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中西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疗规范脱肛病(直肠脱垂)
十二、脱肛病(直肠脱垂)本病属中医学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
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粘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粘膜沟。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粘膜环形沟。
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III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根据脱垂程度,分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
(1)不完全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
脱出长度为 2~3cm,一般不超过3cm,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
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诊时感到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
脱肛的症状特征是什么
脱肛的症状特征是什么脱肛的症状特征1、脱出:肛门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排便之后将会自行的复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的抵抗力将就逐渐的减弱,长久未治,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突出,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时也会脱出,而且不易复位,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复位。
2、嵌顿:大便时,肛门直肠脱出未能够及时的复位,时间稍长,将会导致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发炎肿胀,并导致嵌顿。
这时,粘膜由红色逐渐变成暗红色,甚至出现表浅粘膜糜烂坏死、或脱垂肠段因肛门括约肌收缩而绞窄坏死。
病人症状亦随之由局部反应发展到全身,出现体温上升,食欲减退,小便困难,大便于结,疼痛坠胀加剧,坐卧不安,甚者发生肠梗阻症状。
3、坠胀:由于粘膜下脱,引起直肠或结肠套叠,压迫肛门部,产生坠胀,有的还感觉股部和腰骶部痪胀。
4、出血:一般无出血症状,偶尔大便干燥时,擦伤粘膜有滴血,粪便带血或手纸拭擦时有血,但出血量较少。
5、潮湿:部分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常有粘液自肛内溢出,以致有潮湿感。
或因其脱出,没有及时复位,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粘液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
脱肛阶段诊断方法(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2)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治疗脱肛的6个偏方1、参麦芩连归地汤组成:沙参5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当归6克,生地15克,枳壳6克,厚朴9克,乌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热凉血,利肛收敛。
主治:肺热气虚之脱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收肛散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龙骨9克,木贼草9大象。
肛门脱垂的中医诊断与中药调理
肛门脱垂的中医诊断与中药调理肛门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
在中医领域,对于肛门脱垂有着独特的诊断方法和中药调理策略。
中医认为,肛门脱垂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其中,中气下陷是导致肛门脱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气,即脾胃之气,具有升举内脏的作用。
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时,无法托举内脏,就容易出现肛门脱垂的情况。
另外,久病体弱、产后气血亏虚、长期腹泻或便秘等,也可能损伤人体正气,使得肛门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松弛无力,从而引发肛门脱垂。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一般来说,肛门脱垂患者可能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苔淡白。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气息的强弱。
问诊则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如是否有长期腹泻、便秘、劳累过度等情况,以及肛门脱垂的发作频率、程度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象多为虚弱无力,触诊可检查肛门周围的肌肉紧张度和脱垂的程度。
中医在治疗肛门脱垂时,强调辨证论治。
对于中气下陷型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该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
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助君药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升提中气。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一些外治法。
比如,用中药熏洗坐浴,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收敛固脱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针刺足三里、百会、长强等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增强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力。
在中药调理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养。
首先,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情。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便秘或腹泻。
脱肛病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脱肛病西医病名:直肠脱垂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脱肛病诊断标准,即二型三度分类法和中医症候诊断)。
