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医疗缺陷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由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集中处置单位统一收集处置,不得出售给个体商贩、废品回收站或交由其他任何单位收集处理。
二、医疗一次性废物应分类放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须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由专人应用专用的转运工具按照确定的时间、路线转运到指定贮存地点。
转运工具和容器使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进行焚烧。
四、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五、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形。
无回收价值的可放入专用收集袋直接焚烧。
六、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进行焚烧。
七、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各科室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八、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九、加强监督,定期检查。
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措施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以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院感科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我院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由医疗废物处置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登记、转运等工作。
二、___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本
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医疗缺陷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加强医疗机构对医疗缺陷的管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并提高医疗质量。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等。
二、定义和范围1.医疗缺陷是指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疏漏或不合理行为,导致患者受到损害或伤害的情况。
2.医疗缺陷管理工作包括对医疗缺陷的预防、发现、纠正和整改等方面的工作。
三、责任和义务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缺陷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医疗缺陷管理工作。
2.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减少医疗缺陷的发生。
3.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缺陷的处理情况,并有权知情、参与和监督医疗缺陷的整改过程。
四、医疗缺陷的预防1.医疗机构应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完善和落实各项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安全。
2.医务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缺陷上报和反馈机制,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缺陷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医疗缺陷的发现和处理1.医务人员在发现医疗缺陷后,应立即停止有关操作,并通知上级。
2.医疗机构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医疗缺陷发生的原因和责任人。
3.医疗机构应向患者说明医疗缺陷的原因和后果,积极协商解决方案,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赔偿和帮助。
六、医疗缺陷的整改和改进1.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缺陷的实际情况,制定整改计划,并确定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2.医疗机构应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防止同类医疗缺陷的再次发生。
3.医疗机构应开展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和监督,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七、医疗缺陷的通报和公开1.医疗机构应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缺陷的情况,并向患者提供通报机制。
2.医疗机构应在媒体和社会公众面前公开医疗缺陷的处理情况,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
八、监督和评估1.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医疗缺陷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
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制度概述医疗器材是医疗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偶尔会出现缺陷问题。
为了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建立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报告目的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医疗器材缺陷事件,以保护使用者和患者的权益,避免潜在的危害和风险。
报告内容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 医疗器材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型号、批号等;- 缺陷描述,详细说明缺陷的性质和影响;- 发生时间和地点;- 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 与缺陷事件相关的相关人员和机构。
报告流程1. 发现缺陷:任何医疗从业者、患者或公众发现医疗器材缺陷都应及时报告。
2. 填写报告:报告人应按照规定的报告格式填写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
3. 提交报告:报告人将完成的报告提交给指定的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机构。
4. 评估和处理:相关机构对报告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监督和跟踪:相关机构将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和跟踪,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报告机构建立专门的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机构是保证报告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此机构应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接收、评估和处理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
报告结果根据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的评估结果,可能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停止、召回、修复或更换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材;- 加强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督;- 针对涉事生产厂商进行调查和处罚。
结论医疗器材缺陷事件报告制度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器材的缺陷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相关机构应确保报告制度的顺利运行,并严格按照规定处理缺陷事件。
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1.目的建立医院、职能部门、科室三级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2.目标提高医疗质量,减少重大医疗不良事件发生。
3.适用范围全院。
4.名词定义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医疗效率,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
广义的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包括医疗、护理、院感、药事等活动中的质量与安全。
