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如“之”、“其”、“以”、“于”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2.通假字:如“畔”通“叛”,“消”通“销”等,需掌握常见的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如“烈士”、“结束”等,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古义。
4.词类活用:如名词动用、动词名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需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
二、文言文句式与用法1.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掌握其句式特点。
2.省略句:如“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于)三鼓”等,了解省略句的用法。
3.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微斯人,吾谁与归”等,掌握倒装句的用法。
4.被动句: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了解被动句的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故事情节概括: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文章主旨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通顺表达,注意留、删、补、换、调等翻译方法。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字词句篇的逐步理解:从字词到句篇,逐步深入理解文言文。
2.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提高阅读效率。
3.关注题干要求: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题偏差。
4.善于总结归纳: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以上总结,相信同学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富人是从穷人那儿来的,知识是从无知那儿来的,幸福是从苦难那儿来的,跌下是从爬高那儿来的,自尊是从羞辱那儿来的,自主是从依从那儿来的。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一、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5、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7篇背颂要点1.《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弟子·春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习方法、修养)重点理解说:同“悦”,愉快。
通假字。
愠:生气,发怒,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学习方法)重点理解三:多次。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修养)重点理解有:通“又”,通假字。
逾:越过。
矩:法度。
四十而不惑,而:表顺承,四十岁不疑惑。
不是转折。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而:表顺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则:就罔(wǎng):迷茫 殆(dài):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很多初中的同学一看到文言文就头大主要是没有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语文文言文,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1、龟虽寿东汉• 曹操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5、如梦令宋•李清照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7、《论语》十那么春秋• 孔子8、观沧海汉• 曹操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10、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1、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1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14、泊秦淮唐• 杜牧15、浣溪沙宋• 晏殊【七年级下册学问点】16、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7、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18、山中杂诗南朝•吴均19、竹里馆唐•王维2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逢入京使唐•岑参2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25、送灵澈上人唐•刘禹锡26、约客南宋•赵师秀27、论诗清•赵翼【八年级上册学问点】28、石壕吏唐•杜甫29、归园田居晋•陶渊明30、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1、登岳阳楼宋•陈与义32、长歌行选自《汉乐府》33、野望唐•王绩34、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3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6、黄鹤楼唐•崔颢37、送友人唐•李白38、答谢中书书(古文) 陶弘景39、秋词唐•刘禹锡4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41、浣溪沙宋•苏轼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43、陋室铭唐• 刘禹锡44、爱莲说宋• 周敦颐45、望岳唐• 杜甫46、使至塞上唐• 王维47、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48、三峡北魏• 郦道元49、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50、春望唐• 杜甫【八年级下册学问点】50、赠从弟汉•刘祯5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2、终南别业唐•王维5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4、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北宋• 范仲淹55、满井游记(古文) 明袁宏道5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57、赤壁唐• 杜牧58、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5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60、山坡羊•潼关心古元• 张养浩61、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6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6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6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6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68、无题唐• 李商隐69、相见欢南唐• 李煜70、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71、杂说四•马说唐• 韩愈73、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73、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74、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75、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76.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77.五柳先生传晋• 陶渊明【九年级上册学问点】76、隆中对(古文) 陈寿77、陈涉世家(古文) 司马迁79、唐雎不辱使命(古文) 选自《战国策》79、望江南(梳洗罢) 唐• 温庭筠80、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81、月夜唐• 刘方平82、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83、卜算子•咏梅南宋• 陆游8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8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8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8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88、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89、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90、出师表三国• 诸葛亮91、渔家傲宋• 范仲淹9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93、破阵子宋• 辛弃疾94、观刈麦唐• 白居易【九年级下册学问点】9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96、参军行唐•杨炯97、月下独酌唐•李白101、羌村三首唐•杜甫101、登楼唐• 杜甫10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10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2、望月有感唐•白居易10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104、别云间夏完淳105、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10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07、蒹葭选自《诗经》108、关雎选自《诗经》109、雁门太守行唐•李贺1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1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112、公输选自《墨子》113、惠子相梁选自《庄子》1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115、愚公移山选自《列子》看了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学问还看: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人教版语文初中古文学问点复习资料3.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4.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5.初中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除了课堂上所学,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同样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
“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作助词,“之”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也能作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而”字用法也多样,可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例如“以刀劈狼首”中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作连词,表目的,如“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是“对于”的意思。
二、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汤”,古义是“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里的“汤”便是此意;“再”,古义是“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即为此意。
还有一些词的意思会随着语境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亡”,通常指“逃跑、丢失、灭亡”,但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是“通‘无’,没有”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七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
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其子曰:代词,他的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是汉语古典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发展历程。
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文言文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在本文中全面呈现。
以下为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文言文的构成:文言文主要构成是由汉字,单音、单音词、多音词以及部首构词成分等构成。
2、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方法,因此掌握好阅读方法是第一步。
应该注重对古汉语语义搭配、文体特点以及文言文的常见词语语言规律等知识点的了解。
3、文言文的文体:文言文的文体主要有诗、词、曲、赋、论、史、小说等。
掌握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有助于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习惯知识点1、平仄:平仄是文言文句子中的一个重要的音节与音调组合。
它表现在词语的音韵上。
因此学会平仄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2、修辞:修辞是通过变化语言、词汇等语言手段,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3、字音和字形变化:文言文的字形和字音变化很多,掌握这些变化,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细节理解和正确的阅读。
三、文言文句式及习语1、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比较常见的句式之一。
通过倒置谓语和主语顺序,使句子具有表达强调的功能。
2、比喻和联想:这是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喻和联想为作品塑造特定情境和描绘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3、典故:典故是古文言中的常用表达方式。
掌握典故和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义。
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用法1、称谓:这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用法,称谓的辞丰富、用途广泛,需要深入理解。
2、谦辞:文言文中用谦辞的场合经常出现。
掌握好谦辞的使用和特点,可使其使用更得体。
3、固定词组:文言文中很多词组都是固定不变的,上下文中出现的次数非常频繁。
五、文言文学习方法1、多读多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对语法和结构的控制。
2、学会注解:注解不仅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翻译,还能在理解句子内涵和脉络时,更直接的帮助你消化掌握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一语文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实词知识点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初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第六册·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出师表》)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三、重点字词解释: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
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于是)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四、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