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我国儿童2型糖尿病诊疗现状及临床研究策略(最全版)
GLP-1RA治疗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研究进展

GLP-1RA治疗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研究进展叶芳杏;伍黎芳;黎涛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1)4
【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T2DM)及肥胖发病率逐年升高。
然而,目前国内批准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T2DM及肥胖的药物有限,且失败率较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对儿童和青少年
T2DM及肥胖患者降糖和减重是有效且短期应用安全性较好,但处于生长发育期的
儿童和青少年对GLP-1RA的反应和耐受程度不同于成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高,故需要重视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进一步开展更加系统的研究
及长期随访评估。
【总页数】7页(P629-635)
【作者】叶芳杏;伍黎芳;黎涛
【作者单位】梧州市工人医院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2;R587.1
【相关文献】
1.我国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研究进展
2.第65届美国糖尿病年会纪要——青少年及儿童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3.我国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饮食治
疗的研究进展4.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痛苦研究进展5.GLP-1RA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一、指南编写的背景及特点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的流行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6年统计,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并每年新增700万。
为提醒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大会于2006年12月通过决议,将每年11月14日的IDF国际糖尿病日确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United Nation Day),而作为单一疾病通过的联合国决议仅有糖尿病和艾滋病两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IDF估算2007年我国患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患者绝对数量巨大,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
1980年以后全国性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至少增长了4倍,并仍在快速增长。
最新资料显示北京等大城市和城镇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0%左右。
因此,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已成为我国糖尿病学界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各国际组织以循证医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为依据,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例如2005年IDF《2型糖尿病指南》,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ADA–EASD)《高血糖管理共识》,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SC–EASD)《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2007年IDF《2型糖尿病预防共识》以及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等。
这些指南达成了提倡综合管理、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等共识。
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例如正常空腹血糖值的界定、血糖控制的目标值、降糖药物的选择应用等。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最新糖尿病研究结果,以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为基本模板,并且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防治现状、卫生资源和经济基础等。
糖尿病儿童管理PPT课件

目录
儿童糖尿病的现状 儿童糖尿病的种类 儿童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糖尿病的管理 门诊随访及预防
儿童糖尿病流行状况
目前全球有2.5亿糖尿病,预计20年内增加到 3.8亿
年龄<14岁,1型DM达44万 青少年2型DM呈现高发趋势
儿童糖尿病
主要以1型糖尿病为主 近年来,2型糖尿病不断增多
改变生活方式
饮食结构 摄入量 运动消耗
胰岛素治疗手段不断提高
人工胰腺 外置胰岛素泵
胰岛素笔 胰岛素注射器注射
儿童糖尿病教育的策略
形式多样化 时间灵活化 内容实用化 教育团队化
门诊随访及预防
至少每2-3个月到糖尿病专业门诊复查
每次携带病情记录本,以供医生参考 定期随访均应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尿常规、
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伤残和死亡率
展望
让所有儿童糖尿病都能得到照顾和教育 让所有糖尿病儿童都拥有胰岛素 让所有糖尿病儿童都拥有血尿自我监测的仪器 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全世界范围发展和鼓励对儿童糖尿病的研究
• 足部溃烂
• 心绞痛
• 心肌梗塞
• 冠心病
危 险
• 蛋白尿 • 可凹陷性水肿 • 视网膜病变
• 需要手术治疗 • 失明 • 截肢 • 肾透析
性
• 微量蛋白尿
• 牙周组织病变 • 肾移植 • 性能力低下
• 轻微的眼底病变 • 胃轻瘫
• 轻微的神经病变 • 抑郁
良好血糖控制
控制血糖不佳
糖尿病的预防
对已诊断糖尿病患者合理医疗,全面达标 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合
儿童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策略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策略
概述
本文提出了2024年中国二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旨在减少二型糖尿病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标
1. 降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2. 提高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3. 加强二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4. 优化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策略一:公众教育
1. 加强对公众的二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认知水平。
2. 促进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生活方式,减少肥胖和不良生活惯。
策略二:早期筛查和诊断
1. 推广二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提高发现率。
2. 建立完善的二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流程。
策略三:患者管理
1. 加强对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提供定期随访和监测服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策略四:治疗方案优化
