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生态系统可控性
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_胡保卫
收稿日期:2005-11-25作者简介:胡保卫(1968-),男,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高等农业教育,2006-3,3:14-16Highe r Ag ricultural Educatio n ,2006-3,3:14-16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胡保卫,杜坤林(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生态学通过分析各种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6)3-0014-03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世界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启动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行动计划。
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计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等。
澳大利亚还把培养学生“理解并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守护,并且有致力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列入21世纪初国家教育战略目标。
在我国,清华大学1998年首次提出“绿色大学”的全新办学理念,随后,天津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启动了“生态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教育生态学这一理论层面上思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并以生态学为价值取向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 ,w .)。
[1]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生态环境的构建
2 0 1 4 年1 月下 第3 期总第5 4 9 期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生态环境的构建
黄 楠 竹
( 西南 大学 数 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 4 0 0 7 1 5 )
【 摘 要】 构建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良好育人环境 ,必须 坚 持以 人 为本 ,实行 可持 续发展 ,体现发展的 生态性。 【 关键词 】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微观 生态环境 ;构建
我 的改变一致 ” ,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更好 的塑造 自我 , 大学生也凭借 自身对 环境 的影 响改造着 育人 环境 。在校大学 生 与其所处 的校 园环境相互创 造 、相互 影响形成 了一个动态 平衡 的微 观生态 系统 。这个微 观生态系统的形成 给高校思想 政治教 育带来 了新 的课题 ,要求 我们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树立 生态 观念 ,积极投 身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微观生态环
一
、
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 ,点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的切入方式 。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构建 中融人生态观念正是建设
育 良好育人环境 的促进作用 。 ( 二 )生态视 角下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微观环境的构建 生态视角下 的微观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作者用小学
自然课教材中的一个小实验 ,来形象的说 明。这个实验将一 个玻璃瓶 中灌满河水 ,瓶底铺了一层河里 的泥捎带上几缕水 草 ,放进 了几只小虾和小螃蟹 ,然后把罐子密封 ,几天过后
状 ”展开 ,而在这个放射状 展开的环境 中,离 “ 中心”最近 的环境 当属大学生 日常学 习和生活 中所处在 的微观环境 。 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生态环境构建 的考察 ,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良好的育人环境 与大学生 自 我 发展是 紧密联 系在一起 的 ,“ 环境 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或 自
构建智慧校园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构建智慧校园生态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各个部门设施及资源融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高效管理的校园管理模式。
在构建智慧校园生态系统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 网络建设:搭建校园局域网和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各个区域,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
2. 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可靠安全的数据中心,用来存储和管理校园各类数据。
3. 物联网设备安装:在实验室、教室等校园各个场所安装传感器、智能设备等,实现对环境、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二、平台建设方面1. 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学生档案、课程信息、考勤信息等,实现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查询。
2.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用于教学资源的发布和共享,包括教学计划、教材、课件等。
3. 教育云平台:建设云计算平台,提供各类教育应用服务,例如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
三、智慧教育方面1. 课程教学智能化: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场景和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个性化学习:基于学生信息和学习行为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
3. 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方式,提供在线教学和培训服务,方便学生灵活学习。
四、安全保障方面1. 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备份和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安全可靠。
2. 网络安全: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3. 设备安全: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安全工作的开展。
五、环境管理方面1. 能源管理: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学校用电、用水等资源的消耗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环境监测:通过传感器监测室内外温湿度、CO2浓度等环境数据,及时调整空调、通风等设备,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3. 环保意识宣传: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质量。
本文将围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展开讨论。
首先,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需求和问题。
校园管理系统应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行政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能够全面覆盖校园管理的各个方面。
学生管理方面,系统应能够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等操作,包括个人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等。
教师管理方面,系统应提供教师信息的管理、教学任务的分配与监督等功能。
课程管理方面,系统应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管理和排课功能,并能够与学生选课系统对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行政管理方面,系统应能够处理请假、报销、考勤等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资源管理方面,系统应能够对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教室、设备、图书馆等。
除了基本的功能,系统还应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其次,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的优化是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关键。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开发人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供更精确的结果和更好的学生支持服务。
例如,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自动为其推荐适合的课程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
