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白先勇《台北人》
浅析《台北人》中的三个对立面
浅析《台北人》中的三个对立面[摘要]《台北人》里的人物都是背井离乡的,这与白先勇的亲身经历有关,《台北人》主要表现了第一代台湾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挣扎。
[关键字]白先勇;台湾;对立面;今昔之比;生死《台北人》共讲述了十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间并无情节交际,但却由统一的主题贯穿始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血肉整体。
这一点欧阳子女士在序中已经详尽剖析过,读者也很容易找出各个主要人物间的相似点:生于大陆,后逃难到台湾。
而这个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离开大陆之时,白先勇已到了开始懂事的年纪;而到了台湾之后,又目睹了新一代“与过去(大陆)完全斩断关系”的情状,身处缅怀传统和抛弃传统的夹层之中,更能深切体认到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与冲击,并从中对时间,对人生体察出一丝凄凉,一缕无奈,带上了几分宿命的论调。
一、东方与西方抛开主题来说,《台北人》在小说技巧上的运用也是十分到位的。
总体来说,《台北人》与中国传统小说一样,主要运用了戏剧法来叙述,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作者却不参与其中。
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总是十分冷静,和书中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亲自评判人物的对与错。
例如在被誉为《台北人》中最“冷”的《永远的尹雪艳》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作者评价尹雪艳的只言片语,作者像是完全把自己隔离,冷眼旁观,不探入任一人物的意识内,只限于人物外貌言行与情节发展的具体客观之描述。
正如尹雪艳“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的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相互宰割”。
但是,在这冷静的背后,我们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小说的嘲讽意味。
作者的主旨总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正是通过这些嘲讽,将小说的主旨再次指向“年华易逝,一切皆空”。
文中尹雪艳向对她抱怨今不如昔的宋太太说了一句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谁又能保得住一辈子享荣华,受富贵呢?”乃为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的主旨。
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
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专业:汉语言师范一班姓名:程稳学号:130211102世上有许多作品由于不同的原因可以轰传一时,但能够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台北人》显然已成为其中的一部。
白先勇,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风格留给作者以无限瞎想和深思,文章成功地从度叙事策略和象征手法两个方面阐释了其作品的含蓄美。
在叙事手法上,白先勇习惯用旁观式的叙述角度和沉着理智的叙述语言;在艺术手法上白先勇偏爱象征手法,他的作品暗藏着一个象征系谱,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作品含蓄的艺术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文学传统的一大特点便是在审美趣味上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曲折幽深,追求隐秘和深邃的含蓄之美,从而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沉思的空间。
白先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长期浸染,对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含蓄特征有着深切的了解,他从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他也自觉地追求含蓄的艺术境界。
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的背景又使他有机会接触吸收到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精华,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进去,从《台北人》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含蓄的印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说说该部作品的含蓄美:第一方面,旁观式的叙述角度。
白先勇深受英国文学评论家帕西卢波克的《小说技巧》的影响,“希望故事尽可能由故事本身来讲,而不要过多的加以叙述和解释”他的小说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立不同的叙述角度,但总体而言这些叙述角度都是旁观式的,注意与人物保持距离,这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在含而不露中透使读者对作品进行体味和思考。
他习惯采用旁观式的第三人称叙述,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隐身式叙述,即传统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但他又有别于传统,是一种全知但是无主观倾向的叙事角度。
这种中性的角度特能营造历史真实的生动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他隐去了作者的立场,却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人物的距离,相比于传统,它更能给人以亲切感,更容易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接受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白先勇,广西桂林人。
1937年7月11日生。
父亲白崇禧是 ... 高级将领。
他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家里娇生惯养;但当他七八岁时,却染上了肺结核,被隔离在他家花园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
那段时间,他家的一位“火头军”讲的《说唐》,便成为他病中寂寞生活的最大安慰。
这位“火头军”是他开始受中国传统小说熏陶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从此,他迷上了小说,在他整个小学、中学生涯中,除了学校,他还有一个小说世界。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巴金的《家》、《春》、《秋》等 ... 新文学作品都给了他影响。
抗战胜利,他随父母从重庆迁居到南京、上海,解放战争后期去香港,后迁居台湾省。
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的成功大学念了一年的水利系,又考进台湾省大学外文系。
1958年,他在台湾省大学外文系读完一年级,就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紧接着又发表了《入院》和《闷雷》。
1960年,他读三年级时,和同班同学王文兴、欧阳子和陈若曦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他自编自写,陆续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
1961年,他大学毕业。
1963年他到美国依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
在那里,他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小说技巧的基本训练。
