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共24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演示文稿
第十五页,共21页。
奏本 设计说明
1、首称“某官臣某谨奏为某某事”。由前衔、文种名称、事由三要素 组成。
2、正文。为主要内容之所在。
3、末称。奏陈公事,末称一般是“谨具奏闻,伏候敕旨”。如果是私 事,末称为“右谨奏闻”。
2、奏是进的意思
战国:上书
秦朝:奏
4、汉代奏事:
或称上书,如《上书吴王》 或称上疏,如司马相如《上疏谏
猎》 或称奏书,如枚乘《奏书谏吴王 濞》 或称上奏,如赵充国《上屯田奏》
3、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云:“陈政事,
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第四页,共21页。
奏 设计说明
第五页,共21页。
章 设计说明
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顺情入机,动言 中务”。
《苏秦以连横说秦》、《触龙说赵太后 》、《乐毅报燕王书》、《鲁仲连遗燕 将书》和《李斯谏逐客书》等。
第十页,共21页。
疏 设计说明
疏(上疏):疏者,通也。 疏,也称奏疏,是一种就某 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见, 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 文体。
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 唐、宋、清使用尤多。
4、后书。由成文日期和作者款署(后衔)连书。
第十六页,共21页。
揭帖 设计说明
1、揭帖:是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的一
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书。
2、预览揭帖:直达皇帝的正本。 3、随本揭帖:本章呈交上级,揭帖存档
备查。如清初魏琯《甘肃巡按揭帖》。
第十七页,共21页。
揭帖 设计说明
1、文面标“揭帖”或“揭”字。
第六页,共21页。
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 文书。
古代拜帖的种类
古代拜帖的种类
古代拜帖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拜帖的种类多样,在不同的场合和目的下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或上级官员陈述事情的正式文书,一般以“臣某谨奏”开头。
2. 朝贺文:是臣子向皇帝祝贺寿诞、升迁等喜庆之事的文书。
3. 表状:是官员向上级官员报告某些事情的文书,一般以“某某愚谨表闻”开头。
4. 书信:是人们之间往来的文书,内容包括问候、赠送礼物、感谢、请求等。
5. 诏书:是皇帝发布命令的文书,一般以“朕谕”开头。
6. 报告:是官员向上级官员报告某些事情的文书,内容一般较为简短。
7. 请命帖:是官员向上级官员请求某种特权或职务的文书,一般以“谨请皇上恩准”开头。
总之,古代拜帖在不同场合和目的下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 1 -。
古代奏疏制度
古代奏疏制度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
又称奏议。
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
奏是进上的意思。
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
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
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详解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战国策.齐策一》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周瑜又上书,请兴兵雪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赵括)母乃上书谏曰:“(赵)括徒读父书,不知通变,非将才,愿王勿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奏秦代为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
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
程式: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
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上书谓之奏。
——《论衡•对作》奏平彻以闲雅。
——陆机《文赋》。
奏对称旨。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奏书(上奏于天子的文书)奏牍(古时臣子上奏君上的书牍)奏参(向皇上奏章弹劾)奏事(臣下上书给天子论事)奏劾(上章弹劾)奏明(奏陈明白)启奏(向帝王进言、上书)奏议(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章汉代向皇帝谢恩、陈述问题使用的文书,后汉时臣僚向皇帝谏议或庆贺也间或用章。
沿用到魏晋。
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后汉书·寒朗传》四方节度,整兵顿马,上章请讨,俟命起坐。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及名字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及名字古代应用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主要用于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和管理。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和名字有很多,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奏疏。
奏疏是古代官员上奏给皇帝或官方领导的文书。
它是古代重要的政治仪式和文化传统。
奏疏最早始于汉代,经过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代达到巅峰。
奏疏的体例规范、章节严密,其中常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既要表明官员的诚恳与尽责,也要反映君王的权威和威信。
奏疏是明清时代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中央政治的掌控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科举制度相关文书。
科举制度是古代贵族统治时期的公共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举制度相关的文书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等各种名目的文书,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文书。
