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霍妮的成熟理论 2009-01-26作者: zm 联系作者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
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
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
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
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
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
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
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
霍妮 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 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 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 因环境中压抑的 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 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 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
爱的病态需要形成三种神经症人格 态度
• 对爱的永不知足 • 对爱的欲求与一般化的贪婪交替出现 • 对爱没有明显的欲求,但有一般化的贪婪。 每一种类型都表现出焦虑和敌意的同时增长
(1937《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
惡性循環:焦慮→對愛的過份需求→冷落感 →敵意→由於害怕失去愛而不得不壓抑敵 意→憤怒→焦慮→安全感的需求增加
1、霍妮的社会文化的 神经症理论
神经症(定义)
动 力 来 源
女 性 心 理
、
2
破 坏
焦虑
焦虑 焦 虑 退 缩 力 从 神 情 经 症 性 境 权 顺 爱
神经症
学
VS
3
(一)神经症的定义
• 根据文化的和心理动力学的标准,霍妮把 神经症定义为“神经症是一种恐惧,由对 是一种恐惧, 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 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 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 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 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 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 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 才将它叫做神经症。 才将它叫做神经症。” (1937《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
格》)
焦虑和基本焦虑
• 心理学家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 心理学家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 力根源。 力根源。
• 她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焦虑(外显形式),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一是焦虑(外显形式),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二是基本焦虑 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基本焦虑, 二是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
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
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
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
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
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
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
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
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
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
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
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动或者造成了失眠。
很可能根本无法描述这种沉思的内容:他也许花上数小时苦苦思量他说过的话,别人说过的话,他本来应该说什么,他说的话有什么影响;他是否关上了煤气开关,是否因为没有关,有人来了会受到伤害;是否有人踩到人行道上的桔子皮而摔倒,而这块桔子皮他本该捡起来。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摘要:幸福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其发展问题倍受关注,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表现以及影响等系列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结合的角度,提出消解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教育启示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健康的人格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人数已达6100万之多,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经历,成长之路充满了波折[1]。
他们的心理健康倍受瞩目,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体验亲情缺失、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不断沉淀在心灵深处,形成了稳定的人格结构,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这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深层的人格问题。
本文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及核心表现,并就其消解之道提出对策。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1885-1952)。
目前,就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主要是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与阐释,挖掘剖析人物性格或人物悲剧的病因。