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任教。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长篇小说《孽子》等。
内容概要此集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每篇都能独立存在,但它们又共有某些相同点,互相串联成一组系列。
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女主人公尹雪艳总也不老。
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
但她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
尹雪艳在台北仁爱路四段的高级住宅区里购置了一座新公馆。
她的新公馆很快地便成为她旧朋新知的聚会所。
台湾作品读后感
台湾作品读后感《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是一部由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对台北夫妇在二战后台北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人生、爱情和家庭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以台北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主人公是一对在台北生活的夫妇,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承受了家庭的压力,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对爱情和家庭的信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非常真实和细腻,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们的情感纠葛。
在阅读《台北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主人公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对爱情和家庭有着坚定的信念。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另外,小说中对爱情和家庭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主人公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们依然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和家庭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相互扶持,共同面对,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和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总的来说,《台北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人生、爱情和家庭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和家庭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相互扶持,共同面对,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和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优秀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力量,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台北人》女性形象探析
《台北人》女性形象探析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细腻的笔法深入女性内心深处,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
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众多女性与生存环境的探析,展现其别样的悲剧生活境遇和命运图景,从而感悟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标签:女性形象;生活境遇;悲剧命运白先勇的《台北人》,作为当代杰出的华语小说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批大陆上流社会人物来到台湾后的生活情景。
作者将小说集命名《台北人》,寓意非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群客居的“台北人”悲怆失望的心境与命运,表现出一种“今不如昔”“前景迷茫”的感伤意味。
一、命运的无奈选择和失败抗争《永远的尹雪艳》,作为开篇之作,表现了《台北人》这部小说集的总体价值取向。
尹雪艳作为嫁入上流社会风尘女子,其容颜似乎永不衰老,总以“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示人,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也正因如此,她从来不必为生活而苦恼,自始至终都有各色男人为其豪掷钱财,甚至抛妻弃子。
这一个个为她争斗、与她结合的王贵生、洪处长、徐壮图们,最终都落得“轻者家败、重者人亡”的下场。
她好比破坏家庭的“红颜祸水”,却如“冰雪化成的精灵”,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总也不老”;也超脱了空间的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她是“万年青”,有“ 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随风飘荡”,“踏着她风一般的步子走出了极乐殡仪馆”。
[1]尹雪艳依靠男性,不带真情地一步步走入上层社会,金钱、名誉、地位一步步抬升,但与她结合的人都最终走向败亡,这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
同时,她自身也成为这种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自始至终都无法获得男性的同等地位,找到女性真正的价值,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奈的命运。
一个个家庭的兴盛衰亡都是命中注定,即使百般摆脱命运捉弄,与命运抗争,终究归于失败。
因此她就如幽灵一般,以一种冥冥之中的强大力量告诉我们:唯有命运才是真正的永恒,人们所热切追求的欲望、名誉、地位、金钱不过是过眼浮云,从而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基调。
《台北人》书评
终于得偿所愿的看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初看各个短篇的荡漾心境,随着一个个故事的曲伸延展,慢慢变得淡然而冷漠,这冷漠中又夹杂着对世事的愤恨和对悲欢离合的怅然所失。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各个饱含了崎岖的人生经历,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隐形的重担,过往的青春,流光了力气和勇敢,靠卑躬屈膝的偷生度日。
那些小人物或者大人物们,在我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面前,娓娓颂着一曲曲哀歌。
然而白先勇之所以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正是因为他善于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伸缩。
他太用心,太细心,对情节设定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力,精微周到的铺陈每个人物命运的前后左右。
就像花光年华偷窥一个人的生活一样,那么巨细靡遗,那么明察秋毫,跨越时光空间的阻隔,将那些陈年旧事,以特殊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
看这本书,就是看一幅幅展现在眼前的旧时画卷,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
