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关键词: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 1910 年)近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该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风格独特。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作品对于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历险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一、主人公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出现了哈克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当哈克和吉姆突然看到岸上的亮光时,吉姆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凯劳(属废奴州)。于是吉姆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嚷嚷:“他说,他到一个废奴州,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一分钱也不花,攒够了钱,就给在华珍小姐住处的一户农庄上为奴的他的老婆赎身,然后夫妻两人干活挣钱再给两个孩子赎身,要是孩子的主人不让赎,他们就找个废奴主义者去把他们盗走。”吉姆所说的话让哈克感到不安,哈克越想心里越难受,在奴隶制观念的影响下,哈克的良心开始动摇,他一次次地警告自己:从奴隶的合法主人那儿把他们偷出来是大罪。于是,哈克在木排上开始来回折腾,这也反映出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在逐渐积聚。此刻,哈克一方面想要立即逃避帮助吉姆逃跑的责任,于是他说了一些话来安慰自己:“这不怨我,因为我并没有叫吉姆逃离她的合法的主人。”另一方面,他又回忆起华珍小姐并没有亏待过他,尽心教他念书,教他做人的规矩,千方百计地照顾他。想到这,更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哈克的罪恶感逐渐上升,内心的冲突不断加剧,他所谓的“坏良心”占据了上风。最终,哈克决定去告发吉姆。作出这一决定后,小说中有一段对哈克的感受作了描述:“我马上觉得轻松快活,身子像要飞起来似的。”这说明此时的哈克尽管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并且是他的好朋友,但由于在白人的世界长大,奴隶制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哈克仍然不情愿帮助一个黑奴成为自由人。因此,哈克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仍是一个天真的青少年,他的思想道德还不够成熟,害怕成为人们眼中的“坏”男孩。
二、主人公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
哈克第一次内心冲突的结果是决定向白人告发吉姆的逃跑。然而,就在哈克做出这一决定的同时,吉姆的举动和话语却又重新唤起了哈克对他的友情之心。小说中,出于对哈克健康的关心,吉姆把他的旧上衣铺在舱底让哈克坐。同时,吉姆对哈克说:“我史过(是个)自由人啦,要布史有哈克,我这一攀(辈)子也布用想自由;哈克帮了我的忙,吉姆我永世忘布了你哈克;你史我吉姆顶好的奔(朋)友;”哈克听到这些非常感动,于是,他对去告发吉姆开始变得犹豫。就在哈克思想发生动摇的关键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考验了哈克的良知:小说中,两个正在追捕五名逃跑奴隶的人出现在哈克的竹筏附近,他们靠近竹筏,问哈克竹筏上躺着的人是黑人还是白人?这时,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上升到了顶点,“是
否告发吉姆”,可是哈克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去告发他。相反,哈克欺骗了那两个来追捕的人,谎称竹筏上的是他生了天花的父亲。由于害怕被传染这两个人留下钱逃跑了。至此,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同时也是哈克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了,哈克彻底改变了他最初的计划——去告发吉姆。此时的哈克尽管违背了白人世界关于处理逃跑奴隶的道德准则,但他仍然决定打破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哈克决定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哈克保护逃跑奴隶的举动可以说是他建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一个积极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哈克内心冲突的过程中,哈克的性格特点逐渐形成,这更帮助他向道德和精神成熟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主人公内心的第三次矛盾冲突
通过对上面两次矛盾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克与吉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哈克第一次与吉姆的联合是消极的,仅仅是出于摆脱孤独,为了找个逃跑的伴儿。接下来,哈克帮助吉姆逃脱两个奴隶追捕者的捉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他基本上是出于一时的念头,而非意识的决定。”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故事发展到了理解哈克这一角色的重要阶段:哈克的道德水平迅速提升,哈克对待吉姆与奴隶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通过自己的良心采取积极的行动,甚至努力加入到帮助吉姆逃跑的事情中来。可以说,这一阶段不仅是哈克道德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整篇小说的高潮。
当哈克被两个无赖“国王”和“公爵”卖掉时,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到达了顶点。此时,哈克的良心与人性发生了长时间的冲突。一方面,哈克认为这件事是上帝在惩罚他,他应该把吉姆还给他的主人。因此,他给华珍小姐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吉姆现在所在的地点。然而,哈克写完信后,小说中提到“我一辈子头一次觉得我的所有罪孽都已洗刷干净,心里好不畅快”,这反映出当时在哈克心中,他认为这是唯一他应该做的“正确”事情。另一方面,出于吉姆对他的友谊与忠诚,哈克的直觉又告诉他,自己所做的事是错误的。哈克“想起了我们在河上漂流的光景;我的眼前老有个吉姆,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时在月光底下,有时在暴风雨中,我们在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欢笑”。哈克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他身上有很多长处,“我看到他值完了自个儿的班以后,不叫醒我,接着替我值班———好让我睡个够”;这些吉姆过去善良与忠诚的行为时时让哈克想起,最终哈克下定决心决不放弃吉姆。“这真叫我作难。我拿起纸捏在手里。我浑身哆嗦,因为我得在两种做法中决定一种,从此定局,这一点我心里明白。我几乎屏住气,琢磨了一阵,然后我跟我自己说:‘好吧,我就下地狱吧——我把纸撕了。’”至此,哈克健全的心灵彻底击败了他扭曲的良心。此次内心矛盾冲突过后,哈克做事情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社会的伪善原则来做决定。与哈克第一次内心矛盾冲突时他对吉姆的态度相比,哈克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哈克道德成长中的一次好的进步。“哈克所做的决定以及他对吉姆的同情与感激都显示出,此时的哈克成熟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深入分析,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我们最终得出结论青少年的成长与其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Neilson,Keit h.Preface.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M].New York:
A Tom Dohert y Associat es Book,1989:ix.
[2]成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G]//.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 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