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常识

合集下载

历法常识知识点总结

历法常识知识点总结

一、历法概述历法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或公式来计算时间的学科,主要包括日历、节气、年号等方面的知识。

历法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伴而生,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体系,但历法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记录、计算和推算时间。

古代的历法起源于人们对时间的观察和认知,最早的历法是以月相和季节变化为基础的农事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如古代的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根据月相来确定时间。

古代的历法主要通过天文观测和日常经验来制订,比如观测太阳的运行、月亮的周期、星球的运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的历法的不足之处,于是陆续发展了西历、格里高利历等新的历法。

在中国古代,历法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古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对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体系,包括了二十四节气、八字历、天文历、农历等内容。

由于中国的历法系统复杂而完整,对于计算时间、农事活动、历史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历法的基本内容1. 日历日历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主要由年、月、日组成。

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有不同的日历体系,如阳历、阴历、农历等。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一年为单位,通常采用公历。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一年有十三个月,通常采用农历。

农历是以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为基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民间宗教活动。

2. 节气节气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确定的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间点,主要用于农事活动和民俗习俗。

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

节气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划分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天文观测等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年号年号是在政治和历史领域中用来标识年份的一种命名系统,通常是由国家领导人或官方机构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选定的。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古代历法常识十讲

古代历法常识十讲

第一讲文史学习者要学点古代历法常识塌鼻子先生古风论坛古风是文史爱好者的论坛。

来玩的朋友很多是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和中学的历史、语文教师,都是有志于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人,和爱好国学(以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的人。

这些朋友除了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或文学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与文史有关的专门知识。

中国古代历法就是这种专门知识之一。

为什么爱好文史的人必须学一点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呢?第一,是为了读懂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学典籍。

例如《左传》僖公五年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

这里的“朔”、“闰”、“日南至”、“岁”、“星纪”等是什么意思?又如《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二百一十二年中共发生日食五十三次,其中发生在朔日的十四次,晦日三十六次,先晦一日三次。

古代历法中的“朔”,是阴历每月初一日,即月亮运行到了太阳与地球中间,而这三个天体位于一条直线的那一天,所以日食按自然规律应发生在朔日,为什么两汉以日食竟然多数提前一天甚至两天发生?再如我们翻开《资冶通鉴》,它的第一卷下面就注明:“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默困敦”,这些古板诘据的字眼是些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不具备一些古代历法常识,就根本无法看懂这些著名的文化典籍。

第二,是为了弄清历史事实。

举例说,《尚书·牧誓》讲到:“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时间。

这个关系到西周建国、商朝灭亡和我国编年史起点的日期,究竟是那一天?屈原的《离骚》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是诗人自述的出生年月日,到底是那年那月那日?也只有懂得一些古代历法常识,才能弄清。

第三,是可以校正古代典籍中的讹错。

古人记事,年月日都交待得很具体。

但年代久远,辗转抄印,难免不发生差错。

如《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说,正元二年八月,辛未,遣邓艾出师抵抗蜀姜维的侵犯。

历法小常识

历法小常识
雨 水 春 分 谷 雨 小 满 夏 至 大 暑 处 暑 秋 分 霜 降 小 雪 冬 至 大 寒 雨 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9.13
近日点 公转快 时间短
31.45
远日点 公转慢 时间长
29.15
2、闰月位置的安排----没有中气的月份
3、大月与小月
甲午年
月份 正 月 二 月 30 三 月 29 四 月 30 五 月 29 六 月 30 七 月 29 八 月 30 九 闰九 十 十一 十二 月 月 月 月 月 30 29 30 29 30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365.2422*19=6939.60(日)
两者相差0.09日(2小时9分26秒)
二十四节气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精选ppt
45

第三讲 中国古代乐律
• 一、五音与七音
• 1、五音
•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1(do)、 2(re)、3(mi)、5(sol)、6(la)。从 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 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 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精选ppt
46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
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
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
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精选ppt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天文
精选ppt
1
• 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
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
帝或上帝。
•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 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 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 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 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 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 古代中国音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 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 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 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 徵、羽”了。
•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
曲,是没有“发(fa)”和“稀
(ti)”两个音阶的。
精选ppt
47
• 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 《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 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 索、拉”,全无“发、稀”两音; 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中国历法”的有关常识也是公职类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整理出“中国历法”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中国的历法有哪些?第一、关于阴历、阳历和干支历阴历的制定依据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阴历也叫月亮历,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的制定依据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

