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循环换气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循环换气"的好方法——转帖(绝对值得初学者一读)

#1 浅谈笛子的循环换气作者周林生

笛子的循环换气技术是赵松庭先生在几十年前,借鉴唢呐的循环换气法,首先在他的笛曲《早晨》中运用的。此后,这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关于它的练习方法,在赵先生的《笛艺春秋》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我在教学生时,除了让学生吹“水泡”外,还让学生练“水箭”。

具体的是这样:先学会吹“水泡”。当学生能用细吸管在水杯里,循环地边吸气边“吹”出水泡时,说明学生已经领悟循环换气的原理了。但此时,学生的嘴劲还不足,还不能够仅用口腔中的“压缩空气”去激发笛子发出合格的声音来。此时,就要加强嘴劲的训练,而练“水箭”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

让学生们含口干净的水,然后要他们通过口腔,风门的挤压,使口里的水形成一条细细长长的“水箭”。比一比,谁的水箭射的远,谁的水箭持续时间长。

在能射水箭后,我又提出要求:在射水箭的同时,鼻子要能轻巧快速地”抢气“。即射出去和吸进来要同步。在熟练掌握后,我再让学生在笛子上练。

即便能很熟练地掌握吹“水泡”,射“水箭”后,要在笛子上运用循环换气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体会的,但此时,学生已明白原理与要领,剩下的事就是化时间去练了。先在中音或高音练,低音较难。吸气要控制好,动作要轻巧,快捷。吸入的气要与口腔的气衔接好,不要鼓腮。在一个单音上练成后,可在音阶的上下行中练习,此时,要找准循环换气的音节。也就是说,哪里方便就在哪里换气。这时,手指在运动,口鼻在循环换气,一心两用,要慢慢协调一致。最后,在旋律中也能自如地进行循环换气,那就大功告成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练习“循环换气”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效仿之!顾而转贴过来,希望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也说说循环换气<原创>

我最近才学会的,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想学会这个技巧,我把我自学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各位想学会这个技巧的发烧友们有点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看定义:用嘴里的余气挤出吹响笛子的同时用鼻子吸气!然后接上!挤气————吸气—————接上。其实就三个步骤!

看第一步挤气把笛子吹响,这可以说难也可以说简单,对于对口风有正确理解和一定气息功底的人来说几乎不用练习就可以做到。关键在风门大小和角度不能变,可能有的人为了吹响,感觉余气压力不够大就用嘴唇帮着用劲(我犯过这

样的错误,自学嘛,走误区是正常的),显然这会使口风发生变化(角度,力度),这样往往越吹越不响。其实只要用口腔内任何一个部位稍微做挤压的动作,在口风不变的情况下都是能很顺利把笛子吹响的(鼓腮,舌头往前推,下巴后挤,喉结上提-----总之通通可以!试验过的!)一句话:口风不变就万事Okey!

再看吸气!吹笛子的人自然知道该怎样吸气!我只提一个细节:呼吸同步的时候,当吸如入的气在进入口腔的那一刹那,口腔后部往往出现一声清晰的“啪”的一声。或者叫做气疙瘩。这是因为口腔此时处于一个相对的高气压状态,而鼻腔内的气压低一点,交和的瞬间会使交和处震动,于是就感觉到有个“疙瘩”。问题的根源在于压强差,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在于此!口腔压力大些,我们可以先挤气再吸气(当然我这里说的包括压强,挤气和吸气的时间差都是不可度量的而且因人而异,所以自己适量把握)这个时间差是很小的,几乎只要意念上是一先一后就可以了!

这个第二步非常关键,我想所有自学没有成功的人恐怕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的!

最后就是接上气继续吹了!

练习的时候以D,E,F调笛子为好。全开孔,因为我发现,任何一根笛子最好发的音就是这个偏低的#4!

事实上,这一切并不像有的书上说的要多久多久,两个小时足可学会吹长音循环!

顺便说说运用。目前流行的循环的曲子大概有以下几个:357,鹧鸪飞,秦川抒怀,西湖春晓,幽兰逢春等!我当时刚学会吹一个长音就迫不及待地想吹鹧鸪飞了,事实上吹出来的是一堆我自己都认不出是什么来的东西!因为在换气的时候我脑袋里想的不是曲谱也不是我的手指头该怎么动,而是在想我的嘴该怎么动,一心怎么能二用呢,所以就练把,练到不用脑袋想就能做循环的时候就可以吹鹧鸪飞了!还有,秦川抒怀里面那个循环换气我想是比较难的,嘴唇不能有一点紧张,挤气的时候还要借助腹部部的力量!或者干脆用长音吹算了!

