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概述
法律法规包括什么(法律法规包括哪些)
法律法规包括什么(法律法规包括哪些)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首绝橡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宏困、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
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意义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体现国家权力,行使的行政职权者旁和履行的行政管理职责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法应该遵循的原则很多,根据不同的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行政法的最高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
第二类是行政法的一般原则,也叫基本原则。
这类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与行政法并指全部的行政法律规范。
第三类实行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是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的行政法规范。
例如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被告负责举证责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法律法规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生活中常用的法规有以下7条:1、《婚姻法》:用于处理夫妻家庭关系,子女抚养关系,感情破裂离婚旁尺时必用。
2、《继承法》:用于老人去世后遗产的分配与继承。
3、《道路交通安全法》:用于日常生活出行可能会遇到的交通事故及其处理。
4、《合同法》:用于生活中购买房产、汽车等物品时签订合同。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态销:用于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处理邻里关系纠纷。
6、《刑法》:用于受到伤害,如家中被盗、路遇抢劫等犯罪情况,如何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7、《劳动法》:用于工帆启游作与单位打交道,非常有用,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扩展资料:普法、懂法的好处:落实好普法责任制,让普法和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具体实践携手共进,不仅能把普法教育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还有助于形成司法过程与社会的有机互动。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安全生产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共同责任,为了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这些法规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02年发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等详细内容。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于2011年发布,目的是规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和销售等行为,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该条例明确了企事业单位在危险化学品管理中应当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等相关内容。
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专门针对职业病进行管理的法律,于2001年发布。
该法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四、《煤矿安全法》《煤矿安全法》是我国专门用于管理煤矿安全的法律,于1992年发布。
该法规定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和使用的要求,以及矿井内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等。
此外,该法还明确了煤矿事故的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等内容。
五、《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于2002年发布,用于规范和管理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该条例明确了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遵守的安全生产要求和管理制度,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制定安全生产计划,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并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等。
六、《消防法》《消防法》是我国用于管理火灾预防和消防工作的法律,于1998年发布。
中国法律法规
中国法律法规中国法律法规是中国现行的宪法性法律法规,规定了中国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政策和法规。
《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具有应当服从和遵守的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定义了中国政府部门和行政组织、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权力分配、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原则,为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和根本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民法总则是最重要的形式性依法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其他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利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等。
中国的行政法规是指地方官方发布的相关规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如《上海市的水资源保护条例》、《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动者权益保护条例》、《河北省劳动合同实施条例》、《广东省社会保障条例》、《黑龙江省社会保险执法暂行规定》、《海南省劳动失业保险实施细则》等。
另外,中国法律法规中还包括部颁国家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军队内部的军事法规等。
最后,中国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拟定和变更,以确保其符合国情、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事业单位法律法规概述
事业单位法律法规概述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在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公平公正,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和分类事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主要从事公益服务活动,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和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可以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法人。
行政事业单位是由行政机关直接创设和管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
事业单位法人是由法人资格的组织所创设和独立管理,属于独立法人实体。
二、事业单位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1. 公益性原则:事业单位的设立和运行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根本目的。
2. 公平公正原则: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法律法规,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的均衡性。
3. 自主权原则: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独立管理和决策,享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事业单位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法》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法律法规,明确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组织结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
2. 行政管理规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包括事业单位的审批程序、监管要求、考核评估等。
3. 人事管理规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人员招聘、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职业培训、劳动关系等方面。
4. 财务管理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主要包括预算编制、资金使用、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内容。
5. 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地方相关机构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规定主要包括考核评估、财务审计、日常督查等。
6. 法律责任规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业单位,将面临行政处罚、法律责任和纪律处分等。
四、事业单位法律法规遵守与推行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措施推行落实。
具体做法包括:1.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确保权责清晰。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引言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这些词汇,但很多人对它们的含义和区别并不清楚。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法律1.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
1.2 法律的特点:1.2.1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和事物。
1.2.2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工具。
1.2.3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正式性。
二、法规2.1 法规的定义: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2 法规的特点:2.2.1 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是对法律的具体细化和补充。
