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2).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8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8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
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 理、规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老子认为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 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对 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向他们各自的 对立面转换。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只有去除内心杂念,让 心灵变得纯净,才能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分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毂中间 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车 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 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历史观上: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 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 “谦虚”““不争”“柔 弱”“知足”等。他主张 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 认为“柔弱胜刚强”,讲 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 修持。
《老子》 四章
上善若水 祸福相倚 大器晚成 虚 怀若谷 自知之明 大智若愚 宠辱若惊 功 成不居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织网捕获),游者可以为纶(制成丝线 去钓),飞者可以为矰(zēng用箭去射)。至 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 共21页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课件长春版 共21页

文章翻译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 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 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作品分析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 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 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 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 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小古文100篇066 《上善若水》

小古文100篇066 《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 有关水的“七善”,我在这里引用苏辙的注解。苏辙是苏轼 的弟弟,其父苏洵,三人合称「三苏」。
❖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 ❖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 ❖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 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 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 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及取无以损为为
足其天为至之道学
以有下而于又日日

《老子二章之上善若水》PPT课件

《老子二章之上善若水》PPT课件

作品分析
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 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 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 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 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
作品分析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 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 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 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课文阅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问题探究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
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名句积累
• 知人者智, • 胜人者有力, • 大直若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作品细读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作品分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 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 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
文章翻译 (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 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 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中国通服上善若水企业文化宣贯课件

中国通服上善若水企业文化宣贯课件

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是中国通信 服务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中国通 信服务经营管理在价值层面的基本规 定,是推动中国通信服务以世界级卓 越绩效企业的准则和全面创新管理的 精神动力,是乙方文化的发展、落地 价值取向:利泽万物 创新服务 和升华。
上善若水
(一形)
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
核心思想:集聚客户 因需而变
价值取向是利泽万物、创新服务;
核心思想是聚焦客户、因需而变;
追求目标是以服务提升价值。
追求目标:以服务提升价值
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五品
➢ 创新:企业的根本本质 ➢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客户及其它利益相关者 ➢ 坚韧:坚韧不拔 ➢ 信赖:满足客户,提升价值(专业、专注、专家) ➢ 伙伴:内部协同,外部共赢
重组上市 组织创新(合并重组) 创新机制(12%的增长)
规范发展 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 新机制;创新管理。
卓越绩效 创新是企业的本质体现 企业
➢ 创新目标。服务创新、产品创 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7
核心价值观之二:包容
包容无止境。包容是博大宽容、海纳百川 的胸怀,是创新氛围、内外和谐、快速发 展的保障。
创新结构。员工的创新意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公 司的创新机制,是中国通信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基 本结构。
创新目标。通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 管理创新,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绩效。
解读核心价值观:创新
➢ 中国通信服务需要创新,创新 贯穿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辅分 离、两代回归、重组上市、规 范发展、卓越绩效企业。在创 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包容失败。中国通信服务营造民主、宽 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氛围,鼓励 员工勇于创新,百折不挠。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1)概要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1)概要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何谓“道”?
•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 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 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 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 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 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 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 The greatest virtue is like water. Laozi compared his philosophy of "nonaction" to water,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jungle law.He said,"Water nourishes everything but contends for nothing."(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weaker than water.Yet nothing is stronger than water when it comes to breaking something strong."(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 ) Water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weak winning over the strong.Water is invincible because it desires nothing and contends for nothing.

《上善若水》小学古诗文PPT课件

《上善若水》小学古诗文PPT课件
❖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及取无以损为为
足其天为至之道学
以有下而于又日日
取事常无无损损益
天,以不为、


无为
பைடு நூலகம்
。 事。

“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
知识、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 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 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 就是做学问。
善信也。 ❖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 苏辙的解说很有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 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 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 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 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 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 老子高明的地方。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 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 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 所以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
六、《道德经》的智慧
❖ 3、懂得迂回的智慧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
❖ 4、看破福祸相倚 ❖ 5、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 ❖ 6、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
❖ 上善若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长地久。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二章课件

