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病(直肠脱垂) 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编制说明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编制说明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前突编号SATCM-2015-BZ(024)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河北省中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高记华韩宝张虹玺黄德铨石荣陈诚豪曹波张重阳鲁明良魏峰明李国峰柳越冬二O一七年二月目录1工作简况 (3)1.1任务来源 (3)1.2协作单位 (3)1.3主要工作过程 (3)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5)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5)2.1标准编制原则 (5)2.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7)2.3修订标准具体修订内容及理由 (8)3标准评价工作 (17)4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7)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7)6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2)7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22)8附件 (23)附件1调查问卷报告 (23)附件2专家论证会会议纪要 (25)附件3同行征求意见总结 (28)附件4质量方法学评价总结 (31)附件5临床一致性评价总结 (46)附件6专家指导组审核总结 (50)1.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肛肠科专家指导组指导、监督下实施。

本指南的起草单位为河北省中医院,项目负责人高记华,课题编号:SATCM—2015—BZ〔024〕1.2协作单位本指南的组长单位为河北省中医院,同时还有11家协作单位,分别为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17医院、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1.3主要工作过程按照《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 号“关于印发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以及保守的药物治疗控制,但是现在中医治疗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不过要注意正确的药物配方,下文所介绍的治疗,直肠脱垂的中医方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干姜粳米治脱肛【功能主治】温补固脱。

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干姜9克,附子9克,赤石脂12克,粳米12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张某,男,75岁。

患者脱肛已达9年之久,证见有腹泻,时有腹痛下坠,下利清水,多时日便20余次,并常有呕吐,食欲差。

重用姜、附以加强温阳之功。

连进5剂,诸症见转。

★二、人参升麻治脱肛【功能主治】补气生阳,涩肠举阳。

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人参(另炖)、升麻各10克,炙黄芪80克,乌梅3个。

【用法用量】后三味加水6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药液混匀,早晚2次分服,并结合外洗方:乌梅、五倍子各20克,金银花、黄柏各30克。

加水3000毫升,煎至2500毫升,置于盆内,待温,坐浴洗肛部,早晚各1次。

【病例验证】治疗脱肛12例,痊愈(脱肛完全回纳,随访1年未复发),服药一般5~10剂,最多16剂。

★三、金樱根治脱肛【功能主治】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菝葜60~80克,金樱根40~50克,升麻10~15克,生甘草8~12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小儿用量酌减。

【病例验证】本方治疗脱肛患者19例,经服药5~10剂,均获痊愈。

★四、党参枳壳治脱肛【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主治脱肛。

【偏方组成】党参、白术、当归、柴胡、白芷、赤石脂各12克,陈皮9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升麻6~9克,黄连8克,黄芩10克,枳壳15~30克,炙黄芪30~6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属于Ⅱ、Ⅲ度脱出者,均用上药剂量,必要时枳壳用量可加至60~120克;若属Ⅰ度脱肛且无明显渗液者,黄连、黄芩、白芷、赤石脂、川芎等均可减半。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肛病(TCD编码:BW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直肠脱垂(ICD-10编码:K62.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脱肛病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直肠脱垂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下陷证肾气不固证气血两虚证湿热下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肛病(直肠脱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肛病(TCD编码:BWG060)和直肠脱垂(ICD-10编码:K62.302)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指检、肛门镜检、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传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排粪造影检查、肛管压力测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1.注射疗法: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法或直肠内外双层注射法。

2.手术治疗:直肠黏膜结扎术、肛门紧缩术、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肛提肌折叠术(Altemeier手术)。

中医医案——脱肛(二)

中医医案——脱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脱肛注射液治愈脱肛病案:艾某,男,36岁。

初诊:1959年12月30日。

主诉及病史:26年前患直肠脱出,但便后可自行复位。

1956年患肺结核后,直肠脱出逐渐加重,须用手推压复位,间歇性便中带血,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

诊查:蹲位用力解便姿势,见直肠脱出约7cm,表面有环状沟,肛门松弛,可容2指。

辨证:完全性直肠脱垂。

治法:“脱肛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

入院后第2天,取截石位,距肛缘3cm的3点处、10点处作局麻后,用“脱肛注射液”在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紧靠直肠壁呈扇形作3条线状注射。