2.2.2 法规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行政机关和公民。
2.2.3 法规是对特定领域或行业进行规范的,如环境保护法规、食品安全法规等。
三、规章3.1 规章的定义: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3.2 规章的特点:3.2.1 规章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是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细则。
3.2.2 规章具有约束力,适用于特定的行政机关、地区或行业。
3.2.3 规章是对特定领域或行业进行更为具体和详细的规范,如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规章等。
四、规定4.1 规定的定义:规定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制定的对特定事项作出的具体要求。
4.2 规定的特点:4.2.1 规定是对特定事项作出的具体要求,旨在解决具体问题或规范特定行为。
4.2.2 规定通常适用于特定的行政机关、地区或行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2.3 规定可以是法规、规章的具体细化,也可以是对法律、法规、规章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
五、区别总结5.1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是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
法院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法学知识概述
法院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法学知识概述法院工作人员是指在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他们是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法院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法规和法学知识。
本文将对法院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法学知识进行概述。
一、法律法规知识概述法律法规是法院工作人员进行司法工作的基础。
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文件。
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权利。
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刑法是规定刑事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行为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院工作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以便在司法工作中正确运用。
他们需要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定,能够准确判断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确保裁判公正、合法。
此外,法院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文件和司法实务,以便更好地处理案件。
二、法学知识概述法学是法律的学科,研究法律的本质、原理和规范。
法学知识对于法院工作人员来说同样重要。
法学知识包括法理学、法律史、法律逻辑、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法律的本质和规律。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
法理学研究法律的形式和内容,揭示法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法律史是研究法律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的学科。
通过研究法律史,法院工作人员可以了解法律的源起和发展,掌握法律的演变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行法律。
法律逻辑是研究法律推理和论证的学科。
法律逻辑研究如何从事实和法律规定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帮助法院工作人员进行案件分析和判断。
法律伦理是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学科。
法律伦理研究法律的价值和道德基础,帮助法院工作人员在司法工作中维护正义和公平。
三、法院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要求法院工作人员是司法机关的执行者,他们的职责是依法审理案件、执行判决、维护司法权威。
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概述
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概述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为了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一、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法律规范,于2009年通过并于2015年修订。
该法规定了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和进出口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明确了各方责任,强化了监督和检验机制,以确保食品安全。
二、食品生产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是中国食品生产许可的法律依据,根据不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明确了不同类别的食品生产许可要求和程序。
该法规定了申请、审批、核发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程序和要求,强化了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督和管理。
三、食品标签法食品标签是食品安全的桥梁和纽带,正确认识食品标签的功能和作用对公众选购食品至关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标签的要求和规范,明确了食品标签应包含的信息、字体大小和位置等具体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四、食品安全监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落实了食品安全监督的责任和措施,明确了监督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的有效实施。
该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监测、抽检、追溯制度、食品召回等重要事项,加强了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
五、食品添加剂管理法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物质,但不正确使用和超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使用标准,明确了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和使用要求,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
六、食品安全救济法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受害者需要有渠道获得合理补偿和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救济条例》规定了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和救助措施,明确了赔偿责任的界定和救济程序,加强了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权益维护。
七、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间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建立起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中国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概述
中国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概述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为了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组织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参加社会组织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法》规定:社会团体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依法开展活动,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
政府对社会的组织管理严格,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政策、资金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殊教育评估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特殊教育学生而言,评估不仅有助于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还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简要介绍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与评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自1975年《障碍者教育机会均等法》(IDEA)颁布以来,美国特殊教育评估体系逐步完善。
IDEA要求各州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适当的评估,以确保他们能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资源。
《高等教育修正案》(HEA)也规定了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课程设置、辅助设施等方面应如何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
在评估规定和要求方面,IDEA明确指出,各州应采取适当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全面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
评估范围不仅包括学术表现,还涉及社交、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IDEA还鼓励各州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评估实施和管理方面,美国特殊教育立法要求各州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法律法规与法律实务
法律法规与法律实务概述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文件,用于调整社会行为。
而法律实务则是指在实际运用中遵循和执行法律的具体做法和程序。
本文将对法律法规与法律实务进行详细阐述。
法律法规什么是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经国家主席或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全体公民所共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
•法规:是国家机关根据授权制定,经行政机关颁布并有行政强制力的具体行为准则。
类别•宪法:国家最高权威的基本大纲和章程。
•行政法:调整国家机构、行政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专门立法。
•刑事法:调整犯罪活动以及刑事诉讼活动等方面的专门立法。