同时,系统还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与用户的自然对话,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通过优化算法和提升智能化程度,系统能够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系统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学校发展的决策依据。
设计和优化智能高校校园管理系统也需要重视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协同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高校智能化校园需求分析报告
高校智能化校园需求分析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分析高校智能化校园的需求,以便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智能化校园是指应用先进技术,利用智能设备和系统,提升高校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高校智能化校园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需求分析2.1 校园管理高校有大量的管理需求,包括人员出入管理、设备管理、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等。
智能化校园需要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校园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
具体需求包括:- 智能门禁系统,实现校园内各个区域的权限管理和安全保障;- 设备管理系统,对校园内各类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 宿舍管理系统,提供学生入住、退房等信息管理功能;- 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图书借阅、归还和检索的自动化。
2.2 教育教学高校的教育教学是智能化校园的核心部分。
智能化校园应能够支持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提升,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具体需求包括:- 智能教室系统,包括智能黑板、多媒体设备和互动式教学工具,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在线研究平台,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在线研究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虚拟实验室,提供实验教学的虚拟环境,降低实验成本和安全风险。
2.3 学生服务智能化校园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具体需求包括:- 校园导览系统,提供校园导航和位置服务,方便学生找到目的地;-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学生信息的查询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学生服务;- 一卡通系统,实现学生的支付和消费功能,提供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3. 解决方案为满足高校智能化校园的需求,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 选择可靠的智能化系统供应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稳定和高速的网络环境;- 提高师生对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培训,提升其使用效果;-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智能化校园资源,推动教学创新和研究进步。
4. 总结高校智能化校园的需求包括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等多方面,通过了解需求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高校校园的智能化和提升。
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发展的应用
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发展的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生物学家乌里·布隆德(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一种理解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校发展方面,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学生、教师、家庭以及学校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
学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区背景等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中观层面则涉及不同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宏观层面则包含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学校发展的应用层面,首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投入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例如,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庭教育讲座,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此外,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如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运作及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同伴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其社交能力,而消极的同伴影响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或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增强同伴之间的支持系统。
中观层面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也同样重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一、引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开展,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构建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意义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促进创新创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益。
3.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活力: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参与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活力和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1.支持:领导需要出台明确的和措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措施。
2.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高校需要整合内外部的创新创业资源,搭建起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3.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高校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4.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需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5.校企合作的促进: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1.环境:领导出台创新创业相关的稳定性和健全性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2.创新创业资源的丰富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丰富度和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发展。
3.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热情,推动创新创业的开展。
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共享平台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下,高校数据管理和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高校日常运营中涉及到的各类数据不断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建立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是指将高校内部各类分散的数据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分析。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为高校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共享平台作为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数据的整合性和一致性。
共享平台还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加灵活、安全和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中共享平台的建设研究,为高校数据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共享平台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整合和利用高校内部各类数据资源,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通过统一管理数据和信息,高校可以更好地进行内部资源整合,避免数据孤岛现象,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访问性。