3天后,大便时未见直肠脱出,术后第7天作第2次注射,住院23天,痊愈出院,信访6年无复发。

按语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彭老于1968年选用中药明矾为主,研制成脱肛注射液。

在研究直肠脱垂的病因病理和明矾药理作用的基础上,采用低浓度、大剂量明矾注射液,注射到紧靠肠壁- 1 -的骨盆、直肠间隙,呈扇形3条线状分布,使直肠外的疏松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致结缔组织增生,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柱状疤痕,从而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40-441,彭显光医案。

彭显光,1928年生。

四川省安岳县人。

主任中医师。

中学时代随叔父学习中医,后就读于四川巴县高级农校,因家境困难中断学业,于1946年拜重庆名老中医学医,1950年至1951年在重庆市开业行医,1951年入西南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53年毕业后到贵州工作。

1958年获卫生部嘉奖,1959年及1960年分别出席贵州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曾先后3次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

几十年来,彭氏注重中医典籍及肛肠疾病的研究,善于膏丹丸散的炼制,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因此在治疗上采取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内外兼治的原则,疗效颇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诊疗规范脱肛病(直肠脱垂)

中医诊疗规范脱肛病(直肠脱垂)

十二、脱肛病(直肠脱垂)本病属中医学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

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粘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粘膜沟。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粘膜环形沟。

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III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根据脱垂程度,分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

(1)不完全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

脱出长度为 2~3cm,一般不超过3cm,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

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诊时感到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

肛门脱垂的中医诊断与中药调理

肛门脱垂的中医诊断与中药调理

肛门脱垂的中医诊断与中药调理肛门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

在中医领域,对于肛门脱垂有着独特的诊断方法和中药调理策略。

中医认为,肛门脱垂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其中,中气下陷是导致肛门脱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气,即脾胃之气,具有升举内脏的作用。

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时,无法托举内脏,就容易出现肛门脱垂的情况。

另外,久病体弱、产后气血亏虚、长期腹泻或便秘等,也可能损伤人体正气,使得肛门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松弛无力,从而引发肛门脱垂。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一般来说,肛门脱垂患者可能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苔淡白。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气息的强弱。

问诊则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如是否有长期腹泻、便秘、劳累过度等情况,以及肛门脱垂的发作频率、程度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象多为虚弱无力,触诊可检查肛门周围的肌肉紧张度和脱垂的程度。

中医在治疗肛门脱垂时,强调辨证论治。

对于中气下陷型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该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

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助君药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升提中气。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一些外治法。

比如,用中药熏洗坐浴,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收敛固脱的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效果,通过针刺足三里、百会、长强等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增强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力。

在中药调理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养。

首先,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情。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便秘或腹泻。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肛门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对肛门脱垂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和治疗要点。

中医认为,肛门脱垂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气血不足、中气下陷、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足是导致肛门脱垂的常见原因之一。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若因长期患病、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使得肛门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失去气血的濡养,从而变得松弛无力,无法有效地固定直肠,就容易引发肛门脱垂。

中气下陷在肛门脱垂的发病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中气,即脾胃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就无法升提脏腑,导致内脏下垂,其中就包括直肠脱垂。

患者常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少便溏等症状。

脾肾亏虚也是引起肛门脱垂的重要因素。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若脾肾亏虚,一则无法化生足够的气血以滋养周身,二则不能维持人体脏腑的正常位置,从而容易出现肛门脱垂。

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五更泄泻等症状。

在治疗肛门脱垂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气血不足所致的肛门脱垂,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加减。

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升提中气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等,以增强疗效。

中气下陷型的肛门脱垂,治疗应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原则。

补中益气汤是常用的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脾肾亏虚型的肛门脱垂,治疗需脾肾双补。

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直肠脱垂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直肠脱垂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脱垂rectalPr0IaPSe⑴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多发生于小儿、老人和经产妇。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全身机能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局部解剖结构缺陷和机能不全、肠源性疾病、腹压增高等均为直肠脱垂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主要与小儿气血未旺或先天不足,成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耗气伤血,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等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下脱出。

