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立体图形知识体系,还为后续学习球体、圆锥曲线等更复杂的三维图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说学情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对复杂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如面积、体积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但对三维空间图形的认识还需加强。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习困难可能主要集中在理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准确应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圆柱与圆锥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目标达成通过课堂讲解、实物演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识别,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决策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圆柱与圆锥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其特征;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测量、计算,体验体积公式的由来,突破难点。
5.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选择: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
一 圆柱与圆锥-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一圆柱与圆锥-【金榜行动】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圆柱和圆锥。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基于第四章《几何图形》的认知,先让学生了解圆柱、圆锥的形状特征,然后带领他们探索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章所学的知识点是升华全书内容的重点,也是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认识圆柱、圆锥的形状特征及区别;•能够掌握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圆柱、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等方法。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今天授课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通过提问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启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及区别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教师通过图形和实物讲解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公式的来源和意义。
第三步:练习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置难度和数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将所学到的知识成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
第四步:巩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在合作和分享中的习惯。
第五步:小结教师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难点,再次给出圆柱、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及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判断。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他们还处于初步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想象力。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判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圆柱和圆锥的分类和判断,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两种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3.课堂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2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1.2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1.2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对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理解和掌握。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如饮料瓶、圆柱形的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圆柱的概念。
2.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的展开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说活动目标:1、了解圆锥体的特征,正确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特征并能准确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说重点难点:活动重点:认识圆锥体并了解其特点。
活动难点:能准确的区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
说活动准备: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各一个、几何形体课件、记录表说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个神奇的袋子,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小朋友都很想知道吧。
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袋子里到底是什么。
(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介绍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溜溜的,而且它的哪一面都能滚动,这样的几何形体叫球体)、圆柱体(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正方体(几何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几个正方形一样大)、长方体(由6个面组成两两相对的两个面大小、形状一样,这样的几何体叫长方体)。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的几何形体朋友——圆锥体。
二、认识圆锥体,感知圆锥体的特征1、老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摸一摸圆锥体,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何形体不一样的地方。
重点讲解圆锥体的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
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圆锥体(播放圆锥体课件,让小朋友们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请小朋友比较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不同,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圆锥体是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不一样粗。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和圆锥体很像如:冰淇淋、圣诞帽、路锥等等。
请小朋友回答之后播放课件为小朋友介绍生活中的圆锥体。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故事背景:幼儿园要举行春季运动会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去超市买了笔筒、文具盒作为比赛奖品。
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吗?”皮皮说:“这个笔筒是圆柱体。
”他们又来到了体育用品区,买了羽毛球、陀螺、皮球等,老师拿起陀螺问:“那你们知道陀螺是什么形状的吗?”小朋友们,你们也一起想一想吧!说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圆锥体,并掌握圆锥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巩固对圆柱体的认识,在比较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基础上,感知两种形体的异同。
3、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说活动准备:教具准备:故事挂图《购买运动会物品》;平面图形卡片;笔筒。
学具准备:平面图形卡片;油泥。
一、导入活动1、教师出示笔筒,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笔筒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小朋友真棒,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圆柱体的好朋友认识好不好?他的好朋友就藏在这个故事里面。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购买运动会物品》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教师:“故事中的小朋友都买了些什么?小朋友,你知道买的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吗?”二、集体活动:1、粘贴立体图形:教师用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剖面图粘贴立体图形,引导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2、教师引导幼儿用三阶段教学法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
(1)命名:教师指着圆柱体和圆锥体用缓慢的语言说:“这是圆柱体,这是圆锥体。
”并抚摸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可重复叙述。
(2)辨别: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哪一个是圆锥体?哪一个是圆柱体?圆锥体在那里?”(3)发音:教师指着其中一个立体图形问幼儿:“这是什么立体图形?”(4)记忆游戏。
游戏玩法: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藏起其中的.一个立体图形。
请幼儿说一说哪个立体图形不见了。
(5)触摸游戏游戏玩法: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引导幼儿摸一摸这两个立体图形,并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校内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校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圆柱和圆锥》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灵活运用圆柱和圆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立体图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可能会对它们的特征和展开图有一定的困惑,对于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也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的理解,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研究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探究能力,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圆锥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难点是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测一测等活动,感知圆锥的特征,体验圆锥由面成体的过程,明确圆锥体和面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认识圆锥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圆锥模型 *板直尺学生准备圆锥形实物说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的?预设生1:先研究它们有几个面,再研究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生2:先研究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生3:先研究它们的组成,再研究它们的特征。
2.导入新知。
师:你们认识老师手中的这个立体图形吗?(出示圆锥模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探究新知1.探究圆锥的外部特征。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3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生1:都有两个面,一个面是圆,一个面是曲面。
生2:都有一个顶点。
明确:图中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引导学生交流: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削过的铅笔头、铅锤等)(2)初步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①结合圆锥形物体和圆锥模型认识圆锥的各组成部分。
交流明确:a.底面:圆锥的圆面是圆锥的底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以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基本的体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的规律,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性质;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体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性质。
3.讲解示范:教师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于新的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相对较难的,需要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图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认识圆柱和圆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总结出它们的定义和区别。
3.学习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测量和记录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高,并利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代表六年级所有的数学老师对我们的新课程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作一个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入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内容的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认识和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以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理解圆锥的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基本几何体(圆柱圆锥)”。
是高教版《机械制图》第三章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第六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二版《机械制图》中第三章的第6节,整个这一章主要讲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正投影法是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主要讲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和表面点的求法,是正投影法的应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画平面立体三视图和求它们表面上点的投影的能力水平基础,知识水平不应有困难,能力水平也不应有困难,但要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目的,并且注意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圆柱、圆锥的形成和三视图特征;2)、掌握在圆柱、圆锥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作图方法。
3)、熟知基本体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画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和在它们表面上求点的投影。
2)、具备正确标注基本体尺寸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及对空间形体的分析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圆柱、圆锥三视图特征和投影分析、视图画法、表面上点的投影;2、看图、绘图、标注尺寸三大能力的培养。
[难点]空间概念的`建立和训练;圆锥表面上点的投影作图方法。
二、教法设计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模型展示3.模型展示发:课前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做些几何体帮助自己分析和观察。
三、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听懂、学会,还要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就不会走路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四篇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圆锥的认识》。
下面我主要从目标、评价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目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学材、学情、课标这几个方面。
基于学材的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
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
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因此,我将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基于学情的分析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基于课标的分析,课标对于本节课的阐述与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学习目标: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会说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辨认圆锥,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
目标2、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会说出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目标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并能说出圆锥是由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以及三角形各部分与圆锥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面的旋转1.圆柱特征:上下底面是相等的两个圆,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有无数条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圆锥的特征:地面是一个圆,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高,它的体积与等低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相等。
3.“点、线、面、体”之间的的关系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圆柱的表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2.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2πrh。
(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
可以运用公式:S侧=πdh。
3.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地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表面积为S 表=S侧+2S底或S表=πdh+ πd²或S表=2πrh+2πr²。
1.补充公式:C=S侧÷h=S侧÷h÷π=S侧÷(2π)S侧=C÷h=2πr*h=πd*hh=S侧÷C=S侧÷(2πr)=S侧÷(πd)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的应用:(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r²。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C÷2π)。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²h。
4.圆柱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
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
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
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4组练习题:(1)基本应用(2)灵活运用(3)熟能生巧(4)强化训练。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
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这节课的最后,我选取了一些世博会上的精彩图片供给学生们欣赏,一方面是作用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短暂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
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
在大组汇报的时候,
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
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
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
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
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3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只有一条高。
)(2)做第29页第1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三、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1/3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