5.内容5.1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5.1.1院长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方针与目标,策划、指挥与协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
5.1.2医疗质量安全相关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指导、督查、考核、反馈及整改。
5.2职能部门5.2.1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各相关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全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考核、指导。
5.2.2结合本院实际,修订和完善医疗质量考评标准,定期督查、考核。
5.2.3检查和指导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定科室工作计划,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效果评价及奖惩措施。
5.2.4开展医务人员质量管理教育,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
5.2.5每季度对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向委员会及分管领导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5.2.6定期召开科主任、护士长会议,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5.2.7定期对专管员工作进行检查与考评。
5.3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5.3.1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5.3.2科主任负责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每月有重点工作,年终进行工作总结。
5.3.3设置1名科室质量秘书,协助科主任做好质量管理,督促各专管员按时完成质控工作。
医疗管理工作制度汇编(2021整理)
委员会工作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一、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务科、护理部和科室组成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体系。
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讲评,对出现或存在的重大医疗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三、医务科具体实施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下设医疗质量监控小组进行日常医疗质量检查和监控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医疗质量检查并做出书面总结,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并向相关科室通报检查结果。
四、各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定时对科室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协助医务科、护理部进行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五、各科室设立医疗质量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质控员组成。
科室质控小组要以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标准,考核方法进行全面的管理考核。
六、病历质控室负责病案的终末质量检查,对每份病案的检查要做好记录,每月采用书面总结向医务科报告一次检查结果,医教办负责在每月医疗护理例会上通报检查结果。
七、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抢救及交接班制度、医疗护理查对制度、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手术准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及效劳流程等。
八、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基〞学习、培训和考核一次。
九、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具体方案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工作制度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在院长的领导下,由全院各专业作风正派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学科带头人组成。
二、鉴定时由专家库抽取3人以上单数组成鉴定专家组。
三、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要对医务科或护理部上报的鉴定材料提前一天发给有关委员,进行审核。
通过调查、弄清事实,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做出科学结论。
四、处理医疗事故要依据2002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指导我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工作。
五、医疗事故鉴定由院长主持,当事人及当事科室介绍情况。
2021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曲阳县人民医院欧阳光明(2021.03.0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病人安全是医疗的基本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方便的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通过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为此我院制定了本工作制度,同时本工作制度对于上报行为是非惩罚性,而且对于重要事件的上报将予以适当奖励。
一、概念与分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医院在诊疗活动中或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诊治的结果,增加痛苦或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或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的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我院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七类:(一)医疗不良事件:诊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二)护理不良事件:病人护理范畴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三)药品不良事件:药物反应、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四)设备、器械、耗材不良事件:使用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含差错等行为),无论患者知晓与否。
(五)环境不良事件:是指医院的环境导致的或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
(六)医院感染不良事件:院内感染事件(含意外暴露)。
(七)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事件:是指在予患者服务或沟通时由于服务态度、语言不良或非患者因素导致不能及时就医就诊、或产生投诉。
各类的具体需要上报的事件见附件三、不良事件分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照事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的永久性功能的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早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防止和处理医疗差错事故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医疗差错是指由医务人员在执行诊疗工作中的操作失误、技术错误或判断错误等导致的医疗结果不良或医疗损害的行为。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降低医疗安全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利益。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和完善医疗差错发生、监测、报告和追踪的制度,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的统计和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差错事故。
2.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和责任追究程序,对医疗差错事故进行严肃处理,保证患者的权益得到维护。