1. 推广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精准治疗。
2. 加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
结论
通过实施以上策略,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策略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2021年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1版 6月
• 糖原累积病Ⅱ型是目前所知唯一属于溶酶体贮积症的糖 原累积病。糖原累积病Ⅱ型患儿发病年龄不同,症状复 杂,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为了规范儿童 糖原累积病Ⅱ型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3版专家共识的 基础上,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 的最新诊治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 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治专家共 识。
1
GAA酶活性的测定对糖原累积病Ⅱ型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可检测静脉血、干血纸片、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的GAA酶活性。常用方法包括荧光分析法和比 色法。GAA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有确诊意义。串联质谱法与比色法或荧光分析法比较,测定GAA酶活性可较好区分GAA假性缺陷等位基因携带者、糖原累积病 Ⅱ型基因变异携带者与典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且能够对不同疾病的多个产物同时进行测定,目前主要用于NBS。
儿童LOPD
1岁后起病,主要累及躯干肌、四肢近端肌群及呼吸肌,心脏一般不受累。首发症状主要为疲劳、无力,少数以突发 呼吸衰竭起病。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的大运动发育迟缓和肢带型分布的近端肢体肌无力为主,下肢较上肢受累明显, 跑步、仰卧起坐、上下楼梯、蹲起困难,行走无力。也可表现为选择性膈肌、肋间肌或腹肌受累,出现咳嗽无力、 呼吸困难、夜间睡眠呼吸障碍、晨起后头痛和思睡等。躯干肌受累常导致腰背痛、脊柱侧弯、脊柱强直。一些患儿 除出现典型肌群受累外,还可出现多种非典型肌无力,如上睑下垂、面瘫、眼肌麻痹、面肩胛肱骨和肩胛腓骨肌群 或椎旁肌萎缩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等,但腹泻和便秘较为少见。青少年脑血管受累病例报道 罕见。
• 糖原累积病Ⅱ型(OMIM:232300)亦称糖原贮积病Ⅱ型或酸性α-葡糖 苷酶缺乏症,1932年由荷兰病理学家Joannes Cassianus Pompe首次报 道,也称为庞贝病,该病是首个被发现的溶酶体贮积症。本病是由于位于 17q25.3的编码酸性α-葡糖苷酶(acid alpha-glucosidase,GAA)的基 因——GAA基因(OMIM:606800)变异,导致溶酶体内GAA酶活性缺 乏或显著降低,糖原不能被降解而贮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细胞的 溶酶体内,导致溶酶体肿胀、细胞破坏及脏器功能损伤,并引起一系列临 床表现。糖原累积病Ⅱ型的发病率存在种族及地区差异。荷兰的一项研究 中,糖原累积病Ⅱ型的估计发病率为1/40 000活产新生儿,而奥地利新生 儿筛查(newborn screening,NBS)研究糖原累积病Ⅱ型发病率高达 1/8 684。中国台湾地区的NBS研究中,婴儿型糖原累积病Ⅱ型发病率为 1/57 000。中国大陆地区尚无糖原累积病Ⅱ型的发病数据。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前言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上升。
据2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道,全球糖尿病总数及经济支出逐年攀升,发展中国家尤甚,而中国上升速度则位居全球第一。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既不同于成人2型糖尿病,也不同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有其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快速衰竭,快速出现并发症并发展迅速。
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日益增多,临床表现的重叠,区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诊疗经验及统计数据各有不同,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管理面临众多挑战。
【2型糖尿病定义和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往往合并其他代谢异常,由于后期β细胞功能衰竭,最终也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除了高血糖外,还可表现出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脂肪肝等。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随着疾病状态和病程的不同差异较大,可以是糖负荷高峰延迟,也可以是处于完全的低分泌状态。
有症状的成年患者在诊断时胰岛素分泌量已经缩减50%左右,而青少年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丧失可能更为迅速。
2型糖尿病的诊断分2步。
首先确定是否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再分型。
第一步: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基于症状和血浆葡萄糖检测。
目前我们仍然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共同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该标准以下4条中的1 条即可诊断糖尿病。
(1)空腹血糖≥7.0mmol/L,(2)糖耐量试验(用1.75g/kg 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最大不超过75g)2h血糖≥11.1 mmol/L,(3)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 mmol/L,(4)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第二步:糖尿病分型。
儿童糖尿病中1型糖尿病占89.6%,2型糖尿病仅占7.4%,因此,儿童在糖尿病分型时,首先考虑为1型糖尿病,有如下线索者提示为2型糖尿病:明确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发病年龄较大、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存在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等。
儿童糖尿病的诊疗指南ppt课件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 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近年来在儿 童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多与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发病率
全球范围内,儿童糖尿病的发病 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发达国家
更为明显。
社会救助
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宣传并帮助他们申请社会救助,减轻经济负担, 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公益活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举办儿童糖尿病相关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儿 童糖尿病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为患者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新技术趋势