属于中医“脱肛”范畴。

⑵3诊断⑴1.1诊断要点临床症状01主要症状排便时和排便后或者咳嗽、走路、下蹲及其他因素引起腹压增加时出现直肠脱出肛门外。

02伴随症状可伴有排便异常、肛门分泌物、出血、坠胀⑶及瘙痒等。

体征肛门视诊:直肠脱出肛门外,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黏液分泌物多,出血。

肛门指诊:直肠脱垂肛门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

3.2辅助检查直肠脱垂辅助检查主要有脱垂长度测量、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下消化道造影、MRI、结肠镜检查、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⑷⑸3.3诊断分型直肠脱垂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XX圆排列的黏膜环状沟。

4.4诊断分度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nb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肛门对气、液可自主控制;∏度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nb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裳,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夏。

脱肛病诊疗方案

脱肛病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脱肛病西医病名:直肠脱垂二、诊断:(一)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脱肛病诊断标准,即二型三度分类法和中医症候诊断)。

《中医杂志》2003年10月第44卷P313。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证候诊断(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气虚下陷证:便后肛门有物脱出,直肠脱垂呈半球形成或圆锥形,甚则咳嗽,行走,排尿时脱出,劳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肾气不固证:直肠滑脱不收;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

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血两虚证:直肠脱出;伴有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

舌质淡白,脉细弱。

湿热下注证: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粘膜有糜烂、溃疡;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气虚下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18g、党参12g、生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陈皮9 g、当归12 g、炙甘草9g。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3次。

肾气不固证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固脱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金贵肾气汤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9g、肉桂6g、淮山药12g、茯苓12g、山茱萸12g、泽泻9g、炙黄芪6g、升麻3g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中医肛肠科如何从中医角度诊治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如何从中医角度诊治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如何从中医角度诊治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在中医肛肠科中,对于直肠脱垂的诊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从病因病机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气下陷是直肠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就容易导致直肠脱垂。

其次,气血两虚也是常见的因素。

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脏腑,使得脏腑失于固摄,直肠容易脱出。

再者,湿热下注也可能引发直肠脱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门,影响肛门的正常功能。

在诊断方面,中医肛肠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望诊、切诊等来综合判断。

问诊时,会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大便情况等。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肛门局部的情况。

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中医还会注重对患者整体体质的判断,如是否有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以辅助诊断直肠脱垂的病因和病情程度。

在治疗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手段。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型的直肠脱垂;归脾汤则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较为适宜。

针灸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针刺足三里、百会、长强等穴位,能够调节气血、升提中气,增强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力。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的特色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腹部和肛门周围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注意均衡,多吃一些健脾益气、补血养血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久坐。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肛管直肠脱垂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肛管直肠脱垂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肛管直肠脱垂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脱肛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本病在古籍中有“脱肛痔”“盘肠痔”“重叠痔”“截肠”等名称,现一般称直肠脱垂。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且男性多见与女性。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排便或努挣时,直肠黏膜脱出,色淡红,质软,便后能自行回纳。

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色红,呈圆锥形,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黏膜皱襞,需手法复位。

肛门坠胀,并有潮湿、瘙痒感。

如未及时还纳,可致脱出物肿痛,甚至糜烂、坏死。

二、治疗方法1.悬灸疗法【主穴】百会、长强。

【操作】取百会、长强二穴,采用温和悬灸法,上下两穴各灸10~15分钟,灸至潮红为度,每天1次,2周为1疗程。

2.耳穴压豆【主穴】肺、肾、脾、胃、大肠。

【配穴】皮质下、脾、直肠下端、肛门。

【操作】取王不留行贴在0.6cm×0.6cm胶布上,用75%的乙醇消毒患儿耳廓并按摩耳部直至发红发热。

然后对准所取得耳穴将王不留行胶布块贴好压紧,先从左耳开始,24小时换耳压贴1次,每天压耳穴5~7次,轮换贴压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大便已成形,肛门脱出明显减轻,可自行回缩从第2疗程开始改1周换压耳穴2次。

3.中药外敷疗法【药物】重楼、五倍子、野荞麦根、乌梅、枳实各等份,冰片占2%。

先将前5味药炒干,粉碎成细末,过100目筛。

再把冰片碾成细末,与诸药粉混匀备用。

药粉按30%的含量(儿童酌减)配医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将药膏加热灭菌,浸入纱布块。

【操作】患者侧卧手术台上,清洗、消毒肛门及脱垂的直肠。

按脱垂程度大小,选择合适的药膏纱条,填塞脱出的直肠管口,用双手把直肠和带药膏纱条轻轻推回肛门内(经3~4天治疗直肠不再脱出者,将药膏纱块卷成棒状塞入肛门),肛门外再敷上药膏纱条,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2次,便后换药。

