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提升宝宝专注力的10大方法
提升宝宝专注力的10大方法1. 不要替孩子贴标签即便你家孩子的专注力不强,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准备用餐了,他才姗姗来迟,那也不要对孩子说出负面的话语来。
对他们来说,这就等于贴了一张负面标签在自己身上,那样只会让孩子否定自我,而且也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2. 观察孩子平日表现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平常的行为表现,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如果孩子属于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当然适合以静态的方式去引导,例如带孩子听一些音乐、让孩子玩拼图等。
如果孩子的身体一定要动来动去才能学习,那就不如配合孩子。
例如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随口问他一些与课业相关的问题,让他在运动身体的同时也能动动脑子。
另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动,如果家长不方便一边玩一边和孩子说话,也可以采用先满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动量、再让孩子专心从事静态活动的方法。
3. 帮孩子创造成就感成功的喜悦感可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当孩子顺利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可以奖励一个小红花。
比如集满了10朵小红花之后,就可以给孩子买一本他喜欢的书或是玩具,让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要将结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还没有达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积极的表现,家长也同样可以赞美孩子。
当亲朋好友打电话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电话中向他人赞美孩子的努力表现,比如:“小凯一直在努力学习做手工呢,虽然一开始做得还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终没有放弃呢,你们真应该来看看!”5. 找出让孩子专心的办法这里的“办法”针对的是感官。
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视觉刺激的东西吸引,有些则是触觉,也有可能是听觉。
在了解到哪一种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后,家长就能够因势利导,轻松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6. 将工作合理分割孩子的稳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决需要长时间专心才能够做好的事,当然很难收到效果。
这时不妨先仔细观察一下,看孩子专注的时间能够持续多久,然后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
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
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撕下消极标签心理教育心得引言消极标签是指我们在面对自己或者他人时,用消极、负面的词语或者形容词来描述或者定义自己或者他人。
这些消极标签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发展,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当中。
因此,了解消极标签的形成原因,并学会撕下这些标签,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消极标签的形成消极标签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压力等。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经常以负面评价来指责孩子,比如“你太笨了”、“你做不好”,那么孩子容易形成消极标签,觉得自己确实是个“笨蛋”或者“失败者”。
在教育背景方面,学校的评价体系也会给学生贴上各种标签,比如优等生、差生、社交不良等。
这些标签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此外,社会压力也是造成消极标签形成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往往很高,特别是在工作、学业上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自卑和焦虑,形成消极标签。
第二部分:消极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消极标签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消极标签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当我们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能或者不值得被爱时,我们会更加消极、消沉,对于事情的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式也比较有限。
其次,消极标签容易导致自我怀疑和自卑。
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时,我们会缺乏自信,难以面对挑战和困难,进一步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取得成功。
此外,消极标签还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我们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如何撕下消极标签撕下消极标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逐渐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消极标签的存在,并承认我们受到了这些标签的影响。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开始走上撕下标签的道路。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标签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人或物品的既定标签对其评价、行为、态度等产生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标签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并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应该认识到标签效应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益。
标签效应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评价:标签经常是贬义的,会给被评价者增加负担和期望,使其缺乏自信和勇气。
这样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导致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等。
二、影响学习: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从而在他们的考试表现中得到体现。
如果孩子们被认为是智力不足的,他们不太可能尝试超越这种想法,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跳出固有的既定观念,不给孩子们负面标签。
三、影响社交:标签能够形成成见,如果孩子被贴上了一种标签,他的行为和态度往往会受到关注和评价。
孩子们会努力维持这种标签,逐渐获得认可,但会因此远离社会多样性、接触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导致社交能力降低。
为了克服标签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倡导重视多元发展:提倡教育多角度,不要局限于学习的成绩,还要注重孩子们的性格培养、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让孩子们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提醒孩子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二、鼓励表现多样性: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评价。
鼓励孩子们不断努力前进,也就是要为孩子们创造表现多样性的环境,促进孩子们自发地尝试新的情况。
三、创造友善的环境: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要创造一个不带有任何成见和歧视的环境。
家长和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孩子们的发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使孩子们能够在友好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成长。
四、积极正面地影响孩子:家长和教师给孩子们正面和肯定的标签感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信心,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同时也能降低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不必要困难。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1、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可能会促使他今后更多地说谎。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大法宝,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时常换位思考。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拿你作为父母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为什么会去撒这个谎?我是想通过撒谎保护自己吗?还是想得到什么吗?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撒谎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唯一方法。
3、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制定更实际的规则。
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给孩子补救的机会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给孩子提供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
这样,既可以让小孩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小孩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孩子撒谎的后果:1、内心不安经常撒谎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时刻牢记着自己曾撒过的谎,时刻去圆谎。
所以这样的人的内心一定都是不安的,往往过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谎言圆不住上另一个谎言,露出破绽。
长此以往,性格都会受到影响。
2、失去他人的信任“人无信而不立,”都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相处的桥梁。
相信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成天满嘴谎言的人打交道吧?经常撒谎的人,十句话里面可能有九句话都是假的,早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和这样的人相处,桥梁都塌了,还有什么沟通可言?只会让人避而远之。
3、习惯性撒谎习惯成自然!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已撒谎,而是你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谎言就脱口而出!撒谎成性的人,有时候说的谎连自己都相信了。
这些陈词滥调就不要跟孩子说了吧,多说无益!