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一年12个月,阳历和阴历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明显看出一年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阳历也叫太阳历。

干支历通常叫做节气历,极其深奥,很难说清楚。

它是我国特有的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60组一个轮回,就是我们通常叫做一个甲子。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两个节气。

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比如,当南方春暖花开的时候,北方却还是大雪纷飞。

第二、关于农历农历是在阴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11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一年就不会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这样,就调整过来了,这就是阴阳历,即农历。

第三、关于黄历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书,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也就是说,黄历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还包含了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内容可以指导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大衍历》
● 唐代僧一行编制的一部先进历法,取 《易经》里的数据和术语附会其历法,因此 得名。该历法结构严谨,系统周密,比较准 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 历法体系的成熟,为后世历法典范。僧一行 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的创始人。
《授时历》
● 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在元世祖忽必 烈的支持下共同编制的一部历法。在“历之本在 于测验”的指导下,郭守敬等人研制了许多新仪 器,进行了大规模实测,创立了新的数学计算方 式,并吸收前人成功的经验和精确的数据,使 《授时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授时历》有很 好的实测基础,所定数据全据实测,历史上曾东 传朝鲜、日本,并被采用。
《太初历》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以 邓平、落下闳等人议造的“八十一分律历”为 新定历法,并颁布施行,后人因此称为《太初 历》。《太初历》规定一朔望月为29.53086日;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 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不仅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历法。
《夏小正》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文献,原为《大戴礼记》 中的一篇。《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 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其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 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 《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 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 大事,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 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时
● 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按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 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 名称,古人常用作月份的代称。如《楚辞. 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 东迁。”其中“仲春”就是夏历二月。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

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

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

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古代历法常识

古代历法常识
(《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历法和刑罚

历法和刑罚(一)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中华文化常识历法-精选文档

中华文化常识历法-精选文档

民国纪年
• 又称民国纪元,是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纪 年的方式,称作中华民国XX年,简称民 国XX年。 • 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壬子年中华 民国成立为第1年,即中华民国元年,与 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月与日则同公历 月与公历日。
民国纪年
• 清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年)武昌起义 后,新建立的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 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使用黄帝纪年。革 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 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通 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 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 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 年元旦,并改用阳历。
法国共和历
• 葡萄月(9/22-10-21) 雾月(10/22-11/20) 霜月(11/21-12/20) 雪月(12/21-1/19) 雨月(1/20-2/18) 风月(2/19-3/20) 芽月(3/21-4/19) 花月(4/20-5/19) 牧月(5/20-6/18) 收月或获月(6/19-7/18) 热月(7/19-8/17) 果月(8/18-9/16) 剩下五天叫无套裤汉日(9/17-9/21) • 所谓「套裤」就是在法国古装剧中常看见贵 族穿著的,膨膨的,上面还有彩带和花边的 丝绸质料的裤子。无套裤汉就是指平民。
二、历法
• •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 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 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 (chén)、巳(sì)、午、未(wèi)、申、 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 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 年法”。

中国农历常识

中国农历常识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③几龙治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家事活动,所以农历实为阴阳历。
解读老黄历--节气年神
每年包含内容
①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中国农历常识大全! 关于农历计年的常识
农历是我国的一种历法,又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

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二、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

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

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

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

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三、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

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

下面分别叙述。

a.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

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

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 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 西陆蝉声唱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 西北望,射天狼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南斗 (斗宿)
射手座
牛郎:河鼓二,位于银河东 织女:天帝之孙,位于银河西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27
古代「荧惑守心」为大凶之象,表示皇帝有凶兆
• 古人常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和航海的远近。
北斗七星
• 《晋书·天文志》谓北斗是"七政之枢机,阴阳的元本,所以 运于天中,控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
• 《史记·天官书》谓北斗是"帝车之象"。
中宵横北斗,夏木隐 栖禽。——唐·刘得 仁《夏日即事》
三星差池光照灼,北 斗西指秋云薄。—— 唐·乔知之《和李侍郎 古意》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语文高考备用天文知识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柚子老师

