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一上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文学特色的赋予形式。

文学语言的锤炼之于文学作品,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

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

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意剥离。

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读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

《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

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

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

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

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

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

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

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

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

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高一语文必修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B.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C. 桀骜不驯(jié ào bù xùn)D. 踌躇满志(chóu chú mǎn z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B.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我们应该避免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他像一只猛虎一样勇猛。

C. 月亮躲进了云层。

D. 那座山像一位老人,静静地守护着村庄。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勇敢。

D. 我们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能力。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B. 他的成绩为什么这样好?C. 他为什么能这样勤奋?D. 他为什么能这样成功?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C. 我们难道不应该勤奋工作吗?D. 难道我们不应该勤奋工作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闪电一样快。

D. 他跑得像箭一样快。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既聪明又勤奋。

B. 他聪明且勤奋。

C. 他聪明,勤奋。

D. 他聪明,且勤奋。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颗星星一样闪耀。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束光作家毕飞宇经过院墙的一道小门,就可以朝村庄的深处走去。

几十年前的夜晚,天际是漆黑一片,与村庄一起隐没在深深的夜色里面。

整个的村庄,除了高高扬着的,或者低低垂着的,除去挂在油灯上的几撮亮晃晃的煤油灯,就没有别的光了。

光是一种非常孤单的东西,它不会发光的时候,只有等待。

年纪稍大一点的男性都喜欢拉歌唱,尽管嗓音还不错,但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等待着光的到来,只有等到了光,他们才有勇气向恋人求爱。

有%d分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用华丽的词藻描写乡村夜晚的朴素之景,富有画面感。

B.“院墙的一道小门”引路,村庄的深处是故事的发生地。

C.“漆黑一片”一词写出了村子人与外界的隔绝,语言简洁传神,为后文求爱不果做了铺垫。

D.文章以“一束光”标题,既写了乡村夜晚的亮光,也通过光暗示人物的理想与勇气。

2.文章首段描述的是什么样的乡村夜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中多次提到“等待”,请分析“等待”的具体含义。

4.文中的“拉唱”是指什么样的场景,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状态?5.结尾段提及的“有%d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秋夜》鲁迅capacity)后的第一天晚上。

淡下来,已经消尽,只剩破壁;不多时, Expedition)又起来,驱我入暗室中。

这是医院的暗室。

墙,卷边,蓬蓬不顺滑,conomy)牙��,还睡在壁上,是徐志摩送石民的大中。

我睡的下铺,上铺是王艺争。

他的床却不是我平常睡的,原来被他们圈去,给了那睡在地铺上的病家了。

倒也不难,旧梦里寻得来的旧茧稠伞,给了我,刚好可以铺一铺。

屋外,是霏霏的秋雨。

街灯惨淡的放在那里,照着各有心思的人们的脸,度过这和平的夜晚。

小园里满种着桂花,那里见过开花,只暗oubliander,一阵香来,把个寂寞也搅浑了。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塑造城市新地标,是一种荣耀,建设者的雄心值得尊重。

考察地标何以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标的内涵。

地标是一个很直观的词语,即地理上具有标志性的事物。

建筑物容易成为地标,但地标并不都是建筑物。

各类地标所指涉的范围、区域的广度有所不同。

有的地标,只在较小范围内起作用,很多老地名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有的地标,往往能辐射一个更大的区域,比如北京的前门、景山公园等。

这类地标或在视觉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影响力,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往来有密切联系。

还有一类地标,则能够反映城市形象、气质,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

这些地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鲜明特征,也是所在城市某一历史阶段建设成就的代表,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或体现所在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

如何认识并提升城市形象的视觉形态?一些研究角度值得关注。

比如,创新调查手段,让受访者凭记忆画出其所在城市的地图,从而获知究竟哪些地理、空间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

通过类似研究,可以发现人们感知城市空间时的一些盲区,以及过往认识里的偏差——很多大体量的建筑在市民的记忆中是“隐形的”,即人们可能视而不见;而某些小体量的建筑,由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却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地标。

它可能是某个街道转角处的小糖果店,也可能是某个广场边上的书报亭。

这样的研究视角令人认识到:所谓地标,不单由视觉效果决定。

地标的形成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经过时间积淀。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刻反映了所在城市市民的价值认同,这才是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深层原因。

