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材分析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比和比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教材首先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例1,借助表格梳理,引导学生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体现让学生自主归纳的思想。
(2)例2,仍然借助表格的方式,梳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把学生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学会整体地、一般性地把握知识,使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3)例3,让学生回顾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揭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内在一致性。
(4)例4,让学生复习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两种量成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培养学生的函数思想。
教学建议(l)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本节内容几乎涵盖了比和比例的全部知识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归纳与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让学生梳理比、比例、正(反)比例的前后承接关系,了解概念的逐步发展。
通过课上交流,把自己整理过程中不够完备的地方进行补充、完善。
(2)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除了让学生理清前面所述的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外,还要像例2、例3那样,把相关的概念、性质放在一起进行整理,使学生看到不同形式背后的一致性。
如例2,除了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整理的结果,还可追问: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吗?即ab=a÷b=a:b(b≠0),并由此引出例3的问题,将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三个知识整合为本质相同的“一个知识”。
(3)加强函数思想的教学。
例4,通过实例理解、描述正、反比例的概念时,要注意强调“前提”,即在什么前提下,哪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在什么前提下,哪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 -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比和比例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 比例尺的应用4. 比例分配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分配问题。
2. 教学难点: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 讲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4.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
5. 比例分配问题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比例分配的方法。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地图、设计、建筑等领域。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第1篇】"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比的意义”说课设计。
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
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
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
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
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是:1.回答:(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
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板书"比的意义")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到理*的飞跃;一次从理*到实践的飞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 -人教版
《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比和比例》属于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复习内容。
学生经过之前的整理和复习,已经有能力将自己所学的内容整理出来。
比和比例的知识之前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自主整理,学生的能力会有相应的提高。
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比和比例》属于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复习内容。
学生经过之前的整理和复习,已经有能力将自己所学的内容整理出来。
比和比例的知识之前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自主整理,学生的能力会有相应的提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关系。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教学重难点: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题目1、你们能用比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2、这里有6个比,谁能选一个比并说出与它相等的比?指名生回答,师板书。
3、这是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它们可以组成比例,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这部分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整理了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现在就来看看大家整理的怎么样吧!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全班一起复习。
学生的问题不明确时,教师进行说明。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使知识更完整。
概括方法:我发现同学们都是用大括号的方式将整理的结果表示出来,非常不错。
你们也可以像老师这样用“树形图”来整理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边说边用课件展示“树形图”),今后大家在整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师:刚刚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点,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书上第84页的表格1,看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学生独立填表,师巡视,并及时提醒。
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⑶ 5/8:1/4 7.5:3 ⑷ 2:8 9:27[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六年级下数学单元教材分析比例人教新课标
《比例》教学分析稿主讲人:华城实验小学 于荣华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正反比例意义。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从变化中看到不变,体会并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借助直观图像帮助学生认识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作适当孕伏。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教学中,我们要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同时还提供一个更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我们也可重组教材,使思维更具灵性。
教材中是把正反比例分块教学,虽有便于教学的优势,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我觉得,会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模式化,缺乏灵性。
为此,我们也可尝试大胆重组教材中的正反比例例子,把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分类探究进行教学,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更清晰认识正反比例。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
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定义及运用。
2. 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导入:采用生活实例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和比例的性质。
3.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应用。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比较,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和比例的性质,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运算规则等。
3. 讲解(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讲解比和比例的运算规则。
4. 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应用。
5.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探究环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和比例的性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探究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前的准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探究任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1 比和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性质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和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比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2)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两个数相乘、相除的关系。
(3)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表达方式。
(4)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中各项的乘除关系。
3. 实践应用(1)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部分。
因为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
教学建议:1.有效地进行复习,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
2.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重视概念的引入,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
比例的引入从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引入?比例尺从实际问题中引入?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已学过的常用数量关系填表引入?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通过已掌握的算术方法引入?4.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最后一部分新知识,不仅本单元知识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而且这单元知识还与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教材,从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来组织着部分知识的教学,沟通与本单元内容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与本单元有关的已有知识间联系?(1)沟通求比值与化简比方法上的联系(2)沟通比、分数、除法概念及基本性质间的联系(3)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沟通本单元知识间的联系?(1)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正比例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2)沟通正比例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在解题时的联系Y÷X = K(一定) Y·X = K(一定)沟通本单元知识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1)沟通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联系。
因为所解的比例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它也属于方程。
(2)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将比例尺应用题用学生已学过的倍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还能获得更为简捷的解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2. 比例的意义: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明白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比和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2. 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授: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意义,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3.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比和比例的应用。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2.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等。
3.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例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2.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和比例的应用。
小学数学_比例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比例尺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熟练的解答比例尺的相关实际问题,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结构的设计:1、激发兴趣,感受比例尺师: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我们先做一个脑筋急转弯,看谁的转的更快。
从北京到上海有1200千米,可是一只小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蚂蚁是在地图上爬行的。
师:大家真聪明。
