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赏】诗歌背景:XXX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XXXXXX 和秘书监XXX的门庭,得以欣赏XXX的歌颂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思往日与XXX的接触,寄寓墨客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期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XXX再次相遇的情形。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七年级上册 (4)1、观沧海 (4)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次北固山下 (4)4、天净沙.秋思 (5)5、咏雪 (5)6、陈太丘与友期行 (5)7、《论语》十二章 (6)8、峨眉山月歌 (6)9、江南逢李龟年 (6)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11、夜上受降城闻笛 (7)12、诫子书 (7)13、狼 (7)14、穿井得一人 (8)15、杞人忧天 (8)16、秋词.其一 (9)17、夜雨寄北 (9)1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9)19、潼关 (9)七年级下册 (10)1、孙权劝学 (10)2、木兰诗 (10)3、竹里馆 (11)4、春夜洛城闻笛 (11)5、逢入京使 (11)7、卖油翁 (12)8、陋室铭 (12)9、爱莲说 (12)10、登幽州台歌 (12)11、望岳 (13)12、登飞来峰 (13)13、游山西村 (13)14、己亥杂诗.其五 (14)15、河中石兽 (14)16泊秦淮 (14)17、贾生 (15)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5)19、约客 (15)八年级上册 (15)1、三峡 (15)2、答谢中书书 (16)3、记承天寺夜游 (16)4、与朱元思书 (16)5、野望 (17)6、黄鹤楼 (17)7、使至塞上 (17)8、渡荆门送别 (18)9、庭中有奇树 (18)10、龟虽寿 (18)11、赠从弟.其二 (19)12、梁甫行 (19)13、钱塘湖春行 (20)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5、富贵不能淫 (20)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17、愚公移山 (21)18、周亚夫军细柳 (21)19、饮酒.其五 (22)20、望岳 (22)21、雁门太守行 (23)22、赤壁 (23)2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3)2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4)25、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24)2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24)2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4)八年级下册 (25)1、桃花源记 (25)2、小石潭记 (25)3、核舟记 (26)4、关雎 (26)5、蒹葭 (27)6、式微 (27)7、子衿 (27)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7)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8)10、北冥有鱼 (28)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8)12、虽有嘉肴 (29)13、大道之行也 (29)14、马说 (29)15、石壕吏 (30)16、卖炭翁 (30)17、题破山寺后禅院 (31)18、送友人 (31)19、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1)20、卜算子.咏梅 (31)九年级上册 (32)1、岳阳楼记 (32)2、醉翁亭记 (32)3、湖心亭看雪 (33)4、行路难.其一 (34)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4)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4)7、月夜忆舍弟 (35)8、长沙过贾谊宅 (35)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5)10、商山早行 (36)11、咸阳城东楼 (36)12、无题 (36)13、行香子.树绕村庄 (37)1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7)九年级下册 (37)1、鱼我所欲也 (37)2、唐雎不辱使命 (38)3、送东阳马生序 (38)4、渔家傲.秋思 (39)5、江城子.密州出猎 (40)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0)7、满江红.小住京华 (40)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0)9、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1)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1)1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41)12、曹刿论战 (41)13、邹忌讽齐王纳谏 (42)14、陈涉世家 (43)15、出师表 (43)16、十五从军行 (44)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1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6)19、过零丁洋 (46)20、山坡羊.潼关怀古 (46)21、南安军 (46)22、别云间 (47)23、山坡羊.骊山怀古 (47)24、朝天子.咏喇叭 (47)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10篇详细解析及赏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10篇详细解析及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一、观沧海 (1)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次北固山下 (5)四、天净沙.秋思 (7)五、咏雪 (8)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10)七、《论语》十二章 (13)八、诫子书 (17)九、狼 (19)十、穿井得一人 (24)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实用文库汇编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实用文库汇编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实用文库汇编之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整理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整理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温馨提示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共12 首其中必读4 首,课外阅读8 首必读篇4 首1、观沧海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XX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1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XX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整理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整理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总集温馨提示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共12 首其中必读4 首,课外阅读8 首必读篇4 首1、观沧海原文: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1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强 欲 登重阳高节有去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最新】



共 赏
秋词 (刘禹锡)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借“鹤” 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让一代代的人不 停的咀嚼、回味那缕缕的哀怨、思念、牵挂。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却另辟蹊径,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 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 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 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 义山诗集》传世。
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
“内”即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 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 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 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 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知 人 论 世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积极参加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 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 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 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 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 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 《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 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怜:可怜。 傍:靠近。
诗意理解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 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 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 放了。
古诗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 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 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 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 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题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 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表达了诗人对唐
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
彼此现状的悲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作家作品
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 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 边塞风光、军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诵读提示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字词梳理
李龟年:唐玄宗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 艺为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李范,封岐王。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赏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 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 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 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 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 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秋高气爽,月在峨眉,影入江流,诗人因月色而发清溪,“月亮走,我也 走”,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乘舟顺流而下,向三峡驶去。看到“影 入江水流”的妙景。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 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全诗表达了诗人 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思想情感。
赏析(其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 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 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 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 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 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 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 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23篇汇总现代文+古诗文(原文+译文)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23篇汇总现代文+古诗文(原文+译文)

初中语文七上必背课文现代文+古诗文汇总目录《春》《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两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诵读》《纪念白求恩》《诫子书》《狼》《天上的街市》《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外古诗诵读》1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2.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①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这里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4【练习】.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练习】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2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2分)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鉴赏】全诗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六)《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练习】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一.填空: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3.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

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4.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的愿望。

二.选择:1.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问答: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练习】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