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不用斐林试剂原因的探究

◆董红宇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741000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教材中,有一个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其中之一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用的鉴定试剂是碘液而不是斐林试剂。众所周知,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性糖的常用试剂,在此实验中为何不用?是无法鉴定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这个问题在K12论坛上也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笔者为此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如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0℃下的试管中也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分析原因:在水浴温度65℃时用斐林试剂检测,0℃和60℃的试管中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用65℃水浴加热时,使原本处于受抑制状态的酶逐渐恢复了活性,导致预期不应该发生的反应出现了,对实验结果干扰很大。这就是我们常给学生讲的: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过程中要加热,0℃试管中的酶会逐渐恢复活性,所以此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

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继续以下实验:

其它条件不变,只将上述实验中加斐林试剂时65℃水浴变成沸水浴即可,结果只有60℃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结果和预想一致。

分析原因:应该是沸水使淀粉酶立即失去活性所致,而前面实验中所用的65℃水浴恰好是α-淀粉酶活性最强的适宜温度,所以不同的水浴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斐林试剂是新制的Cu(OH)2溶液,PH值呈较强的碱性,对酶活性是否也有影响呢?笔者继续做以下探究:将各试管中的物质按下表顺序依次加好

结果分析:

第一组是α-淀粉酶活性最强的条件,作为对照,砖红色最深。

第二组中斐林试剂已让α-淀粉酶失活。

第三组结果表明:将酶、斐林试剂、淀粉同时加入,酶没有立即失活,还可以水解部分淀粉(分别是附图中的试管1、2、3)。

本实验证明:斐林试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与斐林试剂和酶接触的先后顺序有很大关系。不放底物,直接与酶混合,酶会立即失活;若与底物和酶一起混合,酶还可水解部分淀粉;如果最后放斐林试剂,则不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α-淀粉酶溶液有一定的颜色,虽然实验现象也明显,但颜色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差距。笔者又用无色的唾液淀粉酶做了以上实验,各试管中的颜色与预期最接近,而且在65℃水浴下唾液淀粉酶就已失去了活性,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附图中的6、7号试管)。

综上所述: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做鉴定,选择唾液淀粉酶做实验效果最好。但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点:斐林试剂不能与酶直接接触,必须最后一步加;水浴加热必须为沸水,才能保证结果与预期相符,如果实验过程稍不严谨,就会影响实验结果。鉴于上述原因,此实验一般不选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试剂。

探究酶的专一性

《探究酶的专一性》的说课稿 江西省玉山县樟村中学童长春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实验题目是《探究酶的专一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酶的专一性”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理解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原则及变量的控制,。同时参阅江西省生物教学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设定本课的重点是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进一步探究酶的专一性;难点是如何进行酶的专一性的实验创新设计与实施。 (二)、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本着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合作探究的理念,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酶的特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理解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引导——合作交流——创新方案——实验探究——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酶的专一性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①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实验。②通过上节课对“酶的高效性”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然而,学生对于课本实验进行进一步改进的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具体实验操作细节上,还有较大的不足。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剖析

实验能力训练期末实验(实验设计方案) 课题:温度对酶活性腐乳影响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一).背景资料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三课时酶的特性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其中的一个。本实验是一个探索性实验,通过淀粉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催化淀粉的水解情况。加深对控制实验变量的了解。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探究性实验的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二)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附加实验:思考题11、能否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课堂练习: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实验二 过氧化氢酶高效性实验

实验二过氧化氢酶高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催化剂下的分解速度。 二、实验原理: 酶是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大多为蛋白质,少量为RNA。酶是生物体内生化反应不可缺少的物质。 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如生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能够高效的分解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H2O2,方程式为2 H2 H2O→催化剂→2 H2O+ O2↑。在密闭容器内,根据氧气浓度的变化,可判断氧气产生的多少,从而推断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数据采集器、氧气传感器、自制实验瓶、水槽、热水、3%过氧化氢溶液、3.5% FeCl3溶液、20%新鲜肝脏研磨液。 四、实验过程: 1.实验瓶的制作:选用内径与氧气传感器探头外径紧密插拔的饮料瓶2个(约300ml左右),1ml注射器2支,微量移液吸嘴4支,笔芯堵头2个,502速干胶制作实验瓶。将吸嘴倒沾到瓶盖上,头部插上笔芯堵头,制成实验瓶。 2.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氧气传感器,打开计算机,进入V6.5实验软件系统。点击“通用软件”,系统自动识别所接入的传感器,并显示当前环境的氧气浓度值。 3.将氧气传感器分别置于两瓶内,待示数稳定后测得瓶中氧气浓度的初始数据。