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不想过多的讨论白先勇的身世,喜欢他的人,一定都对他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而那些了解又会让人对他有所偏见。
我根本无所谓一个人的性取向或者其他什么,经历太多的人情世故,只会让人对周遭的一切丧失耐心,无所谓无关紧要,一切是非曲直都是浮云。
所以白先勇在我面前,脱去光环和光鲜的外衣,只跟我讲着一个个发生在台北的故事的寻常人。
他一边讲着故事,还一边悠悠哼两句小调,我被他的悲悯情怀所折服,禁不住跟着悲从中来。
有些人,他们太擅长演绎。
提笔练就万丈激情,面子上却依然淡定从容。
就像张爱玲,把那些男欢女爱、世事动荡都写得可歌可泣,仿佛人生在世,非要倾国倾城不可。
这样白玫瑰红玫瑰的作乱的还有李碧华,她一部《青蛇》将几千年来两姐妹的恩怨情仇尽情倾诉,将那许仙拉下好人牌位。
即便如此,她还觉得不够,她还要《胭脂扣》,还要《霸王别姬》,她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分离,若相爱却不能魂断天涯沦落人,又怎么能刻骨铭心。
她把个爱恨写得像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不能碰一下。
白先勇,顶顶六尺男儿身,却也有上两位女先生的细腻独到,任你二位辛辣尖酸,任你二位看破看不破,他都不管,他只管沉浸在自己的笔头里,写另一些不同的刻薄的话。
谈白先勇《台北人》中的看客心理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25从《台北人》这部小说作品中,可以体现看客心理,那是旁观、冷漠、愚昧麻木的、无聊八卦的、更是变态的心理,而作者对这种心理的批判,渗透出作品背后的文化苍凉感、悲剧性,提醒民众需要进行文化和社会反思。
看客心理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有多处体现。
“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
“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
“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
所以《台北人》中的一些主人公,对于周遭人之遭遇,用的是一种旁观、冷漠的态度。
所以《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在各色各样的人物在麻将时,总是“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的喷着烟圈”、“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互相宰割。
”(本文所选取的《台北人》版本都是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出版的《台北人》,下文不再标注。
)看客是愚昧麻木的。
鲁迅讲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所以《永远的尹雪艳》中,在徐壮图丧礼后,尹雪艳公馆的看客们又麻木不仁地忘记某位朋友的离世,重新娱乐,打起了麻将“当晚,尹雪艳的公馆里又成上了牌局,有些牌搭子是白天在徐壮图祭悼会后约好的,吴经理又带了两位新客人来。
”可以看出,这些关顾尹雪艳公馆的人物,早已经麻木地做起了“看客”,谁死谁活,都与他们无关,即使死去的人是前天还在跟我打过麻的人,他们已经麻木不仁地忘记,却愚昧得忘了去思考,为什么那个人前天才跟我打过麻昨天却已经离世了的原因,所以历史总是悲剧地产生轮回,所以昨日徐壮图因劳工问题被人刺死,这些麻木的人明日也必定会因为时代原因、人性原因而亡,这些看客的的悲剧死亡是注定的。
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
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第一篇: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关于《台北人》的文学评论专业:汉语言师范一班姓名:程稳学号:130211102世上有许多作品由于不同的原因可以轰传一时,但能够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台北人》显然已成为其中的一部。
白先勇,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风格留给作者以无限瞎想和深思,文章成功地从度叙事策略和象征手法两个方面阐释了其作品的含蓄美。
在叙事手法上,白先勇习惯用旁观式的叙述角度和沉着理智的叙述语言;在艺术手法上白先勇偏爱象征手法,他的作品暗藏着一个象征系谱,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作品含蓄的艺术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文学传统的一大特点便是在审美趣味上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曲折幽深,追求隐秘和深邃的含蓄之美,从而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沉思的空间。
白先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长期浸染,对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含蓄特征有着深切的了解,他从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他也自觉地追求含蓄的艺术境界。
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的背景又使他有机会接触吸收到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精华,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进去,从《台北人》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含蓄的印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说说该部作品的含蓄美:第一方面,旁观式的叙述角度。
白先勇深受英国文学评论家帕西卢波克的《小说技巧》的影响,“希望故事尽可能由故事本身来讲,而不要过多的加以叙述和解释”他的小说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立不同的叙述角度,但总体而言这些叙述角度都是旁观式的,注意与人物保持距离,这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在含而不露中透使读者对作品进行体味和思考。
他习惯采用旁观式的第三人称叙述,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隐身式叙述,即传统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但他又有别于传统,是一种全知但是无主观倾向的叙事角度。
《台北人》阅读感想
《台北人》阅读感想
白先勇先生通过蓝田玉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蓝田玉无奈之下选择了用青春换取财富和地位,但最终却失去了一切。
她的人生,从钱鹏志走后,变得虚幻而悲凉。
她既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也是自己命运的掘墓人。
在小说中,白先勇先生对蓝田玉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尤其是关于她与郑彦青的那段感情。
蓝田玉在醉酒后才敢回忆起与郑彦青的往事,这说明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愿意面对那段痛苦的回忆。
她与郑彦青的秘密被包裹得极严实,因为她深知这段感情是不被道德和伦理所允许的。
她是尊贵的将军夫人,不能有任何越轨的行为。
但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她也渴望得到爱情和温暖。
当郑彦青背叛她时,她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她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能将这份痛苦深埋在心底。
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月月红,她是蓝田玉的亲妹妹。
月月红为了得到郑彦青,不惜背叛自己的姐姐。
她和蒋碧月一样,放纵恣肆,自在风流,没有什么良心。
但她们最终也没有得到幸福。
月月红在钱将军死后,被钱鹏志的儿子赶出了家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蒋碧月虽然得到了任子久的爱,但她也失去了自由。
她被钱鹏志的儿子软禁在台北,不能与外界联系。