这些陈词滥调就不要跟孩子说了吧,多说无益!可能都不会有人在意这些吵闹和不停歇的亲子陪伴让一个妈妈的头有多疼,但是这也不是任何一个妈妈敷衍孩子/用语言去伤害孩子的理由,因为天下的妈妈都一样,大家都在为孩子的事情操心。
如果父母不小心说了一些伤害孩子内心的话,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行动才能弥补我们的过错,我们说错的那些话会让孩子感到伤心、害怕、愤怒、困惑。
有哪些话尽量不要说呢?我们花了半天的时间来讨论哪些话会让孩子更反感,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父母常用的句子和短语,相信你们也一定能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1.能不能安静一会,让我清静一会行不行。
被生活压榨被孩子“折磨”到疯狂的父母都希望有一些自由的时间,可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会很严肃的命令:“给我出去,我要安静一会。
”甚至有时候会在这样的命令中增加一个“滚”。
孩子听到父母这样严肃的说会害怕和伤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要让孩子养成理解父母为自己花时间的习惯,比如:“妈妈需要花20分钟的时间完成工作,这段时间需要你自己读一会书/看一会电视。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会理解爸爸妈妈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工作的时间,不是24小时都要陪着他们一起折腾。
就像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他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一样。
2.没见过你这样的孩子,你是……。
这话也是很多父母信手拈来的,常见的句式就是开头提到的“没见过你这样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害羞/胆小/不努力/愚蠢/不听话”。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句子之后,孩子立刻就会得出这样的评价“我的爸爸妈妈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孩子很快就会把这种负面的标签变成预演的现实,负面的标签也很容易就破坏孩子的自信(他们会一遍一遍的思考爸爸妈妈说的话,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那样的孩子)。
我们相信很多读到这篇文章的父母都深切的记住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小时候说过的让你们难过的那些负面的标签,不管是什么你们依然记住,就是这样的伤害依然存续。
是否希望你们的孩子也如此呢?减少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当孩子某些行为不积极时,和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在没想到解决方案之前,千万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一贴毁终身。
【智力开发】“负面标签”的弊端父母须警惕
【智力开发】“负面标签”的弊端父母须警惕生活中,常听见有的父母在闲谈时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脑子笨,反应慢,不是学习那块料诸如此类的话。
父母大都出于无心,殊不知,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孩子身上贴上了各种思维定势的负面标签。
虽然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众,但当孩子没做到家长预期的成绩时,就会恨铁不成钢地顺嘴说出打击孩子的话,比如我家孩子就是内向、害羞,不爱说话。
脾气特别坏,不听话。
也许本意只是想用激将法让他们做得更好,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家长经常用负标签限定孩子,就会很容易使他们朝着负面发展。
比如说学园里有个叫做米米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米米妈妈就当着孩子的直面乐园老师说道:我家孩子动手能力特别高,在家教她直观的折纸、画画都研习不好!听见家长对孩子展开负面评价,老师立刻Voiteur米米。
当米米不会折纸的时候,您有没有用过打压她的词语或失落的语气?米米妈不好意思地表示说过孩子笨、不灵巧、比其他孩子差,还经常对她失望地叹气。
了解情况后,乐园老师劝诫米米妈不要用消极的语言打击孩子,平时交谈以夸奖为主,在睡觉前给她讲些励志的小故事,不时对她进行赞美。
在乐园中老师也对米米进行针对性引导,经常将她在乐园里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创意作品贴在展览墙上,并引导其他小朋友对她的作品进行赞赏,现在米米和初变得自信了,和来时胆小不自信的米米完全不一样了。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期盼效应说明,人的情感和观念可以相同程度地受周围人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就是他们最亲密无间、最信任的人,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自信心、人格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我习惯把孩子比作一面镜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全然能够从孩子这面镜子上充分反映出。
经常以赞美、引导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必定积极向上、悲观开朗,因为他们从最为在意的父母那里找出了自尊心、自信心,并且这种积极态度可以随着父母的确实逐渐增进,父母经常为孩子张贴上宝宝很酷真精明爸爸妈。
指南目标幼儿的角色意识
指南目标幼儿的角色意识
