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仁爱之心
第17课《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晌(shǎnɡ)午 瞰(kàn)望 愤懑(mèn) 墙垣(yuán)
【解析】B项中,“虐”应读nüè。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凝望 惩戒 无与纶比 若有若无 B.恍惚 叮嘱 畏罪潜逃 提心吊胆 C.悲楚 安祥 恼羞成怒 妄下断语 D.辩护 衔着 怒不可扼 怒气冲天
【解析】A项“纶”应为“伦”; C项“祥”应为“详”; D项“扼”应为“遏”。
课堂小结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 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 事实真相;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 要同情弱小者。
课后作业
1.小练笔:
请帮助作者向第三只猫进行误解表白,字数 150左右;
2.课外阅读:
《猫》是郑振铎《家庭的故事》首篇,这个集 子里描绘了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就灭之际的形形 色色的生活。课后请找到相关篇目,用本课所学方 法尝试对这些文章的主旨进行解读。
精读细研
案件转折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案件的真凶: 黑猫 案件的性质: 冤案
案件结果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合作探究
2.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得多”?仅 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解析】A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句子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中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整体感知
1.默读《猫》,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得
猫、养猫、失猫的三次经历)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勾画出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并完善表格内容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第17课弱者的悲剧人性的反思——《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
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
(重点)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
(重点)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任务二:默读课文·概括“我家”与猫的故事任务三:细读故事·探究“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任务四:比较命运·再探“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任务五:质疑探究·深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任务六:研读资料·讨论三只猫悲剧命运的隐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动物的爱护意识,提升同学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我校决定开展“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第一站是郑振铎的《猫》,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逗.(dòu)缕.(lǚ)倚.(yǐ)妄.(wànɡ)消耗.(hào)忧郁.(yù)懒惰.(duò)怂恿..(sǒnɡ yǒnɡ)安详.(xiánɡ)乞丐.(ɡài)预警.(jǐnɡ)怅.然(chànɡ)蜷.伏(quán)叮嘱.(zhǔ)惩.戒(chénɡ)悲楚.(chǔ)断.语(duàn)冤.枉(yuān)虐.待(nüè)芙蓉..鸟(fú rónɡ)畏罪潜.逃(qián)绫.(línɡ)污涩.(sè)诅.骂(zǔ)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第17课 《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冤案
试想,如果芙蓉鸟被害案发生在养第二只猫时,会不会有不同的结 果?这起“冤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对于两只猫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如果是非常喜爱的第二只猫, “我”可能不会怪罪它,这起冤案背后的原因是我对于这两只猫的态度 不同,一只喜爱一只不怎么喜欢,是我的偏见导致了这个冤案的发生。
消耗( hào) 污涩( sè ) 红绫(línɡ ) 懒惰( duò) 怂恿( sǒnɡ yǒnɡ ) 乞丐( ɡài ) 预警(jǐnɡ ) 诅骂( zǔ ) 蜷伏(quán)
芙蓉鸟( fú ) 惩戒(chénɡ) 悲楚( chǔ) 虐待( nüè)
叮嘱( zhǔ) 辩护(biàn) 畏罪潜逃(qián) 倚着( yǐ ) 妄下断语(wànɡ) 冤枉(yuān) 屋脊( jǐ )
关注,它总是跳跃在桌子上,凝视着笼子里的鸟儿。②在案发前,它一 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2)案件发生后嫌疑人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 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对案件嫌疑人的惩处措施: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
追过去打了一下。 案件真正犯案人: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难点)
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 史家。福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 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 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 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 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提示: 在第一只小猫因病死掉之后,第二段写到“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陋室铭》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陋室铭》对比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9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分)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③妻子..不觌:________________ ④未尝.不与书俱:____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文填空:(3分)【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17.仁爱之心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 • 白话译文: •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 (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 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知识与技能】:1、背诵《论语》两则 《孟子》一则 • 2、积累部分写仁爱之心的名言、古诗词 •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两者的含义及思 想 •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仁爱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要有“仁爱之心”的意识 • 教学难点:理解古语的含义
第17课 仁爱之心
胜利三十九中携幼步履艰。百姓何故遭离 乱,欲渡长河少行船。民不弃我我难舍,瞻前顾后心 怆然。立大业,民为本,民得平安天下安。” 1、为什么会有那么么多百姓追随刘备? 2、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3、刘备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 教学目标:
播放
孟子的性善论
• 孟子的性善论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忍人之 心”,就是不对人残忍的心。对于人性的善恶,孟子强调 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无关。 •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 思是说,人 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对 于人的本性的善恶孔子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 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 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七下语文17课短文两篇笔记