《中医杂志》2003年10月第44卷P313。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证候诊断(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气虚下陷证:便后肛门有物脱出,直肠脱垂呈半球形成或圆锥形,甚则咳嗽,行走,排尿时脱出,劳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肾气不固证:直肠滑脱不收;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
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血两虚证:直肠脱出;伴有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
舌质淡白,脉细弱。
湿热下注证: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粘膜有糜烂、溃疡;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气虚下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18g、党参12g、生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陈皮9 g、当归12 g、炙甘草9g。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3次。
肾气不固证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固脱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金贵肾气汤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9g、肉桂6g、淮山药12g、茯苓12g、山茱萸12g、泽泻9g、炙黄芪6g、升麻3g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第六节 脱肛
第六节脱肛一、概说(一)概念: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二)西医病名:二、病因病机小儿气血不足、老人亏虚妇女多次分娩以及长期咳嗽等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
三、诊断(一)一般情况:多见于儿童、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二)症状:脱出:坠胀:潮湿、瘙痒或出血:(三)分度:Ⅰ度: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长3-5㎝,淡红色、有放射状纵沟,无弹性,触之柔软,便后可自行还纳。
Ⅱ度: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红色,呈圆锥状,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托回。
Ⅲ度:直肠及部分乙状结结肠脱出,10㎝以上,呈圆柱状,表面环状黏膜皱襞变浅或消失,触之很厚,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托回。
一度脱垂直肠黏膜脱出长3~5 cm环状黏膜皱襞柔软,无弹性可自行回纳二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垂长5~10 cm圆锥状,表面有环状黏膜皱襞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需手助回纳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10 cm以上圆柱状触之很厚肛门松弛四、治疗:积极治疗引起脱肛的原发病。
小儿患者有自愈倾向,以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注射法,成人患者以注射法为主,配合其他疗法加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一)内治:1、脾虚气陷证—补气升提、收敛固涩—补中益气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萆解渗湿汤(二)外治:1、熏洗:苦参汤加石榴皮、苦矾,五倍子。
2、外敷:五倍子散或马勃散3 、熨敷:(三)注射法:分为黏膜下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两种。
(四)其他:气功针灸推拿(五)手术:1、肛门紧缩术和环缩术:2、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3、直肠悬吊。
针灸学-针灸治疗:脱肛
针灸学-针灸治疗:脱肛
脱肛
【概念】
脱肛又名直肠脱垂,是指直肠下端脱出肛门之外而言,常见于老人、小儿和多产妇女。
【病因病机】
脱肛除了与大肠有关外,还与肺、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虚
久泄、久痢、久咳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固摄失司
耳针法
选取直肠、大肠、皮质下、神门.毫针剌,用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妇女生育过多,体质虚弱
小儿先天不足,气血未充
真元不足,关门不固
年老体衰
滥用苦寒攻伐药物
实
便秘、痔疮湿热郁于直肠,排便过度努责,约束受损
【辨证要点】
主症
肛门坠胀,肠端脱出
兼证
中气下陷
发病缓慢,初起仅在大便时感肛门坠胀,肠端轻度脱出,便后自行.日久失治,脱肛日趋严重,稍劳即发,脱垂后收摄无力,须用手帮助回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
承山
疏调肛部气血
配穴
中气下陷
加脾俞、气海、足三里
肺气不足
加肺俞、气海
肾气不足
加肾俞、三阴交
湿热下注
加阴陵泉、飞扬
操作
百会用补法或灸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其他治疗
挑刺法
在第3腰椎至第2氍椎之间,脊柱旁开1.5寸处的纵线上,任选一处皮肤反应点,用三梭针或四利针,挑破出血后,外敷消毒纱布
湿热下注
痢疾急性期或痔疮发炎时,便前自觉肛门坠胀,便意频急.以求通便为快,于是努责不遗余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迫使直肠脱垂,局部有红肿热感,腹胀,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中医外科学脱肛 ppt课件
减弱,肛门镜检可见直肠内粘膜折叠。
手术治疗
(二)、针灸 1、体针及电针:取穴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提肛穴等。 2、梅花针: 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 (三)手术治疗 1、1、注射术: 粘膜下注射术:分为点状和柱状注射。 适应证:一、二度脱肛。一度为佳。 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 药物:本院多用消痔灵注射液。6~8%明矾溶液。 操作:略,控制大便2~3天。一般一次可获得满意效果,不佳者,7~10天后再
WBC↑ N↑
⑵超声波
的关系。
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
四、鉴别