4.将2个实验瓶编号、贴上标签:1号瓶注射器吸入1ml 3.5% FeCl3溶液,接插在微量移液吸嘴上;2号瓶注射器吸入1ml 20%新鲜肝脏研磨液,接插在微量移液吸嘴上。 5.分别向1、2号瓶加入50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将2个实验瓶置于37℃的温水中,推动注射器活塞将注射器内试剂注入实验瓶内。 6.10min后将氧气传感器分别置于两瓶内,待示数稳定后测得氧气浓度终结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数据分析: 1号实验瓶氧气终结数据为21.9%,差值3.0%;2号实验瓶氧气终结数据为44.2%,差值25.3%.说明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效率远远大于FeCl3。(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 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六、实验结论: 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影响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影响 实验八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学习检定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酶促反应中,酶的催化活性与环境温度、 pH有密切关系,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pH范围内才表现它的活性,一种酶表现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 pH 值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 在酶促反应中,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加速或抑制酶的活性,如氯化钠在低浓度时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而硫酸铜则是它的抑制剂。 本实验利用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与碘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定性观察唾液淀粉酶在酶促反应中各种因素对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遇碘呈蓝色)?紫色糊精(遇碘呈紫色)?红色糊精(遇碘呈红色)?无色糊精(遇碘不呈色)?麦芽糖(遇碘不呈色)?葡萄糖(遇碘不呈色)。 所以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以此反映淀粉酶的活性,由此检定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试管和试管架、恒温水浴、冰浴、吸量管(1 mL6支、2 mL4支、5 mL4支)、滴管、量筒、玻棒、白瓷板、秒表、烧杯、棕色瓶。 四、实验试剂

1(新鲜唾液稀释液(唾液淀粉酶液):每位同学进实验室自己制备,先用蒸馏水漱口,以清除食物残渣,再含一口蒸馏水,0.5 min后使其流入量筒并稀释至200倍(稀释倍数可因人而异)混匀备用。 2(1%淀粉溶液A(含0.3%NaCl):将1 g可溶性淀粉及0.3 g氯化钠混悬于5 mL 蒸馏水中,搅动后,缓慢倒入沸腾的60 mL蒸馏水中,搅动煮沸1 min,冷却至室温,加水至100 mL,置冰箱中保存。 3(1%淀粉溶液B(不含NaCl) 4(碘液:称取2 g碘化钾溶于5 mL蒸馏水中,再加入1 g碘,待碘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295 mL,混匀贮于棕色瓶中。 5(1%NaCl溶液 6(1%CuSO溶液 4 7(缓冲溶液系统按下表混合配制。 0.2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 0.1 mol/L柠檬酸溶液 pH 体积/ mL 体积/ mL 5.0 5.15 4.85 5.8 6.05 3.95 6.8 7.72 2.28 8.0 9.72 0.28 五、操作步骤 1(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进行操作: 反应温淀粉酶酶液处理温1%淀粉溶试管pH6.8缓冲溶度/ 液体积度/ 液A体积/ 观察结果号液体积/ mL ?,10 / mL ?,5 min mL min 1 1 0 2 1 0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 实验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遵义县团溪中学黄定梅 “新陈代谢与酶”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 及其特征,为此,我先后尝试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H 2O 2 分解来研 究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实验效果不佳,于是我对此实验作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其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方法。 2、探索a—淀粉酶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紫色复合物,a—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试管12支,试管刷1把,试管架1个,刻度吸管2支,恒温水浴箱2台(水温分别保持在60℃、100℃)、塑料烧杯1个(冻冰),铅笔1支,1%淀粉溶液,%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蒸馏水。 四、实验准备 1、实验前教师应配制好1%淀粉溶液和%的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 2、课前90min,打开2个温水浴箱,并调好温度。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论: 在不同温度下,a-淀粉酶的活性不同,低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全部释放,高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从以上实验表格可知,在2℃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低,几乎没有活性,在60℃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即60℃为最适温度,在96℃时,a-淀粉酶活性完全丧失。 七、说明: 1)对照组均为深蓝色,实验组中冰水组颜色为深棕色,60℃时为黄色,100℃时为深蓝色。 2)水浴箱水温100℃时,敞开盖后只能维持96℃。所以测定的是96℃下酶的活性,但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3)水浴锅要保持水温60℃时,应设定在61℃,敞开盖时的实际温度为60.1℃左右。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 温度(temperature)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双重作用:(1)与非酶的化学反应相同,当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对许多酶来说,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Q10多为1~2,也就是说每增高反应温度10℃,酶反应速度增加1~2倍。(2)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以温度(T)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为稍有倾斜的钟罩形。曲线顶峰处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最适温度是上述温度对酶反应的双重影响的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效应为主,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效应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丧失,反应速度很快下降。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在35~4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40~55℃。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变性失活,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如细菌淀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仍不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定的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热对酶活性的影响对食品很重要,如,绿茶是通过把新鲜茶叶热蒸处理而得,经过热处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失活,以阻止儿茶酚的氧化来保持绿色。红茶的情况正相反,是利用这些酶进行发酵来制备的。

