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社会规范的遵从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一)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

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

[定稿]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_社会规范学习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 察——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 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 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第十二章
四、助人行为及其培养 1、助人行为的涵义: 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的亲社会行为。 2、助人行为的形成 (1)人类助人的天性 (2)个人规范 (3)情感唤起和移情 (4)道德责任的内化程度 ①社会责任规范 ②互惠规范 3、代价和回报分析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3、助人行为的培养 (1)提高助人着者的素养 ①形成负责的个人规范 ②观察与移情 ③能力与自信 (2)社会规则的支持 (3)榜样与环境熏陶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送给未来教育者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心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与品德发展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 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内涵 1、含义: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相应行为方式 与习惯的过程。 ●社会规范: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行为,控制社 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约定俗成的或明文规定 的标准。 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人的社会规范的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下,社会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 规范的过程。通俗讲,它是把“别人的规则”变 成“自己的规则”。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教育⼼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培养⼈的优良品德不仅是全⾯发展教育的要求,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内容。

个体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程度,社会规范的学习是个体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及条件、品德形成过程及培养,并探讨品德不良的矫正问题。

第⼀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社会规范学习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习得并接受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个体的⾏为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为需求,从⽽构建个体内部的社会⾏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这⼀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1.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2.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3.社会规范学习是⼀个内隐的过程4.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从遵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渐进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1.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2.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3.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命历程中品德的发⽣、发展和变化,即伴随个体成长过程中品德⼼理结构、品德各个成分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

品德发展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 品德发展是个体的品德⼼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是品德各构成因素的不断协调发展我国有学者曾把品德结构学说概括为因素构成说、功能结构说、系统结构说等。

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理结构是由--系列彼此联系的⼼理因素构成的统--体。

其中包括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和六因素论。

章志光提出的功能结构说把品德⼼理结构分为⽣成结构、执⾏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维度。

林崇德从系统的⾓度提出系统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多形态、多⽔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品德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 (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 (2)品德的⼼理过程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3)品德⼼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品德的形成是在个体社会规范的学习和内化中完成的。

内化即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变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确立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过程。

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是逐步完成的。

本章围绕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典型的接受水平,分别探讨了社会规范依从、社会规范认同、社会规范信奉的意义、特点、类型、作用及其实现条件与教育策略。

1.了解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基本阶段。

2.明确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与信奉的区别。

3.掌握如何运用规律促进个体社会规范的内化。

第一节社会规范的依从一、社会规范的依从及其类型依从(compliance)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

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一)从众现象所谓从众(popular response)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从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随大溜、无主见。

一般来说,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

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二)服从现象所谓服从(obedience)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如,缺乏遵守纪律习惯的学生,在严肃的集体气氛下和严格的教师面前也能被迫遵守纪律。

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二、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一)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

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

这显然是行为依据的盲目性的一种表现。

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

教育心理学--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合肥学院教育系
• 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和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儿童发展的 主体性。 • 皮亚杰在二三十年代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 了创造性的研究,但当时未能引起重视。
合肥学院教育系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A、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 B、研究结果:通过个体对故事情境问题的回答,
社 会 契 约考虑到 尊重法律,但认为 这种情况。 法律是人制定的可 反对:无论多危险总不 以改变 能采用偷的手段
普 遍 的 道 德 原 则 定 向
个体有自己的人生 哲学和价值标准, 按超越一般道德原 则的普遍伦理原则 去行动。
赞成:尊重生命,保存 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 反对:如果别人也需要 这种要怎么办呢?要考 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
乱,乱则穷矣”(《苟子·富国篇》)
合肥学院教育系
• 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及影响因素:
• (一)什么是社会规范的学习:
• 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
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 主体内在行为需求,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 行为调节机制(即品德)的过程,即规范 内化。

合肥学院教育系
•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 • 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知的倾向和深度。 •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这种个体意识 力量的来源,道德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知和道 德情感形成的速度和水平。 •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催 化以及道德意志的调控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 炼形成起来的,道德行为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规范 (一)社会规范的定义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是社会组织 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 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 则。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及条件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及条件