七下语文17课短文两篇笔记
《科技改变生活》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传统的手工业到现在的机器制造业、从徒步到交通工具的发展,科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的发展,避免过度依赖科技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孔子的智慧》
这篇短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及其重要性。
孔子提倡“仁爱之道”,即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章还通过孔子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准则。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导语】《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描写了地球上产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产生着奇妙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庞大的清亮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期望帮助到您。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产生过一次大旱灾。
花儿都枯萎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水从岩缝里渐渐地滴下来。
小姑娘谨慎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
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捧到小狗嘴边。
小狗舔干了水,朝着小姑娘轻巧地摇起了尾巴。
惊奇的事情产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进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银水罐捧到母亲嘴边。
就在这一瞬时,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母亲喝了水,感到精神好多了。
金水罐里还剩下一些水,多么清凉新鲜的水呀!小姑娘刚想喝一口,看见一位过路人站在门外。
他脸色惨白,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水喝吗?”“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
”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过路人接过金水罐。
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亮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诵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仁慈、美好的心灵,从中遭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
“仁爱之心”教案设计
“仁爱之心”课堂教案(拟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白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仁爱的基本内涵2)仁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弘扬仁爱的经典故事4)仁爱在现实中的体现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仁爱。
2)知识讲解(10分钟)系统介绍仁爱的基本内涵,让学生了解仁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分享关于仁爱之心的名人故事,如苏东坡焚房契、郗公含哺等,让学生感受仁爱之心。
3)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人物表现出的仁爱之心,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延伸讨论现实生活中能够表现仁爱之心的情境。
小组内成员交流各自的看法,并整理出小组的讨论成果。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将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与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察,写一篇短文总结对仁爱的体会。
6)延伸学习(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仁爱之心相关的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悟仁爱之心,鼓励学生关爱他人。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把握学生对仁爱内涵的理解。
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仁爱之心。
对学生的总结短文进行评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了仁爱的重要性。
亲友书17课笔记
亲友书17课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亲友书17课是一本以亲情友情为主题的书籍,通过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和感悟,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和亲友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心灵启示,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好。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心得和笔记。
第一篇:亲情的力量在亲友书17课中,作者通过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故事,深刻展示了亲情的力量。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和支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家人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正是由于家人的爱和坚定的支持,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直面困难和挑战。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家人。
他们不仅是我的亲人,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我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倾诉,他们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给我最真诚的关爱和支持。
我深知,有了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我才能够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家人,好好爱护他们,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幸福。
第二篇:友情的牵挂除了家人之外,亲友书17课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友情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朋友,有些是暂时的相遇,有些是一辈子的朋友。
但无论是哪一种,友情的真挚和牵挂都让人感动和温暖。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故事,描绘了友情的真谛。
朋友不仅是生活中的陪伴和伴侣,更是我们在困难时刻的慰藉和支持。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珍惜和珍惜我的朋友。
他们不仅是我生命中的伴侣,更是我心灵的慰藉。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最真诚的帮助和鼓励。
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使人心心相连,让人在孤独和困难中感到温暖和勇气。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我的朋友,与他们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互相支持和鼓励,让友情之花开得更加绚烂灿烂。
第三篇:感悟与反思在阅读亲友书17课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亲情友情的感悟和反思。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7课《猫》课件(共26张PPT).ppt
读读写写
缕( lǚ ) 妄(wànɡ) 懒惰( duò) 乞丐( ɡài ) 蜷伏(quán )
倚( yǐ ) 消耗( hào ) 怂恿( sǒnɡ yǒnɡ ) 怅然( chànɡ ) 叮嘱( zhǔ )
惩戒( chénɡ ) 枉 ( wǎng)
虐待( nüè )
芙蓉鸟( fú rónɡ )
……
生命 尊严 清白 信任 自由 平等
……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回过头来看,本篇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只“猫”?