材料二反观网红建筑,则不难发现,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

其走红原因可以很简单,或是体现了某一时刻、某一角度的美感,或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情,或是形成了某种奇特的效果,这些都可能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

“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

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

“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

起情,故兴体以立。

”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

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

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

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高一的学生将要进行期末考试,想要提高语文期末考试的分数,多做语文期末试题是一个好方法。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

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

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

《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

《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

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卡)2023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题卡)2023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

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

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

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

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

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

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

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东西,旧时的礼有更多的残酷成分。

费孝通说,孔子虽然有恻隐之心,也没有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这和法律中的惩罚功能大概是一致的,是以一种强制力维持一种秩序。

那么,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不是个人自行规划的,而是实践先于规范、然后累积的文化。

这种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

其实,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

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

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

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150分。

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定事实。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

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

但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内向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里有土地。

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氏族的保护,不能自由买卖。

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

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

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相互间都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欠了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

来来往往,维持着互助合作。

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8分)文章内容:雾杨朔①北国的靦清早晨真是妙不可言。

就拿雾来说吧,缥缥缈缈,它/is&&(有时候像一柄轻纱,把个村庄房子笼起来,耀眼的阳光,经过它一过滤,越发显得柔和可爱。

②现在是后半夜,黎明之前,这种情形格外显著。

③我合上书,出了大门,绕过库房,经过小湖。

这时神清气爽,呼吸的时候,肺里沾着湿润而轻微的芬芳。

④北国的春天,雾大。

从冰棍上看到,把游龙似的身躯时隐时现地藏在雾里,叫脚下的马蹄和河岸的土坎让人践踏,叫人的脖子因湿衫的凉意而不断和肩胛的隆起较劲。

活像一个犯了错误的老头,时常把自己胡乱裹扎起来,藏在被窝,只想闯混沌,把世界做成糊涂帐。

⑤恍惚听到老方叫唤,可是没有影子,满耳是人也听不懂的言:N听他的回音,起着浑天柱的作用,就和其他人影混杂,走在前边的路上,大概依然傻呼呼地冻着。

⑥我不耐烦地又走出几步,才抄见老方的黑影蹲在一块平地上,并且显出一副坦然的神气,正在……文后题目:1.(3分)以下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北国雾的形态和特点,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印象。

B. 第②段对雾的描写主要采用从“低层”到“高层”的视角,展现了雾的动态变化。

C. 第④段通过游龙和一个犯了错误老头的形象,形象地表现出雾的大和虚无的特点。

D.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深赞叹。

2.(6分)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3.(6分)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雾的特点。

1.朦胧而壮阔:作为自然景象,雾带来了一种朦胧美,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如第①段,雾能将村庄和房子笼罩起来,使阳光变得柔和可爱。

2.神秘而虚无:雾像犯了错误的老头,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同时又仿佛存在着某种指引,引导人们前行。

3.变化莫测:从第④段对游龙的感受可以看出,雾时隐时现,时而在人前,时而在人后,变化不定。

高一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练习一、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至3题(15分)。

坐对一山青(有删改)朱星鹤我的窗是一幅画,窗外的绿树青峦,白云蓝天,便是画中的风景,掀开窗帘,就像是撕开蒙着画布的纸,窗外的美景一跃入眼,也把愉悦注满一心。

当初决心搬来这里住,就因为看中了窗外那一带青山,山不高,却起伏绵亘,把绿意铺陈一地。

一住一千多个日子,朝夕相对。

虽说岁月嬗变,斗换星移,多少快乐忧愁,俱已消逝,只留下回忆和惆怅,但青山依旧在,而且生意盎然。

在时间的长流里,春会老,花会残,只有山以不变之姿,恒久地就坐在那里,以哲人的慧眼,看尽人世沧桑。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接踵而至,当我心绪不宁时,窗外青山便是我最好的安慰,举目遥望,无言相对,万般愁绪立刻化为一股轻尘,飘散在窗外阳光下。

于是,心境恢复了澄明,我仍拥有一片宁静平和。

山中的雨,像个啜泣的少妇,嘤嘤诉说着她的孤独和委屈,把那份凄楚挂满一山千树。

我喜欢看雨中的山,看它的静默,看它的隐忍,看烟笼雨罩中那蒙蒙的姿态,有时密密的雨如丝如缕把山岭裹进一片灰暗中,任你搜集寻觅,也只能望见若隐若现、若远若近的山影,的确是“山在虚无缥缈间”。