蓝田玉、月月红、蒋碧月,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遭遇。
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都是
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白先勇先生通过她们的故事,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腐朽,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和反思。
《台北人》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台北人》读书心得个人书评《台北人》读书心得个人书评1《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
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
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
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
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
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
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
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
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
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台北人》读书心得个人书评2白先勇,一个出身高级将领家庭的现代派作家,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辗转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之间,以他特殊的视角和特别敏感和执着,审视着最根本依赖的人性,审视着最热爱的传统文化。
而在审视的过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复杂和沉重的,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
《台北人》阅读感想
《台北人》阅读感想《台北人》是白先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通过描写一群从大陆退守台湾的“民国遗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悲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蓝田玉”曾是南京秦淮河畔的名角,一曲《游园惊梦》更是唱绝了南京城。
然而,如今的她却已风光不再,移居台湾后,丈夫也已离世,她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她就像一个被时代淘汰的旧物,显得格格不入。
从前,在南京太太们的筵席上,她往往是主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引领着南京的风尚。
可如今,她只能坐着计程车前往窦公馆,与其他太太们的专车相比,她的寒酸不言而喻。
进入窦公馆后,她特别关注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这无疑是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在宴会上,她自觉地将自己边缘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眼前的嬉笑打闹,这一切在她眼中都显得如此悲哀和孤独。
这种孤独不仅充斥着她的当下,更透过眼前的景象,侵蚀到了过去。
她回忆起在南京为窦夫人“桂枝香”举办生日宴会的场景,那场曾经的丰盛豪华如今却显得荒凉孤独。
她的亲妹妹月月红抢走了她的情人,却还在宴会上卖弄风情,而她被抢走的情人郑彦青,带着无所谓的轻佻来给她敬酒,甚至他们曾经的幽会,在她看来也不过是一场冤孽。
当她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鳏夫钱鹏志时,妹妹月月红还来嘲弄她,说他们像父女,而她的丈夫则像是一个符号,她在他身上感受不到生命的温暖,只能在钱鹏志不断的歉意中,体会着彼此的陌生。
蓝田玉不断回忆起过去,并非是对往昔岁月的留恋,而是在远离舞台中央后,回头看舞台上的繁华如梦。
窦夫人与钱夫人相似的命运让人不禁猜测,窦夫人的将来会不会就是钱夫人的现在呢?而作为妾室的桂枝香如今熬成了正室夫人,看似风光无限,但她难道不会对比钱夫人,想象自己可能凄惨的未来吗?所以在结尾,桂枝香说她有很多话要跟钱夫人说,这应该不是应酬,她们都因类似命运的沉浮而有些惺惺相惜。
可笑的是,无论是在南京时蓝田玉为桂枝香举办的生日宴会,还是现在在窦公馆举办的宴会,那些最春风得意、无所顾忌地卖弄风情的,不是女主人自己,而是她们的妹妹,包括那些被邀请的客人们。
赏析白先勇《台北人》
VS
白先勇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流派, 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翻译等。他 的代表作之一《台北人》被誉为中国 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集收 录了14篇中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一系 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台湾 社会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20世纪70 年代末近30年间的发展变迁。
《台北人》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概述
丰富的细节描绘
在描绘人物形象时,白先勇注重细节的刻画,使 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突显了作品主 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复杂的人物关系
在《台北人》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构成了作品的主要 情节。
情感纠葛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陷入情感的纠葛中,无法自拔,这种情感纠葛既包括亲情、友情和爱 情,也包括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迷茫。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爱情和亲情的 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凉, 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情感的不堪一 击。
主题的深度解析
历史背景的影响
白先勇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 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和思 想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
造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人性的多面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展现 了人性的多面性,包括善良、自私、 勇敢、软弱等不同的性格特点。
文学技巧的运用
白先勇运用了独特的文学技巧,如 意识流、倒叙等手法,增强了作品 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更深入地理 解主题。
主题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共鸣
小说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 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人文关怀的呼唤
作品呼吁人们关注时代变迁中个体的命运和情感,关注人 性的复杂和悲凉,以及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论文】浅析《台北人》中的城与人