孩子从小就开始形成角色意识,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角色意识呢?以下几点供参考: 1. 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
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是学生,要好好学习知识”“你在家里的角色是儿子/女儿”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2.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角色。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责任,学会尊重他人的角色。
3. 以身作则,传递正面的角色典型。
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好父母、老师等正面角色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 引导孩子学会角色转换。
适时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轮流做“老师”、“学生”等,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
5.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消防员、医生等角色,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6. 避免给孩子负面的角色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调皮”“笨”等负面标签,这会影响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7. 加强对孩子角色偏差的引导。
如果孩子的某些角色意识出现偏差,应及时引导和纠正。
适度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父母和教育者要用耐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贬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父母贬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影响在孩子的成长中,总会犯很多次的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给予孩子鼓励和解决办法,不要总贬低孩子降低他的自信心。
特别是当着外人面前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太过贬损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贬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影响1、孩子会没有自信心。
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看父母的眼色做事,这就会造成孩子在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同时也没有自信心,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不对。
2、孩子会变得孤僻。
在每次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在性格上慢慢变的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在学校时,孩子们都是集体生活,如果孩子变得不爱说话,就会没有同伴和他一起交流玩耍,他就会感到越来越孤独,以后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3、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桥梁,如果父母经常贬低孩子,孩子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就不会参加以后的活动。
因此孩子就会缺少和他同龄的沟通,如果孩子在日后遇到困难,就不会有人帮助他。
4、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当孩子被贴上标签之后,就会陷入一种“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不但将家长的话当真,还会逐步深化这个标签,内心起了变化,行为也就随之改变。
慢慢地,性格也就会逐渐往标签上靠了,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5、孩子会形成悲观的价值观。
若孩子长时间地处于负面标签的暗示下,则会接收到不好的信息,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制造麻烦,对别人不利的孩子,在其看待事情时,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这样的心理,逐渐地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6、孩子会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
当孩子被贴上不符合其真实性格的标签时,内心总是不舒服的,由此会产生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遇到事情会想,反正就那样了,做了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总是说不好。
孩子会产生做事情的心理惰性,减少了培养其毅力的场景。
贬低孩子的父母都是报以什么样的心态1、想要孩子成才。
每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变的更加优秀,他们就会用贬低孩子的这种方法,让孩子向其他同龄人看齐。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
如何撕掉孩子的负面标签的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像被人敲了一下脑袋,瞬间开窍了。
