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_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品种*2.作物育种学*3.自然进化**4.人工进化**二、填空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和()。
*2. 1927年美国出版的Hayes和Garber所著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
**3.20世纪60年代小麦、水稻等作物通过()掀起“绿色革命”。
20世纪80年代兴起(),使现代作物育种发展成为包容多学科发展的现代科学。
**三、简答1. 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四、论述1.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第一章育种目标一、名词解释1.育种目标*2. 2. 产量结构性状**3. 3.高光效育种**二、填空1.在开展作物育种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它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
**2.禾谷类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为()、穗粒数和()。
**3.目前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或以下,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简答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3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状?**四、论述1.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一、名词解释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3.自交作物*4. 异交作物*5. 常异交作物*6.营养体繁殖*7.无融合生殖*8.纯系品种*9.杂交种品种*10. 多系品种*11. 无性系品种*12.纯系**13. 雌雄同花**14. 雌雄同株异花**15.雌雄异株**16. 自然异交**17. 标志性状**二、填空题1. 作物繁殖方式分为()和()。
*2. 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有()、()和()。
*3. 植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高低而定的。
一般该值在4%以下为典型的()植物;该值在50%以上为典型的()植物。
**4. 作物品种应具有的三个基本要求为()、()和()。
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作文
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作文英文回答:Genetics and Variation in Plants.Gene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It determines the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plants inherit from their parent pla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production, plants pass on their genetic information to their offspring, resulting in a wide range of variations within the plant population.Genetic variation in plants occur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One of the main mechanisms is mutation. Mutations can be spontaneous or induc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adiation or chemicals. These mutations can lead to changes in the DNA sequence, which in turn can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certain genes and result in new traits or characteristics.Another mechanism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plants is sexual reproduction. During sexual reproduction, plants undergo meiosis, a process that shuffles and recombines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both parent plants. This leads to offspring with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traits inheritedfrom both parents.Genetic vari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and adaptation of plant species. It allows plants to adapt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ncreases their chances of survival. For example, in a population of plants, some individuals may have traits that make them more resistant to diseases or pests, while others may havetraits that make them more tolerant to drought or extreme temperatures. This genetic diversity ensures that at least some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can survive and reproduce, maintaining the overall health and viability of the species.In conclusion, genetics and variation are fundamentalto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lants. Through genetic mechanisms such as mutation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plantscan generate a wide range of variations within their populations. This genetic diversity is crucial for the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nt species.中文回答:植物的遗传和变异。