论文浅析《台北人》中的城与人摘要:《台北人》作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代表集子,其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时间意识、中西结合的叙事手法等历来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同时,以“城市+人”的独特的小说集的命名方式也让众多学者注意到白先勇笔下的城市。
对此,从空间、时间、主体三个维度进行《台北人》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台北人》中的台北与人。
关键词:《台北人》;空间;时间;主体《台北人》是1971年集结数篇60年代白先勇创作的,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
这个集子共有14篇小说,分别是《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思旧赋》、《良父吟》、《孤恋花》、《花桥荣记》、《秋思》、《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游园惊梦》、《冬夜冬夜》、《国葬》。
这本小说集在1999年由《亚洲周刊》举办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书单中,排名第7位,这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台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它描写了在台湾那个外来人与本地人冲突、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群的人生转变,具有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台北人》描写了当时台湾的来自大陆的各个阶层的人群:佣人、雇工、舞女等底层人群;米粉店老板娘、营长夫人、退伍军官等中层人士;还包括了将军、政客等高层人群。
但是不管小说的人物身份的设定,小说所揭露的主题命意却具有一致性。
正如白先勇曾经说过:“《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
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
”其实,这个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日常的行为方式,还包括那些人物所共通的内心感受:一种身处他乡,内心却被流放的无根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生活状态似是惩罚,一种无可奈何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内心煎熬。
一、空间的对比――台北:放逐之城白先勇笔下出现了很多城市,南京、上海、桂林、纽约等,《台北人》《纽约客》更是从书名就道出了白先勇作品与城市的紧密关系。
论白先勇《台北人》的思想意识与传统主题
一
在 白先 勇的写作观念里 , 宿命 论思想严重。如《 孤恋花》 , 作者不 止一次透过娟 娟的 口说“ 阿姐 , 这是命 ” , 而“ 我” 也 老 觉得娟娟身上有某种冤孽存 在。这种“ 孽” 在所有理 胜修养与 意识控制的掩盖下 。人心深处确实隐含着一个 幽暗 阴森的罪 孽深 渊 , 而当这份孽不幸 发作起来 , 就是一 股绝 对无法抗 拒 的魔力 , 把 人往下 拉 , 吸吞 入一个 不见 天 E l 、 幽 暗无 比的深 渊。又 如《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 》 结尾暗示王雄魂兮归来 , 化作满 园怒放 的红杜 鹃以及舅妈的梦等等 , 都显现 了作者的
白先勇 的美学思想及创作起 了重要的影响 , 给他的美学思想 覆盖着一层淡淡 的历史幽情 ,羼合了一种离落 的悲怆情 调 , 有着一种奇异的虚幻感和空漠感 , 耐人寻味 , 催人醒悟 。在他 的创作 中就处处 表现为对 自己最 辉煌 的时代 、对 过去 的哀 悼 。在《 台北人》 的扉页上 , 他写下了这样 的题 词 : “ 纪念先父
封建统治的最高决策 , 所 以政治理想 与社会现 实的矛盾是必
然的 , 在理想 和抱 负无法得 到最高统治者认可 、 采纳 , 大厦将 倾无力 回天时 ,他们便 无一例外地表 现 出深 深的失望 和感
伤, 这种情绪几乎成 了传统文学 的最大特 色。在此传统 的浸 染下 , 忧世情 怀也 就成 了传统文学 的一个鲜 睨特点 。这些对
白先勇《 台北人 》 中的十 四篇短篇小说 , 写作技巧各不相
பைடு நூலகம்
同, 长短相异 , 每篇都能独立存在 , 皆为上乘之作 。在这些作
最新 乌衣巷,堂前燕——论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识-精品
乌衣巷,堂前燕——论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识白先勇在其小说集《台北人》的卷首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堂前燕,败落而失望怆然,四散纷飞,好不凄凉。
此诗的悲剧意蕴也正是契合《台北人》的主题,同为喟叹在历史风浪中没落与衰亡的挽歌。
白先勇先生的短篇集《台北人》主要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流变沧桑和置身动荡年代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其悲剧意识通过运用“意识流”、“家国同构”以及“戏剧化”的小说技巧方式道尽了那些从大陆退居迁移台湾的各色人物在历史风浪中感知到的世态炎凉与沧桑。
一、美人迟暮:“意识流”与回忆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在其人物塑造与叙事方面有其共同特征与独特技巧。
作者描写了台湾社会缩影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及其复杂关系,这些人在难以忘怀过去,敢爱敢恨、充满沧桑感等方面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台北人”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时间的流变感:本是大陆人,后为台北人,这些人都是随着国民政府撤退去台湾的,离开大陆之时或是已有美丽爱情的年轻小伙,或是志向远大的知识分子,或是叱咤风云,身经百战的有名将军,或是贵族的太太们,有名的舞女,还是士兵和佣人等等,他们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去,回忆起过去之重负,也会直接影响到目前的现实生活,从大陆到台湾,空间的转化,时间的不复,都不能回到那时那地。
比如尹雪艳在台北的公馆气派十足,但总不想低于当时上海霞飞路的排场(永远的尹雪艳),虽然朱青身边有三个空军小伙子,但总归不是她的郭轸,也万不及当年的那份情意(一把青),金大班最后搂着的那个年轻男人虽然同样是清清爽爽的腼腆小伙,但终究不是当年的月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赖大哥在除夕宴席上的借酒性而发的今不如昔的议论(岁除),还是秦义方在国葬时对当年风光的恋恋不舍(国葬)等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中,无不例外的描写了在剧烈的历史时空转变下,痛苦、忧愁、失落成为“台北人”共同的情感和“美人迟暮”类型的变异。
浅析白先勇《台北人》之艺术特色
特稿Special Contribution6南风 south wind 浅析白先勇《台北人》之艺术特色文/茅铃验[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白先勇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中坚,也是熔传统与现代为一炉最为成功的优秀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由长短不一、写作技巧各异的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形成了众声喧哗又始终贯穿着一条今昔对比主旋律的有机体。
受自身文学修养、留学经历以及个人生命体验的影响,白先勇的小说具有一种传统与现代对接的厚重历史感,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美学风格的现代小说艺术。
这种艺术特色在他的《台北人》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
1 人物形象的塑造:“过去”与“现在”《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
这和白先勇本人的生平经历有关。
