齿柏枣仁;朱砂为衣茯神入,镇心潜阳又宁神。
天王补心丹
补心安神滋阴清热
阴亏内热,
玉液汤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安神剂
方名
功效
主治
辨证要点
方歌
第9章、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火偏亢
阴血不足证
惊悸失眠,舌红,
脉细数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镇心泄火可复康。
清燥救肺汤
清燥润肺
燥热伤肺
重证
身热,干咳少痰,
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解毒Biblioteka 咽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
一轮考点方剂22治燥剂
![一轮考点方剂22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750af9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4.png)
一轮考点方剂22治燥剂轮考点每日推送研习方青竹剂知识点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答:【概念】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或治燥剂。
【适应范围】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的病证;平息内风剂,适用于内风所致的病证。
【分类】分为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类。
治风剂的配伍规律答:外风,其证有风寒、风湿、风热的区别,常配伍祛寒、祛湿、清热之品;内风之实证,多以平肝息风药为主方,因热盛伤津灼液,或炼液为痰,常配清热、养阴、化痰之品;内风之虚证,多指阴虚血亏而生风,多以滋阴养血药为主,或配平肝潜阳药。
治风剂的注意事项答:a.辨清风病的内、外属性,以确立疏散或平息之法;b.鉴别病邪的兼夹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针对性配伍;c.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对此应该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兼而治之。
方剂01:大秦艽汤【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临床表现】*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方解】*君:秦艽—祛风通络;*臣: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佐使: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以补血养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化气生血;生地、黄芩、石膏—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注意事项】*本方组成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若口眼喎斜属内风所致者,不宜使用。
【配伍特点】*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
方剂02:川芎茶调散【方歌】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临床表现】*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君:川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并为诸经头痛要药;*臣:薄荷、荆芥—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佐使:羌活—治太阳经头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协助君、臣→增强疏风止痛之效;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剂-15治燥剂
![方剂-15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123a35712b160b4e767fcfa7.png)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一、概述治燥剂的适用范围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凡秋季外感温燥或凉燥之邪,以及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甚或开裂等,均为治燥剂的适应范围。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分清外燥和内燥。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
二、轻宣外燥杏苏散【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陈皮【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配伍意义】方用辛温轻宣之苏叶宣肺散邪,微温而润之杏仁降肺止咳,合而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止咳为君。
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理肺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枳壳降气宽胸,二者宣降并用,助杏仁、苏叶理肺消痰,共为臣。
桑杏汤【组成药物】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但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清燥救肺汤【组成药物】霜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
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鉴别】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均可轻宣温燥,养阴润肺,用于温燥伤肺之证。
但桑杏汤辛凉甘润合法,长于清宣燥热,润肺止咳,适宜于外感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长于清燥润肺,养阴益气,适宜于外感温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治燥剂
![治燥剂](https://img.taocdn.com/s3/m/96ed52c058f5f61fb736660a.png)
概说 代表方剂
1、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2、适应病证
⑴外燥证
①凉燥 ②温燥 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
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⑵内燥证
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中燥渴,干呕食少, 消渴,便秘。
生地—重用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君) 玄参、麦冬、白芍—滋阴清热解毒。(臣) 丹皮—清热凉血消肿。(佐) 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 薄荷—辛凉散邪利咽。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
3、分类
轻宣外燥 --外感凉燥或温燥证
滋阴润燥 --内燥证
4、使用注意
⑴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中又须分清是凉燥还
是温燥 。
⑵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治燥剂,还须酌
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但总以甘寒或咸
寒者为宜。
⑶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 者忌用。
第一节
轻宣外燥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津亏肠燥所致大便秘结之 常用方,又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 的基础方。 临床以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 沉而无力为辨证要点。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
生地 丹皮
玄参 贝母
麦冬 白芍 薄荷 生甘草
主治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方解
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疏散风寒,降气化痰 宣利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轻理 宣肺 凉化 燥痰
佐
