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文本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文本分析
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颗明珠的《雷雨》,不仅茅盾先生曾用“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热烈赞颂它在三十年代的成功,而且“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幽深博远的主题意蕴连同那些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成为几代观众真实记忆的一部分”。时代变迁,岁月如流,这部戏剧仍魅力长驻、经久不衰。
艺术魅力是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审美因素在其接受者的心里产生的诱惑力、吸引力以及愉悦感的总汇。《雷雨》这部戏从内容到形式是怎样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又是如何触摸到观众的艺术兴奋点,从而使戏剧产生悲天悯人的艺术效果的呢?
《雷雨》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在两个家庭里三十年来复杂的关系、纠葛与冲突。
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因而在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构成了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最本质的是两个,即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前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较“平静”,后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紧张激烈;矛盾冲突环环紧扣,步步激化,逐渐把剧情推向高潮。
课文节选部分共有两场戏,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共分四个阶段:认出侍萍→撕下面纱→大海闯馆→侍萍离馆。前场两个阶段细腻地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深刻地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这一部分是从私生活方面揭露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后场两个阶段中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充分显示出他那阴险、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是从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历来的评价是,《雷雨》第二幕最有戏。三十年前的一对夫妻在一个偶然的时空里相逢了,而此时此地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腰缠万贯的董事长,一个则是贫贱而不幸的女工。女的还能认出面前的男人就是三十年前的“冤家”,而董事长的周朴园却是无论如何也认不出站在面前的这个饱受人生磨难的穷老婆子就是自己念念不忘的前妻鲁侍萍。怎样最有效地去展示戏剧冲突,揭露人物内心的巨大矛盾和痛苦呢?天才的曹禺选择了最深刻含蓄的台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三句对白,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我是您府上女佣的妈一一个从前是,现在还是的下人,揭示了人物之间痛苦万状的关系——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可转来转去还是挣不脱贫贱与富贵,欺侮与被欺侮、老爷与女佣的关系。这段台词中三声“老爷”应加感情重音,一字一顿、泣血饮泪,将侍萍此时此境感情与理智的激烈冲突,渴望被对方认出又惧怕被认出的微妙心理,谴责周朴园的不义和无奈命运摆弄的内心矛盾淋淋漓漓却不温不火地表达了出来。试问,还有什么比得上三十年后一对夫妻重逢时那声声“老爷”的呼唤更叫人撕心裂肺的?雷电霹雳、骤雨狂风般的人生悲剧,在这里却只盛进了“我姓鲁,老爷”,这不卑不亢平平淡淡而又实在催人泪下的对白。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张力可窥一斑。
三十年来,尽管周朴园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在家庭生活上却不十分满意,尤其是蘩漪的倔强使他十分恼火,因此,他把对侍萍的怀念深深藏在心底,只是通过夏天关窗户,按照侍萍的习惯摆家具,每年纪念侍萍的生日来寄托自己的依恋之情。这一次,鲁妈的来临,特别是她那关窗户的姿态又一次引起了周朴园对往日生活的回忆。这种回忆随着侍萍的“诱导”层层深入,最后完全进入对往日的追忆之中。然而当他确认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从感情的浪尖上一下子跌落到现实之中,从对“侍萍”深情的回忆到“你来干什么”,短短几秒钟,可见周朴园内心激烈的矛盾。与周朴园相比,侍萍的内心冲突也不逊色,尽管她常告诫女儿不要进公馆当佣人,然而这一次她却怎么也挪不动离开周公馆的脚步。虽然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使她吃尽了苦头。然而当周朴园没有认出她,要她离开时,她仍然是“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在步步紧逼的询问中,她完全任潜意识将她理智的防线击穿。当周朴园说出:“你来干什么”时,她“没有委屈,有的是恨,是悔”,最后当周朴园想以金钱了断这段旧“债”时,她清醒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拿钱算得清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总是停留在他的恶上。评论家也一再申明,曹禺是想以专制、伪善、冷酷的周朴园形象地展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倘若曹禺的创作思路真的仅只如此,那为何一些平庸的同类剧作,虽然也写尽了罪恶,深带着暴露,却远不及曹禺的这部剧作令人颤栗?无疑,曹禺对周朴园的专制、冷酷确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曹禺同时也频频描写了周朴园性格的另一面,即对曾被他爱过又遭他抛弃的侍萍的内疚、忏悔和怀
念。这个“怀念”情节之所以贯穿全剧始终,是由曹禺整体把握人生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它驱使曹禺在审视艺术形象时,更多地考察其性格构成的社会历史动因,更多地从它与社会、历史的深层联系中显现生活。正因为如此,作者渗透于周朴园身上的心理倾向复杂化了:一方面,他无情地撕开了这个人物的封建面目;另一方面,他又格外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特征每深入周朴园内心一步,都是以其个体情感的泯灭为代价的。关于蘩漪,人们总是侧重分析她所受的封建专制主义压迫,忽略了她心里还有一层更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18年来周朴园对她的无爱和冷淡。造成周朴园这种感情态度的最直接原因,乃是他无法忘怀侍萍。假若他对侍萍的爱只是藏在心底,恐怕也无伤蘩漪,但不幸的是,周朴园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有评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这也是做给人看的?何况30年来一直如此,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仅是真的,而且还是他在情感上排斥另一个女人蘩漪的潜在心理因素。我们从他对繁漪的每一次问候里感觉到的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间的情爱。
如果说,周朴园对待鲁侍萍,有时还流露点怀情思旧,那么,周朴园对鲁大海,就连一点虚情假意也没有了。尽管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亲生的儿子,但是出于阶级的利害关系,他还是把大海视为仇敌。周朴园在见大海之前,就进行了精心策划,他用卑劣的手段收买工贼,破坏了罢工,并准备开除大海。此时的周朴园可以说得意扬扬,自以为稳操胜券了。所以,他见到大海后,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上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周朴园想用这一连串的突然袭击,使大海措手不及,从精神上压垮他,这就显示出周朴园阴险、狠毒、奸诈的性格特征。这一连串的突如其来的打击,确实使大海震惊,但他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愤怒地历数了周朴园的罪行:“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一句句、一声声饱含血泪的控诉,就是一份严正的判决书,宣判周朴园在道义上的死刑。鲁大海的正气压下了周朴园的邪气,使老谋深算的周朴园陷于非常狼狈的境地,他只好气急败坏地吼着“下去”,好让自己快快得到解脱。随着矛盾的发展,戏剧冲突到了尖锐化的程度,至此,作者把戏剧情节推向了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