智能化诊疗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儿童糖尿病的个性化、精准 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食、运动、用药等方面,以及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等社交场合的困扰。
03
家长互助支持
组织家长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之间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共同为孩子
的健康成长努力。
社会资源与支持团体的利用
医疗资源
介绍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利用的医疗资源,包括专科医院、专家门 诊、社区医疗中心等,以便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胰岛素治疗时机
对于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 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
需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种类选择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 和长效胰岛素,根据患儿病情和
年龄选择合适类型。
胰岛素给药方式
常用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应轮换 以避免脂肪萎缩和硬结,也可采 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输注。
其他治疗方法与手段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饮食、运 动习惯)、免疫因素等都与儿童糖 尿病的发病有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3
总结
总结
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国内外指南的公布,CDS专家 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更新2型糖尿病指南,结合现有循证医 学证据和专家观点,来阐明我们自己的立场。相信新指南 的发布,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糖尿病的预防、诊疗、管理 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谢谢收听
要点九:CKD
数字为建议每年复查的次数;背景颜色代表了CKD进展的风险:绿色为低风险,黄色为中风险,橙色为高风 险,红色为极高风险。根据eGFR情况,CKD分期仍采用1~5期,其中3期分成3a、3b期,对此没有什么变化
要点九:CK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他更新要点
✤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部分,添加每日能量供给表格; ✤ 糖尿病相关技术部分,新添注射技术和胰岛素泵;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章节部分加入人工智能(AI)在DR筛查 和分级诊断的作用,AI筛查系统有望成为DR筛查、诊断以及随诊的重 要辅助工具。
4 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
SGLT2抑制剂。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 用SGLT2抑制剂,可考虑选用GLP-1受体激动剂。(A )
要点五:糖尿病治疗路径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一线治疗后
若HbA1c不达标
若合并ASCVD或有高危因素、心衰、CKD
超重和肥胖的成人2型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 标为减轻体重的 5%~10%。(A)
超重超和重肥和胖肥的胖成的人成2人 型糖2体型尿重糖病管尿患理病者方患的式者体包的重括 管理生方活式方包式括干生预活、方药
式干物预、、手药术物等、综手合术手 等综段合。手(段A)。(A)
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
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研究报告

儿童糖尿病研究报告执行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儿童糖尿病的全面概述,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
本研究还探讨了儿童糖尿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重要性。
1. 流行病学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和2型糖尿病(T2D)。
T1D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儿童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
T2D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它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有关。
2. 病理生理学T1D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有关,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T2D则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这两种类型都可能导致高血糖,从而引发糖尿病的并发症。
3. 诊断儿童糖尿病的诊断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的升高和症状的出现。
在疑似病例中,医生会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或血糖测试来确认诊断。
此外,胰岛素抗体检测和基因检测也可能用于辅助诊断T1D。
4. 治疗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定期监测。
胰岛素治疗是T1D儿童的主要治疗方法,而T2D儿童可能需要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
饮食管理、运动和血糖监测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影响和预后儿童糖尿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显著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它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代谢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
然而,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过上健康的生活。
6. 未来研究方向儿童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包括糖尿病的遗传学和环境因素、新型胰岛素治疗方法的开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儿童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结论---请注意,以上报告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应基于详细的研究和数据。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或数据,请提供相关的研究材料和数据来源。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一、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T2DM的患病率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T2DM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许多T2DM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增加了医疗负担和社会成本。
了解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这种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携带的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使个体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更为敏感。