•民事法:调整市民间平等主体之间自愿建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专门立法。
•经济法:调整市场经济活动的专门立法。
影响•给予公民明确的行为准则,保障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规范政府机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法律实务什么是法律实务?法律实务指的是在具体案件中运用和执行法律的一整套操作流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案件处理过程1.受理:接受当事人委托或者申请,确认案件基本情况。
2.调查:调查案件相关事实、证据,并进行取证。
3.提起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4.审理:经过法庭审理,听取双方意见,判断及作出裁决。
5.执行:对于已作出生效判决或裁定的案件进行执行。
律师职责•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代理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出庭辩护以及提交相关证据材料法官职责•监督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判断案件事实及适用法律•作出判决或裁定法院组织及运作方式•设立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相应行政区域的司法活动•制定和执行相关司法规则和程序结论法律法规与法律实务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遵守法律程序,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制定法律还是在实践中运用,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稳定的社会都起着关键作用。
法律法规概述要点
法律法规概述要点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管理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法律法规的概念和要点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概述法律法规的要点,对其特点、分类以及应遵守的重要性进行介绍。
一、法律法规的特点法律法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定性:法律法规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权威。
2. 强制性:法律法规对公民和组织具有强制执行力,违反法律法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直接约束性:法律法规直接约束公民和组织的行为,无论个人是否知晓,都将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
4. 具体性:法律法规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事项都有具体规定,以便实施和管理。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根据法律法规的不同层次和领域,可以将其分类如下: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宪制基本原则和组织机构的设置。
2. 立法法规:立法法规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3. 司法判例:司法判例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根据法律法规作出的决定,具有指导性的借鉴作用。
4. 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书。
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性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对本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书。
6. 行业规定:行业规定是由行业监管机关制定的对特定行业领域的规范性要求。
三、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遵守法律法规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的存在和执行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公民的生活安定。
2.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法规为公民提供了法律的保护,保障公民的权益不受侵犯。
3. 规范行为准则:法律法规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定要求。
4. 增强公平正义: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公正发展。
5. 保护社会利益:法律法规的执行可以维护社会的利益,防止不法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是国家对社会管理和公民行为进行约束的基本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
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宪法授予的权力,在法律程序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的普遍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它是国家权力的体现,是规范国家公民行为的具体法律文件。
在中国,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废止都必须经过立法机关的程序,并经国家主席或国务院签署和公布生效。
一、国家法律的特点第一,国家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
国家法律是面向全国范围的,它适用于全国所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无论是哪个地区、哪个行业或者哪个群体,都要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
第二,国家法律属于最高法律地位。
国家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威的法律文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并且不能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第三,国家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家法律一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和程序才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一旦国家法律生效,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经过相应程序才能进行修改或废止。
二、国家法律法规的分类国家法律法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按照法律的层级划分。
依照法律的层级划分,可以将国家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四个层级。
其中,宪法是最高层级的法律,对其他法律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
第二,按照法律的内容和领域划分。
根据法律的内容和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国家法律分为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合同法等不同的类型。
每一类法律都对具体的领域和行为进行了规定和规范。
第三,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法律法规也会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
例如,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就适应了新形势下的需要。
三、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国家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国家法律法规的存在和实施,能够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本文介绍的是法律法规知识的模板范本,请参考下文。
一、基本概念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分类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法规,主要由立法机关制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为目的。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一般性规范性的具体规定,用于行使行政职权,限制和规范行政行为。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法规,根据国家法律的授权而制定。
5.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制定的有关本行政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具体规定。
6.决定和决议决定和决议是国家的有关机关依照国家法定程序制定的一种具体措施,用于处理特定问题和情况。
三、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法律法规按照其层级关系,一般可以分为宪法层级、法律层级、行政法规层级、地方性法规层级、部门规章层级。
四、法律法规的制定流程1.立法需求确认立法机关对于制定法律法规的需求进行确认,并组织制定立法方案。
2.立法方案的制定根据立法需求,制定立法方案,包括制定草案、调研、听取公众意见等。
3.立法机关的审议和通过立法方案交由立法机关进行审议和通过,并最终形成法律法规。
4.公布和施行通过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法规需由国家机关进行公布,并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日期开始施行。
五、法律法规的违法和处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国家机关可以采取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措施进行处理。
六、所涉及附件如下:1.附件1:国家宪法2.附件2:民法典3.附件3:刑事诉讼法4.附件4:行政法规七、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法律: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法规,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概述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概述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概述,介绍相关法律法规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背景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难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为了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中国政府加大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和职责等内容,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
2.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细化和补充,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实施。
该条例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备案、检验检测等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加强了对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