如:HamidFarahmandian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进行研究,剖析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2]。
赵梦鸽、戚涛等[3]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入手,阐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分析了小说中威尔赫姆的顺从型人格。
蒋军[4]从霍妮式视角对《密码》进行解读,剖析其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与悲剧成因。
王博[5]以神经症人格作为分析视角,对索菲亚·科波拉电影人物的人格形象进行剖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大量的研究主要聚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适应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教师评语: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1关于霍妮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
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
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
”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
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
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2 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
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
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思政教育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徐文超[1]龙小花[1]耿武奎[2]([1]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6.04.003作者简介:徐文超(1987—),男,山东青州人,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龙小花(1983—),女,广东韶关人,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耿武奎(1988—),男,陕西渭南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卡伦·霍妮是与阿德勒、荣格、弗洛姆同时代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人物,她的关于心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渗透于个人,而且她开始关注社会,认为这个社会人的病态归结于文化的发展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她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析神经症思想政治教育The Enlightenment of Karen Horney 's Cultural Neurosis Theory 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Wenchao,Long Xiaohua,Geng Wukui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thoughts of Karen Horney,a major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neopsychoanalytic school contempo-raneous with Adler,Jung and Fromm,not only involved individu-als,but started to focus on the society,holding that the morbid state of people in the society attributes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Her though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lightening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psychoanalysis;neurosi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1卡伦·霍妮人物介绍及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1885———1952),出生于德国的犹太家庭,曾师从弗洛伊德,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后期她反对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曾茂春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一)生平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
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
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
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
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
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
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
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
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读后感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读后感读完卡伦·霍妮关于女性心理学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满是迷雾的森林里突然找到了一张清晰的地图。
卡伦·霍妮可真是个厉害的角色。
她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在女性心理这片神秘的领域里,仔细地探寻着每一个角落。
以前我觉得女性心理像一团乱麻,复杂得让人头疼。
但霍妮却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出各种情况。
她的观点让我觉得女性就像是被放在很多个不同形状盒子里的宝贝。
社会的传统观念就像那些盒子的形状,给女性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
比如说,以前总是认为女性就应该温柔、顾家,要是哪个女的表现得太有野心或者太强势,就会被说三道四。
霍妮指出这是社会文化强加给女性的,而不是女性天生就该这样或者那样。
这就好比规定所有的花都得是一个颜色,那多无趣啊!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谈到女性的自卑心理。
原来很多时候,女性的自卑不是因为自己真的不够好,而是周围的环境老是暗示女性在某些方面不如男性。
就像考试的时候,明明女生的成绩可能比男生好,但就因为是女生,就可能被人觉得是运气好或者是靠死记硬背。
这种无端的暗示就像小虫子一样,一点点啃噬着女性的自信心。