以前啊,我看那些给孩子乱贴标签的事儿,就觉得不太对劲儿,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文章一读,全明白了。
咱先说说这负面标签是咋回事儿吧。
就像文章里说的,好多家长或者大人,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调皮鬼”“胆小鬼”“笨蛋”之类的标签。
这标签一贴上啊,就跟那胶水似的,死死粘在孩子身上。
孩子心里可委屈了,他们还没怎么着呢,就被大人这么定义了。
比如说我邻居家那小孩,本来就是好奇心重,偶尔捣个小乱,结果他爸妈老是说他是“调皮捣蛋没个正形”的孩子。
那孩子听多了,好像真的就越来越调皮,其实他就是想引起爸妈注意,想让爸妈看到他那些调皮背后的机灵劲儿呢。
文章里提到,要撕掉这些负面标签,首先得改变咱们大人自己的想法。
这可不容易啊,就像要改掉一个老毛病一样难。
但是呢,为了孩子,咱得努力呀。
咱不能老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得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就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那些负面标签就像乌云,把星星的光都给遮住了。
咱们得把乌云赶走,让星星的光透出来。
比如说我家小侄子,数学成绩不太好,以前我姐老是说他“数学笨蛋”。
后来我跟我姐说,你看这孩子画画可好了,想象力超级丰富,这就是他的优点啊。
我姐慢慢改变了看法,不再只盯着数学成绩,还鼓励小侄子用画画的方式去理解数学,你猜怎么着?小侄子对数学的兴趣居然慢慢提高了呢。
而且啊,这文章还强调了鼓励的重要性。
鼓励就像是给孩子的小宇宙加油,让他们充满能量。
可不能小看这鼓励的话,一句“你真棒”“你做得太好了”,就像魔法咒语一样,能让孩子高兴半天。
但是呢,这鼓励也得真诚,不能瞎夸。
要是孩子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画,你非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孩子心里也明白你在敷衍他呢。
得具体地夸,比如说“你这画里的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这个小细节处理得很有创意”,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下次就会更努力啦。
读完这文章,我就觉得啊,咱们大人可不能再随便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了。
义方家长保护孩子自尊心观后感
义方家长保护孩子自尊心观后感在看了《义方家长保护孩子自尊心》视频后,感触颇深,视频中讲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非常在乎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如果孩子的自尊心从小受到伤害,就会变得胆小,不自信,甚至越来越自卑,不利于其他它心理健康发展。
看完了后,让我知道了:1.不当众斥责孩子。
例如:有人说:"要想毁掉孩子,摧毁他的自尊心就可以了。
”而其中的杀手锏就是当众斥责、贬低孩子,让他无地自容。
当众斥责孩子不仅容易让其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还会严重影响祖孙之间的关系。
当遇到案例中的这样情景,祖父母可以先询问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告诉她“没关系,赶紧把地面收拾一下”,并在客人走后提醒他“以后做事情的时候要小心一些,注意安全”,这样,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做错什么,内心还会产生一股暖流,下决心以后把事情做得更好。
2.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例如:在生活中,有些祖父母总会有意无意地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甚至给他贴上“笨蛋”、“窝囊废”、“讨人厌”等负面标签。
如果讽刺、挖苦超过了孩子可以承受的心理范围,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还会使它在潜移默化中变成标签所标定的人一一“笨蛋”、“窝囊废”、“讨人厌”。
这种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标签效应。
因此,作为祖父母,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不能给他贴上负面标签。
3.不进行贬低试比较。
例如:有的祖父母会不自觉的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希望自家孩子以别人为榜样,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从自省、自知不断进步。
然而,祖父母只能看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却忽略了比较带给孩子的伤害。
如果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尤其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势必会打击他的自信心,摧毁他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一蹶不振。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作为祖在公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多关注他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肯定、鼓励和支持。
另外,祖父母还应注意在公共场合给孩子留面子,适时地给他台阶下;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把握开玩笑的分寸,不要把孩子的隐私以玩笑的形式告诉他人;要把孩子的视为独立的个体,不要强迫她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让它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家长不能对孩子说哪些话?