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
国家标准包括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的处理等。
通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要求其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使得食品生产经营者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加强了自身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食品的质量。
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规范和权利义务的基本了解,有助于我们遵守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为解决纠纷和争议提供了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如何获取和运用法律法规知识。
一、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是由国家或特定机构制定、公布和执行的规则和制度。
它们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决定权力的运行方式以及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
法律通常体现为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立法文件,而法规则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常建立在一定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原则之上,以确保公正、公平和法治。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运行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均不能与之抵触。
2.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法律法规是行政机关制定和执行的规章和规范。
它们旨在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
3.刑事法律法规:刑事法律法规是规范国家犯罪行为的立法文件,用于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属于刑事法律法规的范畴。
4.民事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是调整个人、家庭和组织之间权益关系的立法文件。
民法、合同法等都属于民事法律法规。
5.经济法律法规:经济法律法规是规范经济活动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文件。
例如,公司法、税法等都属于经济法律法规的范畴。
三、获取法律法规知识的途径了解和获取法律法规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途径:1.官方网站: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通常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最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通过访问这些网站,可以获取到最新的法律法规信息。
2.法律法规数据库:现今有很多法律法规数据库,如LexisNexis、Westlaw等。
这些数据库收集了各国各地的法律法规文件,提供了全面、方便的法律查询服务。
卫生法律法规概述
卫生法律法规概述卫生法律法规概述一、背景介绍卫生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卫生领域进行管理和监管的法律与法规文件。
其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保障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卫生进步。
卫生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管理等内容,旨在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和减排等内容,旨在保护大气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主要针对水污染问题进行了监管与治理,包括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保护和恢复等内容,旨在保护水资源,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维护水生态的平衡。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主要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责任,包括食品的生产经营许可、食品标识与标签、食品卫生监督等内容,旨在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该法主要针对食品药品监管进行了规范,包括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追溯和处罚等内容,旨在保障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该条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实施细则的规定,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旨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水平。
四、医疗卫生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该法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主要规定了公民的健康权益保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管理等内容,旨在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概述
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概述建设工程行业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具有高风险性的行业。
为了规范建设工程的管理、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颁布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本文将概述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
一、建设工程基本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该法规对建筑市场的准入、建筑项目的审批、建筑施工和使用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保障建筑安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该法规规定了招标投标的程序和要求,促进建设工程招标公开、公正、公平,保障各方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该法规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相关事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相关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该法规规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该法规对建设工程中的特种设备,如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等,进行了安全管理的要求,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人身安全。
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该法规针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包括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组织、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内容,提高施工安全水平。
三、建设工程合同法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法规是建设工程合同的基础法律,对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项进行了规范,保障各方权益。
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暂行办法》该法规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履行、索赔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权益的保护。
四、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规规定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责任和管理措施,包括事故预防、应急处理等,提高工程安全水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该法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要求,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法律法规1
法律法规1法律法规1引言法律法规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平公正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在本文档中,将对法律法规的基本定义、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法律法规的基本定义1.1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国家权力的体现。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有约束力,用于规范公民的行为。
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商法等方面的内容。
1.2 法规法规是法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对法律进行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规定的文件。
法规通常由行政机关制定,用于规范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行为。
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2.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的最基本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和义务,约束了公民的行为,防止了社会混乱与无序。
2.2 保护个人权益法律法规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
法律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公平对待,得到法律的保护。
2.3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各个市场主体的权益得到保护,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4 维护国家利益法律法规旨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它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了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三、法律法规的应用3.1 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法规的存在和实施需要人们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