⒈肛周毛囊炎、疖肿 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与肛窦无关系,不会形成肛 漏。
⒉骶前畸胎瘤继发感染 与直肠后间隙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 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骶骨与直肠之间的组织
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
指诊:患侧直肠壁处隆起,压痛及波动感。
d 直肠后间隙脓肿
症状同上,但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有
钝痛,放射至下肢。
指诊:直肠后方肠壁处触痛,隆起和波动感。
本病约5~7天成脓,若成脓期逾月,溃后脓出色灰稀薄,不臭或
微臭,无
无发热或低热,应考虑结核性脓肿。
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⑴血常规
注射一次。 直肠周围注射术: 适应证:二、三度脱肛。 禁忌证:肠炎、腹泻、肛周急性炎症。 药物:本院多用消痔灵注射液。6~8%明矾溶液。 术前准备:术前晚术前各灌肠一次。 操作:略。术后抗炎治疗,控制大便2~3天。
脱肛
饮食护理
• 1.脾虚气陷证:宜食补中益气之品,或 黄芪、红枣煎汤代茶饮。
• 湿热下注证:饮食宜健脾利湿为主,可 食绿豆等做食疗。忌辛辣、肥厚之品, 或用芦根、野菊等煎汤代茶饮。
用药护理
• 1.脾虚气陷证 中药宜温服,服药期间 免受风寒。 • 2.湿热下注证:中药汤剂宜饭后凉服。 肿物脱出有糜烂者 •
1.脾虚气陷证 (1)卧床休息,睡眠充足;便溏者,注意腹部保暖。 (2)观察伴随症状,如大便不净或大便不畅、里急后重、大 便次数增多等。 (3)减轻腹压,及时治疗咳嗽、腹泻、便秘等疾病。 2.湿热下注证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避免潮湿刺激。 (2)观察肿物脱出及其表面充血糜烂情况,若患者出现腹痛、 呕吐,应及时报告医生。
健康指导
• 1.卧床休息,保持排便正常,便秘者禁用峻 泻药,包吃肛门的清洁。 • 2.避免久蹲、负重,以及强体力劳动。 • 3.经常做提肛运动,增强肛门直肠肌力, 预防肛门松弛。方法:取平卧位或坐位,或站 立位,做深呼吸运动,有意识地向上提升肛门, 然后放松,再收缩,每日2次,每次20下。
•
谢谢!
脱肛
概述
• 脱肛是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脱 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 肛门外,是全身虚拟的一种表现。可发 生于先天不足的小儿、气血衰退的老年 人、分娩或多产的妇女等人群。相当于 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
• 1.脾虚气陷证:便是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 伴游、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 欲不振,甚至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 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益气, 升举固脱。 • 2.湿热下注证:肛门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 深红,表面部分可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 指检查有灼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收敛固脱。
中医肛肠科如何诊治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如何诊治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医肛肠科在诊治直肠脱垂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是如何诊治直肠脱垂的。
中医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气血不足、中气下陷、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长期的劳累、久病体弱、营养不良、妇女多次分娩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正气不足,无法维系脏腑器官的正常位置,从而引起直肠脱垂。
在诊断方面,中医肛肠科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
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肛门周围的情况,检查直肠脱出的程度、形态、颜色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比如,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倾听患者的呼吸、声音,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身体感受,触摸患者的脉象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脏腑功能。
对于直肠脱垂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直肠脱垂的目的。
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
如果患者伴有肾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可能会加入补肾的药物,如熟地、山茱萸等。
如果是由于气血两虚导致的直肠脱垂,会使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
外治法在直肠脱垂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熏洗法是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煎汤熏洗肛门局部。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固脱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直肠脱垂引起的局部症状。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百会、长强、足三里、气海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直肠脱垂的恢复。
中医肛肠科在治疗直肠脱垂时,还非常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
医生会嘱咐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富含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如何通过中医诊断分析肛肠疾病症状
如何通过中医诊断分析肛肠疾病症状肛肠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诊断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以对肛肠疾病的症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肛肠疾病患者,首先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神态。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可能提示疾病较为严重,导致气血亏虚。