环境因素则包括饮食、运动、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渴、饥饿感、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所引起的。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包括饮食指导原则、营养素摄入建议以及饮食干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体重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糖尿病饮食护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胰岛素抵抗伴随或不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症的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葡萄糖毒性。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β细胞功能障碍则是指胰腺中的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求。
葡萄糖毒性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对β细胞的直接损害,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以及许多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的饮食指导。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T2DM患者的饮食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与进展 最新版

25-64
2.28 城市4.5 农村1.8 9.7
2.12 IFG 2.7 1.6 15.5#
10万
4.6万
≥18
≥20
注:*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和)餐后2h≥200mg/dl或(和)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 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g)。#糖尿病前期, 包括IFG、IGT、IFG/IGT 3
0
0 ±
米格列醇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0
0 0
0
3+ 3+
0
2+ 2+
3+
0 0
0
0 0
0
0* 0*
0=无, ±=非常少见,1+=少 见,2+=偶尔,3+=中度,4+=显著,↓=下降,?=未知 Levetan C. Curr Med Res Opin. 2007 ;23(4):945-52. *推荐肝功能监测 GI:胃肠道
中国2型糖尿病及IGT患病率显著上升
12 10 8
患病率 (%)
12 10 8 6
4.8 2.5 9.7
9.7
11.0
8.2
1980 1994
6 4 2 0
4.7
1996 1996 2007-2008 2007-2008
4 2 0
3.2
3.2
3.2
0.67
DM
0.8 1
IGT
2
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
平mmol/L*
≥11.1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研究

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研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总人数超过2亿,而且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未被诊断。
同时,糖尿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一些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糖尿病患者的身影。
糖尿病的并发症及其危害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另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疾病,这些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也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负担的增加。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减轻社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方面,预防重于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针对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社会经济负担糖尿病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根据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是普通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除此之外,糖尿病还会导致生产力下降、劳动力丧失、残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因此,为了减轻社会经济负担,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支持糖尿病患者,包括提供医疗保险、康复服务、心理咨询等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减轻社会经济负担,需要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支持糖尿病患者。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病学、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也日益严重,对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健康教育在其防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探讨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以及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影响。
在总结了研究的启示、未来研究方向和回顾了全文内容。
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预防控制、影响、发展趋势、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据统计,全球约有4.61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最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的防控工作中,健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足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改进实践。
开展对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具有积极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为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梳理,回顾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的历程,分析研究现状和不足,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为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策略,从而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
地区差异
02
不同国家和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显著
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年龄与性别分布
03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多在10-19岁之间,男性发病率略
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遗 传倾向。
环境因素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 流行病学研究