家长不能对孩子说哪些话?1、习惯性敷衍孩子“走开,不要来烦我。
”、“快去学习。
”、“我很忙,你去做你自己的。
”……当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时,父母往往会忽视或者敷衍孩子。
而孩子非常在意爸妈的态度,最怕给他们添负担、成为累赘。
孩子的话语和情绪,得不到回应,伤害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最后发展成我们口中所说的“叛逆”。
2、说孩子笨、比较式批评“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是猪啊!”、“你看看那谁谁,又得了100分,你再看看你……”、“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当听到这些话时,每个孩子都会认为,“在父母眼里,我比别人要差很多”或者“我尝试任何东西可能都没有意义。
”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
3、常常把“我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而“我是为了你好”就属于刻意感动。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里,看似藏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但也会伤害孩子。
以爱之名,一味地去控制和干涉,孩子往往学不会独立思考、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也会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这种压抑的情绪,很容易有心理隐患。
4、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话“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事毛毛躁躁?”、“你怎么这么胆小呢?见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你总是这么马虎呢?”、“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家长一旦生气,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这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孩子。
5、恐吓孩子的话“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你再这样,马上就滚出去!”、“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再不听话,看我怎么跟你算账!”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
这样的话一旦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当真,降低了家长的威信。
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来就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
(完整word版)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32
从不和孩子商量问题
1.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2.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3.凡事都要学会与孩子商量
4.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与孩子商量
33
过分保护和监督孩子
1.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2.对待孩子态度要理智和冷静
3.把握孩子对亲子情感的需求值
4.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素质
34
随意否定孩子
1.不要给孩子乱贴负面标签
2.不要嘲笑孩子的缺点
11
奖惩孩子不当
1.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精神奖励生于物质奖励
2.奖励的目的要明确
3.奖励要及时
4.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5.犯错就要处罚
6.惩罚要及时
7.要教而罚
8.惩罚要言出必行
12
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1.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
2.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
3.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4.让孩子投入谈话之中
2.承认孩子存在差异
3.孩子成绩不好时给予宽容和鼓励
4
盲目增加孩子的作业和家教
1.要帮孩子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
2.多方征求意见再请家教
3.挑选适合孩子的家教
4.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信任孩子
5
每天为孩子检查作业
1.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
2.端正孩子的态度最重要
3.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4.鼓励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习惯
1.不要总说孩子笨,播下“笨”种,结出“傻”瓜
2.孩子个性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欣赏
9
过分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1.父母爱孩子要有理智
2.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3.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警惕“坏标签”对学生的危害
警惕“坏标签”对学生的危害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殷波贤新学期开学,我们班转来两个孪生兄弟,王昊和王明,刚来的时候,两个人怯生生地看着老师,没等我问,他们的妈妈便和我说:“我们这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也不好,老师你可要留心呀!”我分明看到了孪生兄弟俩迷惘的表情。
果然,这两个孩子的与他妈说的如出一辙,上课不会听讲,下课追逐打闹,不到一周的时间,许多同学都向我反映他俩的表现,甚至有些家长还找到我要给自己的孩子调位,不和他俩同桌,任课教师也屡次向我反映他俩很差的表现。
为此,我经常指责他俩,并严厉警告他如果再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让家长来。
同时,在班上,我旁敲侧击对全班同学说:“本来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但自从某两个不和谐的人来到我班之后,就乱了,这样的人,我们班是不欢迎的。
”并且,我采取许多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意见,把他俩按排成同桌。
可是,一切办法,都用尽了,可他俩仍我行我素,只好,我把他俩的家长叫来,可是他的家长除了大声呵斥和拳打脚踢之外,似乎也拿他没办法。
自从这两个孩子破罐了破摔了,同学们都不敢也不愿和他玩,同学们的歧视和教师的不赏识使他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简直成了班级的“害群之马”。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我陷入了沉思,我扪心自问:“我赏识过这俩个孩子吗?我是不是从刚开始就受他妈的影响,把他俩贴上了“差孩子”“坏孩子”的标签。
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差孩子”“坏孩子”“笨蛋”等符合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么这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是优点,我就是被他妈的话影响,给他俩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怎样才能改变他俩呢?我决定摒弃标签作用的影响,我开始发现他们的优点,通过发现,他们俩其实有很多优点。