观察患者的体态,若行动不便、坐立不安,可能是肛周疼痛较为剧烈。
在局部望诊方面,观察肛门周围的皮肤状况十分重要。
若肛门周围皮肤红肿,可能是炎症的表现,如肛周脓肿;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可能提示慢性疾病,如肛瘘长期不愈。
观察肛门的形态,如肛门松弛、有肿物脱出,可能是内痔或直肠脱垂;肛门狭窄则可能与肛裂或手术疤痕有关。
此外,还要留意肛门周围是否有分泌物、血迹、脓液等。
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可能是感染或炎症;血迹鲜红,多为内痔或肛裂出血;脓液渗出则可能是肛周脓肿破溃。
闻诊在肛肠疾病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听患者的声音,如果患者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身体虚弱;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可能表示疼痛剧烈或病情较重。
闻患者的口气,口气秽臭可能与肠道湿热有关。
问诊是获取肛肠疾病信息的关键环节。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大便情况,包括大便的次数、形状、质地、颜色等。
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可能是肠炎;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容易导致肛裂和痔疮。
询问有无便血,便血的颜色和量也很重要。
鲜血附于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多为内痔或肛裂出血;血与大便相混,呈暗红色或黑色,可能是肠道上段的出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还要了解患者排便时的感觉,是否有疼痛、坠胀、异物感等。
排便时肛门剧痛,多为肛裂;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可能是内痔脱出或直肠炎。
此外,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志状况等也有助于判断病因。
长期饮酒、嗜食辛辣油腻食物、久坐久站、劳累、情绪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肛肠疾病。
中医外科学--脱肛幻灯
防止腹压过度增加。 ❖ 3局部可用丁字带垫棉固定,或进行提肛运动锻炼。
9
PPT课件
第四节
肛痈
❖ 概述
⒈定义:
⒉特点: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⒊名称:很多
二、病因病机
中医:饮食不节;肛门破损染毒;肺、脾、肾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
西医: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成。
❖ 三、诊断
❖ ⒈临床表现
❖
①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
❖
②主证:肛周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
等全身症状,脓肿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有差异。
❖
10
PPT课件
厚,有弹性。需手托回复,肛门松弛。 ❖ 三度脱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10cm以上,呈圆柱状,质很
厚,有弹性。手托或平卧可回复,肛门松弛无力 ❖ 四、鉴别诊断 主要是一度脱肛与内痔相鉴别 ❖ 病种出血脱出物形态脱出物颜色内痔多有出血痔核呈颗粒状
暗红或青紫色脱肛无出血呈环层状粘膜皱壁淡红色
6
PPT课件
五、治疗:
❖ a 肛门旁皮下脓肿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 全身症状轻。
b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发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感染区域比肛门皮下脓 肿广泛而深。初起仅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出现发热、畏寒、头痛、 食欲不振等症状,继而局部有灼痛或跳痛,排便、咳嗽、行走时加剧。
❖
指诊:患侧饱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
❖
治法:清热利湿。
❖
方药:萆解渗湿汤加减。(出血)
治脱肛取百会、神阙、承山穴
治脱肛取百会、神阙、承山穴脱肛又名直肠脱出、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表现。
如果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
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群、久病体弱和身体瘦高者。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潮湿、瘙痒、肛门出血、偶尔大便干燥、有肉状物脱出、肛门坠胀、嵌顿等。
脱肛之名出自《神农本草经》。
《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中医认为脱肛多因人体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久泻下痢致直肠不能收摄固涩。
如《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固利久肠虚冷所为。
”《疡科心得集》中有:“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
”由此可见,脱肛的发生主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
治宜补益中气,升提下陷。
取百会、神阙、承山,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术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分别于百会、神阙、承山各灸15至20分钟。
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
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
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施灸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调整脏腑平衡的功效。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穴又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遵“下病上取”之古训灸之可以旺盛阳气,升阳举陷,益气固脱,升提收摄。
足太阳经别入肛中,与膀胱经穴承山穴处艾灸可疏调肛部气血而增强其约束能力。
同时,患者再注意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努争排便。
脱肛的治疗方法