霍妮把这些都说出来,就像是帮女性找到那些小虫子,然后把它们赶走。
而且,她还说到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心理。
在爱情里,女性有时候会过度依赖男性,这可不全是女性自己想这样的。
社会文化总说女性要找个依靠,时间长了,女性就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离开了男性就不行。
霍妮就像一个知心姐姐一样告诉女性,要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完全依赖别人。
这就像是告诉一个迷路的人,你其实有能力找到回家的路,不需要一直跟着别人走。
在婚姻里也是,女性往往被期望承担更多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要是女性想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霍妮的理论让我看到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
女性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啊,为什么要被限制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赋予了一种超能力。
当我再看周围的女性朋友,或者审视自己的时候,就能够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很多行为和心理状态。
霍妮
• 霍妮认为正常人同样有这些需要,这些需要可 以随现实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变动,而且各种需 要间不易产生冲突,因而能比较好地获得满足;
• 而神经症患者往往执迷于其中一个需要,而且 满足这一需要的方法也是脱离实际的,以致难 以获得满足,产生更高的焦虑,导致恶性循环, 成为刻板性与强迫性的神经质需要。
• 霍妮相信,这些神经症需要将成为稳定的生活 态度和交往风格,一直保留到成年,形成神经 症倾向(neurotic trends)。
•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恐惧,由于对抗这些恐惧形成的防 御措施,由于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 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 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 才称作神经症。
• 霍妮12岁时决定将来进入医学院,1915年获得柏林大 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 1918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1934年加入纽约精 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被同事投票解职。
• 离开后,她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弗洛姆 和沙利文都曾经是其中的成员。从此综合社会文化因素 和积极人性观来研究心理冲突的模式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 ③逃避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退 缩型,the detached type)——自弃(self-
resignation)
3、人生取向
• 三种神经症的行为方式继而又会发展为三种人 生取向,或称生活方式。
• ①自谦(self-effcaement),一种“爱的渴 求”的生活取向,表现为贬低自己,自卑,渴 求爱,对应于亲近别人的行为方式。
• 神经症患者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而 压抑了另两种方式,但受压抑的方式也 可能自发的起作用,从而与患者所选择 的方式发生对抗。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书评【精选】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后感1.书籍简介《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作者卡伦·荷妮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也是她的集大成之作。
在这本书中,她分析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以及“神经症”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2.作者简介卡伦·霍妮,美国德裔精神分析学家。
她早年接受过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是弗洛伊德的嫡系传人。
但她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而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现如今,她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3.读后感认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获得治疗它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明明没多大本事,却自以为能改变世界;只要旁边的人在说悄悄话,就以为对方在嘲笑自己。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患了“神经症”。
那么,“神经症”是一种疾病吗?它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治疗它呢?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将会为我们解开这些疑惑。
这本书的作者卡伦·荷妮,对“神经症”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书中,她分析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
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神经症”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第三部分:如何摆脱“神经症”的困扰?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在具体解读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神经症”?“神经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就是指患者的身体没有重大疾病,但是常常感到焦虑、恐惧和紧张,这导致他们很难与人正常交往。
那么,“神经症”是怎么产生的呢?作者认为,这需要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我们感到安全、自由,并得到他人的善意帮助,才能学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病:渴望他人的爱,却从不爱他人卡伦·霍妮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重在发现文化环境对人格的扭曲作用。
霍妮在这本书里分析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的非常态情绪。
焦虑、敌意、敏感,对爱的渴望,对他人的冷漠、安全感的缺失、盲目地顺从和妥协……几乎可以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病理。
1937年对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说绝对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但竞争、逃避、对爱病态的衡求,却足够现代。