一天早上,我发现王昊、王明两人在打扫卫生,两人打扫得非常认真,我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做些什么,早会时,我面对全班同学,大声地说:“今天早上的值日生有两个人打扫得非常认真,老师在旁边观察了很久,他俩的表现令老师很感动,老师很喜欢他。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
避免给小学生“贴标签”的教育策略探析作者:谢壁妆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4期【摘要】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给学生“贴标签”的情况随处可见。
“标签”包括负面标签与过度表扬,而无论哪种“标签”,总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家长给学生“贴标签”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度的探讨,以现实中的现象引入,剖析现象,再结合自身为师者与为人父母的双重角色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以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贴标签”现象;教育策略一、“贴标签”现象呈现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家长一见到笔者,总爱跟笔者探讨一些有关学生的教育问题,其中,共性的问题不乏以下几个——我家的孩子好懒,怎么办?我家孩子太贪玩了,怎么办?我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我家孩子学习总是不自觉,又好动,怎么办?……纵观这些问题,无一不透露着一个信息:这些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不自觉,等等。
当然,其中也不乏家长的谦虚之言,但更多的是出自广大家长真实的教育心声。
事实上,生活中像这样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家长的这些评价,仿佛真有某种魔力,总会“一语成谶”,被贴上“标签”的学生,真的慢慢长成了家长评价的“磨蹭、内向、胆小、懒”的模样。
然而,神奇的是,有的家长在面对学生的表现时,总是脱口而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个很完美的孩子”时,这些“正面标签”也没有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反而使很多学生因盲目自信于自己的天赋而认为自己无需努力,或是认定自己是个完美的人,造成学生过度在意外在的评价而导致承受力差、失去自我。
当然,偶尔为之的一句玩笑话并不算是“标签”,但是如果反复多次的提及,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定位的概念,那就成了貼在学生身上的“标签”了。
二、“贴标签”现象随意给学生贴上标签,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1.家长是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具有定性导向作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贴标签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怎样让任性的孩子变乖
怎样让任性的孩子变乖怎样让任性的孩子变乖来访者: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
以前他都是爷爷奶奶在带,爷爷奶奶很宠他,什么事都顺着他。
现在他都不听我的话。
每次让他做什么事请或不做什么事情,他都不肯,而且还经常和我闹脾气。
我想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变乖听话呢? 燕园博思儿童心理咨询师寄语:这位家长遇到的情况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
很多家长也都在考虑着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变乖,让孩子听话。
在此我可以给每一位有着一方面需要的家长一些建议。
1: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儿童期的孩子是非常感性的,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理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而同期的孩子会存在着很多行为是家长所无法理解的,很多家长会因此便认为自己孩子是问题孩子。
例如来访者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不乖不听话的标签。
可孩子他并不懂什么叫做乖,也不懂你的那些命令的意义。
他的行为就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快乐。
如果你想有效地教育你的孩子,那首先就不要给他贴上任何负面标签,而是接纳孩子的行为。
2:理解孩子的心理给予积极引导。
前面已经说了,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才是乖,也不懂家长一些命令的意义。
如果家长的命令和要求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尊重、不被爱,那么他们首先会选择反抗,这样能保护他们的心理。
如果一个孩子很乖地接受家长的每一个命令,家长可不要以为那是孩子真乖,那可能是孩子内心存在恐惧,被家长驯服了。
这类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自卑退缩。
家长必须理解孩子其实也是有自尊的,他们渴望被家长看重,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
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正确的方法是理解孩子的行为,表达家长的爱。
在要求孩子做或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用温柔的方式取得孩子的同意。
如果孩子不同意,那也要温柔的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心理。
让孩子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重视,孩子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的。
想让孩子变“乖”,那就要理解孩子,再给予积极的引导。
命令只会让孩子抗拒你。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家庭教育是家长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常常陷入一些误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六大家庭教育误区。
误区一: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孩子的成长。
他们通常用成绩排名和奖励惩罚来激励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这种教育方式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鼓励他们开展自己热爱的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这样,孩子会感到重视和被尊重,进而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
误区二:过度包办和指导孩子一些家长对孩子极度娇惯和溺爱,为他们包办一切,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让孩子练习。
另一些家长则过于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把孩子当成直接可以掌控的物品,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和指导,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空间。
家长可以设置适当的任务和难度,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误区三:过于溺爱和放任一些父母容易放任孩子,过度宠爱,迁就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习惯于得到,丧失了努力向上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适度放手,让孩子有适当的自由和责任。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应该进行适当的限制和规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误区四:批评和惩罚过度一些家长可能会用严厉的话语、体罚、威胁等惩罚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和伤害,使孩子陷入情绪失控和心理闭塞的状态。