2024-01-16
目录
• 引言 •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概述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流行现状
目录
•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揭示流行趋势
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流行 病学研究,揭示该疾病的发病率 、患病率、死亡率等流行趋势, 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二级预防策略
要点一
血糖控制与管理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进行血糖控制和管理,包括 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以防止病情恶化。
要点二
并发症预防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以减轻疾病负担。
三级预防策略
心理支持与辅导
为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和困扰。
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与儿童青 少年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因素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可 增加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 下降。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发生并发症时 才被诊断。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据绝大多数。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实用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T2DM诊疗方案。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 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明确,如胰腺炎、药物诱导的糖尿病等。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暂时性糖尿病。
2.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2.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的诊断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有高血糖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2 评估内容糖尿病评估应包括:- 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
-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皮肤检查等。
- 实验室检查:血糖、HbA1c、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等。
- 并发症评估:眼、肾、神经、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检查。
3. 糖尿病治疗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包括:- 饮食管理: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体重管理: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
3.2 药物治疗T2DM药物治疗包括:-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
- 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 胰岛素:起始治疗、联合治疗、强化治疗。
- 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皮下注射。
- SGLT2抑制剂:降低血糖、减轻体重。
3.3 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包括:- 眼底病变:激光治疗、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重视我国儿童2型糖尿病诊疗现状及临床研究策略(最全版)
摘要
随着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以及人群对糖尿病症状辨识力的加强,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发现儿童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逐渐增加。
T2DM的治疗是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差异大,变异大,尤其是饮食治疗方面,进行经验性总结较难,从而限制了儿童T2DM 的研究推进。
因此需要实施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出统一的治疗方案,不断推进和改善,建立适用于我国的T2DM诊疗指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肥胖问题的日益重视,对肥胖儿童出现糖尿病症状的辨识力有所提高,但儿童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过去20年里未降反升[1,2,3,4,5,6,7]。
针对儿童T2DM,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其发病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筛查,而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胰岛素疗效分析等研究普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国外儿童T2DM规范治疗的研究较多,国内却较少,尤其缺乏营养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如何降低儿童T2DM发病率,如何规范治疗、改善患儿预后及生存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儿童T2DM的发病率
多个国家的研究均发现儿童T2DM发病率在明显上升,甚至影响了儿童糖尿病分类的构成比。
美国儿童T2DM发病率从2001年的0.34/1 000上升至2009年的0.46/1 000,增加了30.4%,而同期的1型糖尿病(T1DM)发病率也增加了21.1%[1]。
泰国南部儿童T2DM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10%~15%上升至2014年的35%~40%[2]。
韩国儿童
T2DM 2006至2010年较2001至2005年上升了1.97倍,上升速度明显快于T1DM[3]。
近5年的文献显示仅2014年丹麦儿童T2DM发病率没有上升[8]。
我国儿童T2DM发病率的报道大多采用非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如我国一项来自14个中心、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发现,儿童T2DM发病率从1995年的4.1/10万上升至2010年的10.0/10万[4],这种调查方式得到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我国其他人群调查。
浙江地区2007至2013年选择有代表性的30个地区进行新诊断T2DM患儿登记调查,结果发现2015年的发病率较2007年增高5倍[5],但这项研究没有显示诊断标准的一致性质控。
以上所列的儿童T2DM发病率虽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情况,但仍提示我国T2DM儿童发病率上升。
二、儿童T2DM的定义和诊断
与儿童T1DM不同,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诊断T2DM前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升高,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逐渐不能满足过量需求时就会引发T2DM。
出现糖尿病症状的儿童胰岛素耗竭达到85%[9],且儿童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的速度更快,更早出现糖尿病并发症[10]。