《老子》二章课件

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 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 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 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 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 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电视里太啰唆 七嘴八舌的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般的自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 教父。 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 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 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 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 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 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 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 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 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 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 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 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高中语文 《老子》八章课件 (共51张ppt)

高中语文 《老子》八章课件 (共51张ppt)
】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2020/6/16
14
2
15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混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 失灵;各种各样的佳肴,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会使人 心情放荡纵情;稀缺的 ,会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 只追求能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之娱。所以,要摒弃物欲的 诱惑而去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2020/6/16
12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 水
问题二:在本章中,老子强调的是水的哪种品质?
夫 唯 不 争,故 无 尤。
2020/6/16
13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 大邦者下流。【第六十一章】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真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
的人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学识的人知识未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有
真知。圣人的心不会想着去占有别人的东西,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
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已经)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
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法则,是帮助而不争夺。
2020/6/16
26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二十四章 企者不 立
问题一:前两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问题二:”企“、”跨“比喻哪些做法?联系文段,这段话阐 述了什么思想?

上善若水假如我是患者PPT课件

上善若水假如我是患者PPT课件
上善若水 大爱无言
---假如我是患者
Hale Waihona Puke 概述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爱无言,爱有度众生而不鸣
医疗九不准? 承诺书? 签署?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 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一件,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 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
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6.1《老子》四章 课件4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4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在第十一章中举了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 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轮是由辐和毂等部件 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 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 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 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 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揭示出来。老子用了这些例子论述了“有”给 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六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四 译文: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 章 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
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 。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 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 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六
十 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 四 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 章 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
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 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 的目标越来越远。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道德讲堂)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道德讲堂)

THE END
THANK YOU!
第二环节:经典诵读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书影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
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4) 。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 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 物而不争私利。 (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 (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 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
八章。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
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 无尤。
居,善地(5) ;心,善渊(6);与,善仁(7);
言,善信;政,善治(8);事,善能;动,
善时(9)。夫唯不争,故无尤(0)。
注释: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 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 底的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8)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9)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10) 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 i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安:安定,安然未变时。 持:持守,保持维护。 兆:显露迹象。 谋:谋划,解决。 泮:同“判”,分离。 散:散失,消散。 为: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等写作特 色。(难点)
作者简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王室主管图 书典籍的官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zēnɡ,箭)。至于龙,吾不 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
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 那是我们的本能。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老子》之书, 专说对待之理”。
《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 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之内涵: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体现了老子朴素辩 证法的思想。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

是"无"起了作用。
④当:在(某处,某时)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 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 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 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 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同“蔂”,土筐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取独 做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民之从事事,常于近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老子骑牛图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 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 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 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 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 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楚 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
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 问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 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 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 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 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三生万物。)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老子》四章精讲ppt演讲教学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 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

上善若水 培训PPT

上善若水 培训PPT
上善若水
先 跟 老 子 进 行 一 次 道 德 对 话 吧
先 让 我 们 穿 越 千 年 的 时 空 隧 道
… ……
善善于不

能仁道争上
,,。,善
故 无 尤
动 善 时 。
言 善 信 ,
居 善 地 ,
处 众

唯善善恶利 不治渊,万 争,,故物
八 章
,事与几而
让我们感悟滴水的坚韧、溪水的乐观、泉水的清新 、池水的澄澈、江河的奔腾、湖水的宁静、瀑布和 深潭的刚柔相济、海水的博大……
第九 水悟 悟就是感悟,就是体会。水有
现实之水,有心灵之水。现实的水 可以涤净污浊,内心的水呢,可以 涤净妄想。
第十 水情 水情有二,乐水、忘水。水周流万物而不拘泥,所以孔
子乐水。忘水,从有情到忘情忘情不是无情,而是大爱、博 爱,相望于江湖,终得天下之正、万物之本。情在水、意在 人、情在外、意在心。
• 温润谦和 • 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 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
愿做的事情 • 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
而不与他人争名争利
坚胜。百争老
可 知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也 。 ”
。 因 其 无 有 , 故 能 入 于 无 之 间 , 由
, 此 乃 柔 德 ; 故 柔 之 胜 刚 , 弱 之 胜
第六讲 水变
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扁则扁、遇上则上、遇下则下、遇高则 流、遇低则止。水可以固化成冰,水可以液化成水,水还可以雾化成气 。
第七 水味 水味有三:苦水、甜水、清水。苦水可凉人
心胸,沁人心脾。苦水,甜水没有意义。没有甜 水,苦水没有方向。
第八 水韵 世间的水有千千万万,变化多彩、摇曳多姿。
第三 水智

