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第18课三国鼎立
18课三国鼎立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外国语学校初中姓名:宋金花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历史3、课时:1【教学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人教版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的形成为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是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局部范围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百度视频:/programs/view/vGkiiLAZpLg/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届可的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魏国修建了许多,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利用图示展示。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赤壁之战”的历史地图和战争视频,讲解战争过程,并用表格归纳战争情况。
3、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那?学生思考,教师归纳。官渡之战中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赤壁之战中曹操主观方面:兵多将广,骄傲轻敌;客观方面:士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课,没有知识基础,但是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启发讨论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表格及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4.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
学生积极回答。
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
实
课
标
师:简介本单元及本单元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分立(2)民族融合。本课内容着重讲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
探究一:提出问题: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状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这样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多媒体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列举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及经济发展,评价三国鼎立及曹操,感悟历史。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二)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堂教学,《三国鼎立和西晋统一》。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思问结合,辨析感悟。
二、课堂实录(一)引入(语)师: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曲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二)师生活动生:周瑜打黄盖、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师: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吗?谁能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
师:说得很好。
简介《三国志》。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
《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
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
《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转承:听了这么多三国故事,我们来理一理三国的历史。
问题:请罗列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统治、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重大事件。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展示官渡之战的FLASH,阅读书本中的三则资料,请学生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生:曹操善于用人,宽容,出奇制胜……师转承: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表明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生:统一全国。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后对曹操进行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而不是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曹操统一北方后,准备乘胜统一南北,于是发生了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观察课件中《赤壁之战》示意图,并展示孙权、刘备、曹操头像图。
用课件展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
你如何评价曹操呢?
简要介绍南方孙权、刘备的情况
观察P103诸葛亮图和P104上图后回答“动脑筋”
讨论抢答: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在占优势的条件下失败呢?孙刘联军却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曹操呢?
回答P105“动脑筋”
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并回答三国各自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教师指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用课件展示“Fra bibliotek国鼎立形势图”
强调指出:220年曹丕建魏标志三国时期开始。因此曹操是东汉末年人,而不是三国时期人。
魏、蜀、吴三国都想统一全国,所以,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那么三国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板 书 设 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多媒体使用及功能评析
课前酝酿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学生欣赏
以学生喜爱的明星歌曲来营造气氛,引入话题。【媒体使Leabharlann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功能评析】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一部《三国演义》,电视剧、电影将它拍了又拍;戏曲将它唱了又唱,多少经典故事、多少英雄人物被人们在记忆中定格。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三国是怎样的?
一、逐鹿中原
1.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他们分别盘踞在哪里?
2.你能简单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吗?(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3.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原因。(主观、客观)
过渡句: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
问:诗作者的“壮心”是什么呢?能顺利实现吗?
1.《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不同色块变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赤壁之战后三大力量的消长,也给学生以直接的地理方位指示,形成深刻印象。
2.学生自主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地理方位。大小圆的运用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三国力量的差距。
3.东汉末军阀割据与三国鼎立比较图,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完成课本第106页 “比一比”。
4.完成课本第106页“找一找错误”。
5.学生回答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情况。
6.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完成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通过对三方势力分析,得出势力均衡,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面突破本课又一难点。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言激励、成果展示、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分析战争胜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结合卫温到达夷洲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结合《历史同步训练册》进行预习,并对内容进行填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
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板书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长期混乱,你知道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几次吗?(学生回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让学生把战役名称写在黑板上。
)教师强调:不要出现错字。
(二)预习检查,展示自学成果。
关于这两次战役的相关概况,老师想请教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学生纷纷举手)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成败与否对双方控制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2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淝谁之战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一、课前延伸预习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和把握本课知识网络。
)1、东汉中期后,和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末年大规模的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出现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3、220年,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建立吴,后定都建业。
预习要求:对预习结果要有明确的检查措施,学生依据课前延伸和课本进行基础知识的预习测试。
二、课内探究(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本节课以一首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
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学案上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不会的作好标志,以备合作学习时解决。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课本P103-P104)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学法指导: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问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在组内交流完成后,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6、一起归纳:官渡之战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正可谓:(课件显示)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讲故事)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请刘备、诸葛亮上台)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赤壁之战3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我们先说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
)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三)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
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
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
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
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
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愿先生出山相助。
”7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