酶的高效性实验设计

酶的高效性实验设计先举例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 材料: 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H2O2酶)、3%的FeCl3溶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催化剂)、清水、试管5支、试管架、酒精炉、线香、打火机、量筒 步骤: 1、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H2O2溶液,依次编号置于试管架上。 2、在1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与清水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3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3%的FeCl3溶液;4号试管中加入经过高温煮过的等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号试管中加入高温煮过的FeCl3溶液。 3、用点燃但无火焰的线香插入试管检验。 现象: 氧气量效果 1号:—无催化作用 2号:﹢﹢高效催化 3号:﹢低效催化 4号:—无催化作用 5号:﹢低效催化 结论:过氧化氢酶比FeCl3催化剂高效。酶具有高效性。 再举例小麦淀粉酶的高效性实验: 实验材料和仪器:两支洁净的试管、6mL以上的浆糊、5mL以上的小麦淀粉酶滤液、清水若干、恒温水浴缸、碘液实验液、滴管 步骤: 1、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mL浆糊。 2、在甲试管中注入1mL~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1mL~2mL清水作为对照。 3、振荡两支试管,将甲、乙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35℃左右的温水里,保温约5分钟。同时取出这两支试管,分别滴入一滴碘液。 现象:

乙试管内浆糊变成蓝色,而甲试管内的浆糊则不变蓝色。遇着碘液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甲试管内的浆糊遇碘液不变蓝色,这说明甲试管内的淀粉已经转变成其他物质了。 结论: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小麦淀粉酶能够促使淀粉迅速地水解为麦芽糖。因此,甲试管内的浆糊遇到碘液不变蓝色。 酶在适宜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能够使生物体内的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顺利而迅速地进行,而酶本身却不发生变化。因此,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概念要从以下三方面内容去理解和记忆: (1)产生 (2)作用 (3)化学性质 分析拓展 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可以比一般的无机催化剂高106~1010倍),反应速度很快,少量的酶就可以起到很强的催化作用。例如,1份淀粉酶就能够催化100万份的淀粉,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这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将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而对其他的糖则不起催化作用。这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由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种类极多,而催化每种化学反应的是专一性的酶,因此,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这就是说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正是因为酶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酶对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极为重要的。

酶的特性

第2课时 酶的特性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阐明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2.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基础感知】 一、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及验证实验 (1)酶的高效性 含义:酶的催化效率比 高很多,大约是 的107~1013倍。 意义:可以使生命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 (2)酶的专一性 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如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 分解。脲酶除了催化 分解外,对其他化学反应不起作用。 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 的条件下进行的。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使酶永久 。低温只能使酶活性降低,不会使酶失活。 特别提醒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点 (1)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 (2)不为化学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本身不被消耗。 (3)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缩短达到平衡点的时间。 2.酶特性的验证实验 (1)酶高效性的实验分析 实验组:底物+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的速率) 对照组:底物+ →底物分解速率(或产物形成的速率) (2)酶专一性的实验分析 ①? ????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 底物被分解对照组:另一底物+相同酶液――→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②? ????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检测底物被分解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酶液――→检测底物没被分解

