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合集下载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包括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阴、足厥阴、足少阴共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运行于一身内外,遍布各处,不论是四肢、躯干、内脏无所不到。

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是人身血气外运、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所以又名为十二正经,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

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

阳的方面:少阳是阳气之始,太阳是阳气之盛,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成;阴的方面: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隆盛,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

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为十二经。

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作原则,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系,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因其和大肠经。

其余类推。

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

据古籍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若以躯干为中心,则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是向心性的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故是远心性的经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沟通四肢百骸、头面躯干,五官九窍,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活体,十分重要。

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

内经十二经脉详解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关于经脉的论述可以说是相当详尽。

而经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内经对于这十二条经脉的叙述。

1. 太阳经:太阳经是十二经脉中最为外侧的一条,从大拇指开始,贯穿整个手臂,再经过颈部、面颊,最后到达头发际。

太阳经主要与外感病有关,如感冒发热、头痛等。

2. 太阴经:太阴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腹部、乳房,最后到达喉咙。

太阴经主要与内脏病有关,如胃病、喉炎等。

3. 少阳经:少阳经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之间的一条经脉,在头部分为三支。

少阳经主要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眼痛等。

4. 少阴经:少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经过肝、心、肾三脏,最后到达喉咙。

少阴经主要与心、肾、肝三脏相关疾病有关,如胸痛、失眠等。

5. 厥阴经:厥阴经从足小趾开始,贯穿整个脚背,再沿腿部向上,到达腹部、胸部,最后到达颈项。

厥阴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泻痢等。

6. 阳明经:阳明经从足大趾开始,贯穿整个腿部,再经过胃部、肠道,最后到达鼻子。

阳明经主要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如胃病、便秘等。

7. 阳维脉:阳维脉是从脚心开始,贯穿整个身体的一条经脉。

它主要起辅助作用,调节其他经脉的机能。

8. 阴维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类似,从脚心开始贯穿到膝关节,最后分为两条支脉到达大腿内侧。

9. 任脉:任脉从下丹田开始,贯穿整个身体,到达上唇。

任脉主要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10. 督脉:督脉是从会阴开始贯穿到任脉的尾端。

督脉主要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健康体质。

11. 冲脉:冲脉是从股窝开始贯穿到下腹部,与生殖系统有关。

12. 带脉:带脉是从肚脐开始,沿腰部和背部贯穿到会阴,与生殖系统相关。

总之,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平时进行正确护理和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人体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

人体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2条经络穴位309+任脉24+督脉28=361)1 手太阴肺经由胸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功能: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主穴位: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1、中府:位置胸骨旁开6寸作用治疗气不足、腹胀、咳喘,消化不良(脾肺之气汇集之处)2、天府:位置腋横纹下3寸作用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

治疗过敏性鼻炎3、尺泽:位置肘横纹靠外侧作用补肾的穴位,治疗高血压,哮喘(肺经属金,此穴为金中水穴)4、孔最:位置掌横纹上7寸(8指加拇指)作用主管所有的毛孔,治痔疮要穴,鼻出血、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5、列缺:位置两合谷相对食指尖凹陷处作用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古有话:头项寻列缺)6、经渠:位置肘横纹外桡骨头靠肩向旁,揉此穴宜外推或上顶作用治疗咳嗽的要穴虚寒性、肺热性咳嗽通治7、太渊:位置肘横纹下,宜用拇指横过来咯此穴或来回挫作用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汇穴,可治疗静脉曲张等。

8、鱼际:位置掌外侧拇指下边缘作用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症9、少商:位置拇指外侧指甲根处作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宜刺血(外感风寒或肾虚引起的通治)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疾病的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别,鱼际拇指白肉际,少商甲角如韭叶。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2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针灸学-十二经脉-循行-灵枢-原文-加-彩图-(经典图文并茂)

针灸学-十二经脉-循行-灵枢-原文-加-彩图-(经典图文并茂)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加彩图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正文: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⒈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交脉,沿前臂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肺脏功能,促进呼吸气血运行。