黑猫、张妈、李妈、妻子、“我” ……
我们可能成为“猫”吗?
关注弱小!
善待他人!
尊重生命!
凡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而应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应存 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一视同仁,否则容易犯错。
导入新课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 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 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 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 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 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 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2、犯罪嫌疑人: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 像还在吃着什么。
4、案发后大家的反应:
“我” 我很愤怒 ,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妻子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张望着,我早就 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我的心里也感着一缕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驳论证
论据不能证明 其论点
研读赏析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古以来 现在
都有“脊梁”
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 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 “埋举头苦例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玄虚 诓骗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哄骗。
渺茫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 信“物” 失掉
希望国联
是“信国联” 发展
求神拜佛
是“自欺”
他信力 自欺力
研读赏析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 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 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研读赏析
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
个词“他信力 ”、自欺“力
” 有力地嘲
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敌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敌论点
以偏
概全 驳
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 证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己论点 己论据 结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研读第三部分:立观点
从
2.作者举出哪些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古
到
舍
为
拚
埋
今
身 求
民 请
命 硬
头 苦
中 国
法
命
干
干
的
的
的
的Leabharlann 的脊人人
人
人
梁
研读第三部分:立观点
你能举出一些“中国人的脊梁”的例子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朝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重 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素养)
一、背景导入
1934 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 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 于是,一种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 脑,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言论。作 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鲁迅先生,针对舆论界的“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然无存”悲观论调, 毅然决然地写。 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思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然后 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 、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 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 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 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
驳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 )
从人数上看 何尝少呢? :
从特征上看 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
从处境上看 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第17课《猫》学案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5. 课文中第三只猫不好看,命运也十分凄惨。请阅读选文,直接摘 录或者概括相关内容,完成第三只猫的动物卡片。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已有68年历史的广交会,将进一步发挥贸易的桥梁、友谊的纽带,
不断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友谊的纽带”后加上“的作 用”) B.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一次又一次闪耀世界,这源于创新对我们日复 一日地坚持。(“创新”与“我们”互换位置) C. 在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 处等方面,太极拳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实现”改为“推动”) D.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 的自主学习能力。(删去“看能否”)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 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 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 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 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8)我也chàng rán( 怅然 )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 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9)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 蜷伏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 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10)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fú róng niǎo( 芙蓉鸟 )来,挂在廊 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dīng zhǔ( 叮嘱 )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 笼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3、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指脚踏实地为民族 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来自下层,代 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是使中国挺立 起来的“脊梁”。 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 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 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 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
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 文艺两种因素。
• 特点:
•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文章结构内容
(一)摆敌论点论据 (1—2)
论据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不 久: 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二)反驳
(3—5)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 明 ,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