③实例:实验验证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①效率更高;率,不改变生成物的量 ①率比未加酶时明显加快,A 入酶同,说明酶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酶活性的含义:酶对化学反应的 。 2.探究酶活性的适宜条件 思路: ? ????底物+t 1(或pH 1)+酶液底物+t 2(或pH 2)+酶液 ? ? ? 底物+t n (或pH n )+酶液――→检测 底物分解速率或剩余量 实例: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课题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课题概述: 生物体内的各项代谢,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迅速进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不同类酶均有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该温度,酶的活性就会下降,直至完全遭到破坏。 双氧水对大多数生物体有害,而许多生物体内都有过氧化氢酶等来分解它。 过氧化氢酶 H2O2—————→ H2O+ O2 本实验将以酵母菌为过氧化氢酶来源,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来测定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速度,从而确定过氧化氢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氧气浓度传感器可测定气体中0-27%范围的氧气的浓度。其核心装置是一原电池,氧气分子进入其中被还原而引起电流变化,即氧气浓度决定了电流变化的大小,进而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因此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测定即可确定气体中氧气的浓度。 目的: 1.学会氧气浓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会测定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并对各速率进行比较。 器材: 实验材料:市售干酵母。 实验仪器及用品:TI—83 Plus图形计算器及CBL系统、氧气浓度传感器(附配套塑料瓶)、玻璃棒、温度计、100mL小烧杯、50mL量筒、小试管、刻度移液管、胶头滴管、保温杯、蒸馏水洗瓶、冰、冷水、热水、吸水纸。 实验试剂:3% H2O2溶液、2%葡萄糖。 步骤: 一.实验准备 1.水浴准备:保温杯(或两个烧杯间填充泡沫塑料代替之)中盛放一定量冰水或热水,分别调至0—5℃、20—25℃、30—35℃、35—40℃。实验期间温度计始终要悬在水中,监测温度。如有变化,及时调整。

2.称取0.5g 干酵母溶解在25mL2%葡萄糖溶液中,搅拌均匀。取4支小试管,各加入1mL 上述悬浊液,分别置于各温度水浴中5—10分钟。 二.设置传感器 1.连接TI —83 Plus 图形计算器、CBL 系统。 2.将氧气浓度传感器与CBL 系统CH1通道相连。 3.打开TI —83 Plus 图形计算器、CBL CHEMBIO ”程(见图1、2) 图1 图2 4.在“MAIN MENU ”菜单中选择“1:SET UP PROBES ”;输入传感器数量 “1(见图3) 5.在“SELECT PROBE ”菜单中选择选择“7:MORE PROBES ”,直至出现氧气浓度传感器。 6.在“SELECT PROBE ”菜单中选择“4:OXYGEN SENSOR ”。 (见图4) 图3 图4 7.输入通道序号“1”;在“CALIBRATION ”菜单中选择“1:USE STORE ”。 (见图5、6) 图5 图6 8.在“OXYGEN UNITS ”菜单中选择“1:PERCENT ”。 传感器设置完成后即返回“MAIN MENU ”菜单。(见图7、8)

2019届高考热点题型(一)酶的相关实验学案(含答案)

热点题型一酶的相关实验 一、鉴定酶的本质 人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有人说:“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请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该酶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 (1)实验材料: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鸡蛋、人的口腔唾液(含有酶)、清水、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和滴管。 (2)实验原理:鸡蛋的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紫色物质,即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应。如果能通过实验证明,酶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即可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实验步骤: ①制备蛋清液:取生鸡蛋一个,打破蛋壳(不要破坏蛋黄)。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 30 mL的清水,用玻璃棒调匀。 ②取两支试管,编号,在1号试管中注入第一步得到的________2 mL,2号试管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 ③向1号和2号试管中各加入1 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④分别向两试管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摇匀。 ⑤振荡摇匀后,静置一会,观察其颜色变化。 (4)实验结果与结论预测: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审题关键 (1)据题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 (2)确定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蛋白质和酶,因变量为是否出现紫色反应。 (3)找出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蛋清液和唾液的注入量、双缩脲试剂的使用量和方法等。 (4)联想到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NaOH溶液(1 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4滴CuSO4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5)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属于探究类实验,其结果与结论预测的一般语言表述模型是:若××××××,则××××××;若××××××,则××××××。 答案(3)②蛋清液等量的口腔唾液③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④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4滴 (4)①两支试管中都呈现紫色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②1号试管中呈现紫色,2号试管没有呈现紫色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遵义县团溪中学黄定梅 “新陈代谢与酶”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及 其特征,为此,我先后尝试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H 2O 2 分解来研究 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实验效果不佳,于是我对此实验作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其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方法。 2、探索a—淀粉酶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紫色复合物,a—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试管12支,试管刷1把,试管架1个,刻度吸管2支,恒温水浴箱2台(水温分别保持在60℃、100℃)、塑料烧杯1个(冻冰),铅笔1支,1%淀粉溶液,%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蒸馏水。 四、实验准备 1、实验前教师应配制好1%淀粉溶液和%的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 2、课前90min,打开2个温水浴箱,并调好温度。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 在不同温度下,a-淀粉酶的活性不同,低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全部释放,高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从以上实验表格可知,在2℃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低,几乎没有活性,在60℃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即60℃为最适温度,在96℃时,a-淀粉酶活性完全丧失。 七、说明: 1)对照组均为深蓝色,实验组中冰水组颜色为深棕色,60℃时为黄色,100℃时为深蓝色。 2)水浴箱水温100℃时,敞开盖后只能维持96℃。所以测定的是96℃下酶的活性,但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3)水浴锅要保持水温60℃时,应设定在61℃,敞开盖时的实际温度为60.1℃左右。