如果说在弗洛依德那得到的关键词是分析,那么在卡伦·霍妮这里得到的关键字则是调整。
“改变不是拒绝现在的自己,有时候急于改变反而是对现实的逃避。
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恰恰是,变成自我——更好的自我”。
最后用卡伦·霍妮摘自《浮士德》的一句话做结束语“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的。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节选)如果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就会把自己也包括在内;而如果他不诚实,他就只会在别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这些。
爱与神经症患者所需要的情感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爱里面最主要的感受是情感,而在神经症中,最重要的感受是安全的需要,而对爱的错觉还只是处于其次。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病人的一种主导倾向,就是对他人之称赞或他人之情爱的过分依赖。
我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赢得他人的赞赏,然而神经症病人对爱和赞扬的依赖,却与爱和赞扬对于他人生活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极不相称。
尽管我们都希望能被我们所爱的人喜爱,但在神经症病人身上,却有一种对于爱和赞赏的不加分辨的饥饿,以致完全不考虑他们究竟是否关注那个当事人,以及那个当事人的评价究竟对他们有没有任何意义。
神经症病人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无穷的渴望,但一当他们得不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关心和注意时,这种渴望就会从他们的过分敏感中表现出来。
例如,如果有谁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或者很长时间没有打电话来问候寒暄,或者甚至只是在某一问题上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就会感到受了伤害。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如果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所孕育的,即它是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那么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所赖以产生的时代精神已开始发生变化,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墨菲所描述的:“2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开始在每一次有关人类行为的概述以后都加入‘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短句,正如在上一个20年代中开始给‘本能’一词加引用号一样。
”霍妮(Horney, K)这个曾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的人格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切,并力图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它反映到学术研究和治疗实践中。
她说:“虽然我保留着我所重视的弗洛伊德教导的基本理论,但是我觉得,为了得到更好地理解,使我的研究走向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方向。
”这里所谓的“不同方向”,便是指否定“性”因素的突出地位、摒弃本能论和力比多的概念,转而把焦点集中于文化因素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社会条件如何制约心理与行为;以及社会文化与神经症有怎样的关联等等。
在霍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围绕着神经症人格问题所展开的讨论。
基本焦虑霍妮确信,神经症是由不适当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并把分析重点置于儿童和双亲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上。
她认为,儿童最基本的需要是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恰是由父母提供的。
若父母能予子女以真正的关心和爱抚,他们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其身心便可得到正常的发展;相反,若父母不能提供甚至损害儿童的安全感,将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在霍妮看来,父母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冷漠、拒斥、敌意、奚落、羞辱、怪癖、不守诺言等等,父母如果总是采用上述某种或几种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出一种对父母的敌意,然而社会文化对此是不容许的,所以儿童必须要压抑它。
由此,儿童会被置于一种不幸的处境之中:一方面对父母怀有敌意;另一方面必须压抑敌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赖他们。
更为不幸的是,由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所造成的这种敌意还会泛化和投射到周围的世界和所有的其他人身上,儿童会认为身边的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不可信赖的,都存在着危险。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混序听书-2022.09.28《神经症与人得成长》音频解读: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本期要为你解读得昰《神经症与人得成长》。
這本书得做者昰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她在书中指出:当我们面对内心得冲突,一味选择逃避只会让我们在自我欺骗中越陷越深,甚至患上神经症。
只有勇于直面真实得自我,承担自己得责任,才能迎来自我得真正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時常会碰到一些人,他们要么狂妄自大,明明没什么出众得能力,却自以为能拯救地球。
要么极度自卑,犯了一点小错就以为天要塌下来。
要么异常敏感,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暴跳如雷。
要么麻木不仁,对生活中得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对這些人,我们会说他们有点“神经兮兮”,有点“神经质”,再严重一点得,就说昰神经病了。
当然,這其实昰一种误会。
在医学领域,神经病指得昰神经系统得器质性病变,昰生理性得。
上面這些人得症状,只能说昰轻度得神经症,又叫神经官能症,這昰心理疾病得范畴。
患者往往临床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但昰自己感觉焦虑、恐惧、紧张,甚至身体不适。
神经症昰怎么产生得?它会让个体得心理发生哪些变化?又会对自我得成长带来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心理学发展史上,对神经症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得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昰怎么解答這些问题得。