共享平台可以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由于不同部门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系统,导致信息共享和沟通困难。
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升高校的整体运营效率。
共享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和安全策略,高校可以更好地保护敏感数据,降低数据泄露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共享平台建设对于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管理创新以及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的概念高校数据一体化模式是指将高校内部各个部门或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以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优化利用。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Ecological Economics & Green DevelopmentSlide 1主讲:焦云清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2章生态经济系统主讲:焦云清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自我调节生态规律、人类活动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复合性有序性可控性地域性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复合性•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的过程,这种过程必然使得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是多目标的,即经济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的有机统一。
•2.有序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有自己的组织能力,具有进化发展的现象-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经济系统的这种动态变化过程是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
•3.可控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变化、发展受生态规律和人类经济活动双重制约。
•可控性特征是进行生态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不具备这种特征,除非条件巨变,否则只有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两种发展趋势。
•4.地域性•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是以某一地域为依托的。
•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并都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而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这种地域差异性就成为制约各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拓展特征•人工主导的协同性•经济与生态双重目标的有序性•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关联的动态演替性谢谢大家!主讲:焦云清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读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有感
、
贺教 授 将 我 国 的高 等 教 育 系 统 大 致 分 为 东 、 中、 西 三大 生 态 区域 。各 生 态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不 平 衡 , 主要体现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的 区域 分 布 、 教育投 人 、 生态经济效 益 、 科 技 成 果 及 其 应 用 、教 育 的 质 和 量 等 方 面 ”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在 政 策、 管 理 方 面 的 可 控 性较 大 。 贺 教授 认 为 , 应“ 加 强 东 部 与 中 西 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整合 , 利用东部经济发达的优势与 中、 西 部 高 等学校合作 , 走 校 企合 作 之 路 . 实 施对 1 5 1 资 源 西 部 的计 划 。 在 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招 收 一 定 比例 的学 生 ” [ 6 3 n 等. 实 现 资 源 在 高 等 教 育 系 统各 生 态 区域 的 优 化配 置 。 高 等教育 不 同 区域发 展不 平衡 有 历史 、 文化、 经济 、 政 策 等 各 种 复 杂 的原 因 。 教 育 部 门 在 衡 量 一 个 政 策 是 否 遵 循 了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规 律 时 ,可 看 其 能 否 使 不 同 生 态 区 域 之 间 高等 教育 资 源在信 息 、 能量 、 物 质方 面实 现 良性 互动 , 能 否 促 使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可 持 续 发 展 ,防 止 各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差 距 过 大 。2 0 1 2 年 我 国 教 育 部 、 财 政 部 决 定 启 动 “ 2 0 1 1 创 新协 同计划 ” 。 鼓励不 同区域 的高 校与 高校 、 高 校 与 企 业 、高 校 与 外 校 行 业 团 体 针 对 核 心 技 术 和 重 大 项 目建 立 创 新协 同体 , 国家经 过评估后 给予 一定 的财政 支持 , 促 进 优 质 资 源 在 不 同 区 域 高 校 间 的 流 动 . 打 破 各 高 校 研 究 相 对 分 散 、 低效 的局面 。
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
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高校纷纷倡导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
本文将分析中国高校在推行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中所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摇篮,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高校正积极倡导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的发展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的发展现状1. 能源利用与节约中国高校在生态可持续校园建设上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措施。
例如,引入光伏和风能发电系统,以替代部分传统能源;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热系统提供热水和供暖。
同时,倡导师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2. 废物管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高校在废物管理上广泛推行分类回收,并定期开展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许多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废物回收,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废物成本核算,以激励更多创新的废物利用方式。
3. 绿色建筑与低碳交通中国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提供便捷的低碳交通方式,如自行车共享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以鼓励师生减少使用汽车,选择环保交通。
二、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的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可持续校园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引入绿色技术和设备方面。
然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学费和政府拨款,在建设生态校园方面的投入较少。
2. 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够许多高校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够,很多人对生态可持续校园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这导致一些环保措施的落地效果不理想。
3. 沟通合作难度大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密切合作和沟通。
生物系统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系统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研究方法生物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们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等不同层次的系统。
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它们由大量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以及非线性响应等。
因此了解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控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许多研究者长期以来所关注的话题。