4.3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河南专用)
- 组织课后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某一植物遗传和变异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探究欲望。
- 提供课后作业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掌握植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点。
- 定期举办植物遗传和变异知识竞赛或科普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简短介绍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植物遗传和变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遗传、变异、基因等概念,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4. 行为习惯: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和拖延现象,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教师需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关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 植物遗传变异实验材料(如种子、植株等)
-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称量器等)
2. 能力层面: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在分析植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层面: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对课堂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建Biblioteka :-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书籍、文章,观看视频等,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植物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
在植物界中,遗传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进化规律以及优质良种的筛选和创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遗传性状的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是指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表型表现。
这些性状可以是形态上的,如植物的外观特征、结构特点等;也可以是生理上的,如植物的生长速度、代谢特点等。
通过对植物的遗传性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植物的遗传性状研究通常采用遗传分析的方法。
遗传分析主要包括遗传定位、遗传连锁和基因功能鉴定等。
遗传定位是通过构建遗传图谱,确定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遗传连锁是通过遗传交叉,确定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遗传距离。
基因功能鉴定是通过遗传突变、基因敲除等方法,研究基因在遗传性状中的作用机制。
二、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变异是植物群体中出现的遗传差异,它是植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植物的遗传变异可以表现在形态上、生理上和分子水平上。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适应能力和进化历程,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的遗传变异研究通常采用遗传多态性的分析。
遗传多态性是指植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基因型和表型,它可以通过分子标记、形态测量和生理测定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中,分子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DNA序列的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的变异情况。
形态测量和生理测定是通过观察和测定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分析遗传变异的大小和分布规律。
三、植物遗传学的应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有益基因,提高农作物和果树的产量、品质和抗性。
同时,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通过遗传分析揭示遗传性状的遗传机制,通过遗传多态性研究遗传变异的大小和分布规律。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知识讲解
第五章微⽣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知识讲解第五章微⽣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复习题⼀、名词解释1.遗传型(genotype)遗传型⼜称基因型,是指某⼀⽣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它是⼀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的代谢和发育,才可将遗传型转化成现实的表型。
2.表型(phenotype)表型是某⼀⽣物体所具有的⼀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它是遗传型在⼀定环境下通过⽣长和发育后得体现,故是⼀种现实性(具体性状)。
