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简述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
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标准答案: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
有时候, 为了强调宾语, 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
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
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
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国语·晋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考察目标:掌握宾语前置的基本类型。
(复习范围: 第四单元> 通论学习> 词类的活用> 知识点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自考00536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1、其斯之謂與?(《貧而無諂》)“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斯”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複指。
2、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我未見好仁者》)“大概这样的人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否定句中“之”作宾语,置于动词“见”前3、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爾是過:賓語前置,“爾”作動詞“過”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4、既庶矣,又何加焉?(《子適衛》)“人口已经众多了,又对他们增添些什么?”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何”作賓語,置於動詞“加”前。
5、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陽貨慾見孔子》)“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歲不我與: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我”作賓語,置於動詞“與”前。
6、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子欲子之王之善與》)“王与谁做不好的事呢”誰與:介賓結構,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至於介詞“與”前。
7、此之謂也(《紂王之失天下》)“正是说的这个意思”“此”作“謂”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8、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何如:賓語前置,可釋爲“怎麼樣”。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置於動詞“有”前。
10、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士君子之勇》)“眼红得只看到吃喝”惟飲食之見:賓語前置,“飲食”作“見”的前置賓語,用代詞“之”復指。
11、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寡人是徵: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徵”前。
徵:征收、索取。
寡人是問:賓語前置,代詞“是”作賓語,置於動詞“問”前。
问:查问。
12、齊侯曰:“豈不榖是爲”(《齊桓公伐楚》)“诸侯们难道是为不谷(我)而来吗?”豈不榖是爲:賓語前置,“不榖”作“爲”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13、先君之好是繼(《齊桓公伐楚》)“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先君之好是繼:賓語前置,“先君之好”作“繼”的前置賓語,用代詞“是”復指。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二、动词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三、介词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於问⼈、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将谁朝⽽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三千⾥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奚为不⾃织?(《孟⼦?滕⽂公上》)⼆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论语?学⽽》)②俎⾖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同时满⾜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离》)②有事⽽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年》)③圣⼈不爱⼰。
(《荀⼦?正名》)三宾语⽤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群⾂是忧,惠之⾄也。
(左传?僖公⼗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五年》)宾语⽤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很明显。
①⽗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年》)③余虽与晋出⼊,余唯利是视。
宾语前置王力古代汉语
( 《礼记·礼运》 )(指示)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二) ·反例
■ 否定句 , 宾语不是代词 , 不能前置: ■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 《论语·雍 也》 ) ■ 虽不得鱼 , 无后灾 。( 《孟子·梁惠王上》 ) ■ 未绝鼓音 。( 《左传·成公二年》 ) ■ 若不许君 , 将焉用之? ( 《左传·昭公四年》 ) ■ 吾不能早用子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三) ·反例的 说明
■ “君 ”、“子 ”、“ 臣 ”、“小人 ”、“仆 ” 等尊称与谦称不是人称代词。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不很严
格 ■ 先秦时期 , 即有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 例子 。例如: ■ 知我者 ,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 。 《诗经·王风·黍离》 ■ 有事而不告我 , 必不捷矣 。 《左传·襄 公二十八年》 ■ 圣人不爱己 。 《荀子·正名》
子·滕文公上》 )
消亡时间
■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 究》: ■ 战国中期以后 ,“(唯) O是/之V ”式的用例 大幅度下降 , 基本上衰落了。
■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 , 在先秦经历了 产生 、发展 、衰亡三个阶段。 ■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 能的 , 往往 成为熟语 、套语留在语言中 。这是因为长期以 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的文言文是 以先秦 汉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消亡的时间
■ ■
王 李力 海《 燕汉 《语 先语 秦法 汉史 语》 常:见宾到语了前南置北研朝究以》后:……否否定
定句句中中的代宾词语宾前语置后产置生的于发殷展商已时经期在,口 语向中后完置的成演了变。萌芽于西周时期
, 战国时期处于过渡阶段
, 两汉时期演变基本完成。
宾语前置 王力古代汉语
基本句式:O(NP)+是/之/实+V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 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 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 矣。(《左传·襄公三年》)
变式一:唯(惟)+O+是/之+V
宾语前置
界定
古今汉语动宾结构(介宾结构)的基本语序都 是动词(介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某些 条件下宾语前置位于动词(介词)之前。这是 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这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而是要受到 一定的条件制约。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条件
教材271-272页。 其一:必须是疑问句, 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则比较严格,例 外很少。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 +能愿动词+动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人物)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左 传·成公三年》)(人物)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也置于介词前。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 语·颜渊》)(人物)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三》)(原因)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方式)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方式)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方式)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 策·齐策四》)(方式)
消亡时间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 战国中期以后,“(唯)O是/之V”式的用例 大幅度下降,基本上衰落了。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在先秦经历了 产生、发展、衰亡三个阶段。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 成为熟语、套语留在语言中。这是因为长期以 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的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 为典范的,所以它在后世文人口语和白话文献 中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较多痕迹。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1. “哎呀呀,你看《岳阳楼记》里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呀!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这不是很有意思嘛!”