晴天是另一种神貌,尤其是雨后青山,晶莹翠绿,冰清玉洁。

白云自天外飞来,绕着群山飞舞,而山,依然以无言的晴朗,把笑脸迎向坐在窗前的我。

一抬头,我便窥见云的飘逸和洒脱,承接山的明朗与沉静。

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它们,迎向大自然的和煦温馨。

千百年来,山便以哲人之姿静静地踞坐在那里,看尽人世的变幻。

老这样坐着看山,对山的认识毕竟有限,于是,我有去访一访山的欲望了。

选一个没有人的时刻,我浴一肩斜阳叩响山的小径,森林摇动手臂迎接我,款款的枝丫摇曳出一山风情,阵阵野香自四面八方沁来,浸得我通体舒畅,鸟声、虫声、蛙声……和着山风奏起一曲交响乐,那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迎宾曲,最美的音乐。

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样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样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样题(含答案)一、阅读理解(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问题回答。

(1)短文:在一个小村庄的暮色中,一位老者孤独地坐在自家的门口。

他是这个村庄中最年长的人,也是唯一的一位留守者。

老者眺望着远方,沉思着自己曾经的往事。

几十年前,他曾是这个村庄中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受人尊敬的长者。

他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大片肥沃的田地,还有许多忠实的朋友。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失去了一切。

他的房子被烧毁了,田地也变得荒芜。

朋友们也渐渐地疏远了他。

他不得不离开这个村庄,孤独地生活在山野之间。

老者并没有因为失去而变得消极和绝望,相反,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他相信人生总会有起伏,也相信坎坷的路上总会有收获。

他的乐观和善良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和他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这天,一位年轻人经过这个村庄,听说了老者的故事,便决定去找他聊聊。

年轻人问老者:“为什么你可以保持乐观和善良呢?你的经历应该让你变得消极和绝望才对。

”老者微笑着说:“人生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有时候我们会失去,但也会重新找到。

保持乐观和善良,让我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2)问题:1. 老者曾经是村庄中的什么人?2. 老者失去了什么?3. 老者离开村庄后,是怎样生活的?4. 老者是如何保持乐观和善良的心态的?5. 年轻人为什么要找老者聊聊?6. 老者对年轻人说了什么?(3)答案:1. 老者曾经是村庄中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受人尊敬的长者。

2. 老者失去了房子、田地和朋友。

3. 老者离开村庄后,孤独地生活在山野之间。

4. 老者相信人生总会有起伏,也相信坎坷的路上总会有收获,所以保持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5. 年轻人听说了老者的故事,想去找他聊聊。

6. 老者对年轻人说:“人生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有时候我们会失去,但也会重新找到。

保持乐观和善良,让我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即将到来,要用一颗平常心去轻松面对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

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

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

“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

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2024年部编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部编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奇书”。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人物的命运。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物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丰富的生活细节和个性化的对话,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贾宝玉: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性纯真,热爱自然,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

他身上有着许多矛盾的性格特点,既同情弱者,又反对封建统治。

作者通过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宝玉的性格魅力。

2.林黛玉: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才情出众,性格敏感多疑。

她与宝玉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体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

3.薛宝钗: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另一位表妹,她贤良淑德,端庄大方。

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二、情节安排《红楼梦》的情节安排错综复杂,跌宕起伏。

作者巧妙地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与主人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1.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相爱,充满了浪漫色彩。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他们的爱情无法走到一起,最终以悲剧告终。

2.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宝玉被迫与宝钗成婚,这场婚姻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也是宝玉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3.四大家族的兴衰: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三、主题思想《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1.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小说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绘,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对爱情的赞美:宝玉与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惨,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的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每道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

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

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

“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

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

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3分)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

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B.俯察品类..之盛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互相赠与D.或取诸怀抱..怀抱:胸怀抱负5.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3分)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④无丝竹管弦之盛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

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

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

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分)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5分)9、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道题2分,共6分)(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发出深沉的思考:“,?”(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

”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3)、《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慨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

《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

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

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

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

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

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

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

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

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

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

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

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

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

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

”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