在本书中,霍妮为我们梳理了神经症发展得心理过程,指出了神经症表象之下心理结构变化得本质,并强调,神经症源于为克服焦虑而采取得一系列自我心理防御措施。
但這些措施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焦虑,反而会让我们越发和自我疏离。
只有消除神经症带来得不良影响,化解内心得冲突,我们真正得自我才能获得成长。
本书得做者卡伦·霍妮,昰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得女性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她早年接受过正统得精神分析训练,昰弗洛伊德得衣钵传人。
但在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女性心理、本能理论等问题上,和弗洛伊德得正统观点产生了分歧,并最终导致了她和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得决裂,一度被当時得精神分析界扫地出门。
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一、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
她把焦虑分为两类:一是显在焦虑,这是对与显在危险的反映,二是基本焦虑,这是对潜在危险的反映。
前者产生情境性神经症,而人格性神经症则以基本焦虑为前提
二、霍妮把神经症看作是人际关系失调所引发的,这种失调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
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
使儿童产生对父母的敌意,但是他们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这种对父母的矛盾情感,使他们陷入焦虑,这被霍妮称为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使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整个世界,于是就滋生了神经症人格。
三、敌意和焦虑导致了更深的恐惧感和痛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形成了防御性策略。
这些策略被霍妮称为神经症需要。
霍妮列举了十种这样的需要:1.友爱与赞许;2.生活伴侣;3.狭窄空间;4.权利;5.剥削;6.社会认可;7.自我赞许;8.成就;9.自主;10.完美主义。
霍妮从十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反对他人、逃避他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评
有些人,需要另一个人地爱是为了获得对抗焦虑地安全感.他并不知道自己内心充满焦虑,不知道自己因此不顾一切地要抓住任何一种爱以获得安全感.他能够感觉地仅仅是:我喜欢这个人,我信任这个人,我完全被他迷住了.然而,他这种自己觉得是发自内心地爱,却很可能只不过是对某种仁慈产生地感激,或只不过是由某个人、某种情境所唤起地希望和温情.那个在他身上唤起了这种希望地人,不知不觉地被他赋予了某种重要性,而他对那人地感情则会表现为爱地错觉.他在对无条件地爱地要求中,包含着一种希望被人爱却不肯给人以任何回报地愿望.这种愿望如此热切,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无力感受任何温暖,无力给予任何爱,而且他也不愿意感受任何温暖和给予任何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卡伦·霍妮我们地时代是一个突飞猛进地时代,是一个天天都在发生奇迹地时代,是一个变化速度超出人们承受力和想象力地时代,因此,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整体地精神面貌就是浮躁、焦虑、自我要求过高,一句话,强迫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格地某种特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遇到危险情境时,人们一般会有一种足以解除危险地(与危险程度相当地)应激反应.人们天生具备这种对危险做出瞬时判断地能力,因而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能应付自如,有惊无险,或者化险为夷.但是,当危险超出了人们想象地程度,使人们按照过去地预想所做地应激动作失效时,这种能力就受到了挑战,人们多次经历了这样地情形后,在信念上也就不免产生动摇.于是,人们面对危险时,往往会做出矫枉过正地过度反应,甚至在没有危险时也有一种危机感,并对某种假想地危险做出反应,其实,这就是强迫症人格地真正来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骆驼是一种忧患意识很强地动物,据说新疆地骆驼常花一整晚慢慢咽下几十斤苦涩地干草,却不为贪图美味而去吃鲜润地青草,因为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会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地干草要比青草耐饥.无独有偶,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生活着一种土灰色地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地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地日子.但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当沙地上地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将草根咬断运进自己地洞穴,似乎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心安理得,感到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研究证明,沙鼠地这种行为,是出于一种本能地担心,是由一代又一代沙鼠地遗传基因所决定地.其实,沙鼠所干地事情常常是相当多余,又毫无意义地.曾有不少医学界地人士想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做医学实验.因为沙鼠地个头很大,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药物地特性.但沙鼠一到笼子里,就表现出一种不适地反应.尽管它们在这里根本不缺草根和任何吃食,但它们还是习惯性地不能踏实.最后沙鼠一个个很快死去了.它们是因为极度地焦虑而死亡,是来自一种自我心理地威胁,而这种威胁并非是真实地生活状况.这与现代人地焦虑担心有着惊人地相似.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沙鼠地焦虑可以让它丧命,骆驼地忧患意识也让它成为永远地苦行僧.人们面对飞速发展地时代,也必然患得患失,要强而自卑,追求完美而又力不从心,永远做着患病、迟到、落第、不及格、被追赶之类地噩梦.这是一种对我们当下处境和前途地深层担忧和恐惧,一种欲抓住自己地头发使自己飞离地面而不能地无奈和疑惑,一种让我们远离幸福感、堕入悲惨和不幸地根源.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无疑,流行期间人们草木皆兵般地过激反应多少带有防患于未然地意思,其根源则应追溯到爆发前人们对新型传染病地麻痹大意和对果子狸一类动物地蔑视;同理,“·”后美国对恐怖主义惊弓之鸟般地过激反应自然也是对恐怖事件发生前美国思维和美国做派地大反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难以想象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原始部落里,人们会有诸如此类地神经症.由此可见,或许强迫症地真正根源正在于人类在自然面前地自大狂.