⒉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阳明经,沿前臂经过肘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互交脉,沿上臂至肩胛骨下缘。

主要起排毒作用,调节大肠功能。

⒊足阳明胃经:起于足阳明经,沿大腿前外侧至膝盖,再沿胫骨前缘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

⒋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太阴经,沿腿内侧至膝盖,再沿腿前内侧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阳经,沿上臂外侧至肩胛骨,再沿前臂外侧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小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

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少阳经,沿耳后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外侧至手外侧。

主要调节三焦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太阳经,沿后腿背侧至头顶,再沿脊柱背侧至尾骨。

主要作用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少阳经,沿颊部至头顶,再沿颈部至腹侧,最后沿大腿外侧至足背。

主要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分泌。

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厥阴经,沿手臂内侧至心口,再沿心脏周围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心包功能,促进心脏循环。

⒑手少阴心经:起于手少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再沿上臂内侧至腋窝,最后沿胸部至心脏。

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1⒈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厥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排毒。

1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少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肾脏功能,促进体液代谢。

二、经络养生⒈合理饮食:根据各经络的作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如多食用肺、脾、肾对应的食物,有益于相应的经络功能。

⒉适当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如太阳小肠经的调节可通过做手臂外旋运动。

⒊穴位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如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经的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通过肩臂内侧经过掌心,最终终止于委中穴。

手太阴肺经络的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肺气和水液代谢。

二、手阳明大肠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经过上下颌骨的直肠峡部,最终止于内眦穴。

手阳明大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宣发清热,通畅大肠。

三、足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沿着面颊下行到达液门穴,直达足背部的大趾外侧,最终终止于足跟部的承山穴。

足阳明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的功能。

四、足太阴脾经络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跟部的隐白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胫骨下三寸穴,然后经过胫骨外侧的腕部,最终终止于大腿的伏兔穴。

足太阴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运化水湿,调节脾胃的功能。

五、手少阴心经络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的涌泉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小指的少海穴。

手少阴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的功能。

六、手太阳小肠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少海穴,沿着手臂外侧到达肩部,然后绕过颈部到达耳后,最终终止于目内眦穴。

手太阳小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小肠的功能。

七、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穴,沿着头部的后正中线到达颈部,然后经过背部一直延伸到足跟部的大敦穴。

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排泄代谢废物,保持生物体的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络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部的涌泉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小腿内侧,然后上行到达气海穴,最终终止于胸部的重阴穴。

足少阴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的功能。

九、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的井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中指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调节心血的运行。

十、手少阳三焦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指端的朴疳穴,经过手臂外侧到达耳后,然后绕行目外眦最终终止于颞部的巅额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人体十二经脉高清配图详解!

人体十二经脉高清配图详解!

人体十二经脉高清配图详解!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各有其所属脏腑,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也是穴位疗法的主要施术部位。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主要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各条经脉上。

腧穴有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作用,所以临床上,腧穴也可以用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病变。

通过穴位疗法刺激相应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今天老刘就给大家详解经络系统中的十二大经脉!1、手太阴肺经本经循行:本经起自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2、手厥阴心包经本经循行: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

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本经循行:本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本经循行: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沟,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5、手少阳三焦经本经循行:本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第四指、第五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外侧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经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

十二正经介绍

十二正经介绍

⼗⼆正经介绍⼗⼆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简介⼗⼆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经脉的名称为:⼿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经脉通过⼿⾜阴阳表⾥经的联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个周⽽复始、如环⽆端的传注系统。

⽓⾎通过经脉即可内⾄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表1)。

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在体表的循⾏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肝、脾、肺、肾和⼼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肠、⼩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头⾯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三阳经。

⼿⾜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及十二经络循行时间引言:中医学视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经络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十二经络是中医学中较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其循行路线和时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循行路线走向图以及相应的循行时间。