2. “嘿,再想想‘何陋之有’这句话,不就是把‘有何陋’给前置了嘛!就像把宝贝藏到前面来了,多特别呀!”
3. “哇塞,‘忌不自信’也是哦!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这不就是古人玩的一个小把戏嘛,让我们后人读起来觉得好神奇呀!”
4. “还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不就是‘莫肯顾我’的颠倒嘛,古人咋这么爱这么玩呢!哈哈!”
5. “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呀,正常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是不是感觉古人在文字里藏了好多小惊喜呢!”
6. “呀,‘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就是把‘以何’放到前面啦,像不像给句子化了个特别的妆呀!”
7. “哈哈,‘沛公安在’,其实就是‘沛公在安’嘛,古人的这种表达方式真的太有个性啦!”
总之,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像在探索一个个奇妙的小宝藏。
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句式:疑问句)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4、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6、“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例:府吏见丁宁(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望见恕(我)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你教导我)望见谅(希望原谅我)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举贤以自佐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古代汉语语法之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当宾语(分为动宾,介宾结构),宾语常前置。
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人)何、胡、奚、曷(指事)安、焉、恶(表处所)”例子: 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动宾2沛公安在?司马迁《史记》介宾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彼且待恶哉?恶:什么句子翻译: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须凭借什么呢?)⑵否定句中,代词当宾语,宾语常前置。
否定词有“不、弗、未、否、勿、毋、无、非、莫(没有人)”例子:1古之人不余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件事)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4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庄子《秋水》⑶复指,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少见的还有“斯”、“焉”复指)例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不知句读,宾语“句读”用代词“之”复指。
“之”为提宾标志)2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3鸡鸣而驾,塞井夷灶,sāi jǐng yí zào唯余马首是瞻。
左丘明《左传》(句子翻译: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4我国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依晋郑)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飨朋酒,享用两樽酒)⑷介词的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以、乎、于、为、与、从、自、向”例子: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2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恶,擅长什么)《孟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最具有古典特色的句式之一。
它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形式很多,它们具有一定的本质特征,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宾语前置要义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要义句,是指宾语前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由“要义状语”所连接,把宾语向前移,摆在主语与谓语语序之间。
例如:“可恶,假令宿亲不免旧业”(《碧血剑》),这里的“可恶”是连接主语与谓语的“要义状语”,宾语是“宿亲不免旧业”,其它的连接词也可以时如“哀令”、“苦令”等等。
二、宾语前置省略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省略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前面所省略的动词或状语,可以是实义动词,也可以是言外之义的动词,甚至是“要义状语”等。
例如:“新重惠受若此”(《碧血剑》),此句中的“惠受”已经省略了,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新”和宾语“若此”,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三、宾语前置复合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复合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是一个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句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例如:“明言走到何处”(《碧血剑》),此句中的宾语“走到何处”由两个词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明言”和宾语,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以上分析展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宾语前置要义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复合句等几种形式。
它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使用,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以更好的表达文学的特点。
而这种语法现象的使用到底要看语言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介词之前, 例如:
(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论语·先进》) ·
(5)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而远与王室。《( 左传·昭公十 ·
五 年 》)
(6)康公〔我之自〕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 ·
当前置宾语是代词时, 一般用“之”作标志, 而不用“是”或
其他助词。例如:
(7)其我之谓矣! 《( 左传·宣公二年》)
(11)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
五 、无 条 件 的 宾 语 前 置
上述四种宾语前置, 都有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志。但古
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 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标志, 而
直接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其宾是名词。代词充当前置宾
语, 较常见的是用指示代词“是”, 例如:
(1)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 无 以 缩 酒 , 寡 人 是 征;昭 王 南 ·
(1)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 ·
梁 惠 王 上 》)
(2)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
兴, 是以难也。《( 孟子·公孙丑上》) · ( 3)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
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2.在 博 客 中 建 设 写 作 教 学“ 文 本 专 辑 ” 写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而文体则是连接写作 基 础 理 论 和 写 作 实 践 应 用 的 中 介 、桥 梁 和 综 合 体 。传 统 写 作 教 学中, 受传媒手段的限制, 教师在讲授写作理论时, 只能以有
98
限的经典名篇作为文体分析的范例。而在博客中, 通过建立超 链接, 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理论教学 的需要, 方便简易地把相关类型的文章链接成一个“文本专 辑”。在这个人人可以拥有博客的时代 , 这个“文本专辑”中不 仅有传统的经典名篇, 还应该有大量的师生作品……课堂上, 教 师 可 以 随 时 从 博 客 中 的“文 本 专 辑 ”点 击 某 一 文 章 , 作 为 案 例展开师生讨论, 在课外, 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案例的评价发表 在“文 本 专 辑 ”中 。这 样 ,“文 本 专 辑 ”将 成 为 可 以 无 限 再 生 的 学 习资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主要是指宾语出现在句首,而且在其他语法结构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有宾语前置的句子式样,以及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