有重要影响。
父母榜样作用
02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接受社会
规范具有示范作用。
家教方式
03
不同的家教方式,如民主、专制、放任等,对孩子接受社会规
范的效果不同。
学校教育影响
德育课程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传授社会规范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
校园文化
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接受社会规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 用。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及条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社会规范概述 •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 • 社会规范接受条件 • 社会规范接受机制 • 社会规范接受影响因素 • 促进社会规范接受的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社会规范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 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的重要因素。
03
社会规范接受条件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 于社会规范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
在差异。
社会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对于社会规范的传播和接 受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社会舆论 氛围有助于促进社会规范的接受。
社会制度支持
社会制度对于社会规范的接受和执 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个体心理因素
03
规范感知
个体首先需要对社会规范 有所感知,即意识到规范 的存在。
规范理解
在感知的基础上,个体需 要对规范进行理解,明确 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规范评价
个体在理解规范后,会对 其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 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 。
情感阶段
规范认同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5)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介人品
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
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
行为的过程。
(6)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
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
人为了使人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部压力,即一
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
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很难不服从的潜在
压力。
[引个性特征的影响
一股来说,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
易表现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其
(一)社会规范的遵

(1)含义
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
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县至有抵触的
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
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三)品德与道德
(3)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
德的区别与联
系]
两者是由区别的概念。
口]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
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制约。
0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冯忠良等人认为内化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

社会规范内化的外在标志是:规范行为的生成。

社会规范学习的内化过程,可以通过规范行为的稳定性加以衡量。

第二节品德学习按内容来说,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三类。

道德规范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社会规范,也是儿童青少年社会规范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道德与品德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二因素说: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因素说:知、情、意、行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2014年教育学强化班-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三讲

2014年教育学强化班-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三讲

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 客观方面: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 主观方面:父母的期望,家庭气氛,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二)学校 1.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2.道德教学的作用 3.道德训练的作用道德动机:唤起行为,反映水平,处理情境, (三)个性 自我调节 1.个性倾向性 道德理想:仿效伟人,精神需要,动机核心 2.个性心理特征 人生观:动力。思想倾向性,行为出发点,习惯 能力: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监控结构。提高策略性和道德评价 气质:影响品德结构(平衡性)和过程(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 性格:良好的、经常的、稳固的特征。
三、品德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依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9-15):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 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以权威与社会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15-):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联系: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个体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 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 品德有对道德有反作用,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个体品德又集中构成或影响着 社会道德或社会风气。 2.区别: (1)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于社会需要,品德产生于个体需要。 (2)品德与道德反应的内容不同。 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应,品德反应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需要之间 的关系。 (3)品德与道德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对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支配 调节作用。

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

• 3. 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 历史性。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影响因素和理论
•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 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 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 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 • 1.禁止性规范 • 禁止性规范指社会为防范某些侵害他人利益,达到维护 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提出的一些禁令,如不准随地吐痰、 不准打架骂人、不准偷盗等等。这类规范重在制约个体 不合理的欲望与冲动,以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因而, 学习时要重点训练个体的道德意志与抗诱惑力。 • 2.倡导性规范 • 倡导性规范指社会要求公众去积极付之实施的亲社会行 为,如救死扶伤、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等。 这类规范重在唤起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激发某种强烈 的行为动因,以促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因而,学习时 要重点进行移情与道德情感体验训练。
• 二、社会规范学习分类 • 社会规范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 习。 • (1)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指有关社会规范的伦理准则 知识,包括规范必要性知识、规范。 •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指通过移情训练和行为结果 的反馈,消除情感障碍,产生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情绪 情感体验与需要体系,本身的内容与执行规范的程序性 知识学习以及各种行为“好”与“坏”的判断。 • (3)所谓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指通过强化与替代强化, 在各种伦理情境中获得与各种伦理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方 式。
• (二) 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 意义 • 我们认为,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 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 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 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接受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个体出于 认知或情感上对规范的一致性反应而产生的趋同心理。 由于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影响到对规范的接受态度。因 而要实现规范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 知障碍与情感障碍,实现义情沟通,即认知或情感对规 范的一致趋同。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22章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22章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圣才出品】

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一、选择题1.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2007年全国统考]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D【解析】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行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认知,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道德意志或道德情感。

2.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

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2008年全国统考]A.服从水平B.依从水平C.认同水平D.内化水平【答案】C【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

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

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

3.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有()。

A.遵从—抗拒—妥协B.遵从—认同—内化C.抗拒—认同—遵从D.认同—遵从—内化【答案】B【解析】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①社会规范的遵从;②社会规范的认同;③社会规范的内化。