公民应当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遵守法律,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保护自己的权益。
3.2 法律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对于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机关都应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3.3 法律的实施与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是保证法律能够起到约束和保护作用的重要手段。
相关的执法机关应该积极履行职责,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并及时处理违法行为。
结论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述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原则、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法律法规应该保护个人隐私权和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或非法获取。
其次,法律法规应该明确国家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责,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此外,法律法规还应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信息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法规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法规对网络安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
数据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内容,法律法规对数据的保护、存储和传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三、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各国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各不相同。
以中国为例,中国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该法规明确了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网络安全的管理。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一步加强了个人信息的保护。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网络运营者的监管,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除中国外,其他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例如,欧盟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实施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规定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美国也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档法》(PIPEDA),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了规定。
中国法律法规大全
中国法律法规大全1. 简介中国法律法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的法律,是国家政权的具体体现,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法律法规包括宪法、立法法以及各个领域的专门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法律体系。
2. 宪法中国宪法是最高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对国家的权力机构、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权力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法律。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国务院及其下属部门的规章、决定、命令等,涉及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
4. 刑法刑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于惩罚犯罪行为的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对犯罪行为进行了界定和规范。
5. 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权利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婚姻家庭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各个方面的规定。
民法的制定旨在保护个人财产权益、促进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
6.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经济领域关系的法律,包括宏观经济管理法、市场竞争法、外商投资法等。
经济法的制定旨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7.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保险法等。
劳动法的制定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平等和社会稳定。
8. 环境法环境法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制定的法律,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环境法的制定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9. 教育法教育法是规范教育活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法律,包括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
教育法的制定旨在规范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法律法规大全
法律法规大全一、概述: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规范公民行为的标准,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宪法、行政法规、法律、司法解释、行业规章等。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二、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各级机关的职权、作用及相互关系等。
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规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四、法律:法律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不仅约束政府行为,也约束个人行为。
常见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
五、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具有规范性的司法文件,主要用于解释法律的适用问题。
常见的司法解释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六、行业规章:行业规章是由行政机关或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的,对专业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
七、总结:1. 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1)法律法规:指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规范公民行为的标准。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全面规范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各级机关的职权、作用及相互关系等。
(3)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规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4)法律: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不仅约束政府行为,也约束个人行为。
(5)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具有规范性的司法文件,主要用于解释法律的适用问题。
(6)行业规章:由行政机关或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的,对专业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法律法规概述1.1 我国测绘法律法规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重要规范性文件等共同组成的测绘法律法规体系,为测绘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从事测绘活动提供了基本准则。
本节对测绘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性地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将在其他章节分别阐述。
1.1.1 测绘法在我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
现行测绘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以下简称《测绘法》)。
《测绘法》于1992年12月28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江泽民主席签署第7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测绘法》是在我国从事测绘活动和进行测绘管理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是我国测绘工作的基本法律和从事测绘活动的基本准则。
1.1.2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制定。
行政法规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法律,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目前,测绘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和《基础测绘条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于1995年7月10日由国务院令第180号发布,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是一部专门规范地图编制出版活动的行政法规,也是现行地图管理的主要依据。
该条例对地图内容表示的原则、编制地图的资质、出版地图的资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的审核及备案、地图著作权保护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测绘成果管理条例》)《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于2006年5月27日由国务院令第469号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对测绘成果的汇交、保管、秘密范围和等级确定,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保密技术处理,利用测绘成果的审批、著作权保护,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公布与使用等作出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测量标志保护条例》)《测量标志保护条例》于1996年9月4日由国务院令第203号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对测量标志管理的职责分工以及测量标志建设的要求、占地范围、设置标记、义务保管、检查维修、有偿使用、拆迁审批、标志保护、打击破坏测量标志的违法行为等作出了规定。