这些文书除了规定各级考试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招生条件,还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财产状况等方面的详细要求。
这些要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要求,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第三、行书。
行书是古代办事文书的一种,多数出现在商业贸易和权力机关管理方面。
行书本身有专门的格式,需要使用标准的规范的字体和书写方式。
行书的特点是措辞简洁明了、内容翔实具体,十分适合于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
在古代,商人、地方官员、政府文员等都需要运用行书来完成各自的工作,行书技艺在当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力。
第四、契约文书。
契约文书是人们进行商业交易或者财产转移时所用的文书。
契约文书的主要内容是约定双方合作具体的事项和条款,需要保证在事后有法律效力。
比如,租赁合同、出借书籍的文书、商品买卖合同等都属于契约文书。
这些文书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体现了商人、政府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五、祭文。
祭文又称祭文宝笈,是特指古代祭祀或者寄托愿望的文书。
祭文可以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神明,或者表达对某种神秘力量的赞颂和信仰。
上奏文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上奏文书制度的历史沿革一、概述上奏文书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是指臣子向皇帝上报事务、陈述意见的一种制度。
上奏文书作为官员与皇帝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于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汉代到清代,详细介绍上奏文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汉代的上奏文书制度在汉代,上奏文书制度开始初具规模。
汉初时期,由于政权初建,上奏文书主要以奏章的形式呈现。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反映政务和建议的一种文书形式。
汉武帝时期,奏章的数量逐渐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参议制度,使得官员在上奏文书中能够更加直接地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唐代的上奏文书制度唐代是中国古代上奏文书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政治体制相对稳定,上奏文书制度也得到了更为规范的规定。
唐代的上奏文书以诏书和表状为主要形式。
诏书是皇帝向官员下达命令和表彰功绩的文书,表状则是官员向皇帝陈述意见和请求的文书。
唐朝的官员通过上奏文书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见解,推动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
四、宋代的上奏文书制度宋代对上奏文书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宋代的上奏文书以表状为主要形式,官员通过表状向皇帝陈述政务、建言献策。
宋代还设立了中书门下,负责处理官员的上奏文书,使得上奏文书制度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同时,宋代还提出了“奏折必审”的要求,要求官员在上奏文书中陈述事实、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以便皇帝进行审查和决策。
五、明代的上奏文书制度明代对上奏文书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明代的上奏文书以表状和奏疏为主要形式。
表状是官员向皇帝陈述意见和请求的文书,奏疏则是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和汇报工作的文书。
明代还加强了对上奏文书的审核和审查,设立了内阁,负责处理官员的上奏文书。
同时,明代还规定了上奏文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官员在上奏文书中真实、详细地反映事实,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清代的上奏文书制度清代对上奏文书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清代的上奏文书以表状为主要形式,官员通过表状向皇帝陈述政务、建言献策。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封事可以根据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分为密疏、密折、密奏等多种类型。
格式
封事的格式一般包括外封和内文两部分,其中外封需要注明密级和收件人等信息,内文则需要详细陈述 事宜并提出建议或请求等。同时,为了保证机密性,封事在传递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03 古代上奏文书的特点
内容丰富多样
涉及国家大事
历史地位与影响
古代上奏文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君主了解民情、决策 施政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奏疏
定义
奏疏是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种类
奏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奏章、奏议、奏疏、奏折等 多种类型。
艺术价值
独特的文学形式
古代上奏文书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丰富的艺术表现
上奏文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反映古代审美观念
上奏文书的格式、用词等都反映了古代人的审美观念,是研究古 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社会价值
发展历程及特点
先秦时期
上奏文书主要以口头陈述为 主,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 效。
秦汉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奏 文书的格式和内容逐渐规范 化,出现了专门的文书机构 和官员。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上奏文书的文学性逐渐增强,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奏议、奏 疏等作品,同时文书的传递 和保存也更加完善。
上奏文书的种类和数量大幅 增加,内容更加详实具体, 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PPT精选文档
又称“上言”、“上辞”