脱肛得治疗方法1、什么就是脱肛?脱肛就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与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得一种疾病。
2、脱肛得特点: 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
3、脱肛相当于西医得什么病? 脱肛相当于西医得直肠脱垂。
4、如何诊断脱肛?根据脱出病史,视诊瞧脱出物即可诊断。
脱肛可分为三度: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2)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得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5、脱肛得鉴别诊断I度直肠脱垂应与内痔脱出相鉴别,内痔脱出时痔核呈分颗状,无环状粘膜皱襞,黯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应与脱肛相鉴别,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肛乳头瘤、肛管疣、赘皮性外痔等。
治疗脱肛有哪些方法(1)保守疗法如果脱肛继发于便秘、腹泻等疾病,就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原发病治好了,脱肛多能痊愈。
治疗期间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婴儿可直着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
如能坚持1~2个月,多数脱肛可以痊愈。
如改变排便方法后脱肛未愈则可行手法复位,用纱布折成厚垫,压住肛门,用粘膏将两臀拉紧粘牢,令小儿卧床1~2周,坚持卧位排便,多可痊愈。
(2)中医治疗此病多为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均可以出现脱肛、治以补益中气,升提下陷、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便秘加熟军;有热加连翘、栀子;阴虚加玄参、生地、另外可以针灸百会、长强,病久加足三里、治脱肛方: 参麦芩连归地汤(肖正安教授)组成:沙参5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当归6克,生地15克,枳壳6克,厚朴9克,乌梅9克,白芍9克。
脱肛的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脱肛的中医最佳治疗方法脱肛是指肛门直肠粘膜和肛门周围组织从正常位置脱出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治疗脱肛注重以中药、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等手段来恢复病人的正常生理机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1. 调理脏腑中医认为脱肛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强阳。
多采用益气健脾、补肾壮阳的中药药方,如四神丸、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加强腹肌的收缩力度,从而减轻或防止脱肛的发生。
2. 粘结收拢在中医治疗中,常常可以通过内服、外用药物或手法来粘结收拢脱肛的直肠粘膜和周围组织。
常用的中药有三黄片、肛痔丸等,这些药物可以收敛病变组织,帮助粘附脱肛部位,达到缓解脱肛症状的效果。
配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肛门、直肠周围的血液循环,也可以达到粘结收拢的作用。
3. 推拿操疗中医推拿操疗可以通过肛门的按摩、力量练习来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控制力度,帮助固定位置,防止脱肛的发生。
在治疗中,按摩时要轻柔有力,配合操疗来增加盆底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达到稳定肛门功能的目的。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脱肛的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改善肌肉张力,从而达到治疗脱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大横等。
针灸治疗要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每次治疗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疗程视病情而定。
5. 饮食调理中医在治疗脱肛过程中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推荐患者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饮食中还可以适量加入一些有益的食物,如黄芪、红枣、枸杞子等,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6. 养生生活方式中医治疗脱肛也非常重视养生生活方式的调整。
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久坐、久立,增加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便意憋阻等,都有助于脱肛的康复。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肛门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和痛苦。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肛门脱垂有着独特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肛门脱垂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主要的病因包括中气不足、气血亏虚、湿热下注、下焦虚寒等。
中气不足是导致肛门脱垂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气,即脾胃之气,具有升举内脏的作用。
如果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就无法有效地托举直肠,从而导致脱垂。
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身体虚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面色多呈现出萎黄,舌苔淡白,脉象虚弱。
气血亏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气血不足时,肌肉失去滋养,变得松弛无力,难以固定直肠的位置,从而引发脱垂。
此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舌淡脉细。
湿热下注也可能导致肛门脱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者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于肠道,灼伤脉络,导致直肠脱出。
这类患者多有肛门灼热、肿痛,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下焦虚寒亦是原因之一。