3.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物体在某外因或内因的作⽤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其特点是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出现(约10-9-10-5),性状变化幅度⼤,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4.饰变(modification)饰变是⼀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变化,只发⽣在转录、转译⽔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乎每⼀个体都发⽣同样的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饰变后的性状是不遗传的。
5.基因(gene)基因是⽣物体内的最⼩遗传功能单位,其本质是⼀段核苷酸序列,它能编码多肽链(通过mRNA)、tRNA或Rrna.6.操纵⼦(operon)操纵⼦是原核⽣物特有的基因形式,由三种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组成,包括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
7.结构基因(structure gene)结构基因是决定某⼀多肽链⼀级结构的DNA模板,它通过转录和转译机制可指导多肽链的合成8.遗传密码(genetic code)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称为遗传密码,其信息单位是密码⼦(核苷酸三联体)9.质粒(plasmid)直⽴式⼀类游离于核基因组外,具有独⽴复制能⼒的⼩型共价闭合环状dsDNA分⼦(cccDNA)。
10.F质粒(F plasmid)F质粒⼜称F因⼦或致育因⼦。
是⼤肠杆菌等细菌决定其性别并有转移能⼒的质粒。
植物抗病性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2. 如何研究(用什么方法)抗病性的遗传变异问题? 遗传变异需通过杂交试验来研究验证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经典的抗病性遗传分析方法是先根据抗病品种杂交和回交(被测验的个 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后代抗病性分离情况,确定抗源的抗病基因数目, 然后将抗病品种与含已知抗病基因的单基因系杂交,确定该品种具有哪些已 知抗病基因。若是新抗病基因,则用回交法将它转移到统一的感病品种中去, 育成单基因系,最后确定该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并编号定名。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控制水平抗性的微效基因具有以下特点:
8. 连续变异 微效基因抗病性亲本和感病亲本杂交,F1抗病性各单株间未必一致,但大体
均居于双亲平均值左右,F2分离呈连续变异,单株抗病性由弱到强种种不同,变 幅颇大,基本上呈正态分布。F3仍呈连续分离,各F3家系的抗病性平均值与其母 株F2单株的抗病性大体相关。
2.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 是用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以上的杂交方式。复交的方式因亲本数目和交配方
式不同,可分为: 三交:(甲×乙)×丙、 双交:(甲×乙)×(丙×丁)、 四交:[(甲×乙)×丙]×丁。 一般综合性状好、适应性较强并有一定丰产性的亲本应放在最后一次杂交。
3.回交
两个品种杂交后,其后代再和亲本之一进行重复杂交的杂交方式。回交可以进 行一次,也可以进行多次,一直到达到预期目的为止。
”抗病性遗传“研究必须放在“寄主—病原物互作”系统才可能去认识和研 究。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一般讨论
抗病性遗传系统的五个层次
植物免疫学
四、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观
抗病性是遗传决定的潜能,遇病原物侵染后才得以表现。抗 病性的表现实际上是寄主-病原物的结合体(aegricorpus)的 表型,是两者基因型结合后才能给出的,两者未结合时无表现型 可见(Leogering, 1974)。
环境条件
寄主-病原物基因组合
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基因型和病原物的致病基因型是相互选择的
7
2、学科形成时期(20世纪初期)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为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 论基础。N A Orton用栽培品种西瓜Eden与饲料西瓜Citon杂交,育出了 抗萎蔫病食用西瓜品种“胜利者”。 对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的认识为专化性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1904年Blackeslee 发现毛霉菌有异宗配合现象;G H Giegie (1927)发现杆锈菌也有异宗配合
变种(variety)和专化型(formae specialization):变种
之间在形态学上有一定差异,对不同属的寄主植物致病力不同; 专化型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不同种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不 同。 生理小种(physiologic race):种、变种或专化型内由生物 型或生物型群组成的群体,菌体在形态上无差异,对不同寄主植 物品种的致病力不同。 生物型(biotype):生理小种内由遗传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 群体。
下逐渐发展而成的,病原物的侵染会激发植物的某些反应,寄主的反
应又会激发病原物的反应,在进化过程中,双方不断变异、相互选择、 从而形成了抗病性(病害体系)。
三、植物抗病性的生理观
抗病性是在病原物侵染时才表现出来的性状,而且有一个过程,
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生理生化的相互作用,到细胞组织的变化,最后 到肉眼可见的组织形态的抗病性。因此,抗病性不是一个简单性状的表 达,而是寄主-病原物间十分细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后观察到 的抗病性是现象,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生理生化过程为其内在机制。
作物育种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
作物育种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作物进化的基本因素有: ( )A. 遗传B. 变异C. 选择D. 漂变2.作物育种的实质: ( )A. 遗传B. 作物的进化C. 选择D. 作物的人工进化3.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是( )。
A. 遗传学B. 生物学C. 植物学D. 生物进化论4.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自然选择起作用吗? ( )。
A. 不起作用 B.起一定作用 C.起主要作用 D.起有利作用5.从生态学上讲,一个作物品种就是一个()。