解决方法:家长应该尝试通过沟通和改变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调整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应该采用递进式的惩罚方式,根据孩子的错误情况和行为性质,应适度调整惩罚方式和力度。
误区五:给孩子贴标签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简单地归结为某个标签,比如"懒散"、"固执"、"自卑"等,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自我设定,降低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孩子接触不健康内容怎么办
孩子接触不健康内容怎么办1、父母要冷静下来,平复下情绪,接着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告诉他这个年龄段接触这些内容并不合适,会给日常生活和学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家长要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2、要正确对待这些信息,就好像我们看娱乐片,我们看到这个武侠小说有很多飞檐走壁身负奇功的这个大侠那样,它不是现实的,所以不会去模仿这些所谓的大侠真的去飞檐走壁,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娱乐片和一个现实的差别。
我们不模仿我们也不学习,要教会孩子用科学的争取的方式去了解。
3、孩子接触不健康内容,你要避免在心里给孩子贴上太过负面的标签,如“孩子学坏了”“孩子品行不端”,这会破坏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羞耻和被冤枉的感觉。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产生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4、在这个时代,学会使用网络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必修课,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使用互联网满足自己的目的,避免迷失在网络汪洋的信息海里。
帮助孩子树立起这些观念以后,即使再次接触到接触不健康内容,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自主规避。
5、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来解决,父母们经常性的带孩子户外运动,就会培养孩子户外运动的习惯,让孩子爱上运动,他们就有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不健康内容。
小孩沉迷网络游戏怎么教育方法1:家长可以把玩游戏的时间作为完成作业、获得好成绩的奖励。
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经过时间管理的培训后,孩子的沉迷现象有所改善。
时间管理的培训包括体验时间、计算时间、学习写计划、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方法2:规则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并执行下去。
当然这些规则也可以随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一定要是大家都认可的。
父母亲一定要以身作则,尤其在自己违反了规则后要主动承担惩罚。
方法3:很多家长喜欢训人,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叛逆,你越是不让怎么样,他越去怎么样,所以家长学会放低姿态,和孩子成为朋友,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这样你说的话他们才会听进去并且愿意改正。
废物和孩子解释
废物和孩子解释
孩子总是与我们家长的期望相去太远,于是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会给孩子贴上很多负面的标签,“废物”,“不听话”,“胆小鬼”等等,却不知道这样刺激他们的办法,并没有任何作用,反倒让孩子“破罐子破摔”。
我的一个闺蜜,家里的女儿五岁了,有一次来家里做客,看到我的孩子们中午都去午睡了,她却和我说:“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午睡,怎么说也不行,谁也管不了。
”孩子听到妈妈的话明显更兴奋了,殊不知这正是因为给孩子贴上了不爱睡午觉的标签,导致女儿“破罐子破摔”,索性就根本不睡了。
我和她说:“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去试着引导孩子睡觉,而不是去变相鼓励她不睡午觉。
”后来她家的孩子也开始睡午觉了。
你看,其实不是“谁也管不了”,而是父母对孩子贴上了固定的标签。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话都是真理,他们信任我们。
可家长却觉得孩子有一些缺点,就轻易的下结论,结果呢?你越不希望他们什么样,他们就会变成你不想看到的样子,于是继续贴标签,孩子继续按你不喜欢的来,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如果一直骂孩子是“废物”,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会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xx大学医学院马xx博士曾说,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小心,生怕惹父母生气。
长大以后对工作也是如此,没有信心,更难独当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
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
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
10月17日,西安一所小学放学后,发生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
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孩子一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满是尴尬。
对此,学校解释说,给这些孩子佩戴绿领巾的理由是希望“激励差生上进,争取早日戴上
红领巾。
”
可作为儿童青少年门诊的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简直让我们震惊。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
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就
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
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为开学时老师对他说“你太内向了,交不到
朋友”,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生怕同学不喜欢自己,最后差点得了抑郁症。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
“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
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
”“绿领巾”哪怕不是
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很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丧
失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
子的情感。
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此外,对孩子
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果”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此外,即使对孩子不满意,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不可
因为过分苛求或打骂,毁了孩子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