3.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4.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减少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
5.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差错事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6.加强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参与,促进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疗差错事故。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门诊缺陷管理制度
门诊缺陷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门诊服务已成为医疗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门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门诊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二、缺陷管理的定义门诊缺陷是指门诊医疗服务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不符合规章制度、技术要求或患者期望的情况。
门诊缺陷管理是通过对门诊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识别、报告、处置和追踪,以及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降低门诊医疗服务中的缺陷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三、门诊缺陷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门诊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的缺陷,有效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对门诊服务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和整改,可以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3. 降低医疗事故风险:及时处理门诊服务中的缺陷,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医疗事故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造成的影响。
4. 符合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门诊缺陷管理制度,对门诊服务中的缺陷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
四、门诊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1. 制度建立(1)确定管理责任:明确门诊缺陷管理的主管部门、责任人员及其职责,确保门诊缺陷管理的有效实施。
(2)制定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门诊缺陷管理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流程,明确门诊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其处理方法。
(3)培训教育:对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门诊缺陷管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门诊缺陷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2. 实施流程(1)缺陷识别:医疗机构建立缺陷识别机制,鼓励患者、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主动报告可能存在的缺陷。
(2)缺陷报告:对于发现的缺陷,医疗机构应及时进行报告,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类。
(3)缺陷处置:医疗机构应根据缺陷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和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缺陷追踪:对已处理的缺陷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缺陷得到有效解决和预防再次发生。
科室缺陷管理制度
科室缺陷管理制度一、前言科室缺陷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规范科室内部管理,增强科室管理效能,提高医疗安全水平,特别是对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加强工作全程管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方法。
科室缺陷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前瞻性、全面性的全过程医疗缺陷管理模式,提升医疗质量风险管理水平,构建全员参与的病例讨论、事故报告和风险分析等机制,推动医疗安全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对医疗风险的全面认知,把建立医疗安全文化,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和医患纠纷的发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抓好。
二、科室缺陷管理制度的实施(一)制度的范围科室缺陷管理制度适用于科室内全部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该制度在科室中是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规定,任何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如发现有违反医疗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都有义务以及权利进行纠正。
(二)制度的制定科室缺陷管理制度需由科室管理者确定制定小组,并邀请质管理、护理、医生等相关人员参与,由制定小组负责草拟制度。
在实施制度前,制定小组需进行多次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在最终确定的制度上进行签字确认。
(三)制度的宣传与解释科室缺陷管理制度在确定制度后,还需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制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同时,也需要对制度进行解释,让每一位医务人员清晰了解制度中的每一条规定,确保所有人都能够正确执行。
(四)制度的执行监督科室管理者要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同时,还需定期进行全面的复核,及时与员工进行交流,了解制度在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科室缺陷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科室缺陷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缺陷管理的范围和流程:科室缺陷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规范化,明确缺陷的范围和流程,包括医疗事故的定义、类型、报告要求等,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清晰了解什么是医疗事故,如何进行报告。
(二)缺陷报告的要求:科室缺陷管理制度还需规定每一位医务人员如何进行缺陷的报告,包括报告表格的填写要求、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等,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类护理缺陷管理制度
各类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在医疗机构中,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护理缺陷的定义、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监督和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护理缺陷的定义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标准、规范和要求的行为或结果。
护理缺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护理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未按规范和操作要求进行,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
2. 护理记录不准确: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记录时,未按真实情况填写,或者填写不全面,导致信息不准确或缺失。
3. 用药错误: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管理时,出现用药不当、给药错误等问题,导致患者用药不当或产生不良反应。
4. 护理交接不及时: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未及时将患者的情况、护理要求等信息进行交接,导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以上仅为护理缺陷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护理缺陷,但总的来说,护理缺陷就是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行为或结果。