A. 地区型B. 地理型C. 地域型D. 生态型6.在育种历史上,大幅度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育种途径是哪些?( )。
A.系统育种 B.抗病育种 C.矮化育种 D.杂种优势利用E.辐射育种7.品种是人类根据一定地区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作物群体,它具有( )。
A.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B.遗传性状的相对一致性C.遗传性状的新颖性 D.区域性 E.时间性8.作物育种的基本任务是( ) 。
A. 研究作物牲状的遗传规律 B.搜集、研究和创造种质资源C.培育作物新品种 D.研究育种方法 E.研究种子生产技术二、填空:1.作物进化与生物进化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涉及、、这几个主要因素。
是植物进化的基础,能够巩固和积累优良的变异,可使变异向有利方向巩固和发展,形成新类型、新物种。
2.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三、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如果是杂交种,在品种标准中,除说明栽培技术要点外,还需要说明杂交制种技术。
( )2.农业种子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
()3.作物育种学又称为人工进化的科学。
它是利用人工创造的遗传变异,而不是利用自然发生的变异培育新品种。
( )4.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是生存竞争、变异和选择( )。
5.从生态学来讲,一个作物品种就是一个地区型。
( )6. 品种是植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必须掌握的典型题单选题1、大蒜是良好的食、药两用蔬菜,内含大蒜素、生物活性酶、维生素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抗衰老、降血压等多种功效。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蒜细胞内的转录过程从起始密码子开始至终止密码子结束B.大蒜细胞膜上的胆固醇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C.大蒜素抗衰老的原因可能是降低了自由基对DNA蛋白质和生物膜的攻击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答案:C分析:启动子和终止子是DNA片段,是转录时的特殊元件,决定转录起始和结束的。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是RNA片段,是翻译时决定翻译起始和终止的。
注意区分这两组概念。
A、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是从启动子开始到终止子结束,A错误;B、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上,植物细胞膜上无胆固醇,B错误;C、自由基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极高的中间产物,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质等大分子物质,从而导致衰老,故大蒜素抗衰老的原因可能是降低了自由基对DNA、蛋白质和生物膜的攻击,C正确;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D错误。
故选C。
2、在蝗虫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的数目会随细胞分裂的进行而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核DNA数目与染色体的数目相等时,细胞不可能处于分裂中期B.核DNA数目与染色体的数目相等时,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核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时,细胞中一定存在染色单体D.核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时,细胞内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D分析:蝗虫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
1 .有丝分裂过程:(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圆饼形状。
运输氧气功能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植物遗传学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植物遗传学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植物遗传学: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学科,它对于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基因的遗传规律、植物基因的遗传变异以及植物遗传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基因的遗传规律遗传学中的经典遗传学定律同样适用于植物界。
根据孟德尔遗传法则,植物基因的遗传是以隐性和显性基因为基础的。
植物的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这对等位基因可能是两个显性基因、两个隐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
通过简单的孟德尔法则,我们可以预测植物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
二、植物基因的遗传变异植物的基因遗传变异主要表现为基因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它可以发生在基因的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上。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植物性状的变异和基因功能的改变。
基因重组是指基因组中的两个基因重组成一个新的基因,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杂交和染色体交换等方式实现。
基因重组可以增加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促进植物的进化。
三、植物遗传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遗传学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育种。
通过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变异情况,从而选择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植株进行育种。