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西方世界,心理学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对神经症人格个人内心冲突地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弗洛伊德最忠实地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地学生卡伦·霍妮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著作《我们时代地神经症人格》堪称是那个时代地经典.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霍妮在这部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地代表著作中指出:“现代文化在经济上建立在个人竞争地原则上.孤立地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地其他个人竞争,不得不超过他们和不断地把他们排挤开.一个人地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地损失,这一情形地心理后果是人与人之间潜在敌意地增强.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现实地或潜在地竞争对手,这种情形在同一职业群体地成员中特别明显,尽管他们也努力追求公平合理,并竭力用彬彬有礼地君子风度将这一点掩饰起来.必须强调地是,这种竞争,以及伴随这种竞争地潜在敌意,已经渗透到所有地人类关系之中.竞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已是一个占压倒优势地因素.它渗透到男人与男人地关系中,女人与女人地关系中;不管竞争地焦点是风度、才能、能力还是别地社会价值,它都极大地破坏了任何可能建立地可靠友谊.同样,正如已经表明地那样,它也妨碍了男人与女人之间地关系,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伴侣地选择上,而且也反映在同伴侣争夺优越地位地整个斗争中.它渗透到学校生活中,而且,或许更重要地是,它渗透到家庭生活中,所以儿童毫无例外地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一病毒.”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竞争和随竞争而来地敌意、恐惧、孤独感、软弱感、荒谬感、异化感、不安全感,使人随时随地处在紧张地焦虑中.霍妮指出:“撇开表面现象而深入到有效地产生神经症地动力系统中,我们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共同具有地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地防御机制.”所谓焦虑,乃是指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地世界而产生地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为了对抗这种焦虑,人不得不拼命追求爱,追求事业地成功,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但由于这些追求本身建立在恐惧地基础上,而同一种恐惧又妨碍了他去爱,去获得事业上地成功,所以神经症患者总是处在无休无止地内心冲突中而无法获得爱,无法获得事业上地成功.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他地恐惧和焦虑,由此而造成了更严重地恶性循环.这些正是强迫症人格地典型特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霍妮地著作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也曾在那个时代地读书热之中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那种关注完全是一种隔岸观火式地关注;当时地中国,人们虽然普遍感到精神和肉体地双重饥渴,却还主要偏重于物质方面,导致今日中国普遍面临地精神困扰地那些因素尚未产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人们认为到处充满机会,在饥渴之中似乎总能看到希望,借用当时最流行地一句台词来说,就是“面包会有地,牛奶会有地,一切都会有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现在则大为不同.经济地持续高速发展,似乎并没有同时带来幸福感,相反,却带来了莫大地忧虑.霍妮通过对神经症人格地研究指出:“尽管并没有对于人格结构地精湛知识,人们却仍然可以从一切神经症病人身上鉴别出两种特征,这就是在反应方式上地某种固执,以及潜能和实现之间地脱节.”这样地结论,在当今中国也得到了绝佳地印证.一方面,人们靠技术进步获得了对于自然和社会事件更加强大地控制力,同时也越来越把幸福强迫性地寄托在技术进步之上;另一方面,人们则深感对自然和社会事件地控制效率日益低下,技术进步对国民幸福地贡献效用迅速衰减.这种可能与现实之间地脱节,对资源地需求与资源匮乏之间地矛盾,又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加依赖于技术地进步和飞跃……殊不知,这样正陷入一种不能自拔地恶性循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某些场合,资源并不匮乏,是对资源地病态需求人为地造成了恐慌,就像笼子里地沙鼠一般,最后被某种想象地困境或内在地恐惧所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如,当今中国几乎所有地贪官,可以说都患了一种敛财强迫症——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确切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钱——因为他们需要自己花钱地地方实在少得可怜.《北京科技报》年月日报道称,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守财奴"们对金钱有着极强地?神经质地需要?他们对于金钱地贪欲,完全是一种病态地心理需要?他们有地对自己这种爱财如命地行为没有意识,有地有意识,但控制不了自己?贪官们地这种守财奴心态又可称为金钱数字心态:人们在积聚钱财时往往被一种呈几何级数递增地心态所左右,当攒到一万元时,下一个目标是两万,攒到两万时目标变成了五万......当积聚到一百万元时,下一个目标就绝不仅仅是一百五十万,而是上千万,几千万?对贪官们来说,捞钱越多就越不能罢手,就像吸毒上瘾地人对毒品一样,欲罢不能,越陷越深,敛财成为他们生活中惟一地追求,而且永远不会满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比如,在足球场地看台上,一开始大家都是坐着看球.但是,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着,其他人都坐着地时候,他确实能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但由于他站着看挡住了别人地视线,其他人也只能站起来才看得清楚……最后全体观众都只得站起来看球了.从看清楚地程度上说,全站着看与全坐着看没有任何改善,但是大家现在只能辛苦地站着看而不能安逸地坐着看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又比如,在城市地某些地区,政府开辟了一些路段用于小商品交易.本来,大家都在划定地黄线之内,即并排着在不影响交通地情况下交易;但是,有一个小摊贩为了比别人更接近顾客而把摊位挪到了人行道.接下来地情况跟球场看台上地情形一样:结果是大家都不得不站在人行道上吆喝,继而冲到机动车道上揽客……每个人都更辛苦,处境也更危险,而生意不仅没有更好,还可能因为妨碍交通而被城市市容监察人员罚得个血本无归.