二、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了能够有效管理护理缺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实施。
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缺陷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要求、用药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内容。
2.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缺陷监督评估机制,来监督和评估护理质量,发现和纠正护理缺陷。
3. 提供培训教育:医疗机构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护理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4. 加强沟通协调:医疗机构需要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交接班的质量,减少因交接班不及时而导致的护理缺陷。
以上是护理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的一些要点,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护理缺陷管理制度,保障护理质量的提高。
给药缺陷整改措施(共7篇)
给药缺陷整改措施(共7篇)第1篇:给药错误的整改措施篇一:发药差错整改方案药品调配差错分析及处理方案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是医院药剂科的主要职责,药剂科经过多年的运行和改进,可以说制度完善,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人员配备基本充足,然而,发错药这样的事故还是发生了,作为药剂科的负责人我倍感惭愧,深入思考,从各方面的因素抓起,起草以下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地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一、提高科室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增进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从处方源头抓起,提高处方质量,保证处方的清晰度。
三、从优化布局,科学合理摆放药品入手。
四、狠抓“双人核对制”的落实,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
五、“注意提示患者核对药品”,调动患者的主观意识,为患者的用药安全加上一道防线。
六、加强日常监管、考核。
做到有制定,有监督,有考核,有惩罚七、关心每位员工的生活,帮助梳理好她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
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安全法规和医德医风的教育,增强科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的标准程度和认真程度。
2、处方是药品差错的起始点,提高医师对处方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在处方书写上面,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保证处方的清晰度,字迹不潦草,不采用缩写,杜绝出现字迹模糊的现象,第二、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3、接到处方后,需要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处方的可行性做一个大概的评估,对于有疑问的处方,应慎重处理,应交给医师重新审核,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4、在药品摆放时,应该仔细核对药品的摆放位置,尤其一些品名相似,成分厂家不同,规格不同的听似药品,和包装相似的看似药品,在药品柜中要分开放置,并留置醒目标识。
调配和发药时更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免取药过程中造成的差错。
5、严格按照“划价—调配—审核—发药”的流程进行,除审核和发药能够药剂师及以上资质的人员同时完成外,其余环节必须由划价员,调剂员分别完成,期间要做到“四查十对”,调剂员调配拆零药品时,应将原包装与拆零袋放在一起,经过发药人员再次审核,确认无误发药完成后方可收回上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为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事故,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更好地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及所有员工。
(三)依据依据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十大安全改进目标》以及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 年版)》的相关规定,结合国家级评审专家的指导意见制定。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等级划分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 4 个等级I 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 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或在工作中造成医务人员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 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或对医务人员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 级事件(隐患事件)--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有不良事件发生的隐患。
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严重度评估本方法采用国际 SAC 分级统计法则,按照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不良事件分为 4 级:1=Extreme Risk(Ⅰ级);2=High Risk(Ⅱ级);3=Medium Risk(Ⅲ级);4=Low Risk 事件的严重程度,可从以下两张表的结果中查出:以临床结果判断的严重程度A 级: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不良事件隐患(Ⅳ级事件)B 级:不良事件发生但未累及患者(Ⅲ级事件)C 级:不良事件累及到患者但没有造成伤害(Ⅲ级事件)D 级:不良事件累及到患者需要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不被伤害,或需通过干预阻止伤害发生(Ⅲ级事件)E 级: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并需要进行治疗或干预(Ⅱ级事件)F 级: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并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Ⅱ级事件)G 级: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永久性伤害(Ⅱ级事件)H 级:不良事件发生并导致患者需要持续治疗挽救生命(Ⅱ级事件)I 级:不良事件发生导致患者死亡(Ⅰ级事件)(七)不良事件类别与主要内容1.医疗相关不良事件1)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医疗不良事件和医疗隐患;2)病历与其他诊疗记录文件书写与使用错误(诊疗记录丢失,应记录而未记录,记录内容失实或涂改,无资质人员书写记录等;知情告知不准确,未行知情告知,未告知先签字同意,告知与书面记录不一致,未行签字同意等);3)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手术室、住院、ICU 或者超长住院(住院天数超过平均住院日三倍);4)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前诊断和术后诊断之间的存在重大差异(疾病部位、性质、病理)、各类手术并发症、手术部位错误、手术患者错误、手术类型错误、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等事件;5)麻醉镇静相关事件:麻醉和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量错误,麻醉机回路故障,静脉通路连接异常脱落,氧合不当,喉痉挛等);6)烧烫伤事件:治疗或者手术后发生烧烫伤;2.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各种护理缺陷及其他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护理基础操作错误、管路滑脱、自拔、液体外渗、坠床、跌倒、压疮,住院患者未经同意擅自外出、失踪、住院患者自杀、新生儿抱错等);3.医技检查不良事件检查部位错误、检查患者错误、标本丢失或弄错标本,配错血;结果漏报、错报、迟报等引起的医疗纠纷;4.用血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事件(因医嘱开立、备血、储存、传输不当引起的输血相关事件、输血错误等);5.药品不良事件1)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等相关的不良事件2)用药差错和临界差错: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器械缺陷管理制度