在父亲白崇禧失势、家庭荣辱不再的特殊环境下,白先勇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和失落,他所塑造的小说人物也都是今昔对比的差别存在,分为“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
《游园惊梦》中的钱夫人过去只是一个在南京得月台唱曲的女子,因一曲“游园惊梦”得以嫁给国民党高级将领钱鹏志,从此过上了锦衣玉食,又碍于身份不得不处处留心,如履薄冰的生活。
还有曾经生性温婉的桂枝香,如今成了窦公馆珠光宝气、颐指气使的女主人。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们凭借姿容技艺,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牺牲了她们最好的青春为代价,如今回忆起来,只剩下无限的凄凉和哀婉。
《台北人》中作者所塑造的主人公的“过去”都是鲜艳的、富有青春活力的,而他们的“现在”都是腐朽、物质的化身,他们缅怀过去、追痛历史,却无法摆脱现实命运的笼罩,甚至有人因为回忆太痛苦而干脆抛弃“过去”。
这些人有过的荣光,不但与个人的年少经历有关联,也与中华民国的历史以及传统社会文化有关,而最大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生活在历史与现实处境交错而成的亦虚亦实的环境下,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2 巧妙的结构布局:横纵相接从结构上看,《台北人》中的短篇小说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的。
浅析白先勇《台北人》艺术特色
浅析白先勇《台北人》艺术特色白先勇是台湾地区著名文学作家,也是台湾地区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领导者,他的作品常常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由于自身文学修养和个人生命体验,白先勇的小说将现代与传统对接,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开创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美学小说体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台北人》这一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台北人》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由大陆流亡到台湾的人员。
这主要和作者白先勇本人的经历有关。
白先勇的父亲就是著名的白崇禧,白崇禧在蒋介石时代是权势家庭,但是随着国民党败北,白崇禧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家族荣誉不再。
在白先勇作品中总是可以感受到一种莫名伤感和失落,他塑造的小说人物也体现出巨大差别,分别是过去人和现在人。
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过去是在南京唱曲的女子,因为一曲《游园惊梦》才嫁给了国民党高级将领,从此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但是她自己又碍于这种身份处处小心,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曾经非常温婉的桂枝香如今变成了珠光宝气的女主人。
这些女主角凭着自身技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她们却牺牲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在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无尽凄凉。
台北人作者塑造的主人翁在过去都具有青春活力,但是他们现在都变成了物质化身,他们缅怀过去,但是又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甚至有人因回忆太痛苦而直接抛弃了过去。
在这些主人公中,有些人过去非常荣光,这不光和年少有直接关系,还与中华民国的历史命运具有非常大的联系。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台北人》是具有非常深沉历史沧桑感的作品。
二、布局的巧妙从文章结构上看,《台北人》大部分采用的是短篇小说形式进行阐述,同時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剧情。
在冬夜中,于教授坐在客厅等待吴教授,而于教授太太在隔壁打麻将,当老朋友来临之时两人共同回忆往事直至离开,这种描写方法整体符合传统的剖面写法,然而作者又从文中展开了非常细腻的剖析。
《台北人》中的很多短篇小说中都是以时间为轴进行叙事,同时又与西方的横断面写法有机结合,这充分展现了作者巧妙的布局,具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台北人》点评
《台北人》点评《台北人》是白先勇的一部杰出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学术界的重视。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策略,展现了台湾社会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首先,从艺术手法来看,《台北人》体现了白先勇一贯的文学风格,即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作者以旁观式的叙述角度和沉着理智的叙述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故事之中。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人物、场景和情节的巧妙安排,传达出深刻的主题和寓意。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想性,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思想内涵来看,《台北人》通过描绘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展现了历史的兴衰和人世的沧桑。
作品中的人物既有贵族遗老、风尘女子等社会边缘人物,也有知识分子等社会中坚力量。
他们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经历着心灵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作者不仅揭示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更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此外,《台北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它通过对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同时,作品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政治变革、文化差异、人性冲突等。
这些问题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台北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重要社会价值的短篇小说集。
它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更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性的复杂多样以及思考历史、文化、人性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变的人们纸醉金迷的生活 • 人性的糜烂腐朽永远存在 恰恰是尹雪艳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别人悲 剧性的命运,看似是因尹雪艳的“重煞”, 事实上是人性的糜烂腐朽的永远存在
文化乡愁
• 尹雪艳就是旧时精致富丽的上海的影射, 永远不老,勾起这些异乡人对百年上海绝 代繁华的旧时记忆
主题及意义
• 《永远的尹雪艳》是《台北人》的首篇, 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刊登的第一篇台湾小 说。作者通过对尹雪艳形象的刻画,揭示 了当时逃离到台湾的这些上流阶层人民纸 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 故乡的乡愁和对世事不断变化的人生观。
• 红色让人联想到“血”和“死亡”,暗指接下 来的会发生悲剧,尹雪艳身边的男人悲惨的结 局,也是暗指出尹雪艳如同“死神”的身份, 一白氛围。
“我来吃你的红!”