例如,通过对不同基因型植株的杂交和选择,我们可以培育出高产量、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新品种。
此外,植物遗传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研发转基因植物,用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如抗病虫害、耐逆性等。
总结:植物遗传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学科。
了解植物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变异情况对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产量以及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植物遗传学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来改善农作物的生产力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植物育种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3★、简述品种的五性:
论
1★、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植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
a、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 b、一致性——指品种内个体间在株型、生长习性、物候期等方面的相对整齐一致和产品主要经济 性状的相对整齐一致。 c、稳定性——是指采用适于该品种的繁殖方式情况下保持前后代遗传的稳定。 d、优良性——是指品种主要性状或综合经济性状符合市场的需求,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e、适应性——是指对一定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和不时出现的逆境的适应以及对一定的栽培 管理和利用方式的适应。
15、一般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为 0。 (×) 16★、由杂交育种育成的品种是杂交种。 (×) (是纯系品种) (√ ) (√ )
17、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品种可分为常规品种和杂种两大类。
18、自交系是由自花授粉作物优良单株套袋自交而选育出来的后代群体。 19★、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类,如何研究确定植物的授粉方式 ? 1)植物的繁殖方式一般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4★、限制植物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有 温度 、光照 、 降水和湿度(水分) 、土壤 5、生态型一般可分为 气候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 和 共栖生态型 。
6★、水稻(高温短日植物)南种北引日照由短变(长) ;温度由高变(低) ;生育期由早变(晚) 。 7、影响引种成败的主要因素是 气候条件 。 缩短 。
8★、小麦(低温长日植物)品种南种北引生育期会 9、水稻品种北种南引时,以 早熟品种 易于成功。
2)根据参与受精的雌雄配子的来源不同,又可分为自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植物和常异花授粉植物三 种类型。 20★、植物品种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各具有什么特点 ? A、纯系品种 特点:基因型高度纯和,表现性优良而整齐一致,后代中杂交体频率低, 纯 和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 B、杂交种品种 特点:基因型高度杂合、性状相对一致和较强的杂种优势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与进化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与进化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抗病性机制,以应对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这种抗病性的遗传特性在植物群体中得以延续,并逐渐进化出适应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变种。
本文将从遗传的角度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机制及其进化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遗传基础如同人类,植物也拥有自身的免疫系统。
这个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基因调控网络构成的,并且这些基因具有传递给后代的遗传性。
这些免疫基因编码了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这些基因的遗传变异会导致植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具备不同的抗病性。
二、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在植物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多样性,这一多样性是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推动的。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植物必须保持自身的遗传多样性,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并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
这样,植物群体中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变体才能够得到保留和传递。
三、抗病性基因的遗传机制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
单基因遗传是指植物抗病性由单个基因决定的情况。
这些基因通常编码着某种与病原微生物识别和抵抗有关的蛋白质。
而多基因遗传则是指植物抗病性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情况。
这些基因相互影响并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可能是显性的、隐性的或者是互补的。
四、植物抗病性的进化过程植物抗病性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和植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竞争和博弈。