器械缺陷管理制度一、医疗器械缺陷的定义、分类和危害医疗器械缺陷是指医疗器械在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性能不符合或者不达标、品质存在缺陷和使用安全损害患者、使用者或者其他人身体健康和医疗质量的问题。
医疗器械缺陷可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标识缺陷、说明书缺陷、使用缺陷等类型。
医疗器械缺陷可能引起使用者或者患者的伤害、疾病传播、治疗效果不佳、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等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少医疗器械缺陷带来的危害,必须建立规范的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
二、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1. 制度的依据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召回管理规定》等。
同时,还应考虑国际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ISO14971风险管理等。
2. 制度的内容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应包括医疗器械缺陷的上报、评估、处理、跟踪回溯等内容。
具体包括医疗器械缺陷的识别和分类、缺陷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缺陷风险的评估和等级划分、缺陷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缺陷信息的公开和通报、缺陷经验的总结和借鉴等。
3. 制度的完善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同类规范和制度,结合医疗器械的特点和使用环境,不断完善和更新制度内容和流程。
三、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的实施1. 制度的推广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的推广应该得到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所有涉及医疗器械的人员都应了解医疗器械缺陷的定义和分类、缺陷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流程等。
医疗机构还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宣传教育和规范文件等形式,加强制度的宣传和推广。
2. 制度的执行医疗器械缺陷管理制度应由医疗机构的管理层负责推动和执行,各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起上下级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制度的全面执行和有效运行。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条例
法院判决: “医院在为患者治疗、切除阑尾术后, 切口化脓系医疗事故证据不足,该病案 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但院方在治疗 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给患者精神上造 成痛苦,经济上造成损失,应给予补 偿。”
2021/7/13
鉴于以往鉴定书内容过于简单,《条例》规 定鉴定书除应当包括一般事项外,还应包括:
(1)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 范、常规;
(2)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医疗过失与患者人 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医疗过失在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4)对认定为医疗事故的患者的诊疗护理医
2021/7/13
7、鉴定材料的提交
当事人双方应当根据医学会的通知,在 法定的时间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所需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意见。 同时,对医疗机构提供鉴定材料提出了 更为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即 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如实提供 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 进行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021/7/13
1、鉴定程序的启动(《条例》第20 条)
两种鉴定启动方式: (1)由卫生行政部门在解决医疗事故争议中,
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交由医学会 组织鉴定。 (2)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组织鉴定。 注意: 第三种鉴定程序启动方式是法院委托。 即,人民法院在医疗纠纷审判中,根据当事人 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 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2021/7/13
4、可疑物品的封存与检验
《条例》规定在疑似输液、输血、注射、 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时,医患双方应当共 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对于需要 检验的,由双方共同商定或由卫生行政部 门指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对于疑似输血 引起不良后果的,医疗机构还应当通知提 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2021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9篇
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ut the hard part is to put it into action and stick to it to the en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医疗废物管理制度9篇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1、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意外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3、制定针对不同工种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处理日常工作落实情况。
5、管理医疗废物档案资料。
6、分析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并组织解决。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2一、立即报告院感科。
二、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三、组织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尽快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四、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的区域和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五、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六、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七、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应当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3一、运送人员收集各科医疗废物要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________、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科室实行登记记录。
2021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2021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髙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I级事件(警告事件)一一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一一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1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一一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一一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报告的原则:(一)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号)、—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号)(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