一、阳明经络阳明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横行于头部、面部、胸部、上腹部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内关→阳白→人中→迎香→承浆→四白→巨髎→鼻阴面部:迎香→承浆→地仓胸部:四白→巨髎→鼻阴→颊车上腹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如下:头部:足三里→右下腹部:足五里→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如下:右下腹部:曲骨→凤钟→妙枢→解溪→关冲→胃俞→中脘→府舍→阴廉→刺客→天枢下肢:下腹部:妙枢→解溪→关冲→胃俞→中脘→府舍→阴廉→刺客→天枢阳明经络循行时间:阳明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充足,适合进行清热解毒、和血止痛的治疗。

二、太阳经络太阳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横行于头部、面部、胸部、躯干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攒竹→眉头→丝竹空→承扶→耳门→颔窝→太阳面部:正宗→迎香→足三里→养老胸部:血海→阴市→东宗→气门躯干:内关→阳维→迎香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如下:上腹部:气海→关冲→中脘→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如下:下腹部:附分→委中→梁门→胃俞胸部:肺俞→肺腑→胆俞→胆腑→小肠俞→小肠腑→大肠俞头部:寒门→翳风→鱼肚→日月→廉泉→百会太阳经络循行时间:太阳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刚起,适合进行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治疗。

三、少阳经络少阳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纵贯于头部、面部、胸部、躯干、上肢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额角→睛明→颧髎→巨髎→耳门面部:迎香→肩井→后溪→颧髎胸部:偷门→肩背躯干:目窗→云门→中渎→缺盆上肢:阳池→尺泽→曲泽→间使下肢: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如下:上腹部:天突→头窍阴阜→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如下:下腹部:支正→胆俞→环跳→胃会躯干:中脘→天井→肝俞胸部:缺盆→赤郎→胃俞头部:瞳子髎→肓竹→络筋→阳白少阳经络循行时间:少阳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充分,适合进行清热平肝、疏通经络的治疗。

你了解经脉吗?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你了解经脉吗?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你了解经脉吗?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十二经络的简便记忆法

十二经络的简便记忆法

十二经络的简便记忆法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渠道,起着沟通全身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共有十二个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

对于初学者来说,记住这十二条经络可能有些困难,因此我将介绍一种简便的记忆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经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每个经络的名称和所在位置。

这是记忆经络的基础。

以下是十二个主要经络及其位置的简介:1. 手太阴肺经:从胸部走向手臂内侧。

2.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臂外侧走向鼻子旁边。

3. 足阳明胃经:从足部走向鼻子下方。

4. 足太阴脾经:从胸部附近走向脚背内侧。

5. 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臂走向肩膀。

6. 手少阴心经:从心脏所在的位置走向手臂内侧。

7. 足少阴肾经:从脚背内侧走向胸部。

8.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走向脚踝。

9.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臂外侧走向耳朵旁边。

10. 手厥阴心包经:从手臂内侧走向心脏所在的位置。

11. 足少阳胆经:从头部走向脚外侧。

12. 足厥阴肝经:从足部走向手臂内侧。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关联记忆法,将这些经络连接起来,以便更容易记忆它们的顺序。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关联记忆法: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臂的内外侧顺序相连。

2.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部与鼻子下方、脚背内侧相连。

3.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臂与肩膀及心脏相连。

4.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脚背内侧与胸部、头部相连。

5.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臂的外侧与耳朵旁边及心脏相连。

6.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头部与脚外侧、手臂内侧相连。

通过这样的记忆法,我们可以将十二个经络以连贯的方式记忆起来。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关联记忆法,你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经络的记忆,我们还可以结合图像来帮助记忆。