4.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答案】C【解析】社会规范学习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
应用社会规范
在实践中,人们会不断应用社会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通过 应用社会规范,人们可以逐渐掌握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04 社会规范学习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01
02
0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积极, 对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具 有重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05 社会规范学习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多元价值观冲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
0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价值观相互交织,
导致社会规范呈现多元化趋势。
价值观冲突
02
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使得个体在社会规范学习过
程中面临选择困境。
道德相对主义
03
多元价值观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即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道
德标准,从而削弱社会规范的约束力。
挑战二:网络环境影响
网络信息泛滥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虚假、低俗和有害内容,对社 会规范学习造成干扰。
网络社交异化
网络社交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虚拟空间进行交往,可能导致现 实社交能力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网络舆论压力
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容易引发非理性情绪和极端 言论,对社会规范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内化社会规范
在认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人们会逐渐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 则。这意味着人们不仅遵守这些规范,而且认为这些规范是理所当然的,并在自 己的行为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实践与应用
实践社会规范
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社会规范。这包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行为。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巩 固和加深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
• 1、原因 • 家庭不良影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的失
误 • 错误价值观下的不合理需求、错误道德观念与道德逻辑的
支配、道德意志薄弱行为自律缺乏、丧失到的自尊感 • 2、纠正P517 • 综合治理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规范学习及其意义
• 1、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 • 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积累-适应-内化 • 2、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P468
三、影响社会规范学习成效的因素
• 交往需要 • 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 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 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四、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 1、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 • 皮亚杰、科尔伯格 •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 • 弗洛伊德 内疚感和焦虑感 • 3、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 班杜拉 •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方式学
习的统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及纠正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害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一、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 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 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 2、认同-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 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 • 3、信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二、社会规范背离及其危害
• 1、含义 • 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指对社会规范的准则的偏离、违
反、背叛。 • 2、类型 • 社会适应障碍-品的不良-违法犯罪 • 3、危害 • 对社会而言,轻则造成周围环境不安全,重则威胁他人生
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秩序破坏 • 对个人而言,使个体丧失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纠正
社会规范的学习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及条件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及条件

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信奉
定义及特点
社会规范信奉的作用
社会规范信奉学习的条件
(一)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 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 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 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 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 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 (二)特点: 1、高度自觉性。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 3、信奉行为的坚定性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及条件
品德建构是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内化 过程。内化即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将外在于 主体的行为转化为主体的内在行为需求,确立社 会规范的遵从态度。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体 现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内化水平与接受层次,并依 赖于不同的条件。 依从、认同和信奉是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的三 种最典型的水平。
(二)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 阶段。 认同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认同的动机系统 具有不稳定性,无论是榜样认同还是价值认同, 其认知与情感体验往往带有具体性和零散性特点, 有待于深入提高,形成系统化与概括化的价值意 识,才能实现其高度适应性的稳定的规范行为调 节机制。 其次,就遵从行为而言,在认同阶段也是不完 整的。
(二)社会规范认同的类型 1、偶像认同 指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 产生的遵从现象。这种认同也叫做自居作用或同 一化。 偶像认同的出发点是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的价值 感”,“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 令人满意的关系”,“希望自己成为和施加影响 者一样的人”。偶像认同即对榜样的遵从或模仿。 2、价值认同 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 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情绪体验是由主体对唤醒状态作出解释所决定。 主体对当前情境的唤醒状态所作的解释是依据存 在记忆中的信息(过去经验)以及对环境中正在 发生的事件(刺激因素)的知觉而作出的。 主体对当前情境的解释(基于认知因素与刺激 因素作出)与来自主体自身的身体变化(生理因 素)反馈的相互作用,决定情绪状态及其感受 (情绪体验)。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PPT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PPT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发
本章主要内容:
依从性、认同性和信奉性学习发生的条件 从众、服从发生的条件 认同学习基本条件,影响认同学习的因素 社会规范心理研究对教育的启发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
社会规范(social norm)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 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从反面,从去消极因素的角度)
意义障碍(认识障碍)思想认然而行为趋同的基础,意义障碍 正好阻碍了思想上的认可,便必定影响认同的发生。
情感障碍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上的障碍。出于长期的行为定 势,在情感上难于接收,难于转弯。
在意义障碍和情感障碍完全消除后,规范认同才能稳定 地建立起来。
二、认同性学习发生的条 件及影响认同学习的因素
(一)从众发生的条件
从众 (Conformity)是指主体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
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在他人或群体认识、行动构成的无 形压力或诱导下,不由自主的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跟随他人 行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权威的作用、自 我的个性状态及对环境中危险因素的估计有关。
1、大多数人的一致性(大多数人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相同性) 2、权威的作用(这个地方的权威因素指主体心目中的权威) 3、个体的自然及文化状态 4、对危险的估计性判断(本质上看,从众行为是个体安全 需要的表现)
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指对社会规范本 身的认识理解,亦即遵从态度的确立和信念、信仰的形 成过程。
在对社会规范遵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还经历了 依从性学习、认同性学习和信奉性学习等不同时期。
社会规范的依从性学习是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依据和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
的过程和条件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
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
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
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

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

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

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个体,为要能在一定社会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

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

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

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

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

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