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合集下载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溶解度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本教材是根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同步备课系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运用图表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展示-引导-巩固-拓展-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图表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溶解度实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关于溶解度的思考。

然后进行一组简单的问题提问,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度吗?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展示(10分钟)向学生展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一组实验数据和对应的温度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引导(15分钟)老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示范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首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记录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

然后,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准确描述溶解度概念,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通过简单的计算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溶液概念设下疑问物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2新课学习饱和溶液学习:活动一探究物质能否在水中无限溶解。

如果不是溶解多多少与什么有因素有关,将学生分做实验给出个自的结论。

结论:在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性改变活动二探究温度是否也影响物质的溶解量,实验过程参照教材。

实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两个活动引出,强调前提条件。

找同学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通过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条件的理解。

固体溶解度的学习:由于刚学习过饱和溶液的定义,所以可以直接给出溶解度定义,并且强调关于溶解概念要注意的几点绘制溶解度与温度关系曲线参照表9—1 然后和教材对照绘制是否正确,教师指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找学生说出代表的意思。

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一道计算题“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学生结合教材的例子和定义自学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内容我应该掌握的知识点4 课堂作业“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多少克5 板书一饱和溶液1活动一结论: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量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量改变2活动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3饱和溶液定义:P34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的转化:P35二固体物质溶解度1定义:p36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题2溶解度(两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操作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现象结论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从中 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温度
溶液 状态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20℃ 饱和
100克
31.6克
131.6克
教师的点拨归纳和巩固练习轻松理解溶解度。
六、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阅读P36—P38课本内容 1、溶解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KNO3、NaCl、Ca(OH)2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情况怎样? 3、溶解度曲线有什么意义?
夏天下雨前,鱼儿跃出水面?
六、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溶解度(二) 定义:(四要素)
一、固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表示方法 二、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 但要“学生”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 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 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成功的快乐,在快 乐中不断自我认可,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信品 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 可以比较同温度时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如:40℃时,
大于 硝酸钠的溶解度______硝酸钾的 溶解度
80℃时, 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的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硝酸钾 > 硝酸钠 > 氯化铵 ____________________ 66 ____℃时,硝酸钠的溶解度 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问题 讨论
食盐与KNO3在水中的溶 解能力哪个大哪个小。
使学生明确溶解性的大小需要什么条件,从而为 突破溶解度涵义的难点,埋下伏笔,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而其次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楚,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敏捷。

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沟通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相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学问。

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

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相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晰“度”的重要性。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2句话。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状况。

以教材的思路看,它供应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一些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学问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协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

(3)驾驭固体、气体的溶解度改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改变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实力和分析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课将学习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本节课与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本节课是化学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是化学中溶解现象的重要概念。

3. 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本节课的难点是溶解度的计算方法,重点是化学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1. 引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不能?2. 呈现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呈现化学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拓展知识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 讲解方法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引导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溶解度?溶解度与溶质溶剂质量的关系是什么?三、说教学活动1. 活动设计① 比较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的差异。

② 计算实验:通过实验演示或计算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 实施过程①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② 分组探讨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3. 活动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

四、说课时安排1. 介绍化学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10分钟)。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演示计算方法(15分钟)。

3. 进行比较实验和计算练习(20分钟)。

4. 总结课堂内容,提出思考问题(5分钟)。

五、说课后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化学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学习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难点: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化学下册。

2.教具:投影仪、PPT、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学生实验记录本和化学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和实际物质样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有没有办法量化描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0分钟)•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物质的量。

•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然后绘制溶解度曲线。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和方法。

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20分钟)介绍物质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温度:温度升高,通常能增加溶解度。

•压力:对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影响不大,对气体溶质有影响。

•溶剂种类: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通过实例和实验效果展示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20分钟)•绘制方法:在坐标系上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曲线特点:通常为正比例关系,但也有例外情况。

通过投影仪展示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5. 综合实验与讨论(30分钟)设计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种类之间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和记录本。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9.2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够分析曲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和溶质、溶剂的关系;•掌握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分析溶解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溶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归纳法: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探究法:通过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的过程,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引入日常生活中与溶解有关的情境,例如:你们曾经在家中冲咖啡或是泡茶吗?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水来使咖啡豆或茶叶溶解?2. 概念引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系列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溶解的概念。

例如:将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理论学习(20分钟)•介绍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和区别;•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等;•理论学习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实验探究(30分钟)•进行溶解度实验,例如: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盐(溶质),记录下每次加盐时的溶解度,最后绘制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曲线;•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图像分析(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特点,如曲线的形状、趋势等;•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与何种因素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九年纪化学下册溶解度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纪化学下册溶解度说课稿人教版

《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理化生组XXX。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此为本课题第一课时。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起。

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重点之一,属于中考常考范围。

本课在学习了溶液形成基础上,以两个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认识开始从质到量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据此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其转化。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理解饱和溶液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改变,让学生感受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逐步建立用辩证、发展思想来看待事物变化。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把建立饱和溶液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作为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只是储备确定构建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相对性及转化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教学分析,为促进学生知识及实验分析能力发展,对本节只是我将采用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教法,最后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习题练习讲解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为使所学知识更好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可采用实验归纳发掌握饱和溶液概念,及亲身试验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最后做题练习巩固。

四、教学过程复习溶液知识及溶液、溶质、溶剂关系,提出问题“一杯水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溶质呢?”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

首先,以NaCl溶解实验,是学生观察到NaCl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NaCl固体后振荡,发现NaCl未被完全溶解,得知一定量水中NaCl溶解度是一定。

当不能再溶时,我们就说它达到一个饱和状态,提出饱和溶液第一个重点即在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溶液。

类比得知,若能再溶解该溶质则为不饱和。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温度计、天平等
-投影仪、白板
2.软件资源:
-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课件
-溶解度曲线图表
-实验操作视频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案
-习题库
-化学知识科普资料
5.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
3.素质层面:
-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利于课程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简短介绍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溶解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过程: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包括其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详细介绍溶解度的曲线及其意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在实际溶液制备中的应用。
3.溶解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特性和应用。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溶解度案例进行分析,如药物溶解、食盐溶解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溶解度变化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3.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如下:
1.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溶解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一个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和分析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衔接。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和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以下内容:
1.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温度、压力、溶剂、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3.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
4.实际问题解答示例。
板书布局将采用逻辑顺序,突出重点知识,并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使知识更加直观易懂。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并提供直观的学习参考。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将注重字迹工整、符号规范,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度的变化,如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同一种溶质。
2.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即温度、压力、溶剂、溶质,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3.引入溶解度曲线的概念,解释其表示方法和作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解度”。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解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为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以及化学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并通过溶解度曲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溶液的组成和形成过程,也能够通过实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但是,对于溶解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从定量的角度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图表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

(2)能够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

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

课题3《溶解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