T2DM患儿可以仅有肥胖,或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或尿糖,重者可出现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
T2DM诊断首先要确诊糖尿病,再进行分型。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7年版的诊断标准[11]:(1)空腹血糖(FPG)≥7.0 mmol/L (126 mg/dl);(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3)有糖尿病经典的"三多一少"症状或高血糖危象,且随机血糖≥11.1 mmol/L(mg/dl);(4)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48 mmol/mol)。
儿童T2DM除了达到以上诊断标准,必要条件为年龄达10岁以上且合并有超重或肥胖。
当没有高血糖的临床表现时,单纯有四条标准中的一条不能直接诊断糖尿病,必须在另外一天再进行监测,若仍有异常方可诊断。
但实际上更为严重的情况是,10岁以下患儿也存在T2DM。
显然,制定我国低龄儿童T2DM的诊断标准迫在眉睫。
2017年版ADA指南根据有限的数据支持使用HbA1c作为诊断标准。
但是无论在儿童还是成人中,根据HbA1c诊断的人群与根据空腹血
糖及餐后血糖诊断的人群不完全一致[12]。
在临床中单纯HbA1c升高,诊断糖尿病应慎重,需要长期随访,当明确符合其他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方可诊断。
但是随着肥胖的流行,鉴别T1DM、T2DM及单基因糖尿病也越来越困难,因为T1DM及单基因糖尿病患儿也常常合并超重及肥胖[13],T2DM儿童也可以出现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14]。
文献报道T2DM儿童起病时约6%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15],而我们在临床看到的远远大于此比例。
单基因糖尿病也可与T1DM和T2DM混淆,约5%诊断T2DM的患儿会检测到与单基因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16]。
虽然有研究者进行更多的抗体检测及基因检测协诊分型,但依然需要临床随访,建议在1年和(或)5年后重新评估来确定。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分型鉴别见表1。
三、儿童T2DM的治疗
国内外对于儿童T2DM都没有公认或有效的统一治疗方法[18],主要是因为T2DM的治疗是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差异
大,变异大,进行经验性总结较难,从而限制了儿童T2DM的研究推进。
因此需要实施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出统一的治疗方案,不断推进和改善。
对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而言,健康饮食、运动均为治疗的基础。
饮食管理(即医学营养治疗)是最重要的部分,医学营养治疗指在必须保证营养素的前提下严格限制热卡。
良好的医学营养治疗可以使T2DM患者HbA1c下降0.5%~2.0%[19]。
对医学营养治疗的依从性差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食物计算方法包括食物交换份法及碳水化合物计数法。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和(或)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较低的食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HbA1c、血脂及体质指数[20]。
此外,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介导胰岛素抵抗发生[21],益生菌治疗糖尿病成为热点研究。
成人T2DM患者应用益生菌治疗6周后,空腹血糖和HbA1c有所下降[22],而在儿童尚缺乏相应的研究。
目前我国各糖尿病医疗中心在营养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上差异甚大,缺乏儿童营养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要更多临床实践和研究以合理规范并推行适应我国T2DM儿童及青少年饮食生活习惯的营养治疗。
在营养治疗的同时,患儿必须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改善健康状态[23]。
目前大
部分关于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童肥胖及糖尿病前期,尚无针对儿童T2DM的研究。
药物治疗是饮食和运动基础之上的晋级治疗。
与成人不同的是,治疗儿童T2DM目前被认可的药物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10](图1是北京儿童医院T2DM药物治疗方案)。
需要研发儿童可用的降糖药,或将成人用药扩展到儿童来进行药物试验。
到目前为止,胰高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激肽酶Ⅳ(DPP-4)受体拮抗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正在儿童T2DM患者中进行研究,但尚未正式获批。
注:HbA1c:糖化血红蛋白;T2DM:2型糖尿病;DKA: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
图1 北京儿童医院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选择
有文献报道严重肥胖合并T2DM的患儿使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同成人一样的效果,至少在术后3年内体重减轻、糖尿病缓解、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得以改善,但是却有相应的术后并发症[24]。
四、儿童T2DM的心理问题
与T1DM患儿常于学龄前期起病不同,T2DM儿童在诊断时往往处于青春期,因孩子大部分时间在校园,父母所能掌控的时间有限,不能给予有效的管理及帮助。
据文献报道,T2DM儿童有患抑郁症的高风险[25],严重影响患儿对糖尿病管理的依从性。
故而建议T2DM患儿在诊断时要进行心理鉴定,并定期评估,尤其要重点关注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甚而频繁发出入急救室的患儿。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患儿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或DKA,这些患儿往往存在家庭或个人心理问题,及时的心理医师介入有助于改善预后。
五、儿童T2DM的并发症
与T1DM不同,T2DM儿童在诊断时即可存在糖尿病并发症[26]。
因此,在诊断时就要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例如检测血压、血脂、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眼科检查等。
美国的研究发现在诊断后5年内开始出现肾脏及神经病变,10年后开始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失明、截肢或需要透析[27]。
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与T1DM一样。
此外,尚需注意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六、儿童T2DM的筛查
虽然儿童T2DM发病率越来越高,但仍属于低发疾病,使用人口普查可能浪费资源,故需使用机会筛查或目的性筛查。
ADA提出的筛查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
北京地区2003年严格按照人群调查方法制定了T2DM 的筛查方案[6],推荐在≥8岁的儿童(对其中超重/肥胖并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中进行T2DM筛查,并建议先用空腹手指末梢血糖筛查,对血糖≥5.6 mmol/L者再行OGTT检查,但是完成筛查比例仅为59.26%。
由于我国汉族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发民族,建议在儿童体重不能有效控制时每3年行一次糖尿病筛查。
综上所述,随着儿童肥胖和T2DM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应重视我国儿童糖尿病诊疗规范研究,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规范诊治才能建立更加优良的诊疗指南,从而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或延缓T2DM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长期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