脊梁”,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这是间接 反驳)
2、列举的四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请 举出具体的人物。
17、仁爱之心
仁①者,人也,亲②亲③为大。 ——《中庸》
注释: ①仁:仁爱。 ②亲:动词,亲近,爱。 ③亲:名词,亲人,亲戚。
译文:所谓仁,就是爱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评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爱其人”的社会效果。 看一个人是否仁,首先看他对父母的态度。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 思所作。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流传两千多年。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
不赞同。仁爱之心是人性的基本素质,即“人之初,性本善”。 但仁爱之心需要后天的不断学习、培养和提升。
1、背诵并默写《论语▪学而》 2、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学习体会。
细察勤问
阅读课本63页上面的内容,思考并交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百姓宁愿离开家乡,也要 追随刘备?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有仁爱之心,是一位开明仁慈的君主。
阅读课本63—64页“乐学深思”中的内容,思考并交流:
1、你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理解。
爱他人的人,别人就会一直爱他;尊敬他人的人,别人就会一直 尊敬他。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想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敬,首先 要懂得关心和尊敬别人。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敬重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
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献知 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注释】樊迟:孔子的学生,是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白话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七年语文上册17课笔记
七年语文上册17课笔记
本文主要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故事,表现了“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同时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
此外,作者身上还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三次养猫的结局,也为末尾再也不养猫留下了伏笔。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感悟是:在生活中,弱小者常常是不幸的,对待弱小者我们不能存在偏见,要平等的尊重他们,要宽容,要仁爱。
避免造成生命的悲剧。
于丹论语感悟07:仁爱之道(文字版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07:仁爱之道(文字版阅读)于丹论语感悟07:仁爱之道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
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
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
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
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
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
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
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
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点呢?老师说:恭,宽,信,敏,惠。
教学中的仁爱之心
教学中的仁爱之心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
仁慈在中文中的意思主要是仁爱、慈善。
仁的概念最早具有血亲之爱的特质,又由近及远,发展为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德性。
孟子曾经形象地表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
从而为仁慈添加了一个新内涵,对人的爱心应当有智慧,有策略和规范。
总之,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爱?很明显就是要教师有一颗仁慈之心,宽容之心!这颗仁慈宽容心不但具有情感性、超越性,还要有理智性。
对学生要有无条件的爱心和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高要求呀!但这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的!既然选择了,只有努力去实践,努力去做好!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⒉拥有教育信心⒊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⒋关心学生的心理只有认真履行这几点,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爱!我觉得上面一二两点是自身素质,是教师内在修养;三四点是技巧,可操作性强。
如何实践教育爱,从最后两点谈可能更直观,更形象!我就结合第四点关心学生心理的经历谈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爱吧!我们都说自己爱学生,但真的爱吗?你了解学生多少呢?好象听人说过三年一代沟,对于像我们这样教书这么多年的人,和学生的代沟不知道有多深了!光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教育学生,说是为了他们好,却没有真正想过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所以一味地责怪学生难教!记得不久前才遇到这样一件事,因为是毕业班了,所以我时不时提醒他们要努力了,不要再迷恋网吧,多想想在外辛苦赚钱的父母……我以为我是为他们好!我以为我是对他们真心付出,他们能够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但,一个学生,却从他的作文里倾泻了对我的满腹牢骚和意见,大意是说他们努力也考不上大学,基础已经难补,只是拿了毕业证就去打工了,何必经常扭到他们不放,做无谓的思想政治工作,听了挺烦的,上课压力也大!这才让我意识到,我太不了解他们了,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要求他们做已经不可能完成的事是多么愚昧!后来,找部分同学沟通,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也真诚地交换了意见,他们也尽力地学,我也不再强行要求,心理沟通只在课下,个别谈话,也不再浪费课堂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板、.ppt
教 学 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点题:学习第五单元 仁者爱人
第17课(板书课题):仁爱之心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一)博学多闻:《论语学而》《论语颜渊》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三国演义》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为什么那么多百姓宁愿离开家乡,也要追随刘备?(仁爱之心)
患难见真义,刘备把百姓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随时会被曹操追兵歼灭的情况下,坚持带百姓日行十里。而这件事成为诸葛亮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根本原因。
b.通过刘备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第17课 仁爱之心 教学案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论语》两则 《孟子》一则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介:《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四大名著中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4.查阅:刘备的相关资料,以便和同学们分享。
(三)乐学深思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在历史上,孟子所说的仁爱君子都有谁?
4.手抄报:搜集资料,找几个典型,做一期手抄报,和同学们一起向他们学习。
(四)善变明理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2.思考:a.按孟子所说,仁爱之心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还是人的本能?
b.孟子认为仁爱之心有时被现实功利蒙蔽了,需要被唤醒、被激发,你觉得对吗?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论语》两则 《孟子》一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背诵《论语》两则 《孟子》一则
2、积累部分写仁爱之心的名言、古诗词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两者的含义及思想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仁爱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要有“仁爱之心”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