• 双关——字面指代麻将桌上的胜利,却暗指死 亡的临近
• 吴经理——不同于短暂死去的男人们,尹雪艳 对其的手段是“凌迟”,因为他要为尹雪艳带 来新的“血液”。虽然他直到结尾还活着,但 从前文的描写,即可得出,他的身体逐渐腐烂, 已是将死之人,早就“穿出穿进”殡仪馆,真 的“入死出生”,但盲目无知如他,还寄望于 “置之死地而后生/否极泰来”,却不知死神 已着他,即将吸干他的血液。
麻将
• 在《台北人》中常出现,影射人们麻木不 仁,逃避现实,自我陶醉。在《永远的尹 雪艳》中更进一步成为人生的缩影。在尹 公馆中,人们“互相厮杀互相宰割”,何 止“在麻将桌上,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不受 控制”?而作为死神形象的尹雪艳当然不 下场,一如她转动菜牌选菜一般,谁是下 一个“受害者”?
“我好比浅水龙,被困在沙滩”
永远的尹雪艳
• 艺术手法: 叙述视角 象征/寓意 语言特点
• 全知视角:与混合视点对应。以第三人称 来叙述故事,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凌驾 于整个故事,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行 为和思想作出解释和评价
• 还有内视角、外视角
名字寓意
• 尹——旧时官名,以其作为姓,暗示尹雪 艳也是旧社会特殊的贵族或者上层阶级 • 雪——本指冬天的雪,有洁白之意,与尹 雪艳在作品中一贯形象吻合,更给人“冷” 的感觉,也暗指尹雪艳冷眼旁观的一面。 另外,冬天里的雪终究会在春天融化,也 讽刺事实上尹雪艳不会是永远的尹雪艳 • 艳——艳丽,一如在作品中的形象,风情 万种,美丽
• 被誉为“当代短篇 小说家中的少见奇 才”
• “张爱玲后最优秀 的短片小说家”
“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 心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
主要作品
4个类型:
• 早期作品,创作于青少年时期,《寂寞的 十七岁》
• 描写因战乱从国内逃离到台湾的各个阶层 人们在台湾的生活,《台北人》 • 旅美知识分子在美国的生活,《纽约客》 • 台湾下层人民生活,《孽子》
灵与肉
肉的化身——阿春 • 泼辣,放荡,低俗,狠毒,嚣张 • 命运恶魔的诱惑
灵的代表——罗小姐 • 纯洁,美好,爱与美的化身 • 卢先生生的希望
春梦婆——故事的见证者,现实中的寻梦人
• 有着符合其年龄的性格特点:热情爽朗, 爱做媒,势利眼却善良,爱追忆过往,地 域上的刻板印象 • 现实中顺应天命,内心仍存着丈夫能像薛 平贵一样回来的幻想,只能在梦中流露最 深切的情感,和与丈夫梦中相聚
夕阳: • 影射着青春不再,逐渐衰老的两人——卢先 生和春梦婆,相似的命运,苦等思念的人 多年,终究未能如愿 • 为两人残酷的处境营造悲凉的氛围。 米粉: • 承载着作品主题——浓浓的乡愁的载体。 桂戏《薛平贵回窑》: 将卢先生和春梦婆两人命运达成某种契合, 跟过去连接,进入人物内心深层的追求 花桥荣记首尾描写:突出作品主题,今非昔 比
《台北人》
——白先勇
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作者简介
• 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国民党名将白崇禧 之子 • 1948年随家人迁居香港 • 1952年移居台湾,1957年-1961年就读台湾 大学外文系 • 196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从事文学创作研 究 • 定居美国,于2011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 讲座教授