生活中地图我们随处可见,老师今天把我们的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你们知道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是如何画在地图上的吗?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手中的直尺很快的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距离,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生:想!师:我们可以量出地图上的图上距离,但是能不能量出实际距离吗?生:不能。
师:那我们如何根据图上距离来求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呢?2、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我们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比例尺。
(板书:比例尺)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生: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比例尺是尺子吗?比例尺有几种形式?3、实验对比,得出结论。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我这里有一条1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在练习本上吗?师: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大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你是用几厘米代表实际1米的长度的?生: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1米。
师:实际上你画在图上的1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它代表的实际长度1米就是实际距离(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师:还有其他的画法吗?师:同样一段1米的线段画在图上为什么有长有短呢?生:因为他们缩小的不一样。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比和比例》第一课时说课稿天师附小王振周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比和比例》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例尺的知识及其应用,放在“空间与图形”中进行复习。
二、说教学目标1.复习比和比例的概念,熟练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通过比例的练习,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四、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考试,需要把小学的知识做一归纳和总结,可是在前面学生很少受到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整理的能力非常低,导致学习出现困难,出力却不出成绩。
教会学生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先利用比的知识说说我们班男生、女生以及全班同学的人数情况,然后点明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设计的意图)从现成的素材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归纳整理共分为五个环节。
1.复习比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指名学生回答。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对比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4.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3)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5. 归纳整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三)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同时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9)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比和比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3. 比的化简: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简比。
4.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 比例的化简:将比例的四个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简比例。
7.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8. 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
9. 应用题:利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利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比和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比和比例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比和比例教案
【教材分析:】《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一、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点。
复习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地向学生出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机械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自己去整理,可同位合作,也可小组间交流,也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议一议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让知识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如复习比和比例的区别,师出示表1:在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时,师出示了表2:上述两个表格基本上涵盖了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此表中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也就了然于心了。
同时表格的形式,也使繁碎的内容变得整齐,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二、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部分知识大多数问题都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其影子,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教学中,教者结合比和比例应用题的复习,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去解决数学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生物园的平面图,并算出这个生物园的实际面积,请同学到地图上来找找去北京应该从哪出发,然后量一量地图上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算出从我们这儿到北京大概有多少路程等。
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
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难点: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际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0分钟)- 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小组讨论(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际操作(5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
6.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正确理解并运用了比和比例的知识。
3. 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5 比和比例 -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5 比和比例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2. 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比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明确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2)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明确比例是用来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比和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
2.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与比和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我国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4 比和比例》16-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4 比和比例》16-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6.1.4 比和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以及理解比例的概念,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比和比例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数、小数知识,对比较大小、求比值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求比例的方法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
2.比例的概念和求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
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比和比例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用具(如图片、卡片等)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小华身高1.5米,小丽身高1.2米,他们的身高之比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比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本质和性质。
如“比较1/2和3/4的大小,再比较它们的2倍和3倍。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的概念。
如“填空:2/3的____倍是5/6。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知识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应用;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比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例的求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比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子,讲解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化简和比例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学具:练习本、笔、橡皮。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提出问题:“苹果和香蕉的比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和比例 -人教版 (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比和比例 - 人教版 (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和比例的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表示。
2.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第一比例项、第二比例项、第三比例项和第四比例项。
3. 比和比例的计算:根据比和比例的定义,进行相应的计算。
4. 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是一个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表示。
5.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按比例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尺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比和比例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讲解比和比例的定义,比和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尺的概念。
3. 演示计算:通过实例演示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和比例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和比例”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
教学建议:
1.有效地进行复习,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
2.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重视概念的引入,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
比例的引入从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引入?
比例尺从实际问题中引入?
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已学过的常用数量关系填表引入?
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通过已掌握的算术方法引入?
4.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最后一部分新知识,不仅本单元知识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而且这单元知识还与前面学过的许多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教材,从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来组织着部分知识的教学,沟通与本单元内容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与本单元有关的已有知识间联系?
(1)沟通求比值与化简比方法上的联系
(2)沟通比、分数、除法概念及基本性质间的联系
(3)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沟通本单元知识间的联系?
(1)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正比例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
(2)沟通正比例应用题和反比例应用题在解题时的联系
Y÷X = K(一定) Y·X = K(一定)
沟通本单元知识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1)沟通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联系。
因为所解的比例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它也属于方程。
(2)沟通比例尺应用题和倍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解法上的联系将比例尺应用题用学生已学过的倍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还能获得更为简捷的解法。
(3)沟通比例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联系
5.注重对易混淆概念的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比和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
6.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