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会通过积极的进化来增强自身的抗病性。
而病原微生物则会不断寻找突破植物防御系统的方式,并进化出新的侵袭策略。
双方的进化竞争不断推动着彼此的进步,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多样的抗病性机制。
总结:植物抗病性的遗传与进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通过免疫系统的遗传基础,植物形成了自身的抗病性机制,并在遗传多样性的形成中不断增强其抗病能力。
2022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838作物育种学(一)
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作物育种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作物育种学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作物育种学的基础理论、一般原理和育种方法的程度,以及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作物遗传改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掌握基本的作物育种学理论与方法,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作物育种学考试涵盖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种质资源、育种目标等作物育种相关基础知识,引种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等基本的育种理论与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作物育种理论在抗病育种和抗逆育种等具体领域的应用,作物育种的相关试验技术和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等内容。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理论和方法。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论述、评价作物育种学有关实例。
4.运用作物育种学中相关理论与技术,论述解决作物遗传改良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30分(共10题,每小题3分)2.填空题20分(共5题,每空2分)3.选择题20分(共10题,每小题2分)4.判断题20分(共10题,每小题2分)5.简答题60分(共5题,每小题12分)Ⅳ.考查内容第一章绪论1.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2.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3.作物育种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作物育种学的发展5.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6.植物品种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3.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特点1.作物品种的类型2.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3.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对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指导意义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2.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3.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国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3.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育种目标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机械化第二节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根据生产实际,对现有品种某些主要性状进行改良;3.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4.品种的合理搭配。
遗传变异与植物抗病能力
遗传变异与植物抗病能力植物疾病是农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植物抗病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植物抗病能力的一种重要机制就是遗传变异。
本文将探讨遗传变异与植物抗病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在植物育种中如何利用这一机制来改善植物的抗病性。
一、遗传变异对植物抗病能力的影响遗传变异是指在某个物种中出现的遗传基因或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导致植物在抗病能力上的表现出现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植物对于同一病原体的感染程度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遗传变异所导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遗传变异可以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从而改变其受病原体侵染的程度。
比如,植物的根系结构、叶片形状、花朵开放度等都可以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在同一病原体的侵染下,根系更发达的植物更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树叶形状更封闭的植物对于霉菌等真菌的感染更不易。
这说明植物的形态结构对于抗病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遗传变异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
不同基因型的植物在代谢途径、酶系统以及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导致植物对病原体的识别速度、抗病物质的合成能力以及快速修复机制的不同。
比如,一些植物在受到感染时能产生较高浓度的抗病物质,从而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而另一些植物则能迅速修复受损的组织,从而减轻感染对植物的伤害。
最后,遗传变异还可以影响植物的抗病基因的表达。