最近收获颇丰的,在学习循环换气的过程中,为了使音色量统一自然而然地放松口风和保持口风角度,一段时间下来,低音更厚实了高音的进步尤其大,面对面听我吹笛子的人也不觉得超高音躁,这些才是最大的收获,大家都来练把,肯定能学会的!我就曾经放弃过无数次,也许只要灵光一现就会了!练了就有收获地!

语言不专业,见谅!我本来也不是专业人士!

实际上循环换气并不是说的这么简单,里面的主要几点难点如下:

一、把人的呼吸打通的问题;也就是说:怎么个‘换气’法;其实这点很好练的,就是常常练习嘴腔压气的动作(这儿不是说一定要练压气的强度),慢慢的经过长期的生活中,你会不经意地边用鼻子像以前一样自然地呼吸,而这时候的嘴部在做压气的动作,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循环气息”的习惯性。

二、压气的角度、力度,这儿更重要的是压气的恰当的“着力点”;如,压气的时候,练的时候一定要在腹部,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用腹部(丹田)把气提起来,同时胸部也在第二部份着力,从而使嘴腔更易出压气出来;这可以比喻成练武术一样:很多练武术的人只靠手来打拳,而不究其方法,如果只用手来打拳那肯定是力道平平,但如果会掌握方法的人他就知道同时用人的腰力、与上身的重力来助推,这样打出的碰拳就有三个力道点的总和,这样一来,与其只用手臂打出的拳来比就猛烈得多。

三、就算以上两点做到了,也只能在诸如葫芦丝、唢呐一类的“包吹管乐器”上运用;如果要用在笛子上还要差距很大。这一点是最难的一点,也就是说在笛子上吹奏,怎么样掌握好唇来控制好风门的“固定”变化?这一点我有所体会,但是不易用文字表述出来。

循环换气和双吐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是吹管乐器上的一项高难度技巧。它是指演奏者在吹奏的过程中,用鼻子迅速地吸气,而在鼻子吸气的同时,将口腔中保留的余气挤出,以达到演奏者吹出的气流在吸气时不中断的目的。因为这一技巧在演奏时可以使音不中断,并无限延长其时值,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特长音”在长笛、唢呐、双簧管、大管、萨克管等乐器上,均可以使用这一技巧。

中国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法,是没有循环换气的,本世纪60年代,笛子教育家、演奏家赵松庭借鉴唢呐上的循环换气技巧,将它运用到了竹笛上。从那以后,在一部分竹笛音乐作品中就出现了循环换气技巧。80年代后,随着民族器乐中的“现代派”作品大量出现,循环换气技巧被广泛地使用,并得到了发挥。现在,循环换气已经成了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但是,要掌握并在竹笛上熟练地运用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训练前的要求

人的生理构造告诉我们:呼与吸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进行。但是,演奏家在进行循环换气时却可以在口腔气流不停止的情况下,用鼻子吸进空气。这是因为循环换气的过程,实际上是鼻腔、肺吸气,口腔挤气的过程。要想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结构以及它们在进行循环换气时所处的状态。人们吸气时,空气由鼻腔进入通过喉头到达气管,然后由气管送入到肺部,在肺部里完成空气交换,再通过气管、喉头、口腔排出体外。这种“呼与吸”的原理十分简单:人们的胸廓在吸气时发生扩张,带动了紧靠在胸腔壁上的肺,肺部的扩张,使肺部空气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大气被吸入肺里。与之相反的过程,就产生了呼气。循环换气的原理是在口腔挤气的同时吸气,“吸”是为主的,“呼”为辅。由此可知,进行循环换气有两个最基本的先提条件:1、从鼻腔至肺部的呼吸器官要保持畅通。2、胸腔肌肉在吸气时主动扩张,以保证肺部的最大容量。

竹笛的循环换气不同于唢呐的循环换气,唢呐在换气时可以将腮部鼓起,扩大口腔内的空间,这样贮存的空气量较多,使鼻子有充足的吸气时间,而竹笛演奏时不能鼓腮。其次,唢呐是簧鸣乐器,演奏时嘴唇紧闭,气流全部进入乐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