辏”。游说文风的一种反映。目的 是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顺情入机,
上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主要集中 动言中务”。
于《战国策》、散见于《史记》列传
之中。
《苏秦以连横说秦》、《触龙说赵太 后》、《乐毅报燕王书》、《鲁仲连 遗燕将书》和《李斯谏逐客书》等。
疏 设计说明
疏(上疏):疏者,通也。
奏本 设计说明
1、首称“某官臣某谨奏为某某事”。由前衔、文种名称、事由三要素 组成。 2、正文。为主要内容之所在。 3、末称。奏陈公事,末称一般是“谨具奏闻,伏候敕旨”。如果是私 事,末称为“右谨奏闻”。 4、后书。由成文日期和作者款署(后衔)连书。
揭帖 设计说明
1、揭帖:是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 的一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书。
陈述性文书。
2、奏是进的意思
战国:上书
猎》 或称奏书,如枚乘《奏书谏吴王 濞》 或称上奏,如赵充国《上屯田奏》
秦朝:奏
3、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云:“陈政事, 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 设计说明
章 设计说明
1、章:章是大臣受皇帝封
3、汉代时的章也有时称上章, 用于谢恩的文书。东汉时这种
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疏,也称奏疏,是一种就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的上奏文体。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是历史上
著名的奏疏。
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 唐、宋、清使用尤多。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自汉以来,奏 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将基本观点阐释充分 是疏的一个明显特点。
古代奏折内容
古代奏折内容
古代奏折是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员向皇帝呈报的文书,其内容涵盖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奏折内容:
1. 国家大事:官员向皇帝汇报国内外的大事情,如国家战争、天灾人祸、政治变局等。
2. 经济财政:官员向皇帝汇报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如土地耕作、税收、货币流通、开矿冶铸等。
3. 军事军备:官员向皇帝汇报国家的兵力、兵器、兵法等情况,如边疆防务、兵器研制、兵器储备等。
4. 社会民生:官员向皇帝汇报国家的社会民生状况,如人口、流民、盗贼、饥荒等。
5. 文化教育:官员向皇帝汇报国家的文化教育状况,如书法、绘画、诗词、科举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如官员上书要求升迁调任、帮助亲友讨公道、控告他人等。
总的来说,古代奏折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 1 -。
古代奏折范文
古代奏折范文
奏折,是古代官员向上级官员呈文的一种文书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
文书,更是一种表达诉求、申述事实、陈述意见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篇古代奏折范文,了解一下古代官员是如何通过奏折
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的。
臣等奉旨巡视边疆,深感边疆百姓生活困苦,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臣等深感忧虑,特奏请陛下垂怜边疆百姓,给予援助,以解民生之艰。
臣等巡视边疆,发现边境线附近缺乏有效的防御设施,一旦发生敌
寇入侵,将会给边疆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
为此,臣等请求陛下派
遣精兵强将,加固边境防御,保障边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臣等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边疆百姓缺乏足够的粮食和衣物,
生活极为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臣等请求陛下减免边疆百姓的
赋税,同时派遣官员前往边疆,组织农田开垦,以增加粮食产量,
保障边疆百姓的温饱。
此外,边疆地区交通闭塞,臣等请求陛下修筑道路,便利边疆百姓
的出行和物资运输,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后,臣等请求陛下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严惩欺压百姓的官员,保障百姓的合法权益,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臣等愿竭尽所能,为陛下效力,为边疆百姓谋福利。
愿陛下睿智神明,垂怜边疆百姓,使边疆地区早日恢复安定繁荣。
以上所奏,请陛下慎重考虑,俯允臣等之诉。
奏折范文如上,可以看出古代官员在奏折中对边疆百姓的生活困难
提出了具体的诉求和建议,同时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效力之心。
奏折不仅是一种文书,更是官员们向上级呈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
过奏折,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
尽责任。
中国历代奏章选
中国历代奏章选中国古代的奏章是天子在中央统治下,向外延伸的有力工具。
它们把武权、政权、礼权等最高权力的各种表述从天子的实践中直接体现出来。
奏章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法律、政策、民俗和官制等内容,而且更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互动的组成部分。
一、夏朝《上坤奏》夏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奏章,它记录了夏朝社会状况和经济落后的原因。
《上坤奏》由传统文字组成,以及图腾和符号。
它包括天子授予礼赐,以及对地方官员职责,还有对太上、夷、吴、鲁等各国的政治关系。
此外,《上坤奏》还提到了他的长子禹的贡献,以及他的子孙的权限。
二、商朝《洪禧奏》洪禧奏是商朝时期遗存下来的文献,它是宣言类的奏章,共有30段,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以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洪禧奏是商朝时期中央政府制定的官方信以及商朝对外国家的外交宣言。
它是一份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书》春秋时期的《春秋公书》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公文、政策、贸易、抗倭战争和外交等内容。