老子八章(八、十二章)ppt

老子八章(八、十二章)ppt
道,是老子的哲学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 圣人 是 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 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 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唯:因为。例如 唯无德也。--《国语·晋语》 ⑨尤:怨咎、过失、罪过。
老子八章
■作家作品 ·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 国都洛邑 任守藏室使。著有《老子》, 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哲学奇葩而翻译出版,是“中国哲学之父” ,在政 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过多的 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家前的一部著作,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 (似是 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 )所撰写,是 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我们学习哲学,有利于认识自然, 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哲学最大的特点: 辩证与相对,有好 有坏,有得有失,有对有错,有盛有衰,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没有绝对 的得与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盛极必衰,循环往复。
例如: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李佩、钱钟书这些老科学家、老专家、 老学者;还有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等等。
第八章: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 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 ⑥;事,善能;动,善时 ⑦。夫唯 ⑧不争,故无尤 ⑨
【解读】后半部分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是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决定命运? 品质决定命运。 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命运。
品质:
品德 品行 品味
最高尚的美德、最完美的品行、最神 圣的追求: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居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中华文化三教 儒 佛 道
借势非造势
“借”与“造”的区别: “借”:崇尚自然 “造”:迷信人为
会制宜
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制宜 ,是人在 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为中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 制宜”的根本:无常不僵 。 永远适它:
适应性决定接受性; 适应度决定接受度。 适它的关键:顺
广包容
“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学概念。
有容乃大。 为下方蓄。 中空方蓄。 广纳方蓄。 无私方包容。
静寂以洗心; 静寂以革面; 静寂以砺志; 静寂以立向。
利万物 利物不择。 利而不索。
感恩词(二) 感恩节后思感恩,感恩本在感他人。 他人施恩牢牢记,施恩他人莫挂唇。 雨泽万物茁壮长,万物长成雨休云。 烛照黑夜茫茫路,路明夜亮烛身殒。 物且尚知不求报,人岂敢有求报心? 如若求报心尚在,何来恩泽清与纯? 恩泽沦为混浊物,天将不天人非人。 若要世风醇且厚,莫记此生曾施恩。 若要人间纯如水,仅记此生被施恩。 人人不求回报日,天下方为美善真。
能恒韧
坚韧胜於剑。 生生真谛在不息,滴水穿石在恒韧。
有根方韧。 志远方恒。 无为、无欲方坚韧、久恒。 坚韧、久恒与持一、守中。
甘静寂 静,源于心智。
不浮方静,不躁方静,不轻方静。 有智方静,有识方静,有志方静。
指出风幡俱不是, 直言心动亦还非。 夜来一片空潭月, 照破侬家旧翠微。
世间万物,唯是被淡忘、被忽 略、被轻视者,最值得警觉与警惕。 因为淡忘、忽略、轻视之时,正是 整理自己、积蓄能量、最终实施 “不意之动”的最从容之时。
儒,以孔子为祖师,奉之为圣人。 佛,以释迦牟尼为尊师,奉之为佛陀。 道,以老子为始祖,奉之为仙者。
水何为上善? 至柔胜至刚,至弱胜至强,至下胜至上。 晶莹而无华,知前而著后。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水是为何踏上“上善之路”的?
善借势 会制宜 广包容 能恒韧 甘静寂 利万物
善借势
一部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借势史
利而不藏。 永利不綴。 大爱无疆。
柔乃柔,至柔乃刚; 弱乃弱,至弱乃强; 下乃下,至下乃上; 无华无牵,乃上华; 晶莹透明,乃太虚; 著后而居,乃先先。 利而不害,上利; 为而不争,上为。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