为保证药膏在肛管内的有效治疗时间,对大便次数多的患者,应结合患者病情辩证施治。

中医肛肠科如何诊治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如何诊治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如何诊治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医肛肠科在诊治直肠脱垂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是如何诊治直肠脱垂的。

中医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生多与人体的气血不足、中气下陷、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长期的劳累、久病体弱、营养不良、妇女多次分娩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正气不足,无法维系脏腑器官的正常位置,从而引起直肠脱垂。

在诊断方面,中医肛肠科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

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肛门周围的情况,检查直肠脱出的程度、形态、颜色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比如,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倾听患者的呼吸、声音,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身体感受,触摸患者的脉象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脏腑功能。

对于直肠脱垂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直肠脱垂的目的。

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

如果患者伴有肾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可能会加入补肾的药物,如熟地、山茱萸等。

如果是由于气血两虚导致的直肠脱垂,会使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

外治法在直肠脱垂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熏洗法是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煎汤熏洗肛门局部。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固脱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直肠脱垂引起的局部症状。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百会、长强、足三里、气海等,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直肠脱垂的恢复。

中医肛肠科在治疗直肠脱垂时,还非常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

医生会嘱咐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要多吃一些富含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脱肛病(直肠脱垂)的中医治疗

脱肛病(直肠脱垂)的中医治疗

脱肛病(直肠脱垂)的中医治疗脱肛病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临床分型】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本病分为二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Ⅰ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叠,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Ⅲ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鉴别诊断】本病应于内痔脱出相鉴别。

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粘膜皱襞,呈暗红、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直肠脱垂多伴有便秘,大便无出血。

【中医治疗】本病属中医“脱肛病”范畴,《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其气下冲,则为肛门脱出”。

升阳益气为第一大法。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01气虚下陷型:主要表现为脱肛,伴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甚则劳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当以补中益气固脱为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取黄芪、党参、生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坐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02肾气不固型:主要表现为脱肛,伴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

肛肠科直肠脱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直肠脱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俗称“脱肛”,好发于小儿和老年人。

多由于小儿先天不足,或急慢性腹泻,病后气虚;老年人长期便秘,慢性咳嗽,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等因引起。

【诊断】直肠脱垂,分为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完全脱垂。

其诊断标准共分三度:I。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外,约1~2cm.11°: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约4~5cm0I∏°: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下脱,长度约8~15cm.在诊断直肠脱垂时,均需注明脱出长度。

【治疗】首先必须杜绝各种发病原因,如慢性腹泻、长期便秘、咳喘等增高腹压的疾病,同时还要避免久坐、久蹲厕所,儿童时期,尤需注意。

在直肠脱出后,必须迅速复位,以防绞窄坏死。

复位时用敷料托住直肠,用力向内加压,脱出的直肠即能回位。

小儿不肯合作,医者用手紧握托住臀尖部,向内加压,亦能复位,然后用绷带固定。

一、辨证论治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黄15g,党参15g,白术9g,制升麻5g,柴胡5g,茯苓15g,炙甘草3g,大枣4个。

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丹参;气虚者,黄黄改用30g;如脱出端有红肿疼痛,分泌较多者,加黄连3g,泽泻10g。

二、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4g,每日3次。

十全大补丸每次4g,每日3次。

三、简易方药黄黄50g,红枣500g,同煮,待枣烂熟后,取枣和药汤服。

治小儿脱肛,有显效。

四、针灸疗法体针长强、承山、百会。

耳针直肠下段、臀区。

五、注射疗法适应证:三度直肠脱垂,二度直肠脱垂经中药、针灸治疗效果不佳者。

禁忌证:同内痔结扎疗法。

1消痔灵注射疗法药物配制:消痔灵IOmI,2%利多卡因IOm1混合。

对1°、11°直肠脱垂,可采用直肠黏膜下点状注射硬化剂的方法。

术前清洁灌肠,黏膜面充分消毒,而后在直肠的左右前后四条纵行线上,分点注射1:1消痔灵液,每个点注入Im1左右,各点在平行线上,应有一定交叉和间距,点与点之间距离要在3cm以上。