它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春秋时期的军事政策和外交政策,从而为古代中国历史和政治学家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文献。
四、秦朝《秦书》秦朝《秦书》是古代最负盛名的文献之一,它记录了秦朝时期制度变革、宗教信仰、政治思想、兴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军事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它反映了秦朝思想观念的变化,也详细记载了秦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以及秦朝的胜利历史。
五、汉朝《史记》《史记》是汉朝时期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由司马迁撰写。
它记载了汉朝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以及汉朝统治者促成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改革。
史记对汉朝历史研究有重大意义,其记载的信息由司马迁经过审核,可以证明是确凿的事实。
六、唐朝《新唐书》唐朝的《新唐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共有十五篇,分别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国内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政策的发展情况。
《新唐书》有效地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内容准确详尽,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历史文献。
古代臣子给帝王的奏章的几种文体
古代臣子给帝王的奏章的几种文体古代臣子给帝王的奏章,是一种重要的文书形式,用来向帝王禀告国家政务、提出政策建议和反映民情民意。
这些奏章凝结着臣子们的智慧和才情,既要符合帝王的品味和口味,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达到给帝王提供准确信息和良好建议的目的。
古代臣子在给帝王写奏章时,通常会运用以下几种文体。
首先是议表文。
议表文是古代臣子给帝王呈上具体政策建议的一种文体。
它以明确的标题为开头,列出要呈上的建议,然后逐点详述理由和目的。
这种文体语言简练明白,结构清晰,能够让帝王迅速把握主旨和要点。
议表文往往以分析问题的深入程度和提出的建议的切实可行性为标准,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对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提出恰当的对策。
其次是颂表文。
颂表文是古代臣子给帝王赞美功德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用以称颂帝王的英明神武、仁政治理、恩德浩荡等方面的成就,以增强帝王的信心和自豪感。
颂表文通常以风华正茂、英俊非凡的笔调描绘帝王的形象,配以典型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描述,使帝王感到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鼓舞。
再次是谏表文。
谏表文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谏、批评的一种文体。
谏表文通常以谦恭自谦的态度写作,以求获得帝王的接纳和赏识。
它既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又要恰当地选择言辞,不得越过帝王的底线。
谏表文在批评时常运用直白的文字和具体的事例,以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
它有时会利用比喻、谐音和夸张的手法,以达到警醒帝王和提醒社会的目的。
最后是请表文。
请表文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请命、请求帮助的一种文体。
请表文通常以恳切的语气向帝王陈述问题的紧迫性和自己的困境,然后提出请求。
这种文体一般会遵循一定的礼节和规矩,以显示臣子对帝王的尊敬和忠诚。
请表文在语言和态度上都力求恳切和感人,以引起帝王的关注和同情。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体,古代臣子向帝王呈递奏章,既能使帝王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问题,又能提供多样化的政策建议。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丰富帝王的决策依据,也能展现古代臣子的智慧和才干。
官府文书的古代说法
官府文书的古代说法
古代官府文书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状: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于陈述事实、请求裁决或申请令状。
2. 表: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于上报情况、申请或请求。
3. 奏: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通常用于上奏皇帝,上报朝廷。
4. 诏: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是皇帝下达的法令、命令,也可以指其他官员的命令。
5. 署: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表示公文的签署、批准或确认,比如签署盖章。
6. 启: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通常用于官员上报情况、申请或请求,并请领导批示。
7. 书: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于对外交流、传递信息或命令等。
8. 约: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于制定约定、细则或规则,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9. 议: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通常用于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讨论、论述。
10. 令: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表示颁发的命令、禁令或通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古代官府文书的说法可能因不同朝代、地区和官职而有所差异。
汉朝文书_精品文档
汉朝文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前秦灭亡后开始,延续了400多年,直到三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朝文书的发展和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朝文书是指那些以汉朝为背景,记录汉朝统治者政务和管理的文书。
汉朝文书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奏表、书信、御制文、谏议等。
