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现代化史观的含义
现代化史观出自《现代化新论》,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系指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考察世界历史及其变动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紧紧扣住500年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根本特征,试图解释世界历史变化的深层动力和共同特征,并试图对人类未来前途做出回答。
现代化研究从诞生始便伴随着激烈争论。
早期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学界,属于社会学范畴,主要体现为一种线性发展观,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过程,而且道路具有同一性,即所有国家只有走欧美模式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
该时期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与现代社会看成两个断裂的、没有任何相似性的时期。
到70年代,早期现代化理论遭到广泛批判。
很多学者对将欧美模式视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唯一模板的理论提出质疑,并将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拉美学者提出的“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心—边缘为基本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结构。
除此之外,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角度也认为近代以来中心—半边缘—边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以艾森斯塔特为代表的学者则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出发论证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许多理论问题被继续争论并得到进一步延伸。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第一,现代化的定义问题。
狭义的现代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而且主要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和技术追赶。
而在韦伯那里,现代化则主要被视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罗荣渠对现代化做了广义的定义。
广义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进程一般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4.社会史观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六大史观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型例析:(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人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也开始更加关注。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变迁和发展历程,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多元的文化传承和心灵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是怎样的呢?这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早已在民间悄悄流传。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使其与现代化相融合,发挥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无论是经典的诗词歌赋,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戏曲表演,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还应当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历史是一张照片,能够展现出每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状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增强历史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同时,对于曾经犯下的错误和过失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尽可能地避免重蹈覆辙,以此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矢志前行。
三、注重立身承业和人格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还要注重立身承业和人格塑造。
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先辈的奋斗精神,秉持着“立身承业,追求卓越”的信念,努力拼搏,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同时,对于个人的人格塑造也需注重历史的积淀,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胸怀,注重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成为有信仰、有担当、有品质的新型人才。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层次、多纬度的,需从多个方面展开探究。
历史是人类的宝藏,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不断积累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稳健的步伐。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本文以“现代化史观”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于现代化来说,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西方文化和科技。
欧洲文艺复兴意味着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探索自我,也有助于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
科学研究对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技融入到社会中来被称为科技社会。
同时,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
其次,现代化进程一般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个层面。
政治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以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为基础,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行多元文化并且加强国家的联邦体系。
经济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实行市场经济,鼓励民营企业,改进财政制度。
文化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提倡西方文化,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全民的文化素养。
最后,科技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积极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正是由西方文化和科技驱动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融合了西方发达国家最新的经验教训。
现代化进程更加强调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也出现了一股把握新机遇,实现经济财富、社会发展的热潮。
综上所述,现代化史观主要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从西方文化和科技引发的变化,这一变化催生了一股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潮。
因此,现代化观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层面,并且更加强调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要想实现社会进步,开放式经济、先进的科技、文化多样性以及社会公平是必要的。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
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
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现代化历史观
现代化历史观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历史研究和思考方式,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现代化历史观旨在揭示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并探讨现代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现代化历史观的核心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和解释。
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存在差异。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会受到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现代化的路径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强调历史具有渐进性和相对性。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水平存在差异。
同时,现代化的评价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现代化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注重对历史的阐释和解读。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要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
现代化历史观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状况和问题,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鼓励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现代化历史观是一种重视历史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和理念,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于历史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八大史观简介
八大史观简介一.近代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1.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论化;4.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因为现代化史观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更为实事求是。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从横向(空间角度)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时间角度)看,包括: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推动社会严谨的历史,即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史观。
六.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七.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接触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
八.生态史观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分析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观念,它强调了中
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独特之路。
在这种历史观下,中国的现代
化发展被认为是受制于外部列强压迫与剥削的结果,难以获得真正的
独立和自主权利。
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也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和发展,认为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在
这种历史观中,中国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较为谨慎,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世态度,以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
尽管这种
历史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性,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
重要的精神支持与社会文化背景。
八大史观
3 文 明 史 观
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 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物质文明 横 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
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八 大 史 观
——高三历史复习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英雄史观
正统史观
各种史观具体解读
所谓史观
——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1、“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 程。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 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6、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 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 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 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是与平民百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等.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 会生活状况。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4、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 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 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 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 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一、文明史观与相关考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附表1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附表2: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附表3:17—18世纪中国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附表4: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二、整体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附表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附表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历史影响附表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三、现代化史观与相关考点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现代化史观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 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 治维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
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 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 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即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 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差别而已。
2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的
内容后,对“近代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从网上搜集到的对
“近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自身的社会发展。
一个新的社会研究话语现代化史观,不断地出现在学界以及社会政治实践中,以更新的视角来把握历史变革中特有的规律性,对当下正在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化史观是以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社会研究学说,它建立在比较文化、比较历史和现代思潮的理论基础上。
它与文明和历史理论等传统的社会学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它重新定义了对人类文明的解释及其发展,将之划分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及思想方面的多元社会形态,把社会发展定义为一种持续而有序的过程,强调了社转型过程中技术、文化、政治方面的促进作用。
现代化史观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西方文化思潮推动的,它将历史从传统的以文明为研究对象,转变为以贯穿文明始终的现代化进程为研究对象。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史观既可以反映社会的演进变迁,也可以反映个体的变化过程。
在宏观上,它把不同各国的文明发展作为有关的一系列现代化过程的总体框架;而在微观上,它借助人口、家庭、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反映各国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史观不仅在历史发展中揭示出新的规律性,而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化史观强调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也认为跨国及跨文化的差异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提倡一种基于文化的观点,对推动多样性文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化史观也反映了历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动态维度,如思想、宗教等,由此,认识到某种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帮助国家在推进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找到最佳模式。
现代化史观把以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技术、文化、经济及政治变化看做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它将历史进程定义为一种过程,持续的累积,永无止境的追求。
这一史观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当代正在推进社会转型的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 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பைடு நூலகம்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 就是由农业文明 向工业文明演进的
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 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 点是把握人类 纵向发展的历程。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 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 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 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 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 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 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 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 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 被消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 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 宣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 宣言》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 被消灭。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 被消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 背景。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1、求生存,为独立: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⑨、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 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两个前提条件:
①、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
②、经济的繁荣与富强,这就必须摆脱社会生产落后,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局面,要求生产力的工业化。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是生产关系问题;经济的繁荣富强与工业化,则是生产力问题。在民族不独立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首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半殖民地──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
②、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任务随之发生了转变。
③、阶级关系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D)、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
▲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A、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2、谋发展,图富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第一阶段: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第二阶段: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第三阶段:1978-现在,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而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①、地主阶级权力的变动:辛酉政变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
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
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以及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等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清晰明白的答案。
(四)、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
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ຫໍສະໝຸດ 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C、现代化的新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 主要观点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B、西方的冲击。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C、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A)、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
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
(C)、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半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
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