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宾语出现并单独放在句首,句子开头就表明宾语,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句式很常见,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子路曰:‘孟敬子,与汝何比。
’”这句话中,孟敬子是宾语,而“子路曰”就是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前置句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对话中,因为对话中的句子比较简单,故容易采用宾语前置句式,便于接近真实的对话交流。
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是指在句首先出现的是宾语,然后才是其他的句子结构,以便让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也很常见,例如《诗经小雅》中的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阻且长,行到水穷处,坐见山有色。
”这句话中,“水穷处”是宾语,而“行到”就是宾语前置的句子形式,宾语前置句子形式主要出现在汉语古代的散文中,因为散文语言较为生动,表达比较安排的合理,可以使宾语更加突出,更容易被理解。
另外,在汉语古代,宾语前置的类型还有一些细分,比如字句宾语前置、去掉宾语前置等,它们也是宾语前置的重要一环。
字句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和动词分开,先表达宾语,然后才表达动词,例如《史记》中的一句话:“申中宁至此,锺绅问于谷辛度。
”这句话中,“谷辛度”就是宾语,而“问于”就是字句宾语前置。
字句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可以使句子更加易懂,容易接受,在汉语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掉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前置可以省略,句子仍然可以表达意思,例如《论语》中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何有?”这句话中“我”就是宾语,而“于”就是去掉宾语前置。
去掉宾语前置的句子比较简洁,表达更加紧凑,也在汉语古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汉语古代的宾语前置的类型是非常复杂的,与时代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不仅表达汉语古代的语言特征,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古代汉语 宾语前置句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 小雅· 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 襄公二十八 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商君书· 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 不苟)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烛之武退秦师3疑问代词介词动词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义不帝秦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二国有好,臣不与及, 又谁敢德?(烛之武退秦师)
3.疑问代词+介词+动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 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三)前置宾语用代词“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 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 魏风· 园有桃)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 滕文公上)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4、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文Hale Waihona Puke 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举贤以自佐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例:府吏见丁宁(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望见恕(我)
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你教导我)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条件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条件
古代汉语是汉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本文将介绍宾语前置的条件及其特点。
一、宾语前置的条件
1. 动宾结构
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动宾结构中。
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作谓语,后面紧跟着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动名词形式等。
例如:“孔子读书。
”中的“读书”是动宾结构,其中的“书”就是宾语。
2. 句法需要
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句法需要上。
有些时候,为了突出宾语的重要性,或者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宾语会被提前放置。
例如:“他篮球打得非常好。
”中的“篮球”就是被前置的宾语。
二、宾语前置的特点
1. 突出宾语
宾语前置可以使宾语在句子中更加突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将宾语放在句首,可以强调宾语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关注宾语所表达的内容。
2. 句子结构紧凑
宾语前置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通过将宾语提前放置,可以减少长句中的结构层次,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3. 语言表达灵活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色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汉语的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通过宾语前置,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自由,增加了句子的变化和美感。
总结: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出现在动宾结构中,并且往往出现在句子的句法需要上。
宾语前置的特点包括突出宾语、句子结构紧凑和语言表达灵活。
宾语前置的运用可以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古代汉语更加有韵味。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传是楼记》,P59)2. 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与弗读奚以异哉?(《传是楼记》,P61)3.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P132)二、宾语用代词复指1. 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传是楼记》,P62)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P129)3.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P136)4. 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世》,P156)三、特殊用法说明: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前,这个代词一般只限于“是”。
例: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P134)补充例句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沛公安在?(《鸿门宴》)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1.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4. 问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三、宾语用代词复指1.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 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4. 维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宾语前置基本理论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
例如:(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
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
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
例如:(2)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若胜我,我不若胜。
(《庄子•齐物论》)(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左传•定公十三年》)(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
(《礼记•礼器》)(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
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
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硕鼠》)“敢”、“或”、“肯”都是助动词,“莫”是无指代词。
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