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医疗缺陷管理制度及防范
措施
2021年医疗缺陷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医疗却此案的定义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而发生诊疗果实的行为。
医疗过失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都属于医疗缺陷。
医疗缺陷是医疗问题、缺点、差错和事故的总称多发生在检诊、用药、手术、抢救、医院感染、病历书写等环节上。
二、医疗缺陷的内容
重点突出医疗核心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落实和诊疗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记录当事人缺陷1次。
(一)医疗核心制度
三级查房制度保证查房次数和查房质量1患者入院48小时内无主治医师查房记录2每周主任医师查房少于1次3病历中缺三级医师查房记录或记录不符合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要求
首诊负责制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原则按科室流程规范要求接诊并
做到合理分流患者。
1首诊医师拒绝诊治患者或推诿患者或未进行必要的病历记录2如属他科疾病首诊医师未安排患者转诊或收治非本专业患者3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生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的科室
会诊制度保证会诊到达时限和会诊质量。
1急会诊在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未到达2需会诊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未到达3会诊医师不具备规定的资格
死亡病例绕论制度应在患者死亡1周内讨论由科主任或委托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主持并记录于病历中。
1死亡病例未讨论2绕论时间超过规定期限3病历中缺讨论记录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疑难危及患者横名的病例为危重病例。
由科主任或委托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主持按规定时限进行讨论并记录于病历中。
17日内未进行科内会诊或科间会诊2病历中缺会诊讨论记录
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师要验收工作岗位有事外出要告知值班热暖去向科室要建立医师交接班记录本每班有记录危重患者要书面及床头双交接班。
1危重患者未进行书面交接班2未坚守工作岗位出现脱岗3有事外出未告知值班人员气象包括住院总、二线班值班医师去他
科会诊未告知值班护士4交接班催在漏交货漏接情况
医嘱制度所有针对病人的处理必须有医嘱检查结果及时归入病历。
1有医嘱而无检查报告单2有检查报告单而无医嘱
(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所有手术均应有术前讨论。
新开展的手术、复杂、疑难、风险较大的手术包括一级手术、二级手术、二进宫手术应组织由病区主任或委托的科副主任主持的术前讨论并记录讨论意见及参加者姓名、职称、发言内容新开展的手术病情复杂、高风险的危重病人手术重要脏器切除截肢同一种病二次手术等腰填写《大手术审批报告单》。
1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2病历中缺术前讨论记录3上述手术未填写《大手术审批报告单》报告医务处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超出规定规格及时限要求
知情同意制度患者知情同意书由术者或主管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字医患双反应各有1人参加新开展手术、大型手术、特定范围的手术由具备资格的上级医师、科主任负责谈话及签字术中意外处理及术中改变术式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字。
1非规定人员与患方进行术前谈话及签字2未履行告知义务在未征得患者及家属或其指定委托人同意情况下进行手术或改变术式
术中及术后管理之父1手术标本未进行常规兵力检查互考虑肿瘤标本未进行手术中冷冻切片快速兵力检查2术后微机室随访术后24小时内无手术记录3术后三天内未每天记病程录
三、病历质量管理
病历中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属乙级病历记治疗各级医生缺陷1次1
首页伊利爱哦信息未填写2传染病漏报3缺首次病程激励或首次病程记录中缺诊断依据或鉴别诊断、诊疗计划4危重病例缺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场人员查房记录5新开看的手术、一级手术缺由科主任或授权的主副主任医师签名确认6有明显涂改、在病历中临摹他人或代替他人签名7缺有创检查治疗同意书或缺患者近亲属签名
病历中有下列情况之一即为丙级病历记录治疗组各级医生缺陷3次。
1死亡病例缺死亡讨论2归档病历缺出院记录或缺入院录实习生代写入院录视为缺入院记录或缺病程记录或缺医嘱单3手术病历缺术前小结或缺手术记录单或缺麻醉记录单4危重患者却抢救记录5病历记录有误导致严重差错事故四医技管理标本接送准确及时发出报告加强质控严格审核。
1、未在规定时间内发报告2、出现漏诊或错误报告3、误接标本、以设计保本、误送报告而及时处理。
三、医疗缺陷管理体系一组织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医务处、人事处、计财
处负责实施。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医疗缺陷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
院技术委员会为顾问组织。
2、各科室成立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为科室医疗小组为科室医疗缺陷管理具体实施组织。
各临床、医技科室行政主任为科室医疗缺陷管理第一责任人。
3、建立全院各级医师执业方案连续记录个人医疗却缺陷和奖惩情况。
二管理模式1、采取制定标准找出缺陷严格处罚减少缺陷、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并将医疗缺陷次数记入医师执业档案以促进基础医疗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2、为充分发挥科主任在科室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医疗缺陷管理采取明确定义、科室自查上报、医院抽查、专家核实制度经核实的医疗缺陷医务处书面提交科室主任负责督促整改。
四、医疗缺陷的监督管理办法
要求可会死管理小组每月按照医疗缺陷缺陷界定标准进行自查自报便于科室早期、及时发现、解决伊利爱哦缺陷同时也便于医院能较好地做到一级反馈控制。
自查病历的数量不少于本月科室出院人数的20自查情况详细记录到医疗差错记录本责任到人。
每月将自查结果上报给医务处。
2、医疗环节质量管理环节质量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监控医疗质量环节缺陷。
一是定期现场检
查。
医务处每月组织院病案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运行病历记医疗质量的专项抽查病历的抽查不少于科室在院病历的15检查结果登记记录。
二是不定期检查针对科室上报的医疗缺陷登记表以及科室反映的医疗工作中存在问题或困难及时组织调查、沟通和协调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预防医疗缺陷的发生。
3、医疗终末质量管理通过对出院病历质量检查来监控医疗终末质量。
医务处组织检查小组对所有归档病历、死亡病历进行专项检查。
4、医疗投诉和纠纷管理在日常医疗投诉和纠纷管理中严格执行医院文件的要求。
1对典型医疗纠纷或医疗缺陷的案例由医教部就案例组织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讨论和分析。
2
对重大医疗纠纷或重度医疗缺陷案例由医教部组织院技术委员会专家对案例进行分析及判定。
5、机那里医疗缺陷的质询制度由恒生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各科室的医疗缺陷提出质询。
6、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发生医疗缺陷的科室下发《医疗缺陷整改通知书》促成责任人、相关人员及科室共同对医疗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缺陷起因和危害提出改进措施汲取教训。
五、奖惩办法
医疗缺陷认定结果与科室评优和科主任考核挂钩与医师个人绩效、职称晋升、聘任挂钩。
1、个人绩效、职称晋升、聘任状况挂钩首
次缺陷扣除奖金200元年累计二次缺陷扣除奖金500元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全院通报。
年累计第三次缺陷扣除奖金1000元取消当年支职称晋升资格全院通报降级聘任一年。
年累计超过三次以上缺陷全院通报暂停所有医疗活动1个月期间只发放基本工资。
经科室自查及医院核查一年内无医疗缺陷记录的评为伊利爱哦读物之星并记入医师执业档案优先晋升。
2、科室评优和科主任考核科室年累计超过3次缺陷扣除科主任奖金200元同时扣除科主任年终评分5分。
科室年累计超过5次缺陷扣除科主任奖金500元同时扣除科主任年终考评分10分取消科室评优。
科室年累计超过10次缺陷科主任考评不及格。
六、法律依据
1、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2、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3、卫生部《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