脱肛的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脱肛的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脱肛的中医最佳治疗方法脱肛是指肛门直肠粘膜和肛门周围组织从正常位置脱出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治疗脱肛注重以中药、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等手段来恢复病人的正常生理机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最佳治疗方法。

1. 调理脏腑中医认为脱肛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强阳。

多采用益气健脾、补肾壮阳的中药药方,如四神丸、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加强腹肌的收缩力度,从而减轻或防止脱肛的发生。

2. 粘结收拢在中医治疗中,常常可以通过内服、外用药物或手法来粘结收拢脱肛的直肠粘膜和周围组织。

常用的中药有三黄片、肛痔丸等,这些药物可以收敛病变组织,帮助粘附脱肛部位,达到缓解脱肛症状的效果。

配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肛门、直肠周围的血液循环,也可以达到粘结收拢的作用。

3. 推拿操疗中医推拿操疗可以通过肛门的按摩、力量练习来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控制力度,帮助固定位置,防止脱肛的发生。

在治疗中,按摩时要轻柔有力,配合操疗来增加盆底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以达到稳定肛门功能的目的。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脱肛的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改善肌肉张力,从而达到治疗脱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大横等。

针灸治疗要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每次治疗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疗程视病情而定。

5. 饮食调理中医在治疗脱肛过程中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推荐患者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饮食中还可以适量加入一些有益的食物,如黄芪、红枣、枸杞子等,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6. 养生生活方式中医治疗脱肛也非常重视养生生活方式的调整。

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久坐、久立,增加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此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便意憋阻等,都有助于脱肛的康复。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

肛门脱垂的中医辨证与治疗要点肛门脱垂,又称直肠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和痛苦。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肛门脱垂有着独特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肛门脱垂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主要的病因包括中气不足、气血亏虚、湿热下注、下焦虚寒等。

中气不足是导致肛门脱垂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气,即脾胃之气,具有升举内脏的作用。

如果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就无法有效地托举直肠,从而导致脱垂。

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身体虚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面色多呈现出萎黄,舌苔淡白,脉象虚弱。

气血亏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气血不足时,肌肉失去滋养,变得松弛无力,难以固定直肠的位置,从而引发脱垂。

此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舌淡脉细。

湿热下注也可能导致肛门脱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者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于肠道,灼伤脉络,导致直肠脱出。

这类患者多有肛门灼热、肿痛,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下焦虚寒亦是原因之一。

肾阳不足,下焦失于温煦,寒凝气滞,使得肠道失于固摄,从而出现脱垂。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中气不足型的肛门脱垂,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

常用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物可补中气,升麻、柴胡可升阳举陷。

同时,还可以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百会、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增强疗效。

气血亏虚型的患者,治疗重在益气养血、固脱升提。

归脾汤是常用的方剂,其中当归、龙眼肉、黄芪、白术等能补养气血,使肌肉得到滋养,从而恢复其固摄作用。

湿热下注型的肛门脱垂,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

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可清泻湿热。

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之物,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也能治疗脱肛

中医也能治疗脱肛

中医认为脱肛是由于气虚下陷,不能收摄,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患有脱肛的病人平时宜进食滋补性食物,如猪、牛、羊肉、鸡、蛋类、黄鳝等。

也可以用党参、黄芪、山药、莲子、大米煮粥经常服食,还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戒烟酒,对生冷滑腻及寒冷性食物,亦应尽量少食。

在食物调治方面,可选择以下食疗方:1.田螺炖猪肉用田螺肉120克、猪肉120克。

将洗干净的田螺肉、猪肉入锅共炖。

每日1剂,分4次服食。

2.何首乌煲鸡何首乌30克,雌鸡1只(约500克)。

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以白纱布两、三层包何首乌末,纳鸡腹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锅内,煲至鸡肉离骨,取出首乌末,加盐、油、姜、酒调味,饮汤食鸡肉。