茯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笔记之治燥剂清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凉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头痛身热,干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所致内燥证上燥---肺:干咳,咽干鼻燥中燥---胃:易肌,干呕食少下燥---肾:消渴,大肠津亏注意:1.燥邪易伤津耗气,应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药2.注意顾护脾胃1.杏苏散【方解】君药: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臣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佐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配伍特点】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遵《素问》“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桑杏汤【方解】君药: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臣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佐药: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配伍特点】因本方证邪气轻浅,故诸药用量较轻,且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正如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用药鉴别】桑杏汤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使凉燥解而津液布。
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使燥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用桑叶、杏仁,皆可治疗外感咳嗽、受邪轻浅、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
桑菊饮方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侧重于疏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治疗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恶风、头痛等风热表证桑杏汤虽亦配伍辛凉解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3.清燥救肺汤【方解】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臣药: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原方中石膏煅用,颇具深意。
喻氏将其煅用,且用量极轻,是取其清肺热而不伤胃气之意。
麦冬---甘寒,养阴润肺。
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
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佐药: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素问》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使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配伍特点】全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是为本方配伍特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用药鉴别】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证有轻重。
桑杏汤证属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咳嗽不甚、右脉数大者,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为法;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4.麦门冬汤【方解】君药:麦冬(七升)---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臣药:人参---益气生津佐药: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半夏(一升)---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使药: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于大量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主从有序,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
本方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5.养阴清肺汤【方解】君药:大生地---甘寒人肾,滋阴壮水,清热凉血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冬--养阴清肺佐药: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敛阴和营泄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佐使: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配伍特点】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是邪正兼顾,养肺肾之阴以扶其正;凉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
本方是治疗阴虚白喉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6.百合固金汤【方解】君药: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肺阴亏)生地、熟地---并用,滋肾壮水,其中生地兼能凉血止血。
(肾阴亏)三药相伍,为润肺滋肾,金水并补的常用组合臣药:麦冬---甘寒,协百合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清虚火,兼利咽喉佐药:当归---治咳逆上气,伍白芍以养血和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佐使: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散结,并载药上行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为滋肾保肺,金水并调,尤以润肺止咳为主;二为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标本兼顾但以治本为主。
本方以百合润肺为主,服后可使阴血渐充、虚火自清、痰化咳止,以达固护肺阴之目的,故名“百合固金汤”。
本方为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气喘,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7.增液汤【方解】君药: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臣药: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配伍特点】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汤”。
本方咸寒苦甘同用,旨在增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本方为治疗津亏肠燥所致大便秘结之常用方,又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为辨证要点。
8.玉液汤【方解】君药:生山药---补脾固肾止便数,润燥生津止口渴生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臣药:知母、天花粉---滋阴润燥止渴佐药:鸡内金---有助脾胃运化,使水谷化生津液葛根---生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五味子---敛阴生津,且能固肾涩精。
9.琼玉膏△【用法】人参、茯苓为末,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
温酒化服。
【方解】君药:生地黄---滋阴壮水臣药:白蜜---养肺润燥二药相配,金水相生,壮水制火。
佐药:人参、茯苓---补气益气,培后天之本,使土旺金生。
【配伍特点】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之效,使水盛则火制,土旺则金生,肺得濡润,治节有权,其咳自愈。
【配伍特点】诸药相伍,共奏补气生津,润燥止渴之效。
15.治燥剂15.1轻宣外燥杏苏散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大枣桑杏汤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清燥救肺汤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15.2滋阴润燥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清养肺胃,降逆下气1.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阴清肺汤白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玉液汤消渴气阴两虚证益气滋阴,固肾止渴口干而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琼玉膏肺痨肺肾阴亏证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干咳少痰.咽燥咯阻,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生地黄、人参、白茯苓、白蜜增液汤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增液润燥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玄参、麦冬、细生地百合固金汤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熟地生地百合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