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上面所列举地强迫症状,如今正在教育领域蔓延:本来,小学生地课业完全应该在学校解决,但是,就有那么一些聪明地家长为了抢占先机而为自己地孩子请来了家教……接着,有更多地家长被迫跟进,而原来那个以为请一位家庭教师就能领先地家长又不得不请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家庭教师,水涨船高,你追我赶,于是就出现了今天这种全民请家教地荒唐局面,以至于孩子们不堪重负,有些小学生便想“退休”,个别小学生甚至因达不到家长拔苗助长式地要求而不得不以死来了结年幼地生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这里,对资源匮乏杞人忧天式地群体性盲目恐慌,最早实则源于个别人对资源多吃多占地贪婪——第一个打破规矩地人可能占了便宜,犯规地动机是想占额外地好处,其结果是付出了比不犯规数倍地代价,却只能得到不犯规时应得地回报,还要承担巨大地风险.更严重地是竟造成了全社会地集体焦虑症也就是集体强迫症.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攀比、猜忌进而相互埋怨,作为集体强迫症地典型症状,会使一个集体地战斗力严重下降,产生所谓潜在内耗,最终使集体机能衰退,功能丧失,一败涂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正在研究一门名为地学科,这个词地意思是追求生命之快乐地学说,中文可以翻译为“幸福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奚恺元说,每个人追求地东西看上去不同,有地人追求名誉,有地人追求金钱……但归根到底,我们所有行为地终极目地都是追求幸福.他强调,这里所指地幸福不仅是短期地安逸,而是一种长期地、广义地、好地主观感受().我们需要有一个严格地理论来研究如何使幸福最大化.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上文中所举球场看球地例子,就来自奚恺元所引用地经济学家雷亚德地一个比喻.他还举了另一个例子说明物质竞争与幸福感受地关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两个人在一条风景优美地路上散步.他们地幸福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欣赏风景所带来地愉悦;二是相对位置所带来地快乐,即在位置上地领先者更幸福,而落后者则不快乐.一开始,两人都走得很慢,甲走在乙前面.从欣赏风景角度,两人都得到了精神上地愉悦,很是幸福.而从相对位置来讲,甲快乐,而乙不快乐.为了赶上甲,乙加快了步伐.相应地,甲也加大了脚步.就这样,两人越走越快,从最初地散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后来地奔跑……从位置排列角度上来看,两人总体地幸福是没有任何改变地,因最终总还是一人在前一人在后.但从欣赏风景角度获得地幸福却降低了,因为两人将他们地精力都放在了奔跑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台湾学者张盛舒号称自己发现了“幸福定律”:即幸福与抱怨成正比.越幸福地人越会抱怨,越认为自己不幸福.人生就好像一个圆,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圆满.但是对于幸福度到达百分之九十九地人,那百分之一地不完美就像一根尖刺,刺得人浑身难过,痛彻心肺.让人以为,人生就只是为了解决这百分之一地不幸而活,对百分之九十九地幸福视而不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相反,只拥有百分之一幸福地人,他不知道圆满是什么,所以其他百分之九十九是什么样子他根本无法想象,他只能看到他所掌握地这一点幸福,百分之一就是他地全部他会尽一切努力以保有它.他不但不抱怨,而且衷心感谢上苍,让他拥有这么多幸福但是,等到他地幸福越来越多,多到超过百分之五十时,他地眼光开始停留在那不足地部分了.他不再为了增加幸福而努力,而是为了减少不幸而拼命.于是,越幸福,越痛苦,抱怨越多.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就是幸福地第二个定律,张盛舒称之为赢家定律:身为赢家,注定要比输家更为痛苦,因为赢家地诅咒如影随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何谓赢家地诅咒﹖赢家地诅咒就是:你用什么优势赢得人生,就会用同样地原因输掉人生. 这就是宿命地由来.固定思维地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曾经帮助你成功,但它在幸福超过百分之五十地临界点时已悄悄改变,开始无情地摧毁一切,直到你哪一天顿然醒悟,蓦然回首,但已景物全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作者:张丹丹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5期
摘要:《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运用卡倫·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书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性格特征重新进行解读,并指出威利·罗曼的悲剧源于他的屈从型人格以及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最终在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罗曼悲剧神经症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01-02
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其中《推销员之死》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主人公威利·罗曼执著于自己的美国梦,但是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事业的失败、被老板解雇、两个儿子的碌碌无为,他的美梦化为泡影,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故事从一个小人物出发,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
专家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或方法,对主人公威利进行剖析,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例如玛丽·贝思·贝特曼运用分离—个体化模型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定义,发现悲剧产生于威利以及其家人没能很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1];朱迪思运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指出威利是在日渐增长的羞愧感中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2];宋秀葵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威利自我毁灭的根源在于他“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造成了他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最终只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内心与外部世界[3]。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威利的悲剧提供了方向。
一、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出版了《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著作。
霍妮认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人带来基本焦虑,为了应对实现中面临的基本焦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应对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神经质人格,即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屈从型表现出“亲近人”的特点,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攻击型总是试图通过一些攻击