一日内分2次服完。

3.黄花木耳汤黄花菜(又名金针菜)100克、木耳25克、白糖5克。

将黄花菜、木耳洗净去杂质,加水煮1小时,原汤加白糖调匀服食。

4.鲫鱼黄芪汤鲫鱼150—200克,黄芪15—20克,枳壳9克(炒)。

将鲫鱼去鳃、鳞、内脏,先煎黄芪、枳壳,30分钟后下鲫鱼,鱼熟后取汤饮之,可少加生姜、盐以调味。

5.黄芪党参大枣粥黄芪30—55克,党参20克,大枣10枚,大米适量,加清水共煮粥。

粥成加入白糖调味再煮片刻即食。

6.猪大肠炖糯米绿豆猪大肠300克,糯米30克,绿豆50克。

将猪大肠洗净,糯米与绿豆用清水浸泡1小时,然后把糯米、绿豆放入大肠内并加入少许水和食盐,肠两端用线扎紧,放入锅内加水煮2小时即可服食。

7.鳝鱼苡米汤黄鳝250克,苡米50克。

将黄鳝洗净,与苡米同煲汤,盐调味服食。

8.海参瘦肉汤海参30克,瘦肉适量。

加清水适量共煲汤,盐调味服食。

9.黄芪炖乌骨鸡乌骨鸡250克,黄芪50克。

加清水适量。

共炖至烂熟,盐调味吃肉饮汤。

10.白胡椒粉炖大肠猪大肠250克,胡椒适量。

将胡椒放入猪肠内,两头扎紧,炖烂服食。

11.马齿苋炖猪大肠猪大肠250克,马齿苋30克。

将肠洗净后入马齿苋,扎紧两头,炖至烂熟服食。

适用脱肛见大便时肛门疼痛或便后有沾液和血。

中西医治便秘脱肛方法有哪些

中西医治便秘脱肛方法有哪些

中西医治便秘脱肛方法有哪些脱肛其实从专业上来讲就是直肠脱垂,主要是人的肛管直肠脱出肛门之外,生活中脱肛往往和便秘十分不开的,那么中西医该怎么治疗便秘脱肛呢?引起脱肛的原因很多,如便秘、肛门括约肌损伤,孕妇多次分娩,营养不良等。

便秘是其中的一种原因,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因。

长期便秘,会导致人的腹腔压持续增加,压迫肛管直肠通过肛门外露导致脱肛。

1、参麦芩连归地汤组成:沙参5克,麦冬12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当归6克,生地15克,枳壳6克,厚朴9克,乌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热凉血,利肛收敛。

主治:肺热气虚之脱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收肛散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龙骨9克,木贼草9大象。

功效:收涩固脱。

主治:肛门直肠粘膜脱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细末,干擦或麻油调敷。

3、提肛汤组成:黄芪15克,升麻5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炒淮山药15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乌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阳举陷,益气滋阴。

主治:小儿脱肛。

加减:若小儿滑泻不禁,可加煨诃子10克;炙粟壳5克,以清之;若久泻虚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温补中阳。

本方为自拟方,临床运用30余年,有效率达96%。

用法: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4、益气升阳汤组成:黄芪15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树皮10克,陈皮10克,罂粟壳10克。

功效:益气升阳。

主治:脱肛。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

5、脱肛液组成:明矾6克,盐酸普鲁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肠收涩。

主治:直肠脱垂。

用法:注射于直肠周围或直肠粘膜层与肌层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脱肛病诊断标准,即二型三度分类法。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粘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粘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粘膜沟。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粘膜环形沟。

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迭,即隐性直肠脱垂。

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Ⅱ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失禁。

III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根据脱垂程度,分不完全脱垂和完全脱垂两种。

(1)不完全脱垂脱出部仅为直肠下端粘膜,故又称粘膜脱垂。

脱出长度为2~3cm,一般不超过3cm,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垂部为两层粘膜组成。

脱垂的粘膜和肛门之间无沟状隙,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诊时感到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

(2)完全脱垂为直肠的全层脱出,严重者直肠、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门外。

脱出脱出较长,长度常超过10cm,甚至20cm,呈宝塔形。

粘膜皱襞续呈环状排列,脱垂部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成,触之较厚,两层肠壁间有腹膜间隙。

直肠指诊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排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直肠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便后肛门有物脱出,直肠脱垂呈半球形成或圆锥形,甚则咳嗽,行走,排尿时脱出,劳累后加重;伴有脘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弱。

2.肾气不固证:直肠滑脱不收:伴有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

舌淡苔白,脉细弱。

3.气血两虚证:直肠脱出:伴有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

舌质淡白,脉细弱。

4.湿热下注证: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还纳,脱垂的直肠粘膜有糜烂、溃疡;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生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2.肾气不固证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固脱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熟附子、肉桂、淮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炙黄芪、升麻。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3.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生白术、茯苓、当归身、熟地黄、白芍、升麻、生甘草。