实验报告-不同因素对酶的影响

实验报告-不同因素对酶的影响

成绩: 酶的基本性质实验一一底物专一性剂、激活剂和抑制、最适温度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分离鉴定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I .酶的基本性质——底物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酶的专一性。 2.掌握验证酶的专一性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学会排除干扰因素,设计 酶学实验。二、实验基本原理 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蛋白结构决定了酶的功能——酶的高效性,酶催化的 反应(酶促反应)要比相应的没有催化剂的反应快 103-1017倍。 酶催化作用的一个重要特 点是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 无催化反应。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它们的专一性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 相对专一性 一种酶能够催化一类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物质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 2. 绝对专一性: 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任何其他 物质。如脲酶只能催化尿素进行水解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氨。如麦芽糖酶只作用于麦芽糖而不作 用其它双糖,淀粉酶只作用于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 3.立体异构专一性 有些酶只有 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物中的一种,而对另一种则全无作用。如酵母中的糖酶类只作用于 D-型 糖而不能作用于 L-型的糖。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蔗糖酶对淀粉、蔗糖水解反应的催化作 用来观察酶的专一性。采用 Benedict 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Ben edict 试剂是碱性硫酸铜溶液,具有一定的氧化能力,能与还原性糖的半缩醛羟基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Na 2CO+ 2H 2O 2NaOH + fCO CuSO+ 2NaOH Cu (OH ) ■ 2 + Na z SO 还原糖(一CHO or — C=O )+ 2Cu (OH ) 2 CU 2O (砖红色或黄色)+ 2H 2O +糖的氧化产物 在分子结构上,淀粉几乎没有,而蔗糖、棉子糖全无半俪基,它们均无还原性,因此它 们与Ben edict 试剂无呈色反应。 淀粉被淀粉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蔗糖和棉子糖被蔗糖 酶水解,其产物为果糖和葡萄糖,它们都为具有自由半缩醛羟基的还原糖,与 Ben edict 试剂共 热,即产生红棕色 Cu2 O 沉淀。本实验以此颜色反应观察淀粉酶、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 用。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⑴ 蔗糖酶(样品W ):⑵新鲜唾液(含唾液淀粉酶);2、实验试剂⑴ 蔗糖酶液 沖门七穿实验报告 课 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甲)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 指导老师:

(整理)《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教学设计1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教学设计 覃流静200811000075 林冰洁200811000072 卢珊珊200811000073 祝进贵200811000074 一、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一个必修实验内容。通过此实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酶的特性的理解,而酶的特性是“新陈代谢与酶”一节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的层次比较高,属“应用”层次,但酶的特性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而且在生产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教学需1课时,由于在理论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酶的发现和概念以及酶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出预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学情分析: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酶特性的知识,知道酶特性包括专一性和高效性,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学生已做过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学会了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但由于本次实验,包含了两个小实验,所用原料和试剂都要按量按时间精确进行,所以指导好思维活跃的高二学生群体,保证其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是关键。通过本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协同交流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酶是否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3)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独立完成探究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培养协调合理分工的能力;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检验不同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和脲酶的活性,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但是,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通常测定酶的活性时,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下进行。为了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恒定,一般利用恒温水浴等恒温装置。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已经证明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下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以至一年。溶液中的酶,一般不如固体的酶稳定,而且容易为微生物污染,通常很难长期保存而不丧失其活性,在高温的情况下,更不稳定。 【实验材料和用具】 1、0.3%氯化钠的0.2%的淀粉溶液。 2、稀释200倍的唾液。 3、碘化钾–碘溶液:将碘化钾20克和碘10克溶解在100ml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4、1%尿素溶液。 5、脲酶提取液:取黄豆粉6克,加30%乙醇250毫升,振荡10分钟,过滤。可保存l 星期~2星期。 6、奈斯勒(Nessler)试剂:称取5克碘化钾,溶于5毫升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汞溶液(100毫升约溶解5.7克氯化汞),并不断搅拌。直至产生的朱红沉淀不再溶解时,再加40毫升50%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100毫升,混匀,静置过夜,倾出清液存于棕色瓶中。 奈斯勒试剂是含有大量汞盐的强碱性溶液,所以,它是具有腐蚀性的剧毒试剂。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防中毒。此外,实验时所用的玻璃仪器等一切器皿必须洁净,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 0C): 1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12) 必修一: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⑴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并且需要____________的条件。 ⑵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⑶一种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科学家将这种酶的蛋白质除去,同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具有与该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事实说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酶催化作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酶促反应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⑹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酶的合成场所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化能是指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 的能量。右图为酶促反应过程中活化能的改变, 据图可得出哪些结论。 3.下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图解,据图分析: ⑴甲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 ①经高温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降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 ②经冷冻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升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 ③通过该曲线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乙为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探究目的 通过检验不同温度下唾液淀粉酶和脲酶的活性,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探究原理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一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50℃一60℃。但是,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通常测定酶的活性时,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下进行。为了维持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恒定,一般利用恒温水浴等恒温装置。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已经证明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下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以至一年。溶液中的酶,一般不如固体的酶稳定,而且容易为微生物污染,通常很难长期保存而不丧失其活性,在高温的情况下,更不稳定。 三、材料和用具 1、含0.3%氯化钠的0.2%的淀粉溶液。 2、稀释200倍的唾液。 3、碘化钾-碘溶液:将碘化钾20克和碘10克溶解在100ml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4、1%尿素溶液。 5、脲酶提取液:取黄豆粉6克,加30%乙醇250毫升,振荡10分钟,过滤。可保存l一2星期。 6、奈斯勒(Nessler)试剂:称取5克碘化钾,溶于5毫升蒸馏水中,加人饱和氯化汞溶液(100毫升约溶解5.7克氯化汞),并不断搅拌。直至产生的朱红沉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龙岩长汀一中曾宪琰 1 实验设计理念 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 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出预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进行讨论,由学生 自己总结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实验目标 2.1 知识目标理解温度对酶影响的实质。 2.2 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 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①通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 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 课前准备 3.1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①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②质量分数为3%的可容性淀粉溶液;③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菲林试剂。④试管,量筒,大烧杯,小 烧杯,滴管,试管架,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火柴。 3.2 寻找资料请同学上网或上图书馆找资料,内容为:除温度外还有哪些条件影响 酶的活性?酶与社会的联系,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酶的活性与动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 什么关系。 4 实验过程 4.1 设置探究情景,提出探究课题教师设置探究情景:生活中的加酶洗衣粉的包装 袋上,往往注明这种洗衣粉的适用温度范围,从而联想温度是否影响酶的活性,提出探究课题: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实验。 4.2 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因为我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 力差,平时课上又很少进行探究实验,所以教师明确地把科学探究的步骤告诉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有利于学生按照正确的 研究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思

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设计思路

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一:底物:淀粉溶液实验组:淀粉酶对照组:蔗糖酶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用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实验二:酶:淀粉酶实验组底物:淀粉对照组底物:蔗糖 实验结果检测试剂:斐林试剂检测反应产物 1.下图甲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 mmol/L)。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甲乙 A.物质a可能是麦芽糖但不可能是蔗糖 B.在该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 min内可被完全分解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大于曲线②和③ D.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低于曲线②和③ 2.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 D.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3.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D.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4.(双选)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原理、操作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和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C.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NaOH在体积较小的琼脂块内扩散较快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酒精是因变量 5.(双选)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在PCR中,加入DNA连接酶可连接两条DNA单链中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