例如,可以将十二经络与人体各个部位的特征联系起来,想象它们如何穿过身体。

这样的联想法有助于在脑海中形成更具体的图像,从而更容易记忆。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肾经功能与主治
滋养肾脏
肾经作为肾脏的直接通道,可以滋养肾脏,促进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
肾主水液代谢,肾经通过调节肾脏功能,可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 衡。
强健腰膝
肾经循行经过腰膝部位,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强健腰膝、缓解腰 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经与泌尿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治疗尿频、 尿急、尿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下行耳后
从耳后下行至颈部,与身体侧面相 交。
沿身体侧面下行
胆经沿着身体侧面下行,经过季胁 、髋关节、大腿外侧、小腿外侧直 至足部。
胆经主要穴位
风池穴
位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 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环跳穴
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 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
处。
胆经功能与主治
调节肝胆功能
胆经与肝胆相连,通过刺激胆 经可以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
汁分泌和排泄。
缓解头面部症状
胆经经过头面部,可以缓解头 痛、目痛、耳鸣等症状。
治疗下肢痿痹
胆经沿着下肢外侧循行,可以 治疗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状。
调畅情志
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密 切相关,通过刺激胆经可以调 畅情志,缓解焦虑、抑郁等情
连舌本散舌下
连舌本,散舌下。其胃部支脉 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经主要穴位
隐白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02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 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01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十二经脉的概述

十二经脉的概述

⼗⼆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因为经脉是"⾏⾎⽓"的,其循⾏有⼀定⽅向,就是所说的"脉⾏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 1.⼿太阴肺经 ⼿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2.⼿阳明⼤肠经 ⼿阳明⼤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3.⾜阳明胃经 ⾜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胸腹第⼆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4.⾜太阴脾经 ⾜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5.⼿少阴⼼经 ⼿少阴⼼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6.⼿太阳⼩肠经 ⼿太阳⼩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7.⾜太阳膀胱经 ⾜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8.⾜少阴肾经 ⾜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及胸腹第⼀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9.⼿厥阴⼼包经 ⼿厥阴⼼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0.⼿少阳三焦经 ⼿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1.⾜少阳胆经 ⾜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中间,其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12.⾜厥阴肝经 ⾜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作为中医养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学会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经络穴位,哪个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这个器官相关的经络穴位就会舒服。

你某个部位痛,一定是这个部位的经络穴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针或灸火拔罐或刮痧.......到不痛为止!爱中医订阅号传统中医学习和交流公众号十二经脉循行图及解说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脉手太阴肺经:从中焦胃部开始,向下络于大肠,之后沿着胃上口,经过膈肌,为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经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顺着臂内侧桡骨边缘,到达寸口--桡动脉搏动处,上向大鱼际部,顺着边际,到大指的末端。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开始于食指末端,顺着食指桡侧缘,通过第一、二掌骨间,到达两筋之间,顺着前臂桡侧,到达肘外侧,通过上臂的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下入缺盆,络于肺,经过横膈,为大肠。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旁,到鼻根中交汇,经过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外侧,到达上齿槽中,之后回经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倒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到达额颅中部。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末端,顺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通过核骨,上向内踝前边,上小腿内侧,顺着胫骨,到达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到达腹部,经过膈肌,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

十二经脉之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之后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经膈肌,络小肠。

十二经脉之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顺着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小头部,顺沿尺骨下边,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到达缺盆,络于心,沿食管,经过膈肌,到胃,为小肠。

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上行额部,在头顶交汇。

十二经脉名词解释

十二经脉名词解释

十二经脉名词解释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被视为人体内的重要通道,连接着诸多的脏腑器官,起到传输气血、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其中,十二经脉则是经脉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负责不同的器官和生理系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十二经脉的名称和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理论。

第一条经脉: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末端,沿着手臂后缘、肩胛骨下缘、经过颈项、沿着胸腹部、膝盖外横部至足外踝处。

手太阳膀胱经是身体中最长的经脉之一,主要调节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等。

治疗手太阳膀胱经的疾病,常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

第二条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趾末端,沿着足背、小腿后缘、臀部、腰部、背部、发际、沿着颈项,止于眉毛上缘。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身体的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对于治疗类似于头痛、失眠、肌肉紧张等方面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第三条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手臂、肘窝、肩胛骨下方、颊部、鼻孔旁,止于上唇下方。