肾阳不足,下焦失于温煦,寒凝气滞,使得肠道失于固摄,从而出现脱垂。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中气不足型的肛门脱垂,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
常用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物可补中气,升麻、柴胡可升阳举陷。
同时,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百会、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增强疗效。
气血亏虚型的患者,治疗重在益气养血、固脱升提。
归脾汤是常用的方剂,其中当归、龙眼肉、黄芪、白术等能补养气血,使肌肉得到滋养,从而恢复其固摄作用。
湿热下注型的肛门脱垂,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
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可清泻湿热。
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之物,保持大便通畅。
《张氏医通》脱肛
《张氏医通》脱肛
脱肛
实热则大便秘结。
虚寒则肛门脱出。
因吐泻脾虚。
肺无所养。
故大肠气虚下脱也。
补中益气为主。
若脱出绯赤。
或作痛者。
血虚有热也。
本方加丹皮、芍药。
甚则加川连。
外用槐角煎汤熏洗。
若色淡不肿不痛。
无血。
此属气虚。
只用补中益气以升举之。
或加乌梅以收敛之。
大凡手足指热。
属胃热。
手足指寒。
属胃寒。
若小儿肛痒或嗜甘肥。
大肠湿热壅滞。
或湿毒生虫而啮蚀肛门者。
内服肥儿丸。
外以雄黄、铜绿为散纳肛门。
若因病不食。
虫无养而蚀肛者为狐惑。
黄连犀角散。
若蚀肛透内者不治。
中医治脱肛
中医治脱肛肛门是肛肠的末端,也是人体的一种器官,它位于臀部之间。
中医称肛门为“魄门”,。
《黄帝内经》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虽储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为五脏使。
”亦即魄门(肛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不失其常度。
脱肛除了与大肠有关外,还与肺、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
脱肛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若久痢、久泻,久咳以及妇女生育过多,体质虚弱,劳伤耗气,中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致脱肛;小儿先天不足,气血未旺,或年老体衰,或滥用苦寒攻伐药物,亦能导致真元不足,关门不固,而致脱肛。
实者多因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
得了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
脱肛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若久痢、久泻,久咳以及妇女生育过多,体质虚弱,劳伤耗气,中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致脱肛;小儿先天不足,气血未旺,或年老体衰,或滥用苦寒攻伐药物,亦能导致真元不足,关门不固,而致脱肛。
实者多因胃、脾、肾等脏腑有关。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
得了脱肛怎么办?脱肛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针对病因进行选择。
不同病情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且患者只有坚持治疗,才可能将该病彻底治愈。
治疗脱肛的穴位脱肛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升提固脱。
取穴以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可取百会、长强、大肠俞、承山,其中百会是治疗脱肛的常用要穴。
若中气下陷者,可加脾俞、气海、足三里;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肛的中西医诊断方法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必须注意肠套叠有时也能从肛门翻出,似直肠脱垂Ⅲ度脱垂,如用手指检查,可触及直肠肛管与脱垂肠管间的黏膜反折,依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
脱肛可分为三度: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2)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脱肛的症状鉴别诊断,I度直肠脱垂应与内痔脱出相鉴别,内痔脱出时痔核呈分颗状,无环状粘膜皱襞,黯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
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应与脱肛相鉴别,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肛乳头瘤、肛管疣、赘皮性外痔等。
中医辨证
直脱肛,证名。
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因气虚下陷,或胃肠湿热下注所致。
气虚下陷者,治宜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重用人参、黄芪、升麻;虚中挟火而痛者,加黄芩、黄连、槐花;虚寒者,用理中汤。
因胃肠湿热下注,肛脱肿痛者,选用抽薪饮、大分清饮等方。
可同时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荆芥、胡葱煎洗,以伏龙肝、鳖头灰、百药煎研末,油调敷;热者用朴硝、白矾汤洗,以黄柏、牡蛎粉掺搽;焮红肿痛者,以田螺去厣,入冰片,化水搽(见《类证治裁.脱肛》)。
湿热下注大肠者,宜清利湿热,兼以升提,方用黄芩、黄连、槐角、黄柏、升麻、柴胡等药,外用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
怎样区别直肠脱垂和内痔脱出
直肠脱垂的症状与内痔脱出类似,所以临床上常常将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混为一谈,都被称为“脱肛”,但实际上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①视诊:内痔脱出物为充血肿大的痔块,呈花瓣状或环状,可见有出血,痔核之间凹陷有正常的粘膜。
直肠脱垂的脱出物为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形沟纹或直肠环圈,色淡白或淡红,无出
血。
②指诊:内痔脱出,肛门松紧度正常。
直肠脱出,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
③窥器检查:内痔用窥器检查时,可见到粘膜呈花瓣状且粘膜隆起的肉块大小不一。
直肠脱垂粘膜呈环状隆起,呈均匀状。
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要区分开来,治疗的时候最好到专业的肛肠科医院进行明确的诊断,然后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原文链接:/gt/2014/0805/18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