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植物在抗病基因的表达上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植物中特定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抗病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些抗病基因的表达差异可以影响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性,进而影响植物的抗病能力。
二、利用遗传变异改善植物的抗病性植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变异来改良植物性状的重要手段,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正是植物育种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过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材料,利用其遗传变异来改良已有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3《植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学生阅读资料作出假设:植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开门见山对植物是否具有遗传和变异做出假设。
讲授新课
一、调查
1、导语:
植物大多数都一样,好像没有区别,让我们做个调查吧。
2、调查活动1
①到校园里去实地观察,看看在同类植物上能不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②将相同或相似的叶子制作成标本或拍照、拓印,并记录植物名称。
C.香樟树亲代和后代的叶子都具有特殊的气味
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测自己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调查活动中,根据植物子代与亲代的特征信息,运用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对调查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后,发现植物子代与亲代之间有遗传与变异,感受植物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感受生命的意义。
颜色不同:有黑色、白色、棕色等多种颜色
形状不同:有的是长椭圆形,有的是接近于圆形
透明度不同:有的不透明,有的半透明
口感不同:有的煮饭比较硬,有的煮饭比较软弱
黏性不同:有的米煮出来的饭比较黏,有的煮出来
的饭不太黏
二、事实证据
1、观察水仙花的亲代和子代
为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亲代拍照留存档案,收集它们的种子并进行播种,观察子代凤仙花成熟后与亲代凤仙花的异同。
回顾课堂并与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
板书设计
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交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
要成就之一。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得出结论
归纳植物子代与亲代特征的异同,结合资料进行分析并பைடு நூலகம்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5.连锁
在植物对高级寄生物的抗病性中,一种植物对一种 寄生物的抗病性基因数目常常很多,因而抗病性基 因的连锁现象较为常见。
玉米抗锈病的基因Rp1、Rp5和Rp6,以及玉米 抗热带锈病(Puccinia polyspora)的基因Rp9都 位于第10染色体的短臂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如下:
9
总之,只凭亲本、F1、 F2的数据资料作出的“结 论”(几对基因,何种互作)只是一种假设,还不是被证实了 的结论,在已有的研究报告中有不少均属这一情况,只有通 过了F3的检验,且亲本、Fl、F2、F3同时同地接种鉴定,以 消除年度间气候土壤条件差异的干扰,才能作出更可靠的结 论。 最好再通过细胞遗传学的定位,以完全证实抗病性基因 的存在。
7
应用上述工作方法,已取得大量有用的成果。然而,还有 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 在全部抗病性中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 病性哪一类更为普遍? 现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工作大多都是主效基因 这一数据常被人误解,认为它反应了客观实际情况,甚至有 抗病性的研究,因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比数量性状的 些人潜意识地认为似乎只有质量性状遗传值得研究,也只有 遗传容易研究,因而现已查清的大多都是主效基因 它,才有这么一套方法能够进行研究。应当指出,其实上述 抗病性。据Person and Sidhu(1971)统计,在已 对比数据只能说明过去研究偏重于质量性状遗传的抗病性而 有的植物抗病性遗传研究报导中,近90%的事例都 忽略了数量性状遗传的抗病性,并不能说明客观存在的实际 比例。考虑到广义的植物抗病性其类型丰富多样,考虑到抗 是单基因或寡基因遗传,只有不到10%是微效基因 病性机制的复杂性,以及一些研究证实了微效基因抗病性的 遗传。
假定的互作 AA BB 1 R R AA Bb 2 R R AA bb 1 R R Aa BB 2 R R Aa Bb 4 R R Aa bb 2 R R aa BB 1 R R aa Bb 2 R S aa bb 1 S S 分离 比例 R: M:S
I 独立显性抗 病上位
Ⅱ A—,BB抗 余皆感 Ⅲ A—为抗, B-为中 余皆 感 ]V AA,BB为 抗,A~BbSj中, 余皆感 V A-B-为抗, 余 皆 感 Ⅵ A-B—为抗, A-bb,aaB-为 中, 余 皆 感
以下分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和胞质 抗病性作些简要介绍:
10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大多都是垂直抗病性。抗 病性程度一般均较高,多能达高抗或免疫。 一般的抗病性筛选所选得的抗病基因大多 均属主效基因。它们多数在幼苗期就能表 现出抗病性,所以可进行苗期鉴定,便于 筛选,它们的遗传较简单,便于选育和稳 定,所以为抗病育种所使用。
4
Ⅳ级互作:寄主 —— 病原物间多对对应 基因之间的互作,可写作: V1 V1 v2v2 Ⅳ Ⅲ ↕ ↔ ↕ Ⅲ R1R1 R2R2 V 级互作:寄主 —— 病原物双方群体间 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是从(Biffen,1905, 1912)开始的,他通过杂交试验证明:他试验 所用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性的遗传表现 符合孟德尔定律、为显性单基因遗传。自此以 后,抗病育种和抗病性遗传方式的研究逐步开 展。 近百年来,实验遗传学、细胞遗传学、植物病 原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以及近年的分子遗传学 先后发展起来,对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起了 很大的作用。没有这些学科的帮助和促进,植 物抗病性遗传研究是不可想象的。