例如:(1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黍离》)(1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管燮初先生指出,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
周光午先生对先秦16部著作的调查,提供了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的大量资料。
据何乐士先生统计,《左传》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数为57,后置的句数为34,分别占62.6%和37.4%。
汉代前置的例子明显减少。
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代词宾语由前置转为后置的发展过程已在口语中完成了。
但是后代仿古的文言文却仍然采用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
例:(12)彼不我恩也。
(柳宗元《童区寄传》)(13)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14)未之敢从也。
(黄宗羲《原臣》)这样,古籍中宾语前置的现象显得很普遍,庶几成为常例,而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显然是特殊的语序,是异例。
二、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上古汉语的疑问句,包括反问句,当疑问代词“谁”、“孰”、“安”、“焉”、“何”、“奚”、“胡”、“曷”、“恶”等作宾语时,以宾语置于述语之前为常。
例如:(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5)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6)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7)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尚书•太甲下》)(8)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9)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上》)以上各例,疑问代词作宾语,皆居述语前,例(1)、(2)、(8)的“天”、“文王”、“泰山河海”是名词,则置述语之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述语之前有助动词,那么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一般还得位于助动词之前。
例如:(10)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此例若误以宾语“谁”为主语,则与文意相去远矣!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还要严格,罕有例外,但后置的结构形式,先秦时已经萌芽。
例如:(11)子夏云何?(《论语•子张》)(12)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如何”是“何如”的倒言,两者在先秦已经是凝固结构,意思是“怎么样”,如例(12),或“怎么了”,它们都不是“像什么”的意思,实际上已经不能拆开来分析。
汉代以后,疑问句代词宾语逐渐出现后置的趋势。
例如:(13)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14)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但是后代的仿古文言作品中,疑问代词宾语往往还是前置的。
例如:(15)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6)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三、介宾结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通常位于述语之前作状语,或位于述语之后当补语,如“〔夜•以〕继日”之与“继日〈•以夜〉”。
由于大多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宾结构的内部语法关系与述宾结构大体相同。
但介宾结构的宾语是对介词而言,而不是对整个句子来说的。
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及偏正词组等。
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例如:(1)〔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
(《荀子•议兵》)(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上》)(3)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史记•项羽本纪》)(4)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6)〔一言·以〕蔽之。
(《论语•为政》)(7)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左传•隐公三年》)例(6)之“一言”、例(7)之“何辞”为偏正词组,其余以词充当介词的宾语。
其中的“何以”逐渐成为凝固结构,古文常用,现代书面语沿用之,只限于询问原因,“为什么”的意思,而不是“用什么”或“凭什么”的意思。
虽然古代汉语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但先秦开始也有少数后置的用例:(8)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白驹》)(9)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10)〔·以何〕验之?(王充《论衡•无形》)四、以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通过结构助词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有强调和突出宾语的作用。
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是”、“实”、“焉”、“斯”、“之为”等。
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只是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无法译成现代汉语。
例如:(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4)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
(《吕氏春秋•情欲》)如果不明上述例句中的结构助词的语法作用,就会误解古书。
例(4)句中,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乃‘欲不可得,求不可足’之倒文,此与《孟子》‘唯奕秋之为听’,《荀子•不苟篇》‘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及《礼论篇》‘生之为见,秋之为见’句例相同。
当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用“之”作标志,而不用“是”或其他助词。
例如:(9)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10)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
(《国语•晋语三》)这种宾语前置的形式,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惟、维)构成“唯(惟、维)……是(之、之为)……”式。
这样,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例如:(1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尚书•牧誓》)(1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13)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14)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例(14)中的“实”,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作用同“是”。
用“实”作标志的不多见,用“焉”和“斯”的同样没有“之”、“是”为常,其例有:(15)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16)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七月》)至于“唯……之为……”的格式,例见上文引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
最后有必要讨论“之”和“是”的词性问题。
向来有学者把“之”和“是”视为代词,起“复指”作用。
五、指代性副词“ 相” 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① 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② 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黔之驴》)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六、指代性副词“ 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① 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史记·苏秦列传》)七、“自”字“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八、无条件的宾语前置上述宾语前置,都有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志。
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标志,而直接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
其宾语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
代词充当前置宾语,较常见的是用指示代词“是”,例如:(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征”与“问”同义,“寡人是征”与“寡人是问”都是“寡人追问这件事情”的意思。
“是”分别代替上文所述情况,是指示代词。
初学者必须注意与结构助词加以区别,不要把其前面的主语误为宾语。
其他代词作宾语的有:(2)今命尔予翼。
(《尚书•蔡仲之命》)(3)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节南山》)(4)松子久吾欺。
(曹子建《题白马王彪》)。