• 表面指风烛残年的吴经理,被困在腐烂的 身躯,和闲置在台北这个“沙滩”
• 也暗指这群男女被尹雪艳控制其中,男人、 女人“都离不开尹雪艳” • 更是指当年因为战争,远离故土,只能留 在台湾的这些“台北人”
讽刺夸张的语言效果
• “尹雪艳总也不老” • “算是致了哀”“算有良心” • 王贵生说愿意用他家的金条搭成天梯把月亮摘 给尹雪艳 • 王贵生希望用玛瑙串成一根链子,套在尹雪艳 的脖子,把她牵回家 • 尹雪艳的每次“带风”地出场,像女祭司,观 世音,悲天悯人的形象 • 讽刺的对象不是特定一个人物,而是当时沉迷 于糜烂的享乐生活的“台北人”,更甚至是当 时这种纸醉金迷的社会状态
主题
• 作品描写了由国内逃离到台湾的社会基层 小人物的生活,他们有着相似处境,却不 同的人生态度,人物间相互对比映衬。并 以刻画卢先生这个只抱着“过去”的悲剧 性人物,突出了这些“台北人”小人物的 悲剧命运。作者用细腻写实的笔触深入到 人物的内心,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愁,并透 过描写人物今昔和灵肉之争,多方位呈现 变迁中失根的一代悲苦飘零的处境,以及 与命运抗争的内心挣扎。
为什么尹雪艳是永远的?
尹雪艳是人: • 是人都会老,作品采用讽刺的语言 • 身份地位不变 • 生活不变 • 人们麻木愚钝,逃避现实,看来“不变” • 无论在何处,人们都离不开尹雪艳的“世 外桃源”式的享乐生活
尹雪艳不是人: • 只有不是凡人,才不会老 • 形象如“风” • 动作描写“不扎根似的”、“闪进来” • 女祭司或死神的形象 • 一直以控制他人并榨取别人生命为生,“我来 吃你的红”的双关 • 作者佛家的信仰,一切皆空。“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白先勇对国家和世人的哲学思 想 • 《国葬》里的和尚刘行奇同样超自然的人物, 是菩萨,悲天悯人。“一团黑影”
花桥荣记
叙述者: 以春梦婆作为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
卢先生——显性作品主人公,悲剧的主角 • 紧抱着“过去” • 理想主义 • 寂寞孤苦,未老先衰,温和内敛 • 抱着早日与未婚妻团聚的信念,一人在台湾对 命运作出抗争和努力 • 所有努力皆是徒劳,理想幻灭 • 从灵魂的追求到屈服于现实肉体的沉沦 • 尝试守住现实中“肉”的化身,守住逝去的青 春 • 奈何连丑陋的“肉”的化身也守不住,心力交 瘁而亡
颜色寓意
• 大量的颜色词: 素白、银白、银狐大氅、月白…… ——给人冰冷萧瑟感,高贵冷漠 对应的修饰形象:冰雪化成的精灵、晚开的 玉梨花、女祭司、观世音 作品中尹雪艳形象始终以冷色调白色为主, 营造出萧瑟、神秘、阴沉的氛围
白与红
• 穿着月白旗袍的尹雪艳戴着“酒杯大血红的郁 金香”、冰冻杏仁豆腐上的“鲜红的樱桃”、 “我来吃你的红”
叙事特点/写作特点
• • • • “呈现”社会基层人民的故事 市井小人物语言,贴近生活,朴实 地域观念 与隐含的读者直接对话
• 不过分煽情或悲伤,但字里行间仍能感受 出作者对这些悲剧人物的同情
疏离感
• 作品运用插叙,总是在追溯过去,探究今 昔之比 • 地点的疏离——桂林是灵之所在,是家国之 地,是这些异乡人的根,而现在叙述故事 却在台湾长春路——身体所在。身心的无法 统一。 • 情节的发展——所有重要信息皆有支线人物 传递,淡然的语言,有种独特真实的艺术 效果,
人物分析
追求尹雪艳身边的那群男人们: • 贪恋美色
• 寻求新鲜感和刺激、或不复当年的名义上 的尊重 • 不择手段 • 咎由自取 • 迂腐、懦弱、虚伪
• • • • •
尹雪艳身边的女人们: 羡慕或嫉妒尹雪艳 生活发生巨变,不复当年青春美貌或权贵 利用尹雪艳得到生活上的享乐 麻木、逃避、肤浅
尹雪艳: 悲天悯人? 有良心? 人还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