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积累
小升初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必背课文
![小升初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必背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69bb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9.png)
【文言名篇】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司马光》【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寓意】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勇于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亦揭示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2.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寓意】警示人们不要因一时的侥幸成功而放弃持久的努力,真正的成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3.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精卫填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寓意】这篇短文讲述炎帝之女溺亡于东海,化为神鸟精卫决心填平大海。
象征人类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边李》【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用智慧和判断力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a5fa824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e.png)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ff84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5.png)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提升。
掌握好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对于小升初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梳理一下小升初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汤”在古代指“热水”。
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类词要特别留意,不能用现代的意思去理解。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再如“亡”,有“逃跑”“丢失”“灭亡”等意思。
3、词类活用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
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动词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可以用作名词或动词等。
比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腰佩”。
二、虚词虚词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之”可以作代词,指代人、事、物;也可以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
2、“而”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4、“于”常见的有“在”“到”“对”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五、文言文的翻译1、原则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优美有文采。
2、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等。
六、文言文的朗读和断句正确的朗读和断句有助于理解文意。
一般根据句子的意思、语法结构和虚词来断句。
七、文言文的积累要多读多背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如《论语》《孟子》《世说新语》中的片段等。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3d707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3.png)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孕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XXX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水由地XXX,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22ac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c.png)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文的句式、语法、修辞等。
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押韵、比喻、借代等。
2. 古诗词鉴赏:考生需要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分析意境、抓住修辞手法、理解词句等,同时还需要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如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品等。
3. 古文阅读:考生需要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断句、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古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成语和名言警句:考生需要掌握常用的成语和名言警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等。
5. 文化常识: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古代礼仪、器物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如数学、医学、天文学等。
以上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的几个方面,考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还需要多读、多练、多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75a3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6.png)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75e13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7.png)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也是小升初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常用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成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2. 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文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通过分析关键词和句子,找到文章的重点和主题等。
3. 文言文词语理解: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和解释文言文中的生词和专有名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上下文推测的方式来理解生词的意思;通过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理解专有名词的含义等。
4. 文言文写作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写文言文的作文。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等。
5.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课文或者文章进行练习和理解;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等。
总之,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小升初考试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小学升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小学升初中语文知识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1ffa71df58fb770bf68a55b5.png)
小学升初中语文知识累积一、名句归类1、劝学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念书迟。
——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念书示字聿》2、惜时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汉乐府《长歌行》一寸岁月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岁月。
3、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音,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4、四时类:春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等闲识得东风面,花团锦簇老是春。
——朱熹《春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春光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雨》夏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量碧,映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秋季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冬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爱国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过零丁洋》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生看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6、友谊类: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7、思乡类: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李白《静夜思》8、节日类: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清明节气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97afe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4.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解析
选取近年中考文言文 阅读真题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 式和难度。
提供答案及解析,帮 助学生理解答案的思 路和依据,提高答题 正确率。
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 点和解题思路,指导 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 方法。
05 文言文学习方法与建议
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思维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重视基础知识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理解文意
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注意上下文之间的 联系,避免断章取义。
注重积累
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表达 方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把握中心思想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有助于回 答相关问题。
如之、者、所、乃等,在文言 文中起到连接、修饰、助词等
作用。
通假字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通假字,即 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使用
。
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汇的含义与现 代汉语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文言文句式与语法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 使用“……者,……也”
的句式。
使用“为……所……”或 “受……”等句式表示被
总结词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点是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必要步骤,需要从文章结构、语言风 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和逻辑关系,了解常见的段落和 篇章结构。同时,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如婉约、豪放、象征 、比喻等,以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04 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6b5eacf705cc1754270908.png)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30篇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067a6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4.png)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30篇在小升初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还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累。