生物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方法生物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建立数学模型、网络分析、动力学模拟、实验设计等多种研究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生物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描述生物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
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不同的数学工具,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代数方程、统计学方法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研究生物系统的性质、动态行为、特殊现象、及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等。
网络分析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生物网络,可以发现生物体系中不同分子、基因、代谢物质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可以发现生物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和层次性结构等。
网络分析工具包括基于拓扑学的度中心性、聚类系数等指标和基于动力学的控制中心性等方法。
动力学模拟是第三种生物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
它是通过建立生物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来研究生物系统复杂性的。
通过对生物系统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以逐步探究复杂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动态行为,同时也可以研究不同参数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
生物系统可控性的研究方法在生物系统中,可控性是指通过调整不同生物组分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来调控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动力学行为等。
生物系统的可控性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控制论、实验设计、系统识别、优化算法等多个方向。
数学控制论是生物系统可控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一种数学分支,主要研究对于具有动态特性和反馈机制的系统进行稳定性、响应性、最优性等方面的控制。
在生物系统中采用数学控制论方法来研究可控性,可以找到适当的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可控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环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环境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环境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特点和特征,为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一、内部环境分析1.学校教育理念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些高校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传统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另一些高校则主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决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内容。
2.师资力量高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将限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则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
4.教学设施高校的教学设施将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体验。
一些高校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而另一些高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欠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中,社会需求是影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措施的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新创业政策政府制定的创新创业政策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将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3.社会资源支持社会资源支持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包括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合作支持、社会创新创业资源支持等,这些都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4.市场竞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中,市场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传承和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其存在和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也应如此。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构建和优化其教育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构建教育生态系统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互动性等特点,并且应该由多个因素组成,如教育政策、教育政治、校园文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建教育生态系统:1.1 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管与落实教育政策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必须加以引导、推进、监管与落实,保证政策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策的执行需要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1.2 优化校园文化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校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校园文化不仅涵盖了高校的独特教育理念和传承,也包括了校园的规范、校风、校训等。
通过校园文化的规范化和优化,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1.3 加强教师教育教师是高等教育机构的灵魂,教师的教育培训是构建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学生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2.优化教育生态系统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基础上,应持续改进、优化和完善,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2.1 推进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学习资源和学生信息、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在线管理和共享,进而实现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教育模式。
这需要高等教育机构投资,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2 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师生互动和交流活跃的校园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预示着高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和优质。
学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和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思想创新和教学灵感。
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和促进这种交流和互动。
2.3 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创新。
校园环境生态系统调研报告
校园环境生态系统调研报告校园环境生态系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校园环境生态系统是指校园内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平衡动态系统。
通过调研校园环境生态系统的状况,可以了解到校园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校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实地观察校园内的植被分布、水体状况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同学们对校园环境的评价和反馈。
最后,结合对校园环境历史和现状的文献研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植被分布经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校园内的植被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草坪、花坛和树木等。