中成药:八珍颗粒等。

4.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炒黄芩、黄连、香附、川穹、白芷、炒白术、茯苓、薏苡仁、生甘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等。

l、一型直肠脱垂治疗可以选择“中药消痔灵注射固脱法”:将中药消痔灵注射液注入直肠粘膜下层,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此法分为粘膜下层点状注射法和柱状注射法两种。

适应证:一型直肠脱垂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

操作要点: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铺无菌巾,局麻或骶麻后,将直肠粘膜暴露肛外,或在肛门镜下,齿线上lcm,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

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6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选用药物消痔灵,注射时取一份消痔灵加一份生理盐水或0.5%利多卡因。

每点注稀释的消痔灵液l~2ml,不要过深刺入肌层,或过浅注入粘膜内,以免无效或坏死。

总量一般为20—40ml。

柱状注射,在暴露直肠粘膜3、6、9、12点于齿线上lcm,粘膜下层作柱状注射。

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每柱注射药量4~6ml,注射完毕,食指进入肛内进行反复按摩,使药液均匀散开,注射局部不要产生硬结。

肛内置凡士林纱条、小排气管,肛外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术后处置:注射当天适当休息,不宜剧烈活动。

流质饮食,控制大便l~3天。

术后给服抗生素药或静脉滴注3天以预防感染。

一般1次注射后可收到满意效果,若疗效不佳,7—10天后重复注射1次。

2,二型直肠脱垂治疗对二型直肠脱垂的治疗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脱垂的直肠粘膜及直肠与周围组织的固定;二是直肠及肛管的紧缩;三是盆底组织的修复与固定。

现根据分度程度分述如下。

(1)I、II度直肠脱垂治疗I、II度直肠脱垂的治疗基本相同,都要进行直肠内粘膜下层注射和直肠周围注射疗法:将中药消痔灵注射液加等量生理盐水或0.5%利多卡因稀释后注射到直肠粘膜下层和直肠周围,局部产生纤维化,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直肠外壁与周围组织产生纤维化,起到粘连固定作用,达至直肠脱垂治愈目的。

麻醉选择:局麻,骶管麻醉,腰麻均可以。

禁忌证:脱垂伴有滑动疝、子宫脱垂、膀胱膨出,脱出长度超过12cm等,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

注射用药物:消痔灵注射液。

特殊手术器械:8cm、14cm长喇叭状肛门镜各一套,5号齿科针头、腰穿针头各1个,lOml注射器等。

注射方法:①直肠粘膜下注射适应、禁忌证、操作要点同一型直肠粘膜下注射。

②直肠周围注射适应证:I、Ⅱ、Ⅲ度直肠脱垂,在直肠内粘膜注射后同时进行直肠外周围注射,如果伴有直肠粘膜过度松弛或肛门功能不全,要同时进行粘膜紧缩术和肛门括约肌紧缩术。

禁忌证:同前。

操作要点:在腰俞麻醉或局麻后,用细长腰穿针和lOml注射器,抽入消痔灵原液lOml。

先行肛门直肠左右(坐骨直肠窝)注射,在距离肛缘1.5cm,3、9点位进针,刺入皮肤、皮下,进入坐骨直肠窝,大约进入4~8cm,进入骨盆直肠间隙。

此时,另用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在直肠壁外可以自由滑动为准,然后缓慢边退针边推药,注入药物6~8ml,使药液呈扇形均匀散开。

用同法注射对侧,两侧共注射药量10~20ml。

肛门直肠后壁(直肠后间隙)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入4—8cm,到达直肠后间隙,此时,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cm,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在直肠壁外可以自由滑动为准,注药5~10ml。

直肠前壁注射,要根据脱垂程度而定,一般中年妇女,脱垂多伴有阴道后壁膨出,此时一定进行直肠前壁注射,进针点,从会阴部(直肠阴道)间进针,刺入4~8cm,另一食指进入阴道,触摸针尖在直肠阴道之间,可缓慢边退针边推药,注药量4—8ml。