4.《基础测绘条例》《基础测绘条例》于2009年5月12日由国务院令第556号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对基础测绘的分级管理、规划和计划制订、经费来源、组织实施、成果更新、信息共享等作出了规定。
1.1.3 部门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部门规章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由部委负责人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故而称为规范性文件。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规范性文件的含义、制发主体、程序等尚无全面、统一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经常发布一些规范性文件。
1.《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是为实施《测绘法》的有关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制度而制定的部门规章,于2007年1月1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38号公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中规定了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必须遵循的原则、组织形式、审批和监督管理、禁止从事的活动、资质条件和资质的申请审批、一次性测绘的申请审批、罚则等。
2.《地图审核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为实施《测绘法》和《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部门规章,于2006年6月2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34号公布,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该部门规章对地图审核主体、地图审核的申请与受理、地图内容审查、审批与备案、罚则等作出了规定。
3.《测绘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测绘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于1999年12月3日经国家测绘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月4日国家测绘局令第6号发布,2010年11月3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修改。
该规定主要对测绘行政处罚的案件应遵循的总则,对处罚案件的管辖、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送达及其他作出了详细说明。
4.《测绘行政执法证管理规定》《测绘行政执法证管理规定》于1999年12月3日经国家测绘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月4日国家测绘局令第6号发布。
该规定主要对测绘行政执法证的管理、样式、使用等作出了规定。
5.《房产测绘管理办法》《房产测绘管理办法》根据《测绘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制定,于2000年12月28日由建设部、国家测绘局令第83号发布,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房产测绘的委托、资格管理、成果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
6.《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是为实施《测绘法》的有关条款而制定的部门规章,于2003年3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9号发布,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含义、审核公布的主体、建议人提出审核公布建议的办法、审核的主要内容、公布的方法、罚则等作出了规定。
7.《国家涉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审批程序规定(试行)》《国家涉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审批程序规定(试行)》于2007年6月27日由国家测绘局印发,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于申请使用涉密测绘成果的申请、受理、审批程序以及保密责任书等作出了规定。
8.《测绘资质管理规定》《测绘资质管理规定》于2014年7月1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自2014年8月1日施行。
该规定对测绘资质监督管理主体、测绘资质划分、专业范围划分、资质条件、申请、受理、审查批准、注册、监督检查、罚则等作出了规定。
9.《测绘资质分级标准》《测绘资质分级标准》与《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相衔接,于2014年7月1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自2014年8月1日施行。
该标准对各个测绘专业不同等级测绘资质应当具备的条件作出了规定,包括主体资格、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所、质量管理、档案和保密管理、业绩等。
10.《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测绘师制度暂行规定》是为实施《测绘法》规定的测绘执业资格制度的有关条款制定的,于2007年1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于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注册测绘师的管理、考试科目、申请考试条件、考试办法、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的取得、注册、执业范围、执业能力、权利、义务等作出了规定。
11.《测绘作业证管理规定》《测绘作业证管理规定》是为实施《测绘法》中有关测绘作业证件的条款而制定的,于2004年3月19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其中对于测绘作业证的管理、申请、受理、审核、发放、注册、使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作出了规定。
12.《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管理办法》《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管理办法》是为实施《测绘法》中有关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条款而制定的,于2006年4月12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含义、审批主体、申请、受理、审批程序和期限等作出了规定。
13.《测绘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测绘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由国家测绘局根据《标准化法》和《测绘法》制定,于2008年3月10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测绘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标准项目的立项程序以及测绘标准制定和修订的程序及要求、审批、发布、实施、监督、复审等作出了规定。
14.《测绘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测绘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测绘市场,规范测绘市场行为,维护测绘市场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测绘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办法于1995年6月6日发布。
15.《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测绘局依据标准化法、测绘法制定,于2009年4月1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职责以及地理信息标准的立项、制修订、实施与监督等作出了规定。
16.《测绘计量管理暂行办法》《测绘计量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计量法》制定,于1996年5月22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计量标准的考核认证、测绘计量器具的检定机构的授权、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认证、测绘计量器具的检定办法和要求等作出了规定。
17.《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根据《测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制定,于1997年8月6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测绘产品质量遵循的原则、测绘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测绘标准化、计量检定、产品验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处罚等作出了规定。
18.《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根据《测绘法》制定,于1997年7月22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测绘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测绘质量责任制、生产组织准备的质量管理、生产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产品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质量奖惩等作出了规定。
19.《关于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实施办法》《关于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实施办法》根据《测绘法》制定,于1993年5月18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汇交的测绘成果类别、汇交主体与期限、接收机构、成果保护和提供等作出了规定。
20.《测绘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测绘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制定,于1988年3月4日由国家测绘局、国家档案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规定对测绘科技档案的内容、机构及其职责、归档、保管、利用、销毁等作出了规定。
21.《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测绘法》和《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制定,于2006年9月25日由国家测绘局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对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机构、使用条件、申请、受理、批准、领取、提供、使用原则、使用情况跟踪检查等作出了规定。
1.1.4 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1.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