其中,奏表是官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一般用于汇报国家大事、请求皇帝决策等。
在这段时期,奏表成为了汉朝政权沟通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反映出汉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书信是汉朝时期各级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通过书信交流,官员可以相互询问、商议问题,也可以传递重要的政府命令。
御制文是由皇帝亲自撰写或者命令撰写的文书,往往涉及重要决策、政策宣布、表彰功绩等方面。
谏议是官员对皇帝政策不满或者有建议时上书的文书,目的是为了规劝皇帝改正错误或者采纳建议。
汉朝文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汉朝文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文书的出现,为汉朝政权的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沟通和指挥方式。
通过文书,汉朝统治者能够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其次,汉朝文书注重规范和规定。
为了保证文书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汉朝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规定,如格式规范、文字要求等,从而确保了文书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再次,汉朝文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在文书的撰写过程中,官员们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古文写作技巧,使得文书的语言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最后,汉朝文书具有一定的保存性。
由于汉朝文书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很多文书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后世研究汉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朝文书的研究对于了解汉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汉朝文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体制以及汉代各级官员的职责和作用。
同时,汉朝文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出汉朝统治者的政策和决策过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
另外,汉朝文书的研究还可以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分析,揭示出汉朝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历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
笺
照会、劄付、
下帖、故牒
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
平咨、
平关、
平牒
赋役黄册
鱼鳞图册
军册
贴黄
清
制、诏、诰、敕、谕、旨
沿用明制,新增“奏折”
劄文、牌文、劄付、牌票、牌檄
咨呈、呈文、申文、牒呈、申呈、详文
咨文、移会、
关文、照会、
牒
财务文书
统计文书
电报
令、教、告奏、章、表、启、驳议笺令、教、符牒、
移、刺、关
谱牒文书
隋
唐
宋
册书、制书、敕书、御札、敕牓、诰命
令、教
表、状
启、笺
符、帖、宣、 、批
牒、申状
移、刺、关、咨
元
诏书、圣旨、宣命、敕牒
令旨、教、懿旨
奏、表章
启
中央:劄付
地方:今故牒、指挥
中央:呈、申
地方:牒上、牒呈上、申
中央:咨、平关
地方:平牒
明
诏、诰、制、敕、册、谕、书、符、令、檄
官署公文程式:呈、详、饬、咨、咨陈、示、批、禀
黎元洪改订第三个公文程式条例
令、咨、呈、咨呈、状、布告、公函、批
国民政府1928年11月15日颁布的公文程式
令、训令、指令、任命状、批、布告、呈、咨、公函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一(先秦—明清)
皇帝及皇太子、诸王等
使用的文书
臣僚上给皇帝的文书
官署间往来文书
专门文书
下行文
上行文
平行文
先秦时期
典、谟、训、诰、命
誓、檄文、移书、书、玺书、盟书
会计文书、盟约文书、户籍和地图、奴籍文书
2_2020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左光斗传》2
所……,被狱卒杀害),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 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结束)。忠贤令抚按(明清
封)光斗右都御史,录(录用)其一子。已,再赠 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1、奏(臣子向君子进言上书的统称) 2、章(大臣受皇帝封赠后,表示谢恩的上奏文书) 3、表(大臣向皇帝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 4、议(臣下用以向皇帝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的文体) 5、疏(就某一事向皇帝疏通意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文体)
巡抚和巡按的合称)严追,系(拘囚)其群从(指 堂兄弟及诸子侄)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因过失 而受牵连;受牵连死),母以( 因为)哭子死。都
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承担,担负;担当)追(催 逼)不力,疏(上疏)趣( cù催促)之,由是
(因此)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无标志被动句, 被杀后), 赠( 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
古代授予任命官职:
1、除(除去旧职,任以新职,有改任之意) 2、授(委任、任命) 3、拜(授予官职) 4、封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5、赏 (奖赏,赐给财务、官爵等) 6、叙(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官职或给予奖励 7、起(起复、夺情)、征辟
出( 离开京城做官)理屯田(离开京城做官),因(于是) 条上(备文向上陈述)三因(缘故,理由)十四议, 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才)知艺( 种植)稻, 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 在皆稻,种水田利也。”( 判断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