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
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
《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
1、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2、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4、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 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
三、《次北固山下》
可证。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
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黒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
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名句一一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一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一一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一、译文:
《咏雪》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
”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
”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
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
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
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
去、离开
4.下车引之:古义:
拉。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
三、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 “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
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 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一一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I 0)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今义:日期,名词今义:前往。
今义:弓I用。
今义:照顾或顾客
云。
” (《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___ ,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四、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作为
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
…的人)(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吃)( 粗粮) (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 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 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 (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
面,
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年的事情)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 ________
六、古今异义词语
多次,今义:数次)..
3.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旧的,过去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 ;今义:好的
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0 )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允许)..
七、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2.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九、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随心所欲、
十、按要求默写
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静志的关系)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启示】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 广
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
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八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
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Y _____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
;
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 的精辟分析。
20.《狼》
一、原文及译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一一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
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时间长了,
(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一一郭沫若
(二八通假字: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八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
(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2、止增笑耳。
笑:笑料。
(动词作名词。
)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