手阳明大肠经治疗肠胃疾病、肠道积食、失眠等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该经脉还可以改善头痛、嗓子疼、失音等症状。

第四条经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旁、沿着面部、颈部、胸腹部、腿部,止于足趾。

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脾胃功能,以及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排泄系统。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改善消化不良、便秘、体重问题等症状。

第五条经脉: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脏,沿着手臂内侧,通过掌心,止于小指末端。

手少阴心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同时还能调节情绪、内心平衡等方面。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按摩、静坐等方法来保持手少阴心经的健康。

第六条经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沿着小腿内侧、膝内侧、大腿内侧,直至小腹部。

足少阴肾经主要调节肾脏和生殖系统、水平衡等方面。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足少阴肾经,可以改善肾虚、尿频、尿失禁等症状。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简述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于侧胸上部,浅出体表的中府穴,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天府、侠白),向下直达肘窝中的尺泽穴,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经渠、太渊),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的少商穴。

①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的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径相连接。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末端的商阳穴,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处的阳溪穴,沿前臂外侧前缘(偏历、温留),至肘部外侧的曲池穴,再沿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肩臑nao),上肩部的肩髃yu穴,沿肩峰前沿,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复折向前下方进入锁骨上窝的缺盆穴,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大肠。

①缺盆部支脉:上行颈部(天鼎),贯穿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会地仓),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至鼻翼两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相接。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夹鼻上行到鼻根部,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交会于睛明穴,向下沿着鼻柱的外侧承泣等穴,进入上齿龈内巨髎liao穴,回出环绕上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任脉经的承浆穴,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到耳前下关穴,经过上关穴(足少阳经),沿发际,到达前额头维后与神庭(督脉)相接。

①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过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穴,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胃(会上脘、中脘),联络脾脏。

②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由缺盆穴浅出旁开4寸向下,经过气户、乳中等穴,到挟脐旁开2寸的不容、天枢等,进入腹股沟中央处的气冲穴。

③胃腹内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幽门部位,向下沿腹腔内,浅出腹股沟中央的气冲穴与主干相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髋关节前髀关穴,直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等穴,通过膝部的犊鼻穴,沿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等,下经足跗(背)的解溪、冲阳等穴,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二、十二经络时辰表*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1、十二经脉的具体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 ,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
下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子太阴肺经等。

一般来说,于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3、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
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
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络时辰表寅时(03-05)
手太阴肺经此时都还在睡眠中,以静养肺气,此时早起作佛事,可强化肺经运行,如有疾病也常在此时咳嗽,以排除病气。

卯时(05-07)
手阳明大肠经若每天能此时如厕,有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促进身体健康。

辰时(07-09)
足阳明胃经此时食用温暖的食物,有助于胃的保养。

巳时(09-11)
足太阴脾经此时是学思能力最佳的时段。

午时(11-13)
手少阴心经心主神明,在这个时段休养,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未时(13-15)
手太阳小肠经若不能在午时休养,这个时段也是有相同的
效果。

申时(15-17)
足太阳膀胱经此时是学习和决断事务有关的时辰。

酉时(17-19)
足少阴肾经这个时辰是保养的时间。

戌时(19-21)
手厥阴心包经此时辰与循环系统有关,有时血压会偏高,情绪不稳定。

亥时(21-23)
手少阳三焦经此时辰吃宵夜,容易不消化,造成高血脂、高胆固醇。

子时(23-01)
足少阳胆经此时身体将能量转载内在脏腑做修补与调整。

丑时(01-03)
足厥阴肝经在子丑二时若不休息,阴阳不平衡,轻则火气大,重则严重影响生理机能。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
明与太阴为表里。

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
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

其特殊的循行交叉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背部和小腿下半部,其位置是足厥阴肝经在前线,足太阴脾经在中线。

而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时有所交叉,变换前中位置,则足太阴脾经在前线,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