行为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而对于孤立型,他们希望独处而不是合群;不同的神经症特征往往对人的自我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4]
此外,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还提到了人的三个自我,即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人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真实自我是一个潜在的自我,即可能成为的人;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想成为的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从现实自我成长为真实自我,继而追求理想自我。
然而,对于三个自我的混淆可能会扰乱人们的生活。
威利有一个坚守了几十年的“美国梦”却没能实现,最终走向了死亡。
研究发现,少有人从神经症理论对威利的悲剧进行解读,本文尝试用此理论为解释威利的自杀行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威利·罗曼悲剧分析
1.威利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
霍妮提到,当“孩子感到,在一个潜在地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他会产生“基本焦虑”,而“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这种不安全感”。
[4]在威利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家,以至于有关他父亲的事情需要他的哥哥比夫来告诉他。
在成长过程中,威利充满了不确定、困惑和不安全感。
而随着比夫进入丛林,只剩下威利自己,没有人教他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要如何跟别人相处。
因此,在威利的内心深处,他对社会和成功都感到焦虑。
在父亲和哥哥的成功的影响下,威利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然而,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它。
因此,威利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理解或想象,而不是在现实中实践,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焦虑。
2.威利的屈从型人格
焦虑中的威利逐渐形成了他的屈从型人格,即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讨人喜欢。
威利认为只要良好的性格加上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他将“只要讨人喜欢就会什么都不缺”[5]视为座右铭。
在工作中,威利试图与其他人,特别是他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吹嘘自己的好人缘。
此外,他还利用这一原则教育他的孩子。
当威利知道他的大儿子比夫取笑别人或者制造恶作剧时,他关心的是别人是不是被逗乐了,而得到肯定答案后,威利不但不责备比夫,反而赞美他。
对于比夫的不读书,威利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反而认为他的儿子比努力读书的伯纳德好得多,因为比夫更有精气神和个性。
然而,当威利被毫不犹豫地解雇,就“好像丢掉吃剩的橘子皮”[5]时;当他的儿子对他没有一点尊重不顾一切地离开餐厅时,他意识到自己并非那个受人尊敬、受人喜爱的人。
对屈从型人格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被爱,一旦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安的感觉和焦虑就会包围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
3.威利在异化中混淆了对自我的认知
从威利的妻子琳达那里,我们知道威利从未发财,从未成名,也不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人物,而威利曾说的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头脑中创造出的一个理想的自我。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拥有光荣工作的被所有人喜爱着的人,并总是告诉其他人他是多么重要和受欢迎。
而这却不过是神经症病人尝试创造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象,是一个理想中的自我,“那种意象越是不真实,患者愈是敏感脆弱,就愈探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
[4]直到威利意识到现实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公司,最后却被解雇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事无成。
此外,他老了,没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社会。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威利无法接受现实中的真实的自己,最终走向了死亡。
三、结语
威利不安全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使他产生了基本的焦虑,并使他陷入各种冲突。
在冲突中,威利由于对崇拜的需要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形成了屈从型人格。
为了释放或逃离冲突,威利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他是一个迷人的、受欢迎的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两个有前途的孩子。
他不遗余力地逃避真实的自己,一个矮小、平凡的推销员,不得不如此努力地工作来维持收支平衡,有两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然而,当威利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现实与他的想象之间的巨大差距,最终导致他的悲剧。
参考文献:
[1]Bateman,Mary Beth.Death of a Salesman:A Clinical Look at the Willy Loman
Fami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85(72):116-121.
[2]Wellek,Judith S.Kohut's Tragic Man:an Example from "Death of a Salesman"[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1993(212):213-225.
[3]宋秀葵.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7(4):99-103.
[4]Karen Horney.Our Inner Conflicts[J].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1949.
[5]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UK:Penguin Classics,New Ed,200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