直肠外注射消痔灵原液总量20~40ml。

注射后肛内上祛腐生肌纱条、小排气管,肛外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

术后常规给预防性抗菌术口服药或静脉点滴三天。

(2)Ⅲ度直肠脱垂Ⅲ度直肠脱垂治疗比较复杂,首先要进行:①直肠内粘膜下注射(见前),②直肠外周注射(见前),还要进行③直肠粘膜结扎术:和④肛门紧缩术。

③直肠粘膜结扎术:本法只能作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辅助治疗。

可在消痔灵注射完成后进行直肠粘膜结扎术。

适应证:脱垂时间长,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或伴有混合痔,注射后可见粘膜堆积明显的直肠脱垂患者。

操作要点:在直肠3、7、11点位,用组织钳提起松弛粘膜,在基地部夹上大弯血管钳,在钳子底下用7号丝线或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结扎。

结扎后用手指扩肛,直肠必须顺利通过两横指,可以避免术后发生排便困难。

结扎点位多少根据粘膜松弛情况定,一般一次结扎不超过三处,过多容易引起直肠狭窄,出现排便困难。

术后处理:适当运用抗生素,少渣饮食,每日换药。

④肛门紧缩术适应证:适用于肛门括约肌功能不伞或无肛门括约功能直肠脱垂患者,可在直肠内外注射或直肠粘膜紧缩后,直接进行肛门紧缩术。

禁忌证:肠炎、腹泻、肛门周围急件炎症,以及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

操作要点: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反复消毒会阴部皮肤及肛管,在肛门后正中耻线处向外做菱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不切断括约肌,用组织钳提起耻线上方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在组织钳下方用大弯血管钳夹住,此时注意保持肛门口顺利通过2指(大约3公分),再用可吸收线贯穿缝合结扎。

耻线外伤口暴露的括约肌用可吸收线进行括约肌重叠式u字缝合,一般缝合3~4针,最后用丝线缝合皮肤切口。

如果在后部紧缩后,感到肛门紧缩不理想,还可以同时在肛门前方以同样方法进行前位肛门紧缩术。

术后处理: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少渣饮食控制大便3天,每日伤口和换药一次。

(三)术后复发治疗术后个别患者出现效果不满意,脱出虽有明显好转,但仍属于未治愈复发病例。

治疗:根据分型仍然可以进行第二次直肠内外注射固脱治疗,一般三个月后治疗最佳,但注意第一次已经注射过产生纤维化的地方,第二次进针推药都比较困难,此时不宜强行进针推药。

第二次注射应该注射到第一次没有注射过的地方,此时进针推药应该与第一次的感觉相同。

注药量肯定比第一次少。

如果经过第二次治疗效果仍然不好,建议不要进行第三次注射治疗。

最好选择开腹悬吊固定手术治疗。

(四)直肠脱垂急症的处理直肠脱出因不能及时复位而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绞窄,形成直肠脱垂急症。

可用纱条包裹手指,脱出物表面涂以四黄膏等润滑剂,压迫脱出物顶端,持续用力使脱出物复位,必要时可在局麻下操作。

复位后以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固定。

口服或静注抗生素以防感染,并予熏洗或外敷治疗。

熏洗法: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常用苦参汤加明矾、五倍子、石榴皮煎水熏洗,每天2次。

外敷法:以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五)护理调摄1.术前一日肛门口周围15~20cm进行备皮,备皮后嘱病人用温皂水清洗备皮区域。

2.术前晚与术晨各用温皂水1000m1灌肠一次。

术晨测T、P。

3.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天,并控制大便72小时。

术后可选用智能肛周熏洗仪。

4.如术后肛门部胀痛或坠胀,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治疗。

5.术后2—3天有时有低热,如不超过38。

c,局部无感染者为吸收热,可不予特殊处理。

6.嘱病人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术后24小时内可进半流食或少渣饮食。

7.第一次排大便前,可用温皂水灌肠,以软化大便,并避免排便时过份用力。

8.预防术后并发症,遵医嘱术后常规输入抗菌药物三天,年老体弱者可使用一周。

9.提肛运动:肛门内收上提运动,每次肛门放松、收缩运动20-3 0下,每日2次。

(六)预防治疗直肠脱垂经过直肠内外注射中药治疗后,预防复发很重要,要根据病人整体状况运用中医治疗未病原则,及时调理治疗中气下陷、津枯肠燥、湿热下注等证候。

一般术后三天开始辨证口服中药。

1.中气下陷证治法:益气养血升提固脱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枳壳、柴胡、白芍、炙甘草、升麻。

2.津枯肠燥证治法: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