校园内的草坪分布广泛,绿茵茵的草地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为同学们提供了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花坛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给校园增添了色彩和生机。
校园内的树木种类繁多,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
2. 水体状况校园内存在着一些湖泊和河流,经调查发现水体质量较好,水质清澈透明,没有污染物的存在。
然而,在湖泊附近存在一些垃圾和废弃物,这些可能对水体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垃圾处理校园内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然而,调研发现仍有部分同学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将垃圾随意丢弃,给校园环境带来了污染。
4. 养殖和种植校园内存在一些养殖和种植项目,比如养鸭、养鱼和种植蔬菜等。
这些养殖和种植活动不仅提供了校园环境的美化,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四、问题分析和建议1. 植被保护尽管校园内植被丰富多样,但存在一些丛生和萎缩的问题。
为了保护校园内的植被,可以增加植物保育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加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2. 水体保护尽管校园内的水体质量较好,但垃圾和废弃物的存在可能会对水体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对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倡不乱扔垃圾,建立有效的垃圾处理制度。
3. 垃圾分类尽管校园内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但仍有部分同学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
身处生态校园
身处生态校园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建设生态校园已成为各大学和学校的重要任务。
生态校园是指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和有效管理,使校园环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一、生态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生态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它旨在创造一个适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生态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社会提供一个环保示范。
二、生态校园建设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校园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生态校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推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教育先导原则:生态校园建设应以教育为导向,通过校园环境的创造和管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三、生态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1. 绿化建设:在校园内种植各类树木和花草,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校园应建设湿地和水体,提供校园生态系统的基础。
2. 环境管理: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强对校园内水体和土壤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
3. 节能减排: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采用节能灯具,优化供暖和空调系统,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加强对校园内车辆的管理,鼓励学生和教职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行上下学。
4. 环保教育: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可以组织环保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5. 社区合作: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可以开展环保合作项目,共同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提高整个社区的环保水平。
四、生态校园建设的效益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态校园的建设可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自然景观,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校园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高校校园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计在当今社会中,保障高校校园内的环境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安全,是一个日益重要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一套高效的高校校园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引言随着高校校园的快速发展,校园内环境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将有助于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安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舒适性,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二、系统组成1. 监测设备:系统将包括一系列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用于监测和收集校园内的各项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等。
2. 数据传输与存储:监测设备将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实时监测和追踪环境参数的变化。
同时,系统还应该具备数据存储功能,以备后续分析和参考。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内置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校园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这将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危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控制设备: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决策支持,系统将自动或手动控制校园内的环境控制设备,如空调、通风系统、照明设备等,以调整校园环境参数,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三、系统功能与特点1. 实时监测和反馈:系统具备实时监测和反馈功能,能够及时收集环境参数的数据,并迅速反馈给校园管理者。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系统内置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并生成预警信息,以引起校园管理者的注意。
3. 节能和资源优化: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控制校园内的能源设备,如空调和照明设备,以节约能源和资源。
同时,系统还能够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
4. 用户友好的界面:系统设计应具备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校园管理者查看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以便快速做出决策。
学校环境管理的特点
学校环境管理的特点
学校环境管理是指为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的研究和生活环境
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管理:学校环境管理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学生行为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才能
有效管理学校环境,提供良好的研究生活条件。
2. 预防性管理:学校环境管理强调预防和防范,而不仅仅是事
后的解决。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加强
安全教育等手段,可以预防学校环境问题的发生,保障师生的安全。
3. 安全性管理:学校环境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师生的安全。
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全
培训和检查、定期维护设施设备等,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并能及时
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4. 参与性管理:学校环境管理需要广泛的参与,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等各方的积极参与。
只有形成共同的管理意识和行动,才能达到学校环境管理的目标。
5. 推动性管理:学校环境管理需要不断推动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校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因此,学校需要不断跟进,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策略,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以上是学校环境管理的几个特点。