• 对天的信仰:上天、天理、天道、天命、太一、天帝 • 天人相应 • 盖天说、浑天说
日月星辰
• 三光:日月星 • 五纬、五星:水、金、火、木、土 • 七曜、七政:日、月、水、金、火、木、土
太阳
• 金乌、赤乌、金轮、火轮、六龙、羲和、东君、阳精、朱明
• 魏曹植《赠王粲》: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 元许谦《春城晚步》:红楼鼓歇乌轮坠,浅水摇舟弄渔火。 • 唐诗《踪迹》:东乌西兔似车轮,劫火桑田不复论。 • 唐白居易《劝酒》: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趋走。 • 宋苏轼《韩太祝送游太山》:恨君不上东峰岭,夜看金轮出九幽。
太阴
• 望舒、广寒、清虚、婵娟、嫦娥、素娥、夜光、碧华、玉兔、 银兔、蟾蜍、玉蟾、蟾宫、桂宫、桂魄、冰轮、银轮、玉轮、 玉镜、冰镜、宝镜、银盘、玉盘、银钩、玉钩、玉弓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1.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传统节日(1)元日:又叫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等,现在叫春节,正月初一。

(2)人日:正月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上元:正月十五。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前一日的)。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吃冷食、扫墓的风俗。

(6)清明节:“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是祭祀的节日,也是踏青的节日,所以也叫“踏青节”。

(7)上巳节: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后来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农历历法公规常识春牛经

农历历法公规常识春牛经

农历历法公规常识春牛经一,春牛经1,年干正五行为头色,甲乙青,丙丁赤,戊己黄,庚辛白壬癸黑。

2,年支正五行为身色,寅卯青,已午赤,辰戌丑未黄,申酉白亥子黑。

3,年纳音,为腹色。

4,角,耳,尾,颜色由立春日之天干正五行定。

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

5,膝胫色由立春日地支正五行定。

6,蹄色由立春日纳音五行定。

7,阳年牛口开,尾向左。

阴年牛口闭,尾向右。

8,笼头由立春日孟仲季分,寅申已亥年,麻。

子午卯酉年,苎,辰戌丑未年,丝。

9,芒神年龄,孟老仲壮季少年。

10,芒神服色,以立春日地支官星与食神进行推算:官为衣色,食为带色。

寅卯木日,金克木,木生火。

白衣红带已午火日,水克火,火生土。

黑衣黄带辰戌丑未土日,木克土,土生金,青衣白带。

申酉金日,火克金,金生水,红衣黑带。

亥子水日,土克水,水生木,黄衣青带。

11,芒神位置,以立春日与正旦日相隔天数决定,表示农事活动的紧缓,腊月廿五以前立春,春来得早,工夫要抓紧,芒神在前面拉牛,快来快来。

正月初五日以后立春,表示春来得迟,工夫莫着急,芒神跟在牛后,懒洋洋的样子。

正旦前后,五天之内立春,不早不迟,不急不缓,芒神与牛同排。

阳年芒神在年左边,阴年芒神在年右边。

12,规定,春牛身高4尺,{四季},长8尺{八节},尾长1尺2,{十二个月}。

芒神高3尺6寸5分,{365天}二,其他公规1,求几龙治水,自正旦起,几日逢辰。

龙多即不专一,水旱之灾难免。

2,求几牛耕地,自正旦起,几日逢丑。

3,求几屠共猪,自正旦起,几日逢亥。

古书上说,庚为屠夫亥为猪。

4,求几日得辛,自正旦起,几日逢辛。

辛为禾花,开花天数多,预兆丰收。

5,求几人分丙,自正旦起,几日逢丙。

丙者火也,意为几人分食。

6,求几姑把蚕,由年支孟{寅}、仲{卯}、季{辰}决定,孟一、仲二、季三姑。

7,求蚕食几叶,自正旦算起,几日纳音木。

8,定社日,1,邻近两分的戊日为社。

2,立春五戊为春社,立秋五戊为秋社。

3,假若立春{秋}日正是逢戊,即用四舍五入法,午时前{包括正午时}交节,算一戊,午时后交节,不能算一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历法常识:历法就是制定日历,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它的任务是:适当的编排出年、月、日的关系,具体决定一个年号的月数和日数,给每一个日子编上一个号码。

阳历和阴历的来历...
历法常识
历法就是制定日历,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它的任务是:适当的编排出年、月、日的关系,具体决定一个年号的月数和日数,给每一个日子编上一个号码。

阳历和阴历的来历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

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

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

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