18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6.基因分析一般方法简述
(1)基因数目和互作:
如为显性独立遗传且抗病性为上位,则一对、二 对、三对……基因杂种的F2群体中抗感比应呈3: 1,15:1,63:1,……零。如不同位点基因间 有其它种种互作,则分离比便会出现种种其它情 况(表5—2)。
19
表5-2两对基因不同互作下的分离
21
(2)新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常用方法有二: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能克服全部已有抗病基因的 “极顶超级小种”进行品种筛选,理论上用这样 的小种筛选出的抗病性基因一定是个新的抗病性 基因。 但所谓‘极顶超级”小种有时也难获得保证。实 际上,需要选用一系列的小种,它们的毒性基因 合计起来包括了全部已知毒性基因,用它们逐一 对抗病基因进行筛选。
当环境条件一致或固定时:
抗病性表现=f(寄主抗病性基因型,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 或:A=f(X,Y)
2
在植物其它性状中,一定基因型必然有一定的表现 型,如豌豆的白花、红花,黄粒、绿粒,小麦的株 高,产量等。而抗病性则不同,寄主基因型的表现 因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而异。
比如,垂直抗病性品种如遇上相应的毒性小种则将表现为感 病,水平抗病性品种如遇侵袭力很强的菌系发病也会更重一 些(详本章第四节),这是抗病性遗传的根本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多数是隐性的。
12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抗病性的显隐性,有时还因环境条件而定。如豌豆 对菜豆黄花叶病毒抗病基因的杂合植株在18℃下抗 病,而在27℃下则表现感病。 有些抗病性基因有剂量效应。如玉米抗大斑 病基因 Ht,其纯合双倍体HtHt比杂合体Htht抗病性强一些, 而三倍体HtHtHt、四倍体HtHtHtHL的抗病程度更依 次增强。 显性效应还有时因其遗传背景而异。如Dyck和 Samborsky(1968),曾发现,在品种Red Bobs的 遗传背景上,Lr的两个等位基因Lr22,Lr24都呈完 全显性,但在另一个品种Thatcher的遗传背景上, 则Lr22呈半显性,Lr24呈隐性
1.1 1.16 2.1
Rp5
Rp1
Rp9
Rp6
17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不同病害的抗病基因连锁在一起对于选育兼抗 品种有利,但如果一种抗病基因和另一种病害 的感病基因连锁,或者抗病性基因和某些不良 农艺性状连锁,则给抗病育种带来麻烦。 如: 棉花抗枯萎病的抗病性和纤维长度短相连锁, 烟草对TMV的耐病性和不耐高温萎蔫相连 锁……等。 如果这种连锁极其紧密,则这样的品种用为杂 交抗病育种的亲本,也很难获得成功。远缘杂 交抗病育种便常常遇到这种困难。这就需要采 用一些新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详第七章抗病育 种 )。
抗病的作用,反应型为2 多数主效基因控制着植株生育全期的抗病性,但有 些只能控制一定阶段的抗病性,如小麦Yr1一 Yr10控制全期抗病,而Yr11一Yr14只控制成株 抗病性。
14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3.复等位性(multiple alleles)
亚麻对锈病的抗病性基因已鉴定出 26个, 但位点 (Locus)只有5个,名为L、M、N、 P,K,在L位点上等位因子有12个之多,L2、 L3、……等即是位于l位点上的等位因子。M, N,P上分别有6、3、4个等位因子。复等位 因子限制了把不同抗病基因集中到一个双倍 体中去的数目,最多两个。
存在,可以想见,微效基因抗病性也是大量存在的,只是注 意得还不够或缺乏更好的研究方法。
8
第二个问题是抗病感病界定上的不确定性和 主观任意性常会给抗病性遗传方式的假设带 来假象。
以小麦锈病为例,通常均以反应型 0 , 0 ; 1 , 2 为 抗病,以3,4型为感病,然后计算抗感比,据此比 例推设基因对数和互作。个别情况下,也有人以 0 、 0 ;为抗病,把l· 、2、3、4都作为感病。 因此,感抗分离比既受环境条件影响,又受感抗分 界标准的人为性影响。同一试验材料在不同环境条 其实,由于单株间生理的和小环境的差异的影响, 件和不同感抗界分标准下便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反应型变异到一个上下反应型级别是常见的;再者, 正如 Ettjngboe(1976)指出的,很少有人把这 抗病亲本品种其本身抗病性表现的环境变异是各有 些临近分界线的植株再和感病亲本杂交或它们彼此 不同的,有些免疫品种在通常变化幅度的环境条件 间杂交以检验反应型的这种变异究竟是遗传决定的、 下稳定为0型,而有些则可能变动于0、0; l之间。 还是环境条件决定的。
15:0: 1
13:0: 3 12:3: 1
R
R
R
R
R
R
M
M
S
R
R
R
R
M
M
R
M
S
7:8:1
R
R
S
R
R
S
S
S
S
9:0:7
R
R
M
R
R
M
M
M
S
9:6:1
如上表所示,还可以设想出其它种种互作或增为 三对、四对 … 基因,推算出种种分离比。观察所 得的实际分离比和哪一种设想最为相符 ( 经 X 方检 验),便可推测是几对基因、何种互作。然后,极 为必要的一步工作就是进行F3系统检验,按F2单 株种成一个个 F3家系,看其各种抗感分离比的家 系数之比是否符合上述原定的假设。显然,如不 作F3检验、只凭F2分离比就作出结论,往往是不 大可靠的。 F3检验,种植的家系数和每家系的株数越多,数 据越可靠,但田间工作量也越大。为了能以不太 大的田间工作量获得可靠结论,清泽茂久(1970) 设计了一个叫作“累积分布曲线法”,可帮助分 析判断哪一种分离比的可能性最大,
Ⅱ级互作: 在同一生物体内,不同位点的基因之间的互 作,如上位、互补、累加、或修饰……等。可写作R1– ↔R2–。 Ⅲ级互作: 寄主一病原物相对应的双方基因之间的互作, 可写作H↔P或R一↔vv,H、P分别为寄主抗病性基因 和病原物致病性基因,V为病原物毒性基因。这是抗病 性遗传中特有的重要的互作。
11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1.显隐性 已研究报道的植物主效基因抗病性大多数均为单基因显 性,即抗病性等位基因中有抗病表型效应的基因为显性, 写作R,决定感病的为隐性,r,基因型RR和Rr均抗病, 只有rr感病。 在很多重要作物病害中都已鉴定出了不少这种抗病基因, 在同一植物中已发现了多个基因。 例如: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已定名的有 Srl、Sr2、Sr3、…… 到Sr49, 它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显性遗传,但也有少数是单基因隐 条锈病已定名的有15个,Yr1、……Yr15, 性的。还有少数情况下,同一植物对同一病害,也可能因 品种 ——Lr1 小种组合不同而呈显性或呈隐性。如玉米抗锈病 叶锈病 、Lr2……Lr50等56个 的Rp3,基因对小种901表现为显性基因,而对小种933 则表现为隐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