以下是30篇小升初重点文言文的精选内容,这些篇目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材料。
1. 《论语》节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庄子》节选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4. 《左传》节选晋师伐齐,齐人败之,晋师退,齐人追之,晋师复战,齐人又败之。
5. 《史记》节选太史公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6. 《战国策》节选苏秦曰:“合纵连横,以制诸侯。
”7. 《汉书》节选班固曰:“文帝宽仁,百姓安居乐业。
”8. 《后汉书》节选范晔曰:“光武中兴,天下大治。
”9. 《三国志》节选陈寿曰:“诸葛亮忠臣也,其智足以辅国。
”10. 《世说新语》节选刘义庆曰:“王羲之书圣也,其书法妙绝古今。
”11. 《文选》节选萧统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2. 《文心雕龙》节选刘勰曰:“文以载道,以文会友。
”13. 《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 《楚辞》节选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 《古诗十九首》节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16. 《乐府诗集》节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7. 《唐诗三百首》节选杜甫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8. 《宋词三百首》节选苏轼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9. 《元曲选》节选关汉卿曰:“天净沙·秋思。
”20. 《明清小说选》节选罗贯中曰:“三国演义,英雄辈出。
”21. 《古文观止》节选“岳阳楼记,范仲淹。
”22. 《文苑英华》节选“滕王阁序,王勃。
”23. 《文心雕龙》节选“文赋,陆机。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7803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b.png)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题材主要包括古诗词、古文阅读和古代文学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考点:
1. 古诗词: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古文阅读:
- 《背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读书志》: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诗》云:“割席断缁,绝食丧饥。
”《书》曰:“蹈厉之义,简之至也。
”为人臣者,忠信,所以为立身也;为人父者,慈爱,所以为守节也。
《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称父母之年,别乎君子。
君子无众势,今见于斯。
- 《论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景公吕扈之子也,谋诛高阳侯。
邹忌讽谏以为不可,曰:“天下莫敌期秦也。
”
3. 古代文学常识: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
八戒、沙僧等。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主要人物:宋江、吴用、李逵、林冲等。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题材的学习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dc329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1.png)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提升。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对小升初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了梳理汇总。
一、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之”作助词,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意为“难道”。
3、“而”表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如“人不知而不愠”。
4、“以”作介词,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是“用”。
作连词,表目的,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以”意思是“来”。
5、“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等,如“于舅家见之”中的“于”意思是“在”。
二、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乃”于是,就,如“乃悟前狼假寐”。
竟然,如“乃不知有汉”。
2、“则”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者”指人、物、事、时间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者”指……的人。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二者不可得兼”。
4、“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如“不亦乐乎”。
5、“也”表判断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表陈述语气,如“夫战,勇气也”。
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用“者……也”“……也”“者也”等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资料讲解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98e5a514791711cd791738.png)
小升初I文言文知识梳理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 论战》)8、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1、 “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 “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9、涕古义:泪。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文言文【三篇】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文言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927f7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5.png)
【导语】芬芳袭⼈花枝俏,喜⽓盈门捷报到。
⼼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事,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
在学习中学会复习,在运⽤中培养能⼒,在总结中不断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升初必须掌握的⽂⾔⽂【三篇】》供您查阅。
【第⼀篇】1、《孟母三迁》 孟⼦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此⾮吾所以处吾⼦也。
”遂迁居市旁。
孟⼦⼜嬉为贾⼈炫卖之事。
其母⽈:“此⼜⾮吾所以处吾⼦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乃嬉为俎⾖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此可以处吾⼦矣。
”遂居焉。
【注释】 舍:家。
嬉:游戏。
所以:⽤来。
处⼦:安顿⼉⼦的地⽅。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类的事。
贾⼈: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古代祭祀⽤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候袁公》 陈元⽅年⼗⼀时,候袁公。
袁公问⽈:“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元⽅⽈:“⽼⽗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益敬。
”袁公⽈:“孤往者尝为邺令,正⾏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元⽅⽈:“周公、孔⼦,异世⽽出,周旋动静,万⾥如⼀。
周公不师孔⼦,孔⼦亦不师周公。
” 【注释】 候:拜访,问候。
履⾏: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的谦称。
师:学习。
【⽅⾔证古】 ⽼⽗:对⽗亲的敬称。
⽼,表⽰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 宋⼈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今⽇病矣,予助苗长矣!”其⼦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益⽽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徒⽆益,⽽⼜害之。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忧虑。
长(zhǎng):⽣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
其⼈:他家⾥的⼈。
病:精疲⼒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称代词。
趋:快⾛。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8bd073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0.png)
一、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三、解析:1.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开篇,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友谊能给人带来快乐。
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扩展阅读:1.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五、练习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君子乎()2. 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2)愉快(3)志同道合的人(4)有道德修养的人2.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小升初诗词古文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诗词古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05021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d.png)
小升初诗词古文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古文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下面将对小升初古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文知识。
一、古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特点是用字规范、句式多变、语意丰富。
而且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等都会成为考查的内容。
2. 古文阅读技巧:古文阅读首先要理解句子结构,把握句意;其次要辨认句中的成语典故,理解上下文;最后要学会区分修辞手法和体例结构。
3. 古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仗等。
4. 古文的体例结构:常见的古文体例结构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赋、颂、赞等。
二、古文阅读题型1. 文段填空:考查学生对古文语言、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的理解能力。
2. 文段判断:考查学生对古文语境、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3. 文段解读:考查学生对古文主旨和含义的理解能力。
4. 文段翻译:考查学生对古文语言的翻译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 古文名句填空:考查学生对古文名句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三、古文名句古文名句是古文中的经典语句,学习好古文名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文名句:1. 孟子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几其所托,抑郑其所乱也。
2. 《论语》之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 李白之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苏轼之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杜甫之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通过学习这些古文名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为阅读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古文修辞手法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仗等。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9bbb5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b.png)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学而》)(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
惠子相梁》)(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9.会(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和,与,同。
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观潮》)14.知(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学而》)(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促织》)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
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