通过综合性、预防性、安全性、参与性和推动性的管理,学校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高校受控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信息流,如图7所示,校园 生态系统中各生态流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流、能量流 内循环模式对校园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生态化建设,对人 口流动的监管,以及生态节能意识教育,促使高校形成高 级受控生态系统。 高校校园受控生态系统建设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本 文作者及其团队正在以某大学为实践地,将本文核心思 想———校园受控生态系统,落实到高校校园中。 随着未来智慧城市概念的进一步落实,许多今日在高 校中可以获取但在城市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数据信息都将 逐步通过技术发展而为人类掌握,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校园 受控生态系统就可能扩展到更多人类聚居的 空间,为拓 展现代生态学的应用、实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 能,为人类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起到更 多贡献。
高校校园生态系统可控性
万皓、林智莉等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态学报 第三十五 卷 第二十一期 2015.11
摘要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类一直在探索将城市生态系统改造成能够自身 循环、更好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大幅减少排放的受控系统,但由于该系统的复 杂度太高,可控程度较低,其实现难度很大。 高校校园可视为比较典型的城市生态 系统的子系统,在合理的管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校园最有可能实现生 态系统可控化建设。对四个主要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信息流)在高 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理论阐述,针对具有中国特色、学生大规模集中居住的 高校校园,提出了一种新的受控生态系统改造方案。 通过对现有校园生态工程技 术进行组装,完成校园生态系统基础构筑。 利用综合的校园生态系统信息流管理 平台监管校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人口流动,探讨了可实现的高校受控生态系 统的建设模式,最终提出了高校受控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模型,以期达到高校校园 物质与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降低碳排放,改善局部小型气候群,进而改善环境大气 候。 研究结果如能较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将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意 味着现代生态学将为人类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能量流
校园建设及运行供能以市政供能为主,辅以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餐厨垃圾、生活垃 圾、生活污水等生 物质能可作为潜在的能源来源,通过技术组装实现能源 转化再利用。 高校市政供能以水、 电、煤、天然气、 成品油等为主,通过校园能耗使用平台,对校园内各建筑、 锅炉等能量转换设施进行统一管理, 分析其用能特性, 找出节能空间,并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措施,以达到用能减 量化的目的。
固体废弃物———校园典型耗材的循环
高校耗材具有典型性、集中性、重复性等特征,人流物流 具有周期性,倡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工 作,实现可 回收垃圾的最大化分拣,形成校园垃圾分类系统,提高利用效 率的同时还可以将垃圾输出量减 到最低;其次,以信息流为核 心,结合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搭建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对自行 车、书籍、电子产品等耗材进行实时回收利用,在高校内部形 成自循环;建立校园宣传无纸化环境等等,这些举措都可以 在 降低物质和能源输入、减少废弃物输出的同时不影响甚至改 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低碳环保的校园建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校受控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受控生态系统是指受人工控制的规模较 大的生态系统,通过对输入以及系统内部 结构和功能的管理调 控,达到系统最优 产出。 校园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其中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物质流、能量流、 人口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来完成的,这些 流称为生态流
物质流
I.G.Mason等提出校园物质循环的“零排放 冶构想,“零排放冶是一种理想状态,以高校 碳循环 生态系统作为实 践地,构建丰富层次的生态 结构,增强其自我更新和抵抗外来干扰的能 力,并形成小型生态系统内部自循环, 逐步 水循环 实现 “趋零排放冶。 高校生态系统物质循 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固废循环。
人口流
人口流作为生态流的核心,一方面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 思想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最终服务 对象是人类本身。 提升高校师生对生态系统建设的参与度,形成 “3E(Environment,Education,Economic)良性循环,将有效地促进新型高校受 控生态系统的形成。 高校特色生态教育是辅助管控人口流的有效手段。 首先,现有的教育生态 学表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 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 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 者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其次,生态舒适度的提高,让人们感受到生态、 节能带来的便捷舒适的同时,能够让人们直接、间接地受到环境熏陶,进而 影响人口流动与人口的用能方式。
校园生态工程
校园生态工程的目标是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 源的生产潜力, 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它 可以是纵向的层次结构,也可以发展为几个纵向工艺链锁横向联系而 成的网状工程系统。 校园生态工程利用自然能源作为辅能,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的生 产潜力,是受控校园生态系统的技术支撑。
典型耗材循环
校园水循环
校园水循环涵盖市政供水系统, 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三方面。
校园碳循环
有机碳主要以食材的形式进入校园,将后勤物流信息系 统升级为定量化核算系统,计算每天进入校园生 态系统 的含碳物质总量,通过对购入食材的总量与厨房产生的 厨余垃圾与泔水的差值得出师生共消耗的物质 总量,通 过对食材的消耗和转化形式的定量化分析,可以达到对 校园碳循环进行合理管控的目的。 另一方面, 校园绿 化系统固定二氧化碳,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对校 园绿化面积和种类的分析以及气候条件的分析,定量化 得出校园绿化系统对碳循环的贡献。 将有机碳的量化 信息整合到信息流系统中,形成校园生态系统受控碳循 环。
研究背景
2001年北美432 所高校签署 Talloires Declaration 协 议,加入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设。 2005 年成立 SEI (Sustainable Endowments Institute),该组织实时记录 各大高校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建设或改建状况, 形成定期汇报各大高校生态节能改造项目。 其中, 耶鲁大学、迪金森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实行 了校园可持续性改造:构建雨水管理系统;生物锅炉 改造,发展生物柴油厂、大型校园地热能;新建或者 改造楼宇必须符合《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高级标准 及以上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如能源管理系统、电力 计量、节能照明、温控等;从节能教育管理着手,通 过可替代燃料校车改造,以及学生教职工乘车优惠激 励政策。 我国目前建有各类高校近2000多所,学生总数超过2500万 人,各高校逐渐成为重点能源消耗大户,建设绿色节约型高 校势在必行,此外,高校是高新科技的发源地,高校学生是 未来社会的精英,为这个群体提供生态服务有利于对未来 社会生态可持续环境的友好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建设高 校受控生态系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高 校整体可控生态系统化建设与国外分散式、开放式校园 相较的优势是:中国高校普遍具有半封闭特征,大规模人群 集中居住、活动(约95%的学生宿居校园),形成“围墙冶 模式,其内部可控性较强。 高校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促 进可再生能源利用,集中可控性实现了受控生态系统理论 物质能源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的创新。 由国内外的科研 与实践可见,高校都是通过局部节能减排措施以达成某一 单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目标,但未进行整体规划和可 控化构建,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形成整体可控化构建有 利于平衡各项目标,本文进一步提出受控高校生态系统的 整体建设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